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哲学著作

更新时间:2023-10-15 11:44

《太极图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对其所作《太极图》所做的文字解说,此篇哲学著作全文共249字,现流传较广的版本由南宋朱熹整理,收录于其《近思录》中。

《太极图说》是周敦颐依据《周易》的《系辞传》中的八卦生成理论建立的学说,对天地万物的根源、宇宙生成图式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作为一名三教思想合流的利奥六世,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以儒家的社会伦理为主体,吸取了佛教的“禅定”思想和道教无极”的宇宙观,并将儒家《周易》、阴阳五行思想,道教内丹理论相结合,设计绘制了《太极图》这一宇宙论模式,并撰写了阐发其内涵的《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产生于北宋的新历史条件下,是周敦颐开创的宇宙发展纲要理论,被认为是理学谱系的发端之作。此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上承《周易》中宇宙万物运动与变化的辩证思想,下启宋明理学宇宙本体论的建构,是宋明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后世理学家处理本体论、心性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此书刚出版时对北宋学术界的影响并不显著,后经南宋朱熹对周敦颐著作的重编与阐发,《太极图说》的宇宙论建构才为人所知并受到深刻思考和推崇。《太极图说》不仅促进了宋代儒家哲学的发展,而且对后世的各个学派思想也都产生了影响,其主静思想成为了明清医学哲学的核心理论根据,道教宗师们的太极宇宙观思想也有《太极图说》的影子。

书名

《太极图说》本名《太极图易说》,周敦颐作《太极图说》以《周易》为其思想来源,“太极”二字取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周敦颐将《系辞》中的阴阳、四相八卦较笼统的万物生化观念,发展演变为一个以“太极”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论体系。《太极图说》这一书名也表明是对《太极图》的文字解释,《太极图》用分列五层的圆形表达了宇宙万物发展的五个阶段,暗示了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太极图说》对这种象数与义理的结合进行了说明,二者共同体现了周敦颐所描述的宇宙生成图式。

作者

《太极图说》的作者是北宋思想家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原名周惇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人,因定居庐山时将住所旁的溪水命名为周敦颐,与家乡道州的小河同名,于是后世道学家们称他为周敦颐。周敦颐是宋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儒家理学思想的开拓者,其所作的《太极图说》为宋明理学奠定了宇宙观基础。

周敦颐少年丧父,随后偕母亲入京师,依靠舅舅郑向生活,作为周敦颐的启蒙老师,郑向在朝中做官学识渊博,精通先秦诸子百家,而且对历史和易经都有自己的见解。青年时期经郑向推荐,周敦颐将作监主簿,主管祭物。做官第二年周敦颐母亲去世,他在守丧期间住在江苏丹徒的鹤林寺,结识范仲淹。1046年周敦颐升任苏仙区县令,因宋朝提倡儒学,读书风气盛行,周敦颐开始了自己办学讲学之路,在大余县(今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结实大理寺臣程珦,二人相谈甚欢,程让自己的儿子程颢程颐与周敦颐确立了师徒关系。1055年周敦颐升任大理寺丞,此后辗转于四川省江西省等地工作,一生在州县为官。1062年在庐山建立濂溪书堂,1071年在南康军建“爱莲池”,为住所命名“爱莲堂”,1073年在江西庐山病逝,葬于九江。

周敦颐流传于世的作品并不多,仅有《爱莲说》《拙赋》等少量文章诗词以及表达其思想的《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认为“诚”是宇宙的本体,建立了以“诚”为本的伦理道德学说,提倡修圣德、重师道、推礼乐的德治和德刑、慎刑的刑治思想。周敦颐被称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提出了无极、太极、阴阳、主静、至诚、无欲等理学基本概念,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集中论述了他的宇宙观、本体论思想。在周敦颐去世百年后,朝廷为推崇儒学净化社会风气,解除了先前对理学思想家的书籍禁令,赐周敦颐谥号“元”,以此来表明自孔孟之后,能明圣道的便非周敦颐莫属,理学也从此开始得到公认和尊崇。

成书背景

《太极图说》是儒家伦理政治学说和道家形而上学思想方式合流的产物,也是儒家伦理政治学说哲理化过程的里程碑。先秦儒家的思想理论中,形上思维相对不发达,所提倡的“道”是指一种历史规律和经验,想要突破这种思维的梏,儒、道两种思想合流就成为了当时思想家们的责任。儒、道合流的第一个重要思潮是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思想,开始从形而上的层面上理解儒家所倡导的纲常名教,但玄学家是从道家立场上,以自然世界为尺度思考人伦问题的,无法证明政治伦理与自然万物遵循着同样的宇宙法则。北宋初期的思想家自觉接过了这一责任,企图建立社会价值标准尺度,其中代表人物是周敦颐邵雍,他们深入理解《周易》,利用道家的思想方式,追问儒家的政治伦理问题,进而完成了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哲理化进程。

传本

目前《太极图说》流传的版本由朱熹整理而流传下来,文后附有《太极图》,通常与周敦颐的另一作品《通书》一起出版,编排顺序为《太极图说》在前《通书》在后,朱熹对《太极图说》版本的修订主要集中在确定了文本第一句为“无极而太极”。并将其附在《通书》之前,表明了朱熹对二者关系的理解,即《通书》以《太极图说》的宇宙观为基础。

《国史》版

朱熹重新修订《太极图说》之前的版本都是以程门传本为准,将《太极图说》附在《通书》后面,并在卷末有《太极图》。其中流传较广的是《国史》中《周敦颐传》记载的《太极图说》版本,主要特点一方面是在内容编排上,将《太极图说》附于周敦颐另一思想著作《通书》之后,另一方面是将第一句话记载为”自无极而为太极“,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引发了后世朱熹陆九渊对”太极“和”无极“理解不同的辩论。

南康本

南康本由朱熹赵昚淳熙六年校订完成,在南康本校订之前,朱熹在宋孝宗乾道五年校订完成了建安本,与《通书》《太极图》合订,书名为《太极通书》。朱熹认为当时世传的版本,将周敦颐作为思想基础的宇宙观附在《通书》后面,是本末倒置的,因此朱熹以自己第一次编订的长沙市本为底本,突出了《太极图说》的独立性,对《通书》《太极图说》《太极图》进行了重新校勘。从宋孝宗乾道五年校订完成到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在此期间又得“临汀杨方本”的《通书》,在于建安本互校的过程中发现,建安本仍有些问题,所以综合“临汀杨方本”进行了再次校订。本次校对后的南康本成为周敦颐《太极图说》及《通书》的最初定本,后世收录进周敦颐作品集的《太极图说》《太极图》和《通书》都以南康本为底本。

内容

周敦颐的《太极图》和《太极图说》是互相对照的图文作品,作为宇宙生成图式的《太极图》没有《太极图说》的文字说明就不能明其意,同时没有《太极图》作为对照便无法为《太极图说》立象,因此对《太极图说》内容的认识需要结合《太极图》,从二者统一体的角度理解。

《太极图》

周敦颐的《太极图》是用形象来表示道理,可以称为“象”,《太极图》共五个层象,表达着统一宇宙的五个剖面。从上往下看第一层展现了宇宙的统一整体性,是对绝对宇宙的描述,也就是《太极图》承《周易风水》所说的“太极”;第二层展示了以阴阳为基本元素的对立统一体,将第二层的图像具体划分为阴阳两半,又用四个同心圆构建出坎和离的卦象,呈现出首尾呼应、无限循环的图像;第三层代表阴阳变化合和的方式不同而有五行,意味着宇宙万物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第四层将宇宙万物分为阴和阳,是宇宙间的两个对立面;第五层代表“万物化生”,来源于两个对立面既矛盾又统一的交感,象征着世间平等的万物存在,饱满的生命力充盈在世界中。

《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是用文字对《太极图》所表示的象进行描述和内涵阐释,全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敦颐所作的此篇文字言简意而文意又极其深刻,其基本思想是将《周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推演发展为一个以“太极”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论体系。全文主要可以分为宇宙论、万物化生论、人性论和总结四个部分。前两个部分论述了万物化生的过程,沿用了小行星7854道德经》中的宇宙生成论谱系,主张“无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之后周敦颐建立了“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发展图式,说明世间万物是从一个饺子的基础中一步步发展出来的,突出了运动对宇宙的意义。后两个部分谈论的人道思想,综合了自己对易学、老庄人生观的认识,认为人由宇宙间最灵秀的气构成,具有知觉和思维能力,恶与善也因气的不同构成方式而产生,并进一步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最终达到圣人“中”的境界,在人性论的最后周敦颐突出了人的价值和作用。

主要思想

无极而太极

无极”范畴最早见于《道德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市不忒,复归于无极。”表示无穷无限的意思,在《庄子》《淮南子》中也都有类似用法,具有生成论意义。“太极”出自《周易·系辞》是周敦颐宇宙观中最高的范畴,指未分化的混沌原始物质,作为宇宙本体是万物存在的基础,具有本体论的意义。首句“无极而太极”就是周敦颐对这个最高范畴的理解,无极的形容体现了太极在空间上无边际,在时间上无始终的特点,是先于一切物质世界的永恒、独立的存在;而太极作为本体,表明了宇宙间所有存在的共同来源。

无极而太极”的说法从作为世间万物本体的角度看,二者是同一性质的物质存在形式,但在所指的形式方面有所区别。“无极”是宇宙本体最根本的状态,虽然没有形状、没有实有,但不是空无;“太极”是“无极”发展到极端的“至有”,是世间万物最高的范畴,周敦颐以“无极而太极”整体作为宇宙的本体,完成了有和无的最高统一。

从生成世间万物的角度看,在“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运动中,周敦颐强调其自身的动静相因的无限循环运动,表现为在《太极图》中自我的向对立面转化,并且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同时周敦颐也认为原始的太极是一种静的状态,太极动才能生阳,之后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才产生了动静、阴阳同时存在,互相依存的世界。

宇宙发展图式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描绘的宇宙发展图式是: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太极图》从上往下的五幅图就描述了这个万物生化的物质运动过程,宇宙最初的实体是混沌的太极元气,太极因为运动而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在对立统一的运动中生成五行,五行作为万物的基础元素,经过多样的聚合生成万物。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用“是万为一,一实万分”来总结这种宇宙生化图景,强调了宇宙万物本质上都是由太极这一元气化生而来,太极是世间万物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基础,体现了其气一元论的宇宙论。

宇宙运动的辩证观

在太极化生万物的宇宙发展基础上,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还进一步提出了动与静之间运动变化的辩证观点:宇宙的原始实体太极因为显著运动而生成阳气,相对静止产生阴气,因此宇宙的运动本质上是两个对立面的交替存在和相互转化;动或静、阴或阳在发展到极点之后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说明宇宙的运动状态不是恒常不变的;周敦颐认为五行化生是由于“阳变阴合”,因此阳是对立面交感的主导方面,阴是与之配合的从属作用,说明矛盾的两方有主从之分;阴阳、动静的循环往复是没有终点的,从太极到万物化生的整个运动过程也是变化无穷的,因此宇宙处于永恒且无休止的生成变化中。

主静无欲

周敦颐主张主静和无欲是修养的主要方法。由《太极图说》展现的宇宙生成图式进一步探索世间的万物,周敦颐认为人是宇宙间最灵秀的气聚合而成的,天生就有寂然不动的本性,以及注意到物体就会使其清楚明白的思维能力,静的本性和思维能力是一种认识环节的动静转化。因为静的本性是无思陈其美的,外来之物让本性运用思维活动作出反应,使外物可以得到理解。周敦颐不仅用“诚”来形容这种主静的本性,也在其另一部作品《通书》中以此为最高的道德原理,是成圣的主要方法,也是圣人的最终境界,表达了周敦颐对寂然不动的“诚”的推崇。周敦颐也在《太极图说》中强调了“无欲”的修养,这是一种“一”的境界,所谓“一”是指没有任何杂念。“一”不仅是指修养的境界,也是养心的主要手段,要求以最大限度排除欲念,也就是《太极图说》中提到的“无欲故静”,以此达到圣人心中“虚”的状态。

影响

宋明理学

《太极图说》的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古代儒学经典《周易》中《系辞》的深入理解,将其中的形而上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的提炼,开启了宋明理学这一全新的儒家思想理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从内容上看是宇宙发展图式的描述,实际上也揭示了后世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和范畴,周敦颐通过这种方式构建了宋明理学的基本框架,在先秦儒学典籍的基础上,为“理”“气”“心”“性”等概念构建了以宇宙论为基础的哲学体系,用更抽象的方式论证了儒家生活、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太极图说》激发了后世的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人可以对传统文化中的天人问题进行更具有哲理化的思考,也推动了对宇宙本源“太极”的讨论和追问,使儒学来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重新昌盛起来。

政治哲学

《太极图说》作为两宋理学的奠基之作,在儒家伦理哲学的发展进程中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儒家伦理问题与道教形而上学思想、佛教“空”的哲学思想的结合。周敦颐对“太极”属性的认识,让思想家们意识到在物质世界之外,还有决定事物本质的原因,标志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使思想家们开始从形而上的角度理解社会政治生活,是儒家哲学发展的进步。《太极图说》通过对宇宙本源的“太极”追问,证实了政治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对作为社会政治生活主体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承认了人在宇宙中的价值。

医学

最早将《太极图说》理论引入医学的是理学出身的医家朱震亨,他提出“相火论”,效仿《太极图说》追溯了人体的本源,认为相火是人体生化的核心基础,结合周敦颐主张的“主静”提出要修养身心,清心寡欲,不使相火妄动;明代以后的温补学派对人的生命本源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命门学说”,认为命门是人的生命本源,是人身的太极,同时结合《太极图说》中“太极无极”的理论,“命门学说”的提出者孙一奎等人又提倡“命门无形”,认为人的生命本源是不能用具体形质把握的;明代医家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温补命门”和“填补真阴”两法。除了用太极学说理解人体之外,《太极图说》还影响了本草药理学说,一些中医本草学家认为对本草药物性质的理解也可以置于太极的宇宙观下,通过对人体和草本药物本源的揭示,可以更好地将药性作用于人体。这些都是明代医学在《太极图说》的影响下出现的新理论和治法思想。

评价

正面评价

《太极图说》的价值在古代就得到了认可,在南宋时期受到儒家学者的广泛讨论,宋代大儒朱熹评价《太极图》及《太极图说》:“不由师傅,默契道体,建《图》属《书》,根极领要。”朱熹认为《太极图说》代表了周敦颐的全部深刻思想:“盖先生之学之奥,其可以象告者,莫备于太极之一图。若《通书》之言,盖皆所以发明其蕴。”

宋元之际的全真道士李道纯盛赞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圣哉,周夫子!一言以蔽之,主于静,其为万世天人之师。”

元代脱脱等撰写的《宋史》序言中也称谓《太极图说》:“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爱新觉罗·玄烨称《太极图说》是“有宋理学之宗祖”,不遗余力地宣称《太极图说》是“粹然孔孟渊源“。

负面评价

南开大学孙晓春教授认为,《太极图说》赋予了道德法则绝对性和普遍性,强调了道德法则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证明了优良的政治生活是可能的,是中原地区古代儒学思想的一大进步。但是《太极图说》认为宇宙本源的“太极”只能由圣人来认识,这种深受儒家“上智下愚”思想影响的认识论带有中国传统思想的局限,没有将人理解为理性的存在和自由平等的个体,落入了儒家认为人道德价值不平等的臼。

相关争议

《太极图》的起源

《太极图说》尤其是其解释的图式《太极图》的作者是否为周敦颐则在历史上仍有争议,朱熹从《太极图》的哲学意涵来理解,认为《太极图》准确地描绘了周敦颐的宇宙观,明朝黄宗炎在《图学辩惑》中对《太极图》的来源进行了考证,认为此图最初的名字是《无极图》,内容是方士修炼时所必经的阶段,而周敦颐用这幅图来表示宇宙的演化图示。除黄宗炎外,南宋初期的朱震在其《汉上易解》中也提出《太极图》来自道教传承的说法。

明末儒家学者王夫之认为《太极图》中的第二个图象,“取坎填离”图为陈抟所作流传下来,其余内容为周敦颐所作,并在《思问录外篇》中解释了持这种观点的原因:第二幅图左为坎卦、右为离卦,将坎卦中的阳爻填补在离卦的阴爻处,便成为左乾卦、右坤卦的图像,与道教互藏于各自对立物中的辩证思想观念相似,而其他四幅图的境界是陈抟所不能及的。

朱陆之辩

关于《太极图说》主要思想内容最具讨论价值的就是陆九渊朱熹的辩论,二者就“无极而太极”的理解方面展开辩论,进而引发了《太极图说》作者是否为周敦颐的讨论。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首句的“无极而太极”是在儒家宇宙观术语“太极”之前加上了道教宇宙论中的本原“无极”,所以此书最初应该出自道士之手;另一方面,周敦颐的另一部作品《通书》中仅用“一”和“中”来指代“太极”,没有提到“无极”。朱熹则认为《太极图说》对太极以及由其出发的宇宙生成图式,是周敦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儒家经典《周易·系辞》的说明和阐发,只承认陈抟一派的道教学者对周敦颐产生了些许影响。围绕文字内容的争论根源是二人对“极”的理解不同,陆九渊认为“极”是道家哲学强调的“中”,不仅《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所作,《太极图》也是来源于道教朱熹则认为“极”是“至极”的意思,代表了世间万物的标准和规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