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学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更新时间:2024-09-20 14:57

王志学,海天楼主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理事、民盟临沂书画院名誉院长。1960年生于北京大运河畔。齐白石大师高足卢光照先生关门弟子。其中原地区写意画作品既注重继承传统笔墨语言,又取法于自然,始终追求着对大自然真善美的探索。

艺术简介

王志学,海天楼主人,1960年10月生于北京大运河畔。自幼习画,中学时代得荣宝斋老画师刘永增先生启蒙,开始描摹《芥子园画谱》、《吴昌硕画集》,名扬乡里;1985年4月拜著名画家陈雄立教授为师,潜心研酌中国写意画艺术的笔墨语言;1990年得到著名画家尹瘦石先生和著名作家、画家管桦先生妙手点化和精心指教,艺术造诣、文学修养日渐深厚;经尹瘦石先生举荐,1994年12月被齐白石大师高足卢光照先生收为关门弟子。

1995年、1998年分别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都青年画家十人联展”;2000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华世纪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山东省济南李苦禅纪念馆高唐县李苦禅艺术馆、江苏徐悲鸿纪念馆临沂市文化中心举办个人画展;国画作品在奥运会轴头2008-北京工业30年成就展,2008-上海市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全面展示;美术作品从1990年开始被荣宝斋常年陈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敦煌市艺术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先后出版《王志学画选》、《王志学画集》、《王志学苍岩山画集》和散文集《海天楼随笔》、《苍岩山的回声》;其中国画作品及艺术评论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今日世界》、《今日中国》等数百余家报刊杂志以及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书画频道等媒体刊出报道;中国画作品及艺术简历被编入《中国书画家大辞典》、《国际书画家作品大观》等数十部典籍。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理事、民盟临沂书画院名誉院长。

2012年赴岛交流,在台湾省书画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2013年开始,他又开始寻找自己的第三个艺术符号——大运河

个人画展

王志学画展 2000年10月 山东济南李苦禅纪念馆

王志学画展 2002年1月 中国美术馆

王志学作品邀请展 2003年4月 北京景山公园绮望楼

王志学新作展   2003年10月 山东济南李苦禅纪念馆

王志学画鸡展 2004年10月 山东济南李苦禅纪念馆

金鸡报春───王志学画展 2005年1月 中华世纪坛

王志学近作展 2006年10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王志学画展   2007年5月 高唐县李苦禅艺术馆

王志学画展 2007年9月 临沂市凯歌国际文化城

王志学画展 2008年4月 江苏宜兴徐悲鸿纪念馆

王志学新作展 2008年10月 山东济南李苦禅纪念馆

王志学画展 2012年12月 辽宁省鞍山市

王志学画展“壮美祖国·情系沂蒙” 2014年12月27日-2015年1月10日山东省临沂市文化中心

出版画册

《王志学画选》 1995年6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志学画集》 2003年1月 人民美术出版社

《王志学画鸡》 2004年9月 海天楼创作室印制

《王志学百鸡图卷》 2004年11月 海天楼创作室印制

《心田笔耕───王志学水墨写意》 2009年3月 海天楼创作室印制

《王志学画馆》 2011年3月 海天楼创作室印制

《王志学新作选》 2013年1月 人民日报(特刊)人民艺术

《王志学苍岩山画集》 2014年5月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文集

《海天楼随笔》 1999年12月 敦煌市文艺出版社

梁清标山的回声》 2007年12月 人民日报出版社

评论文章

著名画家王志学:亦师亦友苍岩山

在我国,很多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都会选择与自己性格、内涵、气质相似的山水,终生厮守,并逐渐在精神上与它们融为一体,互为映衬,从而到达艺术的巅峰。北京画家王志学就选择了河北省的苍岩山,洗涤灵魂,孤独对话,倾情表达,这本《苍岩山》画集,就是王志学深入苍岩山区十几年、体悟自然与人生的结晶。

王志学说,苍岩山对于他而言,亦师亦友,见证了他人生与艺术的成长。从苍岩山开始,他既重视传统,又重视创新;既提升大写意花鸟的技艺,又尝试大气磅礴的山水题材;既从大师们身上汲取营养,又从火热的生活中提炼激情……

苍岩山,让王志学在“师造化”的过程中,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髓,从而使自己站在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之上。

王志学的第一个艺术符号是鸡。这种陪伴中国人过了5000年农耕生活的动物,像极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百姓们,在王志学心目中,鸡具备“文、武、勇、仁、信、义”六种美德,鸡蛋滋养着他多病的身体,而母鸡成为他描摹的对象。在王志学早期的艺术生涯中,他确实像一只勤劳的公鸡

一是从小对画画就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喜欢,这种骨子里的自发情绪,也许就是天赋,更何况还有坚韧不拔的努力。王志学出生在通州区大运河边,这里文化底蕴丰厚,名人辈出,这是王志学喜欢画画的基因。他把自己喜欢的大鸡画在书本、墙上、地上,惟妙惟肖,生动形象,被大家称为“小画家”,这个小画家不像其他孩子那么爱动,只要一拿起画笔,就会忘掉其他事物。工作后,他成了国家公务员,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节假日和业余时间,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创作上,不是在画室里挥毫泼墨,就是背着画夹和干粮,到大自然中写生去了,这种特征一直持续到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袁运甫感叹:王志学把零碎的时间变成一个完整的奋斗目标,所以不断积累着经验、技巧和修养。

二是王志学非常注重拜师学艺,而且拜的都是名师和大师,这使得他从艺术的起始阶段,就吸取了丰厚、纯正的国学营养,走在一条正路上,打牢了扎实的根基。上初中时,他拜荣宝斋老画师刘永增为师,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吴昌硕画辑》,1985年4月,他拜著名画家陈雄立教授为师,潜心研酌中原地区写意画艺术的笔墨语言;1990年又得到著名画家尹瘦石先生和著名作家、画家管桦先生妙手点化指教,艺术造诣、文学修养日渐深厚;经尹瘦石举荐,1994年12月被齐白石大师高足卢光照先生收为入室关门弟子。老艺术家们的一言一行,悄无声息地影响着王志学的心灵,他不仅学到了画画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就是从老师陈雄立那里,王志学第一次听到“苍岩山”这个名词。

三是王志学非常注重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做人比较纯粹、善良、简单、热情、低调。与现在画家不同的是,王志学画画不是为了物质追求,而是一种迫切的精神需要,一种自然自发的感情流露。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他感受到了愉悦和美好,也要表达自己的热情和忠诚,同时探求民族信仰的真谛和艺术的真正内涵。基于这一认识,他远离灯红酒绿、筹交错的世俗喧嚣,尽量使自己处于一种纯净状态,使心灵不受污染和干扰,于是,他的艺术世界不断壮大,一切美德都显得那么自然天成,毫无做作之感。即使成为颇有成就的大画家,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来求画,他都会微笑着满足。这种人品和人格,是王志学能够成为杰出艺术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志学成功了,在中青年画家中,他的大写意水墨独树一帜,其作品既尊重传统,深得大师们的真传,又大胆老辣,自由奔放。恩师卢光照给王志学的画室起名叫“海天楼”,并在王志学的画上题句。老书法家、诗人萧劳尹瘦石以及陈雄立,都先后在他的画幅上题诗题句。著名作家管桦,更是在卧室和客厅里都挂上王志学的画,以示喜爱。

然而,王志学并没有满足,与老师们相比,他总觉得自己还差点什么,他渴望进入一片新的天地,跃上一个新的高度,力求在境界上与大师们接近一些。苍岩山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他的视野。

相对于繁华的大都市北京,位于河北省井陉县的苍岩山显得过于遥远。苍岩山既有奇特、幽静、秀丽的自然景观,又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素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山群峰惟苍岩”之美誉,它成为王志学的第二个艺术符号。

从1991年开始,王志学第一次来到苍岩山,从北京坐火车半夜到井陉,天亮以后换成长途车到苍岩山。扑进苍岩山怀中,王志学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仿佛是遇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心是相通的,情是相融的。那里有一种非常强大的气场,宁静,祥和,让王志学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他再也不愿离开。那个假期,他整整画了七天。从此以后,他的大部分假期都交给了苍岩山,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20多年过去,苍岩山,引领王志学站在一个更高的艺术高地上。

第一,从书斋的写意花鸟中走出来,王志学进入最能体现中原地区水墨精神的山水画领域,“搜尽奇峰打草稿”,一下子打通了与鲜活历史、自然、文化、生活的关系,绘画有了坚硬而恒久的支撑,画自然而然从心中流淌而出。苍岩山,富含着现代画家缺少的现场信息量,声音,色彩,形状,味道,在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场景中,不断激发着王志学的感情冲动,让他画面的意味和境界大为提升。客观景象经过画家心灵的禀赋,建构了新的视觉结构,山水、植物、建筑都呈现出鲜活的姿态,王志学的山水,真正体现了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彩。“反弹琵琶”,让他的写意花鸟也有了山水的大骨架、大气魄和大视野。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画展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画家看了王志学的作品很激动,他说:“现在,很多人都在屋子里凭想象画画,而王志学的作品来自于现实。这棵白玉兰,就像活生生的,包括它的气势,它的纹理。王志学通过不断到大自然中写生,跳出了传统的花鸟画语言,他画的就是自己。”

第二,苍岩山让王志学脱离了世俗躯壳和纷繁生活的干扰,在吸收山水滋养中,精神不断壮大,心灵近乎透明,“澄怀观道”,于是才能在客观存在的具象中,发现山水的生命和灵魂,主观和客观高度统一,达到了“形而上”的真谛,完成了从“师自然”到“心自然”的华丽转身。静坐在苍岩山里,王志学觉得面对大自然,人实在是太渺小了,这里的淳朴乡亲、峭拔山峰、悬空古寺、残垣断壁、灵异植物,还有传说故事,就这么走进王志学的灵魂深处,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有两种树给王志学以强烈震撼:一种是千年古檀,它本来只在南方生长,却在太行山如钢似铁的岩石山上,落石生根,实属罕见。王志学笔下的古檀,根系百态,树形各异。或钻石而出,根状茎沿石缝而生,如龙爪抓地;或依壁而长,根须绕石而长,似锦蛇盘石;或破洞而生,根茎疙瘩裸露,像金光发亮。那古檀,已经不仅仅是一棵树,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力量的象征,一种人生境界的体悟。还有一棵千年古柏,半裸的根部紧咬着一块巨大的岩体,像数条盘龙熔铸在一起,稳稳地托着沉重的树身,迎风而立。树身扭曲得有些特别,不管身躯扭成几个弯,伸出几根枝干,总是追着初升的太阳,朝着东方延伸、生长。根部像曾被雷击过,被劈断的那个枝杈忍受着摧残与磨难,默默地活了下来……这是一种怎样的苍劲之美、悲怆之美、残缺之美,这种美是天造之美,宇宙大美。在一瞬间,王志学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大境界,他成为一棵精神之树。

第三,苍岩山造就了王志学新的绘画语境,苍岩山的险峻、高拔、幽深、灵动,变成他笔端的线条、结构和节奏。王志学的作品,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抑或人物,既大气磅礴,苍劲老辣,意蕴厚重,又层次丰富,松动自然,妙趣天成。因为成竹在胸,他可以在很局促的狭小空间里,画出丈二大作;还可以在人声嘈杂中,静如处子,充耳不闻。为了展示自己在苍岩山的收获,2006年10月10日,“王志学近作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其中很多画作都来自于苍岩山。2007年12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王志学的散文集《苍岩山的回声》,里面配有多幅苍岩山的画作。其中两幅关于苍岩山的大画,其长度分别为15米和20米,宽55厘米,这是王志学作自现场的写生精品。每一幅都用去他7天时间,也就是一个黄金周长假。整幅作品,结构精严舒展,生动简朴,笔墨以线为主,运断有力,渲染丰厚,气势如虹,自成一格。管桦在上面写了《题王志学苍岩山写生图卷》的跋,称王志学“图山河之灵气以养性,写花鸟之神以悦情”。还有一幅《太行群峰惟苍岩》,整个画面很满,通过墨的变化,让人感觉到苍岩山的力量和精神。

苍岩山,让王志学成为一个有着独立艺术风骨和精神的成熟美术家。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先后为他出版过《王志学画选》《王志学画集》及散文集《海天楼随笔》《苍岩山的回声》等10本画集和散文专著。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他曾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山东李苦禅纪念馆景山公园绮望楼、中华世纪坛等成功举办过个人画展。特别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馆这样的艺术殿堂,王志学的画能得到专家、学者和诸多著名画家的高度赞赏,实为不易。

这本《苍岩山》画集,收入王志学描绘苍岩山的精品力作百余幅,既有微观写生的直抒胸臆、即时的感情触发,恢弘的山水长卷、狂放的纵横驰骋,又有画家对于苍岩山历史、人文和人民的深刻感悟,对苍岩山诗意精神的阐释。其中有五幅长卷,均长达10米以上。它的出版,说明画家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达到了较高的绘画水准。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王志学本人并没有满足。他说,艺术如登山,我现在还在半山坡上,离真正的顶峰距离尚远,所以要攀登不息。在峰回路转的登山路上,苍岩山,只是一个中间站,而要登上艺术的最高峰,无论是道德境界、思想水平,还是艺术视野、操作技艺,自己距离大师们还有相当的距离。

正因为如此,从2013年开始,他又开始寻找自己的第三个艺术符号——大运河。作为华族的文化象征之一,世界运河史上的里程碑,大运河既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王志学幼年的生活背景和艺术启蒙地。他准备用数年时间,踏遍运河两岸,搜集创作素材,酝酿创作情感,创作出一幅王志学版的“运河长卷”。

有了苍岩山的“刚”,再加上大运河的“柔”,刚柔相济,自然与人文融汇,王志学的艺术前景不可限量。这使我对他充满了想象和期待。

王志学:与大师为邻 以自然为师

充溢墨香的海天楼里,目之所及皆是一幅幅山水花鸟的写意丹青,画卷中呈现出浑厚的大写意风格,大胆、放松、自由、酣畅淋漓。从局部看,又显出一种细致严谨、密能透风的笔意来,充满了艺术的真实与鲜活、灵动与才情。这些作品都出自画室主人之手,他就是当代著名青年国画家王志学先生。在王志学做完每日必修的临帖练腕书画课后,记者得缘与他谈起了30多年来的绘画历程。缘起《芥子园画谱

每当有人问起王志学学画历程时,他总是会先讲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1976年夏,上初三的王志学,放假到河北省三河市拉石子儿。有一天中午,他在一个小饭馆吃饭,墙上名为《毛竹丰收》和《红梅赞》的两张画吸引了他。一打听才知道,画作出自老先生刘永增之手,刘先生曾在荣宝斋修补古旧字画。第二个星期天,王志学不顾天雨路滑,怀里揣着画,徒步从家里走了20多里路,来找刘先生。刘先生见到浑身湿透的王志学,非常感动,拿出自己保存了很久的《芥子园画谱》和《吴昌硕画辑》说:“学画要从这儿开始。”

跟随刘老先生学艺的过程中,王志学开始知道了八大山人、虚谷石涛徐渭这些大画家和他们的作品。

《芥子园画谱》可谓是我国画界的经典教程,齐白石专心描摹《图谱》为日后的卓越成就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功底。无巧不成书,齐白石老先生的“高足”卢光照先生的关门弟子、著名青年画家王志学也正是从《芥子园画谱》开始正式接触绘画的。

从这一简单而感人的故事开始,王志学此后数十年如一日沉浸于艺术创作中。师从名家习画艺由刘老先生带入绘画艺术圣殿之后,王志学又幸运地获得了无数名师的指导与点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志学被擅长画鹿的陈雄立教授看中,向他传授了许多中国画基本知识,王志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上个世纪90年代初,王志学调到北京市政府机关工作,家也搬到曾居住着萧劳王遐举董寿平端木蕻良尹瘦石管桦卢光照等众多书画名家的小区内。与他们朝夕相处一段时间后,王志学与众多名家有了深厚交情。后来,经尹瘦石先生引荐,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师卢光照先生觉得他“孺子可教”,破例收王志学为关门弟子并对其悉心点化,常常在王志学作品上题诗、题词给予鼓励,对王志学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卢光照还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画画是一门综合艺术,不能为画而画,要不断加强画外的学识、修养,让作品的格调达到更高的层次。画中国画的人可不少,画到一定程度后,就要比画外的功夫了。白石老人的学问是极深的,从老人的诗、书、画、印中都能体现出这一点。中国画西洋画不同,它既要对景写生,又要用‘心’去画,把看到的物象变成自己心里的感悟再表现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一幅画格调的高低是画家本人学识与道德修养高低的具体体现。”

老师的话掷地有声,王志学铭记在心。

名师出高徒,在众多大师的关怀下,王志学的艺术修为突飞猛进,再加上高要求的历练,这一切使他成了近年来中原地区画坛最活跃的青年画家之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王志学的画作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恩师对他的影响,亦能明显地识别出这绝非单纯的描摹。他在吸收了诸位大师的艺术养分后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奇葩。他在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办过画展,获得了专家很高的评价。

王志学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画展时,一位声名赫赫的画界前辈看了他的作品后赞赏有加:“现在很多人都是在屋子里凭想象画画,王志学的作品来自于现实……跳出了传统的花鸟画语言,他画的就是他自己。”

公鸡以明志了解了王志学的作品后,会发现他以鸡为素材的画作十分常见,中华世纪坛曾经展出过他50多幅以鸡为主题的画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幅巨著《百鸡图卷》,用几张六尺宣纸拼贴而成。在他的作品中,只只雄鸡引颈展翅,居高雄立,仿佛就要从白净宣纸上跃然而出,令人赞叹。他对雄鸡进行了人格化的描绘,展示了他们勇敢、护幼等诸多美德。

王志学为什么嗜好画鸡呢?这还得从他幼时说起。王志学出生在通州区宋庄镇大邓各庄村,村边是纽带般的大运河。王志学家境贫寒,身体也不好,经常患病。家里惟一的收入就是卖鸡蛋得来的钱,母亲用这点钱为他看病买药。辛勤的母鸡成了王志学的“救命恩人”,也自然成为他喜欢描绘的对象。满怀着感恩之情,他用铅笔、彩色粉笔、木棍等,在书本、墙上、地上涂抹,一只只惟妙惟肖的小鸡使王志学获得了“小画家”的美誉,左邻右舍、村里村外,新房落成、新添家具、新婚志喜等,人们都爱请王志学画鸡。现在,画鸡成为王志学最擅长的题材。

他曾经到平谷区一个小山村写生,这个村位于三省交界处,一只鸡打鸣,三个省的人都要起来开始劳作。这里像一片“世外桃源”,让王志学向往不已。他感觉有一种强烈的情绪在笔端流淌,一只只鸡在宣纸上舞蹈,跳跃,奔腾,欢呼……于是就有了《鸡鸣三省》、《世外桃源》、《百鸡图》等作品。

鸡对于王志学而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画面形象,而成为表达他内心世界的标志性符号,是他对纯真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对于笔下公鸡所代表的精神,他有一个在传统的“鸡有五德”的说法上再加上“一德”的“六德说”,他认为:“鸡身上的许多美德都是人应该具备的:鸡有五德,首冠戴文也,足博距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人一旦具备了这五种美德,也就有了崇高的人品。另外,鸡还有另一种美德,叫做知恩图报义也。我现在画鸡时,都题上鸡有六德。”

王志学在作画,更在修炼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王志学交往过的人,都说他对同事、朋友、老师、家人热情似火,有求必应;他艺术成就斐然,却为人谦逊低调;他身处首都北京,却心静似水,对名利淡然处之。

中原地区有一句名言“厚德载物”,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使一个人真正强大起来。

他在师从的那些老艺术家身上,不仅学到了画画的基本技法,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他认为,不管是搞艺术还是干其它工作,关键是把“人”做好。人品高了,你的画品才会高,你的道德修养才会高,才能取得成绩。齐白石说:“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王志学认为,他自己的人生观概括起来就两个字“忠诚”,对自己国家的忠诚,对他人的忠诚,对自己事业的忠诚,对艺术理想的忠诚。正是“忠诚”这两个字促使他坚持每天挥毫作画,每天清晨临帖练腕,也使他充满了特有的韧性和毅力,炼出了他艺术的底气和大气。

法乎自然寻超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对于王志学来说,是一句践行了30多年的箴言。除了教他作画的恩师们外,王志学还有另外一位师从多年的老师,那就是大自然。

王志学对于自然之美崇尚之至,他一直坚持写生,对大自然无限生机与美的体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使他能够一直保持着对自我的超越,对本我的回归,对超我的追寻。

王志学的节假日大多用在了创作上,在朋友圈中广为人知。每逢休假他就挎着行囊,背着画夹和干粮,去大自然中摄取万物精魂。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唐古拉雪山、莫高窟泰山华山张家界市……祖国的名山大川,大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一次旅行写生对他而言,就是一次新生般的历程。问及现在去得最多的地方时,“应该是河北省苍岩山了,”他答道:“对我而言,那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究竟去了苍岩山多少次,连王志学自己也数不清了。远离热闹繁杂的都市,形只影单地漫步在山道林间,静雅替代了喧嚣,孤寂替代了繁华,但是“每当此时,空灵与高远充溢心中,艺术创作的冲动也在胸口涌起。”

苍岩山的残垣断壁,古寺白檀,还有回味悠长的动人传说,一并走进王志学的灵魂深处,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化作他创作的素材。与此相关的写生作品早已成千上万。

给王志学最大触动的还是苍岩山上的古檀和古柏,这些历经千年沧桑的生命从来都不会屈服。太行山的岩体坚硬如钢似铁,这些树却能在此落地生根,用粗硕的裸根抓住岩石,将身躯扭作几个弯,如磐龙似。那些曾遭过雷击的的枝仍竭力伸出枝干,总是追着初升的太阳,朝着东方延伸、生长,充满了悲怆与残缺的美,这是他在苍岩山的古树上体会到的一种苍劲和坚韧。这已经远非几株单纯的古树,而成为了人的精神、树与人的相互融合。在这里,王志学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苍岩山素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惟苍岩”之美誉,《太行群峰惟苍岩》也是王志学的代表作。整个画面很饱满,通过墨的变化,让人感觉到了苍岩山的节奏和力度。“山是画的主体,像天地间立着的河北汉子,风骨如铁,气魄如山,中间有寺庙和农舍隐约闪现,也有苍松翠柏,万丈危桥,还有白云飞瀑,既大胆自由,又细致入微,确是精品佳作。王志学把苍岩山的精魂抓来了。”一位评论家如是评论。

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画展时,有两幅关于苍岩山的大画,其长度分别为15米和20米,宽均为55厘米。这是王志学的写生精品,每一幅都用去了他一个黄金周的长假。那幅《苍岩山胜境图》,以苍山书院开卷,接着是书院午荫、苍苔碧藓铺险石和林深处处听幽琴,把主要景点融入卷面,配以古柏檀林,曲径通幽,显得胸有成竹,也很灵动和鲜活。整幅作品结构精严舒展,生动简朴,笔墨以线为主,运断有力,渲染丰厚,气势如虹,自成一格。著名作家、诗人、画家管桦在上面写了《题王志学苍岩山写生图卷》的跋,更是大赞王志学“图山河之灵气以养性,写花鸟之神以悦情”。

上下求索为丹青对画道的钟情之至,使王志学一直不懈努力着。现在,他比以前更忙了。写生、作画、办画展,同时又将自己关于人生和艺术的诸多感悟编缀成册,出了几本散文集,充满了灵性与才情,睿智而通透。

有人惊叹王志学进步神速,有人更是预言他将成为中国山水画界的一座“苍岩山”。而他喜欢用自己所作的一幅《水墨葡萄》长卷来明志,认为自己现在很像是画作中的水墨葡萄,“人到中年,厚积薄发,看事很通透、明晰。”他时常拿先师卢光照赠他的一首诗来勉励自己“曲高和寡事寻常,时人不解不心伤。我自画我心自乐,不作东施效颦娘。”

还是作家、诗人管桦先生评价得好:“志学知道,要跋涉的艺术道路还很悠远,还要备尝艰苦。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他将无止息地跨步人生海岸、山峦大地,从迈进的已知的艺术殿堂,向上攀登,进入未知的艺术世界。”

大师卢光照先生给王志学的画室题名为“海天楼”,大概也就是想让他能够在艺术上和胸怀上永远以沧海和长空为鉴,有容乃大而包容万千,不甘现状更锐意进取。

王志学对国画艺术精进的追求永无止尽,正如他对自己人格品性的历练一样,一直要毫不懈怠地继续下去。

一个画家的精神符号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家王志学每次到山东来创作,记者都会去看他作画,那是一种极大的艺术享受。只见他铺开宣纸,凝思片刻,毛笔就挥洒起来,时急时缓,一团团黑色氤开来,变化为生动的花鸟山水,种种意绪就凝固在宣纸之上。

我最喜欢他笔下的一只只大鸡,这是他的代表性题材之一。有的是大公鸡,居高雄立,威风凛凛,爪子锋利地扎在石头上,宣泄着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有的是母鸡,或许还带着两三只小雏鸡,漫步在蕉下林中,嬉戏觅食,充满母性和慈爱;有时那些鸡幻化成了人,代表着我们的种种精神状态,激动,兴奋,愤怒,安静,欣喜……此刻,画家的身心已经和笔下的鸡融为一体。每个朋友来了,都想得到王志学画的鸡,他几乎是来者不拒,总是沉静地微笑着,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鸡,曾经是王志学幼时的影子。他出生在北京通县大运河边一个农家,运河翻卷着文化的气息,这里出了不少文化名人,像浩然、刘绍棠刘白羽欧阳中石等都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王志学从小受他们影响,喜欢画画。鸡,是农村最常见的家禽,母鸡下蛋,公鸡司晨,这让王志学对它们产生了一种好感。从孩童时,他就开始用稚嫩的笔墨,在白纸上画鸡。到中学时,他的鸡已经画得有模有样了,村里人有什么事都会求他画一张大鸡,祈求喜庆和吉利,这无形中培养了他的自豪感和创作欲望。

"文革"期间,因家庭出身不好,王志学的家境贫寒,父亲在干校劳动,母亲领着几个兄妹艰难度日,王志学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家里惟一的收入就是卖鸡蛋得来的钱,母亲用这点钱为他看病买药。辛勤的母鸡成为王志学的"救命恩人",也自然成为他描绘的对象。

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注重从民族文化和民间传说中广泛涉猎,吸收养分,从而加深 了对鸡的认识,知道了鸡的演化、鸡的品性、鸡有五德及鸡的传说。鸡在王志学脑海中的形象更加完美,也成为他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载体。

到城里工作后,王志学依旧没有忘记那些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鸡。他经常到农村、到郊区、到养鸡场去观察体验,还一次次到夜贸市场看小商贩卖鸡。就在这样的观察和感悟中,那一只只鸡在他心中变得生动起来,抽象起来,转变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喷薄而出。

王志学有一幅代表作品叫《鸡鸣三省》,这后面还有一个故事。他在《北京日报》看到一则报道,称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有一小山村,分属北京、河北和天津三省市之间,雄鸡报晓后.村民们都闻鸡而作。村民们相互往来,和谐生活,其乐融融,好一幅生动的图画啊!听说之后,王志学亲自驾车几十公里,赶往那里,和村民们聊天、喝酒。据说,赶上谁家盖房子、娶媳妇、聘闺女的大事,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样鼎力相助。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讲,他们的祖先几百年以前就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虽然现在分属不同省市,但还要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下去。王志学有感而发,挥笔画出《鸡鸣三省》图。两只鸡背后,那些暖暖的颜色,非常温暖人心,也象征着我们这个和谐的社会……从画鸡开始,王志学走上艺术之路,花鸟,山水,他的视野越来越开阔,题材也十分丰富。更重要的是,他的大写意有一种宏大的气魄,一种强烈的精神,一种驾驭题材的能力,很多专家都说,王志学是一个潜力极大的画家。

除了向大自然学习,吸取营养,王志学还很注重向艺术大师们学习。他曾先后拜陈雄立尹瘦石管桦卢光照袁运甫等艺术家为师,从这些老艺术家身上,他不仅学到了画画的基本技法,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他认为,不管是搞艺术还是干其他的工作、事业,关键是把"人"要做好。人品高了,你的画品才会高,你的道德修养才会高,才能取得成绩。

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里,他被卢光照那苍劲老辣、激情豪迈的数幅传神之作所震撼,特别是那公鸡,满眼灵光,昂首挺胸,红冠抖翘,一下子征服了他的魂魄。在尹瘦石引荐下,他拜卢光照为师,受益匪浅。作画写生之余,王志学涉猎广泛,不仅大量阅读八大山人、石涛、李苦禅等大师的理论书籍,还广泛涉猎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阿图尔·叔本华让-雅克·卢梭弗里德里希·尼采等外国著名美学、哲学家的论著。在他的画室里,一面墙壁立着高高的书架,书橱的顶端摞满了未开封的红星牌宣纸。蓦然回首,王志学的画作已经有了独特而成熟的风格。他创作的题材不断扩展,从鸡开始,一直到益鸟、鱼、鹤、鹅,再到梅兰竹菊,山水风光,无不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有人说他是一个很全面的画家。

王志学画鸡特色更加浓郁:笔墨老辣,构图别致,画中含典,图文并茂,既抽象又生动,既充分吸收了传统绘画的营养,还有书法的节奏,现代人的意境。

我发现,鸡是王志学表达内心世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是他对纯真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他说:“说起做人,其实鸡身上的许多美德都是咱们做人应具备的:鸡有五德,首冠戴文也,足博距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大家看,具备了这五种美德,也就有了崇高的人品。鸡的这五种美德是春秋时期田饶鲁哀公说的,他是用鸡的美德来提醒鲁哀公的治国用人之道。后来,我又把鸡赋予了另一种美德,叫做知恩图报义也。因为前五种美德主要是指大公鸡说的,别忘了还有母鸡呢。家里养的母鸡是要给主人生蛋的,这鸡蛋既可以食用又可以卖钱维持生活,这鸡是知恩图报的,这是多么大的‘义’字。所以,我现在画鸡时,都题上鸡有六德。文、武、勇、仁、信、义,这六德,就是人生的感悟,做人的道理……”在王志学笔下,人们会看到尧在位时的《重明之鸟》;墨子说的"时夜而鸣,天下震动"的《晨鸡》;《青州府志》记载的石婆婆学鸡啼,吓得群妖猛蹿而逃的《风雨鸡鸣》。还有颇具传奇色彩的《天鸡》、《蜀鸡》和《斗鸡》等,都极具情趣。

王志学既是在作画,更是在修炼自己的道德情操,更重视人品和人格,这是他能成就事业的一个重要理由。和王志学交往过的人,都对他的人品大加称赞,说他对同事、朋友、老师、家人都热情似火,有求必应;他艺术成就斐然,却为人谦逊低调;他身处首都北京,却心静似水,对名利淡然处之。王志学画鸡,透露着他的境界:宽厚,淡泊,宁静,坚韧,奉献,创新。

苍岩山的不解缘

初识王志学是在19年前市政府机关的班车上。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机缘,让我结识了这位近些年来活跃在中国画坛、成就卓然的苦学派画家。1995年王志学在中国画研究院第一次参加《首都青年画家十人联展》;1996年出版第一本画集《王志学画选》;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参加第二次《首都青年画家十人联展》;1999年出版散文集《海天楼随笔》;2000年在山东李苦禅纪念馆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00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王志学画展》;2003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王志学画集》;2005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金鸡报春——王志学画展》;2006年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王志学近作展》等等。王志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坚实的走着,逐渐成熟。短短几年他在中国画坛上从崭露头角到逐渐被人认知,逐渐成为受人喜爱的画家。近些年来王志学不断推出以苍岩山为题材的画作,最近他又一气呵成写下了十几万字感悟苍岩山的随笔。前几天,志学告诉我,他准备把感悟苍岩山的散文随笔和近十几年来在苍岩山写生的百余幅作品,以《苍岩山的回声》为题出版发行,并嘱我为他写一篇短文。在中国画坛,我只是一个爱好者,面对志学的嘱托,我深感压力和不安。在看过他《苍岩山的回声》初稿后,我深受感动。《苍岩山的回声》写出了他对艺术的追求与奉献,写出了他攀登艺术巅峰的艰辛与风险。《苍岩山的回声》感情真挚朴实,文笔自然流畅。在他的每篇文章中都能体会出他对苍岩山的山、苍岩山的水、苍岩山的古檀树、苍岩山的庭院楼阁、苍岩山的烈士墓充满了感情眷恋与理性思考。他对苍岩山的山、桥、寺、庙、碑、树的历史都作了细心的考究,深刻地挖掘着苍岩山的灵魂,并以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既有画家对苍岩山灵魂的感悟,又有饱含文学的抒情笔墨。是他对十几年来多次进出苍岩山的思考与总结。加之画家近百幅苍岩山的写生作品,使得本书图文并茂,极具可读性和观赏价值。为了完成朋友的嘱托,凭借我对志学近20年的了解,总结其艺术追求及所取得的成就,感觉绝非上帝给与他的恩宠,而是源于生活、勤奋和人品。

初识苍岩山,是缘于1981年王志学的恩师陈雄立先生请李苦禅大师为福庆寺题字。没想到近十五年苍岩山竟成了王志学艺术之路上取之不尽的宝藏。王志学在艺术创作之路上,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面对当今的浮躁,他毅然选择了现场写生在大自然中汲取营养之路。王志学近十五年来每逢节假日都远离亲人,身背画夹,酷暑严寒、风餐露宿到苍岩山写生,与苍岩山结下不解之缘。著名画家卢光照先生曾对王志学讲:中国画西洋画不同,他既要对景写生,又要用“心”去画,把看到的物象变成自己心里的感悟后再表现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王志学将老师的教诲融会贯通,在向老师的求教中,他逐步悟出了“真正的艺术家要善于发现美和挖掘美,只有悟出以影追形,以形会意的道理,才能抓住表达意趣情态这一写意画之根本”(摘自王志学《海天楼随笔》)。王志学以“自然”为师,沉酣于自然中的生活,用心去体验大自然的意蕴从中追求着无限。

无论是从王志学苍岩山画卷,还是从他的《苍岩山的回声》的文字中,都可以深刻的品味出,画家感受的不仅仅是苍岩山古老的建筑艺术的气魄和精美,以及苍岩山经历沧桑的古檀树钻岩抱石的奇形怪状,更多的是对古代建筑体现出来的厚重历史的思考和对苍岩山古檀那种从岩缝中钻出,扭曲着身躯倔强生命精神的感悟,还有那些永远守卫在苍岩上的烈士英灵,使他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给他以创作的激情与力量。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依托和鼓舞,使他只身探求于苍岩山之间,贪婪地吸取苍岩山精神之琼浆玉露,拼命的挖掘着苍岩之魂魄,极力地把对苍岩山的感悟用画笔痛快淋漓的表现出来,而这些正是王志学苍岩山艺术作品最深刻感人的部分。王志学极具艺术潜质,把对大自然花和鸟的情趣融入笔墨与章法中。他沉醉于自然事物,他的画作是带着情感感受的直观把握。他凭借着对情感的体验和艺术的创造冲动作画,他的笔墨大气磅礴、率意挥洒,画面中飘逸着自信超凡。他笔下的墨葡萄枝干藤叶间激情四射、酣畅淋漓、肆意挥洒、无拘无束,一气呵成,没有一丝一毫的拘谨刻意。而他笔下的荷花益鸟荷塘中倏虞游动的鱼儿,又在不经意间带给人们庄子哲学的飘逸洒脱和恬淡宁静之美。他的的写生长卷《苍岩山仙境图》超旷空灵、苍苍莽莽浑化无迹。著名作家、画家管桦先生看后,欣然题跋:“没有画家的意匠经营,大自然竟是如此紧凑的和谐的完美结合起来,林泉流韵,似有石涛山水的风神”。“图山河之灵气以养性,写花鸟之神以悦情。”“观者神游其间,似以呼吸到山野草木的芳香。尤可贵者画如其人,质性自然,非娇励所得,这是画家豪放的激情从苍岩山发出的永恒的回声”。所有这些足以彰显出画家雄浑博大的精神境界和酣畅凝练的笔墨功夫。

王志学深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要有深厚的艺术底蕴,他常说:“走艺术之路,痛苦与磨难、成功与失败同在,爬山的人,或者一鼓作气爬到山顶,或者爬到一半便丧失掉向上的勇气,或者站在山脚下望而却步。其实他们之间的差距就是弱者与强者之间在精神与意志品质上的差距”(摘自王志学《海天楼随笔》)。为了对艺术的追求早在中学时代王志学就经常顶狂风冒雨雪,徒步20余里到河北省燕郊镇拜师学画;还是为学画,青年时代他不惜从北运河畔骑车五六个小时,去宣武区书画业余学校挑灯苦读。……每当谈到这些时,志学总是流露出感激、幸福之情,他说:“这是我终生的一笔财富,没有这些宝贵的经历,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和明天。”王志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靠他对艺术的悟性和勤奋好学广泛摄取艺术营养。王志学涉猎广泛,他不仅大量阅读八大山人、石涛、李苦禅、潘天寿等中国历代著名艺术家的画论;还广泛浏览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阿图尔·叔本华让-雅克·卢梭弗里德里希·尼采等国外著名美学、哲学家的论著。并将其精华抄录下来,他称之为“与大师的对话”。他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如饥似渴的积淀着其艺术底蕴。他常常沉醉于历代大师的画集,领悟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和中国笔墨的精神,他称之为“读画”。他清晨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悬腕临帖挥毫练字,悉心领会中国笔墨精神。他每在一处写生除了带回一大卷画稿,还会写出一大本当地的楼台庙宇、自然风景的历史考证以及风土人情。在学习上他最大的特点是执著、投入、忘我。因此效率极高,其造诣和艺术涵养日渐深刻。

除此之外,王志学还经常到大自然中去汲取万物之精魂。他每逢节假日都舍弃休闲和娱乐,冒着烈日酷暑或雪雨风霜,背着画夹、挎着行囊外出写生,他的勤奋和刻苦,在北京凡熟知他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布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唐古拉雪山,敦煌的莫高窟,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原始森林,新疆的天池、伊利草原,他还攀登过泰山、华山、黄山、张家界市天山普陀山等名山大川。他受到敦煌灿烂的佛教艺术、富丽的壁画及其崇高境界的感染;感受到唐古拉雪山、原始森林、伊利草原广袤无际的灵魂净化;祖国的名胜古迹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形成了他特有的艺术风格。他还到过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加拿大尼亚加拉大瀑布,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意大利佛罗伦萨南非的原始部落群、好望角,南美的亚马逊河等。这些异国的文化瑰宝、风土人情及绮丽的风光,毫无疑义都开阔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的艺术灵感,鼓舞了他创作的激情,给予王志学的艺术修养以深深的积淀。卢光照先生常对他说:画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能为画而画,要不断地加强画外的的学识、修养,作品的格调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著名书画家尹瘦石也勉励勤奋好学的志学,欣然题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王志学孜孜探索,默默耕耘,吃苦耐劳,甘于寂寞,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奉献给了他的艺术追求,他最爱去的地方就是美术馆和荣宝斋,他最爱买的就是纸墨笔砚,他的最大爱好就是把他的全部情感倾注到他的创作中。王志学外表沉稳干练、谦逊平和、洒脱豁达,但在他内心深处却隐含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创作激情和冲动。当他创作灵感到来时,他能够进入一种忘我无物的艺术创作状态。他带着充分的情感挥毫,擅长用拟人的手法表现自然景物,一花一鸟、一丘一壑都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爱与深情,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给予志学创作的灵感。他的墨葡萄长卷《满架秋光合蒲珠》没有彩色的喧哗眩耀,只在笔情墨韵中点线交织,其枝曼生动娓婉、带有幽淡、微妙、静寂、洒落的气韵和旋律,犹如一曲凝固了的音乐的韵律。他的画大气洒脱、悠然意远,酣畅淋漓、苍劲老辣,出手不凡、极具新意。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著名画家袁运甫先生在看完王志学的《苍岩山胜境图》后,欣然提笔“艺海无涯,有容乃大,志学此作生动简朴,笔墨运断有力,结构精严、舒展,极具书写性意趣,深蕴大自然神魄也”。王志学用心灵与大自然对话、与情景交融,把一切都集中在真情的感悟与表现中。用笔墨将他对大自然的感悟尽情渲泻在纸上,王志学这些成功的艺术作品背后倾注了他无数的辛勤劳动,记录他对苍岩之魂的探求,因而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岁月漫长,人生苦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憧憬与梦想,王志学在痛苦与磨砺中苦苦地找寻,感悟着爱的快慰。……几年来,王志学的画作已形成题材广泛丰富,笔墨泼辣奔放,气势雄浑矫健,构图妙趣天成,境界潇洒怡然的艺术风格。

王志学的恩师卢光照先生曾说过:一个有成就的画家除具有笔墨功夫之外,还应具备高尚的品德情操和丰富的学识修养,有了画外功夫,才会有高格调、高品位的作品(摘自王志学《海天楼随笔》)。王志学在艺术之路上时刻饯行着恩师的教诲。朴实厚道,敏行讷言可以用来形容我对王志学的最初认识,但交往中你便会深刻领会到他人格的魅力。他在生活上随遇而安,平淡自然,质朴而不张扬,厚重而不浮华,从不刻意奢求,流露出中国文化特有的大气洒脱的品格。但他对待老师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朋友我为他对老师敬重感恩的品性修养而叹赏折服。

王志学好学,在他艺术之路上,他拜了刘永增陈雄立尹瘦石卢光照管桦等几位名师。在他的艺术之路上他从未忘记过老师对他的教诲和恩情。王志学是个有心的人,他把恩师们对他的教诲都铭记在心,并把他在恩师那里得到的启发和收获都写成文章作为座右铭,短短几年时间他竟将这些文稿编辑成十六万字的《海天楼随笔》出版。王志学的恩师有的已不再人世,但他们的教诲却历历在目,活生生的鞭策着志学和那些在艺术之路上探求的人们。“每位老人都是一部精神博大的巨著”,王志学常说这句话。因此,他儿时学画的启蒙老师原荣宝斋老画师刘永增先生已过世20多年了,王志学也已经从一个对画画朦胧无知的少年,发展成为活跃在京城画坛引人瞩目的中青年画家,就王志学现在的艺术成就和知名度已远远超过了他的启蒙老师,但在他的许多文章中还每每提到刘永增先生,去年志学还跑到河北三河农村探望了刘永增老先生的家人。他虚心求教,孜孜以求,尊重师长。从老艺术家那里他不仅学到的艺术技艺,还学到老艺术家的做人、做事、作画的精神。目前,尹瘦石卢光照管桦等老艺术家先后乘鹤西去,但王志学每到春节去看望师母已成为他的一个惯例。2006年王志学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王志学近作展》时,许多老画家捧场,王志学满怀深情地说:我热爱沸腾的生活;我热爱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自然;我热爱教育我、帮助我、理解我并给我以向上力量的老师和朋友们……,我仅以我的画展献给曾经教导过我的恩师们。正如王志学的恩师、著名画家陈雄立先生所说:“画中国画的,既要看画品,又要看人品,二者是统一的。没有高尚的人品,画品也不会高”。

王志学艺术上的飞跃,得益于名师的指引,得益于锲而不舍的努力,得益于大自然对其情思的升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愿王志学在艺术的道路上勇攀高峰,集一身全部的艺术智慧去超越自我、超越前人,迈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仅以此文祝贺王志学《苍岩山的回声》出版,同时也奉献给为艺术献身,并向艺术巅峰不断攀登的人。

参考资料

当代国画家王志学鞍山举办画展 谈两岸绘画异同.中国台湾网.2014-02-07

著名画家王志学:亦师亦友苍岩山-.新华网山东频道.2022-01-1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