咸水湖 :以咸水形式积存在地表上的湖泊

更新时间:2023-07-12 17:25

咸水湖(salt lake),又称矿湖、矿化湖、矿物质湖。是指以咸水形式积存在地表上,且水中含有多量盐分的湖泊。湖水矿化度大于1克/升,而小于35克/升均为咸水湖。其中含盐度1%—24.7%之内的为微咸湖,大于24.7%的为咸水湖。,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是里海,蓄水量达6.68万立方千米。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青海湖

咸水湖基本上都是氯化物湖,非排水湖,内流湖。大多形成于蒸发强烈、没有泄水的干燥地区。咸水湖一部分是在干燥地区湖水受蒸发浓缩,形成咸水湖,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岩石土壤的作用或海湾隔离形成。世界上的咸水湖往往分布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中原地区的咸水湖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其数量上也远多于淡水湖。最大的五个分别是: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乌伦古湖羊卓雍措

咸水湖作为地面水体的一部分,在地球水循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对于区域水文和碳循环也具有重要影响。咸水湖也造成了湖泊生物物种独特性,成为了重要的生物资源富集区域。湖中的生物,按来源和与盐度的关系分为三类,即外来盐生生物、盐水生物和真盐生物。咸水湖还具有调蓄水量、供给饮水、灌溉、发展航运和养殖等功能,并蕴藏矿物资源,且盛产食盐、碱、芒硝硼酸等。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池、青藏高原纳木错、青海省青海湖等。

形成原因

咸水湖一般是溶质的负荷增大,因而湖泊变成咸水湖。或者是在干燥地区的不流通湖,其湖水受蒸发浓缩,蒸发量超过注入量,会容易形成咸水湖。而且由于岩石土壤的作用或海湾隔离也能形成咸水湖。还有就是一个集水成湖封闭的黄淮平原,使湖水无法外泄,又有一定的水量补给,可以维持着湖泊的存在,在这种条件下也会导致咸水湖的形成。同时还有一部分是数亿万年间,在各种地质作用塑造地球的同时,其中深居内陆的湖泊,由于地形封闭,湖水不能外泄,盐分通过内陆河不断进入湖泊,再加上多风少雨、蒸发量大的特殊气候,湖水越来越咸、盐分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变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

分类

咸水湖

咸水湖(salt lake)又称矿湖、矿化湖、矿物质湖。指矿化度大于35克每升或大于24.7克每升的湖泊。有时也把咸水湖称为盐湖。咸水湖基本上都是氯化物湖,非排水湖,内流湖。内蒙古的古兰太盐池、青海省茶卡盐湖等都是中原地区重要的咸水湖。咸水湖还可以分为永久性咸水湖和季节性咸水湖,永久性咸水湖指的是常年积水的咸水湖。季节性咸水湖,指季节性或临时性积水的咸水湖。另外按其主要阴离子的种类,还可以把咸水湖分为氯化物型(食盐湖)、碳酸根型(苏打湖)和硫酸盐型(芒硝湖)。

半咸水湖

半咸水湖(brackish lake)又称微咸水湖、弱矿化湖。湖水矿化度为0.3~24.7克/升或1~24.7克/升的湖泊。它多数属于硫酸盐一氯化物湖与氯化物湖,非排水湖,内流湖。青海湖是半咸水湖。

苦湖

苦湖(bitter lake)又称苦盐湖。湖水属硫酸盐型镁亚型,并有苦味的硫酸镁矿物析出的一种咸水湖。

盐湖

运城盐湖景区指的是水体中的可溶盐含量大于35克/升的湖泊,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盐度(以氯化物为主)很高的湖泊,是湖泊发展到老年期的产物。盐湖富集着多种盐类,包括碳酸根硫酸盐等,是重要的矿产资源。

分布

世界咸水湖分布

咸水湖在世界一些地区是常见的,但是无论是其规模,还是数量,都不如一般湖泊。截止2022年咸水湖泊占地球湖泊总面积的百分之23,占总水体体积的百分之44。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是里海,蓄水量达6.68万立方千米。位于亚欧大陆腹部,亚洲欧洲之间,东、北、西三面湖岸分属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阿塞拜疆,南岸在伊朗境内。南北狭长,略呈“s”形,南北长约1200公里,东西平均宽320公里,是世界最长及唯一长度在1千米以上的湖泊。里海中鱼类资源丰富,盛产鲟、鲑、、鲈、鲤等鱼类,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沿岸湖滨有较大油田。盐类资源储量丰富,产食盐和芒硝。还有位于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巴尔喀什湖哈萨克语:Балқаш Көли,俄语:Озеро Балхаш),是仅次于里海咸海的第三大内陆湖,然而,就其形成年代而言却是最古老的湖泊。另外还有图尔卡纳湖(英文名Lake Turkana National Parks,法语名Parcs nationaux du Lac Turkana )位于肯尼亚北部,也是东非第四大湖,这里曾经是一个很大的淡水湖,由于已经没有淡水河流补充这里,导致湖水的碱性变得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咸水湖。有位于中亚伊塞克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山湖泊,同时也是世界最深高山湖泊。由于湖水含盐量较高,故又称“盐湖”。

中国咸水湖分布

中国的咸水湖现有208个,总面积达28677.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约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55%。如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英文名青海省 Lake),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接青藏高原、东邻黄土高原,面积达4583平方千米。青海省湖也是藏民眼中纯洁的圣湖,古称“青海湖”“羌海”,汉代称为“仙海”,北魏更名为“青海”。青海湖被称为“鸟的王国”,有225种鸟类,是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宝库,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还有色林错位于冈底斯山脉北麓,西藏班戈县申扎县境内,是青藏高原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构造湖,更是一个大型的深水湖泊。在2014年已经超过纳木错成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也一跃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大湖。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曾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中国知名的咸水湖还有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乌伦古湖,是中国第四大咸水湖、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中国第五大咸水湖羊卓雍措等。其羊卓雍错还盛产高原裸鲤、细鳞条鳅,虽然种类单一,但数量非常多,所以羊卓雍错也被誉为“西藏鱼库”。

影响

生态环境

全球现有数百个咸水湖泊因人类的活动和自然过程水位下降,水位下降的结果也造成盐度升高,直接威胁着湖泊的生态系统,如青海湖就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变暖、还有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过度捕捞以及过度放牧等,不仅入湖水量减少,湖水位下降,湖内青海湖裸鲤数量也在锐减,湖滨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也开始危及了鸟类的生存。

农业影响

水资源短缺是中原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所以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有效缓解灌溉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据统计,中国矿化度为2-5克每升的地下微咸水资源为200亿立方米,矿化度为5-10克每升的咸水资源,数量则更庞大,仅中国北方的地下咸水面积就达138万平方千米,且大多位于较为干旱的黄淮平原和西北地区。而咸水可以有效弥补该地区降雨量少、地面灌溉水资源短缺的劣势。通过控制灌溉水矿化度、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采用地下滴灌以及覆盖处理等措施,咸水灌溉可以保证作物稳产、水肥高效利用以及提高产品品质,还能够维持土壤水盐动态平衡、避免土壤理化性质恶化,通过适当抽取地下咸水不会明显降低地下水位,而且有助于改善地下水水质。

气候影响

在2006年后,由于新疆进入干旱期,降雨量逐年减少,上游河流断流,导致新疆最大咸水湖艾比湖水域面积迅速变小,2006年只有483平方千米,但2008年当地遭遇50年一遇的旱灾,致使湖面面积只有不到400平方千米,水域最深处不足2米,总水量6亿立方米左右。而艾比湖萎缩造成的风沙天气,严重危害新疆博州的经济建设,直接经济损失就达9800万元,间接损失3.6亿元。且由于浮尘天气增加,浮尘中的颗粒钠盐含量高,造成当地肺部疾病、呼吸道疾病、眼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

资源

水资源

人类在咸水灌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也已有数百年,咸淡混灌/轮灌的地面灌溉技术与耐盐作物和盐生作物(林木)相结合,已经将3克/升以下的微咸水用于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业生产。以色列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咸水/微咸水的滴灌技术,在淡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利用微咸水栽培番茄和黄瓜,利用咸水栽培海枣,发现农产品品质明显优于淡水灌溉的农产品,且市场售价要高于淡水灌溉的农产品。 

动物资源

咸水湖在低盐度时生物区系很丰富且和淡水湖相近,如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岱海,盐度为2.7,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绝大多数为习见淡水种类,鲤、鲫、鲢、、草鱼家鱼都能正常生长,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中还有两个淡水种和三个盐水种。

青海湖鱼类只有两种裸斑和四种条鳅,常见淡水鱼类都不能生存,浮游动物优势种中有一个淡水种和两个盐水种。且青海省湖盛产的裸鲤(俗称青海湖裸鲤),还是青海大型经济鱼类,由于适合高原半咸水湖的特殊环境,是冷水型的咸淡鱼类,其肉质鲜美。湖内百分之70以上的鱼类均可食用。但其食型杂,生长缓慢,繁殖能力低,一条500克的鱼需要生长10年,因而被列为国家保护的重要水资源和水生物保护地。犹他州大盐湖,盐度高达百分之222。湖中只有大量的鳃足虫、三种蝇蝽美国白灯蛾,一种划蝽以及少数原生动物界藻类

纳木错蕴藏着大量的浮游生物和鱼类,这些生物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湖心岛人迹罕至,因此也为各种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成为鸟类的天堂。目前流域内主要分布有:黑颈鹤藏雪鸡毛腿沙鸡赤麻鸭斑头雁猎隼棕头鸥山斑鸠等数十种鸟类。羊卓雍措夏季主要的繁殖种斑头雁和棕头鸥,也有少量黑颈鹤(鹤属 nigricollis),冬季主要物种是赤嘴潜鸭

矿物资源

咸水湖蕴藏丰富的矿物资源,盛产食盐、碱、芒硝硼酸等。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池、西藏高原纳木湖、青海省青海湖等都有。且咸水湖的矿物资源在经济上还是是重要的化工资源,如锂、硼、钾、硝酸盐、钠,碳酸钠沸石等。

主要咸水湖

里海

里海(英文名为Caspian Sea),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位于亚欧大陆腹部,亚洲欧洲之间,东、北、西三面湖岸分属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阿塞拜疆,南岸在伊朗境内。南北狭长,略呈“s”形,南北长约1200公里,东西平均宽320公里,是世界最长及唯一长度在1千米以上的湖泊。面积约36.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世界湖泊总面积(270万平方千米)的14%,比北美五大湖面积总和(24.5万平方千米)还多51%。湖面低于海平面28.5米。湖岸线长7000多公里,容积7.6万立方千米,平均水深180米,最深处达1025米。沿岸多半岛和优良港湾。

里海是内陆湖,又属海迹湖,曾与黑海地中海连在一起,都是特提斯海的一部分。后经过海陆演变,厄尔布尔士山脉高加索山脉在里海的南面和西南面崛起,把里海和黑海分离,使里海成为现在这样一个内陆湖。湖底自北向南倾斜,湖中北浅南深,沿岸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130余条河流多从北岸注入。盐度因此差别极大,一般北部平均盐度为百分之1—百分之2,而南部则高达百分之13。湖区气候呈海洋性特征。但中亚内陆炎热干燥的干旱气候又使湖区蒸发强烈,使里海湖面一直处于不断缩小的状态。每年北部湖区有2个月的冰期,南部湖区终年通航。里海中鱼类资源丰富,盛产鲟、鲑、鲱、鲈、鲤等鱼类,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沿岸湖滨有较大油田。盐类资源储量丰富,产食盐和芒硝

图尔卡纳湖

图尔卡纳湖(英文名Lake Turkana National Parks,法语名Parcs nationaux du Lac Turkana),是非洲大湖中含盐量最大的湖泊。位于肯尼亚的北部,靠近与埃塞俄比亚的边界地区,距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大约650千米。图尔卡纳湖是东非第四大湖,面积大约有6400平方千米,是肯尼亚境内位于内陆的最大的内陆湖,是东非大裂谷地带的一部分。图尔卡纳湖是更新世时期地质运动的产物,由于地壳运动造成断裂下陷,形成了独立的湖泊,又由于火山爆发,形成了现在湖里的主要三个岛屿,分别是中岛南岛北岛图尔卡纳湖曾经是一个很大的淡水湖,由于已经没有淡水河流补充这里,导致湖水的碱性变得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咸水湖。

图尔卡纳湖的形状狭长,由于位于内陆的半沙漠地带,因此湖的周围是较为贫瘠的熔岩和沙漠,植被覆盖率很低。湖周围野生动物品种丰富,其中鳄鱼更是图尔卡纳湖的特色。在湖的中部,大约有超过1万条的鳄鱼在这里繁殖,是世界上鳄鱼群数量最多的地方。除了鳄鱼,由于河水中有充足的养分,从而鱼类也非常丰富,有莫桑比克罗非鱼虎鱼等多种珍贵的鱼类。除了河里的水生植物,湖的周边还有很多哺乳动物,如斑马羚羊、角马、狮子等等,常常有大群的斑马聚集在图尔卡纳湖的周围喝水。图尔卡纳湖同时还是鸟类的天堂,仅是有记录的鸟类就超过360种,水鸟、朱鹮火烈鸟)、翠鸟科等。

青海湖

青海省湖(英文名Qinghai Lake)也是藏民眼中纯洁的圣湖,古称“西海”“羌海”,汉代称为“仙海”,北魏更名为“青海”。蒙古语称其为“库库诺尔”,意思是“蓝色的海洋”。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接青藏高原、东邻黄土高原,面积广达4583平方千米,绕湖一周共360千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也是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西风激流的汇聚地带,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态平衡,具有阻挡荒漠化向东扩张的作用,是西部地区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也是青藏高原上宝贵的物种基因库,维系着中国西北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

青海湖也被称为“鸟的王国”,有大天鹅斑头雁黑颈鹤等225种鸟类;青海湖中唯一的鱼种“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是在淡水中产卵,咸水中生长,每年只增长一两;“普氏原羚”是世界上只在青海湖仅存的偶蹄目动物。且青海湖还拥有众多野生动物和种子植物52科、174属、445种。主要植被类型有寒温性针叶林、高原河谷灌丛、高寒灌丛、沙生灌丛、温性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沼泽草甸、高寒流石坡植被等,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宝库,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

色林错

色林错位于冈底斯山脉北麓,西藏班戈县申扎县境内,是青藏高原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构造湖,更是一个大型的深水湖泊。2000年-2010年,色林措湖面急剧上涨,并与雅根错连成为一整体。在2014年左右已经超过纳木错成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也一跃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大湖。色林错海拔约为4530米,湖面面积约为2323.6平方千米,湖水最深处超过33米,十年来,色林措每年水位抬升0.67米,湖面每年增大50余平方千米。截至今年2014年6月,色林措面积已达2391平方千米,比纳木错多出369平方千米。

色林措流域四面群山环抱,湖盆面积广阔。而且作为羌塘高原的牧业基地之一,色林措一带也是羌塘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孕育着众多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最多的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雪豹藏羚盘羊西藏野驴藏雪鸡等。色林措一带除了能看到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外,每年的春、夏两季,都能看到成千上万的地中海棕头鸥从地中海飞过来。近年来由于湖泊水位抬升、面积增加,环湖地区的水草变得更加丰美,牦牛岩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数量有明显增加。

纳木错

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位于地势高亢的羌塘高原高原腹地,在拉萨市当雄县与那曲地区班戈县境内,背靠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地理坐标为东经89°30′~91°25′,北纬30°00′~31°10′,是西藏自治区三大圣湖之一。纳木错面海拔4718米,湖东西长约70千米,南北宽约30千米,面积达1980平方千米,流域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念青唐古拉西段山脉发育的冰川融水是纳木错的重要补给水源之一,也是东北部的你亚曲,南侧的曲嘎切,西南的侧曲和昂曲及西部的波曲是其主要的冰雪融水补给河流。纳木错空气稀薄其密度为719g/m3,气压低,仅为54.9kPa;氧气少,含氧量为166g/m3,相当于海平面的59%;沸点为84℃;空气干燥少尘,透明度高,大气质量约为地平线的1/2。

2009年调查纳木错主要水生植物群落有11种,以沉水植物群落类型为主,兼有少量的浮叶植物群落。同时纳木错还是羌塘高原的天然牧场之一,也是野生动物尤其是各种珍禽的栖息地。纳木错湖水清澈透明、矿化度低,湖面呈深蓝色。湖水冬季11月开始结冰,翌年5月完全解冻,冰厚最大为61厘米。湖心有5座岛屿,最大的是旅游胜地扎西半岛,约10平方千米。科学家还发现纳木错湖岸的地下埋藏冰。纳木错流域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脉海拔5400米以上区域分布着高山多年冻土,其他区域发育着季节冻土。

重大事件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里海水位每年约下降7厘米,到目前已下降超过1.5米,且下降仍在继续,速度仍在加快。等到21世纪末,里海水位最少下降9米,最多可能下降18米。这意味着,里海现今约38万平方千米的面积(面积约等于日本)中,至少四分之一将完全干涸,9.3万平方千米的水面(面积稍大于重庆市)将成为沙漠。中原地区青海湖国受气候、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一度出现水体面积不断退化、平均水位不断下降的现象。到2004年,青海湖水体面积下降至4244.5平方千米。

2002年夏、秋两季俄国防力量按照总统的指令在里海举行了苏联解体后首次军事演习,并随后与阿塞拜疆就里海的划分原则达成了共识,即“分底不分水”,这实际上为沿岸国间签署有关里海的划分协议定下了基调。2018年8月12日,里海沿岸五国签署历史性的《里海法律地位公约》。

2008年中国青海省启动实施为期10年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青海湖水位连续15年上涨达到3196.62米。2021年9月底,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625.6平方千米,比去年同期增加36.8平方千米,达到2004年以来最大值,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水环境重要指标多年来保持稳定,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青海省全面推动《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任务落实,编制《青海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35年)》,以巩固和提升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为目标,保护青海湖流域水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

2022年10月11日,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青海这十年”青海湖生态保护专场新闻发布会。主要介绍青海湖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取得重大进展,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资源加速恢复,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学术研究

1966年以色列科学家首次证实许多植物可以进行矿化水灌溉后,各国学者相继开展矿化水灌溉的研究,并形成了“生物盐化概念”,将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矿化水和不良土壤视为有用的资源。美国盐渍土实验室在灌溉水质、作物耐盐、作物生长、盐渍度以及盐分的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1983—1990年由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对中国各类水体(不包括水生物和底质)中天然放射性核素U、226Ra、Th和40K浓度进行调查,其中包括了27个咸水湖。这次调查摸清了中国大陆各类水体及近海海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现状水平及其分布状况,为水体放射性环境管理及有关法规的制定提供了基础资料。

2007年,随着封湖育渔措施力度加大,青海湖裸鲤资源逐步得到恢复和保护,为了解裸鲤鱼粘碘孢虫病感染情况,青海省西宁市对青海湖裸鲤粘碘孢虫病感染进行调查,也对进一步加大湟鱼资源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8月16日-9月30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湖泊沉积课题组与德方人员在青藏高原南部共同开展了水体考察和介形亚纲取样工作。利用介形类与水体参数的关系建立转换函数,在进行过去环境重建,特别是进行湖泊深度、盐度的定量重建。

2017年6月17日中原地区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对西藏自治区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包括色林错在内的藏北湖泊群进行湖底地形图的绘制,并对水体参数进行测量。更有无人船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的湖泊水文气象考察,对湖泊深度、湖水ph值、电导率等参数进行测量。

2021年8月“纳木错环湖科考队”,首次对西藏第二大湖纳木错环湖地区及羌塘高原的古代岩画古遗址、古墓葬及地质地理环境,以“四位一体”的角度展开综合考察,包括首次对西藏岩画进行科学测年。同年9月启动青海湖流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15天时间里进一步探索青海湖流域生态变化规律,借助星载遥感技术、传统地面调查等技术手段,对青海湖面积及水位的变化、流域内植被的变化、普氏原羚及生境状况进行监测,以揭示高山内陆湖泊水量变化规律及气候响应、青海湖地区物种时空变化情况等。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李小雁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咸水湖泊冬季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是一个潜在的碳汇区。分析了青海湖湖冰变化对二氧化碳吸收的影响,包括咸水湖泊二氧化碳通量变化同时受到了湖泊水化学过程和湖冰覆盖的影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