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 :中国山西省灵石县的清代民居建筑

更新时间:2023-01-04 21:06

王家大院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12千米的静升镇,是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最早拥翠巷形成于康熙三年(1664年),最晚视履堡竣工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极具传统文化特色和三晋地方风格的建筑住宅博物馆,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

王家大院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开放的红门堡、视履堡、崇宁堡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余平方米。主体院落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布设在有限的空间中,形成了院内套院、门内有门、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的艺术架构。主要建筑群是视履堡和红门堡,建于村北黄土坡上,分踞东、西,隔沟相望,以龙凤桥彼此相通,并与地势更高的崇宁堡成呼应之势,两者皆为黄土高原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视履堡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有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红门堡建筑群呈规则的矩形,全堡南北有四排宅院,由一条南北向的纵街分为东、西两大区域。

王家大院的修筑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大院在清康熙初具规模,在清雍正至乾隆高度发展,在清乾隆后期至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定型。王家大院作为中原地区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省的紫禁城”。1999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2006年,王家大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8年,王家大院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十大品牌”。2009年,王家大院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

地理环境

王家大院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县的静升镇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南端,北距省城太原市150公里,地处汾河中游,位于晋中和临汾市两盆地之间,其东部属太岳山区,西部是吕梁山区,中间有汾河自北向南切割韩信岭,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雀鼠谷”。隋朝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素有“千年文化之乡”的美誉。《晋乘蒐略》中提道:“灵石县东南有高壁岭、雀鼠谷、汾水关,皆险要之地。”

静升镇在灵石县城之东,绵山镇脚下,静升河畔,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村北是黄土山垣,分别为凤凰台、鸣风原、栖凤原、凤鸣岗等,眼前是一大片田园,村西是渐次低落的山恒,村的对面横亘着南原山。这里三面青山环抱,四季溪水荡漾,平均海拔700米,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雨量充沛。王家大院依山而建,根据地形梯度修,创造了黄土坡上建建筑的奇迹。

历史沿革

王家大院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所建。王家从明朝末年到清代末年,300年间不断大兴土木,修建宅院,特别是在清朝雍正、乾隆、嘉庆百余年间,每隔十年八载就有一项浩大工程开工或告竣,留下大小院落数百个,房屋千余间。

始建住宅:元皇庆年间

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王家始祖王实因水灾而搬迁至山西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据史料记载,初居静升,王实只是在村西挖掘了三孔土窑,之后他以佃耕为生,在种地之余还经营豆腐生意,在积攒一些薄田和积蓄后,在村西土窑两侧修建了“值槐”和“拥翠”两座宅院,之后子孙又将其进行扩建。

初具规模:明至清早期

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到明朝末年,随着政局动荡不安,当地许多富商家破人亡。王氏家族成员为了避免受到波及,便在山梁上修建了凝固堡,俗称“上堡子”。同时,在仅有的院落周围建起了一批能够起到防御作用的巷,每一处巷用来分隔不同的院落。除此之外,还在村西的富足沟建起了里仁巷,在道左沟即静升村中部(日后视履堡围墙外)建起了拱秀巷。

据现存《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记载,在明朝天启年间,静升王家已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

从清康熙起,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主要在村中地势平坦之处建造住宅。王氏家族最早进行扩建的是明代所建的凝固上堡,王氏子孙于康熙三年(1664年)在其外围扩建一处巷子,即拥翠巷(又称王家巷),锁瑞巷(日后恒贞堡西侧)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朝廷平定吴三桂叛乱,急需军马粮草,王氏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兄弟抓住有利时机,向尧都区知府捐献24匹马。为褒奖王氏兄弟之功,朝廷命其专职为清军筹集军马粮草。王家借此实现了跨入晋商第一梯队的商业传奇。康熙帝十四年(1675年)王家扩建了拱秀巷义安院。在《捐金修复旧堡碑序》中提道:“静升村西北隅,形势峻巍,风气环聚……者,居民多。弥月间,功遂告成。”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王氏家族还扩建了聂氏宗祠祭殿。之后,又相继为祠堂立旗竿,建厢房,扩修大门。清雍正年间,王家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雍正三年至六年(1725年-1728年)建成崇宁堡。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在灵巷内建造怀永图院。

扩建改建:清朝中期

乾隆是王家筑堡建宅的高峰期。王氏子孙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对凝固堡进行扩建,即在其外部进行另一个堡的修建,其内堡即明朝时期修建的旧堡,称为上堡子,是沿坡而上的形态特征;新修建的外堡则称为下堡子,数座宅院坐北朝南并且从东道西一字排开。

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成拱极堡(俗称下南堡,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年大修);同年始建和义堡(俗称东南堡),为王氏堡院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始建恒贞堡(俗称红门堡),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竣工。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时任顺天府督粮通判的十七世王如琨,在锺灵巷扩建怀永图院(俗称小瓮门),建起静升村民宅中惟一的三层楼。同年,十八世王惠来兄弟在锺灵巷改建东院、西院。

爱新觉罗·颙琰元年(1796年),擅长商业的十六世王中极参加皇帝举办的千叟宴,成为世人眼里的通天豪商。同年,始建视履堡(俗称高家崖),并改建了拱秀巷内的宜安院。视履堡由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利用所任盐运司运同、刑部山东司郎中的职务之便,帮助族人漕运盐茶,从中获利并寄回家,由管家将巨款存入介休市山西票号,每年取用此款利息建设。

嘉庆九年(1804年),王氏合族耗资3200两白银,大兴土木,在宗祠内建造戏台,增设木坊门、马棚等,宗祠占地面积扩大到2100平方米。嘉庆十三年(1808年)补修崇宁堡堡墙,又用资520两白银。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视履堡建成,拥有院落26个、房屋218间。

走向衰落:晚清至民国

从清咸丰年间王家走向衰落,到光绪年间已经败落。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嘉言以964两白银的低价,把视履堡1.2万余平方米的宅院卖给田荣祥,恒贞堡也因外姓买、赁后入堡居住。民国十九年(1930年),“孝义坊”被二十二世王惠良凿去名讳,以2000吊钱卖给杨绍全。

修复大院:20世纪末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家大院被分给上百户村民居住,经历了数百年地震、火灾、战争破坏和自然蚀毁,已是千疮百孔。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量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品被人为拆毁、丢弃、盗卖。但整个住宅群的框架尚好,大部分院落的主要建筑没有遭到太大破坏,而后地方政府开始着手修复王家大院。

1995年起,中共灵石县委、县政府开始修复王家大院。同年试修复视履堡建筑群凝瑞居前院。1996年1月,王家大院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省级保护的面积达4.5万平方米,包括视履堡建筑群、恒贞堡建筑群、孝义祠、宜安院、宗祠、当铺院等。同年3月,灵石县政府在全省范围选聘土木建筑、文物修缮、彩绘、雕刻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正式展开修复工程。1997年8月,视履堡建筑群修复工程竣工,18日以“中国民居艺术馆”正式对游人开放。

1998年3月,恒贞堡建筑群修复工程开工,8月竣工,以“王氏博物馆”正式向游人开放。到1999年11月,全部工程竣工,修复面积21318平方米,修复院落88个、房屋776间和孝义祠堂,修建连接视履堡、恒贞堡的大跨度桥梁1座、花园1个、停车场5000平方米。

2000年6月,灵石县成立王家大院外围工程修复指挥部,主要修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升文庙,绿化王家大院后山垣地,整治王家大院的周围环境。8月,工程告竣,静升文庙开始对游人开放。至此,历时5年2个月的王家大院修复工程全部完工。2004年5月,经灵石县政府批准,灵石县联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修复崇宁堡。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建筑布局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五巷”包括拥翠巷、钟灵巷、锁瑞巷、拱秀巷、里仁巷,“五堡”包括视履堡、恒贞堡、崇宁堡、拱极堡、和义堡,“五祠堂”包括王氏宗祠、敦本堂、土派家祠、孝义祠、好善乐施祠。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恒贞堡被意象为“青龙升腾”,视履堡被意象为“不死鸟翔舞”,和义堡被意象为“龟拉尧车”,拱极堡被意象为“麟吐玉书”,崇宁堡被意象为“虎卧西阙”。

整体布局

王家大院分成两个院落,中有桥梁连接,东院视履堡规模略小却更为精美,西院恒贞堡巨大,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

东边院落:视履堡

王家大院的一部分为靠东的视履堡,又称高家崖。视履堡是一个不规则的串联式院落住宅群。堡内共有两套宅院和一套书院,由东向西依次排列,为王汝聪居住的敦厚宅、王汝诚居住的凝瑞居和桂馨书院。视履堡四周城墙包围,东西南北各有出口。在大院南堡门外有一条小路与镇内长街沟通,宅院面前也有一天青石大道横在建筑群的内部通向东堡门。东堡门由高14米的三层建筑组成,顶部有一座平面呈长方形的门楼。在建筑群东北角有一座北堡门,北堡门主要是家丁们用来出入的。西堡门开在建筑群的西南角,与红门堡用一石桥相连接,石桥的下方是一条纵贯南北的山沟,石桥通向西堡院的拱秀巷。整体来看,东院的总体布局呈“凤”形,大院正南堡门是凤头,凤翼则为东侧长工院与西侧书院、花院形成凤的两翼,而凤尾则为北部围院,建筑群主体的建筑则为凤身。

西边院落:恒贞堡

恒贞堡,又称红门堡,它是由众多四合院组合起来的一个街坊。堡寨整体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四周环绕砖砌堡墙。堡墙南端中央是砖砌拱券堡门,且还修建了两道堡门。堡门连接的是一条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笔直且长的主干道。主干道的路面以大卵石铺面、石大如斗,街长似龙身,石状似龙鳞,便构成了所谓的“龙鳞街”。与“龙麟街”交叉的是四条东西换走向的横街,横街路面头均以青石板铺面。五条道路交叉纵横,形成“王”字形的道路网。横街东西两端各连接三到四户,从而形成方正的恒贞堡总建筑格局。

空间布局

王家大院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山西民居,院落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要空间布局。三合院是对称式的布局,有正房、厢房,没有倒座。四合院有倒座,在倒座的中间或者两边会有院门的设置。王家大院的空间布局力求体现传统的家族居住方式和社交习俗,以家庭的凝聚力和互助关系为核心。红门堡院落二进式、三进式院落随处可见。

四合院

四合院是由四个院落围成一个大院,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严谨和尊贵。从布局看,王家大院的四合院首先在纵轴线上配置主要建筑,然后在主要建筑的两侧或对面布置若干座次要建筑,从而组合成封闭性的空间,最后形成中国标准的四合院,符合中国古民居广泛采用的四合院式布局方法。

王家大院的四合院多是“两进”“三进”的,分着前院和后院。一进院子像个“口”字,两进院像“日”字,三进院像“目”字。前院是管家佣人居住和会客用的,后院是主人的居所。上屋正房长辈居住,多为窑洞。年轻人居住在东西厢房,厢房多为两层,二层是小姐的绣楼。院子前后有三进,台阶左中右有三分,居者上中下有三等。

建筑特色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

主楼

石窑木构结合

王家大院处于一面黄土坡上,采用了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式建筑,同时又与晋中平川一带的青砖瓦梁柱式木结构建筑相结合,

采用“下窑上房”的建房营造技术,体现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要素。大院内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外墙常常采用黄土夯筑,石砌门楼。院落内房屋分为两种结构形式,一是单层窑洞外罩柱廊;二是二层窑楼,即底层为窑洞,有的外罩柱廊,上层为梁柱式瓦屋。院落内部窑洞式的设计使冬天能躲避寒冷,夏季能躲避酷暑。

遵循风水理论

王家大院建在山垣的阳坡上,视履堡、恒贞堡、崇宁堡均依山就势,顺坡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左右平衡有序。按照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整座院落“身后有靠”,而且“背靠厚实”;前面是一片平坦的田园,田园中有小河流过,可谓“背山面水”、“前景开阔”;东面山峰高耸,西面山垣渐次低落,符合“青龙高,白虎低”的要求;建筑群南面正对南原山,如天然照壁,挡住晦气,留住运气。王家大院所选位置合乎“负阴抱阳”的选址原则,可挡朔风,可纳阳光,既无水灾之患,又不乏生活用水,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排水设施科学

恒贞堡建筑群面积大,坡度大,院落多,街巷多,排水设计建造合理、科学。根据“水不外流”的迷信说法,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恒贞堡建筑群的水全部汇入堡内暗渠后排走,即南北主马道依山坡地势由北向南自然形成坡度,东、西马道专门设有一定坡度,方便排水。同时,在每条街巷和马道上建造有许多排水口,通过地下渠道通向南北主马道。水大时可由东、西马道直接流到南北主道,再向南排出;水小时可就近排进街巷和马道的排水口。排水口都用青石盖口,盖口分别镂成海棠花花形、田字形、金钱形、米字形等。

厢房

通风便利

王家大院院落布局南北狭长,东西方向与南北相比较窄,夏季东南风盛行,院落的布局运用了自然通风,使凉风能充分在院落内部流动,从而使院落减轻了夏日炎热气候的干燥环境,并且每座院落内部都会有窗户开在院内墙体上,确保室内具备一定的通风环境。

采光良好

王家大院每一进院落都比前方院落高出一个高度,具有层次感,屋后院落不会因前屋的阻挡而减少院落的采光。建筑物东西一面向阳,一面阴凉,阳光春夏秋冬季都能从南方射入建筑物。除此之外,王家大院的南面屋檐一般会多出北面,在夏至时,南面多出的屋檐使阳光无法直射入屋内,有效减轻了阳光的直射,为室内取得了一定的采光。除此之外,大院的门窗根据房屋的朝向而向南开,窗户一般开口较大,可获得更好的采光。

遵从礼教秩序

王家大院的接待衙府官员或者举行家族庆典的高级客厅为三间七架结构构成,只用于大型活动中,一般不使用。前天井中的厢房及门房是供地位较高的佣人,让其在前天井居住、工作、生活;后天井则是主人的起居生活区域。其中正房为长辈居住的场所,正房顶的阁楼则是供奉先祖的地方。两旁的东西厢房均为两层,一层是窑洞式房屋,供儿孙起居生活;二层是楼屋,也就是为姑娘小姐们专设的绣楼。厨院有7道门,它们分别将厨院分成上、中、下3个等级。

王家大院内还建有完备配套的教育场所,仅视履堡建筑群有养正书塾,供童子启蒙用;有三元书馆,供少年读书用;还有桂馨书院,供成人求取功名用。

庭院

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

王家大院秉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卧室常位于庭院的后方,提供私密和安静的休息空间,而客厅则位于庭院的中心位置,作为社交和款待来宾的场所。

融合南北豪宅风格

王家大院在前堂后室、多进庭院的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又灵活地引进了江南园林建筑的风格,形成了前园后宅的格局。恒贞堡建筑群有不少院落就是这种南北风格融合的产物。前院是树木、假山、花坛、水池、小桥、石径、草坪,间以石桌、石凳,围以云墙、轩窗;茶余饭后,喜庆佳节,均可在此饮酒、品茗、对弈、吟读。后院是生活起居的地处,空气清新,幽静安然,主人足不出户,即可透过窗珠帘,欣赏到园林风光。

主要建筑

王家大院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视履堡(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

城堡

视履堡(高家崖)

视履堡俗称高家崖,位于静升村北坡东侧。清嘉庆元年至十六年(1796年-1811年)建成,由东、西主院,大、中、小书院,东、西厨院,花院,东、中、西围院,场院等35个院落组成,有房屋342间,总占地面积19570平方米,有4个堡门。视履堡是为官的王汝聪、王汝成兄弟的府邸。其兄虽官低一品,但长为尊,入住东府,弟居西府。视履堡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

堡内由东向西依次排列,为王汝聪居住的敦厚宅、王汝诚居住的凝瑞居和桂馨书院。

“敦厚宅”的大门位于大院的东南角,院落东侧还设有供一般人进入的如意门,向西折就会看到前院,由南北厅堂和东西厢房围成的一个建筑空间,后院则是正厢房以及东西厢房围合成的一个空间,是主人的生活区,此院正面会看到五间窑洞以及二层供有祖先灵位的“子乔阁”。东西厢房是儿孙居住之地,二层则是小姐的闺阁。

“敦厚宅”的西面则是“凝瑞居”,主体建筑基本与“敦厚宅”院落组织相似,都是坐北朝南,冬可敞南户,采纳阳光。不同的是,“凝瑞居”前院没有南厅,院落内部采取中轴对称式,左右配房是仆人的住处,北面房厅是招待高官的地方。

“桂馨书院”院落西面有一藏经书院,书院与花院相连接。

恒贞堡(红门堡)

因堡门为红色,俗称红门堡,位于静升村北坡西侧。清乾隆二十七年至五十八年(1762~1793)建成。恒贞堡呈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39米,南北长180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共有88个院落,776间房间。

全堡南北有四排宅院,从南到北分别叫底甲(一甲)、二甲、三甲、顶甲(四甲)。西三甲是王氏书院所在地,东三甲有中华王氏博物馆,出了东三甲,穿过顶甲花园,登上堡墙,可以眺望西面的崇宁堡。堡内被“龙鳞街”划为东、西两大区,又被东西方向三条横巷分为南北四排,形同“王”字。

恒贞堡为封闭型村堡,四面有高大的堡墙围护,只有两个出入口,一主一辅,主要出入口为南堡门,开在南堡墙正中央,辅助出入口开在二甲马道东头。全堡大部分院落为一正两厢二进院,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布局特点以前堂后室为主,也有前院后室者。还有少部分为偏正套院。视履堡和恒贞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

崇宁堡

崇宁堡始建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占地40余亩。崇宁堡建筑群的建筑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力群美术馆设立于崇宁堡内。崇宁堡门匾额“崇宁”语出《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及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崇宁堡现已辟为温泉度假酒店。

拱极堡(下南堡)

拱极堡俗称下南堡,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成,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年)进行大修补。因位于村南,地势低下,俗称下南堡。全堡占地1.18万平方米,为封闭式村堡。拱极堡位于镇南,坐南朝北,门开北向。四面堡墙紧围,北堡墙比南堡墙高一尺,东堡墙比西堡墙高一尺。堡门开在北面的文峰塔身下。堡内有宅院12个,均为三进套院,一条南北方向的通道与三条东西方向的通道交错,将全堡分割为“王”字型。

和义堡 (东南堡)

和义堡是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王氏族人王廷璋邀集村民协力建造而成。因地处静升村之东南方向,俗称东南堡。堡门坐东向西,门开西向。和义堡占地4.97万平方米,是王氏村堡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堡内院落50个,布局合理,错落有序,街巷纵横,均通堡门,出行便利。和义堡有“灵龟拉尧车”之说。

祠堂

王家祠堂原有五座,分别为王氏宗祠、土派祠堂、孝义祠、怀远堂、好善乐施祠。王氏宗祠创建于明纪,清康熙五十六年至爱新觉罗·颙琰九年(1717年-1804年)大修;土派祠堂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义祠奉旨建成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怀远堂又名敦本堂,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好善乐施祠建于清嘉庆年间。王家祠堂现仅存两座,为王氏宗祠和孝义祠。现今仅开放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位于视履堡、红门堡南坡下临街处,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多次修葺、扩建,到清乾隆中期已初具规模,清嘉庆九年(1804年),又扩大到街道以南,面积达2100平方米。道北为聂氏宗祠主体,建有石牌坊、献亭、正厅;道南有马棚、旗杆、石牌坊、戏台等。道路两端分别建有木牌坊一座,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原建筑今仅存一座戏楼。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孝义祠堂

孝义祠堂,位于王家宗祠东北角,视履堡、红门堡两大建筑群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月始建,嘉庆元年(1796)建成。孝义祠堂是一个二进式四合院,分上下两院,占地428平方米。祠堂面阔五间,一间为祠门,居中,左右两间为砖雕影壁,影壁背面图案是松、竹、荷、菊等吉祥植物。两侧梢间为耳房,临街一面辟有砖拱圆窗。祠前石牌坊为三门三楼式建筑。

静升文庙

静升孔子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左边建有六角四层魁星阁,右边建有静升王氏宗祠。静升文庙是一座具有北方特色,堪同州、县文庙媲美的乡村文庙。各式配殿有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无梁殿(中为寝殿)、尊经阁以及崇圣祠、启圣祠等。静升文庙1996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装饰

王家大院的建筑群将精雕细刻的木雕、砖雕、石雕于一院,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的艺术形式,姿态纷呈,各具特色。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廊心、柱础石匾额帘架、门罩上装饰的雕刻图案既有明代手法粗狂古朴,更多是清代手笔纤细繁密。技艺手法包含了线刻、阴雕、浮雕透雕镂雕圆雕、双面雕和镶嵌雕。这些雕刻艺术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对研究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至今仍产生着深刻影响。

木雕

王家大院建筑中的木雕图案多采用谐音与暗喻方式,如喜鹊登梅,喻寒尽春来的喜讯;雕佛手、寿桃暗指“福禄寿全”;花瓶里雕上花卉图案则指“四季平安”;瓶中插如意则是“四季如意”;雕马和猴,则谐意为“马上封侯”等。还有很多抽象的各种图案,用借物喻人,用暗示的手法指望家族仕途通达,人丁兴旺。这些图案不仅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还具有采光通风、防尘、分割空间的功能。木雕大部分存在于房屋的门户上,还有一部分在走廊与家具当中。

砖雕

王家大院的砖雕集中于屋脊、墙璧、望兽、房顶边沿上的瓦当。与木雕和石雕相比,砖雕在操作上更为便捷,而且由于砖材本身的特性,其使用寿命也较长。敦厚宅门前的大型砖雕照壁,中心是狮子滚绣球,大小三头狮子,俗语“狮子滚绣球,好事不断头”。一幅名为《鹿鹤同春》的大型砖雕,分别镶嵌在凝瑞居的大门两侧。画面鹿跃松林,鹤鸣自然景观石,鹿回头,鹤回首,一呼一应,和谐对称。鹿鹤与合为谐言,意为天地上下,春光沐浴。

石雕

王家大院的石雕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其中包括"岁寒三友”“莲生贵子”“二十四孝"等,每一个图案都展现出丰富的表现性和艺术美感,是对主人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表达。松竹院旁门外不仅雕有狮子,还有两位狮奴各持一边,左边狮奴口秀面圆年轻稚气,右边狮奴唇厚脸方年纪略长。凝瑞居内子弟读书的养正书塾角落里有捂着耳朵且背着孩子的父子猴石雕,传达着主人对后辈们的希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更有辈辈封侯的美好祝祷。

楹联匾额

散落在大院各个角落的楹联匾额,或刻于门,或镌于墙,或书于木,或悬于堂,托物抒情,明志寓意。如位于恒贞堡三甲西巷垂花门正面的石雕联——礼义传家宝、诗书裕后珍;位于恒贞堡三甲东存厚堂松竹院正厅后的木雕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示儿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位于恒贞堡二甲西司马第后院隔墙的石雕联——勤治生俭养德四时足用,忠持己恕及物终身可行,位于视履堡乐善堂前院倒坐南厅的木雕联——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二字,遵司马公家训只在积德一端。

匾额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 “映奎”“桂馨”, 是期盼子孙科考顺利,出类拔萃;“观我”、“视履”,是警示做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日瞻云”显示见帝王之荣耀。

重要展馆

力群美术馆

力群(1912—2012),原名郝丽春,山西省灵石县郝家掌村人,版画艺术大师,是中原地区新兴版画运动的前驱者之一。2005年力群先生将自己的作品无偿地捐献给了家乡,并成立了力群美术馆,2008年因原馆崇宁堡进行整体维修而临时闭馆。2010年,力群美术馆迁至王家大院红门堡,进行了重新布展。力群美术馆新馆占地300余平方米,分3座院落、10个展厅,共展出力群先生不同时期创作的184幅作品,对力群先生一生的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进行了全面展示。

中华王氏博物馆

王家大院内有个“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唯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共收藏了各类王氏族谱261种,通过多种工具介绍了太原王氏的始祖、分布、人物、成就等信息,每年都有大量的王姓游客前来观赏和寻根。

胡正文学纪念馆

胡正文学纪念馆位于灵石县王家大院红门堡西二甲。2014年11月,胡正文学纪念馆日前在山西灵石县王家大院开馆。胡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92年5月,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馆内展示了有关胡正的历史照片、音像资料、创作手稿、信件书函、文学作品及生前遗物。

开发保护

修缮

王家大院古建筑群的修缮基本采用传统古建技术,并委托具有正规资质的古建维修队,采用传统古建技术对民居建筑群进行维修,并采取传统技术进行防腐处理等。历次维修均进行了科学的记录,并采取防风、防雨、防火、防潮等措施。

1995年起,中共灵石县委、县政府开始修复王家大院,试修复视履堡建筑群凝瑞居前院。1996年1月,王家大院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省级保护的面积达4.5万平方米,包括视履堡建筑群、恒贞堡建筑群、孝义祠、宜安院、宗祠、当铺院等。同年3月,灵石县政府决定成立修复王家大院指挥部,在全省范围选聘土木建筑、文物修缮、彩绘、雕刻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正式展开修复工程。1997年8月,视履堡建筑群修复工程竣工,18日以“中国民居艺术馆”正式对游人开放。

1998年3月,恒贞堡建筑群修复工程开工,8月竣工,以“王氏博物馆”正式向游人开放。到1999年11月,全部工程竣工,修复面积21318平方米,修复院落88个、房屋776间和孝义祠堂,修建连接视履堡、恒贞堡的大跨度桥梁1座、花园1个、停车场5000平方米。

2000年6月,灵石县成立王家大院外围工程修复指挥部,主要修复静升文庙,绿化王家大院后山垣地,整治王家大院的周围环境。8月,静升文庙开始对游人开放。2004年5月,经灵石县政府批准,灵石县联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修复崇宁堡。2005年,崇宁堡的修复工程全部完工。

保护

《晋中市静升古镇保护条例》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核心保护范围包括里仁巷保护区、王家大院保护区、朝阳堡保护区、拱极堡保护区、和义堡保护区、龙王庙保护区、后土庙保护区、文笔塔保护区、文昌宫保护区、三官庙保护区、何氏宗祠保护区、集广戏台保护区,面积共计41.63公顷。

2006年,王家大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三雕艺术入选第一批《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又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家大院建筑雕刻的保护工作分类进行,对于可以人工处理的木雕,采取表面清理、补缺、罩漆等措施进行保护;对于已经断裂的石雕需用特殊材料进行粘合,残缺不全的尽量选取与原材料一样的老料补齐,出现开裂倾向的用铁片将其裹紧加以预防;对砖雕主要采取修补残缺的保护办法。

2019年,灵石县委政府对王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开展强弱电管网入地、污水收集、中心路改造、东街改造、文庙广场建设等工作。

2022年,晋中市文物局对王家大院高家崖建筑群敦厚宅、书院、花院制定保护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

相关文化

王氏家训

静升王氏家训主要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静升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创建王家大院五堡之一“和义堡”时,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的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教育后世子孙注意一言一行,律己修身,以忠信为本,从善如流。

此外,静升王氏家训还包括王家大院里楹联、匾额上的一些格言、警句,如“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宝珠玉不如宝善,友富贵莫若友仁”“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等。这些家训是静升王氏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对王氏族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作用。

晋商文化

作为晋商宅院的典型代表,王家大院集中体现了明清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及建筑艺术特色。

明清晋商“贾而好儒”,重视尊师重教,培养人才。如山西灵石县王家大院的静升王氏,诗礼传家,做官为宦者多达101人。王氏家族崇尚艺文,多有贡献。如王氏以孝义著称的十五世优生员王梦鹏精于书法,终生临帖不倦。教授乡里诸生,多成才者。殁后朝廷为其建有孝义坊以示表彰。十七世贵州贵西兵备道兼提刑按察司事王如玉多才博学,著有《岚溪诗钞》等,刻本现珍藏于山西省图书馆。王氏在清康熙、雍正、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几乎每户都设有私塾。

影视拍摄

很多影视的拍摄都在王家大院取景,例如《榆阳秋》《刀客家族的女人》《铁梨花》《吕梁英雄传》《杀虎口》《古镇大河》《沧海桑田一百年》《关中匪事》《熬年》等影视作品。

2015年9月,中国民间摄影协会“摄影创作基地”在王家大院景区举行授牌仪式,王家大院成为中国民间摄影协会“摄影创作基地。

2016年3月22日,由晋中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推出的晋中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晋剧《王家大院》在灵石县进行首演,《王家大院》取材于晋商文化重要遗存灵石县王家大院,全剧共分四场:开锁明礼、戒毒治家、承祖家训、捐院救国。2018年10月,《王家大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这是晋剧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出版作品

2017年1月8日,长篇小说《王家大院》《静升王》举行首发仪式。长篇小说《王家大院》由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江红创作,该书透过历史,以晋商灵石王家发展壮大为主脉,描写了王家大院以及晋商的兴衰。长篇小说《静升王》由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王俊才创作,该书以历史上盛极百年的静升王氏家族三代人的创业历程为主创作的长篇小说。

王家大院先后编出版了《王家大院志》《三晋揽胜•王家大院》《王家大院碑文汇编》《王氏族谱》《王家大院楹联匾额集萃》和《王家大院历史人物纪略》等丛书,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加强突出普遍价值研究的专论文章。    

所获荣誉

1999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

2001年,王家大院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2年,王家大院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

2003年,王家大院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

2004年,王家大院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山西省唯一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06年,王家大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年,王家大院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

2008年,王家大院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十大品牌”。

2009年,王家大院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

2015年,王家大院被评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并荣“全国十佳明星景区”称号,同年12月2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第26期《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介绍了王氏家族的家训家规。

2017年,王家大院5A景区项目“全国人文生态旅游基地”授牌仪式举行。

2019年,王家大院获得“美丽中国文旅影响力品牌”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