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海外情 :笔墨海外情

更新时间:2024-09-21 03:17

我已是弄孙为乐的年纪。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早有把我在报刊上发表的海外休闲文 章结集出版的想法。恰逢我的老乡、华文出版社副社长李庆先生提供了机会,便动手收罗起来。驻外的那些往事,历历在目,终身难忘。不同寻常的经历,让我心潮起伏,难以自抑。蓦然回首,往事并不如烟。

书籍简介

书名:笔墨海外情

作者:陈树培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 时代文献出版社 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字 数:125千字

页 数:365

版 次:1版

开 本:850×1168 1/32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定 价:50元

作者简介

陈树培,新华社记者,译审,1943年11月生于潮安区,197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1973年分配到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从1986年到1991年先后任新华社常驻菲律宾斯里兰卡(兼管马尔代夫)记者,1996年到1999年任新华社中东总分社英文发稿人,还到过其他一些国家采访国际会议和外事活动。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通讯、特写、国际见闻和照片等。除了8年驻外,一直在新华社从事英汉翻译和审稿定稿工作,翻译出版了多部中长篇小说和其他译著,如《帝国109》、《爱情的结局》和《雪莱情史》等。2007年出版《英汉报刊翻译常见错误》的著作,获得好评。从2003年起任《英语文摘》杂志顾问。

编者之语

我已是弄孙为乐的年纪。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早有把我在报刊上发表的海外休闲文

章结集出版的想法。恰逢我的老乡、华文出版社副社长李庆先生提供了机会,便动手收罗起来。驻外的那些往事,历历在目,终身难忘。不同寻常的经历,让我心潮起伏,难以自抑。蓦然回首,往事并不如烟。

2920个日日夜夜的驻外记者生涯,酸甜苦辣的记忆底片在思绪的海洋中曝光。马尼拉湾的夕阳如醉,记者总统的恩恩怨怨,突发兵变的血腥场面,旧称“锡兰象”的“绿伊甸园”,五彩纱丽的飘逸浪漫,内战“人弹”的身临其境,尼罗河畔的幽幽情思,环球四海的采访游历……海外的山川景物、叶荣臻花鸟、人物事件、社会百态,无一不让我铭刻心底。眷恋、欢乐、伤感、遗憾,我尝试着用我的拙笔拼凑这些百感交集的画面。

其实,我的人生的头20年做梦也不曾想过会当一名记者,更没想到会当驻外记者。那是1943年农历十一月初二,我出生于广东潮安县金石镇陈陇村。解放前夕,父亲陈广正在镇上与人合开个小布店。土改时,我家的成份被定为“小商”,在阶级斗争的年代我总感到受歧视,在农村的环境中更是压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为贴补家用,母亲和我不得不每天起早摸黑走十几里地去卖“香腐”(炸豆腐),然后我才回去上学。那时我还不到10岁。一天早晨,天黑咕隆咚的,我挑着香腐担走到一个叫孙厝的村子,不小心绊了一脚,香腐统统撒到路边的池塘里。我冒着冬日刺骨的谢文清跳到水里捞,但已经抢救不回了,急得直哭,心想,这下连本钱都泡汤了……幼年运蹇,命运多,不堪回首。

不过,贫穷逼人奋进,我读书还算刻苦,终于在1965年搭上了文革前的高考末班车,考上了武汉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一个乡巴佬儿,竟然与洋文打交道,确实没想到。更出乎意料的是,1970年毕业离开珞珈山后,1973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后分配时,由于文革的特殊原因,加之家庭没有海外关系和其他历史问题,我居然还能分配到新华社这种在当时看来很要害的机关。在考大学和毕业分配这人生关键的两个坎门中学,靠运气和努力我算是撞上了。我暗暗庆幸,要不是当初学英文,又分配到新华社,哪能出国当记者呢。这辈子我与新华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个培养和造就名记者名翻译的大熔炉中沾了光。

从1986年到1999年,我先后几次被派到国外任新华社记者,常驻过菲律宾斯里兰卡古埃及三国,其间还到过马尔代夫阿布扎比、尼日利亚和尼日尔等一些国家采访国际会议和外事活动,经常接触驻在国上至总统高官下到平民百姓等各界人士,身临其境,在艰苦疲惫的采访之余也能周游各地,赏美景,尝美食。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泰国的鳄鱼湖、新加坡的鸟公园、阿尤布王朝西夏陵密道、马尔代夫的海底观鱼、菲律宾各旅游岛、斯里兰卡宝石城、迪拜自由市场、阿布扎比海滩、尼日利亚和尼日尔的大都市等地,都留下了我的身影。

菲律宾期间,我经常采访时任总统的科拉松·阿基诺及后来当了总统的内雷乌·拉莫斯等。我同科拉松·阿基诺曾有过两次单独合影。广东《家庭》杂志在刊登我写的《科·阿基诺与记者的故事》的文章时加了编者按说,“陈树培作为一名外国记者,能够上百次采访一个国家的元首,确是一件极不寻常、也是很值得回忆和不可遗忘的往事……”。

当记者很风光,可风光也伴随着风险,紧张与辛苦更是家常便饭。在科·阿基诺总统执政期间,菲律宾政变和兵变频仍。我亲身经历的就有三次,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87年8月28日发生的兵变。那天从早到晚,我冒着枪林弹雨一直穿梭于总统府和军营之间,饭顾不上吃,水也没喝,还连夜赶写题为《24小时兵变》的现场目击记,《羊城晚报》抢先分4天连载。

1989 年11月,我到了新华社科伦坡分社任记者,兼管马尔代夫斯里兰卡虽是个小岛国,可它的热带风光常常上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那里的佛教圣地、宝石和红茶都很出名,大有文章可做。不过,岛国内战和“人弹”爆炸不断,采访也很危险艰辛。我曾深入到北部的贾夫纳内战现场采访,子弹就从身边飞过。

马尔代夫更楼小学,没有常驻记者,由我们兼管。我去过那里两次。第一次是1990年采访南亚区域合作联盟7国首脑会议;第二次是1991年陪我国驻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大使到马尔代夫递交国书。有个细节,我在首都马累街头采访时,在小巷中偶然发现一个穿花袍子的老太太在吸水烟,马上拿出相机抢拍。这张照片不仅被国内和香港电台多家报刊采用,还收进了1995年新华社为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而出版的大型画册中。

1996年到1999年,我到埃及的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担任英文发稿人,主要负责签发新华社驻中东各国记者发回的英文报道。工作之余,我的足迹遍及埃及和中东非洲的一些地方。举世闻名的西夏陵和狮身人面像、地中海的明珠威廉·亚历山大以及埃及南部古都卢克索我都多次涉足。金字塔不知爬过多少遍。我还两次出差去别国采访。一次是到尼日利亚尼日尔采访利比亚领导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的活动;另一次是去谢赫扎伊德清真寺采访海湾合作组织峰会。

懂英文是我出国当记者的契机。英文是我的专业。1973年进入新华社后,除了前后8年驻外,其余时间我都在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从事国际新闻的英汉翻译和审稿定稿工作,1998年被评为译审。

最近在填报资深翻译家的材料时,发现我的作品主要还是译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就与同事林楚平先生合作翻译出版了几部中长篇小说,如长篇小说《帝国109》、中篇小说《爱情的结局》和长篇小说《雪莱情史》等。林老师是翻译家兼作家,是他把我引上了文学翻译之路。恩师已故去,我很怀念他。我特意把他和我合作翻译的长篇传记小说《雪莱情史》的内容提要放在附录中。

2007年10月,我出版了《英汉报刊翻译常见错误》一书,获得好评。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全国翻译证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陈德彰在当当网上写书评推荐此书时说,“真正学翻译的人,包括已在从事翻译的人,最好看看这一本和类似的书,会大有益处。我是教了几十年翻译的赣榆智贤中学教师,不会让你上当的。”这本书出版不到一年马上再版了。从2003年起,我担任《英语文摘》杂志顾问。

扯远了。这样东拉西扯不外乎想交代本书的写作缘起和我本人的简历。本书记录了我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的一个侧面。作为记者,每到一个国家,总要寻找它的独特之处,挖掘它的亮点,把它的特色介绍给读者。收在书中的文章绝大部分是我驻外记者的副业,多是事后出于个人爱好写的,属轻松休闲之作,大部分发表于报纸的副刊,我认为还有点可读性,也许可供茶余饭后随便翻翻。其他类型的文章一律不收。书中按我驻外国家先后排序,先是菲律宾,接着斯里兰卡,再到阿尤布王朝,最后的“环球散记”收录的是其他国家走马观花式的新闻游记。

本书以散文游记的形式向读者介绍新华社驻外记者笔下的海外风情,故名《笔墨海外情》。书中以记者的视角深入介绍各国风土人情、衣食住行、旅游热点、电影舞蹈和华人足迹等等,细节处挖掘其厚重的文化历史内涵,突出其与众不同的亮点和特色,展现鲜为人知的别样风貌,集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说是散文游记,其实是带着新闻印记的新闻式散文游记。当然,新闻式散文游记也有其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富有现场感,有丰富的第一手信息。

明知这些小文章没什么像样的,会露怯,仍敝帚自珍,因为这是我驻外足迹星星点点的记录。只可惜我既不是中文科班出身,也不是学新闻的,总感到笔力(如今已是敲键盘了)不济,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书中提到的作者或笔者为本人,陈建瑜参与本书的写作修改。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菲律宾走笔

一、不一样的马尼拉

想象中新马在泥里拉车的老城,真实中颜色斑驳的都市,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楼群同碧波粼粼、椰风飘拂的马尼拉湾相映成趣。

二、夕阳如醉

夕阳映照着沉寂不语的群山,晚潮吟唱,游人如织,挺拔的椰树在海风中摇曳,五颜六色的轿车在海滨大道奔驰,令人如痴如醉。

三、别样咖啡风情

幽雅的白台布铺着,昏黄的煤油灯点着,灯光忽明忽暗,齐桌高的矮人服务生在其中来回穿梭,端咖啡,送饮料,上小吃,忙得不亦乐乎。

四、又爱又恨吉普尼

漫步马尼拉街头,装饰得花里胡哨的小巴随处可见。它叫吉普尼,同北京市昔日的小公共一般。它走街串巷,横冲直撞,说停就停,乘客又爱又恨,小轿车敬而远之。

五、北山寒瀑布探胜

游北山寒有两个引人入胜之处:一是沿途乘当地人称之为“芒甲”的葛婉仪,一路探胜一路歌;二是到瀑布底下,让从几十米高飞流而下的巨瀑打到身上,享受大自然天然的“踩背”。

六、富人村与贫民窟

马尼拉是个贫富悬殊的大都市,富人村与贫民窟比邻。富人村用围墙或钢丝网围起,岗哨林立,重兵把守,村里大都是单门独院的两层秦柳,环境幽雅。富人村旁贫民窟随处可见,贫民乱搭草棚木棚栖身,靠捡垃圾糊口,对比如此强烈鲜明。

七、历史含蕴的现代

2010年6月30日,菲律宾新总统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马尼拉黎刹公园宣誓就职。新总统就职为何要在黎刹公园?这得从黎刹公园的历史地位说起。黎刹公园很好看,千万别错过。

八、经典延庆区

从马尼拉驱车往北,沿高速公路,经蜿蜒山坡,约4个小时便到菲律宾经典夏都碧瑶。碧瑶常年如春,是名闻遐迩的东南亚避暑名城。它同杭州市结为友好城市。

九、历史照看的宿务市

宿务不仅是旅游胜地,还是历史名城,伟大航海家麦哲伦就在那里丧生,曾经发生的海战惊心动魄,那儿留下了他的纪念碑……

十、三宝颜易货贸易很火

三宝颜是菲律宾最南端的港口城市,同印尼和马来西亚隔海相望,极富易货贸易的经济特色,那里中国货很多,可当地人说包装不怎么样。

原文摘录

罗浮宫可谓是集世界艺术之大成,把世界上的好东西统统收罗到里面。它收藏的艺术珍品达40万多件,分六大部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埃及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代雕塑馆、艺术馆和历代绘画馆。罗浮宫有225个展厅,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要仔细看几天也看不完。罗浮宫六大部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就有一部分是埃及艺术馆,可见法国从埃及搞到的艺术品之多。当然,罗浮宫收藏的埃及文物还没有大英博物馆多。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除阿尤布王朝以外收藏埃及文物最多的地方,有7万多件。英国靠它在20世纪前的霸权地位最大限度地收罗埃及文物。

罗浮宫的埃及馆陈列了古埃及的石碑、雕塑、浮雕、陶瓷、绘画等大量艺术珍品。但是,这些艺术珍品还是无法同设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的藏品相提并论。开罗国家博物馆拥有世界上同类博物馆中最有价值的收藏品。现有藏品10万件以上,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古埃及木乃伊。我参观过多次。(配图36)

“瞧,巴黎圣母院,”我太太喊了一嗓子。我定了定神,看到两岸的美景一一掠过,可我仍沉浸在对埃及博物馆那些稀世珍品的回忆之中。8时过后,游船来到巴黎圣母院所在的城岛。城岛是巴黎的摇篮,巴黎正是从它发展起来的。城岛中的巴黎圣母院举世闻名,介绍它的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巴黎圣母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开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代新风,是典型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所谓“哥特”式,意即“蛮族”和“半开化”,是16世纪崇拜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艺术的人对这类建筑形式的称呼。

绕过城岛,游艇慢慢返航。塞纳河犹如一个温文尔雅的少女,圆了多少旅人的好梦,饱了多少游客的眼福。我不禁从心底里赞叹:塞纳河真美!

要问世界上哪个国家最好玩,人们也许会脱口而出:法国、美国瑞士澳大利亚或别的什么国家,很少有人会想到马尔代夫。是的,马尔代夫实在太小了,小到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只有星星点点的小岛。可就是这些星罗棋布的小岛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千岛群岛之国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很美,很独特,是旅游的好去处,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天堂之一。它已成为国人出游或情人浪漫之旅的首选目的地之一。笔者因工作关系有幸两次到过这小岛国。第一次是采访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第二次是陪我国驻斯里兰卡大使到马尔代夫递交国书,对它优美的自然环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终身难忘。

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乘坐兰卡东航浙江公司班机,在浩瀚的印度洋上空穿云破雾。从飞机上俯瞰,马尔代夫一个个小岛宛如一只只彩蝶,漂浮在碧蓝的海面上,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和大海的爱抚。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便抵达马尔代夫首都韦拉纳国际机场

马尔代夫由大约2000个珊瑚岛组成,其中200个有人居住,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岛国。岛上都绿油油的,各种花争芳斗艳。棕榈、椰子树、槟榔树向人们展示典型的热带风光。一片片银白色的沙滩环绕着一个个翠绿的小岛。置身其间,顿时物我两忘,真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在梵语中,马尔代夫意为“花环之岛”,无论是空中鸟瞰,还是身临其境,岛国都无愧于这一美称。

马尔代夫的岛屿都不大,首都马累的面积也不过9.6平方公里,走20分钟也就到头了。马累国际机场就在一个小岛上。小岛方圆不过一平方多公里。机场上除了停机坪以及候机楼、海关等少数几个楼房外,没有其他建筑物。整个机场四周都是一片茫茫大海,地势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站在机场边上,海浪不时冲到脚上,涨潮时甚至会把人冲倒。在这里可以切身体会到地势低洼的马尔代夫对被海水淹没的担忧。

……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