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 :中国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形式

更新时间:2023-11-07 23:38

记叙文是文学中一种文体形式,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包括非虚构故事、日记随笔、新闻通讯、报告特写、人物传记、山水游记等,也包括一部分虚构的小说、散文、神话、寓言、童话等文体样式。

记叙文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特点,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记叙文内容多样,但一般要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根据分类可以分成写人、写景、写事、状物记叙文。记叙文的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记叙文的人称特点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区别,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分类。

历史沿革

古代记叙文

先秦两汉时期

中国最早的记叙文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这些卜辞商朝前期的历史文献。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们某些生活情况的概貌,甲骨卜辞中简短、零星的记言、记事,虽然不能说是完整的记叙文,但已有记叙文的因素,并还显示出生动、简炼的特色。

真正具备记叙文雏形的文字出自《尚书》,这部书主要是记言,但也有部分篇章是记事。《顾命》就是一篇以记事为主的文章,叙说了姬诵临终时的情况及姬钊即位的盛仪。全文依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写得层次分明,生动有致。明代陈仁为南梁任防《文章缘起》所作注中说:“《尚书·禹贡》、《顾命》乃记之祖,记所以叙事识物。”可以看出,陈懋仁对《顾命》的记叙手法是肯定的,而且从记叙文的发展上给以很高的评价。朱自清先生说:“《尚书》是中原地区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又说:“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文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叙文有了长足的进展。”

《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记叙文的成熟,开创了记叙文发展的新阶段,《左传》是战国时代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在它产生之前,孔子编辑、修订了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称。周代各诸侯国都有各自的《春秋》,但都失传了,只有鲁国的《春秋》由于孔子的编修而流传下来。

这部史书最大的特点是于叙事中暗寓褒贬,世称“春秋笔法”。这种笔法对后世的史书及其它记叙文的写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过,《春秋》记事过于简略,许多地方令人费解,所以孔子死后,后人便纷纷著书对〈春秋》进行解释,《左传》就是解释《春秋》诸书当中矮好的一部,相传是鲁国左丘明所作。在它之后还有《公羊传》、《穀梁传》。“传”就是解释、说明的意思。《公羊传》、《谷梁传》以解经为主,《左传》却以叙事为主,原名《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记事的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它已不是简单地记载历史事件,而是运用严谨多变的笔触,深刻地描绘出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争霸夺权的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把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外交等斗争,写得那样清楚生动、多采多姿。晋人杜预作《春秋序》,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是委婉,“远”是含蓄,委婉含蓄正是《左传》文笔的一大特色。朱自清先生说:“《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左传》极擅长写战争,写人物。叙述激烈的军事冲突和复杂的政治事件,能够有条不紊,详略适宜;又善于用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细节,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关于战争过程写得很简略;写战争的结局,只射“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八个字虚虚带过,这说明《左传》叙事很讲究章法和语言的简洁生动。《城之战》、《殽之战》等战役都写得很出色,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示。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刻画人物,在《左传》中也不乏其例。如记晋公子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不只写出了重耳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写出了重耳性格的发展,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从人和女性的形象。文中除记载重大事件外,还穿插许多戏剧性的细节,使人物形象逼真、生动。全文章法严密,脉络贯通,起伏有致,叙事手法丰富多样。晋人范宁说“左氏艳而富”。“艳"指文章美,“富”指材料多,内容丰富。刘熙载说:“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这样的评论不为过。可见《左传》的诞生,确实是我国古代记叙文趋向成熟的标志。

与《左传》同时的《国语》,是一部记言史书。分国记述重要史事,记事颇为简略,在写作艺术上远逊于《左传》,但其中也有较出色的篇章,《战国策》是继《左传》、《国语》之后,又一部大型史书,作者已无从查考。它继承《国语》的体裁,分国记事。全书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国策,共三十三篇,专门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游说之辞。从写作体例上讲,《战国策》的分国记事,较《左传》的编年形式更有独立性,叙述更方便、清楚;从写作艺术.上讲,《战国策》更成功地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语言雄辩、幽默、机智,不少历史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c如能言善辩的苏秦张仪﹔英勇抗暴的荆轲聂政鲁仲连等,个性都十分鲜明,为后来的《史记》所仿效。如《燕策》“易水送别”-一节,几乎一字不差地被司马迁作《史记》时所吸收。尤其是人物对话口吻毕肖,辩丽恣肆,萸是前所未有。《战国策》在我国古代记叙文发展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完整和成熟的记叙文是以《左传》为祖,司马迁《史记》的完成,就将我国古代记叙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兼百家之长,洋洋五十万字,概括了从传说中黄帝刘彻约三千年的历史。鲁迅赞这部巨著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在历史学及文学上的价值和影响是深远的,无论从史学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来看,《史记》都是一部优秀著作。它的突出功绩在于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叙事体制—纪传体。这种文体是以人物为中心,在记录人物一生的经历中描绘出历史的风云,因而使史学著作,更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如《项羽本纪》是以项羽的事迹为中心,展现了秦楚、楚汉间错综复杂的斗争,突出刻画了项羽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梁启超曾经谈到,《史记》“每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又极复杂之事项”,就是指这一特点而言。这种写作体例是前代历史著作和记叙文写作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一点是《左传》等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左传》尽管有许多长处,但编年史的体例,影响了记事的完整性,劝善惩恶的宗旨,使文章侧重于“所以然处著笔”,也削弱了对人物活动的描写,所以在这点上远远赶不上《史记》。《国语》和《战国策》因偏于记言,人物刻画也受到限制。

司马迁在学习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集众长,避众短,独创了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新体制,不仅为历史学著作开创了新的路子,而且对中原地区古代记叙文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皇甫姓说:“古史编年,至汉司马迁始更其制而为纪传,相承至今,无以移之。”又云“编年纪事,束于次第,牵于混并,举其大纲,而简于序事,是以多阙载,多逸文……子长病其然也,于是革旧典,开新程,为纪为传,为表为志,首尾具叙述,表里相发明,庶为得中,将以垂不朽。”宋人真德秀也认为:“纪一人之始终者,则先秦盖未之有。而防于汉司马迁,后之碑、志,事、状之属似之。”

司马迁充分利用纪传体的长处,结合挑选有关天下存亡的重大历史事件,突出地描与了各式各样活动于历史舞台的人物。从帝王,将相、士大夫到游侠、刺客、巫祝、商贾、俳优,文士,以至农民起义领袖,人物类型之多,在前代史书上是找不到的。而且各类人物、无不性格独特,栩栩如生,如李广荆轲蔺相如廉颇鲁仲连等,给读者留下了经久难忘的印象。其中许多人物已成为后代戏剧、诗词、小说取材的对象,这些人物形象是有生命力的。清人魏际瑞说:“人精神聚于一端乃能独至.吾之精神亦必聚于此人之一端乃能写其独至,司马迁善识此意,故文极古今之妙。”司马汪擅长写人,手法灵活多样,这是前代叙事散文中少有的,即使是后人,在某些方而也难以匹涨。从这个意义上说,司马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写作经验,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史记》叙事逼真如画,又善于在叙事中寓情,在结构上注意此详彼略,疏密有致,语言也凝炼准确,后代的史学家多模仿《史记》的纪传体班固的《汉书》就直接承袭了《史记》的体例,却以汉事为断,后来的历史学多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汉书》重视史实的严密性、丰富性,虽没有《史记》那种强烈的批判精神,但叙事严谨,语言整齐而华丽,有辞赋色彩。后人评论《汉书》,“文赡而事详”(《后汉书》),“裁密而思靡"(《文心雕龙》)。总起来看,《汉书》的人物描写不如《史记》,但其中《苏武传》、《霍光传》、《朱买臣传》、《张禹传》等写得也很生动,可以和《史记》媲美。两书各有所长,所以有“班、马并称,《史》,《汉》连举”。《汉书》之后,又有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历代史书,它们同样以人物为中心写史记事,是史传体记叙文的宝贵财富。此外,象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虽然是以《左传》的编年体例为本,但写法技巧,也吸收了《史记》的长处。如《观水之战》等,写得相当生动出色。这众多的优秀史籍,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颗灿烂明珠,被誉为史传文学。

从上述史传体记叙散文的发生和发展,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脉络:中国古代叙事散文的产生缘于历史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简单、片断的记言、记事,发展到《左传》那样成篇完整的记事文;从记事文又进一步发展到《史记》那样,以人物为中心的记叙文。其突出的特点是越来越注重写人,写人物的形象,写人物的性格。不仅纪传体如此,就是写事件的文章也很注重写人物的活动,写人物的感情。这是古代叙事散文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文章的结构由不完整到完整,由简单到复杂;叙事手法随之丰富多样,语言的运用也更加纯熟。《史记》标志着唐宋以前记叙文发展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两晋期间散文中抒情、描写成分显著增加,偏重抒情和写景的散文相继出现。另外,记叙文的体裁也从正史扩大到别传、志、状、碑、序、杂记之类。如王羲之的《临河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都是传世之作。这些优秀的散文,其白描手法运用得已很纯熟。

南北朝时期的散文、骈文中,也均有优秀的记叙文出现。如《水经注》是道元为《水经》这部地理书作的注释,但也是一部优美的游记散文作品。其中记述了各地的山川风景、风土人情、掌故古迹、中国神话等,文笔简洁生动,修辞精细.刘熙载评:“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柳宗元游记,此其先导耶。”D骈文有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束缚了记叙文的创新和发展。但事物往往得失并存,从重视形式美这一角度来看,讲求排偶和文辞,要求声调铿锵悦耳,又进一步丰富了记叙文的语言艺术,如记叙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就巧妙地吸取了骈文形式的许多长处。

唐宋时期

唐宋时代是我国散文发展的鼎盛时期。优秀的散文作家辈出,他们承前启后,使记叙文题材更加宽广,形式更加灵活多样。韩愈学识渊博,他不仅擅长议论,也擅长描写和抒情,记叙文在他手里面自一新。如《张中丞传后叙》《平淮西碑》《柳子厚墓志铭》邻,皆能把叙事、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韩愈有高超的描绘事物的才能,最工者为《画记》,细致生动地描华出人物和马匹的神态。以后的状物文章,如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魏学洢《核舟记》、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等,多从《画记》一文得益。韩愈重视行文的错综变化,开阖顿挫,讲究气势和修辞,把记叙文的写作推向更加纯熟、完备的新阶段。

柳宗元韩愈并称,其文各有所长。柳文写人状物,如《段太尉逸事状》《愚溪诗序》等作品。柳宗元最工游记,《永州八记》是代表作,其差别突出表现在不是单纯地描绘山水,而是在写山写景的同时,写进了人的感情。因此文章不仅文辞洁净隽美,而且善于移情于景,托物寄兴。

宋朝记叙散文的特点是;形式多,题材广,笔墨宽,数量大。与唐朝记叙散文相比,更善于寓理、寓情,如王禹偁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前后《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u003e等文,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记叙散文比起前代来,抒情、叙事、状物、议论的手法更自然,更高妙了。夹叙夹议,情景交融,是他们记叙性散文中共有的特色,这使记叙文走向更加纯熟、完备的阶段。当然,唐宋时期,除了以上提到的诸家之外,还有众多的散文作家,他们写的一些赋、记、序之类,也丰富了记叙文的创作。

元明清时期

明代的抒情小品和讽刺小品有很高的艺术性,达到小品文发展的顶峰.无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都能着眼于抒情,创造出优美独特的意境。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张岱的《西湖七月半》等,都是精美的抒情小品。其它如宋濂的《秦士录》、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在写人记事上也都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才能。

清代的散文几乎被桐城派垄断。桐城派作家也写了一些好文章,但由于他们过于强调程朱理学的作用,在写作实践中虽讲究章法和字句,但过于拘谨,容易使写作落入八股“白”。在唐、宋、明记叙文发展的基础上,清代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全祖望的《梅花岭记》、袁枚的《祭妹文》、姚鼐的《登泰山记》,不仅能熔记叙、描写、抒情为一炉,而且章法严密,内容深刻,风格沉郁,是我国古代记叙文中的珍品。

现代记叙文

中国的文章写作学发展到“五四”时期,开始了一场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这是一场真正的文章写作革命,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真正的文化革命,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质变点,它给世界和中国人民提供了一个对传统文化全新的认识,也就给世界和中国人民对传统文章写作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有一些语文学家首先对古代文章的分类提出异议。早在1922年,陈望道指出:“以前流传的文章分类法,至少有阶级的(如分奏疏与诏令为两类)与凌杂的(如序跋依据文章排印的处所分,奏议与诏令又依据作者与读者底关系分)两个缺点,今后决难存在,也且和今后作文方法绝无关系。”叶圣陶在1929年也说:“现在最古的总集要推萧统的《昭明文选》,他这部书所分的杂乱而琐碎,当然不足为据。近代完善的总集要数姚二的《古文辞类纂》,其中分文字为十三类。我们就从这十三类看,则觉他或以文字写列的地位来立类,或以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来立类,或又以文字的特别形式来立类,标准纷杂,脱不出《文选》的范围,也不能使我们满意。”

傅斯年( 1896—1950),山东人,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他在1918年12月写的《怎样做白话文》中,把广义的现代文章分为两类,逻辑”的白话文,即是具有“逻辑”的条理,有“逻辑”的次序,能表现科学思想的白话文,和哲学的白话文,层次极复,结构极密,能容纳最深最精思想的白话文。

1921年5月,周作人在北京〈晨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美文〉的文章,他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一般认为,该文在当时文坛上的最突出意义,是把文艺性散文(即狭义的散文)从文章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这种“美文”,即文艺散文,既可以抒情为主,也可以叙事为主,或二者兼之。然而,从现代文章写作学的角度来看,当周作人把文艺散文从文章中独立出去以后,那么,广义的散文也就只剩下了文章的天地了,因此,这种分离对现代文章写作学来说也是极有意义的。

高语罕在《国文作法》(亚东图书局1922年版)将文体分为记叙文、描写文、疏解文、论文四类,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上海民智书局1922年版)分为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议论文、诱导文五类,叶圣陶〈作文论》(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又有“普通文与文学”之说。其它如章太炎〈国故概论)、顾丞《文体论》、张振《国学常识问答〉等各有己说,呈现出一派文体研究的繁荣景象。其共同的趋势是对狭义的、实用文章的重视。各人的逻辑思路不同,分类也往往不同,但也都标志着文章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记叙文特点

记叙文的材料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特点,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力求避免概括、抽象。记叙文中记人、叙事、写景、状物,都与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联系在一起,所以其结构主要为时空结构。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语言有形象性,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记叙文所写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应在文章中交代清楚所记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间要素是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如年、月、日、季节、时段等。地点要素是指事情发生的环境或地点。人物要素是指事件里的人物。起因要素是指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经过要素是指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发展过程。结果要素是指事情的结局。

记叙文分类

以写作的对象为依据,将其分为四类。

写人记叙文

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写事记叙文

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记叙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

写景记叙文

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

状物记叙文

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文的顺序就是行文的次序。一般分为四种次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

顺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安排材料,也即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顺叙的结构层次与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顺叙是最基本的、使用最为广泛的记叙顺序。

倒叙

倒叙是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内容,而将这部分内容提前到文章前面来叙述,一般情况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行文又依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要特别注意的是,倒叙并不是整篇文章的逆叙,而只是局部的前置。一般来说,情节曲折、复杂的事情才须倒叙,如果中心明确,材料简单,事情发生的时间较短,就不必倒叙。倒叙的作用: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

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插人一些与事情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所插内容不是主要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与主要事件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作用是对主要情节进行补充和衬托,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倒叙和插叙的区别:倒叙所叙内容是整个事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插叙所叙内容则不是。

补叙

补叙也叫追叙,是指在行文过程中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代,使所叙事情更清楚更明白。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代,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内容大都无情节,前后无须过渡的话。补叙的作用: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有时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记叙文的人称特点

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即叙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我们”自称。文中的“我”“我们”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我们”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发生种种关系,并对人物、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第一人称的优势在于,使文章真实生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真实感和亲切感。但也有局限性,即第一人称的文章内容不能超过“我”“我们”所经历或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注意“我”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的角度直接与读者对话,第二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第二人称叙述一般用在书信或书信体的文学作品中。第二人称记叙的优势在于,与读者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亲切自然,便于抒发作者或人物感情。但第二人称叙述的局限性更大,所以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是较少见的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言语活动中指称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的第三方为第三人称,即用“他”“他们”的角度叙述。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能客观地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自由表达。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出现,写起来比较开阔自由。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叙述

叙述是记叙文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述说和交代。其作用是令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活动的基本情况等。

描写

描写是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散文、议论文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达到逼真传神、栩栩如生的效果。其作用是:渲染气氛,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抒情

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内心情感。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其作用是:抒发作者情感,渲染气氛,服务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具有实体的事物,如山川、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其作用是: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等,从而细化文章或状物,有助于读者深刻了解文章或状物。

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其作用是: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较深的理论性。在记叙文中起到点明文章主旨、揭示事物本质、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构成

一般的写作理论认为,记叙文的构成应该包括完整的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如果这六个要素有残缺,所记叙的事件就会交待不清。的确,在现代的记叙文体中,如消息,通讯等记实性叙事作品,基本上是仍遵循“六要素"标准。

在现代叙事学中,传统的“六要素”比较单一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几乎各种要素的内涵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比如,“时间”,已不单纯是定向有序地从过去向未来顺向的延续,它还包括与人的意识流动或心理活动的特性相联系的心理时间;“地点”,也不仅是明确和单一的地理上的一个点,它同时还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是人物存在或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不再是以性格为中心的一个有机整体;即便是“事件”,也不是单纯根据各现象之间的时间关系或因果关系来按部就班地描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报刊杂志上常看到的如“标题新闻”“媒体点击”、“互动网页"等栏目以及“追踪报道” “时尚大家谈"等文字,都打上了现代叙事的烙印。记叙文体的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

记叙文表现方法

概括记叙和具体记叙,是记叙文的两种基本的表现方法。记叙文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有粗和细、详和略的不同表现形式。叙述有概括叙述(简明扼要的述说)和详细叙述(具体详细的述说)。描写有白描(粗笔勾勒)和细描(精雕细刻)。这里的概括记叙指的就是概括叙述和白描,具体记叙指的就是详细叙述和细描。文章总是有概括有具体,又多是把概括和具体结合在一起使用。究竟在一篇文章的写作中,哪里要概括,哪里要具体,怎样掌握概括和具体的分寸,概括和具体又怎样有机结合,这就必须根据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和写作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巧妙穿插。

概括记叙

记叙文自然离不开具体记叙,但也不能没有概括记叙。概括记叙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总括性,要把事物的全貌,概况,或者事件的梗概、过程清楚扼要地表现出来,那就要靠概括记叙来完成了。

以形象反映生活,是记叙文的重要特征。具体记叙能够形象地反映生活,概括记叙也要尽量做到有形象性,忌抽象概念的述说。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概括和形象的统一体,我们认识和反映一个事物也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概括的形式和形象的形式,所说形象就是事物可见可感可触的形状和象貌,概括记叙的形象性就是要求能够以简括的语言反映出事物的形状和象貌。

历来人们更赞赏前面的概括记叙。特别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不仅是描绘丽人的名句,也是富有哲理的精警语句。眉、肌等的描写尽管很具体,但读者难以在脑海中通过这一肢一节的描摹组装出一个活生生的美人来,因为它限制了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形象记忆展开想象的自由。相反,这不能增也不能减;不必著粉也不必施朱的概括记叙却很能诱发读者的想象。这样就把美形容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令人感到东家之子实在美得不能再美了,概括记叙收到了具体记叙难以达到的非常理想的表达效果。因为概括记叙不是作者对事物了解得不具体,不能具体记叙,概括记叙是对事物的具体形态的高度的凝聚和提炼,只有真正把握了事物的全貌,形象和本质,才能出之以成功的概括记叙。老舍把这概括记叙称为“总结式”、“结论式”。认为在具体记叙之后有几句总结性的句子,才能把事物的本质,特点交代清楚,而且只有知其全貌,才能写好这样结论式的句子。他举例说,《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八个字,虽然是概括的记叙,却又是那么了不起的八个字,八个字就能画出一个画来,“有了这八个字,我们便看到某一地方的全景,也正是因为作者对这一地方知其全貌,这才能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才能够写得简练精彩。”(《谈叙述与描写》)可见,概括记叙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写作记叙文,要重视概括记叙的基本功练习。

具体记述

记叙文的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具体记叙在记叙文写作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人物的刻划,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都离不开具体记叙。在应该具体记叙的地方,如果不根据需要去浓墨重彩,大笔挥洒,就收不到生动感人的表达效果。武松刘备三顾茅庐,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些历史故事,无一不是因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具体记叙,才成了彪炳千古的绝妙文字。比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古典小说中写打虎的很多,杜回一日拳打五虎(《东周列国志》),万夫雄用一棵大树击死二虎(《虞初新志》),《水浒》中又有李逵沂岭杀死四虎,解珍解宝兄弟杀死二虎,但这些都远远没有象武松打虎那样精彩、动人,从记叙技巧上看,主要是缺少武松打虎那样对人,虎搏斗的具体记叙。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志》只写了一句话十个字:“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如此抽象的记叙,当然谈不上有什么形象感人的力量,《三国演义》则不同,它写了一回多,一万余言,对一顾、二顾、三顾都作了具体记叙,这才有了这篇高度形象化的千古奇文。

记叙文写作技巧

关键因素不缺失

记叙文通常要交待清楚“五个W和一个H”。即 who-什么人、 what--什么事、 when-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点、why-什么原因,以及How-什么结果。五个W本来是美国新闻学家查理.戴德1851年提出来的对消息(News)报道的要求,后来人们加上一个“H”(结果),也作为对叙述的要求。不论叙述事件或者人物,五个W和一个H都是必须交待清楚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叙述的明白准确。当然,这六个因素并非要像填履历表一般机械地在叙述中罗列出来。作者应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读者对象,

线索要清楚

线索即叙述中事件发展的经过。线索清楚,就是要求对所叙述事件的发展要表述得有条不紊,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要陈述清楚。头绪繁多的事件要注意抓住主线,提纲挈领,安排和谐;采用倒叙、插叙,要注意起迄的衔接过渡,相互照应。不能在叙述时扯东拉西,线索杂乱,让读者看后不知所云。

详略要得当

再次,详略要得当。叙述事件,不要不论巨细,不分主次,将每个环节、过程、状态都表述出来。叙述要从文章的主题出发,根据内容的需要,抓住最能有力地支撑中心思想的主要事件、情节、细节、重点叙述;反之,则略写甚至舍去.如果在叙述中什么都写得很细,结果只会冲淡主题湮没重点,舍本逐末。

写出人物的个性

写人的记叙文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个性特征,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因而个性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同一种思想品质,在表现形式上也总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不会全然相同。善于表现人们的个性特征的文章,才有可能打动读者。

选材要恰当

所谓恰当,有两点意思:一是按照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个性的要求,将人物平时的言行恰当地分成几个方面,用来展示人物个性的丰富内涵;二是每个方面所选用的事例要恰当,能够准确而生动地概括人物在各个方面的性格特征。

选材恰当与否关系到文章全局,一定要反复斟酌,要深入理解人物个性的内涵,切实把握所选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少而精,以一当十,而后决定取舍。

有真实生动的细节

细节描写是具体表现事物特征的唯一手段。一个人做了些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都表现在他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之中,必须着力写好这方面的细节,读者才能确切地感知他的个性;同时,环境方面的细节也不容忽视,因为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这两方面的细节都写得真实生动,人物个性自然鲜明。

真实生动的细节来源于生活。一定要认真感受生活,仔细观察周围人们的言谈举止和神情心态,必要时还应当做一点记录,这样才能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素材。

写出事件的波澜

作文要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如果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无趣。文章的这种起伏变化,叫做波澜。

在叙事性的文章中,要写出事件的波澜,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一般来说,叙事性的文章,无论短长,都是生活的反映。而现实生活本来就有许多曲折和变化。事有大小好坏,情有喜怒哀乐,景有动静荣枯,物有长短方圆。只要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如实地有层次地展现事件的矛盾冲突,反映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就能显示出—定的波澜。②要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如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等,都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另外,还可以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等等,可以有意模仿和尝试。

尤其要注意的是,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这样容易使文章-波三折、平中见奇。

写出景物的特征

在记叙和抒情的文章中,景物描写常具有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等作用。

用文字描写景物跟画家作画一样,在确定对象之后,总要先站在一个特定的观察点上,用心审视景物的全貌以及重要的细节,然后―层一层地写来,务求能呈现出一个清晰可见的画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段写景的文字就是一幅画。这是写景的基本要求。但是,仅仅达到了这个要求还不够,还应当写出景物的特征来。

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具的,别处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这样的特征当然只能从比较中才能发现。写景物的特征,可以是大笔勾勒,展示概貌;也可以是工笔描摹,突出重点。这样的景物描写可以唤起读者的审美意识只要联系它们的上下文,就会发现作者美好的思想感情。唤起审美意识0这是景物描写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