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海 :中国京剧表演大师

更新时间:2023-05-25 14:47

袁世海(1916年2月11日-2002年12月11日),原名袁瑞麟,是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开创了以架子花脸主演大型剧目的先河,形成了袁派表演艺术的风格体系。

他在京剧表演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成功地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他主演的十余出扮演曹操的剧目赢得了观众广泛的喜爱。有“活曹操”“活鲁智深”和“活李逵”等美誉。1934年,袁世海出科,去多地巡演。1940年,袁世海拜师郝寿臣,成为郝派艺术的主要继承人,与多位名家合作剧目。1950年,袁世海与李少春建立“起社”,后排演《李逵探母》《九江口》等多部剧目,都是久演不衰,轰动剧坛的保留剧目。

袁世海细研工架,精于做工,擅长表演,在郝派的基础上创出“架子花脸铜锤唱”的“袁派”。其主要作品有《盗御马》《将相和》《群英会》《野猪林》等。一生收徒众多,先后培养杜近芳冯志孝张学津杨春霞高牧坤李宝春于魁智刁丽等众多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曾获得第二届金唱片奖,并担任过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他还曾任全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等职务。2002年12月11日,袁世海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袁世海幼年起就热爱听戏,观看了众多名角的演出,如杨小楼王又宸余叔岩陈德霖荀慧生等,因为听戏,还结识了著名脸谱裘桂仙的二儿子裘盛戎。他八岁时拜许德义为师练功学艺,每天跟着许德义老师练功,因此认识了一起练功的朱桂芳(著名武旦)和吴彦衡(当时唱老生,后改武生),又向吴彦衡先生学习老生。一九二七年他入富连成科班学戏,艺名袁盛钟。初学老生,后随叶福海、裘桂仙和王连平、孙盛文(袁世海的师兄)学花脸,始易今名。在八年科班学艺期间,勤学苦练,潜心学习前辈及名流的表演艺术,技艺超群。三年后,袁世海在富连成科班里学习了近百出戏,能够扮演几十个不同年代、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仅仅14岁便成了科班里的骨干力量。因为学郝寿臣学得太像,还被观众称为“小小桥红’”。此外,他扮演的《失街亭》中的马谡,《群英会》的黄盖曹操,以及《法门寺》的刘瑾等角色,都获得了很好的演出反响。

演艺生涯

1934年袁世海出科,搭尚小云先生的重庆社,在尚主演的《九曲黄河阵》、《玉虎坠》中扮饰配角,在北京、上海市武汉市长沙市等地巡演,后又搭李盛藻的文杏社,演出生、净并重的“对儿戏”。

1937年袁世海与李盛藻合作,先后排演了《青梅煮酒论英雄》《胭粉计》《三顾茅庐》《马跳檀溪》《周处除三害》等剧目。

1940年拜郝寿臣为师,成为郝派艺术的主要继承人。在当年的京剧表演中,架子花脸与铜锤花脸是分开的,架子花脸在舞台上的演出时间很短暂,要在短时间内把好东西展现出来并不容易,因此郝寿臣将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融合起来,将其表演时间变长。袁世海继承其表演方式,将两种方法融合,并且加大了唱的成分,发扬了“架子花脸铜锤唱”的艺术风格。袁世海先后搭李世芳的承华社和马连良的扶风社,与李世芳、马连良、李盛藻合作多年。他与李世芳合演的《京剧《霸王别姬》》,与李盛藻合演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与马连良合演的《四进士》,成一时名剧。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徐碧云、马连良、谭富英高庆奎周信芳盖叫天奚啸伯、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新艳秋李万春、李少春等名家合作演出剧目三百余出。

1950年田汉马彦祥倡导让李少春、袁世海与叶盛章的金升社合并为集体所有制的新中国实验京剧团,排出了《云罗山》《将相和》《逼上梁山》等优秀剧目。1951年集体加入到中国戏曲研究院附属实验京剧团;1955年更名为中国国家京剧院。袁世海先后担任一团、三团的主要演员、副团长和副院长,积极地投身到党的京剧事业当中去,依据党的文艺方针,不断打造出了以架子花脸为主演的一系列大型剧目如《西门豹》《九江口》《李逵探母》等。与李少春合作演出了《赠绨袍》、《满江红》等优秀作品。袁世海积极探索京剧如何表演现代剧目的课题,如在《白毛女》《林海雪原》《社长的女儿》《红灯记》《平原作战》中分别塑造了恶霸地主黄世仁、解放军战士刘勋苍、农民人民公社社会、日本军官鸠山、敌后村支书等众多的现代人物形象,使得架子花脸这一行当在现代得以长足发展。

1972年袁世海确诊为糖尿病,但袁世海积极调理身体,控制饮食,不曾因病耽搁演出,完成了《平原作战》的电影拍摄,70年代末排演了新编历史剧目《闯王旗》。此后,他带领着年轻一代演员赶赴河北、山东省黑龙江省各省,下农村、上矿山全国巡演,为全国各地广大群众奉献演出。。在1992年夫人去世给他带来了沉重打击,不久后,袁世海出现眩晕呕吐,行动不便,经过医院确诊为脑血栓,于此同时糖尿病情加重,改用注射胰岛素针剂治疗。在这种情况下,袁世海积极应对疾病,每天坚持锻炼,此后病情得到平复,从轮椅上走下来,又重新返回演艺一线,完成了补拍《赤壁之战》的音配像工作。

2002年12月11日上午10时50分袁世海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2002年12月22日上午10时,袁世海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

主要作品

戏曲作品

电影作品

艺术特点

唱腔

袁世海对净行唱腔进行了革新。历代架子脸谱演员均是重做轻唱,那是因为花脸念白多半为“横音”,唱的时候多半用“顺音”。而“横音”用多了以后再用“顺音”许多演员难以适应,从而导致一些架子花脸放弃唱,偶尔唱也是几句简单的“散板”、“摇板”、“流水板”和“原板”等,唱词亦多为四句、六句,唱腔的音域也较低。最早重视唱的架子花脸演员是前辈艺术家、“郝派”艺术创始人郝寿臣先生,他首先提出来了“架子花脸铜锤唱”的想法。袁世海先生根据这一理论的提出,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完善,大胆地将铜锤花脸常用的整套唱腔等拿来为我所用,创造出了成套的架子花脸唱腔,听起来既有铜锤花脸的余韵,又有个性鲜明的架子花脸新唱法,使“架子花脸铜锤唱”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此外,袁世海先生还创造了许多净行的新唱腔。如《李逵探母》中,李逵离家多年,见到已经瞎眼的母亲后,又是高兴又是难过,又是激动又是伤心……为了哄母亲开心,甚至耍起孩童般的撒娇唱起了童谣,在唱腔中又加进了“噫嘻”“哟”等口语词。为了能够准确表现出李逵这样复杂心情,袁世海先生在“西皮流水”的唱腔中夹着念、念中带着笑,曲调诙谐流畅、自然清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把一个莽夫又是一个孝子的形象跃然在观众眼前,让人动容,久久不能忘却。

在新编戏《打龙棚》《荆珂传》等剧中,袁世海先生大胆地使用了铜锤花脸的“导板”、“碰板”等板式。又在新编戏《西门豹》中,开创了净行唱“高拔子”的先河。《西门豹》一剧原来的唱腔设计为“二黄原板”转“快三眼”,但袁世海先生觉得无法体现出西门豹探查水情时的艰险与困难,苦思冥想,并不断琢磨,于是创造出“拨子倒板”、“回龙”转“原板”的唱腔,较好地表现出西门豹深夜与风浪博斗的艰辛氛围,取得良好的舞台效果。另一出架子花脸的代表作《九江口》说的是,北汉王陈友谅欲除朱洪武,老将张定边料得此行凶多吉少,于是劝阻反被罢了帅印。陈友谅执意发兵,张定边无奈身着重孝赶往江边阻驾。在苦谏北汉王陈友谅的这段唱段中,袁世海先生受周信芳大师《追韩信》中“……三生有幸”唱腔的启发,采用了同样的唱念结合的方式。先是大段动人肺腑的念白,一句比一句激昂,层层推进,犹如掀起百丈巨浪,然后在最后一句“怎不令人……”时,顶板开唱节奏缓慢的“二黄三眼”。听后令人拍案叫绝,“麒腔袁唱”不仅得到周信芳先生的认可,也得了广大观众与行家的一致好评。

念白

袁世海的念白在“袁派”艺术中最具个性。袁世海先生的吐字清晰,喷口有力,轻、重、缓、急运用自如,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感,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如塑造李逵这个角色时所用音调较高,节奏较快,又有点憨声憨气的感觉,把一个正值青壮年,个性豪爽、粗鲁,又有侠义心肠的李逵形象一下子表现出来。曹操的念白则是时快时慢,音调时高时低。恰好把位居丞相满腹韬略,却又生性多疑、奸诈多变的曹操性格展露无遗。塑造张定边时,听起来音调偏低,节奏轻、吐字重,语气沉,为了突出张定边人老雄心在的暮年英雄,念白中汲取了周信芳先生的一些老生念白特点,听起来浑厚中夹带着沧桑。

做工

做工是架子花脸的首具之功。所谓“做”,既包括身段工架,也包含了塑造人物时的体态表情。袁世海二者兼而有之。袁世海的表演以细腻见长,人物刻画准确到位。袁世海的上、下场也是暗藏自己独门绝技。如《群英会》“回书”一场,龙套大、中军站门后,在打击乐强劲的“撕边”中,袁世海扮演的曹操左手端带,右手提袖,双目远眺,兴致勃勃地阔步出场、亮相,随即在中速“长锤”中,两眼眯成一线,略露得意地微笑,一副骄傲的样子,相貂微颤,黑满左右摇摆,不仅呈现出优美的舞台形像,将不可一世、刚愎自用的曹操形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袁世海在运用传统时,又避免了传统的“通用化”和“概念化”的问题。同样的曹操,在演到《华容道》时,袁世海歪戴相貂,左手斜提蟒襟,右手低垂马策,双腿沉重,一副懊恼后悔的神情,在“慢长锤”中散漫出场,立时将曾经不可一世,如今只落得只有一十八骑的残兵败将的曹操表现出来。由此,一个骄横、一个落魄,将不同形象的曹操,呈现得完美无缺。

人物评价

前国家总理朱基先生为袁世海留下笔墨:“京剧泰斗,一代宗师;认真演戏,诚信做人。”

著名京剧演员、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于魁智评价道“不论是对京剧架子花脸表演艺术的继承和发扬,还是对经典剧目的创排和演绎,袁世海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著名京剧演员对袁世海先生评价道:“他对艺术从不保守,对后学提携不竭余力。他广收门徒却不收分文,倾囊相授却不计回报。”

戏曲研究员龚和德评价袁世海先生道:“袁世海先生擅演剧目之丰富,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众多,在京剧花脸史上占有光荣的地位。”

荣誉与成就影响

人物影响

袁世海将京剧架子花脸由配角从属地位提升到了主角地位。架子花脸本是京剧净行的一大分支,因为表演技艺的限制往往难以承担粤剧的主角。袁世海的表演艺术将架子花脸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继往开来,不断将“架子花脸铜锤唱”落实到实际,开创了架子花脸挑梁担任主角的先河。袁世海将架子花脸表演艺术从行当的类型化、程式化中脱离出来,使其进入到了主角化、个性化的表演阶段,为京剧净行的传承与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袁世海对戏曲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积极投身到青年演员的培养工作中去。常常台上带,台下教,先后收徒达20余人。他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京剧演员,还包括了评剧、汉剧、晋剧、河北梆子等地方剧的演员。其中的著名戏曲艺术家包括了于魁智杜近芳冯志孝刁丽张学津等人。

荣誉奖项

后世纪念

2006年12月8日至12日,由文化部艺术司、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国家京剧院、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纪念活动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展开,在纪念活动中由著名艺术家尚长荣叶少兰、于魁智、陈少云等演出《野猪林》《黑旋风李逵》《群英会》等剧目。12月12日,在钓鱼岛芳菲厅召开了座谈会。在座谈会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刘孝华、袁世海的女儿袁军、于魁智等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对袁世海先生表达了缅怀,对他的艺术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6年3月31日至4月3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艺网、全国政协京昆室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剧协、中国国家京剧院承办的“袁世海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刘奇葆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出席座谈会。在期间的座谈会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谭元寿刘长瑜梅葆玖等人对袁世海先生的高尚德行进行了缅怀,称赞了他的艺术成就。

人物关系

家庭关系

袁世海第一任妻子任遇仙,后因难产去世;之后他与著名演员迟重瑞的堂姑母迟福媛再婚。1999年,迟福媛因肝癌去世。二人育有一子袁少海,也是京剧名家,2022年去世。

师生关系

袁世海师父是许义和郝寿臣。其中,袁世海非常尊敬、崇敬薅寿臣,郝寿臣影响了他整个艺术生涯,郝派艺术在他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袁世海徒弟主要有:刘俊杰天津市京剧演员)、李淑荣、杨议(京剧演员)、杨赤罗长德谷春章

社会活动

重要活动

1924年:袁瑞麟拜许德义为师。

1924年:袁瑞麟首次登台演出。

1927年12月28日:袁盛钟入富连成科班。

1932年:移风剧社启程赴青岛市济南市天津市沈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北京市演出。

1935年1月9日:袁世海满科。

1936年3月26日:汉口光明大戏院开台。

1938年7月: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夏季游艺会”。

1938年8月2日:李少春首演《新天河配》。

1938年9月14日:北京伶界救济黄河水灾义务戏。

1938年10月7日:李少春首次赴北京演出。

1938年10月19日:李少春拜余叔岩为师。

1938年12月3日:李少春首演《战太平》。

1939年:袁世海加入秋声社。

1939年2月14日:同义会济贫义务戏第二天。

1939年9月:宋德珠赴沪演出。

1940年12月29日:袁世海拜郝寿臣为师。

1942年1月:周信芳黄金大戏院演出。

1943年8月:宝华社二次赴沪。

1945年:李鸣盛挑班演出。

1945年10月:马连良1945年赴沪演出。

1945年10月31日:庆祝蒋主席六秩华诞国剧大公演。

1946年:秋声社抗战胜利后赴沪演出。

1946年6月20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1946年6月21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1946年6月22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1947年5月:高盛麟李少春谭富英在沪打擂台演出。

1948年11月12日:袁世海因“抗交兵役费、妨碍兵役工作”被拘留。

1948年12月14日:袁世海“抗交兵役费、妨碍兵役工作”一案被宣判无罪。

1949年7月28日:第一届文代会京剧晚会举行。

1949年7月28日: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举行。

1949年10月27日:起社剧团成立。

1950年6月1日:新中国实验京剧团成立。

1955年1月10日:中国国家京剧院成立。

1956年:京剧电影《群英会》、《借东风》开拍。

1956年5月30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日本演出第一场。

1956年6月1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日本演出第二场。

1956年6月2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日本演出第三场。

1956年6月4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日本代表团参观日本田稻大学演剧博物馆。

1956年6月6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日本代表团召开小型总结会。

1956年7月12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日本代表团举办救济广岛市原子弹受难者及战争中的孤儿义演。

1956年8月1日:中国艺术代表团1956年出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西。

1957年11月29日:长安大戏院1957年11月29日演出。

1958年8月20日:中国国家京剧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1958年9月4日:中国京剧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1958年9月5日:中国京剧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

1959年6月3日:马连良收梁益鸣为徒。

1960年4月:中国艺术团1960年赴中美洲三国和加拿大演出。

1961年:中国京剧院1961年赴邢台县演出。

1961年8月10日:梅兰芳公祭举行。

1962年8月8日:北京市举办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演出第一场。

1965年3月12日:中国国家京剧院在沪首演《红灯记》。

1975年4月:“中央文革”成立录音录像组录制传统戏。

1980年11月7日:中国京剧院一团1980年赴邢台演出。

1981年8月27日:北京举办纪念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四场。

1982年被中央电视台聘为顾问,开始筹办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

1984年10月28日:梅兰芳诞辰90周年纪念演出第三场。

1984年11月: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筹备组成立。

1984年12月20日: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大会举办。

1985年:于魁智为袁世海救场配演《华容道》。

1985年1月8日: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纪念演出第一天。

1985年5月:中国国家京剧院1985年赴邢台县演出。

1985年11月15日:南北京剧表演艺术家交流演出举办。

1987年7月1日:临清市业余京剧爱好者协会成立。

1992年11月: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1993年5月7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

1993年5月15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四场。

1993年5月21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八场。

1993年5月29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十五场。

1996年1月21日:刘丹丽杜近芳为师。

1998年10月3日:1998年金秋京剧电视演唱会举行。

1999年2月15日:1999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0年9月30日:于魁智复排《满江红》。

2002年3月31日:奚中路长安大戏院专场演出第二天。

2002年4月20日:京剧音配像工作座谈会举行。

2002年5月14日:第一届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颁奖。

2002年6月9日上午:北京戏校建校5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2002年10月:中国国家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成立。

2002年12月7日晚:袁世海末次演出 在沈阳南湖剧场,袁世海演出了《红灯记》1至6场。此为袁世海最后一次登台演出,回京后不久便因病去世。

社会任职

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全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