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花帖 :唐末杨凝式创作的作品

更新时间:2023-08-15 15:55

《韭花帖》是晚唐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创作的墨迹本行书作品,内容是杨凝式答谢友人午后馈赠韭花的一封书札,《宣和书谱》已有著录。今墨迹本传世有两种,其一清宫旧藏,刻入《《三希堂法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种刻入董其昌《戏鸿堂法帖》,现藏无锡博物院。经近代学者研究,无锡博物院所藏更可能是杨凝式的真迹。

《韭花帖》全篇仅7行,章法潇酒空灵,点画顾盼生姿,笔意凝练,轻快爽利。黄庭坚《山谷题跋·跋杨凝式帖后》谓:“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市杨凝式,下笔便到乌丝栏。”20世纪初期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五代十国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的书启,其章法布局与辞藻皆与《韭花》酷似。可见《匪花帖》的文体,是当时流行的答谢书状文体。

《韭花帖》笔画雄健古厚,一气直下,势不可遏,用笔沉静,不激不厉,结体尤多正、向背、开合变化。前人以为他的行草书有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妙,北宋书家大多受过他的影响。此帖字距行距开阔,给人以疏朗洒脱的感觉,是一种在他之前罕见的行书布局,对后世书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米芾董其昌等人)。

作品内容

手卷的引首处有爱新觉罗·弘历八字行楷:“杨凝式韭花帖妙迹”,中间正上方盖“乾隆御笔”朱文印一方,书法正文如下:

昼寝乍兴,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状。

“七月十一日”后有漫不清的“凝式”款识,具有明显的刮擦痕迹。该作品鉴藏印章极为繁多,其中赵构赵构(1107年—1187年)时期印章有:“绍兴(连珠印)”“睿思殿印”。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1254年—1322年)印章:“赵”(朱文长方印,两方)、“天水”“赵子昂印”“松雪斋图书记”“赵氏子昂(骑缝印,两方)、“松雪斋”。元代大德至延年间藏家张宴(13世纪末—14世纪初期,河北沙河人,元末鉴藏家)私印:“张宴之印”“端本家传”。明人项墨林(1525年—1590年)鉴藏印章如下:“项元汴印”“神游心赏”“项墨林鉴赏章”“墨林(连珠印)”“子京所藏”“若水轩”“元汴”“李父印之书画记(半印)”“天籁阁(两方)”“项子京家珍藏”“子孙永宝(鸟文)”“子孙世昌(三方)”“神品”“项墨林父秘之印”“檇李项氏士家宝玩(九曲篆)”“子京之印(骑缝印)”“宫保世家”“平生真赏”“向叔子”“寄傲(骑缝印)”“墨林子”“子京(葫芦印)”“子京(骑缝印)”“神奇(连珠印,两方)”“檇李(圆形印,两方)”“墨林秘玩”“退密(骑缝印)”。明代天启崇祯年间藏家吴(17世纪前期,歙县人,生卒年不详,字周生,明天启崇祯年间书画藏家)印章:“吴桢”“周生”。清代四王之一王时敏(1592年—1680年)及其子王掞(1644—1728年,字藻儒,一作藻如,号庵、西田主人,太仓市人,王时敏之子)的印章:“烟客(三方)”“西田(葫芦印)”“颛庵(骑缝印,两方)”“王颛庵书画印”“王掞之印”“王掞字藻儒号颛庵又号退轩”。又乾隆帝(1711年—1799年)印章如下:“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清宫鉴藏宝”“古稀天子”“乾隆御览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念之宝”。此外尚有嘉庆帝(1796年—1820年)“嘉庆御览之宝”印章一方,清代逊帝溥仪(1906年—1967年)印章两方:“宣统御览之宝”“无(舞)逸斋精鉴玺”。再无锡藏家薛满生(20世纪初期至80年代)印玺:“知过堂”“满生心赏”“薛处子”“约斋一人”“满生审定”“约斋”“梁溪薛氏满生珍藏(两方)”“满生之印(骑缝印)”“曾藏薛处(骑缝印)”。此外,尚有一些无法确定印主或者疑伪的印章:“古玩之章(白文)”“郑元龄氏(朱文)”“棱严精舍(骑缝印)”“经筵讲官(骑缝印)“墨妙”。画心后是诸家题跋,依次是张宴跋文:

大德壬寅忠宣后人张宴尝收。宣和书谱载,杨凝式楷书韭花帖,商旅般渡,绍兴市以厚价购得之,故传之于江南。可与参政涮(浙)西回,携来相惠。大德八年,岁在甲辰三月初十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兼枢密院判张宴敬书。

后钤朱文印“张宴私印”。

爱新觉罗·弘历跋文:

名翰留传谢韭花,轩轩举欲拟飞霞。驰情为盘餐计,乞米流风本一家。甲戌早春重展因题御笔。

后钤阴文印“几暇怡情”和“退佳趣”两方。再:

杨凝式书,笔迹遒放,每以欹侧取态,评者称为鲁公后一人。此帖收入宣和谱中,尤脍炙人口,今阅世几千年,纸墨完好,神采奕奕,如初落笔时,乃知古今尤物,每有丁甲护持,良非偶然。而书谱所载诸跋,如张宴、贾希朱,真迹犹存。独董华亭容台集中一跋,不知何时割去,致可惜也。庚午立春,勺五辛盘初献,早韭新尝,时与兴俱,一再展阅,辄志数言于尾,用寄清赏。乾隆御笔。”

后钤朱文连珠印“乾”“隆”。

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贾希朱跋文:

此帖元奎章阁旧蓄也,颁赐与封巨鹿王时公。元社屋时,王弟携避通许芦氏里,国初希朱高祖文稿中有此题跋,决唐物无疑也。今其孙与其婿崔应奎秀才始售之。闻被赐时,有苏武牧羊图一,玉壶印一,今止存此帖云。正德壬申夏,通许县人贾希朱记”。

后钤朱文印“渫”。

陈继儒(1558年—1639年)跋:

杨凝式韭花帖,米芾一见,得楷书之变。余与董思翁见之秀州项鉴台斋中。今年丁丑八十,子毗携过山中,老眼摩挲,顿觉一番明净。陈继儒记。”

后钤朱文连珠印:“醇”“儒”。

明末徐守如(明代歙县藏家,字号颇多,计有朗白、朗白父、清真居士、晋逸、若水等)题跋:

题杨少师韭花帖后

春雨后滋蔬甲,五代十国风流映韭花。八百年来谁作祖,十三行外自成家。郭玉美誉尘埃绝,米老清评品格赊。博雅翩翩张学士,珍藏妙迹果非差。

韭花烨烨动秋蔬,历岁经霜久未枯。味压侯鲭思学圃,气凌奉橘欲吞吴。与颜上下名何重,并柳低昂品不孤,七百卜年尚完美,若非神护定为。崇祯十七年甲申冬至日,朗白父徐守如。

后钤阴文印:“守如私印”“朗白”。

陆世韶跋文:

韭花帖脍炙旧谱,今观真迹,风度凝远,古法进逸,虞、欧后欲自作祖矣。杨凝式故是参悟一流,卓然见其道韵跹高迈,襄阳市惊叹,何怪焉?余辈得见此八百年神明物,良是大幸事。周生兄鉴藏一何多奇,时倪遁庵同在座,咀叹不能舍去。同社镜衲韶识。”

后钤自文印:“陆世韶印”,朱文印:“镜”。

张照(1691年—1745年)跋文:

杨少师韭花帖,董香光刻入鸿堂中者也。少时曾在平湖高文恪家见之,今再入仙源,自叹凡骨如故。卷首有烟客太常颛庵相国父子图书,知其曾贮西庐。装池骑缝,松雪印识宛然,不特真帖。阅七百余年,印裱绫亦自元时到今日矣。东坡有云,无奈天公令鬼守,又云人生安得如汝寿,斯之谓。乾隆五年九月张照家识。

后钤自文印:“张照私印”。

最后一行跋文是行楷书,乃是项墨林的题识: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名贤题识,项元汴真赏。其值三百金。

后钤朱文葫芦印:“子京”,阴文印:“墨林主人”。

创作背景

杨凝式的父亲杨涉是身居高位的宰辅,杨凝式也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却都做不圆满,常以“心疾”为由推辞官场事务,又曾佯疯行于世上,为人所难理解。但是,杨凝式对于书法却是十分敏感的,由于异于常人,又令人感到惊奇。《韭花帖》的创作从帖名中就可窥一二,正是杨凝式记述他自己昼寝之后,感觉饥饿无比,得韭花珍馐而食,心中惬意无比。

作品鉴赏

整体

《韭花帖》用笔和缓,不同于《兰亭序》的轻快巧丽,笔画的气息更加质朴沉着。在结体上,奇中寓险,险中见奇。在用墨上尽力使墨气沉入纸下,充分吸收。章法布局上将字距与行距拉得很开,是真正的清朗宽绰,这种布局在杨凝式以前的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此时已经不是年少轻狂,而更追求简淡潇散,追求自然。后人黄庭坚就赞以诗云:“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市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跋杨凝式帖后》)此外,《韭花帖》虽不及杨凝式其他作品那样以欹侧取态,却在单字结体上独出机杼。从书法意趣的追求来看,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人喜写楷书,宋人爱作行草。杨凝式处在唐完结而宋未开启的这样一个时间段内,早年师法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柳公权,再上溯“二王”,取众家精髓而又不被任何一家圈禁,于不期然中走出了唐人书法的境界而开一片天地,身后又开启了宋代尚意书法的先河。

此帖字体点画生动,结构端稳,风神简静,全帖表现出入规入矩的端庄与温雅,结体妍丽,并以精严的技巧表达出含蓄内在的文人之气。用笔一丝不苟,却不显得古板呆滞,巧妙地将内和外拓的笔法融为一体。结构严谨却不失森严密布,通篇秀雅恬淡,二王精髓毕现,魏晋风神十足,可谓是作者“心手双畅,翰逸神飞”的佳作。笔画遒劲,结体趋长,劲健而不乏妩媚,章法布局更是独特——字距较大,行距更宽,疏朗而又浑然一体,在空间之中充满了平和之气,这种行距、字距都留得很宽绰的章法,得益于甲骨文、两周金文和汉隶的疏散排布。该作品洋溢的逸气灵韵,以及作为其表现特征之一的疏阔章法,则是由杨凝式首开其风的。

局部

首先是该帖用笔的笔法对二王精神的继承。《韭花帖》有“五代十国兰亭”的美誉,这缘于该帖闲适、潇洒的体貌给欣赏者带来的感动。“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韭花帖》在笔法和意境上都追摹《兰亭序》的遗踪,用笔精致含婉,平和中又寄以异态,行笔乍行乍楷,纤丝连带自然生动,全然一股二王风度。

其次是该帖章法与《兰亭序》的排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董其昌容台集》称其“萧散有致”,“比杨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此帖在大块空白的衬托下文字主体显得更加空灵秀美、淡雅平和。前两行的字距较小,连接紧密,但相互有穿插,避免了平如算子的棋盘式布局。这种内外空间的巧妙处理得益于二王的作品,也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发现作者的肇端,但杨凝式强化了这种美。他不仅使字内空间的表现突破了王羲之的含蓄工稳,最主要的是强化了外部空间,除了前两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连接的比较紧密之外,其他部分皆极尽疏朗之能。从第三行开始行距越来越大,逐步疏朗开阔,节奏也越来越舒缓。

《韭花帖》中对二王精神的继承最为突出的即是它对结体的取势。如第一行“昼”的上半部分与王羲之《兰亭序》(以下简称《兰》)中“尽”的字形如出一辙(见图a);第二行第七字“当”的上半部分“”与《兰》中“赏”的上半部分极其相似(见图b);第三行第二字与第九字的“之”与《兰》中的“之”也有着明显的摹仿倾向(见图c、d);第三行第八字“味”的右半部分“未”与《兰》中的“未”字行几乎完全一致(见图e);第四行第五字“谓”的左半部分“讠”与《兰》中“咏”的“讠”几近相同(见图f);第三行第七字的“逞”的“辶”与“兰”中的“游”的“辶”也有着心照不宣的相似(见图g),第四行第一字“其”,第五行第十字的“陈”以及第六行第五字的“察”与《兰》中出现的“其”“陈”与“察”都是一脉相连的(见图h、i、j)。

《韭花帖》散置的单字看上去似乎各自独立,无牵丝连笔。但字与字间,藏锋起笔间气势呼应,形散神聚,无烂漫凋疏之蔽,所谓“散僧入圣”是也。包世臣说:“烂漫凋疏,见于章法,而源于笔法”,乃力弱气怯之故,“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笔中实,则积成书,累成行,缀成幅,而气皆满,气满则二蔽去矣”。包氏在论董其昌学凝式《大仙帖》能得其“破方为圆,削繁成简之妙”时又说:杨凝式“以真行联缀成册,而使人望为狂草,此破削之神也。盖少师结字,善移部位故……按其点画如真行,而相其气势则狂草”。

所谓“破”、“削”,即凝式的字在结构上善于改变古人部位,而得其神理。第三行“乃”字一撇,用隶笔作楷法,但一笔并未到底,似向半空高抬左脚,真是“最喜小儿无赖”,稚态可掬。第四行“珍羞”二字。“珍”字向后欹侧;“羞”字的“羊”头躬身前倾,“羞”字一撇“长舒左足”,“丑”部如右腿环弯,弓马步般稳稳撑住。其单字轴线形成折角,脱尽凡骨。

最有趣的是“寝”、“实”、“察”三字的“宀”头,从字的构成角度看,有些像斜戴的帽子。古今中外,人们多以侧帽为美。第六行“察”之“宀”,有如二十七岁时初入政坛,被媒体誉为“选举中最美的女性”的玛格丽特·撒切尔高高斜扣在头部右侧的帽子,而“察”字的“祭”部,写得圆融流走,刚劲婀娜,如曼妙少女别有韵味。而第一行“寝”字,不衫不履,则像“侧帽风流”的北周贵族独孤信。第四行“实”字,“宀”像悬浮空中的帽子,使人想起“孟嘉落帽”风流轶事。《韭花帖》中三个“宀”的写法,多年来成为书论界的热门话题。

“实”之上的三个字,步步左移,写到“实”时,其“宀”仍保持这一趋势,也许为了纠偏,作者将其下的“贯”大幅度向右向下挪动,造成间离、错位,翻空出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杨万里《诚斋诗话》评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颔联:“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曰:“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莫砺锋先生说:“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律诗的严整形式内能让思绪、意脉纵横自如地飞动,句中抑扬,翻用典故,都体现了打破传统写法的精神。”陈贻焮先生也称赞这诗写得“变化多端,圆转自如”、“节奏跌荡”。

古今三位学者评杜诗的精神意趣,亦可移用来评这一“实”字的结体特点:跌宕翻腾,意脉流贯,“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出人意表,横绝古今,给人以全新的审美视觉感受。书学和诗学原理本有相通之处。在分章布白上,《韭花帖》的最大特点,在于字距或紧密或疏离,总体上字与字间距明显拉大。行间距宽度更被人为地夸大了,显著超过字距,可谓前无古人。书信款式中一些间隔,如“伏惟”与“鉴察”、“七月十一日”与“状”之间的距离,也被极其夸张地拉开。散发着淳生淡雅、萧散从容的风韵。顿挫有序的用笔,“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的线条,笔势流速不徐不疾,以平稳而略带跌宕起伏的节奏,在宽绰疏朗的天地间向前推移运动,澄波微澜,既随物以婉转;风行水上,亦与心而徘徊。

杨凝式以精到的中锋用笔、流美的线条分割空白,形成虚实相生、变化无穷的空间。在时空交错中,点画振动,计白当黑,墨华鲜润,云光徘徊。这生命之光照亮无垠的宇宙空间,从有限通向无限,带给人无尽的味外之致。董其昌深得杨氏章法三昧,他的一些行书作品,行间距之大无以复加。空间“疏放超然,旷如无天”。气度雍容,生意欣欣。章法疏空,成就了他最能代表文人虚静精神的书法独特风格。

作品评价

明董其昌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潇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敬侧取态者有殊。然敬侧有态,故是少师佳处。”

清曾协均《题韭花帖》称:“《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人圣’,非虚议也。”

王文治《论书绝句》道:“《韭花》一帖重谬琳,千古华亭(董其昌)最赏音。想见昼眠人乍起,麦光铺案写秋阴。”

李瑞清说:“杨凝式为由唐人一宋一大枢纽,《韭花帖》笔笔敛锋,《兰亭》法也。”此帖布白疏阔宽朗,令人耳目一新,尤为后世称赞。

历史传承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晏所藏,有张晏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被称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五。另外在台湾“兰千山馆”藏有一本《韭花帖》,今寄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版本信息

重要展览

2018年9月28日至2019年1月8日,《韭花帖》在无锡博物院承办的“无锡市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展览。

作者简介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又自称希维居士、关西老农,因出生于癸巳年,由此自号癸巳人,陕西华阴人。他的祖辈均为唐朝重臣,父亲杨涉更是官至宰相。自李晔时中进士后,曾任秘书郎一职。唐朝灭亡后,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频繁更替,杨凝式这个出身官宦之家的才子,亦“大为时辈所推”。他文才风流,文章为世人喜爱,在诗作上,亦有佳名传世,如“院似禅心静,心如觉性圆”,清丽而脱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