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唐朝文学家、诗人

更新时间:2022-12-10 18:59

王勃(公元650年—公元676年)(有争议),字子安,古州龙门(今河津市)人, 唐朝文学家、诗人。出身儒学世家,是唐初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且文笔流畅,被时人赞为“神童”。及第后历任朝散郎、沛王府修撰、虢州参军总章元年(668年),戏作《檄英王鸡文》被罢黜并逐出沛王府。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因藏匿并杀害官奴而获罪,遇赦被除名。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去往交州探望父亲的途中,途经洪州写下传世名篇《滕王阁序》。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不幸渡海溺水而亡。(一说返程途中溺水而亡)王勃的墓地和祠堂在紧靠南海的越南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言绝句文赋上擅长骈文文学。在诗歌创作上他反对六朝浮华的文风,追求昂扬的诗风。提倡诗歌内容与现实联系,他的诗歌创作主张为盛唐诗歌大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骈文上他主张的“气凌云汉”之“气,为唐朝骈文确立气象阔大、骨气俊朗的清新格局做出了贡献。现存的《王子安集》16卷,有诗80多首,骈文作品119篇,其中代表作有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诗》《山中》,骈文《滕王阁序》等。

人物生平

年少成名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王勃出生在绛州龙门,祖父王通隋朝曾任蜀郡司马书佐。大业末年,弃官归隐,以著书讲学为业。王勃幼年识字,6岁就会写文章,以善辞闻名乡里,父亲王福的好友杜易称赞王勃与两个哥哥三人是“王氏三株树”。九岁读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十岁通读《六经》。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王勃在长安遇到当时名医曹元,拜曹元为师学习《周易章句》《皇帝素问》《难经》。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司刑太常刘祥道巡行乡里,王勃写了封自荐信《上刘右相书》给刘祥道,刘祥道称赞他为奇才,上表向朝廷举荐王勃。乾封元年(666年)王勃参加幽素科考试,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戏为檄文

乾封元年(公元665年),洛阳市建造乾元殿,王勃进奉《乾元殿颂》。同年,王勃又进奉《宸游东岳颂》。沛王李贤听到他的才名,招请他为沛王府修撰,对他很器重。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各位王侯斗鸡,互有胜负。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戏作《檄英王鸡文》,以此为沛王李贤的斗鸡助兴。李治看到这一篇文章后勃然大怒,认为王勃在此席中挑拨诸王之间的矛盾,当即下诏罢黜王勃的官职,并把王勃赶出了沛王府。

游历巴蜀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王勃失去官职后,告别长安,踏上了漫游西蜀的旅途。在西蜀他漂泊各地,依靠友人生活。在蜀中他创作了大量诗文及赋。在绵阳市,他与同乡薛华相聚,临别之际创作了《别薛华》;在梓州与卢照邻结伴同游,重阳节共登玄武山,赋诗相和。在益州九陇县依靠友人、县令柳太易生活,在这里写下了《春思赋》和《益州夫子庙碑》。

任职犯法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秋末,王勃离开蜀地,返回京城准备参加科考。任虢州司法的朋友陆季友告诉王勃,州盛产药草。王勃对药草感兴趣,想去虢州。在李敬玄的力荐下,王勃得以补授虢州参军一职。任职期间王勃恃才傲物,被同僚所忌恨。在虢州任职时有个官府的奴隶曹达犯了罪,王勃把他藏了起来,后又怕事情泄露,便杀了曹达。最终这件事情败露,按律王勃应判死刑,恰逢大赦,便被除名而免于一死。当时王勃的父亲王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受王勃牵累,贬官交州县令(地处今越南北部)。

魂归南海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出狱后到交趾去看望父亲,一路经洛、扬州市江宁区,九月初到洪州,正赶上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大宴宾客,王勃在宴会上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在这之后,王勃继续南下,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在渡南海时,不幸落海溺水而死,当时年仅二十七岁。王勃的墓地和祠庙在紧靠南海的越南乂安省宜禄县宜春乡。

主要作品

王勃的文集,早期初唐诗人杨炯编有20卷、《旧唐书》著录30卷,但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说:“勃之文,今存二十七卷”,可见王勃文集到南宋已有遗失,现存的《王子安集》16卷由明代张燮辑汇编。

王勃现存的诗仅有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王勃现存119篇骈文作品,具体包括:骈赋12篇、序64篇、表3篇、启10篇、书6篇、记1篇、论2篇、颂3篇、赞文2篇、碑文11篇、祭文1篇、行状1篇、墓志3篇。《旧唐书·文苑传》载:“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称“勃文为四杰之冠”。

创作特点

《旧唐书·杨炯传》中说自己排在卢照邻之前感到惭愧,但以排在王勃之后为耻辱。当时评论四杰文章的也认为是这样。之后的崔融李峤张说都看重四杰之文。 可见“四杰” 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歌,主要是指赋和骈文而言。四杰之一的王勃在赋、骈文和诗歌的创作上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内容上不拘一格,选材多样。赋之最基本功能在于咏物,以王勃为代表的“四杰”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题材,如王勃《释迦佛赋》 《慈竹赋》等都是前所未有的体物赋。其中《释迦佛赋》 是赋史上第一篇以佛学为题材的律赋。

第二,语言上,追求雄奇华丽的风格。王勃以“逸曲”“妙韵”评价曹植等人的赋,肯定他们的赋在“韵味”上还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认为没有体现出足够的“奇”和“丽”。 王勃继承了汉大赋纵横铺排的“巨丽”思想,即“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如《采莲赋》语言上华美,从江南写到塞外,写出了边塞的雄奇壮丽,增强了赋的雄壮气势。

第三,手法上,多用想象、夸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如在《释迦佛赋》中赋阐释佛理,对释迦牟尼创建佛教的历程进行想象,夸张渲染,具浪漫色彩。赋中所有“九龙吐水,满身而花落缤纷;七宝祥云,举足而莲生步步。” 想象神奇,从侧面显示了初唐佛教的兴盛。

第四,立意上常有创新,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如王勃《涧底寒松赋》 的立意就不同于其它赋作,赋题取自左思“郁郁涧底松” 之意,用松树生长在涧底喻自己社会地位的低下。 “寒” 字语意双关,既有松树生长环境的寒冷,又隐含作者因出生寒门怀才不遇的凄凉。 通过对松物象的描写,立意在于反映自己身世遭遇之悲,重在抒情言志。

骈文

第一,对仗工整,达到了形式美的高峰。如《滕王阁序》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的“襟三江”与“带五湖”,“控蛮荆”与“引瓯越”,“物华”与“天宝”,“龙光”与“牛斗”,“人杰”与“地灵”,“徐孺”与“陈蕃”等,都构成了颇为严谨的当句对。

第二,华美文辞与昂扬的感情结合。王勃的大多数骈文既讲求刚健骨气又注意辞采声律之美。他的骈文感情慷慨,富有气势,境界开阔。如其《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冀州别洛下知己序》中的“宾鸿逐暖,孤飞万里之中;仙鹤随云,直去千年之后”;《山亭兴序》中的“风尘洒落,直上天池九万里;丘墟雄壮,傍吞少华五千仞”文章可以经纬天地,器局可以蓄波江河”等等,无一不具昂扬壮大的气势,激越的感情和开阔的境界。

诗歌

第一,注重诗歌的韵律,重视对仗。律诗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王勃 31 首五律的中间两联都做到了对仗,且对仗方式多样,体现出了他对诗歌对仗的重视。王勃使用最多的是同类对,如:“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圣泉宴》)“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仲春郊外》)“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郊园即事》)这三句“兰”对“松”,“垂柳”“落花”,“草”对“花”,对仗比较工整。

第二,用典精严。明胡应麟诗薮》中说四杰用典精严,如《别薛华》中“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化用北朝诗人尹式《别宋常侍》的诗句:“无论去与往,俱是一飘蓬”,意为送者和行者,俱是失意的人,都有飘零之感,增添了一层伤别情思,王勃化用此诗同样表达离别时伤感的情怀。

第三,以赋为诗。铺陈是赋的特点之一,王勃将铺陈的手法也运用到了诗歌中,增强了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表现力,这一写法主要体现在他的乐府诗歌中。王勃的《秋夜长》共 19 句,描述闺妇缝制冬衣的场面,思念征夫的情景,并运用叠句等手法反复渲染相思之情;王勃的《采莲曲》共 36 句,诗歌中也用铺陈的手法描写了妇女的出场,采莲的劳动场面,对丈夫的思念情感等。

第四,诗歌的风格用雄放壮阔。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是一首送别之作。首联以“城阙”与“五津”对举,遥想分别后的空间距离,意境阔大。颔联和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以己心忖度彼心,借与友人的心灵相通,将远隔“天涯”说成近若“比邻”,凸显出“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的气概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襟。尾联一洗临别洒泪、黯然销魂的悲辛之态,着意于相互慰励,展望前程。

文学思想

第一,强调文章治国安邦的作用。王勃在《平台秘略论》中说“‘故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能事。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在文中他认为文章的根本之道本来就难以实现。真正得古人重视的文章是能够彰明正道,矫正不良风气,改进世俗风气,让社稷兴盛强大的文章。但从屈原宋玉开启了浮藻的文风开始,然后枚乘、司马相如又变本加厉,一直到唐朝,天下的文章没有不败坏的。

第二,以儒家诗教思想为出发点,要求诗歌作为宣扬王道政治的工具,以实现教化人民的作用。王勃继承了儒家的诗教观,他的文学思想是“以贞观朝廷的雅颂正声来反对‘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龙朔宫廷文风”,用“宏博”来反对纤巧,强调人格的重要,坚持矫健独立的人格,以此来革新文坛诗风。

第三,反对纤巧,提倡刚健文风。王勃自己在《平台秘略赞·艺文》中也指出“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风格取向,主张用文学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四,主张诗言志。继承“诗言志”的传统,肯定诗歌的抒情功能。王勃在《游山西庙》中说:“盖诗以言志,不以韵数裁焉。”意思是诗歌用来表达感情与志趣的,不受韵律和句数的限制。在《平台秘略论·艺文三》中也强调作诗要写胸中情感。这些主张都是沿着诗骚的抒情言志传统一路而来的。

第五,强调诗歌应与现实联系起来。王勃作为唐初的的代表人物,把诗歌吟咏的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五言律诗《铜雀台》,描写了受压迫、被玩弄而无独立人格的弱小女子———歌妓,指陈她们不幸的命运,倾吐她们的苦思哀怨,对封建统治阶级封建社会提出血泪控诉。

成就及影响

革新文风

诗歌上,批判并革新齐梁诗风。在“初唐四杰”之中,王勃的诗歌风格雄丽。王世贞认为:“子安,稍近乐府”,“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艺苑危言》卷四)。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 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诗·内编》 卷四)。在形式上一扫六朝以来绮丽浮华的形式主义诗风,与陈子昂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一大批年轻诗人,为唐朝诗歌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骈文学上,主张的“气凌云汉”之“气”,在他与“四杰”的共同努力下,初唐时期文坛总体上廓清了齐梁以来为文造情、内容空洞的创作特点。

拓宽题材

王勃拓宽了赋与诗歌的题材。赋史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对新文赋的开拓与尝试,对律赋、诗体赋、文体赋等具有开创性。

王勃的诗歌内容广泛,有借景抒情的山水诗,情感真挚的送别诗,反映百姓生活的市井类诗歌,抒发个人思乡、怀友的述怀诗等。这些诗歌在内容上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上官姓体”诗歌的宫廷咏物、应制等内容局限,将视野扩展到下层士子和百姓的生活中,使得诗歌表现范围空前扩大,将诗歌带出了宫廷的表现范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王勃的创作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内容,突破了宫廷诗歌创作的狭窄题材,真正开始反映生活。他提出以“雄壮”“刚健”“宏博”为内涵的“风骨”说,有力的抨击了浮靡文风,发展了风骨和声律理论,开启了真正的盛唐之音。

促进五律定型

王勃的诗歌艺术有很多创新和贡献,在永明体的“声律论”基础上,他创作的诗歌多是音节协律可歌的作品,律诗绝句都具有这一特点。他积极探索五律的创作,在用韵、平仄、对仗的使用方面,多符合近体五律的格律规范,也促进了五律的定型。王勃的创作技巧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为唐朝的律体成熟奠定了基础。

主要争议

生卒年争议

旧唐书》中,王勃生于李世民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卒于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年二十八。《新唐书》称王勃卒年二十九,两本书所记载的不同。王勃的生卒年学界一般有下面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为王勃生于赵构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卒于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王勃曾在《春思赋序》中写:“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王勃生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杨炯《王子安集序》中写王勃卒于上元三年秋八月,也就是公元676年。岑仲勉的《王勃疑年》、马茂元《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傅璇琮《唐诗论学丛稿》均持此说。

第二种认为生于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卒于李治上元三年(公元676年)。杨炯在《王子安集序》中说王勃:“春秋二十有八,皇唐上元三年秋八月,不改其乐,颜氏斯。”按这段叙述,王勃是生于公元649年,卒于公元676年。闻一多《唐诗大系中将王勃生卒年明确为公元 649年到公元676年。刘开扬《论初唐四杰及其诗》在考证后,亦同意此观点。

第三种认为生于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卒于文明元年(公元677年)。《中国名人大传》与《世界文学百科》都采取的这一说法。

王勃之死争议

关于王勃之死,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主要说法有两种:

一种看法认为王勃死于前去交州探望父亲的途中。《旧唐书》中说: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到交趾去看望父亲,路经长江,写了一篇《采莲赋》以抒写情意,文辞很美。在渡南海时,王勃落海溺水而死,当时年仅二十八岁。《新唐书》中也说王勃探望父亲途中落海惊悸而亡。

一种看法认为王勃死于探望父亲后返程途中。比如刘汝霖《王子安年谱》中记录了王勃已至交趾,探望父亲后在归途中溺水而死。骆祥发在《初唐四杰》研究中就写上元三年(公元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县令王福畤处,见到了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叶嘉莹在《唐诗应该这样读》中也采取的是这一说法。

人物评价

同为“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评价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意思是说王勃的诗歌雄壮不虚浮,刚健柔润,重雕饰但不繁琐,内涵充实。

唐初的政治家裴行俭认为一个人想要有远大前程,首先必须培养器量见识,然后才是文才技艺,而王勃有才华但是浮躁,不能加官进爵。

唐朝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中肯定了“初唐四杰”在诗坛上的贡献,认为他们开创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有诗赞扬:“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明朝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王勃的诗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探究他的才华能力,可以说是唐人的开山之祖。

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写道:“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意为分析“初唐四杰”诗歌的主要风格特点,而最为推赏王勃,同时也揭示出他们都受到六朝诗风的影响而留下一抹绮艳的痕迹。

明朝学者张逊业《校正王勃集序》中评价王勃才华过人,尤其是赋与七言古诗超群出众;律诗和其他作品,还有六朝的痕迹,但是他的诗文构思工巧细致,也是六朝之文比不上的。

毛泽东在评王勃诗时,评价王勃:“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与王弼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

现代学者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称赞王勃是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评价王勃:“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叶嘉莹说初盛唐诗》中评价:“王勃确实很有文采,在文学艺术上有成就,但也要看到他作品中由于早逝和性格缺陷造成的思想的不足,他的性格缺陷妨碍了他成为第一流的大诗人。”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才惊四座

父亲王福畤被牵连贬为交州县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市,当时都督阎公新修成腾王阁,九月九日,大宴宾客,准备让他的女婿写篇记,来夸耀这一盛事。恰在此时王勃到阁中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的才华,就请他来作记。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滕王阁序》,还不加修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酒酣辞别。阎公赠送他一百匹,他就扬帆离去。

这一故事,《唐摭言》中略有区别,文中说阎都督此次宴客,本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学。让女婿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很是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一字千金

在都督阎公的宴会上,王勃一气呵成写成了《滕王阁序》后,又写了一首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 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将序和诗歌呈上就走了。宴会上的宾客看到后就猜这个空着的字是什么,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公都觉得不对,派人追回王勃,请他补上。 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阎公知道后说道:“人才难得”,便拿出了千两银子,亲自率文人们来见王勃。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大家都说:“那不是个空(kōng)字吗? 王勃说:对呀,就是“空(kōng)字呀,‘槛外长江空自流’吗。” 众人恍然大悟。

腹稿

王勃诗文富丽华美,请他写文章的人很多,家里堆满了金银布帛。他靠写作而衣食无忧。王勃写文章不需要苦心思索。他习惯先磨好几升墨,然后痛快饮酒,躺下拉过被子蒙面大睡。等到睡醒,提笔就能写成文章,一个字也不须改动,人们称之为“腹稿”。

攀桂步蟾宫

王勃去参加幽素科考。应试之日,见考场上全是年长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惟独自己还是一个孩子模样。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很疑惑。王勃非常聪敏,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聆教。”这几句话,听者颇觉字字顺耳。主考官此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郎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三叹王勃

仪凤元年(676),长安里人们传诵着《滕王阁序》。这脍炙人口的佳篇美文,很快就传到了皇宫中。一日,李治读到《滕王阁序》,起初他还神色自若,读着读着便不时点着头称赞。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他不禁拍案惊叹道:“此乃千古绝唱。”唐高宗读完《滕王阁序》后,见后面还有《滕王阁诗》,读完后他再次连声赞叹:“好诗。好诗。此人真是旷世奇才。当年朕实在不该因为斗鸡檄文驱逐他啊。”于是问身边的太监王勃在什么地方,想要召他入朝。太监回答:“那王勃已经落水身亡。”唐高宗听到这个答案后直叹:“可惜,可惜,可惜啊。”

一塔有碑留博士

广州六榕寺现今山门的楹联为:“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上联就是王勃为宝庄严寺撰写佛塔铭文之事。上元二年(公元765年)王勃在滕王阁宴上一挥而就写下妙文和一字千金的故事早已流传开来,宝庄严寺的住持也欣赏王勃的才华。当得知王勃来到广州市时,住持很高兴,心里盘算着一定要请王勃来为修一新的舍利塔题写碑文以作纪念。于是,在住持诚挚的邀请下,王勃来到宝庄严寺参观并写下了这篇中原地区迄今为止最长的宝塔铭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当时,这篇碑文原本竖在舍利木塔旁边,后舍利木塔在五代十国南汉灭亡时焚毁,今日之塔是后人在旧址上重建的砖木结构阁楼式宝塔。而刻有王勃碑文的石碑也在清代遗失。今人依据《王子安集》《广东通志》等典籍中记载的碑文,抄录校对后重新予刻碑立于寺内。

王勃的这篇铭文没有翻译。2015年11月13日,广州六榕寺方丈在《南方都市报》广发英雄帖,诚邀各方破译《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新文言文论坛”,在获知消息后,于11月18日起,特别组织了九名成员,成立“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注译小组”,分工考据注释、统一整合风格,历时半月,终于完成了《塔碑》的注译,并整理出七千多字通俗易懂的粤语译文,加入各种注释达464条之多。   

文艺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