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 :明朝初年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内阁首辅

更新时间:2023-05-08 14:54

杨荣(1372年1月15日-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瓯市(今福建省建瓯市)人。明朝初年政治家、文学家,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

建文元年(1400年),杨荣考中进士,担任翰林编修。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即帝位,杨荣与解缙胡广等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受到重用。永乐五年(1407年),受命往甘肃省筹划明朝军事。十八年(1420年),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学士如故。朱高炽即位后,杨荣升太常寺卿,授职嘉议大夫,余官如故。朱瞻基即位初,朱高煦朱高煦反,杨荣请御驾亲征,成功平叛,受上赏。时安南叛,明宣宗对与安南战和犹疑不定,杨荣与杨士奇等力主撤军。宣德三年(1428年)、九年(1434年)两次随帝巡边,期间升任少傅和荣禄大夫,辞大学士禄。正统三年(1438年),进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自请回乡扫墓,同年病逝,享年七十岁。逝后追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赐谥号“文敏”,授世袭都指挥使。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杨荣历事五朝,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被比作唐朝名相姚崇。杨荣雅好诗文,是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参加重修《太祖实录》及太宗、仁宗、李忱三朝实录,皆为总裁官。个人作品著有《北征记》1卷、《两京类稿》30卷、《玉堂遗稿》12卷等,其诗文作品被辑录为《杨文敏集》25卷。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洪武四年(1372年),十二月初九,杨荣出生于福建建宁府建瓯市,出生时名为杨道应,祖父杨达卿听到他的啼哭声,认为这个孩子一定能取得显赫成就,光宗耀祖,于是改其名为杨子荣。

杨荣少年聪慧,很小便闻名于乡里。十七岁时,杨荣被选入福建建宁府的府学读书,为“诸生之首”。建文元年,当时户部侍郎夏原吉福建省视察,恰巧碰到杨荣在给低年级的学生讲解《孟子》,夏原吉对杨荣十分喜爱。同年秋天,杨荣参加福建省乡试,考中福建第一,是为解元。

建文二年,杨荣如期进京赶考,在会试中考取第三名的成绩,殿试过后,杨荣位列第五,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

入直文渊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初次入京城时,杨荣前去迎接他,并问他是先去陵墓祭拜先祖还是先即位为皇帝。受杨荣提醒,朱棣匆忙驾驭马车去谒陵墓,而后才登基即位。从那时起,杨荣逐渐得到了成祖的赏识,被选入文渊阁,并改名为“荣”。

有一天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传来被围困的消息,成祖迅速召见杨荣与其他六人同为皇帝亲信的人,其他六人已经出去,只有杨荣还在。成祖向他展示了奏章。杨荣判断道,宁夏城的人民习惯战斗,此刻危机应已解除。到了半夜,果然传来了围困解除的奏报。成祖对杨荣的准确判断大加赞赏。不久江西省发生盗贼活动,成祖派使者抚慰,并命令都督韩观带兵前往增援。贼寇到达后,奏章上报了,成祖打算给予观劳赏,但被杨荣制止,他认为奏章发出的时候,观还未到,所以无法评功。这让成祖对杨荣更加重视和欣赏,并晋升他为侍讲。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杨荣晋升为东宫太子属官右谕德,掌赞谕规谏太子。同时继续兼任之前的职务,并与直接侍奉的臣子一同被赐予二品服饰。成祖威严严肃,在与大臣们商议事务时,有时会发怒,但杨荣到场后,他的脸色则缓和轻松,事情往往也迎刃而解。永乐五年(1407年),成祖命令杨荣前往甘肃省审查明朝军事,察看山川地形,调查军民情况,观察城堡。杨荣归来后向成祖呈报了情况,成祖非常高兴。不久杨荣晋升为右庶子,兼任原职务。永乐六年(1408年),杨荣因父亲去世,请假回乡守丧。永乐七年(1409年),杨荣母亲去世,他请求返回乡里守丧,但由于成祖北行的时间紧迫,没有得到允许。甘肃总兵官何福言表示愿意投降,希望脱离战乱。成祖准许了他的请求,并派杨荣前往甘肃接受其投降。到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后,杨荣与宁阳侯陈懋商议边界事宜,还提出了十项优惠条件,成祖均予以接纳。

陪同出塞

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率军进行第一次北征,杨荣陪同出塞,还选出三百名勇士作为护卫。部队返回时,粮食不足,杨荣建议将余粮供给军队,并允许有余粮的士兵互相借贷,在进入塞外后,由官方进行多倍赔偿,依靠这种方式军队才得以度过困难。

永乐九年(1411年),杨荣请假归家奔丧。回来后,他调查闽中地区的民情和丰歉情况,并向成祖详细报告,随后受命陪伴皇孙们在文华殿读书。永乐十年(1412年),甘肃省守臣宋琥报告说,老的罕逃往赤斤蒙古,是边疆的一大威胁。于是成祖再次派遣杨荣前往陕西省与丰城侯李彬商议进兵策略。杨荣回奏成祖,指出严冬不适宜出兵。成祖接受了他的建议,叛乱者也投降了。永乐十一年(1413年),杨荣与胡广金幼孜一同前往北方巡视。永乐十二年(1414年),杨荣参与征讨瓦剌,太孙朱瞻基陪同出征。杨荣受命在征讨间隙为朱瞻基讲陈经史,并负责掌管机要。成祖还经常在夜晚坐在行幄中,召见杨荣商讨军队和粮食的情况。永乐十四年(1416年),杨荣与金幼孜一起晋升为翰林学士,并返回京师

永乐十五年(1417年),杨荣再次随帝再次北征。永乐十六年(1418年),胡广去世,成祖命令杨荣掌管翰林院事务,对杨荣更加亲厚信任。许多大臣都嫉妒荣,为了将他从成祖身边远离开来,共同举荐他为祭酒,但成祖亲自反对了这件事。永乐十八年(1420年),杨荣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定都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发生火灾,杨荣指挥守卫将各类地图诏令档案运到东华门外,避免被烧毁。成祖对他表示赞扬。这场火灾还引发了一阵反对迁都的风波,杨荣极力支持朱棣的迁都大计,风波这才得以平息。

永乐二十年(1422年),杨荣再次参与出塞,军事事务完全由他决策。军队返回后,为表彰将士的劳苦,杨荣和金幼孜分四等宴请将士。之后,成祖下诏命令征蒙古太师阿鲁台,有人建议调动建文时期江西省集结的地方武装。成祖询问杨荣的意见,杨荣认为成祖曾下令让军户复业,重新征发会失去民众的信任,成祖接受了他的意见,没有召集民兵。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杨荣再次参与出塞,忙碌地日夜工作。成祖时常称呼他为“杨学士”,而不直呼其名。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杨荣再次随从北征。途中士兵饥寒交迫,物资不足,二三成士兵死亡。大军抵达达兰纳木儿河,却没有遇到敌人。成祖询问群臣是否再度前进,群臣唯唯诺诺不敢定夺,只有杨荣和金幼孜从容地建议撤军,于是成祖接受了他们的建议,撤兵返回。

榆木川之变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在前往榆木川的途中,朱棣驾崩,中官马云等感到不知所措,于是暗自与杨荣、金幼孜商议此事。两人商议认为六师离京城还很远,不宜现在公开宣布丧事,可以按照礼制入殓,使用熔化的锡作为殓,装载在驾车中,到达目的地后,每日正常供奉饮食,严格执行军令,让人无法揣测真相。有人建议借其他事情,以敕令的形式紧急召回正在南京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杨荣和金幼孜严厉驳回了矫诏的建议。之后杨荣与少监海寿先行奔赴南京,向朱高炽报告成祖驾崩的时间和传位太子的遗命。朱高炽命杨荣同蹇义、杨士奇商议即位筹备事项,最终顺利即位。

仁宣之治

仁宗即位后,杨荣被晋升为太常卿,又晋升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后来听闻杨荣在成祖驾崩时的举措,仁宗颁发谕旨赞扬他的有谋有为,并赐予丰厚赏赐,还升任他为工部尚书,禄位为三禄。当时杨士奇等人都辞谢尚书禄位,杨荣和幼孜也坚决辞谢,但并没有得到批准。

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朱高煦发起叛乱,宣宗召集杨荣等人商议计策。杨荣首先建议宣宗亲征出战,鼓舞士气,正好打乱他们自以为皇帝新登基不会亲自出征的阵脚,使其出其不意,认为是天威降临,如此一来事情必会成功。宣宗采纳了这一计策,果然宣宗亲征部队到达乐安县时,朱高煦投降。宣宗十分高兴,军队返回后,对杨荣的决策功绩进行了十分丰厚的赏赐,还赐予其五枚银章。朱棣攻占安南,设置交布政使司后,该地叛乱不止,交阯叛乱首领黎利遣人假装请立陈氏后人为安南国王,宣宗有罢兵之意,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蹇义等大臣认为是示弱之举,并不赞成,杨士奇和杨荣则力主应该体恤民力,放弃交阯。宣宗最终决定从交阯撤军,从而省下巨额军费。

宣德三年(1428年),杨荣随同皇帝巡边,到达遵化市。听说兀良哈将要袭击边境,宣宗留下文臣们在大营,只允许杨荣随行。杨荣亲自率领轻骑兵出发,经过喜峰口,击败敌人后顺利返回。宣德五年(1430年),杨荣被升为太子少傅,同时辞去了大学士的禄位。宣德九年(1434年),杨荣再次随同皇帝巡边,部队到达洗马林后返回。宣德五年(1430年),杨荣被升为太子少傅,同时辞去了大学士的禄位。宣德九年(1434年),杨荣再次随同宣宗巡边,部队到达洗马林后返回。

病逝归途

朱祁镇即位后,仍然倚重杨荣。正统三年(1438年),《明宣宗实录》书成,杨荣进升为光禄大夫、柱国,杨荣同杨士奇一同升为太子少师,并为英宗讲解经筵。正统五年(1440年),二月十八日,杨荣请求归乡扫祖先墓,并在办理完事情后,定下出行的日期。但此时他疾病发作,众人都劝他稍作停留,修养一段时间之后再启程。但杨荣坚持不可违抗君命,仍然带着医生继续前行。到达杭州武林驿时,杨荣病情加剧,重病不起,于七月二十日逝世,享年68岁。同年七月三十日,守臣便治理棺木,对其进行安葬,并马上奏禀朱祁镇。英宗非常悼念,为其停止了一天的朝会,还追赐他太师的尊号,并赐谥号“文敏”,并派遣礼部尚书胡濙主持祭祀,派遣官员护送丧灵回葬故乡,命令有司治理其墓葬。官其子杨恭为尚宝司丞,授予其家世袭锦衣卫都指挥使的荣誉。康熙六十一年,杨荣与历代功臣常遇春、李文忠、杨士奇、于谦李贤刘大夏等40人从祀历代帝王庙

人物成就

藏书

杨荣家藏书甚富,装潢精好,有郑樵《通志》及二十一史,皆国初时物也。

政治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高煦发起叛乱,宣宗召集杨荣等人商议计策。杨荣首先建议宣宗亲征出战,果然宣宗亲征部队到达乐安时,高煦投降。宣德三年(1428年),杨荣随同宣宗巡边,杨荣亲自率领轻骑兵出发,经过喜峰口,击败敌人后顺利返回。他作为重要幕僚跟随明成祖参与了全部五次北伐,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之后的弃置安南、麓川之战、平定汉王叛乱等军事事件上他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文学

杨荣的诗富贵福泽态明显,无论应制还是绘景,都场面宏丽。抒情也是高姿态,情不深意不切,大开门的话居多。他的文章与唐宋文言文家区别颇大,文句中喜欢填入华贵尊荣的字词。文章起调高,用大词,在全局背景下显得雍容有度。钱习礼《两京类稿序》评价杨荣的文学水平:“制定诏命令,严正详雅,为他人所作的碑铭、传记、赞颂之作,富赡温纯,诗作也有清远俊丽之味。” 

人物作品

杨荣是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曾参加重修《太祖实录》及太宗、仁宗、李忱三朝实录,皆担任总裁官。

个人作品著有《默庵集》《云山小稿》《静轩稿》《退思集》《训子编》1卷、《北征记》1卷、《两京类稿》30卷、《玉堂遗稿》12卷等,其诗文作品被辑录为《杨文敏集》25卷。《皇明经世文编》辑有《杨文敏公文集》1卷。

人物评价

《四库全书提要\u003c杨文敏集\u003e提要》中评价:“杨荣的文学作品带有富贵和福气的气息,诗文也十分平易近人。他的文风与台阁之文截然不同,更有山林间闲适自然的味道。”

王直周叙钱习礼在《杨文敏集序(文敏集原序)》中评价:杨荣言谈举止皆充满智慧和气度,擅长处理政务,懂得变通;能处理远方之事,调遣军队,安抚叛乱;博学多才,思路清晰,气韵充沛,言辞汪洋磅礴。”

周叙在《杨文敏集序(文敏集原序)》中评价:“(杨荣)少年时就有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深谙经纶。考入翰林后,得太宗重视,掌管机密,出谋划策。他的贡献和声望在国内外广为传颂。他的文章宏博精湛,文笔犀利,广受推崇。无论是历史名人还是底层社会人士,只要与他有所交往,都会因为得到了他的帮助和称赞而倍感幸福、受益匪浅。”

何乔远在《名山藏·卷六十》中评价:“杨荣能够很好地理解统治者的心意,并沉着处理问题,把事情办得恰到好处。”

学者陈炜认为:“杨荣及其他台阁体的代表作家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远见卓识

王振杨士奇等人婉言说道,朝廷事宜依赖于三位杨先生,先生不免勤勉劳累,其意在更换新人代替其上任。杨士奇直言自愿尽心尽力为国效劳,至死方休。而杨荣却道年长之人已无能无力做出更大的贡献,理应撤下岗位,让更年轻有为的人为国效力。王振听之十分高兴,迅速推荐提拔了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人。杨荣道出其中道理,自己已被他们排斥在外,无论如何选择都会得到如此下场,不如齐心协力,携手并进。杨士奇这才对杨荣当天的发言表示理解和赞同。

患难真情

杨荣北征之时,清晨从凌霄峰出发,中途和学士胡广、金幼孜迷了路,太宗派中官去找寻,最终找到了他们。当时天色昏暗,中官匆匆赶去,杨荣等又进入了一个偏僻的谷地。金幼孜摔下马来,胡学士和金侍郎却不顾及他便离去了只有杨荣下马帮他整理鞍,但只走了几步,金幼孜又摔下马来,马鞍完全破裂了,杨荣便将自己所骑的马让给金幼孜,自己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马,从夜晚一直奔驰到天亮,疲惫不堪。第二天出山时,望见了左掖,便加快了脚步赶去,直到中午才到达中军。太宗非常高兴,亲自慰问杨荣,称赞他的义举。杨荣表示感谢,并说道朝廷同僚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太宗说,胡广也是你的同僚,为什么他不顾而行。杨荣之善良真诚令人赞叹不已。

帮助乡人

杨荣得知父亲去世后,请假回家。他一回到家中,检查了乡党们日常的借贷情况,发现有人还不起债务,便将借据都烧掉了。如果有亲人因为缺乏资金无法举行葬礼,他就全力安排葬礼。对于贫弱无力自保的人,他全面收养并协助他们嫁娶。如果因为家产纠纷引发争端,他会将自己的产业割让出来解决问题。直到朝廷诏令杨荣归来,宗族和乡邻们都前来送行,纷纷泪流满面。

聪敏果断

杨荣天资聪敏,有决断之才。宦官有事到内阁讨论,一定先问:“东杨先生(杨荣)在吗?”知道他不在,就回宫。但凡讨论事务从未不顺,杨士奇有时坚守古道来决断,无法施行,最后还是询问杨荣,他的意见显然可行、毫无阻碍。每年秋天,朝廷命群臣前往宪台审理大狱,上奏死罪和冤案,其余案件依律判决。当时自英国公张辅之下的群臣退让,等待杨荣和杨士奇来决断。而杨士奇无法解决的案件,杨荣一问就了解。近似仲由“片言折狱”的才能,众人都感到叹服。

处世之道

杨荣被朱棣誉为岁寒松柏,至宣宗时五次获赐银印(分别名为“方直刚正”、“忠孝流芳”、“关西后裔”、“建安杨荣”、“杨氏勉仁”),仁宗曾赐一银印,文称“绳衍纠缪”,朝政得失准盖此印密疏。并亲写“勿谓崇高而勿入,勿以有所从违而忽怠”一文与杨荣共勉。杨荣论事常情绪激昂,不能容人之过。但遇有别人触怒朱棣获罪时,他往往以微言劝导朱棣,从而使他们得以免祸。包括夏原吉李时勉刘观等人,都曾受其救护。杨荣曾对人说:“事君有体,进谏有方,是我的原则。感情用事,怀着怒火进言,从而得到祸害,是我所不为的。”所以他所受的恩宠始终没有隔阂。杨荣性喜宾客,虽然显贵也仍旧非常随和,所以士人多归向他。有人认为杨荣处理国家大事,不愧唐代的姚崇,而他不拘小节的个性,也颇像姚崇。由于其恃才自傲,难容他人之过,与同事常有过节,并且还经常接受边将的馈赠,因此往往遭人议论。

三杨辅政

“三杨”是指明朝前期三位长值内阁的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协力相资,靖共履懈,三人建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为时者硕,溥入阁虽后,德望相亚,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在仁宣之际出现了繁荣昌盛的社会局面。杨士奇在内阁四十三年,“不出内阁一步,古来所未有也”,杨荣三十七年,杨溥二十二年,成就一代“三杨内阁”之佳话。

杏园雅集

朱祁镇正统二年(1437年)春,杨士奇、杨溥、王直、王英、李时勉陈循钱习礼等人齐集杨荣的杏园,赋诗酬唱,觞酌琴咏,鉴赏清玩,谢环为作《杏园雅集图》,诸人或赋诗或作序,群情怡然。

杨荣还在《雅集图》中有对西园雅集的吟咏和记述:“开封市富戚里,王氏乃其贤。雍容重文学,潇洒乐林泉。名园足胜概,景物俱清妍。嘉时惬幽赏,休暇适所便。一时英俊流,冠盖来翩翩。坡翁绝世资,挥洒笔如……”

后世纪念

杨荣墓位于福建建瓯市徐墩镇丰乐村金蟹山,由朱祁镇正统五年(公元1441年)工部遣派官员督建宁府署营造,规模宏伟,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2015年以来,徐墩镇和丰乐村对杨荣墓的修缮工作进行了周密规划及安排布署,村里先后垫资20多万元,对墓地进行全面修缮,将建成占地20亩的杨荣文化主题公园。

研究书目

《国琛集》

《明史·列传第三十六》

《尧山堂外纪·卷八十二》

影视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