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坳乡 :江西某地的县区

更新时间:2024-09-20 23:49

石坳乡位于修水县西部,地处北纬29.10度、西经114.40度,东邻渣津镇、西邻大桥镇、南邻上杉乡、北邻古市镇。居幕阜山与九岭山脉之尾,总面积46.7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万(全系汉族江右人),耕地总面积14000余亩,以粮食生产为主,正值产业结构大调整阶段,高效农业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乡域内各行政村交通便利,省道柯龙线和辽南公路横贯全乡。乡域地势由西北东北地区倾斜,乡内丘陵广布,周边群山环绕,年平均气温16.5为℃,一月均气温4.1℃,七月均气温28.3℃,平均无霜期为247天,年均降水量1617毫米。

历史沿革

解放初期石坳境内成立了青源乡、石坳乡、夏源乡,1958年3个乡合并成立石坳人民公社,1968年10月撤区并乡,石坳并入渣津公社,1972年10月恢复区建制,成立石坳公社,1984年10月撤销公社,建立石坳乡。

行政区划

面积:47k㎡

人口:16240人

邮编:332418

代码:360424205

石坳乡辖石坳、太平岭、花门、余源、水门、黄源、徐、青源等8个村委会。

行政村及自然村分布、变更情况

人口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农民大量进城务工、经商,主要流向为浙江省广东省等沿海地区,2009年进城务工经商人员为4800人。

改革开放后,石坳乡政府所在地石坳街有所发展,1996年为130户,490人;2009年为265户,1065人。

水门村地处柯龙线与辽南线分支岔路口,地理位置较好,1992年后,通过政府引导,农民造城,该地已初具集镇规模,人口已由1992年的30余户100余人发展到2009年334户1300人。

自然资源

辖区为丘陵地形,全乡耕地面积14687亩,林地总面积40411亩,其中生态公益林21663亩。退耕还林和水保林4260亩。林地主要分布在35°以上坡度。林木蓄积量:湿地松4.6万立方米、杉木王2.4万立方米、孟宗竹5000立方米、疏林地面积不多,主要分布在花门村、石坳村、徐塅村以土质岩石为主,密林地主要分布在太平岭、青源、余源村的高山。

石坳乡地貌形态多姿,气候条件优越,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修水县植物资源丰富,全县有种子植物2000多种,属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植物54种。如我国特有的活化石银杏,本县特有的珍稀树种柳叶腊梅青钱柳蒲桃松、穗花杉伯乐树等。

石坳乡白术花椒车前、白花茵陈、麦冬、半夏等中草药300多种。野生中华猕猴桃、板栗、杨梅、枣、柿、棠葛、油茶油桐乌桕等经济作物分布广泛。修水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现有脊椎动物200多种,其中哺乳动物30多种,鸟类41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华南虎、金钱豹、獐、蟒蛇白鹇等18种,省级保护的黄鼬大杜鹃等8种。此外还有众多的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纲,均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修水石坳乡河道众多,自然落差大,雨量充沛,水利资源极为丰富,蕴藏量40万千瓦,可开发量在20万千瓦以上,50%保证率年地表水总量3.7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总量4.8亿立方米,人平均拥有水量6500立方米,还有泰清、司前、汤桥等多处温泉。

经济发展

石坳乡围绕“人变精神山变绿,地变高产水变清,户奔小康村变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主攻工业经济。力争年内发展1-2户规模企业落户三都水族自治县项目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税收净增20万元,人均增收300元。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乡贤人士回乡创业。抓好新农村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新栽早熟梨500亩、栝楼 500亩、山露菜200亩、茶叶300亩、平原绿化1000亩、商品林2000亩;高标准完成10个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任务;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培训300人次,建立劳动服务站,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做好“劳务富民”文章;扩建生态畜牧小区两个,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个。

全乡水田10150亩,2008年粮食产量9000吨。本乡主要土特产为茶叶、冬枣。现有茶园面积1000亩,冬枣680亩,引进山东省培植技术,冬枣产量逐步提高,现年产为5吨。

石坳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客运车站建设,着手环乡公交车运作;投入300万元,完成石坳—花门、石坳—徐塅、石坳—太平岭、李家源16公里路面硬化,完成20公里通道两旁绿化和维护工作,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完成乡卫生院、文化站、中学综合楼,石坳信用社的建设及全乡中小学的改水改厕;完成黄源、水门两个村部建设,实现村村有村部。促进社会和谐。抓好信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计划生育率在90%以上;建设移民安置点1个,接受移民200人。

饮食文化

赣西北山区的修水县过去地广人稀,百姓缺医少药。那时医疗条件十分落后,老百姓有病大都是“硬挺”着,实在不行也只有上山挖一些中草药熬汤喝。为了防病治病,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药膳,笔者从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编印的《健康金钥匙》一书中选出修水农村几项科学而行之有效的药膳献给大家。

鸡蛋百合羹 鸡蛋补阴血,百合治痰火、补肾气、增气血。清水中放入洗净瓣开的百合,磕碎两个鸡蛋同炖,起锅后加适量白糖食用,能养阴润燥,清心安神。

红薯大枣糊 过去,红薯是山区百姓的主食。红薯洗净去皮切碎与大枣同煮,熟后捣糊,加入蜂蜜,每日早晚空腹服用,对于治疗便秘有特殊疗效。

莲荠五汁饮莲藕100克、梨200克、荸荠100克、麦冬15克、芦苇根30克,将莲藕、梨、荸荠洗净、切碎、绞汁,麦冬、芦苇根煎过取汁,将五汁混合后搅匀饮用,每日一剂,专治以多饮为主的上消糖尿病患者。

山药米粥 取山药50克,黄精沙参各15克,粳米50克,将山药研成细粉,黄精、沙参加水煎煮过滤取汁,以药汁加粳米、山药粉熬粥,代早餐食用,专治消中型糖尿病患者。

山楂绿豆汤 山楂能扩张血管,降低胆固醇。绿豆与山楂洗净后煮烂即成,常饮山楂绿豆汤有降压保健的作用。也可在绿豆汤中加入切碎的苹果,苹果中所含钾能与体内过剩的纳盐交换,使过剩的纳排出体外,可使血压稳定。

罗卜青果茶 罗卜300克、青果10个,煎汤当茶饮,每日数次,治疗咽喉痛效果明显。

地方特产

修水县版土面积居全省之首,且土地肥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因此土特产尤为丰富,下面为游客介绍10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地方特产。

蜜枣:地处修水西面的全丰镇自古以来产枣子。改革开放后,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扩栽枣树,使枣树面积大幅度增加,品种不断更新。如今盛产的有青皮枣、花皮枣、鸡心枣、红灯笼等,一个个大如牛眼,而且皮薄核小甜如蜜。

花椒:古市一带的花椒在江南一带出了名,每年收获季节,外地客商上门要货,见农户采摘不过来时,指树作价自己采摘或请人采搞。客商夸古市花椒味正劲好,麻辣中透着清凉,既可做麻辣作料,还可泡茶入药。三伏天在菊花茶中放几粒花椒,不仅清凉祛暑,且茶水过夜不馊。

板栗:溪口镇的板栗打入了上海市市场,这是当年在这里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的功劳。如今溪口板栗品种多,有杂交大板栗,有本地甜板栗,还有野生尖栗子。溪口板栗肉脆味甜耐保鲜,尤其是风干了几天后的板栗,破壳后内皮自脱,板栗肉就象软饴糖似的格外有味。

化红:修水甜橙俗名化红,在明万历年间就出了名。主要出产于西哈努克港上杭县、杭口、东津等地,尤以西港所产最佳。西港化红味甜而略酸,香气浓郁,食之有止咳、化痰、散气、健胃之功能,皮还可入药。1985年西港甜橙专业户周梅九一棵树产化红13.5担,出席了全国劳动致富座谈会。

香菇:复源是个林区,一直未产天然香菇,其香菇拼短肉厚、个头中等、鲜甜可口、香味扑鼻。引种菌种香菇,虽没有别的乡镇多,但单产比别的地方高,而且形色味道更好,年年供不应求。

历史渊源

石坳乡历史悠久,古有两江驿道贯穿全乡,商周时期为艾国辖区,春秋吴国艾邑管辖,历朝历代皆有建制。修水县自古称“文章奥府”,为“濂溪区弦铎之地,山谷桑梓之乡”,文化教育比较兴盛。宋代黄庭坚曾祖父黄中理曾开办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延引四方学子,宋庠宋祁兄弟和黄庭坚等曾就学于此。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任分宁主簿时,曾开办书院,后称濂溪书院。徐、祝等大姓亦办有书院,培养众多人才。自唐宋至清代,本县共有进士201名,举人317名,仅宋代即有进士160名。北宋一朝,双井村出进士48名;历代有丞相2名,尚书16名,正一品官员3名,从一品1名,正二品5名,从二品4名;知名文学艺术家21名。宋代名臣徐禧布衣腾达,胸蟠甲兵,殉节永乐城,有“宋殒长城”之叹。

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徐禧子徐俯,官至参知政事,又是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南宋政治家、军事家、四川省按抚置制使余,治蜀10年,屡挫蒙军,励精图治,功勋卓著。明代周季麟周季凤兄弟,均官至左都御史,史称“双凤”。清万承风,为宣宗侍读,朝廷重臣。古代和近代县人留下各类专著272部1198卷,这些都被修水县人民引为骄傲。修水是个古老县份和著名苏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风景名胜甚多。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结束的全县文物普查中,收集流散文物750件,全县有古文化遗址116处,其中上奉山背河南省跑马岭地质公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最著名。

社会事业

交通事业

省道柯龙线穿境而过,辽南线从本乡水门村起点通往湖北通城。本乡村级水泥公路通车全程28公里,2009年11月份已全面完成村级水泥路建设。农民交通工具以摩托车为主,全乡达1000余辆。小车、农用车200辆。

文教卫生

全乡有中学1所、完小5所、初小3所、幼儿园5所。中小学教学班级19个,教师96人,在校学生2164人,其中中学生406人,小学生1398人,幼儿园360人。

学校基本完成危房改造,过去的砖瓦校舍全部改建为砖混结构楼房,校舍总建筑面积9341平方米。

全乡有乡级卫生院一所,面积1000平方米,医生4人,设备比较简陋,医疗条件一般。有村级卫生所8个,乡村医生28人。

集镇建设

全乡初步形成2个集镇居民点。乡政府驻地有214户,为全乡的政治、文化中心。岔路口由1992年的20余户100余人发展到334户1300余人。这里交通便利、商业活跃,有部分单位部门迁驻,大桥、上杉、古市、全丰的少量农户响应国家贫困山区移民在这里建房定居。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