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 :中国陕西省渭南市下辖区

更新时间:2023-08-13 13:28

临渭区是中国陕西省渭南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东以赤水河为界与华州区相邻,南与西安市蓝田县相接,西与西安市临潼区零河相望,西北与富平县接壤,北与蒲城县毗邻,东北与大荔县相连,总面积1263.76平方千米。截止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1.4万人。

临渭区全境呈梯状长方形,地势南高北低,属亚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境内主要河流有渭河、湭河、赤水河、零河等。夏传说属武威郡,商属骊戎国,西周属内,东周、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先属魏,后属秦。1073年,撤销渭南,将其并入郑县。1078年,重新恢复渭南县。1984年,渭南县改设渭南市(县级)。1995年,县级渭南市撤销,改设临渭区(县级)。截止2020年末,下辖6个街道,14个镇,共6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临渭区作为渭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构建以银发综合服务、银发健康食品为主导,以精品银发制造、康养旅游、全龄化社区、专业服务为支撑的“2+N”银发产业体系。通过实施铸链、补链、延链工程,使一产成为二产的原料、二产成为三产的产品,三产带动二产、二产带动一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临渭区入选“第三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2022年全年生产总值361.71亿元,比上年增长2.9%。截止2022年3月,境内有3座铁路客运站,6条高速公路和铁路,5个高速出入口。

临渭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最早设立的三县之一,近现代陕西最早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地方之一和陕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渭华起义的发祥地。临渭区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境内有2个AAAA景区,4个AAA景区。

名称由来

临渭区因区政府驻地濒临渭河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南北朝时期

夏朝(约前21~前16世纪),为有扈氏族活动区,传说属于武威郡

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骊戎国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于畿内(京城郊区)。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和春秋时期属于晋国。秦武公十年(前688)秦国讨伐邽戎,在今渭河以北置下邽县,县治在今故市镇附近的故县村。次年设置郑县,下辖今渭河之南地。战国时期,渭南先属于魏国,魏襄王五年(前314),魏国将其献给秦国,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将其设置为骊邑,下辖渭河以南地区。

秦(前221年~前207年),渭河以南属骊邑,渭河以北属下邽。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设内史,辖骊邑、下邽等,北部设有莲勺县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进军关中,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骊邑、渭南市和莲勺均属于其下。二年(前205年),刘邦灭司马欣,分塞国为渭南、河上二郡。郑、骊邑、邳州市属渭南郡,莲勺属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撤销两郡,恢复内史,四县仍归属內史。十年(前197年)七月,骊邑更名新丰县。建元六年(前135年),将内史分为左內史和右內史。新丰、郑、下邽归属右内史,莲勺属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将右内史改为京兆尹,左内史改为左冯翊。新丰、下邽,郑县归属京兆尹,莲勺归属左冯。同年,将郑县、新丰分割设置密县,隶属京兆尹。新朝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9年~23年),设后承烈郡,新丰、渭南市、莲勺各县全部归属其管辖。

东汉建武十五年(39),邳州市并入郑县,密峙并入新丰,二县均归属京兆尹管理,莲勺归属左冯翔。建和元年(147),恢复古邳镇,隶属京兆尹。

魏(220年~265年)时期,将京兆尹改设置为郡,左冯翊改为冯翊郡。新丰、郑县隶武威郡京兆郡,下邽、莲勺隶雍州冯翊郡。

晋(265年~316年)时期,新丰县郑县仍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隶雍州冯翊郡。

晋朝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将新丰、郑县地分割,设置渭南县(县城在今老城北),隶雍州京兆郡。下邽镇、莲勺仍属雍州冯翊郡。后秦时,渭南市、下邽隶属未变。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因为避讳拓跋珪拓拔的名讳,将下邽改称夏封县,迁治于雄霸城(今巴邑镇)。太和三年(479年)复设莲勺县,废夏封入莲勺,隶武威郡冯翊郡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县为南新丰县,并设渭南郡,治所迁至今县城东南四里明光原上。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重新恢复夏封县,与莲勺同隶雍州冯翊郡。废帝二年(553年),分别设置灵源、中源二县,将南新丰县改为渭南县,三县均隶渭南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将渭南郡,灵源、中源废除,并入渭南县,属雍州京兆郡。同年因莲勺界内屡有“群盗”,置延寿郡,郡治在夏封县,领夏封、莲勺。

隋唐-宋元时期

隋朝初期,设置武威郡,不久将其改称为京兆郡,下辖渭南。开皇三年(583年),废除延寿郡。大业元年(605年),将夏封改为下邽,并莲勺,归属冯翊郡。大业十年(614年),将下邽县治迁到今下吉城,隶同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渭南隶属变为华州。五年(622年)又改隶属雍州。垂拱元年(685年),下邳改隶华川。二年(686年)华州复名太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分渭南市、庆山一部分设置鸿门县,县治在零口镇。同时设鸿州,领渭南、庆山、鸿门、高陵区栎阳等县。大足元年(701年),废鸿州及鸿门县,渭南属武威郡神龙元年(705年)又恢复为华州。开元元年(713年),渭南隶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则天垂拱元年将华州改为太州后,州名几经更改,下邽县隶属未变。开元元年(713年),为华州华阴郡。天宝(742年),州废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变更为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变更为太州。宝应元年(762年),变更为华州。宝历元年(825年),变更为太州。干宁四年(897年),变更为兴德府。光化三年(900年),兴德府撤销,变更为华州。

五代十国后梁时期,渭南归属大安府。后唐时期、后晋时期、后汉时期一直隶京兆府。后周显德二年(956年),改归属华州。下邽县一直隶华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华州为镇国军。至道三年(997年),设陕西路华州华阴郡。皇祐五年(1053年)改镇国军为镇潼军,渭南属之。熙宁六年(1073年),撤销渭南,并入郑县。元丰元年(1078年),恢复渭南县,隶永兴军路华州华阴郡。下邽县,一直隶华州华阴郡。

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改镇潼军为金安军,渭南、下邽属之。

中统元年(1260年),改金安军为华州。至元元年(1264年),将下邽并入渭南市。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实行省、路、府、县四级制。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渭南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华州。

明清时期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下邦划归渭南县,从此县境始跨渭河南北,隶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华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隶西安府。

清代行政建制为省、道、府(直隶州)、县(散州、厅)四级。渭南县隶属陕西省西乾廊道西安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撤销府、州、厅制,改为省下设道、县两级,渭南县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年(1921年)夏,靖国军进驻渭北,派蒋浪亭(世杰)驻防故市镇,设渭北分县,和渭南县实行分治。十六年(1927),撤销道,由省直辖。同年5月1日,国民联军总部改渭北分县为五一县。十七年(1928年)8月,五一县撤销,归渭南县统管。二十八年(1939年),在大荔县设第八行政督察区,辖渭南市等县。三十七年(1948年)6月,陕西省政府调整区划,在华县设第二行政督察区,辖渭南。

1949年3月,渭北各县相继解放,陕甘宁边区政府设立渭华分区,辖渭南等。5月,渭南县解放,渭华分区更名为渭南分区,专署驻渭南县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5月,渭南分区改为渭南专区。1956年10月,渭南专区撤销,由省直辖。1959年1月1日,渭南、华县、华阴、漳关合并为渭南县(称大县),属省直辖。1961年8月,撤销大县,四县恢复原建制,渭南专区复设,渭南县隶属之。1968年9月3日,渭南专区改为渭南地区,渭南县仍属之。1984年1月,渭南县改为渭南市(县级)。1995年5月,撤销渭南地区,改为地级渭南市,县级渭南市改为临渭区,隶属渭南市。

截止2020年末,下辖6个街道,14个镇,下设6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涵盖4个移民搬迁社区),281个村民委员会、2148个村民小组。

地理

位置境域

临渭区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东以赤水河为界与华县相邻,南与西安市蓝田县相接,西与西安市临潼区隔零河相望,西北与富平县接壤,北与蒲城县毗邻,东北与大荔县相连。介于东经109°22′56"—109°45′51"、北纬34°14′19"—34°47′42"之间。距省会西安62千米。截止2023年3月,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60千米,总面积1263.76平方千米(含高新区、经开区)。其中,陆地1222.06平方千米,占96.7%;水域41.7平方千米,占3.3%。

气候

截止2023年3月,临渭区属于亚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该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阴雨,冬季寒冷少雪。冬季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2月下旬;夏季一般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春、秋季最短。多年平均气温13.8℃,1月平均气温-0.5℃,极端最低气温-16.7℃(1991年12月28日);7月平均气温26.7℃,极端最高气温42.7℃(1966年6月21日)。最低月均气温-7.6℃(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5.5℃(1971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7.2℃,最大日较差24.7℃(1997年5月31日),最大年较差30.3℃(1973年)。生长期年平均262天,无霜期年平均216天,最长246天,最短19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66.5小时,年总辐射118.6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10.5天(一般为2月6日至12月13日)。年平均降水量569.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36.9天,最多83天(1999年),最少为17天(1992年)。极端年最大雨量835.9毫米(196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301.0毫米(1995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9月,7—8月最多。

地质

临渭区绝大多数地域处于渭河断陷盆地的偏东部,一小部分属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全区是南北隆起、中部断陷的阶梯状地堑构造。

构造

北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位于渭河中断陷及华山北侧正断层一桥南、花园、三官庙一线以南,作东西向横贯境内南部。由太古代、元古代和震旦亚代的地层及岩浆岩侵入体构造。断层北盘为第四系,南盘是太华群变质岩系和新生代侵入岩。产状倾向北西,倾角70°-80°,断层距在千米以上的高角度正断层。渭河阶梯状中断陷构造带:断陷盆地受秦岭北坡一太华山北侧大断层及渭北北山前鲁桥一双泉大断层控制,区内沉积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区域性活动断裂构造按方向划分,主要由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组成。近东西向断裂有:秦岭一华山北侧断裂,五峰山一口镇一西寨断裂,渭河断裂和略F日一宁陕一白塔断裂;北东向断裂有:合阳一临撞一长安断裂,韩城一华山一蓝田断裂,汾河断裂,洛阳一故县镇断裂和宁强一汉中一洋县断裂;北西向断裂有:陇县一岐山一周至断裂和月河断裂等11条。

地层

南部秦岭北坡小秦岭地区属太古界太华群,总厚度4000米以上,按岩性层位分三个亚群,分别为下太华亚群、中太华亚群、上太华亚群。中、北部渭河断陷盆地区原前断陷线以南地区,基岩为太古界、元古界和花岗岩侵入岩混合岩区。在基岩上覆盖有巨厚的新生界沉积层。原前断陷线以北地区,是下古生界岩性基底分布区。其上部普遍为巨厚的新生界沉积覆盖。

地形地貌

截止2023年3月,临渭区地处秦岭纬向、祁吕贺山字型、新华夏系和陇西旋卷4个巨型构造体系的交汇地区,渭河平原东部。全境呈梯状长方形,地势南高北低,依次分为秦岭山地、丘陵沟壑、黄土台、渭河平原4个地貌单元。秦岭山地99.84平方千米,占7.9%;丘陵沟壑64.45平方千米,占5.1%;黄土魟台塬256.54平方千米,占20.3%;渭河平原842.93平方千米,占66.7%。海拔在330~2449米,境内最高峰箭峪岭位于桥南镇境内,海拔2449米,城区海拔338米,最低点位于渭河河道漫滩地内海拔330米。渭河经中部自西蜿蜒东流,零河湭河、赤水河自南向北成“川”字形注入渭河。构成山峰起伏,丘陵连绵,河溪交汇,塬面相接的地貌。史称“省垣首辅”“形胜甲于三秦”。

水文水利

水文

截止2023年3月,临渭区境内河道属渭河流域,流域面积1263.76平方千米(含高新区、经开区),占100%。主要河道有一级河渭河1条,总长37.5千米,年均径流94.3亿立方米/秒;二级河道河、赤水河、零河3条,总长88.3千米;三级河稠水河、清水河、高湾沟、刘才沟、老虎沟、苇子沟、邢家沟、桥南东沟、寺峪、羊峪、葫芦峪、黑掌岭、稀屎沟等13条,总长871千米;另有四级河若干条。河流总长度996.9千米,河网密度0.8千米/平方千米,年均径流总量94.8亿立方米,年排涝量6891.3万立方米,年排水面积550.5平方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渭河,主要支流有湭河、赤水河、零河等。境内最大内河为湭河,由稠水河、清水河在阎村镇史家村汇合而成,自川道北流至川口王,经站南街道李家堡之灰堆村穿市区至人民街道张庄村北注入渭河,长45.4千米,流域面积259.5平方千米,年均径流3742万立方米/秒。

水利

临渭区内水利工程有引水工程、治河工程、蓄水工程、提水工程、节灌工程、盐碱地治理工程、农村供水工程等。其中有20世纪60年代建成使用酒河水库和交口抽渭工程。渭河防护大堤工程,解决了沿河两岸的水患之忧。70年代以后开展的大规模平整土地、盐碱地治理工程,80年代后实施的农供水、城市供水、节水灌溉等工程。截止2005年,全区有效灌慨面积达5.91万公顷。

土壤

临渭区的土壤,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等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1980年普查,分为塿土、黄绵土、红胶土、山地棕壤、褐土、山地草甸土、风沙土、水稻土、沼泽土、潮土、盐土、淤土12个类,24个土属,77个土种。塿土为境内面积最大的农业土壤,共有72883.53公顷,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60.949%,分布于渭河冲积平原各级阶地及南部台塬塬面上。黄绵土是黄土母质直接耕作熟化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于沟坡、壤底和坡前洪积扇上,面积24728公顷,占全区总土壤面积的20.46%。山地丘陵土是分布于秦岭山地和横岭沟整区的各类土壤的统称,面积12966.56公顷,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10.81%。其类型有红胶土、山地棕壤、褐土、山地草甸土等。境内各地还零星分布有水稻土、沼泽土、盐土、淤土、潮土、风沙土等6个土类,总面积9418.72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7.85%。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临渭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截止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的全区国土利用状况。临渭区有耕地48411.34公顷(726170.10亩),园地28547.22公顷(428208.30亩),林地20083.55公顷(301253.25亩),草地1254.30公顷(18814.50亩),湿地575.75公顷(8636.25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158.47公顷(302377.05亩),交通运输用地3388.07公顷(50821.05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394.85公顷(50922.75亩)。

矿产资源

临渭区境内地下矿藏有砂、石、泥炭、硝矿、盐、黄铁矿方铅矿和少量褐铁矿8种。其中,砂分布在湭河中下游、赤水河下游和渭河两岸,而以赤水河和湭河水库顶部的宋家村者最佳。石广布于湭河中上游和清水河上游的桥南、花园等地。泥碳分布在阳郭严家坡沟、范家西沟、梨园西沟、奓寺及大王公社的牛寺庙、刘才沟、曹北庄、聂家后沟、黑土沟、毛皮沟。以花园奓寺、严家坡最好。其中北庄、奓寺一带分布丰富,长约1400米,宽2.5米。硝矿出渭河北滩卤地。盐分布在渭北卤地。泥炭、硝矿、盐因地质构造条件差、品位低,已不再开采(或生产),黄铁矿方铅矿和少量的褐铁矿因矿物品位差,无开采价值。

水资源

境内地表水主要为河川径流。渭河赤水河零河为主要过境、人境河流,酒河属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水的化学成分为重碳酸根类,离子总数低于300毫克/升,属软水。秦岭山区径流总量约有80%由降水补给,20%由地下水补给,属雨水补给类型。山前洪积扇区和其他平原、台塘区,靠降水补给。境内有浅水层地下水资源流量约2.1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境内渭河平原地区,年开采量1.3亿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境内有植物47科150属300多种。主要分布在川原栽培区、低山丘陵区、中山区等三个植被小区。川原栽培区北起县境,南至花园——桥南一线,主要栽种有谷类作物、果树、野生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等。低山丘陵区北起川原栽培区南界,南至秦岭北麓海拔1300米以下,包括大王、三官庙公社全部及花园、桥南公社的沿山区,主要栽种有栓皮栎林、树林、槲栎林、山杨林、侧柏林等群系、灌木、草本植物等。中山区为北至秦岭北坡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地,南至渭南县境。包括花园、桥南两公社南部深山区,主要栽种有华山松林、油松林、锐齿槲栎林、槲栎林、白桦林、山杨林等群系、落叶阔叶灌丛、草本植物和许多低等植物。

动物

境内有有野生动物9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大鸨大鲵属林麝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青鼬、小麂长尾斑羚大灵猫、豺、鸳鸯、鸢、红脚隼勺鸡红腹锦鸡斑羚属等14种;有鱼类5科13种。

生态功能区

中国湿地公园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总面积688.01公顷,其中湿地面积316.65公顷,湿地率为46.02%。

自然灾害

临渭区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雨涝、冰雹、霜冻、大风、虫害、地震、滑坡,泥石流、雾霾等。

干旱居多种自然灾害之首,平均3.9年发生一次,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40年9月27日至次年5月10日,连续266天降雨仅4毫米,庄稼收获甚微。

雨涝灾害平均5.7年发生一次,主要发生在春、夏、秋三季中,以夏季最多,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3年8月26日至10月12日,连续40多天降中到大雨,加之渭河上游连降暴雨,渭河出现5次洪峰,最大流量5100立方米/秒,防洪堤全线临水3~4米,游孟堤坝崩决,沿河8个乡镇(街道)、66个村、315个村民小组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2亿元。

冰雹主要集中在5—6月,年内发生最早日期为3月28日(1738年),最迟日期为10月4日(1860年),最多一年出现5次(1788年),最严重一次发生在1979年6月8日17时20—28分,冰雹平均重1.9克,最大重量5.6克,境内16个公社遭受冰雹袭击,0.7万公顷农田受损。

行政区域

截止2020年末,临渭区辖6个街道,14个镇,下设6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涵盖4个移民搬迁社区),281个村民委员会、2148个村民小组。人民政府驻渭南市临渭区东风大街86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临渭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22352人,占99.7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08人,占0.21%。全区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61784人,占49.98%;女性人口为362076人,占50.02%。全区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3114人,占15.63%;15-59岁人口为448001人,占61.89%;60岁及以上人口为162745人,占22.4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2057人,占15.48%。2020年全年出生5682人,人口出生率6.87%、死亡率3.38‰、人口自然增长率3.5‰。截止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有71.4万人。

民族

截止2020年末,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有回、满、蒙古、壮、土家等29个民族,3800多人;超过百人的有回、满、蒙古族3个民族。

语言

临渭区是原来渭南县的所在地,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渭南市方言中的四字格俗语有个性化的词缀、叠音成分多、音节匀称和谐悦耳、反映了本地区的民风民俗等特点。

宗教信仰

临渭区境内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截止2005年,全区有教职人员35人,信徒28305人。

佛教在2002年,恢复了大觉寺。2004年,在市内西南京路建起了“念佛堂”,可容纳五六十人礼佛。对桥南弥陀寺、西张慧泉寺(又名清凉寺)进行了复修。截止2005年,全区佛教有僧人1人,居士1人,信众2300余人,道场6个。

道教在1996年-2002年先后成立了渭南城隍庙道教活动场所管理委员会和六姑泉道教活动场所管理委员会。常住庙观的教职人员6人,有信友6005人。

渭南市“清真寺”是临渭区伊斯兰教的主要活动场所,其建筑风格具有阿拉伯风格与中国仿古式相结合,男、女大殿可容纳400人~450人做礼拜。先后曾有6位教长主持过教务活动。至2005年,有阿匐2人,满拉3人。

天主教至2005年,全区天主教有主教1位,神父12位,修女14位,教徒8200人。

1992年,渭南市基督教协会成立,至2005年,全区信徒发展到9800人,长老5人,教师1人,陕西圣经学校毕业的神学生8人,宗教活动场所37处。

经济

综述

临渭区构建以银发综合服务、银发健康食品为主导,以精品银发制造、康养旅游、全龄化社区、专业服务为支撑的“2+N”银发产业体系。通过实施铸链、补链、延链工程,使第一产业成为第二产业的原料、第二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产品,三产带动二产、二产带动一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该县全年生产总值361.7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4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7%;第二产业增加值75.5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1%;第三产业增加值224.7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62%。人均生产总值50585元,比上年增长0.9%。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已形成了“南核桃、北葡萄、塬面猕猴桃”种植业和“南有石羊、北有新希望”养殖业发展格局。2022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54.86亿元,同比增长4.7%。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65亿元,同比增长4.5%。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3.32万亩,产量33.61万吨。其中小麦种植面积62.9万亩,产量19.7万吨;玉米种植面积37.58万亩,产量13.55万吨。临渭区是葡萄集中产区,葡萄种植面积26万余亩,年产量40万吨,总产值30亿元,葡萄种植面积居全国县级前列。“临渭葡萄”荣登全国果品榜第49位,品牌价值超20亿元。临渭区葡萄产业园也荣获了“中国—中亚农业合作中心果蔬生产示范园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示范基地”等称号。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以临渭区创新创业基地为基础,打造“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9.28亿元,同比下降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83.3亿元,同比增长5.5%。建筑业增加值49.77亿元,同比增长1.2%。临渭区创新创业基地2013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县域工业集中区”,截止2023年8月入驻企业39家。2022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户,“秦牛食品”获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7家。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在打造旅游城市,发展商贸行业的的同时,确立了以“银发经济”为主导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7.9亿元,同比增长11.8%。全域旅游成功创建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先后获评“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区”。临渭区发展限上商贸流通企业185户、民营经济组织3.2万余户,中国信达、吾悦、宏帆三大商圈商贾云集星巴克等国际知名品牌抢先入驻,信达梧桐里成为“全省首批示范步行街”,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市首位。

社会

教育事业

截止2020年10月,全区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7103人,教师本科以上学历6266人,占教师总数88.21%;研究生学历370人,占教师总数的5.1%。小学适龄儿童巩固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巩固率99.2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23%。临渭区主要学校有渭南市临渭区丰荫明德小学瑞泉中学北塘实验小学、杜桥中学、渭南市第一小学、渭南市尚德中学等。其中丰荫明德小学先后获得陕西省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示范学校、渭南市文明校园、渭南市标准化学校、渭南市少先队红旗大队、国家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截止2022年末,全区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9所,在校学生9637人;普通中学41所,其中初中34所,在校学生24542人;高中7所,在校生14152。小学79所,在校学生59363人;幼儿园188所,在园幼儿23950人。

医疗事业

截止2022年末,拥有卫生机构262个,其中医院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卫生院28个;拥有床位5391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3861张;卫生技术人员613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630人,注册护士3500人。

文化事业

截止2022年末,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7.8万册。群众文化事业2个。

临渭区打造“七夕”节品牌活动。自2018年以来截止2022年10月,“陕西省七夕巧娘才艺展示活动”在临渭区已成功举办5届,该项活动已成为省级品牌活动。并且有“临渭乡村春晚”、“文化大集会百姓大舞台”、“万条家训进万家”等特色文化品牌,连续举办三届“临渭乡村春晚”,每年开展文化培训200余场,培乡村文化人才1万多人次。开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文艺巡演300余场,积极组织承办“巧娘才艺展示”、“花馍中国艺术节”等文化活动。

体育事业

截止2018年6月,全区体育基础设施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实现了城区54个社区健身广场全覆盖,253个行政村有了农民健身广场,14个镇实现了镇级健身广场全覆盖,体育基础设施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平方米。截止2022年6月,临渭区行政村、社区、乡镇、全民健身工程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新建社会化社会足球场地2个;按标准建成朝阳公园、南湖公园等五家体育公园;完成健身步道累计80千米;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100%。

科技事业

2022年全区专利授权量418件,其中发明12件,实用新型369件,外观设计37件。截止2022年末,全区有效发明62件。1999年,临渭区获“全国科技先进县”称号。截止2005年,全区专业科技人员达到11152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47家,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为78.8%,技术进步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份额达到38.8%。

社会保障

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926人,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96%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两连涨”。2021年临渭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共56.37万人,参保率达到了95%以上。医疗救助资助参保1.13万人,资助资金100.96万元。享受待遇6308人次,救助资金295.17万元。全区共有医养结合工作机构9个,医养结合工作人员322人,医养床位1766张。全区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33个,老年人健康体检人数97974人,健康管理率72.59%,全区65岁以上家庭医生签约73859人,签约率为65.9%。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覆盖率达到100%。全区共20个养老机构与区域6家医疗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养老机构签约率达到100%。

人居环境

2022年全年优良天数累计216天,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12天,同比减少2天。渭河树园断面、西排碱渠临渭出境断面、任李站入渭口断面达到市考要求,国考沋河张家庄断面均值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优于国考要求。累计完成营造林8.93万亩,湿地生态修复0.86万亩,秦岭北麓水源涵养林、南塬水土保持林、渭河沿岸防浪林、渭北农田防护林4大生态屏障体系基本形成,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3.17%。

交通

综述

截止2020年6月,境内陇海铁路、西南铁路、郑西高速铁路、大西铁路、310国道、西潼高速、连霍高速横穿东西,108国道、202省道、关中环线、渭玉高速纵贯南北。东出潼关接中原,西邻西安市连西北,距省会西安42公里,距咸阳国际空港45分钟车程,是“一带一路”起点城市之一、渭南市“三地一中心”核心区,处于黄河金三角示范区、西安1小时经济圈,是关中东部的交通“陆港”,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之称。

公路

截止2020年6月,境内有西潼高速、连霍高速、渭玉高速等穿插而过。截止2021年底,公路里程有2620.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338.2公里,一级公路77.9公里,二级公路68.8公里,三级公路121.7公里。

铁路

截止2020年6月,境内有陇海铁路、西南铁路、郑西高速铁路大西高速铁路等。截止2022年3月,境内有3座铁路客运站,分别为渭南站渭南北站渭南西站等。其中西南铁路截止2019年12月,境内全长60.62公里,设6个车站。截止2005年,临渭区境内有干线铁路3条(含在建1条)。总长114.62公里(含在建27公里),有车站12个(含未营运站1个),专线铁路10条,总长33.36公里,每日通行货车188对,客车63对,年客运发送量81.6万人次,货运发送量222.23万吨。

公共交通

截止2021年底,临渭区有载客汽车513辆,班车客运454辆,高级客车248辆,中级客车199辆,普通客车7辆,旅游客车59辆。有出租车901辆。

人文

综述

临渭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最早设立的三县之一,近现代陕西最早传播马列主义的地方之一和陕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因自古以来就是关中东部的交通枢纽,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渭南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关中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之一。

文物古迹

截止2023年2月,临渭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区级文文物保护单位35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革命文物、名胜古迹等。

庆安寺塔

庆安寺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庆安寺塔位于临渭区交斜镇东堡村南,108国道公路南侧,始建于司马炎咸宁五年,曾是秦东有重要影响佛寺之一。庆安寺塔为寺内建筑,又名耒化塔,或镇风宝塔。人们习惯将其叫做雷峰塔。

慧照寺塔

慧照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慧照寺塔始建于晋,于唐朝进行重新修缮。古塔为方形九级楼阁式砖塔,高38米,塔身中空,顶有铜刹,圆拱门楣浮雕“二龙戏珠”,凸刻花纹细腻,工艺奇巧;两侧有笔力圆润对联一副,曰“云护诸天垂象教,盘万劫奠皇图”。塔基四角有一力士石雕,造型生动,姿态各异。一九五七年慧照寺被陕西省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渭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五十四项,“渭南碗碗腔”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公示名录,“临渭草编”等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临渭剪纸”等2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面塑制作技艺”等25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渭南碗碗腔

碗碗腔是流行于秦晋黄河金三角等地的一个著名地方剧种,相传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小铜碗故而得名。因其深受群众喜爱,传播颇广,有东、西、南、北四路,尤以“东路碗碗腔”也就是陕西省今渭南市的碗碗腔最具代表性。当时孕育产生了著名剧作家李芳桂及其作品《春秋配》《火焰驹》《万福莲》等八本两折,俗称“十大本”。2021年,渭南碗碗腔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临渭草编

临渭草编技艺历史悠久,起源于南唐兴盛于北宋,以麦收后的小麦杆,路边野生的兼兼(方言音)草为主要材料编织,手工编织成草帽、蓑衣等实用生活用品,主要功能是防雨、防晒,后巧手能匠又编织出直翅亚目笼、草马等小玩意。作为传统的工艺品之一,具有结、辫、捻、搓、拧、举、盘等各种编织技艺。2018年临渭草编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饮食

临渭区主要有渭南时辰包子、老城油糕、渭南豆腐泡、故市水盆羊肉、北塘糕、南七饸饹、孝义糟等特色美食。

渭南时辰包子

渭南时辰包子,创始于清乾隆,渭南地区名小吃。相传初创之时,每天食客络绎不绝,一过上午就买不到,因此人们给包子加上“时辰”两字。时辰包子从取料到制作都有严格的规程,独具特色。按时准点,现蒸现卖。包子状如僧帽,小巧玲珑,周边洁白,包底金黄,肥而不腻,香味悠长。

老城油糕

老城油糕是渭南地区特色小吃之一,是使用油炸的一种糕点,呈椭圆形状,馅一般是红糖或者白糖,吃起来既甜又软绵。

渭南豆腐泡

豆腐泡是渭南人的经典早餐,只有在渭南城区才能吃得到。豆腐泡即豆腐泡馍,用精选的黄豆磨制成比豆腐脑略硬的南方豆腐,馍是文火烙就的麦面饼,配以油泼辣子,干香椿末等秘制调料。吃时先把馍掰成拇指大的块,连豆腐在锅里过几遍使热,然后用勺子舀着吃,味道更绝。

习俗

节庆习俗

临渭区汉族传统节日有春节除夕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而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节日:大尔德即“开斋节”。在回历9月封斋后的第29天黄昏时,若望见新月,第二天就为开斋节,否则就推迟一天。小尔德即“古尔邦节”,在回历12月10日这天,教徒们宰牛杀羊作献礼,亦称“古尔拜节”或“牺牲节”。过“圣纪”,均在教历3月,教民要在该月纪念穆罕默德,故称圣纪月”。因回汉长期杂居,若遇“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回民也随汉民过节,不讲究形式。

婚庆习俗

临渭区男女在婚前有“添箱”之俗,男方向女方送箱柜、衣物、棉花、钱币等。迎亲时,新郎新娘乘自行车或汽车。部分地方还保留着女子出娘家,脚底不粘土,母亲不伴送的讲究。结婚仪式已较简单,一般只“拜花堂”,跪拜改为鞠躬。亲友或送衣料或搭“干礼”,主人设席,新郎新娘斟酒敬客。女家向帮事每人各赠一方小手帕表示谢意。是晚,仍有“耍媳妇”的习惯,并放映电影助兴。婚后,女家要请女婿,多在第二天举行,新郎新妇同去。回家后,新郎领新妇祭祖认坟,拜翁姑、宗族,开始下厨做饭。第四天,新娘单独回娘家“住十”,俗称“回门”。一般只住三天,即被新郎叫回,谓之“赎十”。赎十至家,有的在门口搭木板称“金桥”,让新妇通过,趣逗欢闹;有的给本家兄嫂脸上抹红,或将公婆打扮成丑陋相,骑牛游村,让新妇随从,遇老下拜。现时,仍有“请女婿”和“回门”之习,但不讲形式,更无繁琐礼节。

回族婚娶较简单,订婚与汉族略同。惟结婚时,由阿訇作公证人,并诵经。男女拜花堂时,由姑母给新娘封钱,称为“压箱钱”,以后,男方一般不可动用。婚后三日亦有“回门”之俗。

艺术

“碗碗腔”皮影戏是渭南很久以来流传着一种绚丽多彩的民间小戏。它是农人们农闲时候,或逢年过节,玩灯谢神,或举行婚丧大事,常常请来演唱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性民间戏剧。代表性戏剧有:《春秋配》《十王庙》《玉燕钗》《紫霞宫》《火焰驹》《万福莲》《香莲佩》《白玉钿》《四岔捎书》《玄玄锄谷》等。

地方特产

临渭区处在全国葡萄、核桃、猕猴桃优生区。其中,葡萄主要分布在境内以北的渭河平原地区,种植面积1.73万公顷;核桃、猕猴桃主要分布在境内以南的黄土台塬、丘陵沟壑和秦岭地区,种植面积1.43万公顷和0.63万公顷。

临渭区葡萄有美国红提夏黑、阳光玫瑰、克伦生、紫甜无核、新郁等一批优良品种,共有早中晚熟品种200多个。是全国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中国葡萄之乡”。“临渭核桃”地理标志商标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秦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中渭绿源农林Inc.和临渭区桥南镇谦顺天然特产有限公司三家核桃企业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核备案,获准使用“临渭核桃”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临渭猕猴桃”首次进入最受市场欢迎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

风景名胜

综述

临渭区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陕西省旅游示范区、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陕西省文化先进区,境内有2个AAAA景区,4个AAA景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天留村),省级旅游特色名镇3个(下邽镇、桥南镇、阳郭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

重要景点

渭南葡萄产业园

渭南葡萄产业园位于临渭区下邽镇,距市区25公里,毗邻富平、阎良区蒲城县三县区。园区始建于2009年,总规划占地20万亩,分为核心区,辐射区和带动区,其中核心区占地5000亩,具有产业示范引领和休闲观光旅游两项功能,葡萄品种达两千多种。园区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五大功能区,分别为温泉休闲观光区、智慧农业体验区、环湖健身娱乐区、城堡酒庄文化区、欧式浪漫风情区。园区先后被评为“中国葡萄乡”“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全国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园

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园景区总占地5000亩,是一座以佛教文化、关中民俗以及渭南非遗文化为支撑的自然景区,可为游客提供民俗体验、农业观光、自驾露营、温泉度假等一系列旅游项目。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2010年,临渭区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2010年,临渭区被评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

2010年,临渭区被授予“中国葡萄之乡”和“中国果品行业先进单位”。

2012年,临渭区被评为“中国核桃之乡”。

2012年,临渭区被评为“中国果菜产业优质农产品十强区”。

2017年,临渭区荣获“中国十佳现代农业示范城市”称号。

2018年,临渭区荣获“首批全国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城市”。

2020年,临渭区荣获“陕西省双拥模范区”。

2023年,临渭区荣获“第三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