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办公所在地

更新时间:2023-03-13 20:07

中南海,又名西苑、太液池,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北侧,是中海地产和南海的统称。中南海始建于辽,金代为万宁宫的所在地,元代营建大都时,将其划入大内范围,明清成为皇家御苑,奠定了中南海的基本格局。其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重要机关办公所在地,是中国国家地标建筑、中国国家象征之一。

中南海占地1500亩,其中水面约700亩。中南海内既有宫殿式建筑,又有园林式建筑。各景区相对独立,又彼此呼应,各具特色。其中,中海主要景物有紫光阁、蕉园和孤立水中的水云。南海主要景物有瀛台,瀛台东有石桥通达岸边。中南海另有丰泽园和静谷,是谐趣园。中南海与北京北海共同构成西苑三海,中海“水云榭”,南海“瀛台”,连同北海“琼华岛,构成“三海”中的“三神山”。

2006年5月,中南海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命名

辽统治者修建中南海时,将中海、南海、北海一带的水池进行了开拓,引玉泉山泉水灌入,命名为“金中都太液池遗址”。金朝,中南海开始成为皇帝的离宫,完颜雍在北海、中海一带开挖改造营建离宫——太宁宫,同时开挖“海子”,扩充“瑶屿”,并沿湖建造宫殿,修建了多处宫殿、园苑,此处又被称为“西苑太液池”。

“中南海”之名始于元代,在蒙古语当中“海”是“海子”的简称,有花园的意思。又因为它地处北京的中南方位,所以元代时把这一带风景秀丽的地区统称为中南海,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早期形成

中南海的建筑始于辽、金时期。辽国统治者在燕京扩建宫殿,增设衙署,西苑一带,在辽代已有所开发,相传建有瑶屿行宫。金灭辽后,改燕京为中都,仿宋都汴梁规制,在金中都东北郊建太宁宫,这是中海、南海、北海组成的西苑三海园林的前身。该区域水面丰富,这一带原为古代永定河故道,河流迁移后,残余的一段较宽的河床积水成湖,形成所谓“三海大河”。经历代维修和开拓,到金代时,这一带水面遍种白莲称为“白莲池”,并引白莲池水灌溉,种植水稻,一派田园景象,为金代太宁宫的建设提供自然环境的基础。1179年,太宁宫修建完成,但第二年遭遇火焚,之后重新修建,更名为"寿安宫"。太宁宫规模庞大,建筑众多,形制齐全,宫城有端门,内有紫宸殿、薰风殿、临水殿等建置。北海、中海一带,则属于太宁宫西园。太宁宫西园的布局采取古典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制,湖池中坐落着用疏浚湖泊的泥土堆筑的三岛,其中包括位于中海范围的南面岛屿。

1215年,蒙古军队占领中都,在北京建大都都城,自忽必烈起,又对中海、北海、南海组成的西苑三海进行了大规模挖掘,西苑成为元代皇宫的一部分,挖出的土堆成了景山,水面也得以开阔,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200米,成为北京内城最大的风景区。

明代

西苑三海的建筑群格局于明初基本定型,朱棣朱棣还是燕王之时,将燕王府设在太液池畔,待朱棣登基迁都北京后,其在原来元朝皇宫的东侧又新建了皇宫,太液池成为皇帝的行宫。明代皇城虽在元大内旧基上修建,但与元不同的是,宫城的位置整体向东南偏移,为了适应宫城南扩的需要,永乐年间开挖了南海,使太液池水面扩展到承天门一线。开挖南海的泥土堆积在元代延春阁旧基上,形成一座土山,取名“景山公园”,即景山。太液池从此形成了北、中、南三海的格局,南海上堆起一座小岛,称为南台,即瀛台。北海市、中海、南海被两座桥分隔开,金鳌玉蝀桥以北的湖为北海,蜈蚣桥以南的湖为南海,两桥中间的湖为中海。明武宗还在中海西岸建平台一座,作为观看跑马骑射之地,台上有圆顶黄瓦小殿,并有斜廊垂接台下,是为紫光阁前身。

清代

清代,皇帝对三海大加拓建,中南海被列为皇家专用的禁苑。康熙皇帝的部分政务在离宫别苑处理,中南海由此逐渐成为清王朝的政治中心。乾隆年间定局的中海,主要建筑有仁寿殿、丰泽园、春藕斋、大圆镜中、万善殿、水云榭、紫光阁、时应宫以及膳房、鹿圈等辅助设施。光绪朝第二次大修西苑时,在春藕斋北建盖了(旧)仪鸢殿作为慈禧太后的寝宫,后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毁于火;光绪二十八年,在旧仪鸾殿基址改建海晏堂,又在其西北方购入民宅基地,重建了(新)仪鸾殿。光绪十一年,以北堂钟楼过高,可以俯瞰禁苑为由,收买了北堂全部建筑;奉宸苑工程处又购买了蚕池口一带民房,扩展了海墙西界。之后,将此地命名为集灵,宣统元年改建为监国摄政王府。

光绪十四年(1888),在李鸿章的操办下,西苑内修建一条专供慈禧乘用的小铁路。西苑铁路南起中海的紫光阁旁,向北经中海北门(福华门),穿入北海的西南门(阳泽门),沿北海西岸向北至极乐世界,再折转向东,终点设在镜清斋(后改名静心斋)。这条小铁路总长约 3华里,也被称为紫光阁小铁路。铁路修成后,李鸿章从法国新盛公司订购了一台机车和六节客车,供慈禧光绪帝闲暇时乘坐。

民国

民国初年,中南海保留着中国政治中心的地位,袁世凯、黎元洪、曹锟的总统府,张作霖的大元帅府,北洋军阀政府的国务院、摄政内阁等都曾设置在这里。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中南海曾作为公园对民众开放。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国民党接管北平市,何应钦的“北平军分会”、李宗仁的“北平市行辕”等又相继设在了中南海之内。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南海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办公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居住和办公,众多重要的历史性会议也在这里召开,中南海自此作为中国的最高权力中心而广为人知。1977年至1985年,中南海中的南海部分景观,包括丰泽园、瀛台等,曾被开放为供人民群众参观游览的场所,后调整为不对公众开放参观。2006年,中南海被纳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形制

建筑为园林之骨。中南海以自然的太液池水为宫苑的构园主体,建筑、花木、道路作为点缀景物,形成既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氛围,又保持庄重、肃穆、华贵的宫廷气氛。根据清代《大清会典事例》以及于敏中等编的《日下旧闻考》并结合乾隆所题各建筑的《御制诗》参照民国时人撰《三海见闻志》《北京市志稿》等书记载,中南海内共有亭、堂、楼、榭、轩、廊等22类,约一百三十余处建筑物。

中南海的亭式有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单檐或连檐攒尖顶亭等。瀛台的镜光亭、八角亭、轫鱼亭都是单檐尖顶,形态端庄,结构简易。这些亭用黄、绿、蓝三色琉璃瓦剪边。斗拱、柱额、门窗则施以朱油彩绘,金碧辉煌,造型纤丽、圆浑。

位于中海的“水云榭”,在烟云水际之处,亭出水中,临水一侧特别开敞,三面临水,四面空透、畅达。屋顶用卷棚歇山式样,檐角低平轻巧。下部以石梁柱结构支承,使水涤入榭的底部。临水四周设栏杆,凭栏眺望,只见“云水相连处,苍茫数点鸥”,令人心旷神怡。

楼与阁

楼与阁是园林中的高层建筑物。以中海内紫光阁为例,分上、下二层二楼的木结构,楼阁布局为前5间,后7间,楼高18米,屋顶则采用宫殿建筑中等级最高的黄琉璃筒瓦庑殿盔顶,微微翘起,飞檐耸峙,散碧流金,琉璃色泽纯正,气势雄伟壮丽。有上下屋檐之分,两檐之间有柱子、回廊、门窗等,菱花窗和贴金群板,梁楣、额坊施以彩绘,色彩斑斓。下部底座矗立在平台之上,四周由汉白玉栏杆台阶组成,造型严谨、轩昂,规整开阔,是中南海的重点代表性建筑。

临水敞轩,都布置在高旷、幽静的地方。如植秀轩在四围盘石之上,由于地势高敞,既且近观,又可远眺,有轩昂高举之势。

廊可使空间层次丰富,过度而引人入胜,是皇家园林划分景区的常用手法。在廊子的一边可以透过柱子之间的空间观赏到廊子另一边的景色,似隔非隔,若隐若现,把廊子两边的空间有分又有合地联系起来。中南海内的廊形式多样,有名的万字廊、双廊,巧妙地打破传统双向空廊造型。万字廊将曲廊组成字,四面环水,廊基紧邻水面,在水序曲折自然的流势中,廊与水融为一体。

牌楼

牌楼又名牌坊,或简称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在建筑材料上分有木牌楼、砖牌楼、石或琉璃牌楼等。造型上又分柱子不出头式,和柱子出头的冲天式牌楼。从间数上看,有一间二柱一楼、一间二柱三楼、三间四柱三楼、三间四柱七楼等。中南海的几座牌楼所用材料,柱座础石为汉白玉石,木料大多为名贵的金丝楠木,作柱梁杆,楼为琉璃瓦,色彩艳丽,烧造精美。木牌坊雕刻精美,玲珑剔透,彩绘鲜艳。彩色琉璃牌坊富丽堂皇,造型浑厚,给人以庄严坚实之感。其中静谷牌楼,一座位于假山之上,是一间二柱一楼式;另一座位于入口处。中南海的牌楼把所在的建筑组群衬托得更加壮观。

建筑特色

西苑皇家园林历经金、元、明三朝的精心营建,已属古代园林中的精品之作。到了清代,传统的造园艺术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中南海的建筑布局,是在清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的。后人称“西苑精庐梵舍,以岩壑擅胜甚伙,轩馆楼榭,远近相”,乾隆间修缮与新建的“占十之五六”。在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一手经营下,由中南海和北海组成的西苑三海园林融合了大量经典的造园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

在布局上,中南海有皇家宫苑所必备的规格与气势,它占地1500亩,其中水域700亩。西苑前身太宁宫的布局采取“一池三山”的规制,经过元代、明代、清代的发展,最终形成琼华岛、钓鱼台(水云榭)和南台(瀛台)组成新的“一池三山”,一直保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中钓鱼台(水云榭)和南台(瀛台)都处于中南海。

整个中南海运用“园中有园”的设计手法,营造出既宏伟壮丽又幽雅细腻的格调,结合园林环境,进行景区划分,分割巧妙,形成不同特色的景观层次。中海以紫光阁、万善殿为中心,建筑疏朗,体积高大,以气势取胜。南海以三面临水的瀛台为中心,辅以自北向南的一组建筑,以奇幻取胜。

中南海在园林创作中对经典园林实例进行写仿与移植。在建筑组群布置上,写仿金山区与庭山“屋包山”与“山包屋”的布置方式,瀛台上建筑密集,是全园视觉中心,几乎将山体遮住,因此采用“屋包山”,使岛上建筑尽量充实华丽,借以统领全园;太液池沿岸的南海淑清院等园掩映于山林之中,乾隆称之为“山包屋”。在园林单体或组群创作方面,例如南海千尺雪写仿寒山寺千尺雪,流杯亭写仿绍兴兰亭等等。这些移植手法强调的是基本创作原则和意向的借鉴,而非具体形式或形态的简单照搬,如乾隆所言,为“略师其意,就其天然之势,而不舍己之所长”,即在综合而深入地把握原型基础之上,结合当下具体情境,因地制宜的进行再创造。

两大水域

中海

金朝北京地区的水资源十分丰沛,水量浩大,于是在西苑三海一带形成了巨大的荒野水泊。孛儿只斤·忽必烈兴建元大都时,这里成为宫城的内苑。明世宗时,又在“西海”上建造起南北两座汉白玉桥,将西苑三海分开,南面蜈蚣桥之南为“南海”,北面的金玉桥之北为“北海”,两桥之间的狭长水面为“中海”。围绕中海一圈,有紫光阁、万善殿、摄政王府等建筑,中海的水面上,孤立着一座凉亭,叫水云榭。

南海

明朝明成祖定都北京后营建新的皇宫,兴建皇宫的同时在太液池西岸,自北而南,开挖了南海,南海以湖水取胜。南海岸边,绿柳成荫,没有建筑,号称南台。清顺治、康熙两度扩修:东为春明楼,西为湛虚楼,南为迎薰亭,北为涵元殿、翔鸾阁,加上殿阁两旁的翼楼,成为以瀛台为中心的古建群体。

主要建筑

新华门

新华门是中南海的正门,位于北京西长安街,面阔七间,采用重檐琉璃瓦卷棚歇山顶式建筑式样,主体为木结构。新华门原址为清乾隆时期建造的宝月楼,中华民国,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将宝月楼改建成总统府大门,大门的匾额“新华门”三个字由书法家袁励准题写。

现新华门楼前檐下悬挂有楷书“新华门”,国徽悬在二楼檐际。新华门进门迎面有一块影壁,上书毛泽东手书体“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门前左右列有一对石狮,门外两旁墙上镶着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皇帝!”“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紫光阁

紫光阁始建于明代,明正德年间,紫光阁所在地原为一处四方平台,后废台改建为紫光阁。紫光阁是清代皇帝接见藩邦和外国使节的场所,也是清朝皇帝举行武殿试的特殊考场,凡遇武科殿试之年,在十月二十日前后,皇帝都要亲临紫光阁大幄,对考生进行马射、步射、开弓、舞刀、掇石等项目的考试,录取的第一名就叫武状元。清康熙年间,每逢八月十五,康熙会在紫光阁召集二旗侍卫大臣比武射箭,优胜者给予赏赐。此外,乾隆皇帝将征战准噶尔汗国清平大小金川之战、台湾等各地的功臣们绘制成画像挂在紫光阁,每年正月十九,在此设功臣宴,犒劳功臣。故此,紫光阁在中国历史上曾被与“武功”“平定”“藩邦”等字眼相关联。

勤政殿

勤政殿曾是中南海的正殿,位于中海与南海之间的堤岸上。清代康熙皇帝在明代西苑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修建了勤政殿,用于在西苑居住时办公所用,勤政殿的殿额即康熙皇帝所题。勤政殿是慈禧、光绪听政的场所,辛亥革命后,勤政殿是北洋政府的重要会议厅之一。民国初年,袁世凯将勤政殿改建为西式大礼堂,在此接见外国使臣。1978年,改建成今格局。

丰泽园

丰泽园位于南海北岸,大致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二十五年(1686年)之间,乾隆朝中期,又对丰泽园有所增建,新建了春藕斋、静谷等建筑景观。取名“丰泽”,寓与民同耕,共庆丰收之意。园后种植树木数十株,是清代皇帝劝课农桑之所。从康熙开始,皇帝在先农坛亲行耕礼之前,需要在丰泽园后的一亩三分地上先举行演耕之礼,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光绪皇帝。其中,耕种所收的稻谷,除留作种子外,还要碾成细末,敬献奉先殿和寿皇殿等处,其余交给御膳房。丰泽园是封建皇帝首重农桑为立国之本的体现场所。丰泽园内颐年殿在民国时改名为颐年堂,它的东配房即后来的菊香书屋。

瀛台

瀛台位于南海北部,东、南、西三面临水,只有北面一条通道,像一座海中的仙岛。其始建于明代,明成祖朱棣改建西苑三海时,将开凿南海挖出的土,堆筑成了一座四周环水的小岛瀛台。清代顺治帝开始在岛上营建宫室,康熙、乾隆时,皇帝则经常在瀛台赏宴王公宗室、大臣权贵,此处成为帝后避暑之处。1900年,慈禧太后在瀛台修建翔鸾殿。瀛台上的涵元殿,是清皇室在瀛台游览、休息和筵宴时的主要场所,1908年,光绪病死于瀛台。瀛台的建筑中,还有补桐书屋、长春书屋、蓬莱阁、迎熏亭等。

万善殿

中海东岸有一片三面临水的园林,因原来广植香蕉树,故称蕉园(又称椒园)。明天顺年间所建的崇智殿,是蕉园中的主要建筑,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崇智殿改名五雷殿。明世宗嘉靖帝在此处建立崇智殿,设立斋醮。清顺治八年(1651年),将原崇智殿修改为万善殿,并修建了相应的附属殿宇,成为一座禅宗寺庙。万善殿位于中南海东北地区角一处三面临水半岛上,是一座红墙金瓦式的庭院,院内种有松柏、银杏等树。重檐歇山顶,殿前有旗杆两座,殿内供三世佛,还悬有顺治帝御笔“敬佛”匾额。顺治朝之后,万善殿一直是清廷举行各类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中元节都要在这里设盂兰道场,举行放河灯、诵经等活动。乾隆三十五年大修万善殿,除原有建筑外,又添建了朗心楼和悦性楼等建置,扩建后的万善殿也从一座禅宗佛殿转为密宗佛殿。20世纪40年代,北平市的华北新闻学院即设在万善殿中。

水云榭

水云榭位于万善殿西边,是一座水中小亭。亭内有一块乾隆皇帝所题“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风”碑刻。清代学者朱彝尊曾为水云榭写有诗作《早秋过水云榭》。

怀仁堂

光绪十四年竣工仪銮殿,慈禧就住在这里。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仪銮殿成了联军司令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的住所。1901 年仪銮殿起大火,被烧成一片废墟。慈禧从西安市回到北京后,在仪銮殿旧址建成一座洋楼,名叫海晏堂,在海晏堂的西北方又修建一座新的仪銮殿,就是后来的怀仁堂。怀仁堂是个大四合院建筑,大门位于南面,东、西、北三面各建有5间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均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从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政府组成到确定国名、国旗、国歌、国徽,怀仁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家礼堂见证了诸多历史时刻。

静谷

静谷位于丰泽园西侧,是个自成一体的园中之园。在山石、水池、竹林掩映中,有植秀轩、虚白室、竹汀亭、大圆镜中等

建置。

春藕斋

春藕斋是一处水院。北面春藕斋正身面宽七间、前后廊,后接抱厦五间三面围廊。南面隔水相望为听鸿楼,楼高两层,上下共五十八间,明三间前出抱厦,上层为露天平台。春藕斋两翼至听鸿楼三面围以游廊。春藕斋是皇帝行演耕礼时的休息场所,乾隆皇帝曾将宫中珍藏的唐朝韩滉所绘《《五牛图》》存于春藕斋,同时贮藏的还有蒋廷锡项圣谟的两个摹本,作为休憩时观赏之物。

淑清院

由勤政殿仁曜门折而向东,有一座石桥,桥上有垂虹亭。沿岸东南又有一亭,名为俯清泚,亭北面一座庭院就是淑清院。淑清院一带原是明代无逸殿、豳风亭旧址,康熙年间殿废,但仍然保留古树幽荫、泉声澎湃的胜境。康熙二十年(1681年),改原有直庐为皇太子避暑宫,也就是淑清院,建流杯亭于无逸殿旧址,并御笔亲题“曲涧浮花”四字。淑清院以其幽静深邃的意境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曾言“所以临西苑,淑清必一至”。这里也是举行皇家活动的重要场所,乾隆朝举行宗室宴时,常让众皇子先于淑清院恭候。

摄政王府

位于中南海西北角,北西两面临墙。原位于西苑墙外,光绪十一年扩建西苑时将此地圈入中南海,并将位于原址的蚕池口天主教堂迁往西什库。慈禧太后拟在此修建新园林“集灵囿”,但一直未开工。1909年将此地拨给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修建摄政王府。

相关故事

毛主席与丰泽园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从香山双清别墅搬到以往皇帝每年春天举行“演耕”的院落丰泽园居住。毛主席入住后,园子里还有一块菜地,他常在读书疲倦之余,料理一下地里的菜豆。丰泽园东侧的菊香书屋,是主席经常接见外宾的地方,他总是在外宾离开中国的前一天才接见。他的书房里堆满明版书。附近有一个室内游泳池。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78岁的毛泽东破例在他到达中国的当天就进行接见。当尼克松走进菊香书屋时,毛泽东在中南海里握住尼克松的手有一分钟之久。

周总理不允许在中南海大兴土木

中央政府刚搬入中南海时,经济困难,对中南海的修缮力求节俭。西花厅,曾是清朝摄政王府西花园的后半部分,地处中海西岸紫光阁西边。周总理搬入时,这里地面潮湿,墙壁泛黑,身边的工作人员担心周恩来的身体,建议进行维修,周恩来认为“正常维修还是必需的,这些房屋都是国家财产,不能损坏 ”,但要尽量节约。1959年初,周总理去南方出差两个月,工作人员趁机对西花厅进行了维修和加固,将潮湿的铺砖地改成地板,把一块霉烂的旧地毯换成新地毯,此外更换了洗脸池、浴缸、窗帘和吊灯。周总理回来后发现家里换了新颜,立刻批评道:“你们给我修得这么好,老百姓在哪里修,老百姓在哪里洗澡?”他命令工作人员将地毯、沙发、窗帘等凡是能撤走的统统撤走。随后,他就这次装修在国务院会议上多次作了检讨,并当众宣布,“只要我当一天总理,就不准在中南海大兴土木!”

朴素的中南海

根据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的回忆,那个时代的中南海是朴素的、艰苦的。一次李敏、李讷拉她到毛主席那边吃饭,厨师特地加了菜,也不过四菜一汤,其中那个汤还是用她们从中南海湖里面捞出来的小鱼小虾做的。一位走进中南海的地方基层官员发现,中南海一直延续了这种朴素的传统,国务院规定机关招待来宾,伙食还以四菜一汤为标准。

价值和影响

历史价值

中南海是一座建筑精巧风景如画的皇家园林,当清朝最盛之时,其主要景迹有百余处之多。这里的一台一阁,一亭一榭,都浸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清代同期经营的皇家园林,如圆明园、静宜园、颐和园等,全部在十九世纪末遭到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的严重破坏,圆明园被完全焚毁,清漪园被毁后于同治、光绪时期在原址重建颐和园,但已难复本来面目。而中南海和北海所组成的西苑因其地处京城中心又毗邻皇宫,在被占领后,一直作为侵略军司令部驻地,因此其内建筑在这一时期虽然也遭到破坏和掠夺,但大部分还是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基本保持了乾隆朝全盛时期的面貌,成为北京现存的唯一能够体现乾隆时期造园艺术与技术的实物园林,是中原地区乃至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格局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文化价值

北京自金代以来就作为帝都,并一直延续下来。北京西北部穿越冀北山地可达蒙古高原东北地区部通过河西走廊可至辽东地区。正是由于北京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中南海和北海所组成的西苑园林在其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先后受到中原汉族农耕文明和西北蒙古族游牧文明,以及东北契丹、女真族游猎文明的影响,最终成为一座蕴含多元文化基因的园林艺术精品。

太宁宫的建造,深受金代女真民族游猎文化影响。金代帝王怀念驰骋山林的射猎之乐,所以选择都城东北郊风景宜人、物产富饶的地区兴建离宫,并时常前往游幸、避暑和射猎。同时,由于完颜雍崇尚汉族文化,园林建造中也体现了汉地造园的思想和手法,如“一池三山”的传统格局等。总体来讲,太宁宫仍是一座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主的风景园,骑马、射猎的民族习惯也成为太宁宫园林生活的重要部分。

代表北方游牧文化的蒙古族,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兼有狩猎和采集,生活受外部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逐水草而居”。因此元代在规划大都时,将大片水体作为城市和宫廷的核心,宫殿环水而建,形成苑主宫客的格局。

代表农耕文化的汉族,受传统生态智慧的影响,时间与空间概念十分明确,居住、耕作、狩猎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与场所中进行。反映在汉族宫苑布局上,宫殿与苑囿在空间上是严格划分的,因此中南海在明代时已成为一座完全独立的皇家御苑。汉族在园林营建方面也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手法和技巧高度成熟,因而明代在中南海进行了规模巨大的建造活动,大建造了大量的宫殿亭台,增添了很多的人文景观,南海无逸殿、省耕亭等建置正是农耕文化的体现。

清代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也是游猎文化的代表,出于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依赖,清代对皇家园林的兴建十分重视,而清朝入关以来,很快地接受了中原先进的汉地文化,因而中南海中既有紫光阁这种观赏骑射的场所,又有丰泽园这样体现农耕文化的地方。

政治影响

中南海是中国具有生命力的一组建筑,一直与近当代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在清朝时期中南海集中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观念,因与大内近在咫尺,中南海有从事正式活动和日常办事的勤政殿和大小直房,是召见各民族首领、赐爵封官的重要场所,又是皇室休憩、礼佛、游乐之处,不仅是清朝的帝王后妃们怡情赏玩的游宴胜地,也成了清帝举行各种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从1900年八国联军入驻中南海到新中国成立前,整整49年间,军阀、中国国民党、日伪政府先后入主中南海,中南海见证49年政权交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南海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办公所在地,许多重要会议在怀仁堂内召开。中南海曾经见证过决定中国人民今后命运的政协一届全体会议,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的确立,见证了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见证了五星红旗的诞生。悬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中南海新华门也和天安门一样,具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象征的意义。

开发和保护

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中南海作为公园对民众开放。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接管北平市,将国民党军委北平行营设在中南海。“文革”之后中南海曾经向公众低调开放,起初仅对团体开放,由单位组织,限时限定人数入内参观。80年代有段时期对外出售散客门票。

云绘楼,建于清朝乾隆,原在中南海内东岸,双层楼廊,画檐雕梁,1954年因施工需要被拆除。梁思成认为这组建筑结构和风格独具特色,建议保留,得到周总理赞同。1954年,专家们拆除云绘楼,对构件进行绘图编号,到陶然亭内重新搭建,这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第一次对古代建筑进行的整体搬迁。为保护文物,紫光阁、瀛台、水云榭、丰泽园这些古代建筑,都只在招待外宾或庆典时,作礼仪场所使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