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铺镇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4:18

五峰铺镇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东南部,地处邵阳市、衡阳市永州市三市经济走廊交汇处。全镇总面积137.8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有户籍人口107040人。五峰铺镇交通便利,距离邵阳县政府24.1千米,到邵阳市40公里。省道邵永线和邵祁线穿境而过,县道、乡道、村道交织成网,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五峰铺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蓝印花布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台戏。镇内工业以针棉童装为主,年产值过3亿元,现有童装加工企业200余家。农业方面,主要种植茶油、油用牡丹、金银花等,是邵阳县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

近年来,五峰铺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现有高层建筑9栋,最高25层,正在建设中的高层建筑多达十多栋。镇内酒店娱乐设施齐全,拥有三星级酒店宾馆两家。自行车运动非常流行,现有自行车俱乐部一家,成员上百人。教育设施完备,拥有邵阳县唯一一所省示范性高中——邵阳县第二中学

五峰铺镇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居全市前列,锑、锰、铅、锡等矿产资源丰富。镇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全局,搞好招商引资,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历史沿革

清代时期,五峰铺镇境域属邵阳县尚贤都。

民国时期,属邵阳县行仁乡。

1950年,属邵阳县第六区。

1951年11月,属邵阳县第二区。

1956年5月,撤区并乡,设五锋铺镇。

1957年1月,属下花桥办事处。

1958年,改为卫星公社。

1959年,更名五锋铺公社。

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五锋铺区。

1984年,公社改乡镇,属五锋铺镇。

1995年6月,撤区并乡,中和、水田2乡并入五峰铺镇。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五峰铺镇位于邵阳市县南部,为邵阳,衡阳市永州市三市五县区二十三乡中心,分别与祁东县祁阳市冷水滩区东安县接壤。邵永高速环镇而过,离白仓镇出口仅10公里。花桥出口20公里。距邵阳市县城25公里,邵阳市52公里,永州市60公里,衡阳市100公里。

五峰铺镇地处邵阳县东南部,东与祁东县太和堂镇相邻,南与东安县南桥镇接壤,西与白仓镇相连,北与下花桥镇毗邻,镇人民政府距邵阳县政府24.1千米,区域总面积137.8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五峰铺属于半山半丘陵区。有高霞山,云霞山,破头寨,三角岭,小眉山五峰。

气候特征

该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11年,五峰铺镇有耕地面积5.8万亩。

水资源

清幽的五丰铺檀江水悠悠南来,绕经学校后,迤西北而去。与夫夷水交汇成江水。

矿产资源

该镇境内资源丰富,锑,锰,铅锡储量居全市之首。

行政区划

五峰铺镇现辖4个社区:

39个村委会:

截至2011年末,五峰铺镇下辖民胜、中和、兴峰、龙岩市4个居民委员会,仁湾塘诗、农科、胡桥、板桥、鹧鸪、白田沙田、刘家冰、马草、大田县、沉庵塘、留旗坪、田中、陈宝、袅旗、水田、石井排桥、弄子、联旗、羊古、冷水、新铺、马蹄、红星、向联、黄金、东阳、双河、六甲、大户、青云、过路、长江、金珠、七里、东井、黄泥、水口、园艺、六里、新桥、合作、众和、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界牌、荆塘、驻马、田东县、杨柳、燕塘、正镶白旗、东山、鸭山、大江55个村民委员会;下设38个居民小组、891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五峰铺镇下辖4个社区、39个行政村:民胜社区、中和社区、兴峰社区、龙岩社区、六里村、向联村、七里田村、田东村、白旗村、板桥村、胡桥村、长江村、界牌村、青云村、袅旗村、东山村、东阳村、双河村、众和村、塘诗村、燕塘村、冷水村、刘家村、白田村、马草村、仁湾村、东井村、大户村、驻马村、利群村、排桥村、陈保村、留旗村、羊古村、大田村、高霞山村、荷叶塘村、五星村、合兴村、黄旗村、新田村、白竹村、楠木村;镇人民政府驻中和社区。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五峰铺镇辖区总人口为10.0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8万人,城镇化率29.7%。另有流动人口21031人。总人口中,男性5.18万人,占51.6%;女性4.85万人,占48.4%。总人口全部为汉族

截至2017年末,五峰铺镇常住人口92084人。

截至2019年末,五峰铺镇有户籍人口107040人。

文化

地名由来

五峰铺镇因境内有高霞山、云霞山、破头寨、三角岭、小眉山5座山峰而得名。

简介

五峰铺拥有“扎台戏”、“蓝印花布”等传统文化。其中“蓝印花布”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台戏”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印花布

1000多年前,五峰铺镇人首创了“蓝印花布”,2008年4月,“蓝印花布”被正式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生石灰豆粉合成砂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雕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据《邵阳县志》、《宝庆胜揽》记载:唐贞观时期,邵阳境内棉纺织业兴起,邵阳人在苗瑶蜡染的基础上,首创以豆浆石灰代蜡防染的印染法。至明清两朝,由于水陆交通发达,资江直抵长江武汉市有专用的宝庆布码头。当时邵阳市商贾云集,成为华南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印染、销售中心,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

从民国后期起,由于被机制洋布和现代印染花布所取代,邵阳蓝印花布逐渐从现代生活中淡出。解放初,仅邵阳县城就有8家大印染作坊、30多家中小染坊,但到1986年,最后一家蓝印花布印染厂在邵阳县五丰铺镇倒闭了。“衣被天下”的邵阳蓝印花布已濒临灭绝,存世的老艺人屈指可数。

自2003年起,五峰铺文化站站长陈克文在五峰铺镇调查、收集流失的蓝印花布。2004年,在一个老艺人家楼顶的天窗里,他找到了一套古老的蓝印花布的印刷版和图案。他们整理材料,拍摄蓝印花布工作流程,帮助争取恢复印染的作坊,帮助老艺人重操旧艺,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帮带徒弟,传承和保护古老的传统民间文化。随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尘封已久的邵阳蓝印花布被重新唤醒,走出江湖。

扎台戏

五峰铺镇“扎故事”又称“扎台戏”,是流传于邵阳市县五峰铺镇、白仓镇、古城邵阳一带的民间艺术,它用“扎“的艺术把某些戏剧故事的主要人物刻画出来,使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据《邵阳县志》、《宝庆府志》、《宝庆揽胜》记载:“相传二百多年前,古老繁华的五峰铺镇突遭大火焚烧,这时仁慈的“火神菩萨”显灵,及时搭救黎民,才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人们为感谢“火神”,特修建“三星庙”,内供“火神”尊像,并定每年6月19日火神生日举行扎故事进行祭祀。此活动代代相传,流行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一古老艺术重现昔日光芒,在市、县多次重大庆祝活动中深受领导和群众高度赞誉,因此五峰铺也成了扎故事艺术之乡。

扎故事又是一种高空艺术,其主要操作流程是:先选出有胆量、扮相好,而且有一定表演能力和高空应急能力的童男童女。将他的化妆、着装成各种戏剧人物形象,利用力学平衡原理,上下叠起,扎在长4米、围14厘米的铁杆上,铁杆插在长、宽、高各1米的彩箱上,再由8个壮汉抬着沿街表演。

五峰铺扎的故事主要作品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古典文学作品,如《白蛇传》、《刘海砍樵》、《西游记》、《杨家将》等。五峰铺扎的故事以其“惊”、“奇”、“险”的特点倍受人们青睐。可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加上老艺人大都年岁已高,年轻一代无心学习,五峰铺扎的故事面临后继无人,急待我们抢救与保护。

交通

该镇镇内每天有发往广州市东莞市,深圳,长沙市株洲市衡阳市邵阳市永州市东安县祁东县邵东市的班车。

邵阳市至永州、邵阳县至衡阳的两条省道在这里交汇。

2011年,五峰铺镇境内有217、317省道过境,境内总长总长2.2千米。乡道总长19.5千米,村道总长167千米,其中已硬化路面164.6千米。

社会

教育

省重点中学邵阳县二中坐落在五峰铺镇。五峰铺镇现有邵阳县二中、青云中学、六里桥中学、五峰铺镇一完小、五峰铺镇二完小、众和完小等学校。

邵阳县二中,诞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1939年,邵阳县籍的吕子哲、蒋希乾等名人志士,顺应时势所需,本着“创办学校,培育人才,救济失学”的宗旨,创办了一所“湖南省应时初级职业学校”。

1940年11月定名为“湖南省私立应时初级中学”。

1944年秋,日军入侵五峰铺,学校被迫停办。

1945年春,为躲避日寇的骚扰,曾三异校址,直到秋季日寇投降,才得以回迁五峰铺原址。

1953年,学校由邵阳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邵阳县立初级中学”。

1958年,学校升格为完全中学,更名为“邵阳县第二中学”。

1969年,县办中学下放,由五峰铺公社接管,改名为“五峰铺公社中学”。

1974年,高中由县统筹部署,恢复“邵阳县第二中学”校名,并沿用至今。

2011年,五峰铺镇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3490余人,专任教师103人,小学24所,在校生7696人,专任教师37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4所,在校生4293人,专任教师22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高中1所,在校生3126人专任教师183人。

文化事业

2011年,五峰铺镇有文化站1个村级远程教育文化活动中心61个;农家书屋17家,藏书25万余册,各类文化经营户68家;中小学图书室藏书20.8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通讯报道、文艺创作人员92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五峰铺镇有医疗卫生机构77个,门诊部(所)15个,病床86张,专业卫生人员235人,其中执业医师42人,执业助理医师31人,注册护士11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8.7万人,参保率87%。 

社会保障

2011年,五峰铺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92户,人数1634人,支出294.1万元,月人均150元,比上年增长6%;城市医疗救助1350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13户人数4488人,支出484.7万元,月人均90元;农村医疗救助46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1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9.2万元,社会福利费186万元,敬老院1家、床位8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74人。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9978人,参保率75%。

基础设施

2011年末,五峰铺镇有邮政局1个,代办所24个,报纸、杂志共计发行1.4万份。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8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500户,移动电话用户1.5万户,互联网用户5300户。

经济

综述

邵阳县五峰铺镇是一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小镇,地理位置优越,邵阳县二中坐落在南路重镇五峰铺,地处四县三市交界的中心区域。邵阳市永州市、邵阳县至衡阳市的两条省道在这里交汇。高霞山、云霞山、破头寨、三角岭、小眉山五峰秀出,屏障于学校东南。人们常说“走过天下铺,当不得五丰铺”。五丰铺在有皇帝的时期,曾在这里设了个台;叫烽火台。三民主义来的时候设了个大戏台。走了日本是设了个大炮台。解放是设了个民主台,专政台。邓先生在的时候设了个改革台,开放台,教育台。21世纪什么经济台,人本台,官僚台。。。。。无数个。五丰铺一路走来,饱经沧桑。五丰铺地跨三市,南通永州,北连邵阳市,东接衡阳市;是战争的要塞,交通的枢纽,腾飞的机场。五丰铺背依大山,四面环山,群山逶迤,势顶五峰。五丰铺人缘广结,南来北往。商贾云集;享有蜜蜂属朝皇之地!

1949年为仁乡,1952年建镇,1958年为卫星公社,1961年建五峰铺镇。

2011年,五峰铺镇地方财政收入148.7万元。

2019年,五峰铺镇有工业企业15个,规模以上企业5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个。

第一产业

2011年,五峰铺镇农业以种植水稻、红薯、麦类、豆类、蔬菜为主,农业总产值1.9亿元,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8%,粮食总产量4.6万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12.4万头,出栏10.3万头;羊饲养量3500只,家禽饲养量86.2万羽。

第二产业

2011年,五峰铺镇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

第三产业

金融

2011年末,五峰铺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金额5.8亿元,各类货款余额1.7亿元。

邮政电信业

2011年,五峰铺镇邮政业务总量550万元,其中纯收入212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50万元。

棉毛服装生产城

五峰铺镇棉毛服装生产早,发展快。改革开放前期,依靠政策优势,棉毛服装生产异军突起,遍布全镇千家万户,蜚声于省内外。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造成核心竞争力不强,再上新台阶力不从心。经过镇政府的指导,以做大做强为目标,使棉纱服装生产产生了跨越式的发展,现有两个棉纱集团和400多家生产厂家。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日本。投资3000万的棉纱服装加工厂已建成。投资两千万的精品童装厂已落地。各生产厂家还依靠人才、技术优势,在全国各地“安营扎寨”,形成“株洲一条街”、“郑州市一条巷”“济南市一个市”“北京一个场”的五峰铺镇棉毛服装生产城。他们总资产上亿元的有2家,上千万元的有5家,上百万元的有15家,形成技术共让,信息共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良性循环发展经济。

劳动力资源丰富

五峰铺镇人口10万余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建筑业起步较早。该镇党委政府以发展建筑劳务经济为龙头,因势利导,以组织有序流动、务工培训占有市场,基地建设建立品牌,跟踪服务维护权益,在用人、信息、奖金、培训、管理、法制等各方面进行大力支持,通过建立建筑劳务用工信息库,帮助建筑能人组建了以建筑市场为大本营、以专业户为轴心的多方合作联合体,在省内外建立了60个建筑市场信息窗口,千方百计抓市场的培育和开发,抢占省内外建筑市场,打造建筑精品。“出精品,树形象”、“建好一幢房,美名远扬”,以“诚信+技能+创意”赢得广大顾客青睐。为此,该镇党委政府还创新内外两线培训机制,外线采取社会培训、校企联合培训等方式,内线实行“师带徒,徒变师”的传带式,着力提高建筑劳务工的诚信品格和建筑技能,为建筑劳务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做到输出一批,成功一批,转移一个,带动一片。开展“徒学师、师比师”的建筑技能练兵活动,使一批乡土建筑“设计师”、“神刀手”脱颖而出。

敬国诚信建筑队

邵阳县五峰铺镇敬国诚信建筑工程队双喜临门:在海南省承建的德昌电子大楼被评为“优质工程”,造价1000万元的沙井科教楼正式签约,标志着五峰铺建筑大军在海南建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至此,该镇32个建筑工程队已在广州市深圳市海口市武汉市长沙市等30多个大中城市站稳了脚跟,从业人员超过1万,年纯收入2亿多元,占全镇GDP的41%。该镇被评为“全省发展建筑劳务经济先进单位”。为了做大建筑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五峰铺镇党委政府实施“离土离乡,向外输出”和“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的“两条腿走路”方针,使全镇建筑大军的足迹遍布全国12个省30多个大中城市。已建基地50个,形成了打桩、砌砖、装修三大建筑产业,许多村庄和农家全靠建筑来支撑经济命脉,全镇涌现了300余个建筑之家、26个建筑之村。

参考资料

五峰铺镇.邵阳县人民政府.2023-12-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