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 :中国茶文化

更新时间:2023-08-15 18:08

中国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舞台艺术、人生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中国茶文化起源于中国,盛于中国南方以及日本,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茶,是中国人的国饮。茶艺,是中华文化之国粹。中国是茶的故乡。萌芽于唐,发源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中国茶已遍及世界各地,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2022年11月29日,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概念形成

“茶艺”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讲,茶艺是一门泡茶和品茗的艺术。是人们在泡茶、喝茶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如何泡好一壶茶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从广义上讲,茶艺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享受和追求,是人们在研究种茶、制茶、泡茶、品茗的过程中与琴、棋、书、画,作诗、赏花,茶礼、茶俗等文化艺术相结合时所得到的精神文化享受。

茶艺是人们追求生活品位精神境界的体现,这与国家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现在所说的茶艺,其实是从早期的大碗茶、大壶茶和老人茶时代以及广东省福建省等功夫茶中衍生出来的一种薪新的品茗文化艺术。

“茶艺”一词于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台湾茶人提出,从而区别于日本的“茶道”。关于茶艺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主要集中于对“茶艺”的广义与狭义之说。持广义之说的学者有陈师道、张源、范增平、王玲、丁文陈香白林治等,他们认为茶艺是指茶叶生产、制作、销售的技艺,以及泡茶技术、饮茶的生活艺术,将茶学领域与农业、艺术、文学等有机联系起来。而狭义的茶艺是指茶人根据茶道规矩进行艺术化的舞台表演,向广大饮茶人和宾客展示茶的冲、泡、饮等的技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武艺、蔡荣章陈文华余悦等。

历史沿革

孕育发生

茶最先作为食用和药用,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茶叶的开发利用历史,目前可追溯至西汉。 这既有陕西西安汉阳陵出土的2100年前、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遗址1800年前的茶叶为实物证据,也有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 “武都买茶”的文献印证,从二重证据法的角度解读,可信度相对较高一些。

唐代以前的饮茶:芼茶法

唐代以前的茶品,可能有叶茶、饼茶和调和饼茶同时并存;茶汤制作以茶法为主;品饮方式则是品茗、茶果、分茶、芼茶等四大类型兼之。

芼茶法:以真茶杂和其他食物共同熟煮或浸泡。也就是说,在唐以前,其加热方式不仅有“茶、水、火”共同熟煮的“煮”茶方式,也有“火”加热“水”后的浸泡“茶”的“泡”茶方式。而饮茶方式则以调饮为其主要特征,这是茶汤由食物的“汤”“羹”过渡,生活中会习惯杂合其他食物来制备茶汤作饮。

唐代饮茶:煎茶法

中国茶自发现利用到形成如今丰富多彩的种类,经历了三千年左右的发展过程,而饮茶文化则兴于中唐时期。唐代之前至唐代,饮茶方式大致经历了鲜叶采食→生煮类饮(或加入葱、姜、盐等香料与茶混煮)→饼茶煎饮的演变过程。精于煮茶的陆羽主张清饮,他创立的“饮茶之道”,是一种既重生活,又重艺术的修身养性之道,他重视鉴茗、选水、赏器、注重取火、炎茶、碾末、烧水,还规定了煎茶、品茶等一系列的程序、规则和礼法,从而使人们对茶增加了品茗的文化要求和精神内涵。唐朝,茶已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四种之分。然而,在历史文献中主要记载的饮茶方法是饼茶煮饮法,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详细地记述了饼茶的煎煮方式。饼茶须经过灸、碾、罗三道工序,将其加工成微粒状的茶末,再进行煎茶。煎茶重视水的煮沸程度和品饮方式,茶分三个阶段,具体要根据煮水的“三沸”而定。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体系得以确立的时代,代表人物陆羽的著作《茶经》一出,定局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轮廓。后人不仅从中理解了茶叶或饮茶学问,更为重要的是陆羽创造了一种文化形式,使中华文化能建构在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上来表述。

唐朝茶道烹饮技艺的主流是 “煮茶法”(即煎茶法 )。陆羽《茶经》中总结的煮茶法包括:准备烹饮器具(煮茶釜、水勺、碗、瓢、筷子、火荚、水囊 、茶巾等)和材料(火炭、净水、盐、茶等),经烤饼茶、碎茶、碾茶、筛茶、煮水、放盐、投茶、旋搅,育成带泡沫的茶汤,分茶汤,奉茶饮茶。唐代茶道除陆羽为代表的技艺型茶道外,还有以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茶道和以皎然卢仝、赵州和尚为代表的修行类茶道。陆羽茶道,讲究的是如何按照一定的程式煮好茶,类似现今的工夫茶艺;常伯熊是在陆羽的基础上把煮茶饮茶过程各方面广为润色,使煮茶活动富含艺术情趣和文化品味,富于观赏性和艺术美感,类似现今的茶道表演;修行类茶道是借助于煮茶饮茶,使思想升华或达到参禅修行的美妙理想境界,如卢仝《七碗茶歌 》中所说的六碗茶饮后就到达 “通仙灵”的境界,类似现今的 “佛茶”。

宋代饮茶:点茶法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宋代点茶比唐朝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灸、碾、罗,以及候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宋代的点茶形式是将团饼茶经炙后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笼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度,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辩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

点茶法源于煎茶法,是对煎茶法的改革。煎茶是在铛或铫中进行的,待水初沸时下茶末,二沸时茶煎成,用瓢舀到茶碗中饮用,从加热方式看,唐朝沿袭前朝利用了“煮茶”技术。发展到后唐及宋以来,茶人们试图更换另一种加热方式,既然煎茶是以茶入沸水(水沸后下茶),且煎茶时间较短(二沸即起锅),那么沸水入茶,即利用“泡茶”技术也应该可行,于是发明了点茶法。加热方式的技术革新是点茶法和煎茶法最根本的改变,由此也带来了茶艺结构中其他要素的变化。

元明时期的饮茶:末茶法

扬弃是历史演进的主要特点,宋代的点茶法较前朝是进步的,但过于精致乃至繁复奢侈的团茶生产方式,其生命力并不强壮,毫无疑问,茶品制作方式的革新成为主要目标。在宋代中后期,已出现了大量的草茶以及文人立志清雅的品饮活动,但并未形成主流。直至元代,由于蒙古族入主,民族大融合在即,文化冲突难以避免,具有浓郁中原文化特征的饮茶活动也成为典型的对象。从元代至明初,在中国茶艺史上出现了过渡期的饮茶法:“末茶法。”元代王的《农书》曾把当时的饮茶法归纳为四种:茗茶、蜡茶、末子茶以及芼茶。

明清时期的饮茶:沏茶法

经过唐朝的严谨规范、宋代浪漫盛尚、元代的曲折游弋,明清的茶者们一方面对饮茶法厉行改革;另一方面,茶文化发展到明清时期却呈现出一派豁然开朗的局面。明清之际除了炒青绿茶的大行其道外,黑茶窨花茶、红茶、乌龙茶都有相当的发展,至此,绿、白、黄、青、红、黑六大茶类齐全。明清时代将改革目标放在茶品制备上,特别是对宋代团茶制作极度浪费的现象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也接受和发扬了宋代点茶煎水注汤的“泡”饮方式,开辟了“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散叶冲饮“沏茶法”的新天地。沏茶法,又称茶法、泡茶法、工夫红茶法,是通过茶叶浸渍的方式来呈现茶汤。与点茶法品饮时将茶末连饮不同,沏茶法仅是将茶叶在热汤的作用下浸出的成分来作品饮。比较沏茶法与远古的痷茶法,相同的是茶叶都是泡在水里,不同的是后者连茶叶一起食用,前者只品尝茶汤,弃去叶底。

明代人饮茶注重色、香、味的完美统一。他们认为:唐宋人将团饼茶碾末后再煎饮或宋代人的点饮法有损于茶之真味,提出了“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饮茶时追求优雅和谐宁静自然的环境。

茶艺的近现代发展

晚清至民国时期,农业衰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茶产业与茶文化也日渐式微。该时期的茶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茶叶技术的改良与试验、茶叶振兴与发展等领域。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各地茶文化发展普遍低迷。20世纪50年代,林馥泉出任台湾地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创刊并主编《茶讯》,积极宣传饮茶文化,此后在林馥泉的带领和推动下,台湾省茶文化氛围逐渐浓厚。1970年代,李友然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开设“中国茶馆”,热心推动茶艺活动,开台湾当代茶艺馆的滥觞,同期,“茶艺”一词也被确立和传播开来。

茶艺复兴时期为1980年代,林馥泉在台北开办“茶艺讲座”,并出版《识茶小集》共5册茶书。同期,蔡荣章天仁茶业董事长李瑞河的支持下,开办“陆羽茶艺中心”向大众系统传授茶艺知识,对于推动茶艺专业化经营有很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台湾茶馆业也随之发展。但不能重复旧时的那种老式茶馆,于是,新式茶艺馆应运而生。到1983年时,台北市大约有80家茶艺馆。随后的几年间,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到了1987年,台湾地区的茶艺馆就达到了500家左右,并成立了中华茶艺业联谊会(后改名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

21世纪以来,茶艺从业人员日众,茶艺馆成为当代茶产业发展中的亮丽风景,茶艺进入繁荣时期。无论是茶艺理论还是茶艺实践,都成绩斐然。茶艺教育方兴未艾,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不仅有全日制大中学校教育,还有非全日制的本专科函授等。同时,全国各类茶艺赛事活动频繁,有力地促进茶艺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茶艺的传承与创新。

茶艺基本要求

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第二,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第四,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作为喝茶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很投入地去品茶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简单地说,茶艺是“茶”与“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茶艺更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炼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

茶艺基本内容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泡茶的步骤:

1、温具,即用热水冲淋茶壶、茶杯,随即沥干,目的是提高茶具温度使茶叶冲泡后温度相对稳定。

2、置茶,即用茶勺舀适量的茶叶入茶壶或盖碗中。

3、冲泡,按照茶叶的多少以及茶壶的大小,将开水注入壶中,八分满为宜。需注意第一泡水为洗茶,不能给客人喝,应直接倒掉。

4、奉茶,要面带笑容,最好用茶盘托着放置客人处,手指并拢伸出,以示敬意。

5、赏茶,茶叶冲泡好后,应先观色察形,端杯闻香,再品其汤赏其味。

茶艺形式

中国茶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煎茶,斗茶,功夫茶。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起煎煮。最早记述询弋,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唐代“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

兴于晚唐,盛于宋。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功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的流行余韵。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饮功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艺要素

中国茶艺六要素:人、茶、水、器、境、艺。

人之美

人是茶艺中最根本的要素。包括仪表美、风度美、语言美、心灵美驾。

茶之美

包括茶的名称、形态、色泽、香味、味道。

水之美

现代茶人认为“水以清轻甘洌活为美”。

器之美

茶艺中,要重视对茶器之美的研究,用有形的茶艺去反映茶道的精神。

境之美

中国茶艺要求在品茶时要做到环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俱美。

艺之美

主要包括茶艺程序编排的内涵美和茶艺表演的动作美、神韵美、服装道具美等两个方面。

茶艺用具

主茶具

茶壶

用以泡茶的器具。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和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板)等细部。由于壶的把、盖、底、形的细微部分的不同,壶的基本形态就有近200种。

以把划分:

1、侧提壶:壶把为耳状,在壶嘴的对面。

2、提梁壶;壶把在盖上方为虹状者。

3、飞天壶,壶把在壶身一侧上方为彩带习舞状。

4、握把壶:壶把圆直形与壶身呈90°状。

5、无把壶:壶把省略,手持壶身头部倒茶。

以盖划分:

1、压盖:盖平压在壶口之上,壶口不外露。

2、嵌盖:盖嵌入壶内,盖沿与壶口平。

3、截盖:盖与壶身浑然一体,只显截缝。

 以底划分:

1、捺底:将壶底心捺成内凹状,不另加足。

2、钉足:在壶底上加上三颗外突的足。

3、加底:在壶底四周加一圈足。

以有无滤胆分:

1、普通壶:上述的各种茶壶,无滤胆。

2、滤壶:在上述的各种茶壶中,壶口安放一只直桶形的滤胆或滤网,使茶渣与茶汤分开。

以形状分:

1、筋纹形:犹如植物中弧形叶脉状筋纹,在壶的外壁上有凹形的纹线,称之为筋,而筋与筋之间的壁隆起,有圆泽感。

2、几何形:以几何图形为造型,如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球形、椭圆形、圆柱形、梯形等。

3、仿生形:又称自然形,仿各种动、植物造型、如南瓜壶梅桩壶、松干壶、桃子壶、花瓣形壶等等。

4、书画形:在制成的壶上,刻凿出文字诗句或人物、山水、花鸟等。

茶船

用于放茶壶的垫底茶具。既可增加美观,又可防止茶壶烫伤桌面。

1、盘状:船沿矮小,整体如盘状,侧平视茶壶形态完全展现出来。

2、碗状:船沿高耸,侧平视只见茶壶上半部。

3、夹层状:茶船制成双层,上层有许多排水小孔,使冲泡溢出之水流入下层,并有出水口,使夹层中的积聚之水容易倒出。

茶盅

亦称茶海。盛放泡好的茶汤之分茶器具。因有均匀茶汤浓度的功能,故亦称公平杯

1、壶形盅:以茶壶代替用之。

2、无把盅:将壶把省略,为区别于无把壶,常将壶口向外延拉成一翻边,以代替把手提着倒水。

3、简式盅:无盖,从盅身拉出一个简单的倒水口,有把或无把。

小茶杯

1、翻口杯:杯口向外翻出似喇叭状。

2、敞口杯:杯口大于杯底,也称盏形杯。

3、直口杯:杯口与杯底同大,也称桶形杯。

4、收口杯:杯口小于杯底,也称鼓形杯。

5、把杯:附加把手的茶杯。

6、盖杯:附加盖子的茶杯,有把或无把。

闻香杯

盛放泡好的茶汤,倒入品茗杯后,闻嗅留在杯底余香之器具。

杯托

1、盘形:托沿矮小呈盘状。

2、碗形:托沿高耸,茶杯下部被托包围。

3、高脚形:杯托下有一圆柱脚。

4、圈形:杯托中心留一空洞,洞沿上下有竖边,上固定杯底,下为托足。

盖置

放置壶盖、盅盖、杯盖的器物,既保持盖子清洁,又避免沾湿桌面。

1、托垫式:形似盘式杯托。

2、支撑式:圆柱状物,从盖子中心点支撑住盖;或筒状物,从盖子四周支撑。

茶碗

泡茶器具,或盛放茶汤作饮用工具。

1、圆底:碗底呈圆形。

2、尖底:碗底呈圆锥形,常称为茶盏

盖碗

由盖、碗、托三部件组成,泡饮合用器具或可单用。

大茶杯

泡饮合用器具。多为长桶形,有把或无把,有盖或无盖。

同心杯

大茶杯中有一只滤胆,将茶渣分离出来。

冲泡盅

用以冲泡茶叶的杯状物,盅口留一缺口为出水口,或杯盖连接一滤网,中轴可以上下提压如活塞状,既可使冲泡的茶汤均匀,又可以使渣与茶汤分开。

茶艺主体品类

茶艺以人为主体可分为:宫廷茶艺、儒士茶艺、民俗茶艺和宗教茶艺;以茶为主体可分为: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茶艺、黄茶茶艺、白茶茶艺、黑茶茶艺、花茶茶艺、红茶茶艺和紧压茶茶艺等八类;以表现形式可分为表演型茶艺和待客型茶艺。

花茶茶艺

花茶是诗,诗言志,诗求韵。花茶融志趣于一体,烫赏冲闷,敬闻品谢。

第一道程序:烫杯。在茶盘中,用开水烫洗,冒着热气的洁白如玉的茶杯,像一只只在春江中游泳的小鸭子。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第二道程序:赏茶。赏茶也称为“目品”。目品是窨花茶三品(目品、鼻品、口品)中的头一品。主要观察鉴赏花茶茶胚的质量。可谓“香花绿叶相扶持”。

第三道程序:投茶。用茶导把花茶从茶荷中拨进茶杯,花干和茶叶飘然而下,恰似“落英缤纷”

第四道程序:冲水。冲泡花茶讲究高冲水,水温90度左右,热水从壶中直泄而下,注人杯中,杯中的花茶随水浪上下翻滚,恰“春潮带雨晚来急”。

第五道程序:闷茶。冲泡花茶要用“盖碗”,茶杯的盖代表“天”,杯托代表“地”,中间的茶杯代表“人”。是谓“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闷茶的过程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合一,共同化育出来的精华。第六道程序:敬茶。敬茶时应双手捧杯,举杯齐眉,注目嘉宾并行点头礼,然后从右到左,依次一杯一杯地把彻好的茶奉给客人,最后一杯留给自己。

第七道程序:闻香。闻香,也称为“鼻品”,为三品窨花茶中的第二品,品花茶讲究“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闻香时“三才杯”的天、地、人不可分离,应用左手端起杯托,右手轻轻地将杯盖拆开一条缝,从缝隙中去闻香。

第八道程序:品茶。这是三品花茶中的最后一品—一口品。在品茶时依然是天、地、人三才不分离,左手托杯,右手将杯盖的前沿下压,后沿翘起,然后从开缝中品茶。茶是祛袜涤滞、致清导和,使人神清气爽、延年益寿的灵物,所以品茶时,要慢慢甚品,心存感激去寻找“两腋习习清风起”的绝妙感受

第九道程序:回味。人们认为一杯茶中有人生百味,无论茶是苦涩、甘鲜还是平和,醇厚,从一杯茶中人们会有良多的感悟和联想,所以品茶重在回味

第十道程序:谢茶。

绿茶茶艺

绿茶具有“色绿、香幽、味甘、形美”的特点,冲泡要尽显其特点,必须把握好择器、控温、投茶、冲泡四个环节。择器最宜晶莹剔透的玻璃杯,以便冲泡时观赏茶汤之色和茶形的变化过程,俗称“茶舞”。控温,由于绿茶比较细嫩,因而十分讲究水温,过高过低都不宜,古有“熟汤失味”的说法,绿茶的水温一般控制在85度左右,名贵则低,粗俗则高。投茶法有三种,投茶后一次性冲满为下投法;投茶后冲水适量让干茶吸水舒展后再冲满称中投法;先冲水再投茶为上投法。名贵绿茶一般采用上投法或中投法,普通者宜用下投法冲泡。

第一道程序:点香。通过点香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以期达到驱除妄念、心平气和的目的。

第二道程序:洗杯。用开水烫洗干净的玻璃茶杯

第三道程序:凉汤。把开水倒人瓷壶养一会,使水温降至85℃左右。

第四道程序:投茶。用茶匙把茶叶投入玻璃杯中

第五道程序:润茶。泡茶之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程序:冲水。冲泡时,要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不死鸟在向嘉宾们再三点头致意。是谓“凤凰三点头”

第七道程序:泡茶。冲人热水后,绿茶先是浮在水面,而后慢慢下沉至杯底。

第八道程序:奉茶。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

第九道程序:赏茶。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热水如春波

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

旗。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直直的茶芽称为“针”,弯

曲的茶芽称为“眉”,卷曲的茶芽称为“螺”。在品茶之前,先观赏在清澈的茶水中,茶芽在茶怀中随波晃动,生动有趣。

第十道程序:闻茶。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了“春波展旗枪”之后闻一闻茶香。

第十一道程序:品茶。绿茶的味道清新醇和,回甘好。绿茶是春天的象征,所蕴含的清新味道让人心情愉悦,仿佛整个世界都焕然一新。

第十二道程序:谢茶。

乌龙茶茶艺

第一道程序:梵香。

第二道程序:介绍茶具、欣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第三道程序:用开水烫壶和杯。

第四道程序:纳茶。将茶倾在四方白纸上,再将白纸上的茶叶倾人茶壶中,纳茶约占壶容积的七八成。此道程序亦谓“茗倾素纸,乌龙人宫”。

第五道程序:冲水,悬壶高冲。将开水壶提高,向紫砂壶内冲水,使壶内的茶叶随水浪翻滚,起到开水洗茶的作用。冲水时要沿壶边缘冲,不可向壶的中心冲,以免冲破“茶胆”。然后用壶盖轻轻刮去茶壶中泛起的白色泡沫

第六道程序:把第一次注入壶中的开水直接注入茶海,立即第二次向壶中冲水,注满加盖后,用开水浇淋壶的外部,这样内外加温,有利于茶香的散发。这道程序可以称为“乌龙人海,重洗仙颜”。

第七道程序:冲泡乌龙茶要备两把壶,一把紫砂壶专门用于泡茶,称之为中国饮食文化“泡壶”或“母壶”;另一把容积相等的壶用于储存泡好的茶汤,称之为“海壶”或“子壶”。现代也可用玻璃“公道杯”代皆海壶来储备茶水。

第八道程序:按“低、快、匀、尽”的要求快速而均匀地将茶汤依次注入闻香杯中。“低”即壶嘴紧贴杯沿;“快”指迅速泻茶入杯;“匀”指对着放置的杯子采取一二三,三二一的方式巡回倒茶,人称“关公巡城”,以使每杯中的茶汤浓度均匀,“尽”指当壶中的茶汤所剩待尽时,将巡回快基改为点基,不留积茶于壶中,要一滴滴分甚,人称“韩信点兵”。

第九道程序:将品茗杯倒扣在盛有茶汤的闻香杯上,称为“夫妻和合”或“龙凤呈祥”;然后把扣合的杯子翻转过来,称为“鲤鱼翻身”。地向奉茶者点头致谢,并按奉茶者的姿势依次把茶传给下一位客人,直到传到坐得距奉茶者最远的一位客人为止。然后再从左侧同样奉茶。

第十一道程序:请客人用左手把茶杯端稳,用右手将闻香杯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慢慢旋转提起来,然后把品茗杯放在案前,双手搓转闻香杯于鼻前闻香。

第十二道程序:闻香结束后,请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的姿势来端杯观看汤色,然后用右手托住左手分三次品饮茶汤,这道程序人们称之为“三龙护鼎,初品奇茗”。

第十三道程序:按上道程序要求,请客人第二次闻香观色品茗。

第十四道程序:按上道程序,请客人第三次闻香观色品茗。闻香讲究“三口气”,即不仅用鼻子闻,还可用口吸人茶香,然后像抽烟一样,从鼻腔呼出,连续三次。

第十五道程序:在请客人品饮三道浓茶之后,再喝一口白开水,含在嘴中细细玩味,慢慢咽下。此时会满口生津,回味甘甜。这道程序可归纳为:君子之交淡如水,此时无茶胜有茶,平平淡淡总是真。

第十六道程序:好的乌龙茶七泡有余香,九泡不失真,之后,请客人把充分泡开后的茶叶放到清水玻璃杯中,让其观赏经多次冲泡后充分舒展开的茶叶叶片,行话称为“看叶底”。因为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叶底三分红,七分绿。叶片的周边呈暗红色,叶片的内部呈绿色,称为“绿叶红镶边”。

第十七道程序:尽杯谢茶。客人离开时,宾主起立,同干杯中茶,把杯底朝上放回茶船。

茶艺分类

宫廷茶艺

宫廷茶艺是我国古代帝王为敬神祭祖或宴赐群臣进行的茶艺。从唐朝开始,宫廷帝王清饮、斗茶、清明节盛宴、祭祖祭神、王公婚嫁、殿试赐茶、接待外国使节等都有十分讲究的茶礼程序。清代,宫廷茶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宫廷茶艺比较有名的有:唐代的清明茶宴、李适时期的东亭茶宴,宋徽宗赐茶,以及清代的千叟茶宴、三清茶等。宫廷茶艺的特点是:场面宏大、礼仪繁琐、气氛庄严、茶具奢华、等级森严,且带有明显的政治导向和政治教化的色彩。

文士茶艺

文士茶艺是在历代文人雅士们品茗斗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茶艺。文人一直是中国茶艺活动中的主要群体,文人们的茶事活动常常与清谈、观花、赏月、抚琴、吟诗联句、挥毫泼墨、鉴赏古董字画等文学艺术活动相结合,文化底蕴丰富。文士茶艺比较有名的有唐朝吕温写的上巳节茶宴,颜真卿等名士的月下茶联句,白居易写的湖州茶山境会,以及宋代文人在斗茶活动中所用的点茶法、茶法等。

贵族茶艺

贡茶演化而来的贵族茶艺,是中国茶艺中颇有特色的一种。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艺,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璩著的《华阳国志·巴志》,3000多年前,姬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鄂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几个诸侯国共同伐纣,胜利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国封建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会习俗。贡茶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茶艺的地位。贵族茶艺的特点是彰显贵族气派。茶被装金饰银,脱尽了质朴,达官贵人借茶显示等级秩序,夸示皇家气派。贵族们不仅讲“精茶”,也讲“真水”,爱新觉罗·弘历就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用“称水法”来评价泡茶用水的优劣,并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贵族茶艺的茶人对茶艺四要中的“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的目的。贵族茶艺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艺成为中国茶艺的重要流派而绵延不断。作为茶艺应有一定的仪式或程序,贵族茶艺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和器具上。

雅士茶艺

雅士茶艺是历代文人雅士在品茶论道中积累起来的茶艺流派。古代的文人雅士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评名茶,并且有能力、有精力在一起交流品茶的感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是他们最先体会茶的神韵。他们在品茶评茶时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艺。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了茶艺各流派。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没有他们便没有中国茶艺。 茶助文思,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百戏等;又相辅相成,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并进而形成中国茶艺。雅士茶艺是已成大气候的中国茶艺流派。其“雅”体现在品茗之趣、茶助诗兴、以茶会友和雅化茶事等几个方面。正因为文人的参与才使饮茶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文化。文人又将这门特殊的艺能与文化、修养、教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雅士茶艺。

禅宗茶艺

禅宗茶艺是茶与佛教结合的必然,也是中国茶艺的重要形式。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艺的形成立下了不世之功。茶与佛教的深厚渊源而生发出禅宗茶艺。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中国禅宗茶艺。佛家饮茶有其自成一体的程序、方式和规则,形成独特的禅宗茶艺。

世俗茶艺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在世俗生活中,茶亦充当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正是茶在世俗中的地位,形成与居家生活密不可分的世俗茶艺。唐朝,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诸国,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成为沟通内外的纽带。文成公主和亲西藏自治区,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茶成为团结友谊的桥梁。到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锏,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又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筹码。而在清代清军收复新疆之战,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茶政成为统治边疆的民族政策。到清代,官场饮茶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艺、雅士茶艺、禅宗思想茶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俗茶艺。在隆重场合,如拜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其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茶入商场,又是别样面目。在广州市,“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茶艺进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馆就很世俗。茶叶进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进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市面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城市里最便民的还是小茶馆,饮大碗茶,花钱、省事,是最经济实惠的饮料。小茶馆和卖大碗茶的增多使饮茶的富贵风雅黯然失色。中国老百姓最欢迎的还是世俗茶艺。

少数民族茶艺

藏族的酥油茶

藏族同胞一般每天要喝四次茶,据说,藏族同胞与茶结缘,始于公元七世纪初,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人藏嫁给吐蕃松赞干布,并带去茶叶,首开西藏喝茶之风。据传,文成公主在带去茶叶、提倡饮茶的同时,还亲手将带去的茶叶与当地的奶酪和酥油一起,调制成酥油茶,赏赐给大臣,获得好评。自此敬酥油茶便成了赐臣敬客的隆重礼节,并由此传到民间。而藏族居住地,地势高亢,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他们以放牧或种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稞麦之热,非茶不解。”茶成了当地人们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同时,热饮酥油茶还能抗御寒冷、增加热量,所以,酥油茶是藏族人家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再经特殊加工而成的茶汤。至于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而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制作时,先将紧压茶打碎加水在壶中煎煮后,滤去茶渣,把茶汤注入打茶筒内,同时加入适量酥油;还可根据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研碎的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粉、松子仁之类。最后还可放上少量食盐、鸡蛋等。用木杵在圆筒内上下抽打。当茶汤和佐料已混为一体时,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随即将酥油茶加热倒人茶瓶待喝。

由于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并加有多种食料经混合而成的液体茶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在西藏自治区草原或高原地带,人烟稀少,家中少有客人进门,偶尔有客来访,可招待的东西很少,加上酥油茶的独特作用,因此,敬酥油茶便成了藏族款待宾客的高贵礼仪。

白族的三道茶

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祝愿美好生活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当初白族只是用喝“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作为子女学艺、求学,新女婿上门,女儿出嫁,以及子女成家立业时的一套礼俗。以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如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需原料都是不一样的。第一道茶称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司茶者将一只粗糙的小砂罐烤热后,投入适量的茶叶,不停地转动,使茶的叶色转黄,直至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小茶盅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这杯茶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第二道茶称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人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人至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情,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最后一道茶称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基本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3-5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因此,白族称它为“回味茶”,意思是说,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傣族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是云南傣族同胞别具一格的风味茶,傣语称为“腊跺”。竹筒香茶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是用很细嫩原料制成的,又名“姑娘茶”。姑娘茶的做法有两种。一是采摘一芽二三叶的茶青,经铁锅炒制,揉捻后,装人生长仅一年的嫩绿竹笋(又名香竹、金竹)筒内。这样就制成了既有茶香,又有竹香的竹筒茶了;二是在一个小饭甑中先铺上6-7厘米厚浸足了水的香糯米,在糯米上铺一层干净的纱布,在纱布上放上一层晒青毛尖,然后盖上饭用旺火蒸上15分钟左右,待茶叶软化并充分吸收了糯米的香气之后即可倒出,再装入竹筒,放在炭火上以文火慢慢烘焙,过几分钟翻动竹筒一次,待筒内茶叶全部烘干后,即可收藏起来,这便是既有茶香、糯米香又有甜竹清香的竹筒茶。制好的竹筒香茶很耐贮藏,用牛皮纸包好,放在干燥处贮藏,品质经久不变。在饮用时最好是用嫩绿竹笋的竹筒装上泉水,放在炭火上烧开,然后放入竹筒香茶再烧5分钟,待竹筒稍凉后即可慢慢品饮;亦可用壶具冲泡。

侗家打油茶

桂北地区的侗族人,有家家打油茶、人人喝油茶的习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早餐前吃的称为早餐茶,午饭前吃的称晌午茶,晚餐前吃的称为夜宵茶。打油茶的用具很简单,要一口炒锅、一把竹篾编成的茶滤、一只汤勺,用料有茶籽油、茶叶、阴米花生仁、黄豆和葱花儿。打油茶的第一道工序是发“阴米”。将茶油倒人铁锅,烧热煮沸,把阴米一把一把地放人滚油锅里,炸成白白的米胖浮在油面。第二道工序是炒花生仁、炒黄豆炒玉米或其他副食品。第三道工序是煮油茶,茶叶用当地出产的大叶茶,也有的是用从茶树上刚采下的新鲜叶子,讲究的必须选用“谷雨茶”,一定要在清明节至谷雨采摘的,要求芽叶肥壮。每锅茶水煮多煮少,依饮茶的人数而定,以每人每轮半小碗为准。喝油茶一般是“三咸一甜”(三碗放盐的茶水、一碗放糖的汤圆茶水)。喝茶时,由主妇把炸阴米、炸花生炸糍粑、炸黄豆分人碗,用汤勺把热茶水冲人碗中,喷香的油茶就“打”成了。油茶具有浓香、甘甜味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常饮能提神醒脑、治病补身。

蒙古族咸奶茶

蒙古族居民流行喝咸奶茶,在茶汤中加入牛奶、盐巴;在铁锅中煮沸即成咸奶茶。这种奶茶,蒙古族人每日三顿。如遇其他情况,还会加量。咸奶茶的烹煮功夫是蒙古族女子“身价”的体现。大凡姑娘从懂事开始,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烹茶技艺。姑娘出嫁、婆家迎亲时,一旦举行好婚礼,新娘就得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本领,并将亲手煮好的咸奶茶,敬献给各位宾客品尝,以示身手不凡、家教有方,否则会留给人们缺少修养的印象。

土家族的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其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擂茶是以生叶(茶的嫩芽梢)、生姜和生米三种生原料加水烹煮而得名;另一说与三国时代的张飞有关。当时张飞带兵至现湖南常德一带,因炎夏酷暑,军士精疲力竭,加上病疫蔓延和水土不服等,数百将士病倒,张飞本人也未幸免。危难之际,村上一位老中医有感于张飞部属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就出手相助,特献上家传秘方——擂茶,并亲手研制,分予将士,其结果自然是药到病除。从此,擂茶就被传颂为擂茶了。擂茶,流传的地方很多,但以湖南省的部分地区为最。擂茶的制作方法为:将茶与佐料一起放人擂钵,佐料一般以当地出产的黄豆、玉米、绿豆、花生、白糖为多,也可以根据每人的爱好掺入其他佐料。然后用擂茶棍慢慢擂成糊状,加适量冷开水调成茶汁,贮于瓦罐中。饮用时,只需盛出几勺,注入开水,即可冲成一碗擂茶。如讲究一点,可加其他调料,使喝起来更有香、甜、脆、爽的感觉。擂茶历史悠久,宋代就流行,明代朱权《腰仙神隐》中就有其制法的记载了。擂茶“古风犹存”,制作简单,饮用方便,有解渴、充饥之效,很受当地人们喜爱。

国外茶艺

日本茶道

日本茶文化来自中国,历经漫长的本土发展与改良,吸收与融合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在文化与外在技法,形成独具日本美学特色的茶道文化,其中保留的中国文化元素。公元815年,嵯峨天皇(公元809-823年)游历江国滋贺韩崎时,经过位于京都西北的崇福寺和梵释寺,大僧永忠和尚亲自煎茶奉献天皇品饮,给天皇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在宫廷内的东北角开辟了茶园,设立早茶所,开启了日本的古代饮茶文化。

镰仓时代,日本从宋朝学习饮茶方法,并把茶当做一种救世灵药在寺院利用。到室町时代,饮茶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在新兴的武士阶层、官员、有钱人中流行。于是日本饮茶从上而下逐渐普及。后来,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公元1502-1555年)承先启后,将日本的歌艺理论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导人茶艺,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日本茶道进一步民族化、正规化。在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千利休(公元1521-1591年),他确定了日本茶道精神的“四规七则”,至此,日本茶道渐臻成熟。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从16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吸取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提出来后,一直是日本茶道仪式的核心。“和”指的是和谐、和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敬”指的是尊敬、纯洁、诚实,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主客间互敬互爱、有礼仪;“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和、敬、清、寂”要求人们通过茶事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所谓“七则”就是: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15~30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日本茶道中蕴含着很多来自艺术、哲学和艺德伦理的因素。

日本茶道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套固定的规则和一个复杂的程序和仪式。如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日本有一句格言:“茶室中人人平等。”从前,把象征阶级和地位的东西留在茶室外,武士的宝剑、佩刀、珠宝等都不能带进茶室。现在虽不强调这些,但进茶室不能交头接耳,因为茶会必须保持“和谐、尊重、纯净、安宁”的环境。

韩国茶礼

韩国在公元7世纪新罗时期就开始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还开始了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朝煎茶法。到高丽时期,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朝鲜半岛茶文化和陶瓷文化逐渐兴盛,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民间,茶文化也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形成了以“和、敬、俭、真”为基本精神的韩国茶礼。

在中国的宋元时期,韩国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约在中国元代中叶后,中华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众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更为时兴、普及,从而形成以“茶礼”为中心的饮茶习俗。

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发展,并为此还专门成立了“韩国茶艺大学院”,教授茶文化。现在韩国每年5月25日为茶日,年年举行茶文化祝祭,其主要内容有韩国茶艺协会的传统茶礼表演,韩国茶人联合会的成人茶礼和高丽五行茶礼以及新罗茶礼、陆羽品茶汤法等。源于中国的韩国茶礼,讲求心地善良、以礼待人、俭朴廉政和以诚相待,其宗旨是“和、敬、俭、真”。“和”,即善良之心;“敬”,即彼此间敬重、礼遇;“俭”,即生活俭朴、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诚,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韩国历来一直通过“茶礼”向人们宣传、传播茶文化,并引导社会大众消费茶叶。

成人茶礼是韩国茶日的重要活动之一。礼仪教育是韩国用儒家传统教化民众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冠礼(成人)教育,就是培养即将步人社会的青年人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成人茶礼是通过茶礼仪式,对刚满20岁的少男少女进行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其程序是司会、主持、成人者同时入场,会长献烛,副会长献花,冠者进场向父母、宾客致礼,司会致成年祝辞,进行献茶式,成年人合掌致答辞,再拜父母,父母答礼。

高丽五行茶礼是古代茶祭的一种茶的冲泡和品饮仪式,也是韩国的传统茶礼形式之一,展现的是向茶圣炎帝神农氏牌位献茶的礼仪。高丽五行茶礼反映出高丽茶法、宇宙观和五行哲理,是一种茶艺礼仪,是高丽时代茶文化的再现。

价值与影响

以茶营生,茶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深度开发的潜能,发展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

以茶会友,以茶联谊,客来敬茶,以茶示礼 ,提倡 “和为贵”,调节社会人际关系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茶代酒,以茶倡廉,提倡茶德和茶人精神,以茶养性,提高人类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以茶作诗作画,以茶歌舞,以茶献艺,茶乡旅游,倡导高雅的艺术享受,美化人们的生活;

以茶为食,以茶设宴,提倡茶为国饮,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饮茶健身,发挥茶的保健功效,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以茶为媒 ,以茶祭祀,茶禅结合,发挥茶的媒介作用和精神寄托作用 。

传承保护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