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淝河 :发源于合肥市西北部的巢湖支流

更新时间:2024-09-20 16:53

南淝[féi]河(Nanfei river),古代称为施水和金斗河,位于安徽合肥市境内,是巢湖重要的入湖支流。南淝河干流河长约70千米,流域面积1700平方千米,发源于江淮分水岭大潜山余脉,从西北向东南流入董铺水库、流经合肥市主城区后于入湖口施口处汇入巢湖,有四里河板桥河、史家河、二里河、二十埠河、十五里河、店埠河、长乐河等支流。

南淝河是巢湖的支流,位于地质构造交汇处,西北为华北板块,东南为扬子板块,西南为秦岭大别山带。南淝河及巢湖流域形成于距今1.34亿年到300万年间的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运动。先秦时期,古人在南淝河上游的江淮分水岭处开凿了人工运河,连接长江流域的南淝河和淮河东淝河。三国时期,曹操发动军民进行了大规模修复,此后经过多番改造。该河流域地形大部分为岗冲起伏的丘陵,下游则是洪畈圩区。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约为15摄氏度。南淝河流域内的植被主要以水稻和小麦为主,覆盖广泛。水域内鱼类种类繁多,有白鲟刀鲚银鱼太湖短吻银鱼等60多种。

南淝河承担着流域内的排涝减灾和水利运输的功能,在航运方面,可通航300吨级船只至大兴港区。南淝河的支流店埠河,常年可通航60吨级船只,是唯一能与南淝河通航的等外级支流航道。沿南淝河航道南下,经过施口、巢湖裕溪河直达长江的合一裕航道,成为合肥市水运的重要干线。

名称由来

南淝河古称施水和金斗河,《水经注》记载:"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东南入于湖。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直至合肥县。施水再向东至湖口县戍,东注巢湖,称为施口。"杨守敬在《肥水》一文中指出:"肥水源自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这表明在古代,名为"东淝河"的水系自汉代时便已存在,因为合肥县即在那个时期已有。应劭提出的"夏水与肥合"虽不确定其准确性,却反面证明了当时确实有"肥水"存在,这也是为何郦道元记载这一水系的原因。《尔雅》记载:"归异,出同流肥","肥水"和"施水"曾均称为肥水,唯施水经过合肥市县城,故称"施水"。杨守敬亦引用唐朝庐潘的《合肥辨》支持此说法。在杨守敬的《施水》疏文中,进一步考证称施水原名为肥水。全祖望则未能注意到《水经注》中关于"肥水别"的记载,认为其未对施水源头做详细探讨。施水在广阳乡接受肥水的滋养,在肥水向北流市20里处形成。在《读史方舆纪要》和《水道提纲》直接将其称为肥水,又或称之为金斗河

位置境域

南淝河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境内,是合肥市的母亲河,属于长江流域巢湖的支流。南淝河流域介于31.70°~32.13°N,117.04°~117.62°E,全长约70千米,流域面积1700平方千米,流经合肥市长丰县蜀山区瑶海区、包河区和肥东县两县三区,西起合肥市的西北部江淮分水岭东南侧,跨高刘社区岗北村何老家的红石桥,经鸡鸣山,向东南流入董铺水库,与包河、银河、雨花塘、琥珀潭、黑池坝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水体形成合肥市环城水系,贯穿合肥城区,于施口注入巢湖。

历史成因

南淝河是巢湖的重要入湖支流,位于地质构造的交汇部位,西北为华北板块,东南为扬子板块,西南为秦岭大别山带。巢湖及其流域形成于距今1.34亿年到300万年间的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运动。

古代先秦时期,人们在南淝河上游江淮分水岭处开凿了人工运河,连接长江流域的南淝河和淮河东淝河。三国时期,曹操发动军民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因而得名“曹操河”。至宋代以后,近350至200年间,巢湖面积缩小至829.96平方千米,人类开始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特别是在庐江县肥西县两县,原湖湾的杭埠河、南淝河、柘皋河裕溪河沿湖口三角洲被围垦成圩田。在人们进行围垦之前,这些地方曾是巢湖的四大湖湾,后来经过河流泥沙的淤积,形成了河口三角洲或湖泊滩地。

流域水系及特征

水系组成

南淝河发源于大潜山余脉,肥西县长岗乡邓店村西侧。基本东南流,河长70千米。其中,河源市合肥市亳州路桥为上游,长38千米;亳州路至屯溪路桥为中游,长5.5千米;屯溪路桥至施口为下游,长26.5千米。南淝河主要一级支流有7条,左岸有四里河、板桥河、史家河、二十埠河(又名龙塘河)、店埠河、长乐河等6条支流,右岸仅有二里河1条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有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和店埠河。

上游河段

南淝河过鸡鸣山东北麓,东南行,进入董铺水库。出库后,续东南曲行7千米,于合肥老城区西1.5千米处,与北来的四里河汇合。四里河发源于长丰县土山乡青岭村老堰冲,流域面面积200.25平方千米,河道长26.7千米,河道平均比降0.56%e。纳四里河后,再东抵环城西路边略趋北,至亳州路桥(旧肥宁桥改建)。上游段为丘陵岗地,其间岗冲相间,波状起伏,岗冲高低差为10~20米。河道蜿蜒于冲洼间,地面平均以3.5%的比降向河心倾斜。河床狭窄弯曲,一般低于两岸地面6~10米。河道比降陡,汇水迅速,水流淌急势猛。

中游河段

中游段。过毫州路桥后,沿环城北路东行,过阜阳路大桥(旧拱辰门大桥移位偏西新建)。在兴庆区东北角汇板桥河来水。板桥河流域面积177.25平方千米,河道长26.3千米,河道平均比降0.77‰。发源于长丰县境内,有东、西两源。东源县出自吴店乡尚店村,西源出自双墩镇邵岗村。两源于三十头乡阁坡村附近汇合后,南北河于合肥双岗东侧汇入南淝河。南淝河过板桥河口后,沿不城东路北段南行,穿过淮河路大桥(又名大东门桥,旧城威武门悬索桥改建)。在长江路大桥边折东,至滁州路中段复转南。过孝肃桥(曾名芜湖路、延安路桥)后,左纳史家河,至雨花桥,右纳二里河,续流至屯溪路桥。中游段为从岗地向河湖滩地过渡地带,地面以簸箕形扩展,岗丘逐渐平缓,地域逐渐开阔,河道逐渐展宽。自河心向两岸扩展形成河漫滩、一级冲积阶地和二级侵蚀阶地三级阶梯地貌。河漫滩地,地面平坦,高程为10~12米;一级冲积阶地,地面比较平坦,高程为13~18米;二级侵蚀阶地,为平缓丘陵地,高程在18米以上,一般为25~35米。该段河宽20~30米,河床高程为5~7米,两岸路面高程为10~20米。

下游河段

下游段。过屯溪路桥后,透迤东南行,至肥东县龙塘乡程马坪,左纳二十埠河来水。二十埠河流域面积161平方千米,河道长27千米。纳二十均鼻河后,又东南行至三汊河,店埠河由左来汇;再南行至板桥,长乐河由左注入;至马家渡,原有发源于合肥城西郊大蜀山东南侧,流域面积111.25平方千米,河长288.8千米的十五里河由右汇人,1957年改道直下巢湖,成为巢湖一支流。而后,南淝河出施口入巢湖。下游段流经地带为河湖冲积滩地,两岸圩田连绵,阡陌纵横,水网交织,地面高程7~11米。河道平缓,河底高程5~6米,河宽50~100米,常年平均水深2米。两岸筑堤,堤顶高程12~13.5米,比降0.3‰。

主要支流

四里河

四里河,又名三岔河,发源于长丰县土山乡青岭村,南流至大杨店乡赵山村进入合肥市郊区,于郊区磷肥厂附近注入南淝河。全长24.7公里,流域面积221.3平方公里。上游建有泗水县、大官塘、梅冲3座中、小型水库。

板桥河

板桥河,古名皇陵庙南水。其源头有二:西支源于长丰县双墩乡邵岗村,东支源于长丰县吴店乡尚岗村。两支在长丰县三十头乡阁坡附近汇合,南流至张洼乡大店村进入郊区,再于双岗东侧注入南淝河。全长26.25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77%。,流域面积177.3平方公里。上游建有三十头、张桥、蔡塘3座中小型水库,中游建有王岗滚水坝。

史家河

史家河,古名小史港,发源于长丰县南部,南流经郊区张洼乡,至瑶海区穿过矿机厂大院入南淝河。全长12公里,流域面积63平方公里,建有节制闸、涵洞等。

二里河

二里河,古名九曲水,发源于郊区常青乡五里洼附近,东北流至雨花桥人南淝河。全长5.2公里,流域面积12.7平方公里。二里河地面高程在15~42米有10平方公里,低于南淝河水位(15米以下)的有2.7平方公里,一遇暴雨,下游省体育场一带,常受洪涝灾害。80年代,开辟了新河口,出水较前流畅。

二十埠河

二十埠河,又名龙塘河,发源于长丰县三十头乡南部,大致沿合肥市郊区与肥东县边界南流,在肥东县龙塘乡程马圩与三十埠河汇合后,再南流至和尚口注入南淝河。二十埠河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161平方公里。下游水流平缓,常年通舟楫。

十五里河

十五里河,发源于大蜀山南侧,东南流至马家渡入南淝河。1957年兴建兴集电灌站调整水系时,人工改道至义城镇南部董城府附近注入巢湖。改道后河长28.8公里,平均坡降0.72‰,流域面积111.25平方公里。十五里河河道弯曲,源短流急,洪、枯水位变化大,汛期常有巢湖水位顶托,下游易受洪涝灾害。1959年曾对河道清淤疏浚,后又在河道建有兴集、汪潦两座排灌站,泄洪和灌溉条件有所改善。

店埠河

店埠河,是南淝河最大支流,发源于长丰县吴店乡,南流经肥东县众兴、永安、店埠、撮镇镇、临河集等地,至三汉河入南淝河,全长38公里。店埠镇以下河面宽70~90米,河底高程4.5米,可通航百吨位船只。

长乐河

长乐河,源于肥东县桥头集乡,西流经复兴、长乐乡入南淝河,全长21公里。东淝河古称淝(肥)水,其源有三:东源县,名王桥小河,源于肥西长岗店北,南流至将军岭西,又北流至高店乡唐新圩(旧志称“铁索润”附近)汇入天河,成为东淝河主源。

地下水

南淝河区域内地下水主要被划分为全新世冲积孔隙含水岩组、晚更新世冲积孔隙含水岩组和第四纪早中更新世孔隙含水岩组。其中,全新世冲积孔隙含水岩组以承压水为主,涌水量为100-500m³/d,主要分布于南淝河等一级阶地、河漫滩地段、及波状平原的支流、河谷中,一般具承压性,个别地段为微承压,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中细砂、含砾中粗砂和砂砾石层。晚更新世冲积孔隙含水岩组分布在波状平原地区,粘土孔隙含水层广泛发育,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山区裂隙水。早中更新世孔隙含水岩组为承压含水层,在区内分布范围较广,其顶板埋深25~40m,厚度2-18m不等,各地段的富水性差异较大,富水性较贫乏(10-100m³/d),含水层岩性为中、早更新世粉砂层。南淝河流域地区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明显。

水文特征

南淝河水位随季节变化很大,夏季,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水位较高,冬季,流域内降水少,河流水位较低。河流水位年际变化也较大。北门桥正常水位为8米左右,历年最高水位为16.19米(1954年),历年最低水位为6.49米(1956年年)。1978年11月10日,芜湖路桥以上河道干涸。根据资料计算,南淝河合肥北门水文站水位为:5年一遇12.8米,104年一遇14.7米,20年一遇15.09米,50年-遇16.18米。5、10、20、50年一遇洪峰流量,分别为250、其多年平均降水量1028.0mm,蒸发量741.1mm。2017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014.4mm,属平水年,较多年平均值减少0.62%;年蒸发量为691.8mm,较多年平均值减少6.66%。2018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270.7mm,属丰水年份,较多年平均值增加24.5%;年蒸发量为676.8mm,较多年平均值减少8.68%,2017年、2018年南淝河入巢湖天然径流量分别为5.5414亿立方米、7.3884亿立方米。

地理特征

气候

南淝河全长70公里,流域而积1700平方公里,在合肥市市区内长约60公里,处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除个别年份外,寒冷天气和高温天气的日数不多,年平均气温为14~17°C,冬季(12、1、2月),经常受冷空气控制,冷空气来自北方,多吹偏北方向的风,夏季(6、7、8月)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常占主导地位。多吹南方向的风,春季(3、4、5月)和秋季(9、10、11月),乃是冷暖空气交替季节,风向不稳定,时南时北,时东时西,但以偏东风为主。

地质

南淝河处江淮丘陵地带,位于合肥盆地东部,区内地貌主要是波状残丘平原和河湖低洼平原。区内广泛发育第四纪地层,全区均被第四纪地层覆盖,区域内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晚太古代史早元古代地层、白垩纪地层、第三纪地层、第四纪地层,其中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地层岩性以斜长片麻岩为主,白垩纪地层岩性为砖红色砂砾岩夹含砾砂岩、砂岩,局部互层,第三纪地层岩性为为砖红色细砂岩、含砾砂岩夹泥岩,第四纪地层分为滚子河组、下蜀组和芜湖组。

地形地貌

南淝河位于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北起舞机山,南至巢湖盆地周围,大部分地等岗冲起伏,坐販相间,总的地势是中部高,南北低。江准分水岭横贯中部(大别山余脉),自六安龙穴山进入肥西牛尾巴山,向东延伸,经大潜山、官亭镇、焦婆、大柏店、将军岭,至长丰山土山、吴山和肥东县中北部八斗镇、广兴一带高岗出境,进入定远县维续向东延伸。自肥西小蜀山北三向庙,有江淮分水岭南侧的一个分支(古称"龙干")延伸向东,经南三十里岗、大蜀山向市区延伸,形成合肥市市区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局马部地貌特征,江淮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系,流城面积4316平方公里,地势由北向南(果潮盆地周围)倾斜,沿巢湖一带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圩板绵延,江淮分水岭以北为准河水系,流城面积2950平方公里,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大部分为海拔高程30~50米台地,沿瓦埠湖、高塘湖周围有小块狭长的冲积平原。

土壤植被

南淝河流域内土壤酸碱度为中性偏酸,黄棕壤与水稻土占土壤总量85%,石灰土、紫色土及砂黑土占土壤总量15%,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流域内植被以水稻与小麦为主要农作物覆盖占垦植数约93%,森林占7%左右,林木占比较少。

动物

南淝河水域鱼种繁多,这些鱼类绝大部分属于湖泊定居性鱼类,部分属于河湖洄游性鱼类。南淝河水域有白鲟刀鲚银鱼太湖短吻银鱼胭脂鱼、鲫鱼、鲤鱼、马口鱼青鱼草鱼日本鲭、赤眼鳟、逆鱼银鲴黄尾鲴、白鲢、鳙鱼、花鲭、秉式拟似鳊麦穗鱼、银绚、北方铜鱼、杜氏黄河鮈、船丁鱼、棒花鱼、长春鳊、三角鲂、红鳍鲐、洪泽湖白鱼、蒙古红鲔、戴氏红铂、寡鳞飘鱼、银飘、似矫、鳘鲦、油餐条、中华鲼敛、采石鲋、兴凯鲂皱、斑条刺绣皱、寡鳞刺鲚皱、泥鳅鲇形目、乌苏里鲍、大鳍鲢、黄鳝意、鳗鱼丽、黄河鲶鱼、鱼降鱼、乌鳢、黄鳝、鳜鱼、大眼鳜圆尾斗鱼沙鳢、吻鰕虎科、三线鳎、棘鳅、星弓斑圆纯等60多种。

人类活动

人工修整

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修筑了南淝河下游的堤防和长河翟公堤,并建造了三十六个圩。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郡守徐钰扩建了城北的新河县,深化并改变了南淝河的河道以绕过城北,在现今淮河路桥附近与南淝河接壤。城北路以北的河段是人工开挖的河道,至今仍清晰可见。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肥知县胡震亨在东城外修建了石闸。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经庐州知府王成修复后,将其改名为王公闸。1953年,为了航运需要,对屯溪路桥上下河段进行了改道,使其更为直通。

航道开发

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郭振奉诏在南淝河边开辟合肥城。他在城市的出入口处建立了东、西水关,将南淝水引入并与金斗河包河区逍遥津公园和凤凰桥的水系相连。这一时期,城内外的舟楫通行,许多商业店铺沿河而建。1512年,明朝正德七年,合肥县知府徐钰为了阻止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下令堵塞了西水关。这导致南淝河水顺着护城河弯曲向南流动,城内河道的水源减少,水量急剧减少,使得航运变得困难。1589年,明朝万历十七年,合肥市地区遭遇了大旱。合肥知县胡正享命人在城东建造了“王公闸”,用来蓄积南淝河上游的水源,以供市民饮用,并方便城内短途货物的转运。1762年,清代乾隆二十七年,庐州知府王畿主持修复了闸坝,继续蓄水以维护城内的短途航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内的航道逐渐淤塞,迫使港口不得不迁移到东门外的河岸。南淝河是一条自然河流,河床沿着低洼的地势弯曲狭窄,比降很小。由于长期缺乏治理,历年来的洪水带来的泥砂大多未能随水排出而沉积在河底,导致河流通行困难。到了20世纪初期,南淝河的航道逐渐淤塞断航,港口被迫移到东门外的河岸。1953年后,上游相继建起了董铺、四水、梅冲水库,截流蓄水导致航道水位减少。1963年,随着巢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巢湖水位被稳定控制,南淝河通航条件有所改善。尽管如此,由于城市的发展,南淝河的航道仍逐渐缩短。1985年,南淝河阜阳路桥至芜湖路桥3公里航道仍可季节性通航40吨级的船只。芜湖路桥至巢湖入口处28.2公里航道则成为六级航道,能常年通航100吨级船只,甚至在高水位期间,可通航300吨级船只至大兴港区。南淝河的支流店埠河,常年可通航60吨级船只,是唯一能与南淝河通航的等外级支流航道。沿南淝河航道南下,经过施口、巢湖裕溪河直达长江的合一裕航道,成为合肥市水运的重要干线。

环境问题与生态保护

环境问题

主要支流污染严重

南淝河流域有总共8条支流,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上游主要有四里河和板桥河,中游包括市区的排水河道史家河、二里河和关镇河,下游则有二十埠河、店埠河和长乐河。根据监测数据分析,板桥河、二十埠河和店埠河的水质较差,基本属于劣Ⅴ类水质,主要受氨氮和总磷的污染影响。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二十埠河的水质表现最差,氨氮年均浓度分别为7.61毫克/升、7.85毫克/升、7.45毫克/升,总磷年均浓度分别为0.69毫克/升、0.72毫克/升、0.71毫克/升。这些支流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南淝河干流的水质达标情况。支流上的排污口数量众多,导致生活污染物、畜禽养殖废水以及城市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通过这些排污口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从而使得水质超标。特别是史家河和二里河这两条暗河,污染情况尤为严重。这两条河流在旱季时截流,污水被输送至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但在雨季时,大量的雨污合流水直接通过闸门排入南淝河,进一步加剧了南淝河水质的污染情况。

城市生活污水污染

南淝河流域的排水系统采用了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方式。兴庆区属于雨污合流排放区,其他地区则采用雨污分流排放方式。在合流排放区域,城市面源污染负荷在晴天时被截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南淝河,而在雨天则会打开闸门直接将雨水和污水混合排入南淝河,这些行为给南淝河造成了污染。据统计,南淝河干流沿线设有21个排涝站,2015年总共向南淝河排涝水量达到505.3万立方米,约为1.38万立方米/日。监测显示,二里河排涝时水质浓度分别为化学需氧量(CODCr)85.53毫克/升、氨氮32.64毫克/升、总磷3.23毫克/升。这表明,沿线其他排涝站也可能大量排放污染物到河道中,严重影响了河道的水质。在分流排放区域,由于城中村、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的排水系统不完善,存在雨水和污水管道混接、错接、漏接的问题,导致污水混入雨水管网直接排入河道。自2016年以来,合肥市环保局、排水办等多部门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南淝河沿线的居民小区存在雨水排口中排放污水的情况。

南淝河生态基流匮乏

为了满足城市居民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的需求,南淝河及其上游支流建设了董铺、大房郢等2座大型水库,以及众兴、张桥、蔡塘等3座中型水库。这些水库基本拦截了南淝河上游的来水,导致河道生态所需的基本流量严重不足,并且河道的蓄水量也减少了。根据2015年的调查,南淝河流域共有11座污水处理厂,设计总规模达到85万立方米/日,实际处理能力达到87.55万立方米/日。在枯水期,这些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成为流域内的主要水源。据统计,2015年流域内城镇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约3195.51万立方米,根据实际处理能力和排放标准计算,污染物的年排放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CODCr)13247.01吨、氨氮1274.36吨、总磷130.08吨。这些污染物的排放负荷非常大,分别占南淝河流域污染物总入河量的51%、35%和38%。因此,流域内的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减排工作迫在眉睫。

河道底泥污染严重

南淝河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状态,水中的大量污染物通过沉淀或颗粒物吸附而蓄存在底泥中。每年夏季南淝河,特别是下游河道,均会出现底泥上翻现象,底泥中的污染物质重新释放进入水体,成为二次污染源。

农村面源污染

根据2015年的合肥市环境统计年鉴显示,南淝河流域内共有7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其中肥东县有66家,长丰县有10家。这些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CODCr)4571.32吨/年、氨氮181.96吨/年、总磷305.2吨/年。它们分别占据了流域内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比例,CODCr为2%,氨氮为3%,而总磷则占到了18%。特别是磷污染严重,是导致南淝河总磷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态保护

整体治理

明正德六年(1511年),郡守徐钰将城北新河挖宽加深,南淝河改河道绕城北,在现淮河路桥附近接南淝河。环城北路以北河段为人工开挖河道,现在仍然清晰可见。1953年,因通航要求,将现屯溪路桥上下河段进行裁弯取直。1984年以来,合肥市分上、中、下三段对南淝河河道进行整治:上游以河道清淤、堤防加固为主;中游(老城区)对河道进行护坡、兴建防洪墙工程等;下游进行堤防应急护砌除险。现流域内建有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两座大型水库,库容4.33亿立方米。中型水库4座,库容1.37亿立方米;小(一)型水库8座,库容0.26亿立方米;小(二)型水库74座,库容0.21亿立方米。大型机电泵站2处,装机容量2.3万千瓦;中型机电系站2处,装机容量0.5万千瓦。

南淝河上段建有董铺、大房都两座大型水库,均是城市防洪和供水等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南淝河中段穿城而过,经过河道治理、防洪墙建设等工程措施,基本能安全防御100年一遇大洪水。南淝河下段即当涂路桥至施口段26公里堤防,防洪标准只能达到20年一遇。1984年以来,市政府按照国务院1982年对合肥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要求,陆续实施了以南淝河中上游河道整治为重点的一批防洪工程建设。1998年后,在国家和省资金政策的重点扶持下,南淝河道整治等工程共完成总投资约5.95亿元,其中国债1.2亿元,银行贷款2亿元,地方自筹2.75亿元。南淝河河道分上、中、下三个阶段进行整治,上游以河道清淤、堤防加固为主;中游(老城区)对河道进行护坡、兴建防洪墙工程等;下游进行堤防应急护砌除险。通过南淝河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南淝河行洪能力,城市防洪标准明显提高。自1999年起,郊区多渠道筹集资金600多万元,对义兴镇关镇闸以下16公里堤防实施干砌块石护坡,对700米长背水坡塘坳进行加固。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市政府又投资1100多万元,对南淝河肥东段20公里长堤防进行应急护砌除险。通过护砌,南淝河下段防洪能力明显得到提高,防洪标准与巢湖大堤相一致,初步建立了南淝河下段防洪体系,2003年遇到了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南淝河堤防安然无恙。

董铺水库

董铺水库是一座主要用于合肥市城市防洪、供水、农田灌溉和城市美化的大型水库。它的建设始于1956年11月,1958年4月完成了大坝和泄水涵洞的主体工程,并在同年成功拦截洪水,发挥了重要效益。水库建在南淝河正源上游,属于长江流域巢湖水系,通过修建坝体来拦截河流水流。水库位于合肥城市西北郊区,靠近大蜀山北麓,具体坝址在距离老城区大西门7公里的董铺小集镇,因而得名董铺水库。曾一度因接近大蜀山而被称为“董铺水库”。水库周围地区包括蜀山乡、大杨乡、北三十岗乡长丰县岗集乡和肥西县南岗乡。库区上游为丘陵岗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比降为3.5至6‰。地形高程在28至50米之间(以吴淞镇零点为基准),地质构成主要是第四纪松散堆积层。水库的集水面积为207.5平方公里。1966年开挖的滁河干渠通过水库上游,渠内设有8座渠下涵、2座泄洪闸和15座放水涵,用于引导水流至水库。同时,大蜀山分干渠也有6座渠下涵和一座泄洪闸,将上游水流引入水库。设计上,水库的最大过洪能力为每秒194立方米。

众兴水库

众兴水库主要用于灌溉,并兼顾防洪和供水功能。它始建于1959年冬季,历经十一年工程于1970年完成,两年后开始蓄水。虽然该水库在容积上达到了大型水库的标准,但尚未得到省水利厅的正式认定,属于中型水库中较大的一座反调节水库。水库的控制流域面积为114平方公里,最初设计的总库容为9900万立方米,经过除险加固后提升至1.312亿立方米。众兴水库位于南淝河的支流店埠河上游,库区横跨肥东县西北部的高塘、草庙、元町和众兴四乡,坝址建在众兴乡的金王村和范岗村处。水库下游距离肥东县城店埠镇和312国道15公里,距离淮南铁路23公里。库区地形属于江淮丘陵岗地,地势起伏较大,高差约20米左右。该地区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年平均降水量为945.9毫米,1954年的最高降水量达到1673毫米,而1934年的最低降水量为564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至9月份。该区域的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是麦类、豆类、薯类、棉花、油菜和花生等作物。

南淝河流域问题

2023年7月14日,瑶海区召开了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专题讨论南淝河流域的问题排口和管网整改工作。会议强调,南淝河综合治理是贯彻执行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的重要举措,也是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任务。各级各部门要按期保质推进南淝河流域的问题排口和管网整改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区水环境质量。会议提出以下重点:一是精准溯源,务实进行排查监测。持续加大流域各断面水质的监测力度,及时响应异常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和精准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有效改善水环境。二是集中精力,高效推动问题整改。整理和汇总问题清单,明确各责任单位的工作任务和要求,确保整改措施真正见效。三是长效治理,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坚持标本兼治和全面治理的原则,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项目,严格控制工程建设质量,推动水生态环境治理再上新台阶。四是严格执法,持续强化监管力度。加大执法力度,从源头上严格防范,严厉打击水污染环境违法行为,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确保水质稳定达标,保障水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南淝河下游环境整治

2020年,上海路郎溪路之间的南淝河下游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该项目涉及面积达3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4亿元,主要包括建设生态廊道、湿地缓冲带、防洪边坡的景观提升等内容。项目基地东侧,长约500米的南淝河右岸示范段已经竣工,并向市民开放。这段示范区属于项目中的自然科普区,以南淝河滨水生态为核心,分为湿地滩涂区、活力森林区、生态休闲区和自然科普区四个功能区。在示范段内,种植了红花紫薇、朴树水杉、樱花、水杉、银杏等百余种植物,这些植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构成了丰富的生态景观。整体绿化空间时而呈现开阔的草坪景观和观赏花坡,时而则是片状的林木景观,为南淝河岸边创造了宝贵的亲水休闲空间。

相关事件

截至6月29日中午12时,南淝河的主要水体如十五里河、塘西河、徐河等,已经提前降低水位应对即将到来的强暴雨天气。南淝河管理所所长戚良忠介绍,由于短时暴雨的影响,当涂路橡胶坝的水位目前达到了9.4米,比前一天同期上升了0.7米,但尚未达到南淝河正常的控制水位10.3米。戚良忠表示,前几天已经将南淝河的橡胶坝降低到最低限度,目前排水情况很稳定。

参考资料

City goes back to nature with eco-friendly plan.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24-06-30

水润合肥 让城市迸发青春活力 ——以南淝河为例关于做活合肥水文章的调研报告.新时代新闻.2024-06-29

基于四维变分同化法的巢湖流域南淝河水质模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24-06-29

东南西北话淝河.中国水利.2024-06-29

”地博之友“讲堂-巢湖的形成.安徽省地质博物馆.2023-05-03

【合肥那些年】揭开巢湖形成的面纱.文明合肥.2023-05-03

..2024-06-30

南淝河地图.bigemap.2024-06-30

..2024-06-30

瑶海区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南淝河流域问题排口、管网整改专题会召开.合肥市瑶海区人民政府.2024-06-30

南淝河下游环境整治:从砂石货场码头到滨河生态绿廊.人民网.2024-06-30

截至6月29日中午12时,南淝河当涂路橡胶坝水位9.4米。.抖音短视频.2024-06-3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