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集镇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辖镇

更新时间:2023-11-10 14:58

马集镇位于定陶区县城西南8公里,面积69.7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5120人(2017年),耕地面积7.5万亩,全镇共有43个党支部,党员2025名。北纬35°01′,东经115°28′。东部、东北部与仿山乡、定陶镇接壤,西与张湾镇毗邻,东与南王店乡相连,南与曹县相邻。

镇政府机关驻马集村,故名马集镇,距县城8公里。马集镇境内地势平坦,西南部淤沙,东部北部沙少淤。东鱼河横贯南部边境,定陶新河纵贯中部,北部有赵王河,中部是南渠河、南坡河、古柳河发源地。定陶区最古老河流氾水发源于马集镇西部。

历史沿革

20世纪30年代以前,马集镇曾归河北长垣市管辖。

1942年马集镇西部属于菏泽市第八区,东部属于曹县第四区。

1949年7月全部划归定陶,全镇西部属于定陶第八区,北部属第一区,东部属于第七区。

1958年10月原力本屯乡与张湾乡合并为新村人民公社。

1958年11月划归菏泽县,原马集于1958年11月划归成武县

1961年10月又划归定陶县。

1979年1月原力本屯从张湾分出,成立力本屯人民公社。

2001年3月,力本屯乡、马集乡合并为马集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马集镇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济南市郑州市徐州市三大城市中间,东接沿海地区、西连中原能源富集区,属京九经济隆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地区引南连北的接力站和承东启西的桥头堡。周边200公里内有地级市22个,人口近2亿;500公里内辐射江北绝大部分人口稠密区,市场潜力巨大。

气候特征

马集镇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秋凉春燥,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市数2525.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64.5毫米;年平均气温13.7度,蒸发量1887.1毫米,无霜期209天。

人口民族

5.3万人,除力本屯有一户赵姓回族外,皆为汉族

行政区划

2007年,辖39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

交通

铁路:定陶区位于京九铁路与新亚欧大陆桥(日照港西安市—新疆阿拉山口市大西洋东岸的鹿特丹)十字交汇处,距陇海铁路商丘站80公里。京九铁路日发送列车78对,从定陶到北京仅需5小时,到深圳18小时,京九铁路在定陶开发区设有客、货站和粮食专用线各一处。

公路:日东高速公路、济菏高速、日南高速公路济南—广州高速公路、菏徐高速、米字型高速公路网与境内的东丰(江苏丰县)、菏商(商丘市)、菏民(河南民权)、定(安徽砀山)四条省级公路纵横交错,构筑起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航空:定陶区郑州市济南市两大国际机场仅2小时路程,到济宁曲阜机场1小时。

港口:定陶与青岛港日照港均有高速公路连接,便利货物进出。

航运:境内新万福河航道长17公里,可直达京杭大运河,定陶境内设港口两处。

经济

农业

马集镇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间有小杂粮。主要经济作物有长茄、双孢菇箭干白、白菜、韭菜、野山椒、西红柿、早黄瓜、白丽瓜、苹果、大叶桑等。速生杨丰产林也有较大规模。1946年以前,马集镇土地为封建所有制,绝大部分土地为地主富农所有,土改以后,土地归广大群众所有,农作物以高粱、黍子、小麦、谷子为主,兼种小杂粮,平均产量50公斤左右。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圈挖了大批大口水井(谷称扒坑井),购置了大批人推、手摇、牲口拉的筒车,又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挖修建了纵横交错布局合理的生产沟渠网、节制闸,水利条件大为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亩产达到150公斤。种植业结构也逐渐调整为番薯、小麦、玉米为主,高粱、谷子为辅的格局。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打了大批深机井,良种、化肥、农药逐步推广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亩产300公斤。种植业结构也逐步由以前的一年一茬,改为一年两茬甚至多茬,土地产出效益逐年递增。20世纪中后期,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加大农业投入,淘汰原来适合集体使用的“二五”式大水泵,购置适合家庭使用的小水泵,取消以前的水渠,由大水漫灌改用塑料管输水的节水灌溉,耕作收打方式也由以前的牲口为主改为以小型拖拉机为主,基本结束了牲口耕作历史。

2000年以后,随着土地的顺延承包,绝大部分村已完成新一轮的土地规划调整,由以前的每户六七块,调整为后来的一两块地,方便了耕作和管理,激起了农民新一轮投入热情,户户购置潜水泵、转轴泵,沿河村的农户甚至有井、河用两套抽水设备,全镇三轮车、拖拉机达到5000余辆,合2.5户一辆。2005年,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大型收割机、旋耕机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2006年,全镇90%以上的小麦用大型收割机收割,85%以上的土地用大型旋耕机耕翻,已告别打麦场和小型拖拉机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调整种植业结构,已形成独具新马集镇特色的板块经济。具有数百年种菜历史的白菜王庄村于1994年兴建第一批100个标准化蔬菜大棚,已发展到600余个。富王庄村无公害菜花生产已为王庄村主导产业。以白菜王庄和富王庄两个村为核心已形成马集蔬菜生产经济板块,涵盖朱楼、张圈的结球白菜,姚堂、李园的韭菜,曹庄、刘庄寨的野山椒,孔庄、刘庄的大葱等。双孢菇种植是马集特有的种植板块经济。1999年,王梁村开始尝试种植双孢菇,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2003年,已发展到以王梁村为中心,1700余个大棚的种植面积,被业界誉为“亚洲双孢菇种植第一村”,胡锦涛总书记曾亲临视察。另外仝庄、袁堂是优质苹果生产基地,马集陈庄白皮甜瓜较为有名,有白丽瓜陈庄之说,大刘楼种桑养蚕有数百年历史,大叶桑种植面积较大。2003年后,受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影响,全镇大面积种植速生杨,丰产林面积达6600亩。土改前养殖,大部分是地主富农家中喂养牲口,广大贫农养些羊、鸡、鸭、鹅之类。土改以后农民养殖户增多,主要喂养耕畜。合作社以后,牲口生猪集中至生产队集体养殖,各户散养些羊鸡之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养殖开始大发展,家家养猪羊,户户喂鸡鸭,牛驴骡子存栏量大幅增加。20世纪90年代后,作为耕畜的马、驴、骡逐渐减少,牛基本以育肥牛为主。青山羊在1995年左右达到养殖高峰,小尾寒羊在2001年左右达到养殖高峰。生猪科学化规模化养殖出现在1997年。2003年以后迅猛发展,全镇已形成李园鑫鲜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猪养殖屠宰经济板块。全镇规模化猪场68处,以大李家村石兰生猪场最早,以马街养殖场存栏量最大,以李园村养殖场最多,最为集中,除养猪专业户以外,一般群众已很少喂猪。以张圈村解庄、袁堂村赵庄安哥拉兔养殖比较科学规范,规模较大。规模化养鸡始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马楼村张洪彬规模大较为闻名,2007年全镇养鸡场100处,蛋鸡场12处。以林洼蛋鸡场养殖数量较大,以姚堂村郭油房养殖场最多,达10户。规模化养鸭开始于1997年的马集村,膨胀壮大于2005年的姚堂郭油房村,主要繁殖种鸭蛋,存栏量达15000余只。在一般农户中,2003年后,受无激素食品的影响,鸡、鸭养殖数量逐年攀升,主要以走地鸡为主,间有泰和鸡将军虫等;鸭的品种较多,鸳鸯鸭、麻鸭、雁鸭都比较普遍。

工业

1949年前,马集镇工业生产主要以手工作坊为主,妇女大部分纺纱织布,男人大多磨红薯粉,下粉条,其它以李园、邵楼染坊和李园生猪屠宰较为有名。1949年建国后,逐步建立了公社集体所有的马集窑场和力本屯窑场。1955年,力本屯、马集相继建立了农具修配社。1979年力本屯建有综合化工厂,生产农药粉剂(主要是六氯环己烷原粉)。1988年建糠醛厂。1996年马集建农机制造厂,(主要是玉米秸杆还田机)。20世纪80年代,国家号召鼓励发展村办集体企业,村办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有袁堂红旗窑场、白菜王庄窑场、朱楼窑场,大赵家窑场、大张楼窑场、富王庄窑场等。袁堂村还于1995年成立农工贸总公司,下属淀粉厂、面粉厂、饴糖厂、糖块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厂、窑场等。姚堂村组建了地毯加工厂(年生产量一度达到30多万尺)、姚堂槐米交易市场。丁楼于1990年建起鲁西南链轨拖拉机修配市场。李园村于1997年建有生猪屠宰厂、冷库和皮革厂。1995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集体企业经营管理的观念、手段没能与时俱进,相当一部分集体企业或解散、或承包给个人。私有企业却依据传统优势得到迅速发展。2005年镇党委、政府提出“工业兴镇”的目标,新兴传统工业项目逐渐成为有龙头、有协会、有基地、有规模的板块经济。一是以大李家行政村蔡楼村为中心的粉条、粉皮加工板块,有标准化粉条冷库52座,可实现一年四季生产,年加工生产能力达1000多万吨,涉及12个村庄,从业人员达数千人。二是以林洼为中心的酒瓶购销板块,业务遍及整个华北与东北地区市场。三是丁楼链轨拖拉机交易市场,业务遍及全国各地,被《农民时报》誉为“东方红第二故乡”。四是以定陶毛衫工业园和力本屯为中心的毛衫加工板块,2007年已有毛衫织布机2000余台,从业人员2000多人。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民就业方式开始转变,大批农民外出务工。2007年,全镇共外出打工13000余人,35岁以上以干建筑为主,年轻人大部分进工厂。“仝庄支锅”已成为周边闻名的劳务品牌。

自行车在1980年前数量少,品牌主要有“国防”、“金鹿”大轮车和“永久”“凤凰”小轮车。1985年后,自行车开始大批量进入农村,品牌样式日渐多样化,从适应半岁幼儿的童车到七八十岁老年人的三轮车,从轻便快捷的女式车到变速车、赛车应有尽有,花样繁多。摩托车在马集镇兴起于1990年前后,蓬勃发展于1998年。电动车起步较晚(2005年左右),发展较快,踏板、骑式、三轮品种齐全,全镇保有量2000余辆,正逐步成为农民主要代步工具。电视机在马集镇开始于1985年,主要是黑白电视机。1990年开始有彩电、洗衣机,电冰柜于1995年进入马集镇人民生活。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是1998年进入马集的,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手机通讯已相当普遍,有的家庭甚至手机每人一部。

在建项目4个:山东蜀中药业有限公司由四川蜀中集团投资兴建,计划总投资6.2亿元,一期诺氟沙星项目已全部竣工,废水治理设备安装完毕,待GMP获批后即可进入正常工业化生产,蜀中二期诺沙星扩建项目---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多功能车间已规划设计完毕;山东心众成无抗食品有限公司由山东众成集团投资2.6亿元兴建。综合服务楼、冷藏加工车间、周围仓建设已基本完成,饮料生产主车间封顶,瑞士布勒饲料加工设备已安装调试,两个贮量6000吨的筒仓,8月底建成投产。在谈项目12个,已签约项目3个,分别是重工机械制造项目。总投资1亿元,电子加工项目1.2亿元,塑胶制品项目1.3亿元。

社会

基础设施

水利建设

马集镇的东鱼河定陶区新河上有大张楼节制闸、刘庄寨节制闸、赵坤寨杨水站各1座,立新沟上有汪庄小型水闸1座。辖区内生产沟渠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覆盖密集,基本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交通便利。

电力建设

马集镇拥有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10座,电费全省最低。

教育事业

1935年以前,知识传播主要以地主大户的私塾为主,学生也仅限于地主富农子弟。1935年秋天,国民政府在姚堂村设立乡农学校(姚堂人称校部),开始面对贫农子弟招生。后来设抗日流动小学,辗转在范胡同、四合村、绳李庄、河西董、扈集、北蔡楼、一千王等地办学。进步教师李效参、袁锡、李效然、付万兴等先后任教,培养了100多名抗日积极分子。学校服从战争需要,学生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年龄大的参军或从政,小学生组建儿童团,为抗日培养大批人才,为开辟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增加了办学处数,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先后建立了四合村、范胡同两处高级小学,其他小学教学点20余处,在校生1500余人。人民政府坚持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子弟开门的方针,使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得到入学的机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1958年,新建力本屯中学,1960年建立马集中学。后来又建立力本屯农业中学,村村都有工读小学和扫盲班,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原定陶区县长李汉云同志,就毕业于力本屯农业中学。1984年确定“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教育体制,定陶四中设高中班。1989年力本屯联中与四中合并,改办初级中学。

1995年后,马集镇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造旧校舍、新建教学楼累计10余座,购置电脑100余台。2004年后,政府又加大了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扶助力度。2004以后,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文化

武术

马集镇地处平原沃野,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历经战乱、土匪侵袭,又饱受梁山县文化影响,祖祖辈辈自卫意识较强,盛行尚武之风,多习传统武术。马集镇拳种较多,以少林派系为主,洪拳、西洋掌、神拳(据说是义和掌)、罗汉功分布较广。明清时期,各主要村庄均有武举出身。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洪拳武师秦翠然(张湾镇秦庄人,掌门师兄)、赵登山(李君辑村赵庄人)、马春兴(马楼村人)师兄弟较为闻名。为生计,师兄弟数人打拳卖艺闯关东,被少帅张学良看中,聘他们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武术教练,后为贴身侍卫官(西安事变中赵副官即为赵登山本人)。1937年,他们护送张学良蒋介石到南京后返回西安市,随即联络众师兄弟集体返乡,在家从事教拳务农生活,为家乡培育了大批武术人才。1949年建国后至20世纪90年代,各村习武传统绵延不绝,大部分以本村武师为主,兼请同门师兄弟客串教练。习武弟子大部分以传统方式磕头入门,逢年过节拜访师傅。从家中带些杂粮到师父家,以备习武加餐和灯油。练武时间,以晚上、早晨居多,一般不耽误农活和学习,俗称“熬干灯”。1990年后,大多数武师已不再收徒。1998年,谷胡同村李庄洪拳武师李良斌创办武德学校,三年后因生源锐减,亦停办。2001年以来,全镇已无传统授武教学。1949年以后,各学校陆续配齐体育教师,广播体操被广泛推广。1949年前,大多以庙戏和节日群众娱乐性项目为主,一般操办人为寺院僧人、社会贤达或开明士绅。以姚堂村为例,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寺院僧人主持,后来僧人去逝,在寺院内设立校部,则有开明士绅按土地多少召集地主富农聚众赌博,只准输钱,赢了不准拿走,最后钱财用于筹办庙戏。

戏曲

1949年建国以后,在政府的号召下,各村相继建立了文艺宣传队。文艺形式多种多样,有豫剧、曲剧、大弦子戏、大平调、四平调、河南坠子、扬琴等等,以朱楼陈清玉为团长的豫剧班(主要剧目《打金技》、《三哭殿》)、白菜王庄豫剧班(主要剧目《墙头记》)、姚堂的四平调、谷胡同的大平调、刘庄寨的化妆坠子、李园的扬琴比较有名。特别是姚堂村出现了大批演艺职员,至今有人健在,有县豫剧团演员、两夹弦剧团团员、大弦子戏乐师、坠子书艺人、琴书艺人等。姚念亮,艺名二蛮子,以维妙维肖的丑角表演和较好的武生功底,饰演的七品芝麻官唐成和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享誉全县。这些剧团,在“文革”期间,大都排演革命样板戏。

旅游

景点

左山寺

左山寺,原名兴华禅院,建于东汉年间,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该寺院位于定陶区马集镇郭庄村南300米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左山寺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在左山前建寺。隋朝时,名为法源寺,并于寺内西南角处建造宝乘塔,塔下藏定光佛牙舍利六颗。佛祖舍利在佛教中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圣物,舍利在即佛在,因而受到佛教信徒的顶礼膜拜,法源寺从此声名显赫,被称为“全国六大名寺之一”。当地政府对左山寺的开发与建设非常重视,多次邀请专家对左山寺进行科学规划,申请专项资金及多各方融资2000多万元,对寺院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和建设,并对左山寺的配套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左山寺文化园的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厢房等建筑群已竣工开放;还将规划建设尧纪念馆、瞬纪念馆、吴起纪念馆、孙膑纪念馆等5个纪念馆;投资50万元的左山寺公路已全面建成通车。千年古寺

左山寺平日香火旺盛,游客不断,带动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北宋时更名为左山寺。该地既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父葬处,又是著名军事家吴起的故乡。

定陶汉墓

定陶汉墓位于山东省定陶区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是2010年由定陶县文物巡查队在例行田间文物巡查时发现的,于2010年10月15日正式发掘。考古发掘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掌握了墓葬的规模、结构和保存情况。整个墓葬结构呈“甲”字形,墓道朝东,墓室长29.5米,宽28.5米。墓葬有前、中、后三个墓室,各墓室又分别有侧室。墓室之外为一周木构廓,其外为一周外藏。其中有南北两侧外藏椁各有4个,东西两侧各有两个。整个墓室结构建筑考究,对称分布,所有墙壁均为小型材木垒砌。该墓还出土了23000多块墓砖,其中,带有朱书、墨书、刻画文字、戳印的墓顶封护汉砖达13000块,对研究汉代书法艺术、人文地理等是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对定陶汉墓进行勘察后,一致认为,此墓属于西汉晚期或东汉早期诸侯王级别的墓葬形制------黄肠题凑,是中国国内已发掘同类墓葬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性代表意义的一座,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保护、展示价值。

代表人物

左丘明曹国左氏(今定陶县力本屯乡左岗)人,《左传》的作者。他自幼聪明倔强,勤奋读书,知难而进,被乡邻称为神童。左丘明长大成人,当了鲁国史官,精心研究历史资料。后来双目失明,但身残志不残,立志传《春秋》。他呕心沥血,秉公直书,采各国史记作《左传》。《左传》保存了大量古史料,是一部历史学、文学名著,在史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司马迁曾高度赞扬左丘明身残志坚的精神,认为左丘失明,方有《左传》。定陶人民敬仰左氏一家,他的祖坟左山,岗阜连属,林木交映,“左岗林”成为定陶新八景之一。有诗曰:“前贤磊落在春秋,英气葱葱葱今留。”

获得荣誉

2014年9月30日,环境保护部授予马集镇2012年—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