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都何 :安徽省南陵县的古老乡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23:11

八都何是一个在安徽省南陵县的古老乡村。该村现有总人口895人,268户,为省美好乡村重点建设示范村。

地理环境

位于安徽省南陵县工山境内,地处南陵、繁昌区铜陵市三地交汇处。示范村距南陵县城35华里,芜湖市市区80华里;距九华山48华里,黄山130华里,紧邻318、205国道,交通十分便利。

旅游

同时,距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马仁山景区仅3公里,将成为马仁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地质景观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旅游环线整洁通畅、交通游步道布局合理,为游客来境内游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主要景点:射的亭、上马石连理树、公堂屋、古民宅等;历史文化传说:射的佳缘、何琦(东晋时期何氏祖先)孝的故事、抗日解放战争时期苏托夫、陈宝林、李金波三位烈士陵园

人口民族

其境内保留着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现有居民500多人。该村现有总人口895人,268户,为省美好乡村重点建设示范村。

社会

村落环境优美、超市购物、农家乐餐饮等基础设施正在准备。

代表人物

何琦(302—384年)是工山镇八都何氏之始祖。祖籍庐州,出生于仕宦家庭。祖父何龛先后任晋后将军及大将军等职。父阜任淮南市内史。堂弟何充官至大司徒,堂妹法倪贵为正宫。西秦南犯,随晋室东迁,家族乃定居射的山北麓,称何家汇。清末改都图制时,改称八都何。烽火岁月,又以“红色八都何”名噪大江南北。

何琦字万伦,十四岁丧父,啮哀参礼。寡母将他抚养成人后,家道中衰。曾做过宣州区“郡主簿”“郎中”及“泾县令”等小官,皆在以禄奉母。老母逝世时,悲不欲生,竟至“泣血”,“杖而后起”。当母柩停家待葬,邻居忽起火灾,火借风威,风助火势,直扑停柩灵堂,村邻苦劝他,弃柩逃生,他嚎啕痛哭,执意不移半步,誓与亡母遗体同烬。说来也巧,忽然风向掉头,免遭不幸。当时,传以“因孝动天,反风灭火”,一时巧合,竟成千古佳话。自母丧后,心灰意冷,不愿为官,不交人事,潜心读书,从事著作。司寇王守爱其才,推为参军不就。司空陆玩,太尉桓温,相继征为博士,一一婉言谢绝。司马昱咸安元年(371年)朝奉事,称疾辞之。后封臧宫。亲贵济济,汲引纷纷,均辞不就,持正修身。视功名如草芥,轻富贵若浮云。事亲至孝,垂范千秋。二十四史的《晋书唠琦传》、《隋书·经籍志》对其孝行均有记载。《南陵县志》素有“晋孝子”之称。

何琦,为东晋著名的史学家,博古通今,隐居著作。始隐马仁南,民国十三年版《南陵县志》:“桓温登县北山访何琦”即指此山(见《何氏家谱》)。终隐大工山(西)朗陵峰。“辟谷炼丹著书立说”史称其“沉敏有识度”“好古博学”。《三国评论》是他开篇写三国之先河。他一生布衣蔬食,修身立德,清心寡欲,输墨为事,享年八十二岁,堪称寿考高龄。

琦公任泾县令时,治泾川县水有卓绩,人民受益良多,故在其逝后,代有封谥。宋封“灵泽王”,元封“广惠王”。薄太后陵历代立祠奉祀。始于号称“一邑镇山”的工山神灵合祀,故俗有“工山菩萨”的称号。据“明万历庚寅年(1580)邑侯沈尧中重修工山殿碑文”:“在工山东北有峰,傍龙池,顾崎路盘回,登者至不成步”,“旋憩庙中,仰观神像,则露居而士立,四壁萧然,不蔽风雨。归与民议,愿择地迁修。”乃卜七女山(俗谓青山)南麓,即今工山坊处。此前,曾一度混祝于“安贤祀”。后在南陵十字东街,建“孝国祀”专祀之。据传,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大旱,全邑宦绅率民千余登山汇集“工山殿”向神祈祷,巧值天降大雨,旱情得解。时人竟归功于“有求必应”的神灵,后来逢旱则求,已成习俗。

过去,每年农历六月初一为祭祀何琦日,称之曰“赛会”。县城以县令为首,宦绅率众参加,四方八镇以乡绅为首,率众鸣炮奏乐,叩拜神像(如无庙地方临时设灵位于广场),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无论是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或雨或阴,届期必祀,从未间断。赛会属民间活动,都是自掏腰包自敬香。也有的一次乐捐,置田收租,选人管理,供会开支。八都何村,下塘埂南岸,原有一幢专祀何琦的工山庙,内供“工山菩萨(即始祖何琦)”。每逢祀日,铳炮齐鸣,锣鼓喧天,擎“万民”伞,举“虎头”牌,扛“高照”灯,巡村一周,以祈平安。

自晋至今,民间对“大孝乾坤著”何琦的怀念,迥论偶成。

历史沿革

世界何氏起源于庐江县

“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这是收藏在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中心内《庐江何氏大同宗谱》扉页上的联语。它告诉世人:华夏何氏,源于安徽庐江。

一、何氏起源

汉民族姓氏源于商姬,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阳水木记》(东汉唠)载:何氏始祖公,原本姓韩,乃战国时韩国君韩厘王之次子。韩王安时(前238—230年),何瑊与韩非同秉国政。时秦国日亦强大,韩瑊便进谏韩王安要严加提防。韩王安不从,韩瑊便辞官隐退。时不多久,秦相继并吞六国,韩王安被虏。国破家亡,韩瑊便携妻姜氏“遁迹庐江县,寓于津要,操舟为业。”是年,秦始皇出巡到博浪沙(原韩国境内),遭遇刺客伏击,险些丧命。秦始皇怀疑这是被灭亡的韩国残余贵族所为,于是便下令全国查访,凡原韩国王室子孙一律斩杀,以绝后患。一日,韩瑊停舟渡口,忽有来人诘询姓氏。时天寒地冻,韩瑊便手指舟下河水答曰:“此为吾姓”。意思是以水“寒”喻“韩”字,因当时何瑊不知来人身份,并非有意要隐瞒真姓。岂知来人没有领悟其意,亦指舟下河水追问道:“为河姓?”韩瑊笑应之:“姓氏从人,岂从水焉。”于是来人便以何姓记录在册,继而离去。事后韩瑊得知前来打听姓氏之人乃秦始皇所派密探,惊骇之余深为感叹:“吾家幸免于刀斧者,‘何’字所救,乃天启也。”于是便改姓为何,名何瑊。并建房造屋,开荒种田,正式定居庐江县。何瑊夫妇“力田讲礼,庐人重之,皆寿百年。”死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冈,后代培附埠垒垒,世人因名何坟冈。”此坟至宋代尚保存完好。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吏部尚书、著名学者李光到庐江过何坟冈,曾题诗一首:“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那得悟凝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清崇陵。”(宋光《简集》)

何瑊公夫妇共育有三子,长子何通,次子何适,三子何遇。三个儿子均秉承父德,“力耕致富,讲礼睦邻”,家族人丁兴旺。时至东汉,何氏已发展成当地的名门望族。影响较大的有何、何求、何点三兄弟,曾先后官至太守,且都“利民革*,政声远播。”但他们又都淡漠功名富贵,继祖辈之志先后归隐,被世人称之为何氏“三高”。而如今,全国何氏家族春节时仍要在门上贴出“三高门第,四友人家”的对联,盖源于此。在后汉、魏晋、六朝时期,何氏宗族更是人文称盛。其中经学大师何邵公,道学大师何允,玄学(哲学)大师何晏等人,锐意学术研究,分别著有《公羊墨守》、《周易注》、《论语集解》等传世经典之作,乃至当时有“过江名士数诸何”之美誉。

唐宋年间,何姓已发展成为全国大姓。在宋朝编撰的《百家姓》中,何姓按其朝野地位和人口份额排序第21位。到了明末清初,何氏人口分布范围涉及11个省共有152股(即支派),其中安徽省64股,江苏省8股,江西省14股,河南省4股,福建省11股,浙江省2股,湖北省17股,湖南省10股,陕西省1股,广东省16股,广西壮族自治区5股。何姓已仅次于陈、李、张、黄四姓,成为全国第五大姓氏。新中国成立后,至第五次人口普查,据相关资料显示,何姓在全国前20大姓中排序第17位。

二、何氏播迁

亦如中华民族各大姓氏一样,庐江何氏自太始祖瑊公,历经战争、动乱、仕宦、戍守、经贸等等,逾2200余年,其后裔遍布中原。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及港、澳、台地区,何姓人口尤为繁荣。据《庐江何氏大同宗谱》记载,庐江何氏南迁基本上与中国历史上中原汉族几次较大规模的南迁同步。何氏第一次南迁是西汉刘启三年(前158),刘濞等七王谋反,并邀在朝任要职的瑊公四世孙何叔玉相从,何叔玉拒绝参加而携全家深夜南逃,徙居荆州桂阳郡(今广东省、湖北交界地),此乃庐江何氏南迁的第一支派。第二次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北方社会发生动乱,加上灾荒,民不聊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流向赣州市、闽西和粤北。第三次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金朝南下,席卷中原,百姓们纷纷随宋室逃渡江南。第四次在明末清初,是中国人口北人南迁、南人西迁历时较长、也较平缓的一次。今福建省闽南东山岛上有一何氏家庙,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庙堂正厅有一有横匾,上书“庐江县衍派”四字,两侧有一副楹联,文曰:“追维固始自唐而宋而明而清千百年来共传世泽;远韶庐江由浙及闽及漳及诏四十代后不愧箕裘。”由此可见庐江何氏南迁历史之一斑。有关何姓在海外的发展史同华侨在海外的发展史也是一致的。大约在明初,随着沿海渔民移居海外,落地生根。就区位而言,由近及远,先东南亚,渐次到澳洲和欧美。至上世纪50年代初,据在马来西亚成立的第一个庐江何氏总会不完全统计,何氏后裔集居万人以上的有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印度越南缅甸泰国加拿大美国法国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里值得一提是,《台湾省通志》在考订史实的基础上记载:历史上从中原入闽、由闽入台的13大姓,何姓名列其中。明末天启崇祯年间(1624—1642),荷兰人窃据台湾。有一位由闽入台的何氏后裔何斌,在台湾从事贸易前后30余年。因懂得番语,受荷兰官商信任,委以东印度公司通事(翻译)。何斌以大义所在,设法探测台湾水陆形势,制成地图,秘密献给在福建省郑成功,为其渡海攻取台湾、赶走荷兰人立下头功。后有诗赞曰:“献图成决策,领港率;台湾海峡升平日,驱荷第一功。”如今,在台湾的何氏后裔有数万之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基隆市等地都相继建立何氏宗亲会,并多次组团回大陆到庐江县寻根访祖,认族归宗。

三、何氏太始祖陵园

1994年9月3日,第一届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来自世界各地40余个何氏宗亲会、联谊会共同发出倡议:饮水思源,回庐江何氏发源地,奉祀先祖。会议一结束,9月10日,菲律宾庐江何氏总会大陆恳亲团就直飞北京市。在国家图书馆查阅《庐江何氏大同宗谱》后,又乘机飞至合肥市,到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查询、收集了大量史志资料,即专程来到庐江,实地考察太始祖瑊公墓葬的遗迹遗存。随之,在新加坡(1995年)、中国香港(1996年)、中国台湾(1997)、中国澳门(1998年)、海南省(1999年)等地举行的连续五届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上,发起“万派朝宗,重修始祖墓陵”的募捐活动。2000年11月,由海内外各庐江何氏宗亲会捐资170万元重新修建的何氏太始祖陵园正式竣工。庐江何氏太始祖陵园依据古籍文献,在庐江县城东望淮冈(今名何家大坟园)瑊公墓葬遗址处重建。陵园占地12亩,园内正中墓冢由石阶托出,四周栅栏拱卫,外壁用圆形花岗石建成,内圆用特制大红砖圈垒,中间真空,立地通天;墓室内放有吉祥物,象征世代祥和、兴旺发达。冢前的大理石墓碑,高4米、重13吨,阴刻嵌金碑文“何氏太始祖瑊公之墓”,系福建何氏宗亲会捐赠并从福州市专车运达。园内北侧建有“庐江堂”,堂前陈列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华青铜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徐尚东先生为“庐江堂”赠送的宝鼎。鼎身文曰:“值公元二ΟΟΟ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世界何氏宗亲会在何氏祖宗室庐江县召开,群贤毕至,认宗归祖,铸此宝鼎,祈祷中华血脉源远流长,子子孙孙永宝用。”

11月28日,第七届世界庐江何氏宗亲恳亲大会在庐江隆重举行。来至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印度越南加拿大美国法国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等海内外16个国家和地区,海南省广东省福建省湖南省、湖北、江西省河南省浙江省黑龙江省等11个省共62个何氏宗亲恳亲团1200多人聚集庐江何氏太始祖陵园,拜始祖瑊公之墓,认宗归祖。澳门特首何厚亲笔为大会题词:“叶茂源远”,委派私人代表何兆明先生专程前来参加大会,以表达宗亲之情。本届大会通过决议:庐江县是何氏发祥地,是海内外何氏宗亲的根。世界各地何氏宗亲会轮流每年回庐江何氏太始祖陵园奉祀先祖,敦亲睦族,凝聚乡情。

2004年10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公布:庐江何氏太始祖瑊公墓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德生2007-6-25)

参考资料

何氏族谱.南陵工山镇八都何氏之始祖何琦.2014-05-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