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 :明末政治人物、军事将领

更新时间:2023-03-30 18:15

孙传庭(1593年5月21日-1643年11月16日),字百雅,一字白谷,明代州振武卫(今代县)人,汉族,历任兵部右侍郎、陕西总督等职。明末军事将领。

孙传庭自他的父亲往上,家族四代人都在家乡中举。他本人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进士崇祯八年(1635年),孙传庭任顺天府丞,次年调任陕西巡抚,镇压农民起义,擒获高迎祥等人,而后李自成被众人推为闯王。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入塞,孙传庭赴京勤王,之后升任保定市总督,后失聪请辞,崇祯帝因猜忌将其下狱。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朝内忧外患,孙传庭重新被启用,任陕西总督,在皇帝旨意下出潼关县进剿李自成,在郏县之战中战败,之后退守潼关。崇祯十六年(1643年),再次出关进剿李自成,最后战败身亡。孙传庭死后,西安市被攻破,明朝灭亡。《明史》中说“孙传庭死而明亡矣”。清乾隆,孙传庭被追赠谥号“忠靖”。

孙传庭以善用兵著称,曾俘获陕西农民军兵力最强的高迎祥,消灭兵力最多的拓养坤。他经略陕西省颇有成效,通过整顿陕西的军政、民政,解决了军屯破败、军饷匮乏的问题。孙传庭著有《白谷集》传世。孙传庭被追谥为“忠靖”,此二字概括了孙传庭的一生行迹,也体现了他的忠臣气节。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孙传庭,明朝代州振武卫(今代县)人。根据清朝人孙仙锦所修的《代州孙氏家乘》的记载可知,孙氏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光山县,是在明朝洪武年间迁至山西省。到孙传庭这一代,已经是家族搬迁后的第十世。代州孙氏的始祖是洪武初年的振武卫孙成。孙传庭以上四代人皆是举人,他的曾祖父孙汾秀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丙午举人,祖父孙嗣约中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举人,父亲孙元震为万里丁酉举人,后娶妻刘氏、吴氏,吴氏就是孙传庭的母亲。

孙传庭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乙巳,字百雅。孙传庭仪表堂堂,长于谋略,从小就十分聪颖。根据史书记载,他六岁就入私塾,十三岁参加童子考试,就考取了第一名。二十六岁时就考中了举人。万历四十七年,孙传庭考中进士,从此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

初入官场

孙传庭考取进士后,不久即被任命为永城知县。孙传庭到任后,在当地兴建太丘书院以培养人才,关爱百姓,关心民间疾苦;打击地方豪强,为民除害。各项事务逐渐振兴。孙传庭在永城任职一年后,在天启元年(1621年)调任商丘知县。孙传庭任职期间,上奏请免了许多苛捐杂税,而且治理水灾、蝗灾,安抚难民,政绩卓越,孙传庭也因此得以进入中央任职。天启五年(1625年),孙传庭入朝述职,朝廷因其此前政绩,升他为吏部主事。孙传庭擢升吏部主事之时,正值明朝后期的阉党之祸。当时魏忠贤的阉党与东林党人斗争激烈,阉党由于得到皇帝支持,彻底击败东林党人,并且打击异己。在这种政治局面下,嫉恶如仇的孙传庭以尽孝为名,辞官回乡。

败高迎祥

孙传庭回乡归隐大约十年时间,在此期间,明廷辽东战事吃紧,四处征兵。山西省也深受其害;陕西省地区爆发了王二起义,从陕西已知蔓延到山西地区,山西省成为了官兵与起义军的竞争之地;崇祯七年(1634年),后金入塞,攻克代州。关心国事的孙传庭上疏《有敌情必有虚怯之处》,他在疏中提出针对后金采取“以步格马”的作战策略。由于国事日益深重,孙传庭决定复出为官。崇祯八年(1635年)秋,孙传庭被封为验封郎中,随后又升迁为顺天府丞。第二年(1636年)三月,陕西巡抚甘学阔无力镇压陕西地区农民起义,于是朝廷命孙传庭为陕西巡抚。孙传庭前往陕西省就任之前,曾受到崇祯帝召见,孙传庭因此得到了自主募兵筹集军饷的大权。

孙传庭初就任陕西时,陕西地区贼寇横行,郡县大多为废墟,人们几乎都已离开这里,士兵和军饷都十分匮乏。面对这种情景,孙传庭决定首先招募一支数量可观、战力十足的军队,用以保境安民。由于军饷缺乏,陕西地区财政崩溃,孙传庭通过清屯清军获得粮草、银钱,同时整顿吏治、赈济灾民、发展商业、练兵筑险,陕西地区军情民情为之一振。当时陕西地区除孙传庭外,还有此前在这里带兵围剿的总督洪承畴、湖广巡抚卢象升等人。当时明廷已经开始动员全国力量镇压起义军,洪承畴督剿西北。与高迎祥等人作战。卢象升督剿东南,与李自成等人对战。孙传庭在陕西省严明军法,虽然不如洪承畴那样受陕西人民爱戴,但他的能力足以惩办贼寇。贼军将领占据商、洛地区,孙传庭派他的副将罗尚文击杀他们。闯王高迎祥祸乱渭河平原,孙传庭在汉中栈道布防,迫使高迎祥率部队到黑水峪。孙传庭在此以逸待劳,俘获高迎祥。九月,孙传庭将高迎祥押往京师,随后高迎祥即被当众诛杀,以儆效尤。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成为新的闯王。

潼关之战

高迎祥败亡后,起义军的“蝎子块”拓养坤应朝廷招抚,带部众张文耀等人投降,但一年后又再次反叛,孙传庭立即派人捕杀。孙传庭在消灭高迎祥、拓养坤两股重要势力后,又于十二月在泾阳、三原等地击败敌军。河南省贼寇马进忠刘国能等人进入渭南,孙传庭追击他们出关,又会合河南兵夹击他们,先后斩首千余人。马进忠又进犯商、洛、蓝田地区,联合陕西省叛兵进犯险。孙传庭派遣左光先、曹变蛟等人追击敌军,斩杀数人,关南地区稍微恢复安宁。孙传庭又派副将盛略等人在宝鸡进攻大天王,他在在凤翔率军追击,最后打败敌军,降其余众。孙传庭肃清西安卫所军屯,每年收屯课银钱十四万五千余粮,米麦一万三千五百多石,崇祯大喜。

当时杨嗣昌、洪承畴等人谋划彻底击败李自成等军队,孙传庭认为部队疲敝、民力枯竭,不宜再次兴兵。杨嗣昌听闻后十分生气。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起义军攻破汉阴县石泉县等地。孙传庭出兵攻击商、洛地区,进逼凤翔区澄城县等地,多次击败敌军。孙传庭与洪承畴等人相互配合,在潼关县原设下埋伏,曹变蛟引敌军进入埋伏,李自成部下溃散,渭河平原盗贼大多平定。在潼关作战时,杨嗣昌已经与孙传庭不和。潼关之战前,湖广贼寇张献忠已经投降,只有河南贼寇依然严重,孙传庭计划他领兵攻击敌人西侧,由总理熊文灿率兵攻击贼军东侧。然而熊文灿准备采用招抚的方式迫使敌军投降,孙传庭在灵宝山打败敌人,仍被迫撤兵。起义军并未接受招抚,熊文灿十分后悔,又希望孙传庭与他共同夹击敌军。于是孙传庭及其部下出军,屡建战功,而杨嗣昌阻止孙传庭上奏战功。

抗击清军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京师戒严,崇祯帝急召洪承畴、孙传庭入卫。当时二人正在搜剿李自成残余势力,接旨后立即停止行动,调军赴援。孙传庭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代替总督卢象升督诸镇援军。而孙传庭与高起潜、杨嗣昌等人不和,杨嗣昌用洪承畴作为督,想要让前来援助的秦军留守蓟、辽地区。孙传庭认为秦军不宜留守,秦军家眷都在秦地,如果久留在边境地区,不是叛乱就是逃跑,会为敌军所用。杨嗣昌不听从孙传庭的辩解,孙传庭争而不得,十分郁闷,于是耳朵就聋了。第二年正月十八日,孙传庭被任命为保定市总督,负责保定、山东省河北省等处明朝军事。当时,清军已经占领济南市,孙传庭采取不轻出、严守备、伺机进攻的御敌方略,先后解了济南、陵京之围。山东、河南省围困解除后,孙传庭上疏请求见皇帝。杨嗣昌拦截了孙传庭的疏奏,还给了孙传庭,孙传庭十分生气,要因疾病请求罢官。杨嗣昌弹劾孙传庭拿生病当借口,不是真的聋了。崇祯于是发怒,贬孙传庭为庶民,并下狱。负责调查孙传庭疾病的杨一俊也认为孙传庭是真的生病,崇祯帝于是将其一并下狱。孙传庭在狱中等待处决,整个朝廷的人都知道他的冤情,但没有人为他说话。他在狱中三年,熊文灿杨嗣昌相继落败。

柿园之役

孙传庭被下狱期间,闯王李自成已经攻破河南省,进犯开封市,杀死了福王朱常洵,明军被敌军打散,敌军则日益蛮横。关外的形势也急转直下,明、清之间的松锦之战也已经开始。在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崇祯帝想起了孙传庭的才干,朝廷推荐孙传庭的人也越来越多,孙传庭在狱中主动上疏,请求杀敌自效。崇祯十五年(1642年),孙传庭被启用为兵部侍郎,崇祯帝亲自问他剿贼安民的策略。皇帝命他带兵援助开封,开封之围解除后,陕西省督军汪乔年已经被敌军杀害,崇祯帝命孙传庭前往陕西代汪乔年之职。为鼓舞秦军士气,孙传庭采取策略诛杀了多次临阵脱逃的援军总兵贺人龙

不久后,李自成再次围困开封市,崇祯帝命孙传庭出师解开封之围,而当时秦兵是新招募的,不堪重用。孙传庭不得已出师,在九月抵达潼关县,当时河南省下大雨,李自成用河水灌开封,开封陷落。孙传庭设下埋伏以待敌军,分为三军对抗敌军,然而由于粮草不至,士气低落等原因,此战大败。当时天下大雨,粮草无法送达,士兵采青柿子作为食物,因而大败,河南人将这场战争称为“柿园之役”。

兵败自杀

孙传庭在河南战败后,回到陕西省,计划守住潼关,保护京师上游地区。孙传庭认为秦军不利于速战,于是招募勇士,屯田、积粮、修缮兵器。由于督工严苛,陕西地区百姓不堪忍受,而关中地区又有饥荒,士兵、百姓哗变。第二年(1643年)五月,朝廷命孙传庭督河南省四川省山西省、湖广、贵州省江南、北明朝军事,孙传庭不得已而出师。当时李自成已经占据河南、湖北十余郡县,孙传庭分兵防御。八月十日,孙传庭出师潼关县。二十一日,军队驻扎在陕州区,命河南各军队涡河进剿敌军。在这次战争中,孙传庭军队大败,敌军攻破潼关,孙传庭与副将在这场战争中死去。传庭死后,关内已经没有坚固的城池了。

传庭出师身死后,西安城破,传庭妻子张夫人带二女三妾室投井自尽。传庭去世时五十一岁,两次出师作战失败都是因为下雨,有的人说孙传庭可能没有死,崇祯对此心存怀疑,故而没有赠荫。孙传庭死后,明朝也就要灭亡了。

人物成就

经略陕西

整肃吏治

孙传庭认为察吏安民是稳定地方的根本,孙传庭担任陕西巡抚后积极纠参、整肃了一批不作为、侵占税粮、横行乡里的贪官墨吏。对这些被纠参的官员所留下的空位孙传庭积极上疏吏部要求迅速递补。对于有才能、有声望的官员孙传庭积极的将他们荐举到更高的职位。对于在清屯征饷中积极完成额定任务的官员,孙传庭也及时上疏表彰他们的功劳,请求嘉奖。而对在任上积劳成疾或者病死的官员,孙传庭也积极上疏请求破格抚恤。

赈济抚民

崇祯时期,陕西省灾情严重,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孙传庭担任巡抚后,上疏请求赈灾,并按照州县的大小、户数的多少和灾情的严重程度来分配赈灾财物。总共赈济灾民九万八千一百三十九人。因为朝廷下拨的赈灾款有限,为了减少人民负担,孙传庭制定根据各地受灾情况部分减免又征收民运钱粮。从崇祯十年(1637年)九月开始到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先后四次上疏要求在陕西部分均免民运钱粮。

修复栈道,鼓励商运

孙传庭派士兵疏通栈道,下拔银两给官兵用作采办,让其在栈道屯驻、转卖粮食;并鼓励栈道附近的百姓参与转卖粮食。与此同时要求相关州府急速给予公文,对运至各地的粮食直接由官府出面给以合理价格收购,让贩运者获取一定的利润。

清屯充饷

孙传庭任陕西巡抚前,由于各地军队原领屯地被权贵、豪强、衙卫等侵占,各地衙门滥用兵丁,占用屯地粮饷,压榨民众,使得陕西天灾连连,国库空虚。孙传庭出任巡抚后,为了筹集军饷、招募士兵,实行了清理屯田以充实军饷的决策。他先出告示,告知陕西地方官宦、士绅清屯政策处于不容置疑的位置;并对那些持不合作、观望态度占地之人进行严厉警告。以此展示自己清屯的强硬态度和决心。之后设立四条“新规”:第一,吊取各卫册卷,详查屯田被占情况。第二,据屯田肥瘠划等折银,限期征收。第三,班军纳银免班,应役杂项军丁只给工食。第四,议定给各衙门军役兑支工食。孙传庭还对这些屯课钱粮的用度做了详细的规划。这些征收上来的屯课开支主要用于粮草、标兵饷银、军役工食,延、宁各边班价、修筑西安关城、打铸军器、赏银等。

整顿军务

利用地缘优势征兵

明末陕西当地尚武风俗犹存,陕西各处军营卫所中陕西当地人又占据要职,招募秦人并重用秦兵来驱除在秦流寇显得尤为必要。所以,孙传庭利用陕西兵力强悍勇武、英勇善战的特点,征兵的兵源以秦人为主,并大力募练士著士兵。

严肃军纪,训练军队

孙传庭深知松垮的军队是难以作战的,所以他不仅亲自挑简兵源,淘汰老弱病残;还亲自试用武器的好坏,并亲力亲为训练行军布阵。为了严肃军纪,他还纠参违反军纪的官员。

修筑防御工事

为了加强潼关防御,孙传庭据沟设险,修筑潼关南原堡、墩军事据点。在南原上建造三座堡,并屯兵于内,又设置十五墩,这些堡墩全在深沟旁建筑,并将旁边有路小径封死,确保堡墩独占高处的优势。除了修筑潼关县防御工事,孙传庭利用陕西省各地的地理优势,修茸华阴士城、修筑西安城墙、挑浚汉江浅滩等一系列防御工事。

屡建战功、保卫国家

孙传庭生活在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与清军入侵的时期,他在当时对明朝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孙传庭自崇祯九年(1636年)担任陕西巡抚后,立下诸多战功,参与镇压陕西农民起义、擒拿起义首领高迎祥、与洪承畴配合围剿李自成清军入关后进京勤王、解除济南市山东省围困等。崇祯十一年(1638年),孙传庭总结他的战绩“荡平大寇闯王、蝎子块、混天星、过天星、整齐王、张妙手、瓦背、镇天王、一条龙、大天王、米闯将、火焰斑、就地飞、刘秉义、一朵云等一十五股”,打击农民起义军余孽。

人物作品

孙传庭有336首诗,202片文章,2部专集传世(《鉴劳录》、《省罪录》)。孙传庭著有诗文别集《孙白谷集》六卷,卷一至卷三为奏疏,卷四为杂著,卷五为诗,卷六为内、外传和奏疏。传世作品不多,有《四库全书》本《白谷集》存世,现在被刊刻成书籍的作品有《白谷山人诗抄》、《白谷集》、《孙忠靖公全集》、《白谷山人遗稿》。

人物评价

清朝乾隆追谥其为“忠靖”,盛衰纯固、危身奉上、推能尽忠、廉方公正、临患不忘国称之为“忠”,兵以安民、恭己正身、性宽乐义称之为“靖”。忠靖二字概括了孙传庭的一生行迹,也体现了他的忠臣气节。

明末清初史学家吴殳在《流贼亡明节目》中评价他忠实刚毅,旷世奇才,与洪承畴相比,有过之而不及。

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评价他说:明朝官兵抵御贼寇有三件快事,一是擒拿高迎祥,二是射李自成的眼睛,三是杀贼家口,这三件事中孙传庭占了两件,后面虽然潼关之战失败,但这两个事情功不可没。

清朝政治家张廷玉在《明史·孙传庭传》中评价他:流贼蔓延中原时,明廷能够用来御敌的只有秦军。傅宗龙、孙传庭相互帮助,能够惩办贼军。汪乔年、杨文岳奋力御敌,然而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时机不对,不是他的才能不堪重任。孙传庭兵败身死后,敌军入关,势力越来越大。孙传庭生于明朝生死存亡之迹,他身上所担负的责任重大。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评价孙传庭合并十万军队,军械粮草都取自关中,百姓无余力。孙传庭合并精锐出关,全师覆灭,陕西省民众十分恐惧,势力无法自守,因而潼关失守,很快就被攻下,实在可惜。

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评价孙传庭:孙传庭干练,足以办贼,然而行军时必须接受君主命令,是他的过失。自古以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此得以战胜。孙传庭深知郏县之战不宜深入,然而仍然怀有顾忌畏惧,前辈行军打仗期间不看邸报,而孙传庭能做到吗。总之,孙传庭失败固然不能免罪,然而他的目标仍有可原,不是非死不可。孙传庭满门自杀,是因为知道没法幸免于难。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评价孙传庭:国家危险混乱的时候,并不是没有可以任用的人,只是患于有人不用。用了,又害怕不能专用这个人。专用且有成效后,又害怕经常迁徙官职,不能使他完成事情。像这种有才而不能用,以至于国家衰败的事情,就像是兵部尚书代州孙传庭之事,实在是可悲。如果当日没有采用杨嗣昌的策略,而将陕西省专任孙传庭,十年就能奏效,虽然其他地方溃败,孙传庭一定能够为国家保有关中。从而使贼军无法进入渭河平原,也不敢率军入关。明崇祯帝下诏令转移孙传庭官职,国家的存亡就由此判定。由此可见孙传庭身上的国家重任。

学者谢国桢评价他有良将之才,他的勇敢担当,在洪承畴之上。

家族情况

家族渊源

据《孙氏家乘》记载:孙传庭的先祖是明洪武年间从河南光山县迁至代县,至孙传庭为第十代。

祖辈

一世祖:山西代州振武卫百户孙成。

二世祖:孙顺。

三世祖:孙广。

四世祖:孙凤,字应时,号云翔。弘治初年进士,官至滁州市知府

五世祖:孙岐,正德二年(1507年)举人,官至莒州太守。

六世祖:孙宗派,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人。

曾祖父:孙汾秀,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官至州学正

祖父:孙嗣约,号观城,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孙元震,号复阳,万历丁酉(1597年)举人。

母亲:吴氏。

妻妾

妻子:冯氏,冯公明之女,为其生下一女,十七岁去世。后被孙世瑞葬于代州。

继室:张氏,崇祯十六年(1643年),西安城破后投井自杀。后被孙世瑞葬于代州。

妾室:纳妾三名,分别是陆氏和石氏,一人姓氏不详;三人随张氏投井自杀。后被孙世瑞葬于代州。

子女

长子:孙世瑞,号辑桓,历任保德州学正、修职郎,封建威将军。妾室石氏所生。

次子:孙世宁,号谥生,康熙举人,历任知县、知州。妾室陆氏所生。

女儿:孙传庭有两个女儿,西安城破后,随张氏投井自杀。后被孙世瑞葬于代州。

人物争议

崇祯十六年,孙传庭与李自成交战。李自成交战初期故意示弱,孙传庭率领的陕西省官军轻而易举打到宝丰县,由此造成了孙传庭一生中颇具争议的屠杀事件。据《甲申传信录》卷二记载,孙传庭到此处沿途滥杀居民,斩首计功,并向朝廷报捷“贼闻臣名皆溃。臣誓清楚豫,不以一贼遗君父忧。”据乾隆八年《重修宝丰县志》卷五记载,孙传庭所率领的官军,一路上拼命搜刮居民的粮草财物,残酷的对农民政权管辖下的人民实行报复。九月八日,兵至汝州市,义军都尉李养纯投降。九日,孙传庭部抵达宝丰城下。李自成任命宝州牧陈可新、新州姜鲤组织百姓据城抵御。十二日晚,有绅衿二百八十八人私自出城投降,于是城破,各军蜂拥而入,城中鼎沸,火光照耀如同白昼。孙传庭从投降的二百八十八人中,选择两个较为年长的人,命他们一一指出名字。有十余人无法指认,孙传庭怀疑他们是贼军派来的,于是将其斩杀。对于城中其他百姓,孙传庭借口他们为贼军守城,于是将他们全部杀光。其他官军部队在十二日晚上攻占唐县时,也借口农民起义军营队曾经留在这里,将全城居民屠戮尽。九月,孙传庭在汝州市郏县)兵败,李自成一日内追杀四百里地,直撵孟津,明军四万余人战死,损失大量兵器辎重。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县,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万军围攻孙传庭,孙传庭向渭南市撤退,十月初三,孙传庭战死,时年51岁。崇祯却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

轶事典故

勤学苦读

孙传庭从小聪颖绝伦,六岁入私塾,十三岁参加童子试,就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自此之后,他与同学共同考试数十次,他的同学没有超过他的。二十六岁时,孙传庭就考取了举人。他获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天资聪颖以外,还得益于他的勤奋。据说,孙传庭为了获得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曾经在距离代州西北三十里的白人岩读书,这里因为有白谷仙人坐化成峰,峰顶的巨石为炉,飘然独立,因而命名为白人岩。孙传庭号白谷,应当就是取此意义。孙传庭读书的地方至今还在,由于孙传庭后来做到了兵部尚书,因此这里又称之为“尚书洞”。

作《邻翁叹》

孙传庭因魏忠贤避祸归家期间,仍然关心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他回乡后,朝廷辽事日益不堪,四处征壮丁赴辽参加战争,百姓民不聊生,山西省地区也深受其害。孙传庭见此情景,仿照杜甫的《石壕吏》作五言古诗《邻翁叹》,再现了明朝朝廷乱抓壮丁的现象,也表现了他对于国事艰难,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同情,以及对于无能将、吏的厌恶和谴责。说明孙传庭此时虽然身在家乡,却心系庙堂,担忧国事安危。

后世纪念

孙传庭故居

孙传庭的故居在代县城西北四千米处的桂家窑村,村中以南北向街道为主大街,故居遗址就位于主大街中段的东侧。据孙传庭的后人孙国良先生介绍,孙传庭故居最初是由孙传庭的父亲孙元震建造起来的,后经孙传庭扩建,历代子孙在此居住。

孙传庭故居坐东向西,东边为主房,起初是三进院,两侧跨院。“文革”期间,房屋遭到了打砸破坏,后又经过孙氏后代拆除重建,旧貌已经不存。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孙传庭故居,仅保留了一座北侧厢房,还是清代原来的结构。虽然孙传庭故居楼宇衰败,但精致的柱枋和华美的窗上隐约可见当年的风采。明朝末年,一代名臣孙传庭就出生在这座院落里,年轻时在附近的白人岩求学,故取字号为伯雅、白谷。求取功名后,孙传庭又从这里走出雁门关,置身仕途。

明朝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乱政,孙传庭不愿与之同流合污,遂请辞归乡,在这所庇护他成长的宅邸里辟园圃,栽花种树,作赋写诗。当农民起义军威胁朝廷,国家动荡之际,他再次走出家长,立志实现澄清天下的个人愿望。

孙传庭祠

孙传庭生活在明末的动乱年代里,是镇压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后代对他有较高的评价。清代将他奉祀于山西三立祠、西安名宦祠、代州乡贤祠,他的事迹详细记载于《明史》《光绪山西通志》《陕西通志》。清朝爱新觉罗·弘历特赐谥“忠靖”,并在陕西省、代州敕建孙忠靖公祠,由地方官员春秋致祭。

墓葬

孙传庭墓葬在代县阳明堡镇下花庄村东,占地7000平方米,冢高4米周长约22米。四周红墙环绕,遍植苍松翠柏。孙传庭兵败身亡后,家人葬其衣冠与其妻妾遗体在此,现存清代官员冯去骧撰写《大明督师七省兵部尚书白谷孙公暨配冯淑人张淑人同葬墓志铭》,镌刻在6块石板上,共6000余字,记载他的生平事迹。

影视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