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教授 :垃圾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0:11

《垃圾教授》是德国著名文学家亨利希·曼创作的一部中短篇小说,作者通过对纳粹执政期间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主人公拉特(Raat)教授的细致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同时有力地抨击了当时德意志帝国的教育制度对青少年的残害。

内容简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人文中学的老师,名叫拉特(Raat),是一位教授(当时德国的中学教师也有得到教授职称的),本应称拉特教授,但人们都管他叫垃圾教授,怎么回事呢?这是他一生行为使然。小说所描写的就是垃圾教授一生的所作所为。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德国北方一个海港城市。

垃圾教授是一个学校的暴君,他的教学从来就是以学生为敌。他认为学生是被管教的对象,他们的本性就是任性放纵,不知好歹;他们天性好玩的举动无异于堕落;他们粗心大意、嘻嘻哈哈就是对国家权力的反抗;他们的任何一个“出轨”行为都会导致一场骚乱,这无异于暴民的“暴动”。对学生严厉残暴,无端刁难,动辄就“关禁闭”,成他的习性。不料在这个海港城市出现了一个歌女叫罗莎·弗蕾利希(Rosa Fr hlich),这是一个饱受侮辱和伤害的风尘女子。垃圾教授非常害怕他的学生与这个歌女勾搭成奸,便使出混身解数,对学生跟踪追查,并到处打听歌女的下落,闹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殊不知他的学生并没有与歌女勾搭成奸,而他自己倒成了这个风尘女子的情夫,甚至跟她结为夫妇。这一丑闻一经传出,他就成为名副其实的“道德垃圾”了。学校当局理所当然地开除了他的公职。

垃圾教授的“维护道德准则”的假面具被撕破以后,他便一反常态,公然以“道德垃圾”的面目出现,把歌女弗蕾利希当作自己手上一个得力的工具,与她沆一气,狼狈为奸,大肆贩卖道德垃圾。他们开设赌场,把自己的寓所变成妓院,自己甘愿戴绿帽子也在所不惜,把个小小的海港城市搞得乌烟瘴气。这个城市的人,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包括他的历届学生,因为这个赌场和妓院,一个个都象掉了魂似的,伤风败俗的事件屡见不鲜。不少人破产乃至自杀。垃圾教授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的迫害狂和报复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最后,当他的最后一个“死敌”———他的学生洛曼(Lohmann)和他的老婆呆在一起时,他疯狂了,完全丧失了理智。他粗暴地抢过洛曼的钱包并动手想掐死歌女弗蕾利希,从而触犯了刑律,被关进监狱。他的另一个学生基泽拉克(Kieselack)看到这一场景时,不无嘲讽地说:“终于运走了一车垃圾”。

背景与特色

小说有力地抨击了德意志帝国的教育制度对青少年的残害,极其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那些“社会名流”可算是满嘴的“道德准则”、满肚子的“男盗女娼”的代表人物。小说编者按构严谨,语言生动,可读性很强。值得德语学习者一读。

这部小说以漫画手法,多方面地暴露和讽刺了德皇威廉二世统治下摧残人性的法西斯主义奴化教育制度和丑恶的社会现实。小说有一个副标题:《一个暴君的末日》。由于小说的背景正是德国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因而作者笔下的垃圾教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他的整个阶级,以此反映十九世纪末德国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虚伪和堕落:他们自己虚伪堕落,却指责别人道德败坏;他们为了巩固军国主义统治,采用专制高压手段,对青年一代进行奴化教育,稍有越轨,就关禁闭惩罚,或是利用权势,断送年轻人的前程。垃圾教授对待学生犹如一个“暴君”。可是,疯狂一时的垃圾教授是短命的。垃堤这个暴君的末日也象征了德国帝国主义的末日。

作者介绍

亨利希·曼。1871年生于吕贝克。父亲是当地的大商人,又是该城的参议员,他年轻时就死了父亲,人文中学毕业后曾在德累斯顿当过书店店员,在柏林费舍尔印书馆作过职员。后来他在柏林和慕尼黑念过大这,不久就专门从事写作。1893年第一次旅行法国,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他后来的世界的形成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898年前,享利希·曼和他的弟弟托马斯·曼(1875—1955)主要生活在意大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给了他不可磨灭的印象。回国后,他先住在慕尼黑,后定居柏林。他拥护主,反对战争。他热烈地欢迎德国1918年的十一月革命,曾对魏玛共和国寄予很大的希望。从1930年起他担任普鲁士王国艺术科学院创作协会主席,一贯坚持人文主义的文化主张。他大声疾呼地反对军国主义的复活、大国沙文主义的强权政冶和法西斯主义的野蛮行径。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经过布拉格流亡到法国。希特勒法西斯分子禁止他的作品流传,焚毁任旅汉人民阵线委员会主席,他同德国共产党人、社会民主党人、无党派知识界人士等一道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坚决的、不调和斗争。法国沦陷后,1940年他又流亡到美国。1950年3月他病逝于加利福尼亚洲。

亨利希·曼的创作成就以长篇小说最为突出。他一生写有十九部长篇小说,五十五篇中、短篇小说,十一部剧本以及为数众多的政治论著。在艺术上他深受法国作家斯汤达、福楼拜和爱弥尔·左拉等的影响,对资产阶级社会持批判态度,创作具有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主要作品有早期的《在懒人的乐园里》(1900),描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外省大学生在柏林的沉浮,反映帝国主义时期垄断资产阶级的某些特征,对柏林的交易所和新闻界形形色色的投机家作了辛辣的讽刺。一九○九年发表的小说《小城》,通过描写意大利一个小城因剧团演出而引起两派人的争论以及最后和解的过程,颂扬良好的民主精神和爱的传统,表现了作者的高尚理想。一九一一~一九二五年创作的长篇巨著《帝国三部曲》(《臣仆》、《穷人》和《首脑》)最为著名。它全面批判了普鲁士王国军国主义,揭露德意志帝国的反动社会制度,讽刺沙文主义者和社会民主党人中的工人贵族,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国外流亡时期在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八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亨利四世》(包括《国王亨利四世的青年时代》和《国王亨利四世的完成》上、下两部),叙述十六世纪宗教战争中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领袖形象,用历史小说的形式抨击和反对希特勒政权,对反法西斯主义斗争具有积极影响。他还创作了四部共和国小说,从不同角度揭露资产阶级的腐朽没落。亨利希·曼这些伟大作品的贡献在于把德国长篇小说推上了新的高度,具备了世界水平。

电影版

《垃圾教授》是德国作家亨利希·曼的一部中篇小说,1930年,美国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将其改编拍摄成有声电影,取名《蓝天使》。

《蓝天使》是在德国乌发(UFA)电影制片公司拍摄的。当年,这里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摄影棚,其完善的技术足以与好莱坞抗衡。此外,乌发公司的院线在41座城市里拥有上百家影院。那是德国电影的无比繁荣的年代,不仅诞生了《杜伯瑞夫人》、《卡利加里博士》、《最卑贱的人》、《大都会》、《五分钱的歌剧》等一大批电影史上的经典名片,还出现了表现主义、室内剧、新客观派等风格迥异的电影流派,同时也涌现出了像茂瑙、恩斯特·刘别谦、朗格那样一流水准的大师级导演。但是,阴错阳差,德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蓝天使》却是由一个出生在奥地利美国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拍摄的。

《蓝天使》的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1894年5月29日出生于维也纳,后随父母移民美国,家境贫寒。年轻的斯登堡先在纽约第五大街的一家商店工作,后来又转到一家专门修复有划痕的电影拷贝的公司。之后,他来到好莱坞,先做剪辑师助理,后来成为剪辑师。1925年,斯登堡导演了第一部影片《求救者》,描绘了被社会遗弃的人们在码头上的悲惨生活。1927年,斯登堡拍摄了《下层社会》,这是他第一部获得商业成功的影片。1928年,他又执导了《最后的命令》,1957年,斯登堡执导了最后一部作品《喷气机飞行员》。1969年 12月22日,斯登堡在好莱坞逝世。

《垃圾教授》出版于1905年,当时正值专横跋扈的德皇威廉统治时期,小说通过教授这类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堕落与死亡,隐喻德国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必然灭亡。导演在改编时有所侧重,为了迎合有声电影初期观众的口味,导演斯登堡在影片中有意突出了翁拉特教授同舞女洛拉的关系,从而削弱了原著的社会批判意识。所以,当亨利希·曼看了这部影片后,不无叹息地说,他吹响的是反对统治者的号角,他是以翁拉特教授象征着权威的崩溃,电影中的“垃圾教授”却成了洛拉吊袜带下的牺牲品。编导别有用意地将时代背景移到了上世纪20年代,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德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阿道夫·希特勒及其领导的纳粹党乘虚而入,扩展自己的势力。影片通过为人师表的教授翁拉特堕落成拜倒在舞女洛拉石榴裙下、丑态百出、最后饱含羞辱地死在讲台上的没落形象,映衬出那个时期为纳粹提供党徒的某些资产阶级阶层的穷途末路,这正是本片的思想价值所在。

将文学名著寓以新意,改编成电影并获得成功,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因此,斯登堡的改编方法曾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其中包括乌发制片公司的老板。但当影片完成他看了之后,不得不承认,一部真正好的小说,完全可以以另外一种形式拍成电影。1959年,美国二十世纪影业重拍了《蓝天使》,却远不如斯登堡在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这部黑白片。

蓝天使》的女主角玛琳·黛德丽在遇见斯登堡之前只是一个毫无名气的小演员。1930年,导演斯登堡去柏林派拉蒙影业公司和乌发公司合拍的《蓝天使》物色女主角,他独具慧眼,在黛德丽身上发现了洛拉的特质,即隐藏在冰冷外表之下的火热的情欲,于是果断起用黛德丽扮演洛拉。本片使德国女演员玛琳·黛德丽一举成名。《蓝天使》首映当晚,斯登堡将黛德丽带到好莱坞。此后,为她“量身定做”了五部电影。玛琳·黛德丽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有间谍、流浪女、情妇、妻子和母亲,这些完全不同的角色使黛德丽成为一位“全能型”的演员。这五部电影中的《上海快车》(1932)、《金发碧眼的维纳斯》(1932)和《女恶魔》(1935)是斯登堡最优秀的作品。

在《蓝天使》中,扮演“垃圾教授”翁拉特的是德国早期著名演员、德国戏剧界“教皇”级的人物埃米尔·强宁斯。他曾主演过恩斯特·刘别谦的著名影片《杜巴瑞夫人》和《女王安娜传》。1924年,强宁斯因主演了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作《最卑贱的人》而声名远扬。此后,强宁斯也去了好莱坞。在那里,他扮演的不是与《最卑贱的人》中门童类似的角色,就是年迈潦倒的下等人,这些角色虽然千篇一律,但他悲壮的表演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却使他成为一名国际明星。1928年,他和《蓝天使》的导演约瑟夫·斯登堡再次合作,在好莱坞拍摄了《最后的命令》一片,同年他还主演了维克多·弗莱明的影片《肉体之道》,凭借这两部影片的出色表演,强宁斯获得了首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演员的称号,成为了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奖的欧洲演员。也正是他将斯登堡介绍到柏林,将亨利希·曼的小说《垃圾教授》搬上了银幕,拍摄完成了《蓝天使》。不过,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强宁斯蹩脚的英语让他不得不又回到了德国从事舞台表演。在纳粹时期,强宁斯成为纳粹时期身价最高的电影演员,他的荣誉几乎达到了个人崇拜的地步。战争结束后,他被禁止工作,1950年,这位伟大的电影演员在孤独和凄凉中死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蓝天使》越发显现出它的永恒的价值。新德国电影的主将赖纳·法斯宾德评价影片时说:“斯登堡使用电影这种方式,不是直接讲述历史档案,而是间接地加以讲述……这真是一种绝妙的艺术性,其活力是从后来的效应中显示出来的。”《蓝天使》使法斯宾德获得了灵感和启迪,1982年,他以《蓝天使》的女主角为素材,拍成了他的名片《洛拉》。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