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 :发源于中国的品茶艺术

更新时间:2023-02-11 22:13

茶道是通过泡茶、品茶和悟茶来体现礼节,表达意境、美学观点和思想的独特饮茶艺术。中唐以前,茶道虽尚未形成,但茶叶开始了被饮用和传播,中唐,陆羽的《茶经》出世,标志茶道产生,茶道也在这时传播到世界各地,茶叶被当做商品贸易起来,并逐渐发展煎茶道、点茶道和泡茶道,到清朝茶道落败,部分茶道消亡,新中国成立以来,茶道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中国茶道包含三大茶艺。茶道技法包括识佳茗、备妙器、择好水、巧冲泡和善品饮五个步骤。识茶,即如何通过外形、滋味等判断好坏茶、新旧茶及欣赏茶。备妙器,一方面包含如何备茶器,如绿茶用玻璃杯泡,另一方面,即茶具大类分为壶、碗、盏、杯,陆羽总结的有二十四器,占有重要地位。择好水,泡茶选什么类型的水及都应当把水烧开后冷却到合适温度。巧冲泡,包含泡茶的10个流程,茶水比例,温度控制等等。善品饮既包含识好茶又包含健康喝茶。

中国茶道茶礼有待客茶、宫廷茶、婚嫁茶和祭祀茶四大礼仪。待客茶以“礼”,达到“和乐”的人际关系,内容概括为“五礼六境”。宫廷茶,表达尊重皇帝,其礼仪要求繁琐,如二十四器缺一不可。婚嫁茶,内容为‘‘三茶六礼 ”,其包含定下婚约,彩礼等等方面。祭祀茶用茶作为祭品,表达对祭祀对象的尊重,在不同人群里对象是不同的如,在佛教中表达对佛祖的虔诚与恭敬。

茶道文化传承中国茶道有非遗保护、活动组织、课程等方面,茶道文化对中国的生活习俗和产业与世界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茶道的文化内涵核心是技术、礼仪和修身,分别提供喝茶的基础条件,这是茶境的体现,礼仪即茶道礼仪,修身,即由静到净这种方式,达到简单与快乐,其内涵要求为“和、静、怡、真”。茶道的衍生文化有文学与艺术(插花、香道、音乐和陶艺),文学包含诗、词、曲、联、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对茶道补充,艺术则花艺,提供香料、茶壶制作和装潢等方面。茶道的代表人物有茶圣陆羽和茶仙卢仝,陆羽构建的茶道体系,卢仝为茶道内涵美学等方面补充。

历史演变

起源

茶道的萌芽期是秦汉、六朝时期,在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原地区茶业的摇篮。直到三国两晋时期,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的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茶叶的种植开始向北、向东扩展,这时人们把茶烹制成菜汤,作为食品食用。汉代,《僮约》记载“武阳买茶”,第一次明确地谈到了茶叶贸易。直到唐朝,茶业在种植中逐渐扩展。

茶叶应用多元而有限,喝茶的相关说法不一,关于饮茶时期的说法,有神农说、西周公国说、秦汉说、六朝说这几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如神农说是陆羽的《茶经》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炎帝”。喝茶的目的有祭祀说、药物说和食物说三种说法。

茶文化也初现端倪,客来敬茶的礼仪与咏茶诗歌开始出现。喝茶的文献记录及意义。茶道是诗僧皎然在《饮茶歌·崔石使君》首次提出。“越人遗我剡溪茗 ,采得金芽金鼎。素瓷雪色漂沫香 ,何似诸仙琼蕊浆。”在陆羽茶经中的“煮饮法”(或者叫“煎茶法”)是中国茶道最早、最具体的指导。

发展

在中唐以前,茶道的尚未形成,焙茶饮茶方式良莠不齐,但饮茶在民间“穷日尽夜,成风俗”,饶州浮梁也是买卖茶的贸易中心,这里也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重利轻别离,上月浮梁买茶去。”,文人骚客越来越来热衷品茗,也有以茶代酒的习俗。这也为中唐茶道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到了中唐(唐朝肃宗 、李豫时期),茶道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加上唐朝社会的大环境,社会繁荣富强,茶叶生产普遍,消费增长,加上陆羽师徒对茶的喜好,与陆羽本身的丰富阅历,随之《茶经》出世,标志着中国茶道文化正式产生,在《茶经》中,陆羽对茶人最早提出道德要求即俭德为本,随之发展补充茶道中的茶境,还诠释了茶道精神即茶器藏礼、载道,搭建了茶道的框架,再经过皎然 、 常伯熊等的补充形成“煎茶道 ”。随之茶道开始盛行起来。

中唐后,西北塞外也兴起饮茶之风,当地人们选骏马到内地交易,这边是历史有名的“茶马交易”,唐朝也出现了新的税收——茶税。日本的茶道,也是在唐朝中日交流而产生的,除此,朝鲜也兴起饮茶风,通过丝绸之道传到中东地区。

宋朝,是中国茶道兴盛期,茶道向各阶层的渗透,从皇室到平民,饮茶是一件大事,形成了独特的品茶法则——“三点三不点”。“三点”其中第一是指新茶、甘泉、洁器,第二是天气好,第三是好友,反过来就是“三不点”。宋代的茶饮活动,有以贡茶衍生的“绣茶”“斗茶”,也有文人的“分茶”,还有民间的茶楼等等活动,其中宫廷茶,专为皇家消费服务的茶园,这时发展的逐渐完善。北宋时期 ,蔡襄的《茶录》和徽宗赵估的《大观茶论》 , 形成了 “ 点茶道 ” 。

元朝,是中国茶道传承期,是由普洱茶饼散茶的转变过程。元朝人们将宋人的焙茶、用茶方式简化了,为明代后的彻底废除团茶打下了基础,这时商人载着输往阿拉伯、地中海和欧洲各地的茶叶,与外国贸易起来。

明清,中国茶道转折期,明清两代的茶人,把茶文化思想与儒、佛、道三教融于茶艺之中,使茶成为一种精神的载体,使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和许次纤著《茶疏》,形成了 “泡茶道” 。到了清代,茶道开始落败,直到煎茶道 、 点茶道消亡,泡茶道一息尚存。在历史传播到日本中,日本经过传承,形成了日本的 “抹茶道 ” 和“煎茶道”。

从1950年到21世纪初,中国的茶道开始逐渐发展,开始复兴起来,茶道逐渐被推崇。中国的茶叶产量提高、单产提高、提升品质到综合发展。茶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如在食品领域、日用化工领域和医药工业领域。茶文化也发展到集休闲、审美、养生、交际和大众文化。

茶道类别

煎茶道(唐宋)

煎茶道源于唐宋时代,其包含茶艺、茶礼、茶境和修道,而煎茶道本身的特点,即把这四个方面总结成体系,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是茶艺第一个形式。而到现代,煎茶道已消亡。

茶艺的六大要素、茶叶、泉水、茶具、环境、冲泡和品尝。茶艺中有张又新(约公元 825年)写的《煎茶水记》、温庭筠(约公元860年)写的《采茶录》和的《封氏闻见记》(约公元8世纪)作为补充。

煎茶道的茶艺有有备器(茶具的准备)、选水、取火 、候汤和习茶(煎茶 、 酌茶和品茶等)五个环节 。茶艺中的备器是《茶经》中的“四之器”,包含风炉(灰承)、 、 炭檛等二十五个工具,工具多也是煎茶道不同于点、泡茶道的一个特点。选水,首选山水,再选江河,最后井水。取火和候汤都在《茶经》中“五之煮”所体现。取火,同木炭烧水。候汤,把水烧的有轻微的响声,叫“一沸”。锅的边缘有水泡并往上冒,叫“二沸”。水翻腾,叫“三沸”,再继续煮,水老了,就不宜饮用了。习茶包括藏茶 、炙茶 、碾茶 、罗茶 、煎茶 、酌茶 、品茶等。

茶礼,即招待客人的规矩。茶境,喝茶时的环境营造,如选择山水间,在四壁上挂书法和画。修道,即关于饮茶精神层面的思想。

点茶道(宋明)

点茶道是在煎茶道的补充和发展,其五个环节相同。主要以蔡襄写的《茶录》(11世纪中叶),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主要细化了茶、香、色与茶器等方面,如在选水上,除了继承煎茶道的特点外,宋徽宗赵信著《大观茶论》(12世纪初)主张水以清轻甘活为好 , 以山水、井水为用,反对用江河水。而在取火方面则等同于煎茶道。

除了以上人物以外,以下为代表人物与所写的作品为其补充。

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写的《茶谱》(15世纪中叶),钱椿年也写了一本《茶谱》,屠隆写的《茶说》 和张谦德写的《茶经》(16世纪末),进一步丰富了点茶道,包括器具、选水、茶礼茶境和修道方面,其中修道在此过程中补充较多,如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给茶具,赋予了茶具的文化内涵,而朱权《茶谱》则补充了修仙部分。到现代,点茶道已消亡。

泡茶道(明清)

泡茶道是在煎茶道的补充和发展,其五个环节也相同,其中习茶中工夫茶是其主要补充点。在泡茶道中的习茶进一步完善,分为壶泡法、撮泡法和工夫茶。其中的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潮汕地区以及福建省最为流行,其对彻茶、泡茶的要求高,冲泡步骤较为繁琐,其要求的茶具要求小巧,水一般要求天然山泉水,茶叶一般选用乌龙茶。除此以外还有壶泡法和撮泡法,其为茶道的简化版本。

以下为代表人物所写的作品为其补充。

泡茶道,张源写的《茶录》(16世纪末),许次纤写的《茶疏》,这两本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程用宾写的《茶录》 和罗摩写的《茶解》(17世纪初),冯可宾写的《界茶笺》 (17世纪中期),冒襄写的《界茶汇钞》(17世纪后期),这些进一步丰富了泡茶道。到现代,泡茶道一息尚存。

茶道技法

识佳茗

首先介绍茶叶的分类,中国把茶分为7大类,即绿、红、黄、白、乌龙(青)、黑和再加工茶,每类中包含着不同茶叶小类。

判断好茶与假茶,有茶叶特征区分、火烧、冲泡等方法。好茶的外形,芽叶嫩,匀整 、色泽鲜亮,不同类型茶叶也具有不同特征,如绿茶深绿,红茶乌黑等。也可以通过冲泡茶来判断一个茶的好坏,冲泡茶适当时间,从外形(形状、整碎、净度、色泽)、内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其中主要以茶的滋味和汤色来判断,茶的内质,香气浓,汤色变化快、滋味纯正,泡茶后的叶底像新的一样。

判断新茶与旧茶,从色泽、香气和滋味三方面判断。色泽区分,如绿茶色泽青翠碧绿,汤色黄绿明亮。红茶色泽乌润,汤色血橙泛亮,是新茶的标志。香气区分,新茶清香浓郁,如果保存不当,易发出霉味。滋味区分,新茶醇厚鲜爽,陈茶淡而不爽。

名茶欣赏,如碧螺春,有“形美、色艳、香高、味醇”的特点,鉴别方法为“一嫩三鲜”,“一嫩”芽叶特别细嫩,“三鲜”为色鲜艳、香鲜浓、味鲜醇。

备妙器

茶具的大类分为壶、碗、盏、杯,再根据制作材料分为玉石茶具、石茶具、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中国的茶具类型多样,质地精美。从用陶土制成的,再到西汉的釉陶茶具,唐代的金属茶器和瓷器,陆羽煎茶在《茶经》中总结了二十四器,今本《茶经》列二十五器,经过考证“莒”非茶器,是后人误添。,宋朝有黑釉、青釉、青白釉、白釉和酱釉5种茶盏,明代出现了紫砂壶,逐渐丰富起来,再到现代,有玻璃茶具。

茶具的选择可茶类、地方和个人喜好选择。根据茶类,不同的茶类宜用不同的茶具,如绿茶可以用玻璃杯、乌龙茶宜用紫砂壶冲泡。根据地方,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喜欢观其色,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福建省地区喜欢用小杯等等。根据个人喜好,如老年人用茶壶泡茶,体力劳动者用大碗急饮等。

由于二十四器在茶道器具和宫廷茶礼仪中等占有独特地位,以下列表为介绍二十四器。

择好水

泡茶用水在古代有首选山水,再选江河,最后井水的说法,到当代有了“三低”指标,即在水质符合基本指标情况下,达到低矿化度、低硬度、低碱度的水是最优的泡茶用水。在朱海燕主编的《中国茶道》中把水分为天水市、地水和再加工水。天水是雨水和雪水,地水包括山泉、江、河、湖、海、井水,再加工水分为自来水、纯净水、蒸馏水、太空水和矿泉水。无论泡什么茶,水都应该烧开,在冷却到适合的温度。

巧冲泡

茶叶冲泡是体现了茶的色、香、味、形,茶叶冲泡有10个基本步骤,备茶、择具、洁具、候汤、置茶、润茶、冲茶、斟茶、奉茶、品茶。不同茶类具有不同特殊,绿茶清鲜、红茶甜润、乌龙芬芳、黄茶高贵、白茶优雅、黑茶厚重。为了一杯好茶要从茶叶选择、器具配备、环境布置、品饮引导等多方面配置。泡茶有四个技巧,即要掌握好茶水比例、水温控制、泡茶的时间、冲泡次数。

10个基本步骤介绍。备茶,是考虑适合季节,客人喜好等因素准备茶叶。择具,是选择茶具及其相关配件,并按规矩摆好。洁具,用开水清洁茶具并提高茶具的温度。候汤,即烧开水。置茶,又称“投茶”,投茶量一般为壶的1/3至1/2,也可根据客人喜好调整。润茶,把水倒入壶,淋去浮沫,再把茶汤倒完至水盂。冲茶,即冲泡手法,有“高冲”“凤凰三点头”(冲泡时,高低冲3次)两种。斟茶,给客人分茶,在杯泡中没有此步。奉茶,主人递给客人茶。品茶,即喝茶。最后也要收茶,即收拾茶具。

泡茶的茶水比例在1:15左右,水温控制,如泡绿茶水温一般在85℃左右,乌龙茶一般在100℃。泡茶的时间,红、绿茶一般在2分半左右,乌龙茶、窨花茶一般在1分钟左右。冲泡次数,通常情况下泡3次,如果是白茶和黄茶,则不超过2次,乌龙茶则可以泡4~6次。

善品饮

品饮包括赏茶的外形与色泽,嗅香气、品滋味和辩叶底。这同样也是判断是否为好茶,这里不再赘述。要善于品饮,如绿茶要现泡现喝、红茶要泡久、黑茶要洗茶后再泡茶,但其中有些茶是不宜喝的,如冷茶,滞寒、聚痰的弊端。烫茶,对肠胃不好。隔夜茶,变质,会滋生菌类,对健康不好。焦味茶,烘焙过度的茶带有致癌物质。久泡茶,营养物质被氧化,营养低。

茶道礼仪

待客茶礼仪

中国传统待客之 “礼”,以仁 、 敬 、诚 、让为内核,行为上遵循礼节,表现出一种“和乐”的人际关系。中国待客茶礼发展到现在,可概括为五礼六境,分别为准备礼仪、泡茶礼仪、请茶礼仪、饮茶礼仪和续茶礼仪。准备礼仪,在座次礼仪中,中国传统文化以左为上,从主人左面顺时针排座,同时避免对头坐,无法避免安排小孩子坐对面。泡茶礼仪,选陶瓷用具,保持卫生,茶不可倒满,双手举起茶杯递给客人。请茶礼仪,客人也应当双手接取茶杯,如果对方是长辈,也应当半鞠躬状。饮茶礼仪,不能一次喝完,也不能因为难喝而吐出来,如果难以下咽,可小口后,把茶杯放回原处。续茶礼仪,保持文雅即可,如果茶杯有残渣,主人应更换。中国古代茶礼,有“六境”的要求,即择茶、选水、配器、佳人、环境、饮者修养,核心在于“品”。选的茶应当好,水质清甘洁,茶具精致,有知己,仪式完整,烹茶方法讲究和环境幽雅的要求。

宫廷茶礼仪

中国古代宫廷礼仪的核心是时刻体现出君臣双方的各自身份,使得皇帝满足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其在茶具 、茶品、仪礼上更为繁复,茶具有“银质鎏金”系列,《茶经》在描写二十四用具 ,强调了 “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 ,则茶废矣”,饮茶也变为皇帝赐茶,臣子要叩谢圣恩方可饮用,以达到和谐稳定的君臣关系。

婚嫁茶礼仪

婚礼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明媒正娶在古代婚姻各种礼仪的表现形式总称为‘‘三茶六礼 ”。其中“三茶”是三次敬茶礼,一茶为 “求婚时敬甜茶”,即男方到女方家,待嫁女儿按礼仪次序敬甜茶,俗称 “压茶杯”,二茶为 “结婚时请喝茶”,即婚礼当日新娘对男方家的来的人敬甜茶 ,男方来的人回礼并表达祝福,三茶为 “公婆前新娘拜茶”,即新郎新娘在拜堂仪式后 ,新娘向公婆或长辈敬甜茶,公婆或长辈一般用金银珠宝回礼表达婚礼的隆重。

祭祀茶礼仪

祭祀茶礼是用茶作为祭品来表达对祭献对象的敬畏之意的宗教仪式。祭祀茶的最早记录是在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即“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 ,唯设饼果 、茶炊 、干饭 、酒脯而矣”。中国民间祭祀的习俗有“三茶六酒 ”(三杯茶 、六杯酒)和 “清茶四果”说法,在不同的宗教间也代表不同的含义,佛教把茶作为神物,向佛祖献茶来表达虔诚与恭敬 ,道教把茶看作是通向神仙世界的 “天梯”,视茶为 “仙草 ”;伊斯兰教认为茶为正心之物,符合真主旨意。

茶道茶境

茶境,即品茗环境,可分为人境、心境、艺境和物境。人境,指品茗时的人物及数量,有对茶人品性道德的要求。心境,即修身。艺境,即艺术境界,喝茶时有琴、棋、 书、画、诗、金石、古玩相伴,身心和谐表达出的境界。物境,品茗的环境要静、洁、素、雅,同时是自然环境最好,中国茶艺讲究野幽清寂,渴望回归自然,进而达到精神升华。

茶境的历史发展主要以结合文化内涵和衍生文化来体现。文化内涵塑造人境和心境,即上述修身、品德等。衍生文化塑造艺境和物境,即上述环境要求。

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许多茶馆的环境设计不仅充分的表现出了人文气息,而且具有独特的魅力。茶境设置可以在现代城市设计、庭院设计和室内设计中运用。在现代城市设计设计中,可以成立展示当地茶乡的特色文化的文化景区。开展茶文化节, 开展品茶论道、茶艺切磋等活动。在庭院设计中,可以用茶画、茶树、花草来设计。在室内设计,用茶文化相关的艺术品、灯具、家具、绿植等来设计。

文化内涵

茶道核心包含技术、礼仪、修身三个方面。

技术、礼仪

技术是指生产茶的全流程及传播,即提供最基础的喝茶保障,再与琴棋书画歌舞,观月赏花结合,这是对茶艺过程的直观感受。技术要求“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终极追求,首先是茶、环境(山水)、书画的环境“真”,然后是追求道的真、追求情的真、追求性的真。

礼仪即茶道礼仪,在茶道交流中而产生见解。

修身

修身是感悟茶道精神而升华。修身即“静、净、敬、和”。“静”是心静、神静,为清除内心不必要的争扰。“净”即在“静”的基础上,再次用水洗去内心的纷争,全身心地投入茶事活动,由静到净这种方式,达到简单与快乐。“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体身与心的调和圆融,是中国茶道的核心灵魂,它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达到“和”,需以茶为载体,以“礼乐”为追求,让人们通过修身体悟,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茶道是从土地到茶杯的全程规范之道。并由此派生出诸多形式或境界。以下为部分相关记载:

在《茶经》中,“一之源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可饮茶有利于 “ 精行俭德 ” ,有功效。“四之器”中风炉的设计应用了儒家周易风水》的“八卦”和阴阳家的“五行”思想。在精神层面中旨在培养俭德、正令、务 远、守中。

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的“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和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

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中记载“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说饮茶能羽化登仙。

相关领域

茶道的修身被“道”包含,而“道”的内涵多样。儒家中,一是指事物的常理,二是为人处世的方式,其思想的核心“中庸和谐之道”。道家的“道”是一种玄学概念。在现代词典中,不仅包含两家的概念,还包含形而下和形而上的表现形式。

文化传承

茶道的文化传承包含非遗保护、活动组织、开设课程等多个方面。在非遗保护方面,截至2010年9月20日,已有60种茶类产品有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茶叶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 16个项目。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设为“国际茶日”。2022年“中原地区传统焙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的茶道活动组织众多。组织性质多样,即有中国民协的中国茶文化研究院、地方性的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澳门中华茶道会等等众多组织。茶道相关活动有“镜海茶缘”、万里茶道、"马帮茶道·瑞贡京城"等等活动,除此之外还包含的有与外国交流活动,如中韩茶艺茶道交流表演活动。

在开设课程方面,湖南农业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的国家精品课程《中国茶道》。该课程分为八章,讲述了茶道的来源、茶叶的品质、茶道实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与文学艺术和与健康生活等方面。该课程的建立,能方便更多的人接触中国茶道,弘扬中国茶道文化,推动“中国茶道”走向世界 。

文化影响

中国影响

生活习俗

中国各地茶民俗文化不仅包含了茶与礼仪、婚俗、祭祀和宗教等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了茶与各地民族风俗的关系。茶道文化对中国生活习俗在不同地区影响不同。

按四大茶区分别介绍各地习俗。中国的茶区分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四大茶区。西南茶区茶文化,历史悠久,秦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西南茶区四川省等地的茶种植文化,四川地区的茶馆有休闲、社交功能,如长嘴茶壶倒茶、四川扬琴、金钱板、评书等活动,饮茶时欣赏茶艺节目,还包含白族三道茶民俗和德昂族婚茶茶民俗。

华南茶区的茶文化,以潮汕地区的“功夫茶”出名,在选茶、茶具使用、泡茶技艺等方面都严格要求,还有闽南地区七分茶民俗,就是倒茶七分满,不仅避免客人被烫伤,还表达对客人的尊敬。江南茶区茶文化,以赣茶文化出名,江西省的茶艺表演方面看,赣州市采茶舞独具特色,《农家茶》《禅茶》《文士茶》《擂茶》等茶艺表演节目在世界上较为出名,还包含江南谷雨茶民俗。江北茶区茶文化,展现出了大气的特征,在建筑风格、木雕等方面体现出精致美。

产业

茶产业当代发展有四个阶段。第一到三阶段(公元1950年—公元2000年),分别是提高产量、单产、品质三个阶段,第四阶段,即公元2001以后,综合发展茶产业。在第四阶段中,自2005年以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茶叶生产大国,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并在持续增长。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并进行深度加工,更加科学化、清洁化。茶叶的流通现状与消费,流通多渠道线上线下出售,内外销售额持续增长,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世界影响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公元805年,遣唐使中的高僧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这一时期,日本大多效仿中国的种茶、焙茶和饮茶。直到平安时期(公元794年-公元1192年),营原道真提议废除了遣唐使,在经过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融合日本文化形成了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

在中国两宋时期,日本第一部有关于茶道的书籍是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写出了日本茶道的发展,同时也是一本学习日本茶道的工具书。2005年,日本茶道已经融合建筑、园艺、美术等诸文化风格,结合饮茶为主体的艺术技能。

日本茶道内容包括茶会、茶具和茶礼。茶会的时间约四个小时,包括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等繁琐步骤。日本茶道独特的日本文化包含等级观念、禅与禅宗思想文化和独特的审美观(对强者及等级制度的崇拜)。日本茶道思想内涵包括“和、敬、清、寂”被称为为日本茶道的四规、四谛或四则。

其他亚洲国家

朝鲜印度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传播。朝鲜人用茶注重礼,与中国茶文化中儒家的“仁”“礼”思想的影响,茶在朝鲜成为一种礼仪的象征。除此之外的国家,多为“以茶待客”的形式。

欧美国家

公元12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中国回到欧洲带回了茶,这是欧洲人认识茶的开始。后来,在殖民统治掠夺时,欧洲人从此开始大规模地用茶。然后逐渐有自己国家的茶文化。茶饮品习俗在当代各个国家类型多样,中国的原叶茶、美国速溶茶英国的英式红茶、德国花草茶北非的薄荷茶、土耳其苹果茶、曰本的抹茶俄罗斯的甜茶和印度奶茶等。

代表人物

茶道代表人物众多。如陆羽为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经过皎然 、 常伯熊补充形成了最初的煎茶道,后又经过蔡襄著《茶录》、宋徽宗赵估著《大观茶论》、张源著《茶录》 和许次纤著《茶疏》 进一步丰富了茶道。

陆羽

茶圣陆羽(公元733年—公元约804年),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著有《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书。是一本关于种茶 、制茶及饮茶的专著。全书分为三卷十篇。卷上共三章,卷下含六章,其中介绍工具的单独列为一章。陆羽构建了中国茶学和茶文化的体系,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

陆羽的茶道核心是道理、 道法与道具即茶的功效、煎茶的方法和二十四器,精行俭德等。

卢仝

茶仙卢仝 (公元约795年-835年),生于河南省济源市武山镇 (现名思礼村),唐代诗人,自号“卢仝”。现存诗103首,著有 《茶谱》,《七碗茶诗》广为流传,如“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的茶道核心是物我两忘、清静无为;崇尚仁义礼智信,倡导和合敬美;坚守生活的净土,弃恶扬善,追求健康、幸福的人生;突出茶道的美学特点。

衍生文化

中国茶道的衍生文化有文学与艺术(花艺、香道、陶艺和音乐)等方面。

文学

唐朝以前,关于茶诗是处于萌芽状态,茶道与诗结合是在中唐,是因为茶道形成在唐朝。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写出了茶的相关习性,表达了自己的饮茶观。茶道代表人物陆羽写出《茶道》,卢仝的《茶谱》等等建立起茶道。除此之外,还有诗人杜甫,以及之后宋代的诗人苏轼、全真道派创教人王重阳、清初诗人杜濬也对茶道文化进行完善。除了诗以外,还有词、曲、联、散文、小说等文学对其补充。

艺术

茶道与艺术结合体现在多种方面。茶道与花艺结合,提供了茶道的饮茶环境配置。茶道与香道结合,茶与香相互成就,一品一闻。香料既可独作饮料,又可辅助制茶,茶也可以辅制香,花为媒介,既可入香,又可作茶。茶道与陶艺结合,制作紫砂壶、相关的外形设计如“青龙白虎壶”“至尊玉玺壶”和“佛手壶”的等。茶道与音乐结合,音乐与茶道结合有唐朝的《唐人宫乐图》《宿杜曲花下》和《东亭茶宴》等,21世纪初又与西方音乐结合如《天空之城》《安妮的仙境》和《初雪》等,在花茶中有与萨克斯演奏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等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