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品藻 :《世说新语》中第九门

更新时间:2024-09-20 11:49

《世说新语·品藻》是刘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组织编写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第九门《品藻》,该门共88则。

品藻指品评、鉴定人物,《品藻》主要记载了对当时名士进行品评、鉴定的标准和方法。人物品藻的主要标准包括品德才学、功绩声誉、风度仪表、清谈文采等方面。人物品藻的主要方法是对比法,将两人或多人进行对比评论,或指出各自优点,或分出高下之别。

题解

品藻指评论人物高下。本篇主要做法是就两个人对比而论,一般是指出各有所长;只有部分条目点出高下之别。有时也会只就一个人的不同情况而论,这实际也是不同方面的对比。

拿记述清谈的几则来看。第48则记刘尹到王廞那里清谈,事后王长史的评价是:“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这指出各人擅长之处。第39则说:“人问巡抚殷浩谈竟何如?答曰: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心。”这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人的清谈效果,其中有高下之别,但是没有显出贬损。从中可以看出品评者总是回避排斥、指责别人,都是善意的。所对比的两人多是同时代的,个别也会用古今对比。正因此,不一定要说出所比的内容,只说明某人跟某人相当,某人超过或不如某人,大概人家就能了解何所指,只是后人有时很难了解是比什么,例如第18则记:“王丞相二弟不过江,曰颖,曰敞。时论以颖比邓伯道,敞比温峤。”这里并没有指明是从哪些方面对比,也没有记述语言环境,就不易从中看出要点。

评论所涉及的内容也如上一篇一样很广泛,诸如品德、才学、功业、声威、风度、骨气、高洁、尊贵、出仕、归隐、清谈、吟咏,等等,都受到重视。所记载的也是士族阶层所讲究的各个方面。

原文译注

(1)汝南县陈蕃颍川李膺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邕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①。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②。

【注释】

①强:指有勇气;敢。摄:整饬。

②“仲举”句:陈仲举和李元礼都是东汉人,是知名大官,地位影响不相上下,就用某一标准决其高下。当时一些人士互相标榜,给予各种称号,上等的有三人,叫三君,即窦武、刘淑、陈蕃三个为当时所崇敬的人,次一等的有八人,叫八俊,即李、王畅等八个才能出众的人。所谓君,指的是能做时代楷模的人;所谓俊,指的是士人中的英俊。

【译文】

汝南郡陈蕃、川郡李膺两人,人们一起谈论他们的成就和德行,决定不了谁先谁后。蔡伯评论他们说:“陈仲举敢于冒犯上司,李元礼严于整饬下属。冒犯上司难,整饬下属容易。”于是陈仲举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之后,李元礼排在八俊之前。

(2)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①。见陆绩顾邵全琮而为之目曰:“陆羽所谓驽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吕思勉可以负重致远②。”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县樊子昭③。”

【注释】

①庞庞统:庞统,字士元,辅佐蜀汉刘备。当孙吴将领周瑜帮助刘备取荆州市并兼任南郡太守时,庞统任功曹,名声很大。周瑜死后,庞统送丧到吴地。参看《言语》第9则注①。

②驽马:劣马,跑不快的马,是对比着千里马说的。逸足:疾足;捷足。指代步。

③樊子昭:刘晔评论他是“退能守静,进不苟竞”的人,指闲居时能安于清静、保持节操,做官时不随便争夺。按:“全子”一句也是庞士元的评论。

【译文】

庞士元到了吴地,吴人都和他交朋友。他见到陆绩、顾、全琮三人,就给他们三人下评语说:“陆君可以说是能够用来代步的驽马,顾君可以说是能够驽车载重物走远路的驾牛。”有人问道:“真像你的评语那样,是陆君胜过顾君吗?”庞士元说:“驽马就算跑得很快,也只能载一个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一百里,可是所运载的难道只一个人吗?”吴人没话反驳他。“全君有很好的名声,像汝南郡樊子昭。”

(3)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①;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②。”劭亦安其言。

【注释】

①陶冶:熏陶;给予良好的影响。与时浮沉:跟着时代、世俗走,能顺应潮流。按:《三国志·蜀志·庞统传》注,这句作“陶冶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

②王霸:王道和霸道,指用仁义治天下和用武力治天下的策略。余策:遗策,前代留下的策略,亦称"馀策"。倚仗:一本作“倚伏”,《庞统传》注也作“倚伏”,这是对的。倚伏,互相依存、制约。《道德经》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一日之长:比你年纪大一天,这里指擅长些。

【译文】

顾邵曾经和庞士元作过一次夜谈,他问庞士元说:“听说您因善于鉴识人才而闻名,我和您两人谁更好些?”庞士元说:“移风易俗,顺应潮流,这点我比不上您;至于谈论历代帝王统治的策略,掌握事物因果变化的要害,这方面我似乎比你稍强一些。”顾劭也认为他的话妥当。

(4)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①。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②。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注释】

①“诸葛”句:三国时,诸葛瑾在孙吴,任大将军兼豫州牧;诸葛亮在蜀汉,任丞相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并被召为司空。三人名望都很大。

②“于时”句:龙、虎、狗,只是表明才智品德等级的不同,虎低于龙,狗低于虎。《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狗是熊虎幼子。

【译文】

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以及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在一个国家任职。当时,人们认为蜀国得到了其中的龙,吴国得到了其中的虎,魏国得到了其中的狗。诸葛诞在魏国,和夏侯玄齐名;诸葛谨在孙吴,吴国朝廷官员佩服他的宽宏大量。

(5)司马文王问武:“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①?”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②;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③。”

【注释】

①“陈玄伯”句:陈泰,字玄伯,其父陈群,任司空。

②通雅博畅:通达正直,渊博流畅,声教:声威和教化。

③明练简至:明察精练,简约扼要。

【译文】

司马昭司马昭问武陔:“陈玄伯和他父亲相比,该怎样评价?”武陔说:“说到通雅博畅,能负责在全国树立君主的声威和推行教化这方面,比不上他父亲;至于明练简至,建功立业这方面,就超过他父亲。”

(6)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①;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湛,荀爽陈纪荀彧方陈群,荀觊方陈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頠方王戎,裴邈方王玄。

【注释】

①正始: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方:相比;并列。

【译文】

正始年间,知名人士对比评论人物时,拿荀氏家族中的五位和陈氏家族中的五位对比:荀淑比陈,荀靖比陈湛(chén),荀爽比陈纪,荀(yǜ)比陈群,荀觊比陈泰。又拿裴氏家族中的八位和王氏家族中的八位对比:裴徽比王祥,裴楷比王衍,裴康比王绥,裴绰比王澄,裴比王敦裴遐比王导,裴頠王戎,裴邈比王玄。

(7)冀州区刺史杨淮二子乔与髦,俱总角为成器①。淮与裴頠、乐广友善,遣见之。頠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②,谓淮曰:“乔当及卿,髦小减也。”广性清淳,爱髦之有神检③,谓淮曰:“乔自及卿,然髦尤精出。”淮笑曰:“我二儿之忧劣,乃裴、乐之优劣。”论者评之,以为乔虽高韵,而检不匝,乐言为得④。然并为后出之俊。

【注释】

杨淮:应作杨准,参看《赏誉》第58 则注③。成器:有成就的人才。

②弘方:宽宏正直。高韵:高雅的风度。

③清淳:清廉淳厚。神检:高贵的品德修养。

④而检不匝:《晋书·乐广传》作“而神检不足”,检就是神检。匝(zā),绕一圈,这里指普遍、满。

【译文】

冀州区刺史杨淮的两个儿子杨乔和杨髦,都是幼年时就成名的。杨淮和裴頠乐广两人很友好,就打发两个儿子去见他们。裴頠禀性宽宏正直,所以喜欢杨乔那种高雅的风度,他对杨淮说:“杨乔将会赶上你,杨髦稍差一点。”乐广禀性清廉淳厚,所以喜欢杨髦那种高贵的品德,他对杨淮说:“杨乔自然能赶上你,可是杨髦更会高出一头。”杨淮笑道:“我两个儿子的长处和短处,就是裴頠、乐广的长处和短处。”评论家评论这两人的看法,认为杨乔虽然风度高雅,可是品德修养还不够完美,还是乐广的话说对了。不过两个孩子都是后起之秀。

(8)刘令言始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衍太解明,乐彦辅我所敬,张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于用短,杜方叔拙于用长①。”

【注释】

①解明:精明。《晋书·刘讷传》此句作“王夷甫太鲜明”(鲜明,义同精明)。《晋书·王衍传》说王衍(字夷甫)“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这大概就是鲜明的内容。

【译文】

刘令言初到洛阳市,见到诸多名士,就感慨他说:“王夷甫过于精明,乐彦辅是我所崇敬的人,张茂先是我所不理解的人,周弘武能巧妙地使用自己的短处,杜方叔则不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

(9)王夷甫云:“阎丘冲优于满奋、郝隆①;此三人并是高才,冲最先达②。”

【注释】

①郝隆:《晋书·郗隆传》作郗隆。

②先达:优秀显贵。

【译文】

王衍说:“闾丘冲胜过满奋和郝隆;这三个人同是优秀的人才,闾丘冲是其中最优秀显贵的。”

(10)王夷甫以王东海比乐令,故王中郎作碑云①:“当时标榜为乐广之俪②。”

【注释】

①王东海:王承,字安期,曾任东海郡太守。参看《政事》第9、10 则。王中郎:王文度,曾任北中郎将王承的孙子。

②标榜:赞扬;宣扬。俪:成对的。

【译文】

王夷甫拿东海知府王承来和尚书令乐广并列,所以北中郎将王坦之给王承写的碑文上说:“当时称扬他和乐广齐名。”

(11)庾中郎与王平子雁行①。

【注释】

①庾中郎:庾敳,字子嵩,曾任太傅从事中郎。雁行:飞雁的行列,指如飞雁一样并列有序,同等。按:王衍曾评论说:“阿平第一,子嵩第二,处仲第三。”可是庾子嵩以为王平子和王处仲比不上自己。后来王平子、王处仲一死一败,只有庾子嵩的名声依旧。

【译文】

从事中郎庾子嵩和王平子并列。

(12)王大将军在西朝时,见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①。后度江东,不能复尔。王叹曰:“不知我进夏侯尚退?”

【注释】

①“王大”句:按:沈约晋书》载:“周顗,王敦素惮之,见辄面热,虽复腊月,亦扇面不休。其惮如此。”所记和这里稍有不同。“辄扇障面”疑即辄扇面,障字是衍文。王敦在洛阳市时畏惧周顗,过江后逐渐踌躇满志,就不再怕了。西朝,指晋室还没有南渡的时代,即晋朝时代。

【译文】

大将军王敦在西晋时期,每次见到武城侯周伯仁,总止不住要拿扇子遮住脸。后来到了江南,就不再这样了。王敦叹道:“不知是我有了长进还是周顗退步了?”

(13)会稽郡虞马斐,元皇时与桓温同侠,其人有才理胜望①。王丞相尝谓马斐曰:“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②!”马斐未达而丧③。

【注释】

①虞(马斐)(feí):字思行,历任吴兴知府、金紫光禄大夫。同侠:据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说“同侠盖同僚之误”,同僚指同在一个官署任职。按:《晋书·虞马斐传》载,虞马斐和桓宣武(桓温)的父亲宣城市太守桓彝俱为吏部郎,交情很好。如此则桓宣武应为桓宣城。胜望:美好的声望。

②公才、公望:三公的才能、三公的名望。

③达:显贵。按:当时的议论认为虞马斐可以做丞相,而他终于未能登上三公之位就死了,所以有人称屈。

【译文】

会稽郡郡虞马斐,司马睿时和桓温是同僚,这个人既有才思,声望又很高。丞相王导曾经对他说过:“孔愉有三公的才能,却没有三公的名望;丁潭有三公的名望,却没有三公的才能;这两方面兼而有之的,大概就是你吧!”虞马斐还没有登上高位就死了。

(14)明帝问周顗:“卿自谓何如郗鉴?”周曰:“鉴方臣,如有功夫①。”复问郗,郗曰:“周顗比臣,有国士门风②。”

【注释】

①功夫:功力;素养。

②国士:一国的杰出人物。门风:家风。参看《赏誉》第122 则。

【译文】

晋明帝问周顗:“你自己认为你和郗鉴相比,谁更强些?”周顗说:“郗鉴和臣相比,似乎更有功力。”明帝又问郗鉴,郗鉴说:“周顗和臣相比,他有国士家风。”

(15)王大将军下,庾公问:“闻卿有四友,何者是?”答曰:“君家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毋彦国①。阿平故当最劣。”庾曰:“似未肯劣。”庾又问:“何者居其右②?”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左右蹑公,公乃止③。

【注释】

①“君家”句:中郎等四人即庾敳、王衍、王澄胡毋辅之四人。阿平指王澄,字平子。

②其右:其上。按:古人以右边为尊位。

③“左右”句:按:王敦不肯说出谁屠右,因为他以为自己居右。庾亮似乎没有领会王敦的意思,而且也瞧不起王敦,手下的人便踩他的脚,示意他不要再问。

【译文】

大将军王敦从武昌东下建康后,庾亮问他:“听说你有四位好友,是哪几位?”王敦答道:“您家的中郎、我家的太尉、阿平和胡毋彦国。阿平当然是最差的。”庾亮说:“好像他还不同意最差。”庾亮又问:“哪一位更出众?”王敦说:“自然有人。”又追问:“是哪一位?”王敦说:“唉!自然会有公论吧。”手下的人踩了一下庾亮的脚,庾亮才没有再问下去。

(16)人问丞相:“周顗何如和峤?”答曰:“长舆嵯蘖。”①

【注释】

和峤:字长舆。参看《方正》第9 则注①。嵯蘖(cuóniè):即嵯峨。形容高峻

【译文】

有人问丞相王导:“周顗比和峤怎么样?”王导回答说:“长舆像高山屹立。”

(17)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①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②;一丘一壑,自谓过之③。”

【注释】

①谢鲲:是个放荡不羁的人,很有名望,舆论界把他和庾亮并提。曾任王敦长史,知王敦将谋反,便纵酒作乐,不管政事。他随王敦到京都,人朝,当时司马绍还是太子,在东宫接见了他,作了长时间的交谈。

②端委:礼服,这里指穿着礼服。庙堂:朝廷。

③一丘一壑:指山水胜境,比喻寄情山水,隐处岩壑。

【译文】

晋明帝问谢鲲:“您自己认为和庾亮相比,谁强些?”谢鲲回答说:说:“用礼制整饬朝廷,使百官有个榜样,这方面,臣不如庾亮;至于寄情于山水的志趣,自以为超过他。”

(18)王丞相二弟不过江,曰颖,曰敞①。时论以颖比邓伯道,敞比温峤,议郎、祭酒者也②。

【注释】

①“王丞相”句:王导的两个弟弟年少时跟王导一样都很有名,王颖曾任议郎(掌管顾问应对),王敞曾被召为丞相祭酒(三公的属官),没有到任。两人都死于晋室南渡以前。所以不过江。

②温忠武:温峤,谥忠武。

【译文】

丞相王导有两个弟弟没有到江南,一个叫王颖,一个叫王敞。当时的舆论把王颖和邓伯道并列,把王敞和温峤并列,两人分别任议郎和祭酒。

(19)明帝问周侯:“论者以卿比郗鉴,云何?”①周曰:“皇帝不须牵顗比②。”

【注释】

①“明帝”句:按:这一则和上文第14 则可能是同一事而记载不同。

②“陛下”句:按:陛下是对君主的尊称,周顗死后,宇文毓才即位,故周顗不会称他为陛下。

【译文】

晋明帝问武城侯周顗:“评论界拿你和郗鉴并列,你认为怎么样?”周顗说:“陛下不必拉着顗去比较。”

(20)王丞相云:“顷下论以我比安期、千里,亦推此二人①。唯共推太尉,此君特秀②。”

【注释】

①“顷下”句: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引证《太平御览》,“顷下”作“洛下”,这是对的。洛下,指洛阳市。安期,王承,字安期。千里,阮瞻,字千里。

②太尉:指王衍

【译文】

丞相王导说:“洛阳的舆论把我和安期、千里相提并论,我也推重这两个人。希望大家共同推重太尉,因为这个人才能出众。”

(21)宋袆曾为王大将军妾,后属谢镇西①。镇西问袆:“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贵人耳。”镇西妖冶故也。

【注释】

①谢镇西:谢尚。谢尚曾为南中郎将,兼任江州刺史,后调为西中郎将、河南省刺史,再升为镇西将军。下文称谢尚为使君,可见此事发生在他任刺史之时,因为州郡长官才称使君。其次,据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说,宋袆属谢尚时年已老,大概是因善吹笛,故谢尚取以教歌伎。

【译文】

宋袆曾经是大将军王敦的侍妾,后来又归属镇西将军谢尚。谢尚问宋袆:“我和王敦相比怎么样?”宋袆回答说:“王氏和使君相比,只是农家儿比贵人罢了。”这是谢尚容貌艳丽的缘故。

(22)宇文毓周顗:“卿自谓何如庾元规①?”对曰:“萧条方外,亮不如臣②;从容廊庙,臣不如亮③。”

【注释】

①庾元规:庾亮,字元规。按:这一则和上文第17 则意思差不多。

②萧条:逍遥自在。方外:世外。

③从容:指周旋应付。

【译文】

晋明帝问周伯仁:“你自认为和庾元规相比,谁强些?”周伯仁回答说:“说到退隐山林,逍遥世外。庾亮比不上臣;至于周旋于朝廷之上,臣比不上庾亮。”

(23)王丞相辟王蓝田县为掾,庾公问丞相:“蓝田何似?”王曰:“真独简贵,不减父祖,然旷澹处故当不如尔①。”

【注释】

①独:指独特,与众不同。旷澹:旷达、不求名利。

【译文】

丞相王导聘请蓝田侯王述做属官,庾亮问王导:“蓝田这个人怎么样?”王导说:“这个人真率突出,简约尊贵,这点不比他父亲、祖父减色,可是旷达、淡泊这方面自然还是比不上的呀。”

(24)卞望之云:“郗鉴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己,一反①;治身清贞,大修计校,二反②;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注释】

①郗公:郗鉴。方:正直。佞:谄媚。

②治身:修身,加强身心修养。清贞:清廉、有节操。计校:计较,计算。这里指对财物斤斤计较。

【译文】

卞望之说:“郗公身上有三种矛盾现象:侍奉君主很正直,却喜欢下级奉承自己,这是第一个矛盾;很注意加强清廉节操方面的修养,却非常喜欢计较财物得失,这是第二个矛盾;自己喜欢读书,却讨厌别人做学问,这是第三个矛盾。”

(25)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①。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

【注释】

①温太真:温峤,字太真,忠诚帝室,功业显著。

【译文】

世人评论温太真是从江北来的第二等人物中名列前茅的人。当时,名士们在一起品评人物,第一等人快要举完的时候,温太真经常紧张得脸色发白。

(26)王丞相云:“见谢仁祖,恒令人得上①。”与何次道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②。”

【注释】

①“见谢”句:余嘉锡以为“此言见谢尚之风度,令人意气超拔。”(《世说新语笺疏》518页。)

②“正自”句:从《赏誉》第59、60 则可以看出,王导一向推重何次道,对他的意见多所赞同,所以会这样说。尔馨,这样。

【译文】

丞相王导说:“见到谢仁祖,常常使人能够意气高昂。”和何次道谈话时,他只是用手指着他说:“正是这样。”

(27)何次道为宰相,人有讥其信任不得其人①。阮裕慨然曰:“次道自不至此。但布衣超居宰相之位,可恨唯此一条而已②。”

【注释】

①“何次道”句:按:《晋书·何充传》,何充“所呢庸杂,信任不得其人。”

②“但布衣”句:何充早就历任显官,而阮思旷仍说他是布衣超居宰相,这是出于门阀观念,因为何充不是出身名门望族。超:指超迁,越级提升。

【译文】

何次道就任宰相以后,有人指责他信任了不值得信任的人。阮思旷很感慨他说:“次道自然不会做到这一步。只不过是一个平民越级提到宰相的地位,令人遗憾的只有这一条罢了。”

(28)王羲之少时,丞相云:“逸少何缘复减万安邪①!”

【注释】

①何缘:缘何,凭什么。万安县:刘绥,字万安。参看《赏誉》第64 则。

【译文】

右军将军王逸少年轻时,丞相王导说:“逸少凭什么还要次于万安呢!”

(29)郗司空姓家有伧奴,知及文章,事事有意①。王右军向刘尹称之,刘问:“何如方回②?”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刘曰:“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

【注释】

①伧奴:指奴仆是北方人。

②方回:郗愔,字方回,是司空郗鉴的儿子,纯朴沉静,历任会稽郡内史。徐二州刺史、司空。

【译文】

司空郗鉴家有个仆人,懂得文辞,对什么事都有一些见识。右军将军王羲之丹阳市刘惔称赞他,刘惔问道:“和方回相比,怎么样?”王羲之说:“这只是小人有那么点志向罢了,哪里就能和方回相比!”刘惔说:“如果比不上方回,那仍旧是个普通的奴仆罢了。”

(30)时人道阮裕:“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①。”

【注释】

①骨气:刚直的气概。《晋书·王羲之传》称右军将军王羲之“以骨鲠称,尤善隶书。”简秀:简约内秀。《晋书·刘惔传》说刘真长性简贵、雅善言理、为政清整。韶润:指品性华美柔润。思致:才思和韵味。

【译文】

当时人士评论阮思旷说:“他的骨气比不上王羲之,简约内秀比不上刘真长,华美柔润比不上王仲祖,才思韵味比不上殷渊源,可是却兼有这几个人的长处。”

(31)简文云:“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俊伤其道①。”

【注释】

①何平叔:何晏,字平叔,是唯心主义玄学的一个代表人物。参看《言语》第14则注①。嵇嵇康:嵇康,字叔夜,有奇才,志趣不凡,喜好道学。参看《德行》第16 则注①。

【译文】

司马昱说:“何平叔的精巧言辞连累到他所说的道理,没有很大说服力;嵇叔夜的华盛顿奇才队妨害了他的主张,得不到实现。”

(32)时人共论司马炎出齐王之与立惠帝,其失孰多①。多谓立刘盈为重。桓温曰:“不然,使子继父业,弟承家祀,有何不可②!”

【注释】

①“时人”句:晋武帝和齐王都是晋文帝的儿子。武帝即位后,立皇子司马衷为太子(后来继位为惠帝),封其弟司马攸为齐王。齐王后任司空,参与朝政,声望很高。这时武帝的宠臣荀勖冯紞看到太子无能,惧怕司马将来会继承帝位而对自己不利,就向武帝进谗言,要武帝逼令齐王离开京都,回到自己的封国去,以确保太子的继承权。齐王忧愤成病而死。

②“使子”句:承家祀,指接续王国的祭祀,即回到王国去。家指所封的王国。按:古时诸侯所封之地称国,大夫所封称家。桓温东晋人,评价晋朝的得失,他以为出齐王和立惠帝两事,从礼制上说,都是天经地义的。

【译文】

当时人士都评论司马炎令齐王归国和确立刘盈的太子地位两件事,哪一件事失误最大。多数认为确立惠帝一事失误最大。桓温说:“不是这样,让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让弟弟治理王国,有什么不行!”

(33)人问殷渊源:“当世王公以卿比裴叔道,云何①?”殷曰:“故当以识通暗处②。”

【注释】

①王公:王侯公卿,指显贵。

②“故当”句:殷渊源和裴叔道两人都擅长清言,这句是说明两人的共同点。

【译文】

有人问殷渊源:“当代的显贵把你和裴叔道并列,怎么样?”殷渊源说:“这自然是因为都能用识见疏通疑义。”

(34)巡抚殷浩:“卿定何如裴逸民?”①良久答曰:“故当胜耳。”

【注释】

①抚军:司马昱司马昱,他未登位时任抚军大将军

【译文】

抚军问殷浩:“你和裴逸民相比,到底怎么样?”过了很久,殷浩才回答说:“自然超过他呀。”

(35)齐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①。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②。”

【注释】

①殷侯:指殷浩。侯是敬称,等于“君”。

②“我与”句:《晋书·殷浩传》作“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也。”殷浩并不看重桓温,既不甘退让,又不愿和他竞争,所以这样说。

【译文】

桓温年轻时和殷浩同样有名望,所以常常有一种竞争心。桓温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强些?”殷浩回答说:“我和自己长期打交道,宁愿作我。”

(36)巡抚孙绰:“刘真长何如?”曰:“清蔚简令。”“王仲祖何如?”曰:“温润恬和①。”“桓温何如?”曰:“高爽迈出。”“谢仁祖何如?”曰:“清易令达②。”“阮裕何如?”曰:“弘润通长③。”“袁羊何如?”曰:“洮洮清便④”“殷洪远何如?”曰:“远有致思⑤”“卿自谓何如?”曰:“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于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⑥。”

【注释】

①温润恬和:温和柔顺、恬静平和。第30 则评价王仲祖为“韶润”。

②清易令达:清廉平易、善良通达。《晋书·谢尚传》说,谢尚(字仁祖)不拘小节,不为流俗之事,为政清简。

③弘润通长:弘润指心地宽大。品性柔润;通长指才思精深广阔。《晋书·阮裕传》说,阮裕(字思旷)以礼让为先,以德行知名,有归隐之志,不为宠辱动心。虽不博学,而论难甚精。许多方面不及别人,而兼有众人之美(参看本篇第30则)。

④洮洮:同“滔滔”,形容谈论滔滔不绝。清便(pián):清雅、能说会道。”

⑤致思:同思致,新颖的思想和情趣。殷洪远是殷浩叔父殷融,善清言,参看《文学》第74则。

⑥玄胜:指玄妙的。超越世俗的境界,即玄理或老庄之道。高寄:寄情高远,实指隐居。与:同“以”。按:孙绰(即孙绰)少有高志,早年住在会稽郡,游放山水十多年。

【译文】

巡抚司马昱问孙兴公:“刘惔这个人怎么样?”孙兴公回答说:“他的清谈清新华美,禀性简约美好。”又问:“王仲祖怎么样?”孙回答:“温和柔润,恬静平和。”“桓温怎么样?”孙说:“高尚爽朗,神态超逸。”“谢仁祖怎么样?”孙说:“清廉平易,美好通达。”“阮裕怎么样?”孙说:“宽大柔润,精深广阔。”“袁羊怎么样?”答:“谈吐清雅,滔滔不绝。”“殷洪远怎么样?”答:“大有新颖的思想情趣。”“你认为你自己怎么样?”孙绰说:“下官才能所擅长的事,全部比不上诸位贤达;至于考虑时势的需要,全面把握时局,这也大多赶不上他们。可是以我这个没有才能的人而论,还时常寄怀于超脱的境界,赞美古代的《道德经》《庄子》,逍遥自在,寄情高远,不让世事打扰自己的心志,,我自认为这种胸怀是没有什么可推让的。”

(37)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①?”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

【注释】

司马曜:指司马昱司马昱,登位前封为会稽王。他喜欢清谈刘惔是他的谈客。

【译文】

大司马桓温到京都后,问刘真长道:“听说会稽王的清谈有了出人意料的长进,是这样吗?”刘真长说:“是有非常大的长进,不过仍旧是第二流中的人罢了!”桓温说:“第一流的人又是谁呢?”刘真长说:“正是我们这些人呀!”

(38)殷侯既废①,秦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注释】

①“殷侯”句:殷浩曾任中军将军都督五州军事,北征时大败。桓温一向忌妒他,就乘机上奏章请求惩办他,结果他被废为庶人。

【译文】

殷浩被罢官以后,桓温对大家说:“小时候我和渊源一道骑竹马玩,我扔掉的竹马,他总是拾来骑,可知他本就不如我。”

(39)人问巡抚:“殷浩谈竟何如?”答曰:“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心①。”

【注释】

①差:比较地;大体上。献酬:本指主人一再给太子宾客敬酒,这里指应酬。

【译文】

有人问抚军司马昱:“殷浩的清谈究竟怎么样?”抚军回答说:“不能超过别人,大体上能满足大家的心愿。”

(40)简文云:“谢安南清令不如其弟,学义不及孔岩,居然自胜①。”

【注释】

①谢安南:谢奉。参看《雅量》第33则注①。其弟:指谢聘,字弘远。孔岩:据《晋书》,当作孔严。自胜:原注“言奉任天真也。”指不受礼俗影响。

【译文】

简文帝说:“谢安甫在清雅善美上不如他的弟弟,学识上不如孔岩,但是显然有自己的优越之处。”

(41)未废海西公时,王元琳问桓温①:“箕子比干,迹异心同,不审明公孰是孰非②?”曰:“仁称不异,宁为管仲③。”

【注释】

①“未废”句:公元365 年,司马丕死:他弟弟司马奕继位。公元371年桓温仗其声威,废晋帝为东海王,立司马昱,接着又降封东海王为灌南县公。王元琳:王珣,字元琳。桓元子,桓温的字。

②箕子、比干:商代帝辛的两个叔父。纣王无道,箕子进谏,不被采纳。就披发佯狂,降为奴隶。比干也不断进谏,被纣王杀死。这两个人做法不同。而不忍看到纣王的残暴和国家的危亡这点心思却是相同的。孔子曾称他们是仁人(参看《论语·微子》)。

③管仲: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宰相,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孔子也称赞过他的仁德(参看《论语·宪问》)。

【译文】

还没有罢黜海西公的时候,王元琳问桓温说:“箕子比干两人,行事不同,用心一样,不知道您肯定谁、否定谁?”桓元子说:“如果都一样称为仁人,那么我宁愿做管仲。”

(42)刘丹阳、王廞在瓦官寺集,桓护军亦在坐,共商略西朝及江东人物。或问:“杜弘治何如卫虎?”桓答曰:“弘治肤清,卫虎奔奔神令①。”王、刘善其言。

【注释】

①肤清:指外表情丽。奕奕:同“奕奕”,精神焕发。神令:精神美好。按:卫玠小名叫虎。

【译文】

丹阳尹刘惔司徒长史王濛瓦官寺聚会,护军将军桓伊也在座,一道评价晋朝江南有声望的人士。有人问:“杜弘治和卫虎相比,哪个好?”桓伊回答说:“弘治外表清丽,卫虎神采奕奕。”王濛和刘惔认为他的评论很好。

(43)刘尹抚王廞背曰①:“阿奴比丞相,但有都长②。”

【注释】

①“刘尹”句:刘惔和王很要好,而且名声相同,刘惔和丞相王导却不相投。

②阿奴:对王濛的爱称。都长(zháng):指容貌漂亮、本性淳厚。

【译文】

丹阳尹刘惔拍着长史王濛的背说:“你和王丞相相比,只不过比他漂亮、淳厚。”

(44)刘尹、王长史同坐,长史酒酣起舞。刘尹曰:“阿奴今日不复减向秀①。”

【注释】

①向子期:向秀,字子期。这里指王濛有向秀超尘脱俗的韵味。

【译文】

丹阳尹刘惔和长史王濛坐在一起,王濛喝酒喝到痛快的时候就跳起舞来。刘惔说:“你今天赶上向子期了。”

(45)齐桓公问孔西阳:“安石何如仲文?”①孔思未对,反问公曰:“何如?”答曰:“安石居然不可陵践其处,故乃胜也②。”

【注释】

①孔西阳:孔严,字彭祖,历任丹阳市尹。尚书,封西阳侯。仲文:指桓温之婿殷仲文

②陵践:欺压。处:决断;处理。

【译文】

桓温问西阳侯孔严:“安石和仲文相比,谁强些?”孔严考虑着没有回答,反问桓温:“您以为怎么样?”桓温回答说:“安石显然使人不能压制他的决断,自然就是胜一筹了。”

(46)谢公与时贤共赏说,遏。胡儿并在坐①。公问李弘度曰:“卿家平阳何如乐广②?”于是李潜然流涕曰③:“赵王篡逆,乐令亲授玺绶④;亡伯雅正,耻处乱朝,遂至仰药⑤。恐难以相比!此自显干事实,非私亲之言。”谢公语胡儿曰:“有识者果不异人意。

【注释】

①遏、谢朗谢玄,小名遏;谢朗,小名胡儿。是谢安的侄儿。

平阳县李重,字茂曾,任平阳知府。后来赵王司马伦相国,调他做相国左司马,他知司马伦有篡位意图,忧愤成病而死。

③潸然:流泪的样子。

④“赵王”句:司马衷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起兵谋反,废贾南风,杀司空姓张华等,自为相国。次年,又以刘盈为太上皇,自称皇帝,由司隶校尉满奋尚书令乐广等捧着皇帝的印绶进献可马伦,以表示惠帝让位。不久齐王等起兵杀了司马伦,惠帝复位。玺绶,皇帝的印和拴印的带子。

⑤仰药:服毒。按:《晋书·李重传》只说李重”以忧逼成疾而卒”,《晋诸公赞》也只说他有病不治,终于病死。

【译文】

谢安和当时贤达一起赞赏、评论人物,谢玄谢朗都在座。谢安问李弘度:“你家平阳和乐广相比,怎么样?”这时李弘度泪流不止他说:“赵王叛逆篡位时,乐令亲自奉献玺绶;亡伯为人正直,耻于在叛逆的朝廷中做官,终至于服毒身死。两人恐怕难以相比!这自有事实来表明,并不是偏袒亲人的话。”谢安于是对谢朗说:“有识之士果然和人们的心愿相同。”

(47)王脩龄问王长史:“我家临川何如卿家宛陵①?”长史未答,脩龄曰:“临川誉贵。”长史曰:“宛陵未为不贵。”

【注释】

①临川:王羲之,曾任临川知府。宛凌:王述,曾任宛陵县令。

【译文】

王脩龄问长史王濛说:“我家的临川区和你家的宛陵相比,谁强些?”王濛还没有回答;王脩龄又说:“临川名声好,而且尊贵。”王濛说:“宛陵也不算不尊贵。”

(48)刘尹至王长史许清言,时苟子年十三,倚床边听①。既去,问父曰:“刘尹语何如尊②?”长史曰:“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③。”

【注释】

①苟子:王修的小名,是王濛的儿子。

②尊:对父亲的称呼。

③韶音令辞:美音美辞。破的:射中箭靶,指谈论中理,能说明要旨。

【译文】

丹阳尹刘惔长史王濛那里清谈,这时苟子十三岁,靠在坐床边听。刘惔走后,苟子问他父亲:“刘尹的谈论和父亲相比怎么样?”王濛说:“要论音调的抑扬顿挫,言辞的优美,他不如我,至于一谈就能切中玄理,这点却比我强。”

(49)谢万寿春败后①,简文问郗超:“万自可败,那得乃尔失士卒情?”超曰:“伊以率任之性,欲区别智勇。”

【注释】

①“谢万”句:晋穆帝升平三年(公元359年),谢万任河南省刺史,受命北伐。因他平时骄做自夸,轻视别人,不安抚将士,失了军心,结果未遇敌而兵溃,自己狼狈单归,大片土地相继被燕国攻占,因此被废为庶人。

【译文】

谢万在寿春县失败后,司马昱问郗超:“谢万自然可能打败,可是怎么竟会如此失掉士兵们的爱戴之情?”郗超说:“他凭着任性放纵的性格,想把智谋和勇敢区分开。”

(50)刘尹谓谢仁祖曰:“自吾有四友,门人加亲①。”谓许询曰:“自吾有由,恶言不及于耳。”二人皆受而不恨。

【注释】

①“自吾”句:其中的“四友”疑是,‘回”字的错写。《尚书大传》说:“孔子曰‘文王有四友。自吾得回也,门人加亲,是非胥附邪!自吾得由也,恶言不入于耳,是非御侮邪!.这里的“回、由”指孔子的学生颜回仲由(字子路)。刘惔把谢仁祖看成颜回,在下文把许玄度肴成仲由,是把对弟子说的话用来对待同辈。

【译文】

丹阳尹刘惔对谢仁祖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就更加亲密。”又对许询说:“自从我有了仲由,不满的话就再也听不到了。”两个人都容忍了他的说法而没有怨言。

(51)世目殷中军:“思纬淹通,比羊祜。”

【译文】

世人评论中军将军殷浩:“思路宽广通畅,可以和羊叔子并列。”

(52)有人问谢安石、王文度优劣于齐桓公。桓公停欲言①,中悔,曰:“卿喜传人语,不能复语卿。”

【注释】

①停:正要。

【译文】

有人向桓温问起谢安石和王坦之两人的优劣。桓温正要说,中途后悔了,便说:“你喜欢传别人的话,不能再告诉你。”

(53)王中郎尝问刘长沙曰:“我何如苟子①?”刘答曰:“卿才乃当不胜苟子,然会名处多②。”王笑曰:“痴!”

【注释】

①苟子:王修的小名。

②会名:融会贯通名理。按:谈名理是魏晋时代清谈的一个内容。

【译文】

中郎将王文度曾经问长沙市刘奭:“我和苟子相比,怎么样?”刘奭回答说:“你的才学本来是不会超过苟子,可是领会名理的地方却比他强。”王坦之笑说:“傻话!”

(54)支道林孙绰:“君何如许掾①?”孙曰:“高情远致,弟子蚤已服膺②;一吟一咏,许将北面③。”

【注释】

①许掾:许询,字玄度,曾被召为司徒姓掾。参看《言语》第69 则注①。

②高情远致:高远的情趣。弟子:因为支道林是和尚,所以孙兴公谦称弟子。服膺:铭记在心;衷心信服。

③一吟一咏:指写诗作文。按:《晋书·孙绰传》载,孙绰(字兴公)博学,很有才华,擅长写文章,曾作《遂初赋》《天台山赋》等。

【译文】

支道林问孙兴公:“您和许掾相比,怎么样?”孙绰说:“要论情趣高远,弟子对他早已心悦诚服;说到吟诗咏志,许掾却要拜我为师。”

(55)王羲之许询:“卿自言何如安石①?”许未答,王因曰:“安石故相为雄,阿万当裂眼争邪②!”..

【注释】

①安石:一本作安、万,即指谢安谢万,这是对的,下文也同时谈及这两人。

②相为:指向你,对你。一本作相与。裂眼:指睁大眼睛,形容愤怒的状态。

【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问许玄度:“你自己说说你和安石、万石相比,谁强些?”许玄度还没有回答,王羲之便说:“安石自然对你称雄,阿万可要和你怒目相争吧!”

(56)刘尹云:“人言江田舍,江乃自田宅屯①。”

【注释】

江虨(bīn):字思玄,历任长山令、长史、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

【译文】

丹阳尹刘惔说:“人们谈论江虨像农家子,土气,江虨其实是在村庄里自营田地,房舍,自种自收。”

(57)谢公云:“金谷中苏绍最胜①。”绍是石崇姊夫、苏则孙。愉子也。

【注释】

①“金谷”句:金谷,园名,是晋人石崇在洛阳城外金谷涧修建的。石崇是富豪,官至荆州刺史,曾在金谷园大宴宾客,计三十人,饮酒赋诗,不赋诗的罚酒三杯。事后写成《金谷诗叙》记载其事,附录其诗。三十人中,苏绍,年五十,为首。

【译文】

谢安说:“在金谷园的聚会中苏绍的诗最优秀。”苏绍是石崇的姊夫。苏则的孙子。苏愉的儿子。

(58)刘尹目庾中郎:“虽言不情情似道,突兀差可以拟道①。”

【注释】

①愔(yīn yīn):静寂无声的样子。道:道家哲学体系的核心,指声生天地万物的本源。突兀:高耸突出。

【译文】

丹阳尹刘惔评论从事中郎庾敳说:“虽然他的言谈不像道那样寂静无为,但是其中突出之处大体能和道相比拟。”

(59)孙承公云:“谢公清于无奕,润于林道①。”

【注释】

①无奕:谢奕,字无奕,是谢安(即这里说的谢公)的哥哥。林道:“陈逵,字林道,任西中郎将,兼梁、淮南市二郡太守。

【译文】

孙承公说:“谢公比无奕高洁、比林道温和宽厚。”

(60)或问林公:“司州何如二谢①?”林公曰:“故当攀安提万②。”

【注释】

①司州:王胡之,字脩龄,曾召为司州刺史。参看《言语)第81 则注①。

②攀安提万:仰攀谢安,提携谢万。指介于两人之间,不及谢安,超过谢万。

【译文】

有人问支道林:“司州和谢家两兄弟相比,怎么样?”支道林说:“当然是仰攀谢安,提携谢万。”

(61)孙绰许询皆一时名流。或重许高情,则鄙孙秽行①;或爱孙才藻,而无取于许。

【注释】

①“或重”句:《续晋阳秋》说:“绰(按:即孙兴公)虽有文才,而诞纵多秽行,时人鄙之。”《晋书·孙绰传》说孙兴公博学善属文,和许询俱有高尚之志,但是喜欢讥讽嘲笑别人。按:这一则可以和上文第54则互相参考。

【译文】

孙兴公、许玄度都是当时的名流。有人看重许玄度的高远情趣,就鄙视孙兴公的丑恶行为;有人喜欢孙兴公的才华,就认为许询无可取之处。

(62)郗超道谢公:“造膝虽不深彻,而缠绵纶至①。”又曰:“右军诣嘉宾②。”嘉宾闻之云:“不得称诣,政得谓之朋耳③。”谢公以嘉宾言为得。

【注释】

①造膝:指促膝交谈。缠绵纶至:指谓意最为深厚。

②“又曰”句:并非承接上文而来,而是指有此一说。又,通“有”。诣,指造诣深。“诣嘉宾”中的“嘉宾”疑是衍文。这一则是讲王羲之和谢安对名理的造诣。与郗嘉宾无涉。

③政:同“正”,只,仅仅。朋:同等。

【译文】

郗嘉宾评论谢安说:“议论虽然不很深透,可是情意特别深厚。”有人说:“右军造诣根深。”嘉宾听到后说:“不能说造诣很深,只能说两人不相上下罢了。”谢安认为嘉宾的话说对了。

(63)庾道季云①:“思理伦和,吾愧卫康伯②;志力强正,吾愧文度。自此以还,吾皆百之③。”

【注释】

①庾道季:庾和,字道季。《晋书》说他“好学,有文章。”名重当时,常称扬韩康伯和王文度

②伦和:条理和谐。

③百:一百倍,作动词用。

【译文】

庾道季说:“要论思路条理清楚,我自愧不如康伯;要论志气坚强不屈,我自愧不如文度。除此以外的人,我都超过他们一百倍。”

(64)王僧恩轻林公①,蓝田曰:“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②。”

【注释】

①王僧恩:王袆之的小名,是王蓝田县(王述)的儿子。

②汝兄:指王文度(王文度)。坦之与支道林合不来,所以蓝田告诉僧息“勿学汝兄。”

【译文】

王僧恩轻视支道林,蓝田侯王述告诉他:“不要学你哥哥,你哥哥本来比不上他。”

(65)简文问孙兴公:“袁羊何似?”答曰:“不知者不负其才,知之者无取其体①。”

【注释】

①体:根本,这里指道德品质。按:孙绰意指袁羊有才而无德。

【译文】

司马昱问孙兴公:“袁羊这个人怎么样?”孙兴公回答说:“不了解他的人不会看不到他的才能,了解他的人瞧不起他的品德。”

(66)蔡叔子云:“韩伯虽无骨干,然亦肤立①。”

【注释】

①无骨干:指韩康伯身体肥胖,好像没有骨骼一样。肤立:指外表、形象能立起来。

【译文】

蔡叔子说:“韩康伯虽然像没有骨架似的,但是体型壮美,形象也还能立得住。”

(67)郗超谢安曰:“林公谈何如嵇康①?”谢曰:“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耳②。”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喷喷论辩,恐口欲制支③。”

【注释】

支道林:支道林。下文又只称支。

②“嵇公”句;《高僧传》作”嵇努力裁得去耳”,指嵇康要努力前进,才能赶上支道林。“努力”正是“勤著服”的意思。裁。通“才”。

③超拔:超尘拔俗。按:支道林是和尚,才这样说。斖(wěiwěi):参看《赏誉》第76 则注③。

【译文】

郗超问太傅谢安:“林公的清谈嵇康怎么样?”谢安说:“嵇公要马不停蹄地走,才能前进呀。”嘉宾又问:“殷浩比支道林怎么样?”谢安说:“只是能超脱尘俗,支道林才超过殷浩,可是在娓娓不倦的辩论方面,恐怕殷浩的口才会制服支道林的。”

(68)庾道季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恒如有生气①。曹茂之、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②。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但恐狐属貉尽③。”

【注释】

①廉颇、蔺相如:战国时代赵国人。蔺相如完壁归赵,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上。廉颇本为大将,不服,想羞侮蔺相如,最后受感动而负荆请罪,与蔺相如成为至交。懔懔:同“凛凛”,可敬畏的样子。

②曹蜍(chú)。李志:两人憨厚而缺乏才智,做官而功业不显。见在:现在还活着。厌厌(yānyān):形容精神不振。

③结绳而治:远古时代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处理政事。貒貉(tuānhé):猪獾欧洲狗獾

【译文】

庾道季说:“廉颇蔺相如虽然是千年以上的古人,依旧正气凛然,经常使人感到虎虎有生气。曹茂之、李志虽然现在还活着,却精神委靡像坟墓里的死人一样。如果人人都像曹、李那样,就可以回到结绳而治的原始时代去,只是恐怕野兽会把人都吃光。”

(69)卫君长是萧祖周妇兄,谢公问孙僧奴:“君家道卫君长云何①?”。孙曰:“云是世业人②。”谢曰:“殊不尔,卫自是理义人。”于时以比殷洪远③。

【注释】

①君家:君;您。

②世业人:管世事(尘俗之事)的人。

③殷洪远:殷融,字洪远。参看《文学》第74 则注①。

【译文】

卫君长是萧祖周的大舅子,一次谢安问孙僧奴:“您说卫君长这个人怎么样?”孙僧奴说:“听说是个俗事缠身的人。”谢安说:“根本不是这样,卫君长本是个研究名理的人。”当时人们把卫君长和殷洪远并列。

(70)王献之问谢公:“林公何如庾公①?”谢殊不受,答曰:“朱辈初无论,庾公自足没林公②。”

【注释】

①“支道林”句:林公指支道林和尚,庾公指庾亮

②没:淹没;超过。

【译文】

王子敬问谢安:“林公比庾公,怎么样?”谢安很不同意这样相比,回答说:“前辈从来没有谈论过,庾公自然能够超过林公。”

(71)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①,谢公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②。”

【注释】

①谢遏:谢玄,小名遏,是谢安的侄儿。竹林:指竹林七贤。参看《赏誉》第29 则注①

②臧贬:褒贬。按:竹林七贤,在当时声望都很高,所以一般不评论其中的优劣。

【译文】

谢遏等人一起谈论竹林七贤的优劣,谢安说:“前辈从来不褒贬七贤。”

(72)有人以王中郎比车骑,车骑闻之曰:“伊窟窟成就①。”

【注释】

①窟窟:同“搰搰(gǔ gǔ)”,用力的样子。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538页说:”言坦之随事辄搰搰用力,故能成就其志业也”,“其称坦之之言、即听以自也。”

【译文】

有人把北中郎将王文度车骑将军谢玄并列,谢玄听说这事就说:“他努力做出了成绩。”

(73)谢安谓王孝伯:“刘尹亦奇自知,然不言胜长史。”①..

【注释】

①王孝伯:王恭,字孝伯,是长史王濛的孙子。奇自知:非常了解自己。

【译文】

太傅谢安对王孝伯说:“刘尹也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可是他不说超过长史。”

(74)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①。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②。推此知之。”

【注释】

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子重。是王操之的字,鲁肃是王猷之的字。子敬最小。

②“吉人”句:语出《周易·系辞下》。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躁人,急躁的人。

【译文】

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

(75)谢公问王献之:“君书何如君家尊①?”答曰:“固当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

【注释】

①“君书”句:王子敬擅长草书隶书,当时有人认为他的书法骨力比不上他父亲王羲之,而比较秀媚;有的认为他父亲比不上他。谢安很尊重王羲之的书法,才有此问。

【译文】

谢安问王子敬:“您的书法比起起令尊怎么样?”鲁肃回答说:“本来是不同的。”谢安说:“外面的议论绝不是这样。”王子敬说:“外人哪里会懂得!”

参考资料

【书香文苑】刘义庆《世说新语》.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24-04-1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