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夏 :明朝政治家、军事家

更新时间:2023-08-15 18:47

刘大夏(公元1437年-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湖南省华容县)人。刘大夏是明代杰出的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

刘大夏生于正统元年(143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景泰五年(1454年),状元黎淳读书于圆觉寺,刘大夏与诸多达官子弟拜黎为师前往学习,天顺八年登甲申进士,三月廷试与李东阳等十八人俱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观政(实习)。成化时期,官职方主事、郎中。弘治时期,由王恕等人推荐,历任右都御史兵部尚书。他从黄陵冈疏浚贾鲁河、孙家渡、四府营上流,以分水势。修胙城县径东明、长垣市徐州市三百六十里长堤,水大治,改张秋镇为“安平镇”。后因病辞官,在山下筑草堂,读书其中。时称“东山先生”。刘大夏深受朱祐樘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朱厚照即位后,刘大夏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酒泉市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刘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

刘大夏一生留有诗集四卷,文集奏疏一卷,还有《宣召录》《西行草》等著作留存于世,其全部遗文均收集在《刘忠宣公遗集》里。刘大夏的文集主要体现在奏疏上,绝大部分为议政之作。他所提倡的“清廉、刚正、仁爱、忠勤”等道德规范对当今“以德治国”仍然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刘大夏在诗歌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对台阁体的突破,他的诗收录于《东山诗集》,内容多写景抒怀,且多表达心向山林之志,下笔多缘事应景而发,意真情切,语言自然畅达、不事雕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大夏生于正统元年(143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大夏六岁时,其母严夫人带他到京师拜见当时的名流杨溥,杨溥觉得刘大夏不同凡响,日后必成大器,故为他取名“大夏”,也正是因此,杨溥做主将姑姑的曾孙女吕氏许配给刘大夏。刘大夏十四岁时,就“神气秀爽,每读书籍,强记过人。”景泰五年(1454年),状元黎淳读书于圆觉寺,刘大夏与诸多达官子弟拜黎为师前往学习。同窗学友每当老师外出便群聚喧议、嬉笑取闹,唯独刘大夏潜心苦读。凭着刻苦和天资,刘大夏中“天顺己卯(三年)乡试第一”。天顺八年(1464年)登甲申进士,三月廷试与李东阳等十八人俱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观政(实习),刘大夏主动放弃本可留在翰林院工作的机会,自请进入六曹(六部)为吏。于成化元年(1465年)在他而立之际被授予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其“明练于天下,事所奏复,多当上意。”被兵部尚书余子俊视为得力干将。

崭露头角

 刘大夏在兵部车驾司主事、郎中与职方司郎中任上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藏匿军事档案

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安南王黎侵犯老挝受到挫折,太监汪直想借安南兵败之机出兵讨伐安南,以此建立军功并邀功捞财。宪宗急命人到兵部查阅永乐年间用兵安南的军事档案。正好刘大夏在职方司任职,管理这些文档。当时,刘大夏认为此战一开,“西南立糜烂矣”,不仅安南生灵涂炭,明朝西南边境局势也将难以处理。于是他冒险藏匿了档案,兵部奉旨追索,但仍无所得,致使每天有许多官吏被打被关。最后刘大夏为了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牵连,不得不深夜向兵部尚书余子俊自首,并亟陈利害。余子俊被他忧国忧民的诚心所感动,遂答应刘大夏与汪直敷衍周旋,故意拖过战机,避免了这场战争的发生。

藏匿郑和资料

成化九年(1473年),内廷中官怂朱见深“再兴郑和下西洋盛典”,以此宣扬明朝国威和皇上功绩。皇帝“诏索郑和出使水程”。刘大夏又一次藏匿了这些资料,库吏检索三日毫无结果。当时的兵部尚书项忠问库吏说:“库中案卷,焉得失去?”刘大夏在旁回答:“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我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项忠感念其忠心可嘉,遂联合其他大臣谏止了该事情。而在顾起元1628年编的《客座赘语》中则记录,1465-1487年间,兵部侍郎刘大夏焚毁了国家档案馆中有关郑和出海的全部文献。

痛打权臣

成化十九年(1483年),明宪宗怠理朝政,宠幸太监。以致当时“宫中九虎”倚仗皇帝声势,横行朝野。许多大臣对这些中官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宫中九虎”头领是太监阿九。阿九的兄长滥用所管京营的兵役营私舞弊,刘大夏予以劝阻,阿九胞兄不听,还仗势污辱他。 刘大夏激愤地抽笞了阿九兄长。阿九在皇帝面前诬告他,宪宗偏信谗言,将刘大夏逮捕下狱,并下令东厂特务侦查刘大夏有无罪责。东厂查不到有关刘大夏违法乱纪的证据,宪宗只得判处刘大夏杖责之刑,不得已予以释放复职。

大显身手

抚平内乱

刘大夏虽是进士出身,但文武兼备。“当出而靖难者三,行边者二,治水者一,所至有成绩。”他几次安抚内乱,肃清隐患。弘治四年(1491年),刘大夏时任广东省右布政使,广东后山山寇兴风作浪,并胁从附近百姓举兵反叛。 “督府檄大夏讨之,”接到朝廷命令之后,刘大夏遂与广东按察使陶鲁共同领兵平匪,并命令官兵生擒山贼。数月之后,官兵全部擒获所有反叛人员。为了不伤及无辜与受胁迫者,刘大夏召集当地土人参与审理叛乱分子,对于被胁迫者或无辜者一律无罪释放。对真正参与反叛的山寇乱党则予以绞杀。此举使得参与反叛的一半以上的人员得以保全性命。后人有诗赞曰:“东山此老同开手,南海今年定洗兵。”

治理黄河

弘治六年(1493年)二月,刘大夏升任右副都御史前往山东张秋治理黄河。刘大夏提出了其治河方案:“北堵南分,引水入淮。”即“修整前项堤防,筑塞东注河口,尽将河流疏道南去,使下除沛,由淮入海。水经州县,御患堤防,俱令随处整理,庶几漕河可保无虞,民患足为有备。”另外还建议在“张秋南北各造滚水石坝一条, 俱长三十四丈,中砌石块一条。“万一河流东决,坝可以泄河流之涨,堤可以御河流之冲”。在确定了治河对策方案之后,刘大夏就治河工程所需做了全面的准备工作,并请示孝宗把物资钱粮落实到位。在新开月河解决漕运通行之后,刘大夏根据黄河失治,没有稳定河道北决南泛的情况,提出了“北堵南分”的治河方针,即在北岸筑堤防守,在南岸多支分流以杀水势。为了黄河以后不再北决,巩固新修张秋之堤,使“河流恒南行故道,而下流张秋可无溃决之患。”刘大夏等又在黄河北岸筑长堤二道,即“太行堤”与“大名府长堤”。太行堤建成之后,刘大夏认为两堤相距甚远,“河或失守,必复至张秋,为漕河忧。”决定又在旧决口以南建筑减水坝,此项工程历时两个多月而完工。弘治八年(1495年)七月,刘大夏和内官监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回京复命,这次黄河水灾修治工程最终完成。

开行武举

弘治十年(1497年),时值蒙古进犯大同市,朝廷准备对蒙作战。于是派刘大夏前往河北宣府清理兵饷、筹备粮草。临行之际,兵部尚书周经对刘大夏说:“今边粮属中贵子弟久矣,公于此辈无假借,其难哉。”刘大夏到边境之后,没有立即征购粮草,而是询访当地百姓,了解实情。刘大夏不顾豪门权势,毅然新发布文告:“凡境内外官民客商,愿意交售粮草者,只须粮十石以上,草百束就一律按价收购。”此告一出,交售者十分踊跃,不到两月,就完成了任务。同年,刘大夏针对明朝选拔武臣的弊端,向朱祐樘建议开行武举,并具体提出可行的办法。对精通武艺者,“许各赴所在官司投报,礼送赴试。果可取者,礼送兵部,会萃数月,请于次年四月开科。初试骑射,人发九矢,中三矢以上为合式;二较其步射,亦发三矢,中一矢以上为合式;三试策二道,论一道优者,列职论官以示崇异。”“在京:兵部题试;在省,巡抚御史题试。”此制一定,海内智勇之士,“莫不仗剑而起,各售其术,期以效用于世。”“鞭笞四夷,伸威万里,将无不如吾意者。”

兴利除害

弘治十三年(1500年),刘大夏被朝廷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抚,总督两广明朝军事事宜。刘大夏赴任之时只携带两个仆人前往,当年十月抵达苍梧县就立即兴利除害,纠正法纪。当时“班军为中镇及总戎,私役者以千计,每瑶壮犯顺,则兵力不支。”刘大夏针对这种情况采取措施,不出数月,就“武备整饬,军威大振”。时值广东省某地有十三村顽民,彪悍跋扈,势力强盛。刘大夏前往招抚,动以至诚,晓之大义,并发布戒谕,颁令什伍之法,赏罚黜陟。

弘治十四年(1501年),土人黄金因督府征兵违反期限,州吏黄文通来他家催促,但黄金拒不发兵。黄文通到其营地发脾气,黄金怒火中烧,率兵攻打州府,焚毁黄文通家房屋,又纵兵抢掠民财,影响恶劣。为了维护朝廷权威,刘大夏采取措施,率兵捕获黄金并就地正法。史载:“十四年辛酉,大夏捕诛之。”后来刘大夏又“精心无倦,裁省供役,禁斥贪残。”使两广社会风气大为好转,“盗贼亦为之衰止。”

矫革积弊

裁革冗员冗费

弘治十五年(1502年),为了扭转国家财政困难,节约行政成本,刘大夏提出了解决冗员冗费问题的措施。具体为三种措施:第一,裁减传奉官数量。刘大夏主张大量裁汰传奉官,甚至认为“大汉将军薛福敬等四十八人,亦当夺官。”第二,削减镇守中官。朱祐樘曾经询问刘大夏:“兵饷何以为常乏?”刘大夏回答说:“臣无瑕及他镇,即臣在广,而广之会城抚、按、总兵三司,不能敌一中贵人,饷何以不乏?”另外,刘大曾在对孝宗的奏折里也坦言道:“镇守大监拯为民害。”鉴如这种流弊危害,刘大夏屡次上疏,“请撤四方镇守中官。”第三,整饬光禄寺。光禄寺负责掌管宫廷祭祀筵宴时的厨料供应,自成化以来,“内员渐繁,常供不足,乃责京师邸户办之,甚苦。”平日“光禄日办桌面,不胜查算,日杀牲无虑数百,既非节财之道,亏爱物之仁。”刘大夏目睹此弊,力荐朱祐樘整饬光禄寺。于是孝宗下令:“减光禄寺无名供馈,裁革腾骧勇士及诸监匠役之为国者,内外快之。”裁减光禄寺,使“岁省光禄银钱八十余万”连当时的光禄卿艾璞也称赞刘大夏:“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此之谓也。”

直陈兵政十弊

弘治十六年(1503年)五月,刘大夏向皇帝陈述兵政十弊。兵政十弊“一曰京军苦于出钱供应;二曰营军苦于私役做工;三曰江南军以漕运破家;四曰江北军因京操失业;五曰漕运艰难,而滥食者众;六曰养马困苦,而私用者多;七曰镇守太监  贪婪特甚,宜择清廉;八曰守备内臣滥占军数;九曰升赏多涉权要; 十曰禁卫苞苴公行。”在这兵政十弊里他重点指出将帅占役、士卒逃亡、边军困苦等问题,提出“由原委属官及各清军御史,严督司、府、县清军官,将前弊尽革。”“痛减征敛之繁,慎重守令之选。使逃民复业,人户充实。”

发配肃州

正德三年(1508年),刘大夏因抨击宦官专权,“于权体多所裁抑,深见疾于小人”,为武宗宠信的太监刘瑾所忌恨。刘瑾遂捏造罪名, “假田州岑猛事,逮击诏狱”,当年八月,刘大夏被投入锦衣卫北镇抚司监狱。都御史屠慵力救和李东阳婉解,他才得以免除死罪。起初兵部拟定把刘大夏充军广西壮族自治区,刘瑾的死党焦芳认为把刘大夏充军广西无异于鱼归大海,放虎归山,不如改戍酒泉市(今甘肃酒泉),于是刘大夏被发配肃州。

归乡而终

正德五年(1510年),“京师风霾蔽天,宁夏置藩叛乱,肆赫天下,公得释归。”八月,刘瑾谋逆事发被诛,朝廷恢复刘大夏原官,因年老不再起用。刘大夏在七十五岁时回到故乡。正德六年(1511年),荒年歉收,百姓缺衣少食,生存艰难。刘大夏为救活乡人性命,设法周济,花光所存积蓄守护刘氏家族。正德十年(1515年),刘大夏遭遇重疾,因其自致仕日便居住在东山草堂,不幸遭遇强盗入室抢劫,家人拥住刘大夏仓惶出逃,但当时刘大夏已经八十岁,遭受惊吓后又在松阴下躲避时间过长,返家后身患重疾,江河日下。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二十九日,“北河河水涌流,流声如号。渡舟覆溺,堤岸崩溃,雷电、风雨大作,已而复霁。”伴随着异常的天气,刘大夏在当日傍晚寿终,卒年八十一岁,赐谥号“忠宣”。

个人成就

政治成就

刘大夏虽出身官宦之家,但深知民间疾苦,屡次上疏孝宗“备陈军民困苦之状”,力主裁汰冗官冗费,革除弊病,以此减轻百姓负担。刘大夏不仅在思想上、认识上关注民生,而且他替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譬如弘治四年,刘大夏时任广东省右布政使,在平定后山山寇过程中就格外关注百姓生死。为了不伤及无辜,他亲下“生擒”之令,并会同当地土人共同审理罗实,对于罪大恶极的首犯、要犯予以镇压,而对于被胁迫之普通百姓则无罪释放。

刘大夏的中国传统为官思想曾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起过作用,他所提倡的“清廉、刚正、仁爱、忠勤”等道德规范对当今“以德治国”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刘大夏一生平定动乱,安抚时局,对维护明王朝的安定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当时的国力及周边的形势,他认为“度今之计,唯有守耳”,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力争用和平方式解决境内外一切争端与动乱。

文学成就

刘大夏一生留有诗集四卷、文集奏疏一卷,还有《宣召录》《西行草》等著作留存于世,其全部手稿均收集在《刘忠宣公遗集》里。在诗歌方面,刘大夏是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文坛宿将,操持文柄四十余年,为当时名副其实的翰林制作大家。“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曾对刘大夏说“天下皆如公翰林文章无用矣。”“其属文赋诗,简易明白,下笔立就,不务巧纤艰深,而词旨浑厚和雅。”刘大夏“才学优闲,德性纯厚,蜚声艺苑,绩学词林”。他的诗,在当时就广为传颂。

刘大夏在诗歌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对台阁体的突破。刘大夏对这一体裁的突破又着重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在内容上“台阁体”内容多反映宫廷生活为歌功颂德之,与百姓生活不相贴切,没有太多的史料价值与思想价值。刘大夏的诗能从这一内容上加以突破,取材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题材涉及甚广,内容丰富,或以抒心志、或临别赠友、或倾诉离情、或有感而发。其次,在形式上,刘大夏力主诗歌应为事为时而作,倡立质朴、真切、热忱、俊爽之风格。刘大夏的诗风格简洁、明快、清新、朴实。他的诗在艺术风格上力求雄浑大气,以疗沉之病,改变了台阁体那种安闲、矫情、华丽的写作风格。或以诗明志、直抒胸臆;或以诗为剑、斩恶伐邪。

刘大夏不仅在诗歌方面有所建树,在文辞方面也颇有影响。作为一个朝廷官员,他的文集主要体现在奏疏上,绝大部分为议政之作。如《议疏黄河筑决口状》《议行武举疏》《条列军伍利弊疏》《灾异陈三事疏》等对设立武举、招揽将才、应对灾异、边防建设、黄河治理、酒粮运输、屯田事宜、陕西马政及军政弊病都提出了诸多富有价值的建议。刘大夏的文章语言简洁明了,论事有理有据,主题鲜明,一气呵成。嘉靖年间,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张治的门人武进区薛评议“在孔子庙则有杨文、夏忠靖,在孝庙则李文正、刘忠宣,皆以文章饰政,昭著中外。”

人物作品

刘大夏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其作品集《刘忠宣公遗集》中,刘大夏诗文讲究事核意真,其写人记事,皆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如《送魏舜夫出教成都》《送李仲康出知永新》《送江宪幕致仕还乡》《送唐孔亨赴南京》《送刘国纪下第南还》《送罗进士还京师》等诗作,记载并反映了相关人物的政治现状和情感、心态变化历程,刘大夏交游诗数量较多,为后人在进行相关个案研究时提供借鉴。刘大夏文集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篇幅记载与茶陵派中人的交往,特别是与李东阳谢铎等人,如《梁园看花和李西涯韵》《和同游诸公咏韵》《寄和谢李二翰林联句韵》《和西涯方石二公席上联句韵二首》等,都展现了与茶陵中人交往活动的情况。《刘忠宣公遗集》中数量众多的交往诗作,为进行明代文学史的研究和文人群体的研究提供了史料。

刘大夏诗文题材丰富,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其创作内容多与社会现实状况息息相关,这对研究明代的社会现实风貌具有重要意义。如《覆金洪陈边务疏》《议行武举疏》《条列军伍利弊疏》《议疏黄河筑决口状》《山西马政疏》等,记载并反映了当时边务、武举、军伍、马政等社会现实情况,使得后人在研究相关事件之时,可以作为佐证史料参考。刘大夏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宣召录》,以第一人称记叙了孝宗与刘大夏商讨的一些机密国家大事,还原当时的历史现实,是研究明代孝宗时期政治情况的珍贵材料来源。此外,刘大夏的一些诗作还涉及到广州、广西、肃州等在明代较为偏远地区的社会风俗、百姓生活状况、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可为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人物评价

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明史》

王恕砥砺风节,马文升练达政体,刘大夏笃自将,皆具经国之远谠,蕴畜君之正志。绸缪庶务,数进谠言,迹其居心行己,磊落光明,刚方鲠亮,有古大臣节概。历事累朝,享有眉寿,朝野属望,名重远方。《诗》颂老成,《书》称黄发,三臣者近之矣。恕昧远名之戒,以作传见疏。而文升、大夏被遇孝宗之朝,明良相契,荃宰一心。至宦竖乘权,耆旧斥,进退之际,所系不重哉。——《明史》

大夏清修刚介,而中实坦易。喜人之善,恕人之不及。自奉甚薄,食止一豆,衣裘无余裘。不居城市,未尝千人举荐及为人请托,自守泊如也。扬历中外,政迹卓然。为权奸所构。垂老戍边,而毅然之气卒不少变。完名全节,虽夷狄皆知重之。士大夫识与不识,称为“刘东山”云。——《明武宗实录》

本朝得君之专莫如孝宗之于刘公大夏。茂绩不可殚述,略疏其概。如治河之功重费轻也,治边饷之收市法也,裁抑太监苗逵之延绥功也,匿西洋王三保之故也,处置壮浪土帅鲁麟之就闲也,革御马光禄之浮费也。李东阳所谓“与物无竞,临事有为”生辰八字,得公之神矣。——《续藏书》卷十七《经济名臣·刘公》所引李东阳之评语

惜造膝之语,少有传者,令人追密勿都俞之风,惘惘神游耳。——《续藏书》卷十七《经济名臣·刘公》所引王世贞之评语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不尔抽身早亦得。君不见,汉二疏,千载想慕传画图,乃知我公真丈夫。——《续藏书》卷十七《经济名臣·刘公》所引李梦阳之评语

人物争议

刘大夏在兵部职方司任职时藏匿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因各种原因致使这些资料至今下落不明,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谜案。关于这一点,后人颇有争议,现今仍有人对刘大夏口诛笔伐,称刘大夏是烧毁郑和宝贵资料的元凶。刘大夏被当成守旧派被声讨多年。

刘大夏对治河作出了贡献,但也留下了不少问题,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他在武陟、虞城、沛县一线构筑太行长堤数百里,防止黄河北决,以保运道无恙。南岸则既不筑堤也不堵口,皆由大清河以入海。有人这样评议“自刘大夏筑大行堤二百余里,逼河南行,河遂全入于淮河,逆水性而祸民生,亦可谓拙于谋矣。”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甲申十同年图

刘大夏是明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的进士。明清时期,乡试同一年考中的举人会试同一年考中的进士,都可以称为“同年”。甲申一科人才之盛,在十个同年中,有“一大学士、一都御史、四尚书、四侍郎”,皆为最高权力机构成员,明朝权力中枢、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皆有他们的身影。一大学士指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一都御史指都察院左都御使戴珊;四尚书分别是南京户部尚书王轼刑部尚书闵挂、兵部尚书刘大夏、工部尚书曾鉴;四侍郎分别是吏部左侍郎焦芳、礼部右侍郎谢锋、工部右侍郎张达、户部右侍郎陈清。“十同年”在历史上多有修名,只有缺席聚会的焦芳有恶誉。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二十五日,天顺八年的甲申一科进士举行了聚会,聚会处在刑部尚书闵挂府第之达尊堂。参加聚会的十人中,李东阳等九人在北京朝中任职,只有王轼在南京任职。恰逢王轼来京办公事,十人相约聚会,并请当时的宫廷画师吕纪绘制了各人身着官服的同学聚会长幅画卷《甲申十同年图》。

《甲申十同年图》为绢本彩绘,长257厘米,宽4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上人物分为三组,从卷首起第一组三人分别是南京市户部尚书王轼,吏部左侍郎焦芳、礼部右侍郎谢锋,第二组四人分别是工部尚书曾鉴刑部尚书闵挂、工部右侍郎张达、都察院左都御使戴珊,第三组三人分别是户部右侍郎陈清兵部尚书刘大夏、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从画面来看,此次聚会经过精心准备,少不了惯有的宴饮唱和。十人中只有焦芳因赴湖南公干,并事先预留下旧稿,因此图中每人的相貌均为真实的写照。全幅画背景衬以梧桐、修竹、芭蕉松树,其间穿插几案、书册、酒具以及童子数人,景物简练有序。

李东阳在《甲申十同年图》的序言中,关于刘大夏的形象描述如下“为兵部尚书华容刘公时雍者,面微方而长,须皓白,左手握带,右手按膝而中坐。”

刘大夏随画赋诗《十同年》:“早同汇进晚相亲,晓露晨星尚十人。许国共怜青眼旧,论交谁谓白头新。极知文盛曾唐宋,敢说科名又甲申。珍重少年黄阁老,挥毫墓写意殊真。”

刘大夏不收羡余钱

刘大夏为官清廉,其在广东任职时,广东官库有一项专门的余钱,从来不记入银库的账薄。这笔余钱作为布政使掌管的私房钱,已经在广东沿袭了很久。刘大夏初到任,查看官库,正好发现了前任留下还未取走的这笔余钱。正当他疑惑时,管钱库的人为此对他做了专门介绍,并说明这笔钱不记入银库账薄的原因。刘大夏听后犹豫了很久,大声说:“我刘大夏平日读书决心做好人,为什么碰上这件事,却沉吟了这许多时,真是有愧于古人,不是大丈夫的作为。”于是命令全部计入账簿,作为正当用途来开支,自己一点也没有私拿。

相关作品

电视剧

2021年11月25日,电视剧《刘大夏与弘治中兴》拍摄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华容县召开。

史料典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