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莹 :清代文学家

更新时间:2023-04-27 20:10

姚莹(1785— 1853)字石圃,号明叔,晚年又号展和,自称“幸翁”。姚莹生于安徽桐城,病逝于湖南省,享年68岁。

姚莹自幼爱学,胸怀大志,成功通过科考后,入仕为官。他辗转多地,为官清廉,心系百姓,深受地方百姓爱戴。1838年被调往台湾为官后,姚莹多次率兵击退英军战舰,大挫英军锐气,守卫台湾不失一丝一毫,得到爱新觉罗·旻宁褒奖。后因被诬告“冒功领赏”被革去官职,押入监狱,再次起用后随军打仗。最终病逝于军中。

姚莹一生潜心学术,著作颇多,涉及散文、诗和世界地理文学等多个方面。姚莹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文章的创作上注重“经济”“神气”两个要点。“经济”强调立身处世对于对于文章的重要性;“神气”则注重文章文风的抑扬顿挫。在诗歌的写作上,姚莹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强调诗歌的情感思想应由心而发。著有《寸阴丛录》《东溟文集》等散文、《后湘诗集》等诗论、《东槎纪略》《识小录》《康輶纪行》等世界地理方面的论著30多卷。后将其著作合印为《中复堂全集》共13种98卷。

台湾大学陈友冰教授评价他说:“姚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姚莹生于一个传统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入朝为官。姚莹的母亲是官宦之女,在姚莹很小的时候便教导他学习诗礼等经书,为其讲解古今之哲贤。这样的家庭氛围使他从小便有入朝为官的想法。

姚莹6岁便开始跟随老师学习。他勤奋好学,对待学习专注认真。16岁时便善于作文。21岁时前往安庆市,从师于姚鼐,亲自聆听姚教诲,并且结识了方东树刘开等人。同年参加童子试,是当时考试的第一名;次年参加江南乡试,得中举人;后得中进士。但科举考试后,姚莹并不被任用,只得前往粤东地区游历。直到31岁姚莹被起任为福建平和知县,开始入朝为官。

入仕为官

自入朝为官,姚莹先后任福建平和知县、龙溪县令、台湾县令兼海防同知、噶玛兰通判、金坛区元和武进区高邮市知州,两淮盐掣同知、盐运使等职。

姚莹在福建省任平和县令时,清政府的统治便已开始动摇,各级官吏横收暴敛,全国上下百姓生活困乏,民不聊生,农民起义蠢蠢欲动。为了更好地管理平和百姓,姚莹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对触犯律法的人严惩不贷,为生活困苦的百姓提供帮助,使得百姓心悦诚服。同时大力倡办文化和教育,移风易俗,鼓励生产,使得本地区的风气发生明显改观,最终得到当地百姓的敬服。

1819年,姚莹调任台湾知县。在台湾任职期间,姚莹多方规划。在农业方面,鼓励台湾人民开垦土地;在建造方面,建造城墙加强防御;在文化方面,修建仰山书院,为儿童提供求学地点。同时促进台湾人民和高山族人民的和平友好相处关系,为噶玛兰的开发奠定根基。在任职期间,台湾人民对其十分爱戴。姚莹也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声望。

爱新觉罗·旻宁元年,姚莹出任噶玛兰通判。噶玛兰是初开辟的领土,很多法律条文没有明确规定。姚莹专心政务,制定一系列法规以约束百姓生活、兴利除弊。姚莹在职期间,深受百姓爱戴。

1832年至1834年间,姚莹任江苏省元和、武进区知县。当时正值朝廷内外举荐人才之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对姚莹评价很高,举荐姚莹可重用,后姚莹升任为高邮市知州。未来得及赴任,便调任为两淮盐掣同知、盐运使。

据守台湾

清代道光十八年到道光二十三年(1838年-1843年),姚莹被调往台湾任台湾道员及按察使,成为清朝的一名台湾海峡边疆要员。在任职期间,姚莹多次镇压农民起义。他心知农民造反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故通过收留游民、安抚百姓等方式来维持安定的社会秩序,以试图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姚莹为抵御英军进攻,与总兵达洪阿商议后决定提前做好准备。他心知台湾孤为一岛,西方列强一旦入侵,大陆支援难以到达,便提前操练士兵,使士兵们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增置炮位,在福州市附近架起两架分别为6000斤和8000斤的火炮,以加强防务。 同时为了防止鸦片的走私,设置士兵在海峡附近严格巡视,稽查。

不久,英军就发动了第一次进攻。英军派出了一艘双桅船只前往台湾鹿耳门外洋面。姚莹在发现该艘船只后,立马下令发起反攻。一方面,派遣北洋水师前往正面加强防守,吸引敌方火力;另一方面,命令官员江亦喜率兵埋伏,发炮轰击。通过攻守配合,成功摧毁英军船只,使其只能狼狈败逃。1841年7月,英国的三艘三桅船再次入侵台湾,被姚莹率兵击退。9月30日,英军的战舰纽布达号擅自闯入台湾海峡,对台湾内部二沙湾炮台和房屋进行重炮轰击。姚莹手下士兵毫不畏惧,在姚莹的指挥下,同样用重炮重创英军战舰。英军在慌乱逃跑途中触礁,姚莹当即决定率人乘小船前往追击,最终击沉英军战舰,俘获英军133名。

姚莹不仅重视训练士兵,同时注重民众的力量。一方面,他惩恶扬善,赏罚分明,给贫困的百姓提供劳动机会逐渐赢得民心;另一方面,他注重游民的安抚问题。当时的台湾周边,游民滋生,社会秩序混乱。姚莹下令收编游民,给游民提供居住、工作的场所,以减少游民的滋事概率。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台湾上下一心,许多民众自愿成为参与训练的士兵,增强了台湾的边防力量。

10月19日,英军再次卷土重来。这次英军采用集团战的模式,利用其多台战舰的火力掩护,强行攻上基隆市。姚莹不畏自身危险,率领官兵于正面迎敌,活生生打退英国战舰。1842年的3月11日,英军战舰阿安号突然大举攻打台湾大安港。姚莹观察局势后发现正面战场几乎没有迎敌的可能,在与达洪阿商议后,两人决定智取。他们招募渔民进行装扮,佯称自己是台湾军中的奸细,潜入英军后把其战舰引入提前设好埋伏的搁浅区,再将英军一举迁灭。计划成功执行,渔民把英军引入了暗礁林立的土地公港。提前埋伏在这里的姚莹直接率领官兵展开攻击。 英军所处地形劣势,加上防不胜防,节节败退。最终,姚莹率兵赢得全面胜利。这次直接缴获英军火炮13门,俘获49名英军士兵,歼灭近百名来犯敌人。

晚年阶段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英国侵略者对其在台湾的五战五败耿耿于怀,牵连着对姚莹恨之入骨。他们诬告姚莹“冒功领赏”,要求清政府对其革职查办。清政府听信诬告,欲以此罪名处罚姚莹,剥夺其官职。姚莹对此诬告竭力澄清,台湾民众也公然拒绝给英军侵略者作伪证,但当时的清政府却一意孤行,强硬关押姚莹。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年),姚莹被重新调至四川省任职。在启程之前,姚莹说道“我本来就是为了国家的和平昌盛而活着的,我个人的荣辱本不重要。” 不久,姚莹又被调至西藏自治区处理当地与呼图克图之间的矛盾争端,归补四川蓬州。1848年,姚莹因病归居安徽。三年后,姚莹再次被起用,出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按察使,在参与永安之役失败后随军到了湖南省,担任湖南按察使。最终于1853年,病死于军中。

主要作品

姚莹一生中,乐于思考,勤于观察,潜心著文,著作颇多,涉及散文、诗歌、世界地理等多个方面。他的散文风格刚劲雄健,且多以议论文为主,评判时事,饱含爱国热情,留下了许多著作。 如:《东溟文集》六卷、《东溟外集》四卷、《东溟文后集》十四卷、《东溟文外集》二卷、《东溟奏稿》四卷、《寸阴丛录》等,有“中原地区少数民族边疆史编著之始祖”的美誉。姚莹著有诗歌《后湘诗集》21卷;有《东槎纪略》《识小录》《康輶纪行》等地理方面的论著30多卷。台湾文海出版社曾把他的全部著作合为《中复堂全集》影印出版,共13种98卷。

创作特点

姚莹在继承老师姚鼐“义理、考据、辞章”的基础上,加入了经世之学,主张走经世治民的创作道路,帮助桐城派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更有活力的发展道路。

注重“经济”

姚莹在继承老师姚鼐“义理、考据、文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论主张的同时,又增添了“经济”这一要点,进一步发展了这门学说。 姚莹说“读书、文章的要素应有四:义理也,经济也,文章也,多闻也。”经济”强调立身处世对于文章的重要性。姚莹认为文章体现一个人的个人品行,要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是有内涵的。

注重“神气”

姚莹重视文章的“神气”,强调写文章要抑扬顿挫,同时兼顾文章的格、律、声、色、神、理、气、味等。姚莹因其困顿悲苦的遭遇与愤慨世事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发展其思想主张。他提出“古人文章妙处,全在于沉、郁、顿、挫四字。” 他认为文章是需要抑扬顿挫和清雅高洁相结合的。清雅高洁的情感表达是需要沉郁顿挫的文风来实现的。

姚莹批判了当时桐城派诗作中广泛存在的问题——诗风奢靡。这一思想主张奠定了姚莹在桐城派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文学成就

他与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并称为姚鼐的四大弟子,有“姚门四杰”之称。姚莹的作品依托于现实,对时事发表评论,不空谈,不夸大,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诗歌

姚莹对诗也颇有研究。姚莹十分注重诗的情感表达。他认为,诗源于现实与实践。诗人的情感表达应是由心而生的。如果一味的临摹古人的情感,追求古人的格律,是写不出好诗的。诗的写作应该是由心而发的,感情到了,诗自然就做出来了。如果无病呻吟,状摹前人,便失了作诗的本心。

在诗的创作思想上,姚莹强调所作之诗要“对世人有益”。因此,他注重诗人的思想修养,指出思想修养到位了,再加上诗人广泛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就能写出抑扬顿挫的诗集。

姚莹还指出诗集的创作不一定非要追求词藻的华丽,简简单单的语言也可以写出好诗来。“盛世之音”也不都是婉转奢侈的,讥讽也可起到这种效果,如《虞廷之歌》《文王之什》等。

文学批评

姚莹对历代诗歌、诗人及流派、作品都作了评论,在论诗诗如此繁盛的学术风气下,姚莹的《论诗绝句六十首注》也应运而生。该著作评论自梁至清代的历代诗人、诗论家以及诗歌文体、诗歌流派乃至具体诗歌作品,批评意识很强,其中不少见解颇不从众。他认为论诗最出众的是汉魏盛唐。既推崇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妇孺皆晓的名人,对虞集徐祯卿王维屈大均王士祯等也十分推赏。既歌赞感怀豪健,沉郁凛然之篇,也欣 赏别致韵味,自然质朴。他认为一首好诗要符合兴、观、群、怨才是可贵之诗。姚莹对历代诗歌的批评也是以此为指导思想的。

政论文

《东溟文集》卷一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上下篇,开篇抓住仕人想要成就天下大事却不易的心理,吸引想要建功伟业之人深入细读,由建功立业于后世引出治民于安定的迫切性,只有民生安定、社会和平才能建筑功业。本文重在上篇谏执事者因人用之,指摘科举取士的弊端,提出应广开纳贤取士之门路,不可以科条尺寸规范士人,如此则可以人尽其才,《通论》下篇亦是探讨人才问题,然重点在于明君。开头便指陈现实,开门见山,具有高屋建之气势。接着通篇举例论证,感情激烈,陈词慷慨。先举古今舟车谷帛无异,引出论点即古今人才亦无异,惟用人才之异,进而引出用人者的重要性。

姚莹政论散文的艺术特点如下:内容上针砭时弊;结构上严谨、完整、圆融,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语言上质朴平实,善持论;论证手法上,常用平常事物形象说理,引用历史人物或史实举例论证。

地理散文

姚莹时刻关注时事和世界大事,多方搜集资料,写下《康輶纪行》《东槎纪略》两本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东槎纪略》是研究台湾地理历史的早期著作,里面详细记载了姚莹在台湾任职期间所做出的一些战争策略和台湾地区的地理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

《康輶纪行》更是中国研究边疆地区地理政治问题的先驱。《康輶纪行》和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共同代表着当时中国人的认知高度。

为政成就

姚莹是中原地区最早关注并且反对英国侵略者入侵的学者之一,也是最早开始关注记载边疆地理政治的学者。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他认真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中国人要睁眼看世界。西方国家已经花费数年对中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而中国却一直闭门造车,对西方国家缺乏正确的认知,这是造成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抗英战争 五战五胜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多次派遣船只入侵中国台湾地带,姚莹带领台湾海峡官兵英勇抵抗,先后多次打退英军,取得五战五胜的战绩,成功挫伤英军锐气。

五战五胜中有两次大胜。一次是在1841年的9月,英军进入基隆港重炮攻击二沙湾的炮台及民房。姚莹率领岛上地方武装英勇还击,以重炮反攻,使得英军慌乱逃窜,战舰触礁沉没。姚莹指挥台湾军民乘胜追击,成功击杀英国士兵30余人,俘获英军战俘133人。

另一次是在1842年3月,英军气势汹汹,进攻台湾大安港。姚莹设计“引敌入瓮”,待英军战舰搁浅时,发动进攻,从而大破英军。这两次大胜俘获数名英军,击沉英军战舰,大挫英军锐气,姚莹守卫台湾岛领土不失一丝一毫。

另外还有三次小胜。第一次是在1840年7月在台湾鹿耳门外海面击退英军的一艘双桅杆船艘。这次战争中,姚莹展现了自己的指挥才能。他一方面命人围堵,另一方面令人发炮反攻。最终英军慌乱逃窜。这次胜利是台湾士兵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大振士兵士气。第二次是在1841年7月,英军三艘战舰再次进攻,台湾军民在姚莹的指挥下,成功抵挡。第三次是在1841年10月,英军试图强行登上基隆市,姚莹一声令下,岛上居民开炮还击,成功歼灭所有登陆英军。

姚莹在台湾成绩斐然,当时江浙一带因外国入侵,领地连年丧失,而台湾却始终未丢一丝一毫。由于姚莹在台湾的表现,爱新觉罗·旻宁皇帝对其赞许有加,授予二品衔称再加云骑尉世职。

其他政绩

姚莹在任职期间,始终心系百姓,勤恳为政。在福建省任平和县令时,因为清政府岌岌可危的统治,平和地区百姓生活贫乏,民不聊生。姚莹通过“恩威并施”的方式,使得百姓生活现状得以缓解,不再食不果腹。

在出任龙溪县令时,龙溪地区生活动荡不安,盗贼频生。姚莹不再抓捕盗贼,反而采取安抚的方式,为他们找到维持生计的工作。最终使得龙溪地区生活安定,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清代文学家方中树曾评价其文学作品说:“其学体用兼备,不为空谈。其文一自抒所得,不苟其形貌之似。”

清代学者方宗诚在《桐城文录序》中评价姚莹说:“桐城的文章,在姚莹之后,都注重经济一说。”赞扬了姚莹对姚鼐后文章发展的影响。

民族英雄林则徐评价姚莹说:“他博学多识,对于山川地理、人文风情都用心了解,关心百姓生活,体百姓的辛劳,所以能够洞察事情背后的原因,遇到事情心怀把握,是可以被重用的官员。”

台湾大学教授陈友冰先生评价姚莹说:“他英勇善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率领军民打退英军,取得五战五胜的著名军事家。”

清代学者陆以湉评价他说:“负经济之学,尤长于论兵。”即姚莹不仅满腹经书,文学造诣突出,同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

知名学者施立业先生评价姚莹说:“他既是一位爱国的循吏,又是一位进步的学者,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桐城派文人。”

后世纪念

姚莹故居

姚莹故居位于桐城市寺巷内,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门向南,由寺巷出入。整体建筑为一完整的四合院,前后进为5开间1层,两侧为厢房。东侧有家庙,3开间,尚存。西侧另有房屋3开间1层,青砖地面,保存完好,紧邻寺巷。故居前有影壁,东为大宁寺,均不存。

姚莹墓

姚莹墓,位于桐城市城区西北9公里龙眠山小河镇"姚家坟山",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墓为姚莹夫妇合墓。墓中立着一块墓碑,为同治元年所立,碑上用楷书阴刻:“皇清授通议大夫广西按察使姚公石甫先生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