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皇 :京剧女演员、老生演员

更新时间:2023-06-30 09:52

冬皇本名孟小冬(1908年12月9日—1977年5月26日),原名若兰,学名令辉,她出生于上海民国路同庆街观盛里(今人民路观盛里),著名京剧女老生演员,师承余叔岩,是余门惟一的女弟子,有老生皇帝(冬皇)之誉,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

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其9岁从仇月祥学演老生。14岁,她在上海演出《宏碧缘》,饰骆宏勋,因扮相英俊、嗓音宏亮受到赞赏。1923年孟小冬离沪北上,在北京得到名琴师陈彦衡指点,学谭(鑫培)派唱腔,又得名票王君直指点,在北京三庆园首演《打鼓骂曹》,一举成功。城南游艺园因此邀其充为台柱,演唱两年。其后,她自组班社,在北京、天津市演出,与马连良、高庆奎等齐名。1927年,孟小冬与梅兰芳于农历正月二十四日结为伉俪。1931年7月,孟小冬正式提出与梅兰芳分手。1938年拜著名京剧老生余叔岩为师,成为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1939年,她曾与金少山合演《搜孤救孤》。1947年9月,孟小冬参加为陕西省水灾义演暨贺杜月笙60岁生日演出,演出结束后宣布从此告别菊坛,不再演出。1949年,孟小冬迁居香港特别行政区。1950年秋,她与杜月笙在香港举行婚礼。1967年9月,孟小冬迁居台北市。1977年,孟小冬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病逝于台北。

孟小冬的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坤生略无雌声,代表剧目有《空城计》《捉放曹》《洪洋洞》等,其取得的成就,为京剧女演员在戏曲舞台上争得了应有的地位。孟小冬逝世后,由冬皇诸弟子出资在台北组织成立了“孟小冬国剧奖学基金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余派优秀人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8年12月9日,孟小冬出生于上海民国路同庆街观盛里(今人民路观盛里),乳名若兰,本名令辉,因生于冬天故取艺名筱冬,后改小冬,晚年自署凝晖阁主。原籍京西宛平,祖父孟长七,艺名孟七,为京剧武净兼武生,大伯父鸿芳,演武生改小丑,二伯父鸿寿唱文丑,亦通京胡。三伯父鸿荣,演文武老生兼武净,艺名“小孟七”,六叔父鸿茂,应工小丑。父鸿群演老生兼红生,母张氏云鹤。

孟小冬生长在这样一个梨园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近水楼台,整天被包围在“戏”中。她4岁时,父亲和几位伯父都搭麒麟童班,在顾竹轩开设的新新舞台演出。父亲早晨出去喊嗓练功,就牵着她的小手一起出门。1912年,孟小冬5岁开始随父在家练功,学习老生唱段。1914年,7岁随父赴无锡演出,扮演娃娃生。1915年,8岁拜孙(菊仙)派老生、姨夫仇月祥为师,学老生。1916年,9岁首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堂会戏《乌盆记》,汤叔鸾饰张别古

演艺经历

初入艺坛

1919年3月,12岁的孟小冬在师傅仇月祥、父亲孟鸿群的带领下,首次赴无锡正式演营业戏,首夕以《逍遥津》作为打炮戏,一炮而红。在无锡历经2月余,共演了68场。演出时用艺名“孟筱冬”。同年7月,孟小冬二度莅锡献艺,以全本《探母回令》打炮,一人饰杨四郎到底,而且距上次演出仅隔两月,又新增加了14出剧目。二下无锡演出至11月初才结束,共演110天,期间没有一天中断。共演30出不同谭派和孙派剧目。演出结束后,还到薛观澜宅出演堂会,小冬饰演《黄鹤楼》中的刘备,受到薛观澜赞赏。同年12月1日,小冬加盟上海大世界游乐场乾坤大京班,成为正式演员。同台的有著名演员李春来、粉菊花等。

1920年,在大世界乾坤大剧场演出。一年合同,期满结束。12月14目,正式搭班黄金荣开设的共舞台,将艺名孟筱冬的“筱”改为“小”,接替演员露兰春在连台本戏中担任主演。剧目有《宏碧缘》《枪毙阎瑞生》等,孟小冬扮演的骆宏勋英俊潇洒,器宇轩昂,观众称“不逊色露老板”;有的赞为“梨园自有骆宏勋以来,恐未有如此英俊漂亮者也”。同台的著名演员有张文艳、吕月樵等。1921年,孟小冬在上海共舞台演出,到11月下旬结束演出。应邀前往福建省短期演出。后又赴南洋马尼拉(今菲律宾吕宋岛)献艺数月。同年在EMI集团首次灌制《击鼓骂曹》《逍遥津》《徐策跑城》《武家坡》《奇冤报》《捉放曹》等唱片。1922年8月,和师傅仇月祥一起由上海市乘船赴汉口演出,随行的是大名鼎鼎的胡琴圣手孙佐臣(老元)。汉口观众情绪沸腾,连日爆满。在汉演出期间,结识长小冬4岁的女老生姚玉兰,两人一见如故,义结金兰。

1922年,孟小冬赴汉口演出,聘请名琴师孙佐臣为之操琴。此后数年又长期在汉口、上海、济南市等地演出,同时向孙佐臣等人重新下卦学习,逐渐向谭派归路。1923年孟小冬结束汉口近半年的演出,回到上海后因向往谭派艺术,决定进京深造,加盟著名武生演员白玉昆班,仇月祥、孙老元随往。

巅峰时期

1924年,孟小冬北上途中在济南演出数月,被召到山东军阀张宗昌官邸演堂会戏多日。险遭霸占。同年6月下旬,第三次到无锡作6天短期演出,由琴师孙老元同往。1925年,孟小冬随白玉昆班抵达天津市,在新民大戏院(下天仙)演出,与白玉昆、赵美英并挂头牌,受到一批青年观众的欢迎。在天津演出期间,还得到谭派名宿王君直的悉心指点。6月5日,首演于北京前门外大栅栏的三庆园,以全本《探母回令》打炮,小冬饰杨四郎一人到底,首演获得成功,一炮而红,名震京城。长城、丽歌两家唱片公司邀约灌片,计共4张。8月,参加北京第一舞台盛大义演,与裘桂仙合演《上天台》(倒第三),梅兰芳杨小楼合演大轴《京剧《霸王别姬》》,余叔岩尚小云合演压轴《庆顶珠》,而马连良、苟慧生的戏码均排在《上天台》的前面。同月23日,与梅兰芳合演堂会戏《四郎探母》,台上阴阳颠倒,引起轰动。1925年12月,孟小冬为北京晨钟学校演了两场义务戏。

1926年,孟小冬为求进一步深造,先后向谭派名宿陈秀华、陈彦衡、王君直、苏少卿、言菊朋、李适可、鲍吉祥等问艺,又在王克敏生日堂会上与梅兰芳首次合演《游龙戏凤》。同年,孟小冬在叶庸方支持下与金少梅组班,在大罗天剧场演出。1927年,孟小冬经梅党成员撮合,冯耿光(幼伟)证婚,孟小冬与梅兰芳于农历正月二十四日结为伉俪,消息对外保密。孟小冬婚后基本脱离舞台,息影不出。1928年,孟小冬与雪艳琴在天津公演十余天。天津《大风报》创办人沙大风撰文捧小冬为“冬皇”、—时风行,不胫而走。当时曾有署名斑马者写打油诗一首云:“沙君孟话是佳篇,游艺场中景物鲜,万岁吾皇真善祷,大风吹起小冬天。”1929年2月,孟小冬随梅兰芳由广东经上海返回北平,两人关系明朗,有公开称呼小冬为梅孟夫人。1929年10月梅兰芳正式对外发布消息赴美访问演出,12月下旬起程离开北平,孟小冬在北平寓所门前与梅兰芳留影送别。1930年8月5日,梅兰芳母亲在北平寓所逝世,孟小冬以儿媳身份为婆母戴孝,受阻。因戴孝风波,孟小冬感到气愤、委曲,快快不快,与梅失和,离平至津。同年11月10日与11日,孟小冬与华慧麟合作为赈灾义演于天津春和戏院。头一天为全本《四郎探母》,另一场大轴为《失空斩》,前为雪艳琴之《贵妃醉酒》。第二场为《捉放曹》压轴,大轴为雪艳琴的《头二本虹霓关》。梅兰芳应邀至天津参加义演,与孟小冬重归于好。同年12月16日在天津演出义务戏《捉放宿店》。

1931年7月,孟小冬正式提出与梅兰芳分手,脱离家庭关系。回到娘家绝食,欲寻短见。经隔壁义母劝解,乃往天津。同年12月,父患病,孟小冬由天津返北京探视。由杨宝忠为其说戏调嗓,前后3年多。同年于长城公司灌制《捉放曹》《珠帘寨》唱片,杨宝忠操琴。1932年2月,孟小冬父病逝。同年9月在天津拜苏少卿为师(苏曾列身于上海四大剧评家、四大谭票、三大京剧教师之属)。1932年孟小冬重返舞台,京津各报誉之为“冬皇”。1933年9月25日,在北平东安市场吉祥戏院演《四郎探母》。10月19至21日,出演于天津明星大戏院。合作者有侯喜瑞萧长华胡碧兰等。在天津期间,向谭派名票程君谋请益,并请程为之登台操琴。

1934年,经常不定期地在平、津两地出演营业戏。12月,经杨梧山、窦公颖的介绍,在杨宅宴会上拜余叔岩为师。后来余师常至杨府为小冬说戏,排身段。1935年,在平津作不定期的演出。同年11月,与章遏云应邀同赴上海市演于黄金大戏院,原定唱20天,因身体原因,小冬只演了8天即中断演出。1937年4月,孟小冬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与张君秋周瑞安等演出《失街亭》《乌盆记》《武家坡》等剧目。同年5月,孟小冬应上海金大戏院经理金廷邀请为该戏院揭幕剪彩。孟小冬剪彩以后,姚玉兰将其留在身边,同住18层楼公寓,经姚撮合,孟小冬委身大亨杜月笙。下半年,日寇侵占上海后,杜月笙、姚玉兰逃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孟小冬回北平市。同年,在京领养一名约4岁女孩,乳名大玉子,稍大后称玉妹。

为师隐居

1938年,经杜月笙的账房黄国栋在上海市联络,孟小冬曾往香港九龙,与杜月笙、姚玉兰相聚数月,后仍经上海返回北平。同年10月23日《新北京报》刊文《余收孟小冬——李少春将给师哥磕头》,其中写道“李少春拜余叔岩后,而那位已拜余三年而未正式行礼的孟小冬,于是也由京市名流李雅斋、李育、孙霭仁、张季馥、哈汉章、刘植源的介绍,准备补行拜师礼,余已首肯,日期约在阴历九月初,地点仍在余之私邸”“前三年的某日,有杨子香之公子杨士琦,在寓宴余及小冬,当场介绍由小冬持塾拜余为师,仅未举行祭神仪式。同年10月21日,孟小冬在京泰丰楼正式拜余叔岩为师。12月24日,拜师后第一次在京公演《洪羊洞》,余师亲临戏院为小冬“把场”,由琴师王瑞芝辅佐。1939至1942年在京每日与琴师王瑞芝往余宅学戏,基本停止演出。1943年5月19日,孟小冬36岁,乃师余叔岩病逝寓所。孟小冬立雪余门,苦修5年,共学会《洪羊洞》《搜孤救孤》等近30出余派戏。余氏生前给小冬学习成绩打分为:唱工得7分,做工5分,念白只得3分。但这是余门所有弟子中获得最高的评分。

1944年,孟小冬为师丧谢绝歌坛,隐居京城不出。1945年,孟小冬为庆祝抗战胜利,与程砚秋合作通过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唱《武家坡》。但因病,体力不支,只唱了一句[导板]“一马离了西凉界”,接着由杨宝森代替她唱完此剧。同年9月,杜月笙重庆市先期回到上海市姚玉兰及子女滞留重庆。孟小冬接杜月笙信,由平至沪,与杜月笙同住18层楼公寓。同年12月,蒋介石北平市,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堂会,孟小冬与李世芳合演《武家坡》,这场戏也是孟小冬在北京最后一次登台演出。1946年约5月,姚玉兰及子女由山城重庆辗转回到上海,孟小冬借口探母,向杜月笙、姚玉兰辞别离沪返京。1947年5月,为杜月笙60岁生日义演,提前到上海排练。9月,杜寿赈灾义演拉开序幕,共演10天。孟小冬7、8日连演两场《搜孤救孤》,盛况空前。演出完毕即宣布从此告别菊坛,不再粉墨登场,这场成为广陵绝响。孟小冬在义演结束后返回北平市。同年10月,杜月笙为孟小冬在北平崇文门内购置一所房屋。1948年下半年,平津战役打响,杜月笙派人至京接小冬到上海市。1949年4月,随杜月笙、姚玉兰乘船离沪赴香港特别行政区

晚年经历

1950年秋,在香港与杜月笙补行婚礼。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香港寓所,小冬分得遗产2万美元。同年11月孟小冬搬离坚尼地台18号的杜宅,迁入铜锣湾使馆大厦,深居简出,只偶尔由余叔岩最后一位琴师王瑞芝为之操琴,吊吊嗓子。同年,孟小冬协助孙养农撰写《谈余叔岩》一书。1952年,孟小冬的母亲张氏云鹤在北京病逝。孟小冬在港请众僧诵念经文数日,追悼亡母。同年,孟小冬参加了一个很重要的私人聚会。聚会的目的是为画家张大千送行。早年,张大千和余叔岩交情深厚。当时,参加聚会的还有著名小生演员俞振飞、黄曼耘夫妇。酒过三巡,有人提议孟小冬唱一段。她没有推托。令人意外的是,她自说多喝了两杯,有些醉意,因此唱一段《贵妃醉酒》似乎最合适。而且,她让俞振飞夫妇客串高、裴二力士。

1953年,孟小冬在香港菽园纺织业大亨严欣祺家中举行仪式,收钱培荣、赵培鑫及吴必彰为徒,这是孟小冬一生唯一一次公开收徒。钱培荣是杜氏恒社弟子,苏州人,后常年在日本经商,一直向孟小冬学习,年龄上实际他比孟小冬还要大。他在学戏期间特别获准可以录音,因此保留下一批珍贵的说戏资料。目前钱培荣流传下来的清唱录音很多,较能全面体现余孟一脉的风貌。同年端午节,在港拜识国画大师张大干。秋天参加欢送张大干侨居巴西惜别宴会。与俞振飞夫妇同席,孟小冬即席表演《贵妃醉酒》助兴,并赠大干自唱盒式录音磁带

1953年春,孟小冬为孙养农著《谈余叔岩》一书撰写序言,题为《仰思先师》。1954年,孟小冬曾在香港彩唱《全部失空斩》,由王瑞芝操琴、名票孙养侬配演王平,录制了无声电影。蔡国常年伴随孟小冬左右,有“保驾将军”之称,所学甚多且精准;李相度,为清末名将李准次子。其父李准与京剧界多有往来,其母与孟小冬为挚友。1955年,梅兰芳曾到香港与孟小冬秘密见了一面,目的不是叙旧情,而是遵照中国高层领导人的指示,劝说孟小冬回中国大陆定居。梅兰芳遵照去会面了,细节无从得知,但没能劝动孟小冬。1957年春,民主人士章士钊受周恩来总理之托,试图游说孟小冬重返内地,但孟小冬婉拒。

1958至1962年,孟小冬居住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时常有弟子登门求教。闲时多以打牌、看电影打发时间。间或学习英文会话和临写书法字帖等。此时,已由大使馆大厦搬迁摩登台居住。1963年春,北京京剧团组团赴香港演出,马连良、裘盛戎等老一辈艺术家转达了周恩来总理的问候,邀请孟小冬回大陆观光。1964至1966年期间,孟小冬由摩登台又迁至继园台居住。身体更趋赢弱,居家静养。曾从太极拳名家董文科的女儿练习太极拳。在港弟子常登门求教,并陪老师孟小冬打牌、聊天。

1967年春,孟小冬与迁居台湾的姚玉兰通长途电话,姊妹二人重归于好。同年9月,孟小冬接受妹妹姚玉兰的邀请,离香港特别行政区台北市定居。1968至1977年,孟小冬定居台北。对外声明:迁居台岛,旨在静养,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定期去法华寺念佛诵经。一向有抽烟嗜好,晚年咳嗽、气喘加剧,苦不堪言。最后在台10年,多半病中。身边有杜二小姐(美霞)悉心照料,对冬皇情同生母。常有香港电台弟子前来看望,谈戏或唠家常。门人钱培荣每年定期赴台受教,或以信函请教指迷。弟子李猷常陪老师谈字论画,研究戏文,关心照料生活。孟小冬虚岁69岁生日时,祝寿典礼在金山街金山航业公司招待所举行,前来祝寿的除孟小冬的弟子亲友外,台湾影剧界知名人士和一些京剧界的朋友也都来参加。席间,来宾纷纷登台清唱表演,寿星因年事已高,嘴咳不止,虽未亲自一展歌喉,亦命弟子钱培荣清唱一段《定军山》,以为示范。晚饭后还由前来道贺的曲艺演员朱培声和张宜宜两位先生表演了“上海市滑”戏助兴,引起哄堂大笑,孟小冬听了更是笑口大开,极为高兴。

1970年10月,孟小冬为香港《大成》杂志的特刊“纪念余叔岩80诞辰”撰文《纪念先师余叔岩先生》。1977年春节过后,孟小冬的哮喘日益加剧,本来用来治标的中成药,已不见效,杜二小姐和姚玉兰都力劝她去医院治疗,她还是不乐意。一直又拖延至5月中旬,实在支持不了,才请医师来家诊断。医师劝她住院治疗,她还坚持不肯。5月20日以后,医生发现其肺部积水,力促住院,仍未获准。25日晚上,在一阵剧烈咳嗽气喘之后,就把头一低,已不省人事了,家人送她到广州街中心诊所急救,割开喉管,把痰吸出,但仍昏迷不醒。延至5月26日(农历四月初九)晚11时50分,终因肺肿和心脏病并发症而去世。享年70岁。

相关人物

家庭

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祖父孟长七,艺名孟七,为京剧武净兼武生,大伯父鸿芳,演武生改小丑,二伯父鸿寿唱文丑,亦通京胡。三伯父鸿荣,演文武老生兼武净,艺名“小孟七”,六叔父鸿茂,应工小丑。父鸿群演老生兼红生,母张氏云鹤。二妹佩兰。三弟学科,唱脸谱(学科生子俊泉,亦唱花脸,是郝寿臣裘盛戎的亲传弟子;妻王晓临孙甫亭李多奎的亲传弟子,乃老旦“三王”之一)。四妹幼冬,亦工老生。

感情

师徒

主要作品

代表剧目

代表唱片

艺术特色

唱腔

冬皇唱腔处处有神气,唱腔极具韵味,唱则咬字正确,而好在字字有劲。至于她的唱腔,简直美不胜收,嗓子愈唱愈亮,痛快淋漓,令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孟小冬在她的生理青春期,嗓音之冲、调门之高、音色之秀丽、唱腔之古朴,其中比较成功的是《捉放曹—宿店》,它具男老生的苍劲浑厚和女老生细腻圆润;在余派风味的基础上,兼有言派的委婉和奥、涩。中晚年的风格更趋清醇淡雅、巧拙相间、于古朴中透出新意。尤其是《乌盆记》中[反二黄]大段的传世,弥补了余叔岩“十八张半”唱片中无[反二黄]唱段之缺憾,其中首句“未曾开言泪满腮”的长拖腔,她是一气呵成,而余氏晚年唱片中此类长腔则往往中间夹有气口。

扮相

孟小冬扮相、做派非常帅气,身段干净峭拔,轻巧伶俐。即使年纪尚轻,与各大名角同台献艺,不但不青涩拘谨,反而是颇具大角的风范,令人过目难忘。年轻貌美的孟小冬,选择唱老生。对于习惯了传统戏剧中的陈腔滥调的世人而言,扮相英俊、嗓音宽亮的孟小冬无疑给京剧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独特的风气。

做表

在做表方面,孟小冬脸上有戏,善用眼神,表演不瘟不火,妙造自然。在《空城计》“闻报”一场,旗牌送来地图,孟小冬念“展开”以后,开始看图,先上下左右粗看一下,表示先要了解地理位置。然后仔细观看,一见营盘扎在山上,立刻脸上表情骤变,先惊愕,再诧异,再转变为惋惜、失望,不但有层次,有交代,而且转变得快。马上抬起头来,用眼神表示出急智和决断,吩咐旗牌:“快快去到列柳城,调回赵老将军,快去!”边念边做手式,最后念到“快去!”时,用手一挥,表示出紧急命令的重要来,念、做、表情俱到。

人物轶事

京剧史上,师徒传艺的事例很多,其中余叔岩、孟小冬的艺术传承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多为人所乐道。孟小冬在余派弟子中,孟小冬堪称为得其真传者,她程门执,苦修五年,以惊人的毅力和虔诚地态度继承了余派的衣钵,身肩重责,将余派曲艺传播大江南北。1947年,孟小冬于上海市中国大戏院举办告别舞台义演,被菊坛盛赞为“广陵绝响”,结束了粉墨生涯的她由绚烂归于平淡,逐渐淡出了戏迷的视线。此后她坚持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课徒传艺,晚年移居台北市仍坚持传授余派曲艺而直至1977年去世。一代“冬皇”以高尚的艺德,受到京剧界广大同行的尊崇。孟小冬取得的成就,为京剧女演员在戏曲舞台上争得了应有的地位,倾动众生的同时也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物评价

老舍评论说:坤伶孟小冬,今年才十有五岁,而艺已惊人。工须生,气不单弱,声调自如,谭刘兼善。而着靴能脱女像,乃得力于乃师仇月祥。七月初六登台。戏码第一日《逍遥津》,第二日(七夕)《跑城》《天河配》饰牛郎,第三日《骂曹》,第四日《空城计》,第五日《捉放》,第六日《探母》。同登台者有女白牡丹。闻小冬尚有《南阳关》《定军山》两出,必将一演,以饷汉皋顾曲家。此次并带孙佐臣琴师。

申报》评价:曾嫔梅大王,旋即脱福的坤角须生泰斗孟小冬,其艺术之佳,在坤角诸伶中,实首屈一指,莫与比伦。虽往年驰名剧坛,尊之为坤角须生泰斗的恩晓峰,小兰英等辈,亦难与比拟。其后赴平津各处再求深造,于二十五年重来沪渎,出演黄金大戏院,更使内外行刮目相视,已达炉火纯青的火候了。

粤剧名伶白雪仙评价:一次与孟小冬共同饰演《紫钗记》,她说水袖不一定这样下的,可以捏着来做。孟小冬只教了她这一点,已很受用。

后世纪念

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病逝台湾,其后葬在离树林山佳火车站不远的净律寺后山佛教公墓,墓碑由张大千题“杜母孟太夫人墓”,两旁植桂花数丛,馨香常萦。因先师李为孟小冬先生弟子,故清明时节藉祭拜周梦蝶之际,亦鞠躬致礼,以尽晚辈景仰之心。

孟小冬世逝后的第二年(1978),由冬皇诸弟子出资在台北市组织成立了“孟小冬国剧奖学基金会”,杜美霞担任董事长。每年春季都在各艺校选拔优秀学生,发给奖学金,鼓励后起之秀,学习余派艺术。奖学金分为(新台币):3万、2万、1万、5000等。至今已连续20多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余派优秀人才。

1978年后台湾出版了她的《凝晖遗音》,出版了《冬皇妙音》,天津出版了《孟小冬唱腔及为钱培荣说戏录音集萃》等录音专辑。1998年11月,北京出版了图书《余叔岩孟小冬暨余派艺术》。

2008年3月15日,为缅怀孟小冬在传承谭、余两派须生艺术方面做出的贡献,北京戏曲艺术发展基金会、长安大戏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组织在长安大戏院联袂举办“纪念孟小冬百年诞辰专场演出,王佩瑜将大轴献唱全本《搜孤救孤》。

2008年4月20日下午,北京“瑞府戏苑”和孟小冬私宅联合举办了纪念盂小冬诞辰百年演唱会暨盂小冬私宅重建新闻发布会,特邀请8位女须生登台表演,其中包括由奇、哈福丽等优秀青年演员,启骧、杨永树等名票助兴演出。

2009年,为纪念相声泰斗马三立诞辰95周年及“梨园冬皇”孟小冬诞辰100周年,由曲艺界与梨园界合作的舞台剧《乌盆记》纪念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同年9月,由万伯翱、马思猛创作的孟小冬传记《孟小冬:上的尘梦》正式发行。2010年,主办方又重新组织班底、设计结构,对该剧精心打磨并推往全国。演出将三种传统艺术联姻,由马志明黄族民演绎经典传统的马派相声,单田芳评书表演将作为相声与京剧环节的连接,介绍演出内容,并按照评书老本演绎《七侠五义》中的《乌盆记》,最后登场的则是由马志明和京剧名家王珮瑜邓沐玮联袂上演的全本京剧《乌盆记》。

2014年11月13日,孟小冬基金会、北京京剧院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推出“余音绕梁—京剧名家名剧演唱会暨‘冬皇故物’专题展览”。

2020年2月,原创舞剧《孟小冬》由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吴蓓导演、编剧并担任总编导,在北京舞蹈学院正式上演。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类舞剧,《孟小冬》将京剧身段与舞蹈语汇相结合,分别以两幕表现了京剧艺术家孟小冬的人生境遇和艺术情怀。

作品收藏与拍卖

2014年11月,北京银座国际拍卖举行“冬皇故物”专场拍卖,包括珍贵名家书画、原版盒式录音磁带、家书、首饰、生活用品、老照片等,涉及文化、艺术、戏曲等方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