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黼 :元朝时期大臣

更新时间:2024-09-21 02:43

李(1298-1352年),字子威,颍州区(今阜阳市)人,元朝大臣。

元朝泰定四年,明经科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泰定五年,代祠华山。改河南行省检校官,迁礼部主事,充监察御史,出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郎中。李黼受命巡视河渠,历任秘书监礼部侍郎,外调授江州路总管。

至正十一年,徐寿辉反起河南省,李黼力战而死。朝廷追赠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予谥忠文。诏立庙江州,赐额曰崇烈。

简介

【李黼】字子威,祖籍天官李。其父李守忠官至工部尚书。泰定四年(1327年),30岁的李黼在大都(今北京),获廷试第一名,以明经魁多士,授翰林修撰,后转江西行省朗中,入为国子监丞,迁宜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官,及升秘书太监,拜礼部侍朗。奉旨详定中外所上封事。已而廷议内外官通调,授江州路总管。

元顺帝(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夏五月,罗田县贩布人徐寿辉见官吏腐败,法纪荡驰,各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乃率众起兵反元。至正十二年正月已末,义军攻下武昌,逼进江西省。时任江州路总管的李黼,扼守九江湓口城,阻挡徐寿辉义军。二月甲申,义军进抵九江湓口城,分省政事秃坚不花自北门逃跑,黼引兵登城,义军已至甘棠湖,焚西门。继转攻东门,黼转救东门,义军已入城,遂与之巷战,被义军包围,从背后将黼刺落马下阵亡,卒年55岁。其侄子李秉昭(李冕第三子)亦从战阵亡。李黼死后月余,朝廷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诏立庙江州、赐额曰崇烈。

成就

江州,又称九江市浔阳区,都是九江的古名,因其“南开区六道,途道五岭,北守长江,运行岷汉,来商纳贾”,曾以中原地区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而著称于世,作为历史重镇,江州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风风雨雨中,曾几度兴衰,几度浮沉。

他是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在亳州市三县一区的范围内仅出的一名状元,他在城破人亡之际,奋不顾身,浴血奋战,并大喝曰:“杀我,勿杀百姓!”他被对手称为“忠臣义士”……

和其他的州历史名人相比,李黼的名气要小一些。这与历史的误导有关。无论《元史》或《明史》,在介绍李黼时,总要注明“李黼,人也。”“阜阳人物志”网页上也这样写道:李黼,生卒纪年无考,字子威,元末颍州区人。这说的也没有错。李黼的家乡自元代以来一直隶属于阜阳市或阜阳地区,直至上世纪末地级亳州市成立,他的家乡才随区划划归亳州市。由于这一原因,加之对他的宣传力度不够,亳州的读者对他感到陌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他是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在亳州三县一区的范围内出来的唯一一名状元。

履历

李黼,字子威,亳州市利辛县汝集镇天官李村人,生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李黼自幼聪明好学,泰定四年(1327年),30岁荣获殿试第一名,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钦点为状元。在中国封建社会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中,共产生有名有姓的状元599人,其中安徽占41人,李黼就是这41人中的一个。

《元史志第三十一·选举一》记载:“四年春三月,廷试进士阿察赤、李黼等八十有六人。”另有文字记载:“李黼,颍州区(今阜阳市)人,字子威。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状元。”这不仅在我们亳州市三县一区,而且在原阜阳市中也是惟一的。中状元之后,以明经通史授翰林院修撰。后不断升迁,累官至宣文阁监书博士,礼部侍郎

贡献

其次,他是一名和文天祥齐名的忠烈状元,隶书上提及他的名字时,总要冠以忠义和忠烈等字样。李黼作为一文弱书生,在国家危难,城破人亡之际,他奋不顾身,浴血奋战,并大喝曰:“杀我,勿杀百姓!”被乱箭射杀,落马阵亡。其壮烈、其英勇,憾天动地,名垂千古。

李黼的父亲李守中,以才学入仕,官至工部尚书。关于李守中的资料,我们已经无从查找。但关于李黼,《元史》、《明史》和《永乐大典》里都有多处记载。据《元史》载:李守中性情急躁,管教儿子极为严厉,而自己生性好饮,每一饮酒,辄糊里糊涂,长醉不醒。李黼跪而事奉,好言相劝往往直到天明。泰定四年,李黼授翰林修撰。次年,代皇帝到华山祭拜,省臣对李黼道:“敕使每次都让我走在后面,这次可以换一换先后吗?”李黼正色道:“皇帝的使臣职位虽低,《春秋》之义序在诸侯之上,尊使即尊君也,怎能走在后面!”省臣无言对答。后来李黼受命巡视河渠,上书言道:“河源市出京西,宋代为了运输之便,平地作堤,今河底填淤,高出地面,大水一至,横溃成灾,宜按故道修浚。他日东河或有不测之阻,江、淮粮可由此运来京师,万世之利也。”此乃真知灼见,然而,朝廷未予采纳。后来,李黼调任江州路总管,一心治理地方。

史记

江州之战为元尽忠

李黼是在江州路总管任上为元尽忠的,这涉及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江州之战”。

元史》记述了李黼与江州之战的详细过程: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军四起,风起云涌。至正年间,李黼出任江州路总管。时罗田县徐寿辉在湖北蕲春起兵反元,号称江南红巾军。徐军发展很快,不久攻下武昌区长江中游一带地方,直逼江西省。时任江州路总管的李黼,因功诏为行省参政。徐军再次攻打江州,李黼上书行省献攻守之策,请屯兵于江北扼守要冲,但不被采纳,于是整治城壕,召募兵丁,做好守城的准备。十二年,农民义军横渡长江,势如破竹,驻守在江边的元军不战而溃,威顺王宽彻普化与省臣弃城而逃,武昌、瑞昌市相继失守,江西大震。时有黄梅县主簿伊苏特穆尔积极响应,李黼大喜,与他对天沥酒盟誓。盟誓未毕,红巾军前锋已经到达,李黼急命乡兵截断敌军归路。仓猝之间又见乡兵没有记号,李黼乃命士卒以墨涂面,带领出战。追出六十里,杀获二万余人。

资料

李黼得胜而回,料敌必从水上进攻,遂对左右道:“贼兵陆路进攻失利,必由水路再来。”随即以长木数千支,装上尖尖的洛阳铲,安放在沿岸水中,称为“七星桩”,阻挡敌船。果然,几日后,西南风急,农民军乘战船数千艘,扬帆顺流鼓噪而至。战船遇到木桩,被铁锥刺入,动弹不得。李黼带领将士出击,一声令下,火箭齐射,敌船着火,红巾军兵士跳入江中逃生,溺死无数。行省上报李黼功劳,朝廷拜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政,兼江州南康区等路军民都总管,便宜行事。

此时农民军势盛,西自荆湖,东际淮甸。李黼虽然一时获胜,江州一地,寡不敌众,形势非常危急!这日,徐寿辉大将邹普胜又带农民军前来攻城,气势异常猛烈。江州城里蒙古族分省平章政事图沁布哈见况,偷偷开城逃走。而李黼则带领士卒,登城拒战,誓不投降。忽报红巾军已到甘棠湖,西门起火,李黼赶到西门,身冒矢石杀退敌寇。红巾军见西门难攻,转攻东门,李黼率兵又赶到东门。东门终被攻破,李黼组织巷战,终被围住。李黼自知不敌,挥剑怒斥:“杀我,毋杀百姓!”被乱箭射杀,时年55岁。侄李秉昭随李黼在江州,围攻城的时候,李黼对秉昭说:“我以死报国,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你不要留在此地。”秉昭泣涕回答:“死生从叔父!”遂一同遇难……

牺牲

受到争战双方尊重

李黼遇难后,郡民哭声震天,相率具棺葬于东门外。李黼死后一个多月,朝廷对他的任命才下达。于是赠李黼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下诏立庙江州,赐“崇烈”匾额,官其子秉方集贤待制。李黼死前一年,即至正十一年,刘福通起义,攻克颍州区(今阜阳市),李黼兄李冕率众抵抗,城陷被执,奋骂就死,史称忠节萃于一门。李冕,是李秉昭的父亲。颍州人民为纪念他们一门忠烈,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颍州建三忠祠,以示祭念。

江州之战和时任江州路总管的李黼对阵的,是徐寿辉天完国的邹普胜主力与彭莹玉部。徐寿辉,一名真一,蕲州罗田县(今属湖北)人,原籍湖南省。生平以贩布为业,往来于蕲州镇(今湖北蕲春西南)、黄州府(今湖北黄冈)一带。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于蕲州起兵,十月建都浠水县(今湖北水),国号徐宋,年号治平,寿辉称帝,成为南方红巾军名义上的领袖。后来,部下陈友谅谋杀了徐寿辉,即位称帝,国号大汉,天完政权亡。陈友谅和大汉国又被朱元璋所灭,中原地区在元末动乱后,又统一为朱元璋开创的明朝

李黼遇难后,争战双方都给了他高度的尊重。从红巾军起家的朱元璋称赞李黼为“忠臣义士,舍生取义,身殁而名存,有以垂训于天下后世。”并令“有司建祠肖像,岁时祀之。”明朝开国功臣刘基,曾写下《吊李江州》诗:“江州知府文儒宗,骂贼就义真从容。天翻地覆元气在,斯人万古其犹龙”。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评价四位状元在国难中之表现,云:“若论其优劣,则江州第一,台州次之,高邮又次之,宪不足论矣!”意即李黼表现最好,泰不华次之,李齐又次之,而王宗哲未能克尽臣节,故“不足论矣”。

评价

李黼家乡人民几百年来也一直在怀念着这位状元公。阜阳市城建有状元祠和状元巷。李黼死后家乡汝集天官李庄的乡亲们又为他筑了一个衣冠冢。由于他给家乡带来了荣誉,元末至民国期间李家族人每逢春节便聚于状元坟前,举行盛大祭奠,清明节还结队前来扫墓

亲属成员

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金庸笔下豪杰与颍州之缘-阜阳市人民政府.www.fy.gov.cn.2022-06-07

元史.微信读书.2024-09-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