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 :中国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乐器

更新时间:2023-08-12 09:49

胡琴,原称“奚琴”“二胡”,也称“马尾胡琴”,是中原地区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最早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地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弓弦乐器,近代作为胡琴类拉弦乐器的统称。

胡琴主要由琴筒、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琴筒有长筒形和半球形两种形制,为木制,张两根弦,音域有两个八度,发音优美、柔和,音色明亮。胡琴可分为京胡二胡高胡板胡椰胡四胡六类,其演奏技巧多样、表现力丰富,被广泛应用于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2020年,天津市李姓胡琴制作技艺列入天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7月,河南省将胡琴制作技艺列入河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使胡琴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命名

胡琴历史悠久,是中原地区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以东部科尔沁区、昭乌达萌地区最盛行。唐宋时期,将西域琵琶等弹弦乐器统称为胡琴,“胡琴”一词源于蒙古语胡尔”,在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唐朝,记为“忽雷”,据记载唐代有两种弓弦乐器,一种叫轧筝,有七条弦,一种叫二胡,有两条弦。到南宋时期,将两条弦的奚琴改名为嵇琴,其中七条弦的轧筝改名为秦,胡琴的称谓也依然被沿袭,却不再单指琵琶、忽雷,而是泛指北方少数名族和西域的弹拨乐器。,明代至清代,胡琴成为固定称呼并沿用至今。胡琴的原始形态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的奚琴(嵇琴)。

历史源流

唐宋元时期的胡琴

唐宋时期的胡琴不专指某一件乐器,是对某部分弹弦乐器的统称。《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指出:“胡琴”在唐朝的范畴较为宽泛,是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传入唐代的琵琶忽雷等弹拨类乐器的总称。唐代的二胡是在古代弹弦乐器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奚琴有两条弦,是用竹片在两弦之间擦弦发出声音的,它既是弹拨乐器,又是弓弦乐器,这种演奏模式说明奚琴处于由弹拨乐器向拉弦乐器过渡的时期。宋初,中原地区北方蒙古族人民在忽雷等弹弦乐器的基础上,制作出了弓拉弦鸣乐器,被蒙古族人民称为“胡尔”,与奚琴在形制和演奏方法上不同,这是一种二弦、弓在弦外拉奏的胡琴,蒙古语称“西纳干胡尔”,简称“西胡”。南宋时期大嵇改名为嵇琴,马尾胡琴的出现,正式揭开了弓弦类乐器梨形琴箱与筒形琴箱的发展,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当时已出现马尾胡琴。元朝时期,蒙古皇室将中原汉地以外的乐器纳入宫廷乐队,于是胡琴由民间乐器转变为宫廷乐器,胡琴不仅被应用于宫乐的演奏中,还广泛用于军队的演奏中。元代史籍《元史·礼乐志》中记载了详细描述了胡琴的形制,其中马尾弓、卷颈和龙首等与现今的龙头胡琴造型基本一致,说明元代以马尾弓演奏的胡琴基本定型。

明清时期的胡琴

明清时期,胡琴的应用形式愈加多元,除宫廷演奏外,民间戏曲和民间器乐合奏也愈加兴盛。明代嘉靖元年的《麟堂秋宴图》中有胡琴、管萧和拍板三种乐器的合奏形式,其中胡琴为龙首铜像、卷颈、二弦、马尾弓的形制,还在琴杆上增设了“千斤”,用于固定弦长,为胡琴的音域、调高变换提供便利的方法,是胡琴发展和完善成熟的重要一步。明末以后,被广泛应用于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清代胡琴的种类更加丰富,除了原有的胡琴或二胡外,还出现了四弦的四胡京胡板胡等,为了各种地方戏曲和民间器乐的伴奏需要,出现了各类形制各异的胡琴类弓弦乐器,如粤胡、河南坠胡蒙古族马头琴等,基本形成现今的中原地区胡琴家族体系,并在民俗音乐活动中大量运用,成为许多地方戏曲音乐的唱腔主旋律伴奏和乐队主奏乐器。

近现代时期的胡琴

“五四”时期,胡琴得到改进,尤其是二胡的独奏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对二胡的演奏技巧技法进行革新,对乐器的性能进行了改进。1928年出版的《音乐杂谈》中报道了刘天华先生演奏的原创作品《病中吟》,是胡琴独奏曲,在大都市音乐厅公开演出,刘天华先生的演奏给二胡演奏开辟了新的天地。与刘天华同一时期的民俗音乐阿炳,又称阿炳,他在继承了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得到突破,用他超高的音乐才能和二胡演奏技艺,创作了经典的《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和《听松》三首音乐作品,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典范之作。

当代胡琴

解放后,胡琴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出现许多优秀的作品,,乐器改革有了很大的进展,各种改编的优秀传统乐曲和反映中原地区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精神风貌的作品不断涌现,促进了胡琴乐器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奏家,使胡琴独奏成为民俗音乐演奏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对外文化的交流中也给许多外国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构造与种类

构造

传统的胡琴由琴筒、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全长80-84厘米。其中琴筒由木料制成,主要用孟宗竹花榈木、色木制作,有长筒形和半球形两种,在上下开方孔插入琴杆,筒前口用桐木薄板蒙面,筒后口设音窗或敞口;琴杆,又称立竹,选用年份较长、竹节较多的乌斑竹为原材料,琴头用较粗的主根部位制作,竹竿上端随竹节自然向后弯曲,呈锥形倒向插入琴筒中;弦轴是由木制的圆锥体,两个弦轴插入琴杆上端,较粗的轴顶部位用于张弦;琴弓是木制弓杆,两端用马尾做成弓毛,夹于两弦间拉奏;胡琴的琴弦有两条,内弦多用老弦,外弦多用粗子弦,后改用配套钢丝弦并沿用至今。

现代的胡琴全长60厘米,琴筒由木材或竹制成,有长筒形或半圆球形,筒前口用桐木蒙住;琴头呈弯月状,两轴置于琴杆上端的右侧、与琴筒平行;有两条丝弦或钢丝弦。

种类

胡琴由于所处地区不同,制作材质不同,音色音量也有区别。中原地区胡琴分为京胡二胡高胡板胡椰胡四胡六类。

京胡,原称“胡琴”,也称“二鼓子”。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京胡琴杆短、琴筒小,使用软弓拉弦,19世纪后改用硬弓,发音刚劲;20世纪上半叶,为适应京剧演员唱腔,京胡的琴杆和琴筒也不断加长,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钩、弦马、琴弦和琴弓组成,琴弦是京胡的发音体,原用两根丝弦,分为外弦和里弦,现多为钢丝弦,发音清脆。京胡分为高级、中级和普通级三种。

二胡,又称“南胡”,多用于民间丝竹音乐演奏或民俗音乐、戏曲的伴奏,二胡的琴筒是各类胡琴中尺寸最大的,根据琴筒不同分为六角形、八角形和圆筒形等形制,二胡的琴弦有现代的金属弦和传统的丝弦两种,二胡的演奏手法非常丰富,有揉弦、泛音颤音等技巧,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二胡分为高级、中级和普通级三种。

板胡,又称“梆胡”“秦胡”“大弦”。是梆子戏、乱弹腔各种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最早是以胡琴为基础,对琴筒和千斤进行改造,因琴筒用薄板制作而得名。板胡的结构与二胡相同,只在琴筒和千斤的制作上有所区别,板胡的琴筒一头大一头小,使音响共鸣集中,形成独有的音色。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西北,是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乐器,可用于独奏和伴奏,现分为独奏板胡、高音板胡、中音板胡、秦腔板胡山西省板胡、双千斤板胡等品种。分为高级、中级和普通级三种。

椰胡,又称“潮提”。是广东省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流行于广东地区,形制、用料、工艺与秦腔板胡相似,琴杆用硬木制成,琴筒用椰子壳制成,筒面用薄桐木蒙制,置两个弦轴,弦比板胡弦略细。是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广东戏曲的常用乐器,现也用于民族管弦乐队。

四胡蒙古族称“四胡”,因琴上设有四弦而得名,主要用于曲艺、曲剧、皮影、蒙古族民间舞蹈的伴奏和民间器乐合奏,演奏时,四胡的弓、指法与二胡类似。20世纪70年代研制初和声学四胡,琴弓三毛弓,演奏时弓毛夹于两组琴弦之间,能使每一条琴弦单独发音,也能使两条、三条或四条琴弦同时发音,演奏和弦时会有交响之感。

音域

胡琴一般采用五度音程关系定弦,常定弦为A、e或c、g,音域A-a1或c-c2,有两个八度。胡琴发音优美、柔和,音色明亮。

京胡的两条弦以五度关系定音,常定弦为反二簧c1、g1弦、二簧g、d1弦、西皮a、e1弦和反四皮d1、a1弦四种,还有f1、e2弦和e1、b1弦等。

二胡一般以五度关系定弦,多采用内弦为“d”,外弦为“a”的纯五度关系,即2~6音高的定弦法,里外弦为纯五度关系,也有定为纯四度关系的,甚至有八度定弦。

板胡有高音板胡、中音板胡、次中音板胡之分,其中高音板胡音域为d1-d3,音色明亮、高亢;中音板胡音域为a1-e4,定弦比高音板胡低五度,音色浑厚柔和;次中音板胡定弦比中音板胡低小三或纯四度,音色宽厚,音量宏大。

椰胡一般按五度关系定弦,常定弦为g、d1或c1、g1,音域为g-g2,有两个八度,椰胡的音色柔和、浑厚。

大四胡的一、三弦琴和二、四弦,分别定音为g、d1,音域为g-g2;小四胡定弦为d1、a1,音域为d1-d3。和音四胡的四条弦分别定弦为g、d1、a1、e2。四胡的音色清脆、明快、优美动听。

演奏

胡琴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箱底部的琴托夹于两腿间上,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关节弯曲处按弦,右手掌心向下用五指握弓或拇指、食指、中指握弓、在琴马上方弦外拉奏。

胡琴的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左手按弦为满手握弦,俗称勾弦或抓弦,有颤音、打音、滑音等演奏技巧;右手连、断、顿、跳的运弓方法与左手滑揉多变的音腔结合,形成音色、音响、张力、力度的各种变化,展示了拉弦独奏音乐的独特演奏风格。民间乐手演奏时,习惯不用千斤,用勾、抓弦移调的技巧,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胡琴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可用不同的弓法和指法表达不同的音乐内容,如模拟各种人声、腔调、道白等,还有各种自然界的飞鸟禽兽的鸣叫声等。胡琴在伴奏时通常有运弓特点、音符加花、指法装饰这三个要点,其中运弓的特点有,倒弓的力度强于顺弓,且带有跳跃性,常用一弓两音的短弓连,多运用弓的中间部位;音符加花的特点通常是把八音符扩大为十六分音符来演奏,遇到同音并列时,后面的一个音可作加花演奏;指法装饰的特点则是遇到53连音时,sol音可用小指在内弦上来演奏,并作下滑音处理,演奏时常用滑音指法,最常见的是小三度垫指滑音指法。

传承与发展

困境

胡琴的历史悠久,一直在民间流传,这一乐器更好的反映出中华文化的特色,所以历朝历代以来广受民间人士的喜爱,是华族奉献给世界音乐文化的瑰宝。由于京剧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少,学习演奏胡琴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胡琴的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贵收入低,年轻人不愿意学,导致技艺难以传承,这些都是胡琴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发展

随着国家对传统技艺的不断重视,京剧慢慢回到大众的视野,胡琴这类乐器也得到重视和发展,20世纪初,著名的民族乐器改良家刘天华二胡为突破口,借鉴西方音乐技法并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素材,将二胡教学引入高校。1949年后,胡琴类其他乐器,如板胡高胡等也有伴奏乐器逐渐成为独奏乐器,作为专业进入专业院校。为了保护这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民族乐器,2011年6年,中国第一座胡琴艺术博物馆在徐州市落成;2020年,天津市将李氏胡琴制作技艺列入天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上海市奉贤区二胡艺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7月,河南省将胡琴制作技艺河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使胡琴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名家

中国京剧界最早的胡琴演奏名家有梅田雨、孙佐臣陈彦衡王云亭四位前辈,被称为清末民初“胡琴四大家”,他们的出现标志着胡琴作为京剧唱腔的主伴奏乐器的基本定型,是中国京剧史上的第一代胡琴圣手。继“胡琴四大家”后又出现了王少卿徐兰沅杨宝忠等胡琴演奏名家,其中杨宝忠1960年受聘为天津市艺术学校副校长,他不仅胡琴演奏技艺好,还会制作胡琴,他将小提琴的技法融入到胡琴的演奏中,形成了独特的操琴风格,曲风刚柔相济、刚里透柔,琴音纯净、清透、厚实、韵味浓郁。现当代著名的胡琴演奏家还有刘天华阿炳蒋风之孙文明等,其中刘天华是现代胡琴的奠基人,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技巧,使胡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刘天华(1895-1932),江苏人,中国音乐专业化的启蒙者与开拓者,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年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音乐教师,并组建了军乐队和丝竹乐队,曾拜师周少梅,学习二胡琵琶演奏技艺;1922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任该校琵琶导师,后又担任多所高校的音乐系教授,并采集整理民俗音乐,广泛学习京剧昆曲。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在这期间开展二胡相关的演奏、创作研究活动,创作了《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等二胡和琵琶曲演奏曲,编写了《梅兰芳曲谱》,开创了京剧唱腔固定成谱的先河。1929年在北京饭店大厅举行独奏音乐会,受到中外音乐家的推崇,使国乐在世界上有了地位。1932年,刘天华在北京天桥听锣鼓经,不幸染病,于6月去世。

阿炳(1893-1950),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中国民间音乐家,后因患病导致双目失明,因此被称为“阿炳”。有琵琶曲《昭君出塞》《大浪淘沙》、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其中最出名的二胡曲是《二泉映月》创作于30年代末,这些作品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的现实生活的沉思,也寄托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阿炳的二胡曲演奏深刻细腻,苍劲,多以短弓见长。

名曲

胡琴的曲目繁多,有近代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听松》,有解放后常听到的《奔驰在千里草原》《红旗渠水绕太行》,有较著名的独奏曲《纺织谣》《胡琴·散曲》《渔夫曲》《农夫乐》,有胡琴重奏《万泉河水》,还有胡琴名曲《阿曼尼沙》《雨飞舞》《乔家大院交响曲》等。

二泉映月》是一首中国传统二胡乐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原无曲名,后由创作者阿炳同意,曹安和等人联想到无锡“天下第二泉”,最终命名为《二泉映月》,乐曲意境深沉,曲调哀婉、凄凉,形式朴素自然,外表平静,内心悲愁,形象温婉,气质刚毅。《二泉映月》记录了阿炳悲痛的人生经历,为曲子注入了无穷的艺术魅力。1985年《二泉映月》位居十一首流行全美国的中国乐曲的榜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