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 :浙江省丽水市的古称

更新时间:2023-09-22 18:23

处州是浙江省丽水市的古称,源自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处州,“处州”是州郡路府名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州级政区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中原地区一些世家大族和百姓,纷纷举家南迁,浙西南山区成为一处重要的“避难所”,他们的到来也推动了当地的开发。松阳县设县390年后,丽水市域出现了一次更高规格的政区设置,即隋开皇九年(589年)分松阳县置括苍县,以处士星见于分野为名设处州。这个时期,处州管辖括苍、松阳、永嘉县、临海4县,辖境包括今丽水市温州市台州市市域范围,治括苍县,州治设在括苍山麓(今莲都区古城村),今丽水市域设州级政区始于此。

历史沿革

东汉属松阳县。隋开皇九年(589)析置括苍县。唐大历十四年(779年)改为丽水县。1986年撤消丽水县。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销县级丽水市,设立莲都区。2000年7月19日撤销行署建制,设丽水市,辖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缙云县景宁畲族自治县云和县庆元县遂昌县松阳县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改为缙云郡,779年改为处州。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为处州路,1359年改为安南府,随后改为处州府。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起,处州府辖丽水市、松阳、景宁、云、青田、遂昌、庆元、宣平县、云和、龙泉10县。1911年辛亥革命后设立处州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处州军政分府。

太平军三进处州

在1851-1864年中,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太平军曾三次占领处州城

清咸丰八年(1858)三月,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从江西省进入浙江省,命部将石镇吉率部连克遂昌县松阳县等县,并与二十七日攻占处州城,六月十三日,石镇吉率军车里处州,会合石达开进军福建省

清咸丰十一年(1861),侍王李世贤率太平军从江西进入浙江。五月十六日,太平军攻克处州。十月八日,黄呈忠部撤离处州,去义乌与侍王李世贤会合。

同年九月,李世贤率太平军自遂昌,松阳至碧湖镇,十七日再度攻克处州。七月十七日,太平军撤离处州,开往金华市

处州命名

今日丽水市,古称处州府。处州地处浙江省西南、为浙闽两省结合部,东南紧邻温州市,西南毗连福建,西北与衢州市相接,正北与金华相邻,为浙江的远郡奥区。对此,何镗总的《栝苍汇纪》卷之一有载:

处州,古栝苍地。往称海内十大洞天,栝苍其一也。……是在浙江南鄙,接壤闽中,北界台、婺,东引瓯、越,西交三(信安、龙游县、江山),万山中一都会也。因地控阨,都成险阻,诚为四塞之国矣。

这就是说:处州在隋朝正式建郡之前,称为栝苍。古称栝苍,是因为地属栝苍山脉西支。地表为江南丘陵地带,境内“三山(栝苍山西支,洞宫山北脉、仙霞森林公园余脉)聚汇”,六江(瓯江钱塘江灵江飞云江闽江和福安江)之源”,山清水秀,谷幽壑深,花繁树高,曾被誉为“洞天”福地。洞天即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是道教用以称神仙所居之地。处州的地理形胜,可列入海内十大胜景之一。

古栝苍地,黄帝时属缙云氏领地;唐虞时,为扬州市要服(离王城1500——2000里的地区);夏、商、西周时期,归属于越;春秋战国,先属越国,越亡归楚;秦兼并天下,地属闽中郡西汉,先隶于东瓯国。温州市国王附逆,武帝废东瓯国,瓯越之人悉徙中原,散居在江、淮一带,其地遂空。后遗民复聚,昭帝置会稽郡东汉,始设回浦县(今台州市)、冶县(今福州市),皆在沿海一带。而古栝苍,地处山乡,草密木茂,境域幽暗,尚未设县。其地东至回浦,南至冶县,北至乌伤(今义乌),西至大末(今龙游县),纵横千里。自三国孙策据江东,遂开拓土宇,分新安置定阳(今常山县),分乌伤置永康市,分大末置平昌县(今遂昌县),均属东阳郡;分章安置瑞安市,寻改安阳市(今瑞安),又分章安置松阳县,均属临海郡。此时,栝苍山乡已设二县。而松阳、平昌间,隔着大山高岭,道路未通。晋时,suichang改名遂昌,仍属东阳郡,松阳却为永嘉郡属县。松、遂之间,陆路仍未畅通,惟大溪一路可通,逆水而上,始可抵遂昌。因松阳四围皆山,瑞应里(今古市)实一“幽都”也。刘宋王朝,改遂昌属永嘉县郡,松、遂陆路始通,还可上通龙游县,下通永嘉,而西北数百里仍皆荒山。

隋开皇平陈后,省乐成(今乐清市)、瑞安市(今瑞安)、横阳(今平阳县),并入永嘉;析松阳县东北为栝苍,置处州。(《处州府青田县沿革通考》,清光绪版《青田县志》卷之一)

隋开皇九年(589),废二郡(临海、永嘉)为县,分松阳之东乡置栝苍县,始以栝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置处州。(何镗总纂《栝苍汇纪》卷之一)

这是古人对于栝苍地的星官分野之说。《史记·天官书》有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可见,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星宿分野,先按列国来分置,斗牛为越国分野,女为吴国之分野;后又按各州来分配,尾其为幽州之分野,牛女为扬州市之分野。《史记·天官书》云:“延藩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处州上直“少微处士星”,而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南第一星为处士,第二星为议士,第三星为博士,第四星为星大夫。开皇九年,我区正对应少微处士星,因而就将厦河南岸、好溪对面的大栝山,改名为少微山,将古栝苍定名为处州。与我区相邻的临海,以三台星分野而定名台州市金华市以婺女星分野而定名婺州,后又以金星与婺女星争华改名金华。这都是以星官指配国、州的分野说所致。

古人所以建立星宿分野,主要是为了观察所谓“禨祥(吉凶)”的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由于当时科学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福祸相联系,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实际上,星宿分野说是和宗教迷信的占星术相联系。但是古人对于星宿分野的具体分配,既然有了一种传统的理解,那末古典作家作品在写到某个地区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地区相配的星宿,就完全可以理解了。王勃滕王阁序》说“星分翼”,李白《蜀道难》说“参历井”,就是在分野的意义上提到这些星官的。

也正因为“郡应少微处士星”,唐时在少微山建起少微星君祠以祀星君,在小栝山府治南园之西建起少微阁;宋嘉间(1056——1063),郡守崔愈在大溪北岸,始作石堤以捍水患,并建起应星桥,还“就桥立屋”。开禧三年(1207),郡守寺丞王庭芝“撤旧图新,敞以高楼,载揭匾榜,因之名之(应星楼)”(叶宗鲁《处州应星楼碑》)。这些都是星宿分野说引发出来的纪念性建筑。而《处州应星楼碑》说:“处士名州之说,仅见此碑。”将说法与碑记前后颠倒,看来并不确切。事实上,应是以处士名州说法在前,立碑记载说法在后。早在隋开皇九年(589),就不仅有“处士”名州之说,且已付诸实行。文字遗存的“处士名州”,因历史文献丧失,才“仅见此碑”,但那已是六百多年之后的事。

以“处士名州”以后,尽管处州的郡名在隋曾改为栝州、永嘉县,唐时改为栝州、缙云县,但自大历十四年(779)复改为处州以后,几乎一直沿用至清末,前后一共1230余年,尽管其归属的道、路、省略有过变易。

民国以来,处州地先后归属瓯海道、省第十一区域、第九行政督察区等。而“处州”的区域名,仍不时被使用。解放后,虽改为丽水市地区、丽水专区,但“处州”仍为一些单位沿用。直到2000年7月撤地设市以后,“处州”才被抛在一边,弃而不用。撤地设市,本是恢复“处州”旧名,延续历史与传统的良机(浙江省多数市仍以州来命名),可惜的是有些人误解“处州”本意,认为处州多是朝官受处分而外贬之地、本地人在“处里(家里)呆呆(待待)”之处。历史上,处州命名的本意是:

这既反映因“处士星显,明大而黄”而“贤士举”、官绅盛的现实,又体现企盼文士得到荐举、处州衣冠文物更加隆盛的美好愿望。处州与贬官,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怎么能牵扯在一起呢?昔日的处州,自隋至北宋虽作为“南荒”,但真正贬官到处州的朝官应是寥寥无几的。处州地广人稀,雨水充沛,比较容易达到温饱,少数养成贪图安逸的习性。但是,在在“处里(家里)呆呆(待待)”、稍得温饱则安居,不思进取,不肯离家外出的,到底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士民都是负穷拼搏,纷纷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世界去创业。将处州改名为丽水市、原丽水市改名为莲都区,是以县级市之名去冠地级市之名、用属县之名取代辖区之名的做法。这不免缺乏一种对历史与传统的尊重,对民权与民意的忽视,还会流失一些本土的历史文化和长期积淀的人文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文化的延伸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还使人们心灵与感情上产生一种撕裂感和疼痛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