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 :1957年何仿改编的歌曲

更新时间:2023-08-15 17:33

《茉莉花》起源于民间传唱的《鲜花调》,由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该曲原唱为陈鸿虹、宋桂英、计秋霞、李小林。

《茉莉花》歌词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但担心受责骂、被人取笑,又怕伤了茉莉花的矛盾心理。《缀白裘》是现存最早的《茉莉花》歌词来源,该歌曲在1768年被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首次记录在《音乐辞典》中。1804年,英国学者约翰·D·巴罗在《中国游记》中以五线谱形式记录了这首歌。1837年,它的曲谱首次出现在《小慧集》中,并被翻译成简谱。1926年被贾科莫·普契尼歌剧图兰朵:魔咒缘起》用作主题音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一版便是来源于普契尼改编的《茉莉花》。

1982年,《茉莉花》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各国人民推荐的优秀歌曲之一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2009年,盐城工学院凭该曲获得中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节目普通组二等奖

历史沿革

起源

《茉莉花》,起源江苏省,初名为《鲜花调》,又名《打花鼓》,最早刊印乾隆的《缀白裘·花鼓》戏曲集。《茉莉花》源出于六合区,传唱于天下。

1768年,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编辑《音乐辞典》时,在“中国音乐”条目中收录了《茉莉花》这首歌。称之为“中国公认的民俗音乐代表之一”。但遗憾的是,辞典中只有一个条目,并没有曲谱的记载。清代时一位名叫约翰·D·巴罗英国地理学家,在1804年出版了《中国旅行》一书,这本书中就记载了《茉莉花》的简谱。1837年,《茉莉花》的曲谱见于木刻本的《小慧集》中,原名为《鲜花调》。这是中国最早可见的《茉莉花》曲谱,后来被江苏省明清俗曲专家张仲樵翻译成简谱。1920年至1924年间,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对巴罗版的《茉莉花》重新编曲,配合着以中国元朝为背景创作的歌剧《图兰朵:魔咒缘起》,歌剧《图兰朵》让这一首来自中国的民俗音乐名声大噪。“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一版便是来源于普契尼改编的《茉莉花》。

更名

1942年,由著名作曲家何仿搜集整理了民歌《鲜花调》,1957年完成改编,正式更名为《茉莉花》。

流传发展

1954年,乡村歌手娄丽红最早把茉莉花搬上江淮大戏院的舞台。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

1965年,周恩来总理带团去印度尼西亚参加庆祝万隆会议十周年活动。南京前线歌舞团在印尼演唱了女声合唱《茉莉花》。1997年的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响起的第一首乐曲就是《茉莉花》。2004年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小女孩演唱《茉莉花》。2006年2月,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访问肯尼亚。在会见孔子学院的学生时,学生们演唱了《茉莉花》。2010年上海市世界博览会上,日本馆的机器人用小提琴演奏了《茉莉花》。2016年,G20峰会文艺晚会上,张艺谋也用了《茉莉花》的旋律。

音乐制作

创作背景

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东汉永平十一年随佛教传入中国山西的五台山后,僧人便谱写了以茉莉花为原型的佛乐《八段锦》。

最早刊载《茉莉花》歌词的出版物,是清乾隆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花鼓》;最早曲谱收录在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的《小慧集》中;最早唱《茉莉花》的歌词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冯梦龙编的民俗音乐集《挂枝儿》中的民歌《茉莉花》。

创作过程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来到江苏六合、仪征一带。当时,他拜访了当地一位弹唱艺人,并被其表演的民歌《鲜花调》的旋律深深吸引。于是,他用简谱记下了这首曲子。15年后,1957年夏天,时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的何仿被总政调进京演出,要求演唱三首分别来自安徽、浙江省江苏省的民歌。何仿选择了他在六合记录的《鲜花调》,何仿在加工过程中,将歌词中带有封建、挑逗性质的换掉;又把唱词的3种花,改为一种花即茉莉花;将曲谱中的前4小节做了加工处理,对结尾处又作了翻高八度拖腔处理。在排练中,何仿要求演唱者展开想像: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女轻盈地来到百花园中,被白花绿叶、清香高雅的茉莉花所吸引,用甜美的声音和赞叹的语气来唱。汇报演出期间,《茉莉花》经4位青年女演员首次演唱,深得观众的喜爱。随后,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

1959年,为了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何仿再次提笔对《茉莉花》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加长了每段最后的拖腔,以完善意境,加强感情色彩,又对歌词细细推敲,其中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突出了动感;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成“又怕看花的人儿骂”,体现出含蓄之美。

作品结构

该曲调由四句构成“起、承、转、合”乐段结构,分别落音徽(sol,第4小节落音)、宫(do,第8小节最后落音)、商(re,第11小节第3音) 、徽(sol,第14小节最后落音),为A徵五声调式。

歌词

版本一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版本二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

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歌曲特色

明清原版《茉莉花》寄托反腐倡廉意,歌词中所提到的3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茉莉谐音“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湘蕾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而玫瑰象征富贵,我“有心来采”,但却怕“刺儿把手扎”。这首歌很得朱元璋的欢心,也受到同样痛恨贪官污吏的老百姓的拥护,于是就在大明帝国广泛传唱开来。

一方面,《茉莉花》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的结构,又能与西方的审美习惯相适应。

版本对比

1838年贮香主人编的《小慧集》出版,其中收录的《鲜花调》的唱词与在200多年前,由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清乾隆(1736-1759)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球》第六集卷一《花鼓》相近,曲调则与现在流传的《茉莉花》的旋律轮廓大体一致。而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1804年出版了一本《中国旅行》中的《茉莉花》,其唱词与《缀白球》基本一样,曲调则比《鲜花调》少了许多装饰。

在中国国内,有些地区的《茉莉花》变体词曲皆佳,十分动听,其中湖北、山西省东北地区的几首与江南的《茉莉花》形成一个同主题民俗音乐“家族”。本次选的这首《茉莉花》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就流行的一个通用谱本,一般来说用吴语演唱此歌最有味道。它以五声音阶的级进旋法为基础,曲调清丽流畅,委婉妩媚,充满了江南水乡的典型风韵,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河北昌黎流传的《茉莉花》唱的就是张珙崔莺莺幽会的情节,有着浓郁的“皮影”风韵,曲调来自“唐山皮影”,旋律更加起伏跌宕,与大家熟悉的《茉莉花》极为不同。

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丝路繁花——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音乐会》曲目《茉莉芬芳》。节目选用极具中国特色的《茉莉花》主旋律为音乐动机, 进行多种音乐风格和节奏的二度改编,邀请多国歌手以本国语言及当地特色器乐进行全新演绎。

现场表演

翻唱改编

歌曲mv

雷佳站在几丈石雕大佛的手中,身着古色古香的金色旗袍参与了《茉莉花》MV新版本的拍摄,为了给大家一个全新的视觉享受,MV的导演孔嘉欢首次运用了另类表现手法 ,把中国古老的宗教文化和现代版《茉莉花》很好的结合起来。作为镜头重要组成部分,导演希望希望雷佳站在几丈高的大佛的手心里演唱,于是雷佳不惧危险身带威雅从容的在大佛上演出了这首古典风情的《茉莉花》。

歌曲影响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在《今夜无人入睡》中反复使用《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的美国萨克斯管演奏大师凯利金将《茉莉花》改编成长达8分钟的萨克斯演奏曲。美国发射的一艘向外层空间飞行寻找宇宙生命的飞船,搭载许多国家的优美音乐进入太空,《茉莉花》和《梁祝》作为中国的经典名曲入选。

2010年05月01日,上海市世博会开园首日,日本馆内的机器人献上了小提琴演奏《茉莉花》。

奖项荣誉

歌曲争议

《茉莉花》改编者何仿去世,关于《茉莉花》起源何地,一直争论不休。《茉莉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发现于71年前。其母本《鲜花调》在1942年被何仿发现并记录,后被改编和演唱。这首歌在中国国内被广泛传播,并被认为是江南民歌的代表。然而,关于这首歌的起源,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一种说法认为它起源于安徽的天长市,另一种观点认为它起源于江苏省。然而,也有专家认为这首歌的真正起源是凤阳花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此外,天长市在1954年首次将《鲜花调》搬上了正规舞台,比江苏版的《茉莉花》早了三年,这也被认为是证明鲜花调并非江苏独有的有力证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