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圣天妃 :吴媛

更新时间:2024-09-21 10:20

吴圣天妃名吴媛,俗称吴四娘,也被亲切地称为吴妈。唐贞观23年(649年)生于苏州市中医世家,因排行老四,故又称吴四娘。李治669年吴四娘拒婚离家出走,追寻九仙足迹云游至庐山、浙江金华等地,先后拜黎山老母学道,学成归来凭着医术,针草治病惠及穷苦百姓。公元671年,吴四娘经尤溪县南下永福(今永泰县)梧桐至仙游古寨岭来到兴角山择不死鸟飞天宝地结茅而居。因在闽中地区悬壶济世、鞭石筑坝、扶持农桑等,被封为吴圣天妃,其信俗文化不但在闽中的福州市莆田市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等地妇孺皆知,而且在中国台湾、中国澳门、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信众良多。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800多座分灵宫,遍及美国阿根廷、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台湾等地区。信众一千多万。其信俗文化丰富多彩,被莆田市政府批准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名录。

离奇身世

吴圣天妃,姓吴名媛。在莆田人音译中被亲切的称之为“吴妈”或“古妈”。于李显四年(公元649年)七月十五日诞生于江苏浮海白鹤村吴家庄名医世家。其父名吴竞,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善进乡人,名锋,讳惠远,致仕后任唐仆射直笔,后因事弃官迁居江苏省,并在苏州市开设祖传药堂,铺名百福堂,人称百福先生。因其学识渊博,医术高超,为人忠厚善良。母亲叶氏贤良淑德,知书达理。家有三位兄长,两个弟弟。大哥吴发,致仕后被授贺州市节度使而迁往辽阳省定居。二哥名吴兴(即义勇普济侯)。三哥吴瑞,五弟吴良,六弟吴斌。传说吴媛出生之前,家里屋顶忽然出现一只缤纷炫彩的大蝴蝶绕着院子翩跹起舞,蝶身光影层叠,华丽不可方物。后来,仙蝶飞入室内化作光芒万千,然后消失不见……不久,吴媛诞生了。仿佛是为了印证这一传奇的降世,吴媛自出身那一刻起,就体散异香,灵光照面,全镇的人都为之惊叹。因其排行第四,故又称吴四娘。于是人们纷纷相传她是瑶池飞仙下凡转世的神婴。

由于父母的百般宠爱,吴媛自幼便享有和兄长共入学堂的待遇。灵慧如她,不仅在学业方面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对于家族的医学秘方更是如数家珍。多数不在学堂的日子她都喜欢随父亲一起上山采药,或者外出救死扶伤。小小年纪就赢得了十里八方的美名。

公元669年。时光荏苒中,双十年华的她出落得娉婷玉立,有着宛如莲花般盛开的容颜。时年有村中恶少爷垂涎她的美貌,欲强行逼婚。万般无奈下,吴媛背井离乡逃婚南下,她追随着九仙的足迹沿着气候温和的福建省方向走,沿途流浪行医,悬壶济世。于公元680年入闽。

修道行善

公元681年,吴媛经过武夷山市乘舟渡闽江南下,至尤溪县小憩数月,行医救民。在一次偶遇中得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的指点,吴媛来到仙游县的兴角山(位于今日的仙游县内与城厢区交界处)下的古峰庵(又曰古峰庵),拜见了当年的道法高深博学多才的住持慧贞师太(俗名林阿治),从此长住了下来,潜心修习天文,地理、阴阳、历算、五行、以及更深奥的医道(多年以后她才知道这之路的老者原来是船沃亭泗州文佛所化来点化她的)。修行期间,她时而上山采药,时而深入民间为百姓行医义诊,深得附近民众的喜爱。

公元682年,仙游县兴泰里90多里范围内发生瘟疫,蔓延速度惊人。周围村落的百姓哭声载道,尸浮遍野。吴媛望着这样的景象,胸痹心痛如绞。于是独自深入山野密林,废寝忘食摘采药草,研究配置对抗病魔的方子。然后下山传播医理之道。因为有修行神奇的法术护体,吴媛几乎是不眠不休地与乡民们一起熬药、治病,奔忙。也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吴媛用兴角山上三叶松研制出来的药,如灵丹一般发挥功效,瘟疫终于逐渐得到控制,病人也开始慢慢好转起来,满城渐渐恢复生机。百姓们都感激她的恩德。从此,她的慈善感召于人,方圆之内的百姓都开始亲切的称之为吴仙姑,或慈感娘。

开荒治水

传说昔日的兴化市大地原是淹没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后经地壳变迁,沧海桑田,莆田市上升为大陆。但目之所及,南北洋皆为荒地,遍地香蒲。公元689年,距吴媛离家已有二十年了。六弟吴斌官至福州侯官,吴家又南迁入闽,吴媛的二哥吴兴系着全家人的牵挂在闽寻觅胞妹,沿路听闻吴媛光辉事迹很快便来到了仙游县的兴角山。多年未见,吴兴惊叹于胞妹的变化,被其仙灵般的风姿和出神入化的道行所震撼,便带胞妹回乡。面对兄长的要求,吴媛只好一步三回头地随兄下山。行到笔架山外,吴媛心生一计,便拿出一条写着“修道行善”四个字迹的罗帕让兄长山下的风巷山腰小水坑里(后人称之为“洗字潭”或“洗字坑”)清洗,说是只要把这字洗干净了我就和你回去。可是,尽管吴兴用尽了办法揉搓淘洗,手帕上的墨迹不但没有褪色,反而越来越清晰。吴兴明白胞妹法术的高深和修道的决心,也不再阻拦,独自返回家乡。

吴兴回家复命后,决定回兴角山和妹一起修行。很快的,三年时间过去了。吴兴觉得道行已有所成,于公元706年——即唐神龙二年,举家迁入莆田市并定居华岩山下(今名洋西)。

建陂惠民

彼时,延寿溪上游,下游低洼水缓,旱季水弱,雨季水涨,难以驯服。吴媛正在为荒芜的北洋政府之地探究治水之道。自兄长来了之后,帮助她整理出一系列的治水方案。其家人知道这一善举后,非常赞同,决定倾资捐助这项治水工程。吴媛兄妹深恶痛绝洪荒为害,决心堰溪蓄水,屯延寿溪水,灌入平野河沟,使旱地成为水田。遂带领雇工百余人,日夜施工,开始修为后世所感恩称颂的筑杜塘长堤(即泗华陂前身),悍潮为田。堤自溪白,经洞湖,后卓、漏头、泰叶庄,至沙塘坂,趋泄口,堤长12公里,以阻挡海潮侵拖,引延寿溪水灌田。有良田32000多亩,名曰旱田。又于堤南之滩地,率众开挖水道62道,北至漏头汇秋卢溪水,南至郊下汇木兰溪水,水沟纵横交接,一为排洪,二为灌田,形成延寿溪中下游流域主渠支渠四面交汇的灌溉水体系,受益范围达172个村庄,良田18万多亩。故杜塘之东、木兰溪之北,统称北洋政府平原。从华岩山、龙桥山开岩凿石,搬运至长生港,垒筑延寿拦溪石堰。堰成,世人称延寿陂。陂长253米,高5米,顶宽1米余,溢流漫堰处长42米,以减轻蓄水对堰基的压力。

时一场山洪,延寿溪上流洪水直下,其势甚锐,堰下之水因古峰挡道,波浪翻腾,形成深潭。是日,洪水滚滚而至,淹没堰坝,堰顶数处垒石被洪水冲决。湖州市立于堰顶,指挥里人以石垒高堰坝,在延寿陂下游修建泗华陂。并且焚香请求远在兴角山的吴四娘前来助阵。时人看到水中有蛟龙作怪。吴兴气势如虹,鼓舞众人说,“何惧,吾当斩孽蛟!”言后,毅然投身扑至堰坝决口,喊道:“洪水清澈就是蛟龙死了,洪水红色就是我死了,清赤混腾就是同归于尽。”当洪水再度复至,吴兴奋勇跃入深潭于蛟龙搏斗,第一刀砍中龙背,血溅桥梁(后来这里就被称作龙桥)。追逐时风云变色溪水翻涌,突然变成了赤色(后来这里就被称作赤溪)。

这一日,正在兴角山采药的吴四娘看到南边天际乌云滚滚,雷电交加,便跃上云霄往南望天文现象,知道兄长要出事了。便赶去施法相助,用神针重伤孽龙眼睛,使它威力大减。但彼时吴兴年岁已高,负伤后更是体力不支,追到七步邻村时屠龙宝刀被龙尾卷走丢弃于此地,于是这里就被称作吴刀。吴兴最终诛杀孽龙后葬身古峰深潭时,享年64岁。吴媛含悲收伏蛟龙(教化后主管三江口外海至延寿溪和木兰溪河堤的安宁,如今在涵江哆头昭惠庙内供奉),并秉承胞兄遗志,坚持修筑泗华陂直至工程竣工。改善了北洋政府农田灌溉水系,使黎民百姓安家乐业。至今,北洋平原的荔城区拱辰街道、西天尾镇梧塘镇涵江区哆头及城厢区北磨、24户半山、下黄、新度东郊、黄石市等地,主祀吴妈神像的庙宇,比比皆是。

后世邑人郑岳在《兴化府莆田县志·建置》中有记:莆田水利南洋称李长者,北洋称吴长官兄妹,历元至今五百年而祠祭弗举岂非旷典。”又记之以词称:“若有人兮江之湄,含灵气兮耀奇姿,捐家资兮千亿,堰溪流兮成坡,何怪物兮为崇,赴沧坡兮手刃妖,变斥卤为膏壤兮梗山离离,阅千祀兮民食其遗。”

封神上榜

公元714年农历六月初一日,吴媛回馨角山坐在巨石上小憩时,化蝶升天。百姓感其恩德,把其生前修道庵改建为馨角宫,塑像纪念,民间尊称吴妈,各地亦称大妈、阿姑(西洙湖州市后裔称呼)、古妈、慈感娘、仙姑妈等。自此,吴四娘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女神,香火不绝。李隆基年间(712--756年),莆田市四方百姓纷纷建庙奉祀吴媛。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兴化市郡守詹丕远有感吴媛兄妹的事迹深孚众望,祈求灵应,便以其治水公德奏起朝廷,徽宗帝赐额“孚应庙”。黎民同塑吴公兄妹二人金身,列位孚应庙正殿,朝廷置有司员掌管祭祀典礼,每岁配享祭祀仪仗,受万民朝拜。

宋代道教兴盛,吴兴、吴媛兄妹治水有功,赵构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兴化郡守陆奂钦奏请高宗皇帝敕封吴兴为义勇侯,吴媛为顺应夫人。朝廷下旨褒扬吴氏一门治水开兴化北洋平原之先河有功,加封吴兴为“义勇普济侯”,妣叶氏为“昭惠夫人”,吴媛晋封为“吴圣天妃”。赵昀钦赐“护国庇民”宝匾和两副对联:护国天妃功昭日月,庇民哲圣惠若乾坤;圣母显威灵震动满天星斗,天妃施神力共襄大地乾坤。于是,吴妈庙奇姿明药,香火不绝,灵气含蕴,岁久不废。

信仰意义

随着吴妈神灵的远播,各地奉祀的宫庙越来越多。据传,至明洪武年间,从兴角山下的祖宫直接分灵出来就有26个。经各地第一批分灵宫再析出的,更是不可胜数,单就常太镇的松峰祖宫就析出13个分灵宫之多;涵江哆头昭惠庙更是析至新加坡……时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吴妈宫分布至中国台湾、新加坡、美国、马来亚等华人聚居地,共查明有近千座个,信众千万以上。

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即中原地区传统的“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而此日也是吴妈的诞辰日,传说吴妈具有传善扬德、治水医病的神道,是镇邪压恶的化身。故而,每年此日,各地分灵宫都举行隆重的民俗活动,恭请吴妈赐福保平安。便衍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活动。如兴泰山区吴妈宫的青壮男人赤脚踩踢碳火堆、涵江区哆头神童点火和入道、上天梯下刀山、西天尾高跷舞狮等,这些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成了华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丛林中的一朵奇葩,是非物质文化中一笔不可多得的遗产。

前景展望

时值盛世,百废俱兴。在百万信众的强烈要求下,2011年8月,众善男信女不约而同地来到吴妈曾修行慈善地的兴角山朝圣,并发现了千年故居遗址(墙基、石椅、保育海鲜池等古迹保存完好)和仙梦洞(又称公主洞或红军洞,时仙游县成立中共第一个党支部后,为避围剿,众党员常移至该洞中集会),给百万信徒以百倍信心。三江口镇哆头及新加坡信众踊跃捐资重建妈祖殿、天妃石阶、殿前广场等,俨然成了莆田市后花园山上的一座“布达拉宫”,使古迹开新境。在他们的感召下,许多善男信女也纷纷慷慨解囊,民间已投资6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天妃路、观音阁和迎宾、半山、六华、明元等观光亭台楼阁,进一步优化被誉为“兴化市三大女神”之一——吴妈神迹朝圣旅游区的配套设施。

同时,建于宋代的兴角山下的兴山书院是仙游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也是闽中第一个建立在农村基层的党支部,由于当时政治环境使然,兴角山上的红军洞、举义岩、黄蜂阵、放哨台等,都曾有革命的足迹,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群众前来苏区瞻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红色之旅。数百万信众心中的朝圣之地,是一笔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一、兴角祖宫

兴角祖宫位于仙游县游洋镇兴山村上宫街宫铺。现存的祖宫为宋时构件建筑,坐卯向酉收酉水。面对兴角山三仙山,为卧牛穴。宫前走廊上有一柱明显石刻“XX捐钱十二贯”字样,可见祖庙的古老程度。被特批为福建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兴角宫鼎盛时,宫殿三座九天井,规模宏大。明时严布政火烧兴角宫,只剩下吴圣天妃主殿及两护。历经沧桑巨变,现今的宫宇于1982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建筑模式,为三间厢中间上、下厅主殿,两旁护厝。是朝圣吴圣天妃和研究山区古代寺庙建筑的重要场所。

二、龙潭圣水

兴角祖宫莆田市方向一公里处的分灵宫——兴龙宫左边300米处有口龙潭,地势险要,碧波粼粼。据传,严布政火烧祖宫后,为了重建庙宇。当时交通不便,建宫需用器材物资,搬运艰难。吴圣天妃显圣托梦,在龙潭浮起了八对大柱和许多杉木栋梁,使工程顺利进行,建成兴角祖宫。事后经盘点龙潭浮现的一棵樟木不见了。过了十天,一位哆头老者来到兴角宫说,后来在涵江哆头发现一棵樟木上面写有“兴角宫吴圣天妃”字样。为此,哆头善男信女乐捐建昭惠庙奉祀吴圣天妃。从此以后,哆头善男信女虔诚地来兴角山上取圣火寓意兴旺发达,到龙潭取圣水表示财源茂盛,子孙万代千秋,众分灵宫纷纷效仿,形成独特的民俗风情。

三、老街石碑

兴山村的上宫街在宋熙宁二年便成为仙游县四大名街之一,是古代莆田市沿海通往兴化县、永福(今永泰县)县的古驿道。也是方圆百里信众朝圣之路。至今保留着顶街、下街的石阶和两旁明清时代的江南民居,是游客研究古代山乡民居建筑的重要物证。至今下街有一块清代记载修古代朝觐路石碑,见证着兴山县的悠久历史。

四、兴山书院

兴山书院,又称馨山书院。位于仙游县西北边与永泰、涵江区城厢区交界的游洋镇境内的兴角山脚下,大殿坐北朝南,保留着“回”字形明清建筑风格。单檐歇山顶,曲线优美,琉璃瓦剪边,建于石砌高台之上,前后青石踏道,左右辟门。曾是莆田市北部山区一所重要学堂,鼎盛时,曾19名学子参加乡试,其中17人中了举人。1927年4月,成立了仙游县第一个党支部,现成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莆田土楼

与原中共仙游第一个党支部遗址仅500米之遥的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长方形土楼——山头集体厝,被誉为年轻“土楼”。该土楼依山形分上下两座立基建设,高三层,上下两座分别建有议事大厅,两旁护厝又分别为8间平房和8个分别是通往土楼外面的通道和箭垛的阁楼,上面的4个箭垛又可以通往外环形走廊。整座土楼内环底座基础和内部环形一层的40支用青石砌成的柱子外,全部为土木结构,其屋檐的斗拱或燕角还分别雕刻有花鸟兽禽等图案,虽然年代不远,但也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六、兴角圣山

海拔近千米的兴角山,山上有举义岩、石象狮、放哨亭、红军洞(又称仙梦洞、公主洞)等,更有青龙盘地、不死鸟朝天、黄蜂出阵、双狮戏球等风水宝穴,风光旖旎。山登绝顶,心胸开阔,愁绪顿消。三江口、莆田市市区、常太湖和永泰青云山、福清石竹湖、德化仙公山等,尽收眼底。更有新建一新的天妃殿、观音阁、望海亭、揽胜台、天妃湖等景点,是一处融休闲娱乐、避暑度假、观光朝圣的旅游目的地。

七、香石剑迹

兴山往霞峰公路离村口1公里处的香石,又称险石峰,怪石嶙峋,凌空飞度。崖壁下的城厢区常太镇村庄历历在目,风光旖旎。更令人叫奇的是悬崖峭壁上一处水迹常流,状若出销宝剑,四季水流不断,色泽蓝碧,可谓一绝。传说,吴圣天妃成就三江口卖白玉蛏郎君为驸马后,至孝公主为找药救婆婆眼疾落足兴角山下。驸马赶到已晚,最后拔剑与野兽博斗中牺牲,剑落至此,头落山下的党城、顶坑。故此石崖中剑象清晰,孝子碧血常流,成为奇谈。

八、洗字神迹

仙游县与城厢区的界山风巷山腰有一处山涧,名曰洗字坑。这里青山伴绿水,怪石印脚迹。传说吴兴寻妹吴媛下山至此,道法高明的吴四娘心念百姓苍生安危,便拿出一条丝巾,上面有“修道行善”字迹,相约兄长若能用水洗掉上面字迹,便安心下山。可吴兴无论如何捣洗,都无法褪色字迹。自知道法不如妹妹的他,回家复命后,遂回兴角山上随吴媛学法,后成就了他和妹妹筑泗华陂开荒北洋政府的壮举而分别被封侯晋妃的美谈。至今,洗字坑吴兴脚印、捣洗衣石古迹犹存。

九、古寺遗风

离天妃殿一里之遥有个古寺遗址,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一的古峰寺,因吴兴于此参佛悟道,后人称吴兴为吴公,与古峰谐音,故当地人又以吴公寺称之,所在的山又称吴公山(古峰山)。据传,该寺建于南梁十一年,鼎盛时,寺中和尚有三百余众。至清代,因兴角宫与林山昭惠灵宫的渊源,从林山上南少林中与清兵抗争的僧侣退守于此,后被清剿驱除,该寺也被烧荒废。

十、县界流韵

天妃殿对面的五龙上山脚下为莆田市仙游县的县界,分界处有一条状若长城的10余米界碑堆砌于古驿道旁。据载,宋咸宁二年改驿道从香石峰时,莆田往兴化、永泰的官道经此而过。因该界石立于山坳处,四面青山围屏,苍松叠韵,绿海遍野。更有秋天漫山红叶随风翻卷,秋韵传情,好一派南国红叶的世界。

(本文参考资料:《八闽通志》、《福建旅游》、《中华民间神大全》、《兴化府志》、《莆田县志》、《仙游县志》、《游洋志》、《莆仙民间故事》等。

故居遗址

吴圣天妃女神的故居遗址——兴角祖宫(俗称“上宫”),主祭比妈祖女神年代还要早300多年的吴圣天妃,同时还供奉陆上女神临水夫人陈靖姑和海上女神妈祖娘娘妈祖,是莆田市最早一处同祀三尊莆仙女神的庙宇,也俗称作“三女神庙”或者“三妈宫”、“三妃宫”、“三后宫”等。

参考资料

福建莆田:村民家门口有了“评理室”.莆田侨乡时报.2023-11-30

世遗大会看莆田 | 同祀三尊女神的庙宇 兴山兴角宫.微信公众平台.2023-11-3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