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 :明末清初作家、史学家

更新时间:2023-03-06 15:12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0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祖籍四川绵竹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出身浙江绍兴一个累世显贵的仕宦之家,早年多次参加乡试不中,不曾踏入仕途。明亡以前,张岱生活条件优越,嬉游名胜,广交朋友。明亡后,张岱为避兵灾,曾迁居嵊州市(今浙江州)剡山,后兵灾结束,租住在府山后麓的快园,生活窘迫,潜心著述。康熙十九年(1680年)冬,张岱去世。

在明清之际的学术文化史上,张岱是一位在文史哲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学术文化大师,有《石匮书》《四书遇》《大易用》《琅嬛文文集》《史阙》《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著作。历史学方面,张岱被人称为“浙东地区四大史家”之一,其治史态度严谨,讲究事必求真、宁阙勿书,其所著《石匮书》甚至被时人认为可与《史记》并论。哲学方面,张岱否定朱熹的“道统”,对阳明后学重新理解与阐发,建构了自己“心为本体”的思想体系;他将“率性”和“真情”视为自己的人格追求和人生美学理想,提出了“山水晶结而为艺”的美学理论。文学方面,张岱是公认的散文大家,他集明代诸多大家之长而自成一家,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扬弃、改造,着眼于民间的平凡人、物,在题材、立意上为后世的散文创作做出了重大的革新。

人物生平

仕宦之家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八月二十五日卯时,张岱出生于绍兴市一个累世显贵的仕宦之家。张岱幼年常患痰疾,外祖母马氏便将他接到身边抚养了近十年。为了治好张岱的痰疾,在两广当官的太外祖父陶大顺收集数箩筐的牛黄丸,张岱从学会走路就开始服药,一直到十六岁才将牛黄丸吃完,痰疾也得以痊愈。

万历三十年(1602年),张岱随父亲张耀芳在悬抄亭读书。六七岁时,以善属对,得到叔祖父张汝的称赞。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张岱从外祖母家回绍兴家中读书。这年,张岱随祖父张汝霖寓居杭州寄园,碰上骑着大角鹿的陈继儒游览钱塘江。他听说张岱擅长对对子,便指着中式屏风上的李白骑鲸图道:“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张岱立刻对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陈继儒听后大笑,夸赞张岱聪敏,称他为小友。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时任山东提学副使的张汝霖因录取落卷,遭劾罢职归家,蓄养声伎以陶冶心情,又受舅祖朱石门的影响,张家家风由此转入奢靡、讲究享乐,作为深受家族钟爱的长孙,张岱也自小染上纨绔子弟的习气。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祖母朱氏去世,张汝霖遣散姬侍,潜心读书,诗文日进。张岱时而跟随张汝霖读书,张汝霖对张岱开放家中三万余卷的藏书,亲自教导张岱说,读经书只读白文,不读注解,反复朗读思考,或者摘抄记述,多方考证。张汝霖教的读书方法让张岱思想得以自由发展,为他日后学术上的成就夯实了基础。

悠游为乐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初三,十六岁的张岱拉同伴陆菴、周懋同赴天章寺侧的兰亭旧址,参加王羲之修活动。他在兰亭旧址停立观望多时,认为周围竹石溪山与图画相去甚远,大失所望。后与陆癯菴、周懋榖订交,这种友情一直保持到张岱晚年。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祖父张汝霖至南京,起复刑部主事,与黄汝亨等十余人结读史社于白门(今江苏南京),张岱通过祖父的介绍也参与了读史社,并在南京购买了有关史籍,为他此后编《古今义烈传》和从事明史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张岱与何紫翔、尹尔韬等七人跟随琴师王侣鹅学琴,半年学会《渔樵问答》《列子御风》《碧玉调》《水龙吟》《捣衣环佩声》等二十余曲。同年,与刘世谷次女结婚。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又聘请著名琴师王本吾,继续学习琴曲,习得大小曲共三十余种。结业时,张岱曾同琴师王本吾、同学何紫翔及尹尔韬一人一起演奏,音调和谐,如出一手,听者十分佩服。

这一年开始,张岱致力于史学研究,广泛收集材料撰写《古今义烈传》。他还曾在芜湖市遇到松江人唐士稚,特意向他请教,唐士稚为张岱的《古今义烈传》增添了二百多人。

泰昌元年(1620年),张岱母亲陶宜人逝世。十一月,张岱的父亲张耀芳因积食引发痰症,病危时老中医吴竹庭用一个以地黄为主的奇方使张耀芳转危为安。张岱对吴竹庭感激不已,并自此留心收集药方。

天启二年(1622年),张岱和秦一生、二叔张联芳在卧龙山下结斗鸡社,为此还写了《斗鸡檄》。张联芳、秦一生常来与张岱斗鸡,张岱屡屡获胜。一天,张岱读唐传奇《东城父老传》,里面记载与他一样酉年酉月生的李隆基因斗鸡亡国,他当即停止斗鸡行为。

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张岱与胞弟平子率领南院王岑、杨四等去陶堰司徒庙看戏 ,串演传奇《白兔记》。秋天,张岱所编辑的《徐文长逸稿》正式出版。

屡试不第

天启四年(1624年),张岱二十八岁,为参加乡试,与好友赵介臣、陈洪绶、颜叙伯、卓珂月及弟弟平子住在杭州市的嵝山房读书七个月,结果名落孙山。

天启五年(1625年)三月,祖父张汝霖去世,张岱正好在杭州,张汝霖收藏的三万余卷书册被张岱的叔父兄弟、门客、工匠、奴婢随乱取走,三世藏书一日尽失。

天启七年(1627年)四月,张岱在会稽山天瓦庵读书准备乡试,同样未中。这年,父亲张耀芳以副磅贡生应选,被授予鲁王长史司右长史的官职,赶赴兖州区任职。

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古今义烈传》完稿,张岱在家中寿芝楼秉烛为书作序, 即《古今义烈传自序》。之后,张岱开始着手写《石匮书》。夏天,张岱听闻魏忠贤垮台的消息,立即改编传奇《冰山记》,并让仆人在绍兴城隍庙演出,来观看的民众有数万。

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张岱率领家养戏班,到山东州为父亲张耀芳上演自己改编的《冰山记》祝寿。工部尚书刘半舫评价此戏十得八九,可惜未收内操菊宴、逼灵犀与囊收等事。张岱听后连夜填词,增戏七出,次日,又在道署出演此剧。刘半舫十分惊讶,得知此剧是张岱所作,便与张岱结交,并为《古今义烈传》作序文。秋日,张岱和刘半舫同游泰山,写下《岱志》和五言律诗《泰山》。刘半舫则赠张岱《岱史》。不久,又往曲阜市孔子庙,观览孔林,作诗文数篇。

崇祯三年(1630年),张岱作《征修明史檄》,希望在编写明史过程中,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张岱家班伶人夏汝开的父亲去世,张岱典当一件裘衣,替夏汝开安葬了父亲。次年春,张岱从山东省访亲回家,夏汝开卧病不起,几日后病逝。张岱出资送夏汝开的母亲和弟弟、妹妹回乡。五月,祁彪佳在西湖偶居为张岱的《古今义烈传》作序。九月,张耀芳罢官,回到绍兴市老家。

崇祯五年(1632年),张岱作祭文《祭义伶文》缅怀夏汝开。于琶山祖墓发现玉带泉,张岱认为“玉带”不雅,遂以曾祖父的号将泉更名为“阳和泉”。当地人怕张岱通过更名把泉占为己有,于是刻碑立在泉旁。七月七日,陈继儒为张岱的《古今义烈传》作序。十二月,居住西湖,雪后,张岱乘夜前往湖心亭观景,后写下《湖心亭看雪》一文。二十七日午时,父亲张耀芳逝世。次年,有人以玉带泉煮由张岱改创调制法的兰雪茶开茶馆,张岱高兴将茶馆称作“露兄”,写下了《斗茶檄》。

崇祯七年(1634年)中秋节,张岱效仿虎丘中秋节故事,在家乡的山亭,招集朋友、艺人等七百多人,共同宴饮,夜半才散。十二月,张岱上呈绍兴市知府《疏通市河呈子》一文,以期望疏通城市命脉河道。

崇祯八年(1635年),《泰山志》完稿。张岱再次参加乡试,因文章格式不合规格而被罢黜。张岱不仅特地翻刻自己抄录带出的试卷,送给有关知己评论,以发泄不满,还以第三者的身份作《跋张子省试三则》来讽刺考官。挚友祁彪佳得知张岱落榜,心情抑郁,亲自写信劝慰张岱,还专门致书浙江省学政李清,为挚友科考落选称屈。

江南好梦

崇祯九年(1636年)六月,绍兴大疫,祁彪佳召集乡绅设医药局,前后疗治近千人,张岱作诗《丙子岁大疫,祁世培施药救济,记之》记此事。这年,鲁宪王朱寿鋐,其弟朱寿镛朱寿嗣位,张岱作文《贺鲁国主册封启》以表庆贺。

崇祯十年(1637年),嵊州市告饥, 张岱参与赈济。五月二十四日,枫社成员在张岱家的不二斋中集会,共同观赏化石“木龙”。友人纷纷为“木龙”起名,并赋诗歌咏。七月初一,张岱将点校好的《寓山注》寄与祁彪佳,并撰文《与祁世培》。八月十五日,张岱等枫社成员到祁彪佳寓园集会,当天天气不佳,众人以烛当明月,各三题,初更时分才散去。

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十六日,张岱与好友秦一生渡海游普陀山海岛,归后撰文《海志》,作诗《观海八首》。八月十九日,又邀请秦一生来游寓山,但次日,秦一生即暴毙而亡。九月三日,张岱至西湖,作《祭秦一生文》。不久,张岱乘船至南京桃叶渡拜访茶道名家闵汶水,两人于茶一道,相谈甚欢,结为好友。张岱也因此缘由,欲使世人知晓茶道之微,刊刻自己所撰的《茶史》,并为闵汶水赋七言古诗一首《闵汶水茶》。南京期间,张岱多访寺院,交游广阔,至冬方返。

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岱捐献资金,请知府颁发檄文,征召人手平整卧龙山下的池塘、水道。太守应可,经此整治后,水道恢复旧观,舟船畅行无碍。张岱作铭记之。

崇祯十三年(1640年)闰正月,张岱与越中父老重张五夜灯,作文《张灯致语》。张岱为宗族兄弟排解纠纷,挥散金钱,反受人噬,愤感不平,作《琴操》十首。春夏间,浙江省多雨,导致麦子坏死,米价骤升,杭州市绍兴市都出现饥荒。张岱支持祁彪佳余煌倡导的和法,劝富户平抑米价,设厂施粥,救济饥民。次年,饥荒依旧,百姓被饿死很常见。偶尔有地主家被抢米,张岱作《祀人筹越》一文。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张岱到二叔张尔葆处小住,并于瓜洲、金山寺观看龙舟赛。七月十五,主掌南京太常寺的朱兆宣在钟山明孝陵操办祭祀仪式。张岱前往观礼,“祀毕,牛羊已臭腐不堪闻矣。”九月,朝廷任命祁彪佳掌河南道,但因兵乱,未能成行。为了安慰心情抑郁的好友,张岱多次去看望祁彪佳。闰十一月十二日,祁彪佳启程将要北上,张岱特来送别,当夜留宿祁彪佳家中。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因去年淮安市告急,驻守清江浦的二叔张联芳在任上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张岱同堂弟张萼一起到淮安办理张联芳丧事。四月,张岱同王铎一起乘舟到杭州市。舟中,二人研讨书画,张岱为蓝田叔所画的《米家山》作跋。同年,张岱修改、补充完早期重要历史学著作《古今义烈传》,内容由原稿四百馀人增加至五百七十二人;《四书遇》 基本定稿,入清后仍继续增补。

乱世流离

顺治帝二年(1645年),弘光政权覆灭,闰六月六日,祁彪佳沉水自尽。二十七日,张国维、熊汝霖陈函辉等拥立鲁王监国,迁移绍兴市。张岱作《贺鲁国主册封启》,因为父亲张耀芳曾在鲁国先王手下做官,不久,鲁王临幸张府。张岱设盛宴迎接,演《卖油郎》传奇,陪游张府不二斋、梅花书屋等处,得授兵部职方主事。后上疏并亲自带兵捕杀斩马士英,遭方国安斥逐。九月,张岱辞别鲁王,避居嵊县剡山,平生所藏书籍,除携带的数,其余皆被方国安的士兵占据、毁坏。

顺治三年(1647年)正月十一日,张岱应方国安之邀,出山商讨军务,夜宿平水韩店,梦见祁彪佳劝其还山,完成《石匮书》。十二日,张岱与儿子至家。二十二日,方国安绑走儿子张绑走,向张岱勒索饷银,正应了祁彪佳梦中之言。六月,清兵攻陷绍兴市,鲁王逃往台州市,张岱带一子一仆和《石匮书》稿在绍兴夏履桥的越王峥寺避难。九月,清兵搜捕而来,张岱将祖父张汝霖晚年编辑的辞书 《韵山》三百余本载至九里山藏经阁秘藏,转避嵊县剡山。经过一年多的逃难生活,张岱已是一无所有。九日,午炊不继,作诗《和贫士七首》。这年,张岱完成《陶庵梦忆》,并自为书作序。

顺治四年(1648年)七月初,张岱为生活所迫,从嵊县剡山徙居绍兴郊外三十里处的项王里,作《念奴娇·丁亥中秋寓项里作》《项王祠》二首、《孝陵磨剑歌》等诗词。这年,《四书遇》书稿完成,张岱自作序。次年,仍居项羽里,继续修订《石匮书》 。

顺治六年(1650年)九月九日,张弘为张岱的《嬛诗集》作序。同月,张岱搬回绍兴城,因故居早已易主,只得租住在府山后麓的快园。张岱于快园修房屋,整齐园子,作诗《快园十章》记述在此的生活。

潜心著书

顺治七年(1650年),张岱于快园修葺书斋,取名“渴旦庐”。撰写《家传·附传》《五异人传》。编成《陶庵肘后方》四卷,自序之。

顺治帝十一年(1654年)春,次子离家参加省试,五十八岁的张岱作《甲午儿辈赴省试不归走笔招之》,望子回来,后次子不中归来,作《甲午次儿下第归》二首。八月十五日,《琅摄诗集》编辑完成,张岱于渴旦庐作《琅摄诗集自序》。二十五日,张岱生日,作诗《甲午初度是日饿二首》记当时饥。同年,《石匮书》初步完稿,张岱作《石匮书自序》。

顺治十二年(1655年)九月,张岱开始编撰《快园道古》 , 作《快园道古小序》。

顺治十三年(1656年)夏,谷应泰提督江西学政,设“谷霖仓著书处 ”于杭州西湖畔,主编 《明史纪事本末》,向张岱借阅《石匮书》,并邀请他一同编修此书。张岱为获取明史资料,破例应聘至杭州市,辅修《明史纪事本末》之时,利用谷应泰所搜集的崇祯朝邸报、实录等资料,自撰《石匮书后集》,至年底,完成十余卷,致书周懋榖,希望他帮助校勘《石匮书后集》。

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月,《明史纪事本末》成,张岱回到绍兴快园,继续修撰《石匮书后集》。

顺治十八年(1661年),张岱重新研习《易》,次年完成《大易用》一书,并自作序。

康熙帝四年(1665年),张岱于项王里置办山、田、厂屋,为日后定居做准备,并效仿陶渊明、王无功、徐渭,作《自为墓志铭》,自建坟墓于项王里的鸡头山

康熙六年(1667年),张岱与徐沁一同访求越中先贤画像,为撰写《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搜集资料。次年,着手写作《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并继续修改《石匮书》。

康熙十年(1671年),《西湖梦寻》一书完成,张岱于七月十六作《西湖梦寻·自序》。

康熙十一年(1672年),张岱移居快园二十四年,作《快园记》。这年,郡县官员邀请张岱共同参与编撰《会稽县志》,张岱推辞不下,为《康熙会稽县志》作了凡例。

康熙十三年(1674年),张岱移居项王里,编撰《琯朗乞巧录》,将快园留给儿子居住。

康熙十八年(1679年)元旦,张岱作《己未元旦》诗,叙述“裘敝难遮肋”的生活窘迫。同年,毛奇龄致书向张岱借《石匮书》,作为纂修《明史》 的资料,被张岱拒绝。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琯朗乞巧录》先后完稿,张岱自作序。冬日,八十四岁的张岱去世。

主要作品

张岱的著述,据其《自为墓志铭》所述 “好著书,其所成者,有 《石匮书》《张氏家谱 》《义烈传》《琅嬛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溪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 。” 共计15种。另外,《琅嬛文集》卷一载有其所著书序,包括 《石匮书自序》《一卷冰雪文自序 》《张子说铃序》《史阙序》《奇字问序》《老集序》《四书遇序》《昌谷集解序》《梦忆序》《合采牌序》《陶庵肘后方序》《桃源历序》 《茶史序》《越绝诗小序》《雁字诗小序》《大易用序》 《诗韵确序》《历书眼序》《皇华考序》《夜航船序》《一卷冰雪文后序》《柱铭钞自序 》《西湖梦寻序》,计23篇书序,得23种书。其中与 《自为墓志铭》所列重复的有8种 《一卷冰雪文自序》《一卷冰雪文后序》所序为同一种书 ,这样,前列15种与 《琅嬛文集》书序所得15种,共计30种书,这可以说是出自张岱本人认定的最可确信的著述目录。此外,张岱尚有《于越有明一代三不朽图赞总目》《馆朗乞巧录》等书传世。

张岱的散文主要收录于《西湖梦寻》《陶庵梦忆》《快园道古》《琅嬛文集》以及《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古今义烈传》《史阙》等史书中的纪传作品,代表作有《西湖梦寻》《陶庵梦忆》。张岱的诗作主要收在《琅嬛文集》中。《琅嬛文集》稿本现存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内,共12册,为诗文合集,其中诗歌部分缺少 “目录下 ”,仅存 “目录上 ”,所存五卷,有诗247首;此外,尚有清抄本《和陶集》中诗43首,《张子文》卷十七 “词 ” 17首,卷九 “古乐府 ” 10首,《西湖梦寻》诗31首,合计存世诗词348首。

张岱的著述最初出版流传的仅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和《石匮书后集》数种,后来有出版社陆续整理出版了《四书遇》《夜航船》《快园道古》《古今义烈传》《史阙》《馆朗乞巧录》,并影印出版了史学巨著《石匮书》和《于越有明一代三不朽图赞总目》等。

人物成就

在明清之际的学术文化史上,张岱是一位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大师级人物,除了公认的作为“绝代散文家”的地位外,他更是一位造诣精深的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理论家。

文学成就

散文

张岱散文按内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以《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古今义烈传》《史阙》等史书中的纪传作品为代表的史传散文,特别是《石匮书》《石匮书后集》中的“石匮书曰”,完全可以当做散文来读;其二,《西湖梦寻》《陶庵梦忆》《快园道古》为代表的回忆录,其中《西湖梦寻》中《湖心亭看雪》一文被选入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其三,以《琅嬛文集》为代表的小品和游记。从张岱的散文看,题材世俗化、生活化,自娱与忧时结合的情怀是其特点之一。张岱散文大多表现作家本人的生活情景,诸如读书、品茶、剧曲技艺、赏花、弹琴、游山玩水、鉴赏奇石古董,但同时也不轻视宏文大典,其历史著作中的论赞即是范例,笔端真实,因而流传不衰。

张岱主张散文写作要“真与近”,既主张表现世俗生活,也注重叙写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内容。《石匮书》中的许多总论和论赞亦叙亦议,也十分生动,感情丰富。张岱散文特点之二,不局格套,行文随意自然,无固定格式,强调的是雅趣,因为它具有一般宏文大制所不具备的灵活性和独特的审美意趣。张岱散文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语言清新自然,既有文言文的典雅明丽、凝练简洁,又有俗语的生动谐趣、通俗浅易。张岱的散文善于吸收如谚语、笑话、传说、戏曲等民间流行元素,将其充实地编织到文言中,使得语言充满调侃诙谐的审美情趣。

张岱散文的杰出成就既体现在文化蕴涵、语言、结构等因素上,同时也体现在题材选择、文章立意的大胆突破上。张岱的散文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扬弃、改造,不拘泥于政治和宗教题材,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民间的平凡人、物,做到平中见奇见趣,彻底突破了传统散文“文以载道”的基础准则,称得上是中国散文史上一次重大的革新。

诗歌

张岱在他的诗文中曾反复提及并强调诗要有“冰雪之气”,因此,这种冷而犹热、外静而内动的“冰雪之气”构成了张岱诗歌的基本特征。与此相对,张岱的诗承接汉魏诗的风骨,大体表现出古朴、凝重、冷峭的艺术风格。但在形式上,张岱诗多用四言、五言和古体,又多去仄韵,于凝重中显出顿挫,展现出张岱追求自由、独立不羁的精神旨趣和他的孤高与至性,最终与张岱所要求的“冰雪之气”形成统一。如《春蚕》《种鱼》《米》《担粪》数篇,便是张岱这种诗歌特征的最佳体现。同时为了展现“冰雪之气”的特征,张岱的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艺术,使相对虚无的情感体验变得强烈、清晰,又贴近自然。“剑”与“琴”及相关的事物是张岱诗中颇为常见的意象,如《留侯》《施全剑》《荆轲匕》《琴亡十章》中的意象就是张岱家仇国恨的集中体现。

除此之外,从现存张岱诗歌稿本、抄本看,其诗歌绝大部分是入清以后的作品,主题基本是抒发怀念故国之情以及揭露清代统治的残酷,从总体面貌上,带有很强的诗史性质,甚至《张子诗秕》的点评者王雨谦直接做出了“其诗又亦史也”这样的概括。如《避兵越王峥留下远明上人》《和贫士》《和祁世培绝命词》等诗作,都能很好地反应身为“前明遗民”的张岱的心路历程。尤为注意的是,张岱诗歌对烈士和隐士两类截然相反的人物有着特别的关注,而这种关注体现出了张岱内在深刻的矛盾性,构成了其作品的诗意。张岱写的最好的诗是晚年学陶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技法上如陶诗一般语言朴素、多用白描,取得了较高成就。

史学成就

张岱一生以修史为职志,所著主要有《古今义烈传》《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史阙》《于越有明一代三不朽图赞总目》。张岱治史态度十分严肃认真,修《石匮书》, “ 五易其稿,九正其讹 ” 。 他在创作中讲究“事必求真”,不会为帝王将相涂抹粉饰,始终坚持不忌讳、宁阙勿书的写作原则。其二,张岱的史书也表现出对明末时局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评精神。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驱动,张岱在史书创作上的思想逐渐成熟,从《古今义烈传》的激愤转变为《石匮书》的深思。同时,因为身处清代铁蹄踏遍中原的特殊历史时期,张岱在其史书中始终贯穿着“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一主张,他竭力讴歌忠勇之气,反思历史,最终反应在作品里,便呈现出一种保存国史、维系文化传统不堕的强烈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此之外,张岱的史书还具有严谨的编撰体例和娴熟的语言技巧,在行文上简洁流畅,描写有条不紊,词语贴切生动。

张岱的治史态度让他的作品搏得广泛的赞扬。晚明才子陈继儒为《古今义烈传》作序,评价道:“远逮商周,近迄熹庙,卑至奴隶,琐及犬马,洋洋大章,是持世之作”。清代文人王雨谦评价《石匮书》一作可与《史记》并论。

思想成就

张岱的思想儒释道兼具,以儒家思想为主。他秉承了曾祖父张元忭“良知之所”的影响,接受陆王心学和王门异端思想的洗礼,进而在辩证分析朱熹理学的基础上,否定朱熹的“道统”。张岱认为“道统论”是程朱理学在学术方法上独断主义的根源,并且对其在人性论和伦理学方面使用双重标准,进而以“理”杀人这一事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而对与程朱理学互学表里的八股取士制度,深受其害的张岱认为八股取士是统治者用以“镂刻学究之肝肠”“销磨豪杰之志气”的恶毒统治术之一,他甚至进一步指出,明朝之亡在某种程度上,便是由制定八股取士这一文化政策的太祖朱元璋造成的。

与此同时,张岱也对阳明后学重新理解与阐发,建构了自己“心为本体”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于《四书遇》一书。他在《四书遇》中说:“家大父曰:心体中打叠的干净,圣贤学问功夫,自一了百当。张侗初曰:认得本心,一生更无余事。”“人心本伸于万物之上。”此种类似的观点在书中多次出现,张岱着重强调“本心”,显然,张岱在本体论上是持“本心”高于一切的,这就是“心为本体” 说。张岱认为“本心” 非善非恶,仁、勇、惧、惑等皆是本之于“心”,随“本心”自然生发,由此将儒家的道德伦理纳入到心中来,同时亦潜在地将人的情感视作本心的自然流露。因此,“ 情欲解放 ” 与 “ 道德严格 ” 在张岱那 里是可以两相并行的,而作为两者之间强大张力的内在制衡,则是 “ 诚 ”。可以说,他既顺应了阳明后学所带来的思想解放风潮,又批判了情欲解放对道德观念的冲击 。

在此种思想的影响下,他在文学审美观上也是是主张“率性”与“真情”。无论是对他人文章的取舍,抑或是自己在诗文中的创作,都完美体现了他不受拘束,重视真性情的文学审美特色。其实,不止文学上的审美,张岱更将这种“率性”和“真情”视为自己的人格追求和人生美学理想,他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在根本上心境不为物役,超越世俗。值得一提的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张岱也有很大的影响,他在诗、画创作上主张追求意趣,强调空灵,提出当时独树一帜的“诗画界限论”。并且在《易》学的基础,张岱将“实在与空灵”“生与熟”“雅与俗”“文与质”“刚与柔”等等相济相生、对立统一的一对对艺术范畴进行辩证性的总结,运用到了艺术实践。最终,张岱提出了“山水晶结而为艺”的理论,认为美是有层次的,而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相关评价

晚明文人李研斋对《石匮书》评价颇高,认为当时的史学家没有超过张岱的。清代文人王雨谦认为在“浙东地区四大史家”中,张岱的史才、史识当属佼佼者,同时赞扬张岱在文章创作上是巨匠、宗师。

晚明文人祁豸佳称赞张岱文笔自然空灵,兼具郦道元的博奥、刘同人的生辣、袁宏道的倩丽、王季重之诙谐,而且描写西湖尤为传神。清末商人伍崇曜评价张岱是奇才,认为他的《陶庵梦忆》一书写尽人间沧桑之感,文笔美妙多姿。

现代作家梁容若将张岱列为中国历史有代表性的十八个大作家之一。近代作家、诗人郑振铎也称张岱是天启、崇祯年间最好的散文家,他还认为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中的文章是明末散文文坛的最高成就。近现代文史学家刘大杰同样对张岱散文评价极高,称其兼有各派之长,可称作晚明散文代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也认同张岱是晚明新散文成就较高的名家,认为他的散文有公安的清新,有竟陵的冷峭,又有王谑庵的诙谐。

现代美学理论家朱光潜评价张岱散文创作具有随意性,“没有系统,没有方法 ,没有拘束,偶有感触,随时记录,意到笔随,意完笔止,片言零语录群星罗布,各各自放光彩。”近现代作家周作人认为张岱的散文正经中夹杂着悲哀。现代学者吴承学同样称张岱的散文空灵而不乏凝重、潇洒和诙谐又间有悲凉,具有风流得意与惆怅痛苦两重不同的况味。

家庭关系

趣事逸闻

今之江淹

万历三十年(1602年)正月,张岱跟随母亲在外祖母家,三位舅舅听闻张岱善对,都想考考他。于是,二舅陶崇道指着大厅壁上的一幅画,出了上联“画里仙桃摘不下”,张岱稍加思索,随口说出“笔中花朵梦将来”。陶崇道颇感惊奇,情不自禁称赞张岱为“今之江淹”。事情传到山阴城里,很多人都不相信。正月十五日上午,张岱前往舅祖朱敬循家看灯。午饭过后,有位门客指着天井两旁的荷花缸出对“荷叶如盘难贮水”,张岱对道:“榴花似火不生烟。”满座客人大为赞赏,从此,张岱善对的名声越传越神。

祈梦南镇

绍兴市旧时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二月十九,或于冬至有“嬉南镇”的习俗,男女老幼齐聚南镇庙,求签拜神,灵验异常。万历四十年(1612年),张岱自感陷入困境,对未来产生迷惘,带着早已写好的“祈梦疏”,准备好祭祀的牲礼,于冬至日上午来到了南镇庙,虔诚地摆上牲品,燃起香烛,三叩九拜,烧了“祈梦疏”,祈祷南镇神的垂鉴。

三毁禊泉

张岱曾与三叔张炳芳切磋品鉴各地名泉名茶,最终以绍兴斑竹庵的禊泉水调配出兰雪茶。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后,叔侄二人调制出的兰雪茶大受名家青睐,引得市场上的商贾竞相追逐,连带禊泉的水源也受到官商各方的关注。这种名声为斑竹庵引来不少无赖之徒,他们不惜动粗,向庵内僧人强行讨要食物、柴薪,为了恢复往日的宁静,僧人便把碎、腐竹投入泉水,甚至掘开庵内的沟渠冲毁泉水。张岱听闻后,三度带领家仆淘洗泉水,但僧人在张岱离去后依旧毁泉,于是张岱也只好作罢。

迎盗祈雨

崇祯五年(1632年)七月,绍兴市大旱,村村祈雨,张岱也扮作水浒里的人物祈雨。季祖张汝懋责备张岱:“《水浒》 和求雨有何什么关系?近些年总是有山贼闹事,你们这是在求山贼吗?”张岱答道:“当然有关系了。三十六天罡死光后,宿元景梁山泊建庙祭祀。立起六块石碑,两块石碑上面写‘奉旨诏安’,一块石碑上面写‘风调雨顺’,还有一块石碑上写着‘盗息民安’,最后两块石碑上用更大的字体写着‘及时雨’放在最前端。”旁观的人没读过《水浒传》,听到了都欢喜赞叹,张汝懋则偷偷笑着离开了。

自为墓志铭

康熙四年(1665年),张岱于项王里置办山、田,建造棚舍,棚舍坐西向东,前后畅通,后靠鸡头山,于坡上砌石坎,种植数棵黄山松。在与棚舍相向的鸡头山的另一端,沿着鸡头山麓走至少两三里路,张岱生前在此建造了一座坟墓,并效仿陶渊明、王无功、徐渭,作《自为墓志铭》。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自述年至五十国破家亡,少年时的浮华忙碌皆成梦幻,又说平生有贵贱移易、身贫心富、文武错乱、强弱差异等七不可解,在表达其对生死的豁达之余,也暗藏深深的无奈。

人物争议

张岱的别名、字号

宗子:《自为墓志铭》 中有:“蜀人张岱,……一初字宗子” ,他的亲戚祁彪佳提到张岱均称 “宗子” 、“张宗子” ,如 《不二斋》: “ 张文恭于居第旁有楼三楹,为讲学地,其家曾孙宗子更新之。 ”

天孙:此字见于凤嬉堂原藏 《琅嬛诗集自叙》,今存中国国家图书馆,末尾有印章二方,一为 “张岱之印” , 一为 “天孙” 。 又见于绍兴鲁迅图书馆藏清抄本 《快园道古· 小序》。 按《博物志》有“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 武则天孙为泰山,即岱宗的别名,故知天孙亦为张岱之字。

石公:《陶庵梦忆序》谓张岱 :“ 今已矣,三十年来,杜门谢客,客亦渐辞老人去。间策杖入市,人有不识其姓氏者,老人辄自喜,遂更名曰蝶庵,又曰石公。” 张岱本越中望族,因 《石匮书》之作,于是人称之为 “石公”,他亦因之自承,故以为字。

陶庵:此号见诸张岱和有关人的著述中,如《陶庵梦忆序》一书。从他一身的经历来看,为追慕陶潜之意。

六休居士:此号见于《快园道古 · 隐逸部》:“陶庵晚号六休居士,齐云山问其说,陶庵日粗羹淡饭饱则休,破衲鹑衣暖则休,颓垣败屋安则休,薄酒村醉则休,空囊赤手省则休,恶人横道避则休。白岳曰: ‘ 此大安乐法也 。 ’ ”所寓退隐淡泊之志也。

蝶庵:“蝶庵”一号,最早见于《西湖梦寻序》 自署 “ 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 , 时年七十五岁,此后但大多单署 “蝶庵 ” ,偶尔亦署 “古剑蝶”。张岱以蝶庵为号,似寓家国兴亡、身世荣衰,恍如一梦的痛慨 。

古剑老人:《于越三不朽图赞序》末自署“岁在上章裙滩仲秋古剑老人识。” 《越风· 诗人小传》:“张宗子先生岱,……别号古剑老人。” 此为晚年之号。以自寓祖上乃蜀人。

《明末纪事始末》作者

几百年以来,因为极少有人得观张岱《石匮书》原本,以至于邵廷采温睿临谷应泰《明末纪事始末》窃张书而成”的说法一直相当流行,直到清末,陆以湉在《冷庐杂识》里还有这种说法。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胡益民在《张岱卒年及\u003c明史纪事本末\u003e作者问题再考辨》一文中指出:邵廷采没读过《石匮书》原本,谷应泰购张书不符合历史事实,张岱是《明史纪事本末》作者之一,但此书并非剽窃《石匮书》而成。

张岱的卒年

关于张岱的死亡年龄,古籍中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卒于康熙四年(1665年),享年六十九岁。此说见于雍正朝《 浙江通志》、爱新觉罗·颙琰朝《 山阴县志》。

其二,卒于康熙五年(1666年)至十四年(1675年)间,享年七十余岁。此说见于邵廷采《思复堂文集 · 明遗民所知录》,刘大杰《 明人小品集 · 张岱小传》 赞同此说。

其三,卒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享年八十四岁。此说见于《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书跋。

其四,卒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享年八十八岁。此说见于温睿临《 南疆逸史》卷三十九、徐承祖《 小腆纪传补遗》卷三 。

其五,卒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享年九十三岁。此说见于《张岱诗文集·附录》所收之商盘《越风》。

胡益民在《张岱卒年及\u003c明史纪事本末\u003e作者问题再考辨》一文中,通过张岱所撰《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跋“余外祖宗子张岱《三不朽》一书付梓,工未半而逝世”一说,例举张岱于八十以后的诸多诗作,认为张岱卒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底,享年八十四岁。陈卫民、张晓平则于《张岱字号、籍里、卒年辨》一文辨证温睿临之说,认为张岱卒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享年八十八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