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十三绝 :沈蓉圃绘制工笔写生戏画像

更新时间:2023-11-01 15:53

《同光十三绝》是清朝画师沈蓉圃(沈容圃、沈蓉甫)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其中画有老生程长庚、张胜奎、卢胜奎、杨月楼,武生谭鑫培,小生徐小香,旦角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老旦郝兰田,丑角刘赶三、杨鸣玉。

“同光十三绝”是指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曲衍变为京剧的13位奠基人,他们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沈蓉圃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的《京腔十三绝》,吸取人物画的形式,将这13位前辈的剧装扮相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传世之后,称为《同光十三绝》。1943年,朱复昌购得到此画,进行缩小影印出版,并附所编《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一册。《同光十三绝》画中的梅巧玲梅兰芳的祖父。这幅画几经周转,传到梅兰芳家,成为梅家家传之宝。梅兰芳逝世后,这幅画被捐给了国家。后藏入梅兰芳纪念馆

《同光十三绝》宽约1米,长约3.4米,所绘人物形态自然,各具表情,衣帽须眉,真实细腻,通过绘画中演员之扮相、面部之表情及服饰之特点等,生动地展现出每位演员的人物性格特点。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是对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20世纪80年代,《同光十三绝》曾被认为是朱复昌等人于20世纪40年代伪造的,后据记载发现此画至少在1916年时已存在。

创作背景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以崭新的声腔和表演出现在北京剧坛上,而“同光十三绝”即是京剧形成的奠基人物。这十三名京剧艺人分别为生、旦、丑行的名伶,在舞台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从各方面为京剧的诞生和成熟奠定了基础。早在清中叶,画师贺世魁绘戏曲人物像《京腔十三绝》,咸丰、同治年间挂于北京廊坊头条南纸店诚一斋的匾额,后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毁于战火。这十三人皆弋阳腔扮装像,为嘉靖、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弋班中最负盛名的绝艺优伶,故谓之“十三绝”。

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同治、光绪时期,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曲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

作品内容

《同光十三绝》宽约1米,长约3.4米,画中绘老生4人,武生1人,小生1人,旦角4人,老旦1人,丑角2人。

参考资料

其实,《同光十三绝》没有完全代表同治、光绪年间京城舞台上最杰出的演员,画中没有一个花脸演员。

程长庚

《同光十三绝》中,程长庚扮演《群英会》之鲁肃

程长庚(1811-1880年),原名椿,谱名程闻檄,字玉山、玉珊,乳名长庚。安徽潜山县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幼年在徽班(三庆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年)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工文武老生,能戏300余出。与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

卢胜奎

《同光十三绝》中,卢胜奎扮演《战北原》之诸葛亮。

卢胜奎(1822-1889),清京剧演员。外号”卢台子”。江西(一说安徽)人。工老生。文士出身,性好戏剧。落第后入三庆班,与程长庚合作,深为所赏。艺宗余三胜,唱工朴实,以念、做见称。擅演剧目有《空城计》《盗宗卷》《朋脂营》《琼林宴》《开山府》《珠帘寨》《碰碑》等;尤长于饰演三国戏之诸葛亮,有“活孔明”之誉。通文墨,擅编剧,是京剧最早的编剧家之一,连台三十六本《三国志》即出其手,其中不少单折流传至今,成为优秀的传统保留剧目。受其影响者有谭鑫培等。

张胜奎

《同光十三绝》中,张胜奎扮演《一捧雪》之莫成。

张胜奎(生卒年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其嗓音幽细,澹而不朗,梨园谓之“云遮月”,高亢之音兼此掩映,即成妙响。而且张胜奎能济以身手,做作之妙,能入木三分,演忠臣烈士、骚客义仆各剧,无不刻画入微,须眉欲活。如《跑城》之徐策、《天雷报》之张元秀皆能从心血中酝酿出之,尤以《一捧雪》之莫成最为擅长,有“活莫成”之号。亦能演丑角戏,所演《渭水河》之武吉,为人所称道。

杨月楼

《同光十三绝》中,杨月楼扮演《四郎探母》之杨四郎

杨月楼(1844-1890),名久昌,谱名久先,以字行。怀宁县石牌镇杨家墩人,清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因演《芭蕉扇》《五花洞》《蟠桃会》等猴戏,灵活如猴,有出入风云之概,又得外号“杨猴子”。杨月楼身材魁梧,嗓音洪亮,文武兼备,能戏颇多。文戏擅《打金枝》《四郎探母》《取洛阳》《五雷阵》《牧羊圈》等;武戏除猴戏外又擅《长坂坡》《恶虎村》《连环套》《吴天关》《贾家楼》等。在北京三庆班为程长庚所青睐,以三庆班事相托。程长庚去世后,他继任三庆班主和“精忠庙”会首。

谭鑫培

《同光十三绝》中,谭鑫培扮演《恶虎村》之黄天霸

谭鑫培(1847-1917),本名谭金福,艺名小叫天,字望重,号英秀。籍贯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主攻老生,曾演武生,他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开创了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十一岁时 , 正式加入金奎科班学艺。 1890年,被选入清宫内廷戏班“升平署”,开始享受“内廷供奉”的殊遇。叶赫那拉氏最爱点他的戏,听完常赏以重金,还曾“亲赐黄马褂”。1905年,谭鑫培拍摄了《定军山》。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他的代表剧目有《空城计》《击鼓骂曹》《捉放曹》《四郎探母》《定军山》《武家坡》《汾河湾》《战太平》《八大锤》等。

徐小香

《同光十三绝》中,徐小香扮演《群英会》之周瑜

徐小香(1832-1912),别号小湘,祖籍江苏常州,后移居至苏州市。原名馨,字蝶仙,居所曾命名为“闻德堂”,后更改为“云堂”,因而世人常称他为“岫云主人”。徐小香早年随父亲定居京城,自幼便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喜爱扮演小生角色。每日演出结束后,徐小香总是保持着戏中的装扮,不脱冠靴,手持胡琴自唱自练。他与人交谈时,也常带着戏曲的腔调,时不时还会摇动头部,练习扮演角色时摆动雉尾的姿势。他时常对着镜子哭笑,以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形态,尽管旁人都觉得他的行为有些痴癫,但他却毫不在意,习以为常。如此坚持练习了八年,他的表演技艺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徐小香擅长扮演周瑜这一角色,被誉为“活周郎”。擅演剧目包括《惊梦》《乔醋》《贩马记》《举鼎观画》《玉堂春》等。

时小福

《同光十三绝》中,时小福扮演《桑园会》之秦罗敷

时小福(1846-1900),原名庆,字琴香,别名小馥,字纫之,号赞卿,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清末京剧青衣演员,同光十三绝之一。幼年至北京市学唱京剧,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北京宣南猪毛胡同(现朱茅胡同),有“绮春主人”之称。时小福嗓音委婉、高亢嘹亮,吐字发音真切,但唱法仍不脱徽调味道,属阳刚性质。唱腔极富情韵,被誉为“天下第一青衣”。时小福与梅巧玲并称为“四喜班之二绝”,弟子众多,梅兰芳为其弟子之一。时小福的代表作品有《三娘教子》等。曾为清朝内廷供奉、清宫教习,出师后自主绮春堂,后继梅巧玲主四喜班。兼任及“汤阴岳飞庙”庙首。唱、做工稳,腔调上取胡喜禄、梅巧玲两家之长加以发展,并吸收昆曲唱法,情韵兼备,且昆乱皆精。

梅巧玲

《同光十三绝》中,梅巧玲扮演《雁门关》之萧银宗

梅巧玲(1842年-1882年),名芳,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巧玲,又号景和堂主人,泰州市人。梅巧玲11岁进入福盛班学习昆旦,此后跟随罗巧福花旦,渐渐崭露头角,成为四喜班中的主要旦角演员,并入宫为太后唱戏,红透京城。梅巧玲三十几岁就掌管了四喜班,成为了班主。然而,他于光绪八年(1882年)十月去世,死因是“骤病心痛”,年仅41岁。梅巧玲本工花旦,兼演青衣与昆旦,戏路很宽,艺术造诣深厚,唱做俱佳,念功极其精到,他塑造的旗装人物惟妙惟肖,有“清脆无比"之誉。主要贡献在于:突破青衣重唱而不讲究身段表情,花旦重做、念而不注重唱工的旧例,为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开辟了新路。代表剧目有《雁门关》《探母回令》《二进宫》《彩楼配》及昆戏《思凡》《刺虎》等。他的孙子梅兰芳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余紫云

《同光十三绝》中,余紫云扮演《彩楼配》之王宝钏

余紫云 (1855-1910) ,祖籍湖北。他原名金梁,字艳芬,号砚芳,乳名昭儿,居所名为“胜春堂”。余紫云出身于戏曲世家,其父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并称为老生三鼎甲。余紫云深受梅巧玲的影响,对其表演艺术极为倾倒,因此决定投身戏曲事业,成为景和堂的弟子。他在行辈中排行第四,擅长扮演昆旦、青衣、花衫、花旦等角色,并深得梅巧玲的表演精髓。余紫云擅长演出的剧目包括《彩楼配》、《三击掌》、《赶三关》、《游龙戏凤》、《梅玉配》等。此外,他还精通琵琶演奏,在演出《昭君出塞》时,能够自弹自唱,赢得了极高的赞誉。余紫云的儿子余叔岩为余派老生创始人。

朱莲芬

《同光十三绝》中,朱莲芬扮演《玉簪记·琴挑》之陈妙常。

朱莲芬(1836-1884),名延禧,又名福寿,字水芝,祖籍苏州市。他自幼进京,初涉戏坛,便专攻昆曲旦角,后亦涉猎皮黄,然昆曲仍是其艺术之精髓。朱莲芬与徐小香、杨鸣玉等戏曲大师合作无间,共同演绎了诸多经典剧目,如《掷戟梳妆》《游园惊梦》《活捉》《思凡》及《刺梁》等。朱莲芬在戏曲界独树一帜,他不自立私寓,也不隶属于任何戏班,专以应邀演出为主,多应贵家私宴之邀。在舞台上,他脚步奇特,虽腿稍长,但出场时两腿微蹲,迈步横出,却能灵活自如,快步如飞。在《思凡》中,朱莲芬饰演色空一角,表情细腻入微,舞姿优美动人,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他还曾与名旦田桂枝合演《双思凡》,两人同饰色空,动作协调,音调和谐,但身段却一正一反。

郝兰田

《同光十三绝》中,郝兰田扮《行路训子》之康氏。

郝兰田 (1832-1872),祖籍安徽。他幼时便勤奋读书,然而家境贫寒,迫使他投身梨园,成为了一名伶人。起初,他学习大青衣的表演艺术,后来转而专攻老生行当,并以在《借东风》一剧中的出色表现而崭露头角。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年间,郝兰田来到京城,加入了著名的三庆班。当时,班中缺乏出色的老旦演员,郝兰田便自愿改学老旦。他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的老旦唱腔,高亢有力,苍老深沉,念白时更是宛如老妇,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艺术造诣深厚,为京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京剧的奠基者之一。郝兰田擅长《钓金龟》、《行路哭灵》、《目连救母》等剧。在与张二奎、梅巧玲合作演出的《四郎探母》中,他饰演余太君一角,演技精湛,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刘赶三

《同光十三绝》中,刘赶三扮演《探亲家》之乡下妈妈。

刘赶三 (1817一1894),祖籍天津,原名宝山,其居所名为“宝身堂”。刘赶三专攻丑角,加入三庆部,师从程长庚、郝兰田、张二奎等戏曲大师。刘赶三技艺高超,每晚常需辗转三地演出,因此被戏称为“赶三”。他对此并不以为意,反而将“刘赶三”作为自己的艺名,并以此自豪。他擅长剧目众多,如《老黄请医》《花子拾金》《瞎子逛灯》等,尤以擅演婆子戏著称,其中《探亲家》一剧最为人称道。在该剧中,他别出心裁地骑真驴上台,驴因久经训练,即便在台上五音喧闹的环境中也能从容周旋,不显惊慌。驴脖子上挂着一串铜铃,行走间铃声清脆悦耳,自成音韵,人们一听铃声,便知是刘赶三登场了。刘赶三曾入宫演出此剧,并得到了破例允许牵驴进宫的殊荣。

杨鸣玉

《同光十三绝》中,杨鸣玉扮演《思志诚》之闵天亮。

杨鸣玉 (1815-1894),祖籍扬州市,原名阿金,字俪笙,号鸣玉,乳名娃子,家中排行第三。因其专攻昆曲的丑角表演,世人尊称他为“昆丑杨三”。他初时在济南市的高升部搭班演出,然而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与赏识。于是,他毅然北上,踏入京城,加入了四喜部。当时,昆曲已逐渐式微,但杨鸣玉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在昆曲界独树一帜。擅长剧目有《盗甲》《问探》《思志诚》等。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签订卖国条约,百姓间曾流传“杨三(鸣玉)已死无苏丑,李二(鸿章) 先生是汉奸”之说,足见其影响之深。

艺术鉴赏

该画原图高约三尺,长有丈余,所绘人物形态自然,各具表情,衣帽须眉,真实细腻,通过绘画中演员之扮相、面部之表情及服饰之特点等,生动地展现出每位演员的人物性格特点。正如景孤血在《题十三绝图咏》中所写“墨彩如生,吹气欲活”。

价值与影响

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是对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这幅画作人物各具神情,极富立体感,是京剧重要的舞台实录。《同光十三绝》画像内中所绘名伶,包含有生、旦、丑三个行当,他们为京剧的诞生及成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声腔、剧目、程式、服装、行当,无一不留有他们的痕迹。

收藏信息

1943年,进化社《三六九画报》总编朱复昌(书绅)以400元购得到此画,进行缩小影印出版,并附所编《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一册。

《同光十三绝》画中的梅巧玲梅兰芳的祖父。这幅画几经周转,传到梅兰芳家,成为梅家家传之宝。梅兰芳逝世后,把这幅画献给了国家。后藏入梅兰芳纪念馆

衍生作品

201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马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了戏曲节目《同光十三绝》。

2018年,梅兰芳纪念馆推出同光十三绝邮折。

2023年8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打造出戏曲科普类短视频节目《了不起的戏曲》之同光十三绝。

作品争议

自20世纪80年代部分“知情者”披露《同光十三绝》的“内幕”后,学术界开始广泛质疑该图的真实性。在刘曾复的口述史发表后,《同光十三绝》系朱复昌等人于20世纪40年代伪造的观点被学术界普遍接受。而根据新发现的金励孙《浮萍宝缀录(续)》中的记载可以断定至少在1916年时,《同光十三绝》就已经存在,因此乃是一幅渊源有自的古画。对马连良、姚保、翁偶虹、刘曾复等人的回忆文字以及《三六九画报》中的有关报道进行对读和辨析后可以发现,《同光十三绝》当是根据沈蓉圃的单册画像稿进行临摹和二度加工而成,并非简单拼接,作者可能是沈蓉圃本人抑或其他艺术家。而在朱复昌购得该画之前《同光十三绝》当为马连良所保存。马连良之所以隐去部分史实,是因为朱复昌曾为汉奸,而他也因为与朱复昌有交往卷入“马连良汉奸案”中。朱复昌得到该画后将其摄影缩印出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牟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