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的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22:19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办学历史悠久,著名经济学家陈豹隐教授、彭迪先教授、汤象龙教授、刘诗白教授等,为经济学院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和奠基性的工作,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的学者和学科带头人,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西南财经大学简介

如今学校进一步实施“智库工程”,增强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能力,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学校已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学院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由光华、柳林两个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原名西南财经大学,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刘诗白等在校任教。学校前身院校之一的光华大学成立于1925年,1938年内迁至杜甫草堂西侧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故光华校区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2001年,学校在光华校区以西的柳林镇征地建设柳林校区,面向新世纪打造现代化大学校园,目前已完全实现了主校区的办学功能。学校建校初期由国家高教部和四川省主管,1980年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回眸过去,路蓝缕,三次创业,玉汝于成。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几代师生员工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培育和弘扬“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秉承“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坚定“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大学信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高等财经大学的办学规律,繁荣和发展财经科学,培养高素质经济、金融人才,努力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学校长期坚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原则,着力构建院校二级管理、校—院—系(所)三级架构的科学高效的社会主义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促进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和谐发展,激发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活力,充分调动教师致力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学校拥有38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7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15个硕士专业学位),32个本科专业,设有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涵盖31个二级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及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拥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中国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行政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2008年,成为自主招生录取改革试点院校。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并设有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的“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两刊连续三届均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大师铸大学,大器方乃成。学校现有教职工1676人,其中教师1231人,有教授189人、副教授342人,博士生导师154人;还聘请了486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该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教师中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4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选11人,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1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3人。学校坚持“引进为要、培养为重,凝聚为纲、创业为本”,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构建财经学科人才高地。采取超常规举措引进海外人才,学校领导多次率团赴海外招聘;截至目前,已引进全职海外博士近90人、讲座教授45人、课程教授61人,开创了人才引进工作的新局面。成立了以海外引进人才为主体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院”;2007年起,特聘6名海外知名学者担任有关学院院长。推进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着力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教育新理念,构建“立体化”实践性教学模式及“复合型财经人才培养项目”,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819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6451人;硕士研究生4920人,博士研究生990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3万余名,其中金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规模以及到金融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居全国高校前茅,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各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金融、保险、证券、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许多毕业生已锻炼成长为我国金融、经济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一些学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外著名机构任职和国外大学任教。

学校坚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学术方针,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眼界,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教育机构、知名大学、金融部门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和形式,加快了学校融入国际经济管理教育的步伐。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中国金融论坛”、“海峡两岸会计、统计、金融学术研讨会”等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合作方面,与甲骨文公司合作的“金融服务中心”、与英国英杰华集团保险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澳大利亚安盛?国卫集团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中介人培训中心”、与日本精算师协会合作的“西南财经大学日本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与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合作的“西门子-思爱普工商管理信息中心”和与纽约人寿跨国公司合作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西南财经大学人寿保险管理(LOMA)考试中心”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国内合作方面,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共建了“支付结算研究中心”、与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中国太保(集团)有限公司、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也在该校设立了“太平洋光华保险教育基金”。

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弘扬,结合学校设学光华、柳林的实际,汲取巴蜀文化精华,发扬开放包容的西南财经大学精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参与““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展以“光华讲坛”为代表的系列高水平学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该校学生先后多次荣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冠军或一等奖。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1993-1998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有3个班级获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个团总支获团中央“红旗团支部”称号。

西南财经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教学场地充足、设施齐全,学生住宿条件好;学生食堂为四川省高校示范食堂。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达232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拥有各类型及自建数据库近50个,生均图书馆面积在部属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献资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中国金融数据中心采用美国甲骨文公司提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密歇根大学提供的数据应用软件,收集了近20年的国家金融数据,创建了金融学科门户网站—“中国金融信息港”,成为服务于我国金融研究与教学的综合金融信息系统和国际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学校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和集成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校园网光纤到户,网上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整体信息化居于全国财经类院校先进水平。体育设施完备,建有2座体育馆,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57个球类运动场及2个标准游泳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未来征程路漫漫。面对世界多极化、全球一体化的浪潮,西南财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为动力,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抓手,重点抓战略、抓人才、抓文化、抓资源,进一步强化危机与进取意识、质量与创新意识、改革与发展意识,始终坚持走国际化、特色化、个性化、创新型的发展道路,到2010年初步建设成为财经学科实力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办学特色

学院以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理论经济学拔尖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改革为突破口,以促进理论经济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素质教育为重点,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创新,夯实学生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激发其创新潜能,形成有利于一流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批有智慧、有思想,哲学素养良好、历史学基础比较扎实,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有独立见解的拔尖创新型高端人才,满足国家对理论经济学人才的需要。

人才培养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具有较高水平的办学实力,拥有政治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设有1个本科专业(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4个硕士专业,4个博士专业,1个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经济学专业被评为国家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政治经济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了适应21世纪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我们以“基地”为载体,设立了“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区”将以本硕博连读模式打造理论经济学创新性拔尖人才培养平台。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授18名,副教授1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3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一名。先后有30余名教师和学生赴美、加、英、德、荷兰等国攻读学位、交流和进修。

先进荣誉

经济学院 李秋红 刘诗白奖励基金 二等奖 校级 刘诗白奖励基金委员会 2002.9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李秋红 四川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省级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3.3

经济学院 李萍 2003年优秀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3.12

经济学院 李萍 2002年优秀共产党员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2.6

经济学院 李萍 四川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省级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2.3

经济学院 李萍 四川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省级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3.3

经济学院 李萍 四川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省级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3.3

经济学院 李萍 2002年优秀教学成果奖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2.9

经济学院 李萍 2001年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1

经济学院 李萍 2000—2001年度刘诗白奖励基金优秀科研成果奖 二等奖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1

经济学院 李萍 2002年度先进女教职工工作者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3.2

经济学院 姜凌 2002年优秀教学成果奖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2.9

所在单位 姓名 所获奖项 奖项等级 奖项级别 授奖单位 获奖时间 备注

经济学院 姜凌 2003年优秀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3.12

经济学院 姜凌 四川省第九次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省级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1.4

经济学院 刘成玉 成都市农经学会第七次科研成果奖 一等奖 市级 成都市农经学会 2002.12

经济学院 刘成玉 2001年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2.9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刘成玉 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第十一次科研成果奖 二等奖 省级 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 2002.11

经济学院 刘成玉“三下乡”活动优秀教师 省级 四川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等 2003.12

经济学院 刘成玉 成都市第六次优秀科技论文奖 三等奖 市级 成都市科协、人事局、科技局 2003.9

经济学院 刘成玉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等奖 省级 四川省教育厅 2001.10

经济学院 刘成玉 科研管理先进个人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3.12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刘成玉 四川省第九次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省级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1.4

经济学院 刘成玉 四川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省级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3.3

所在单位 姓名 所获奖项 奖项等级 奖项级别 授奖单位 获奖时间 备注

经济学院 刘玉成 2003年优秀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3.12

经济学院 戴歌新 四川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省级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1.4

经济学院 戴歌新 全国高校物价教学研究会2001优秀论文 国家级 全国高校物价教学研究会 2001.7

经济学院 刘恒 学生工作先进个人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3.12

经济学院 刘恒 2001年优秀共产党员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1.7

经济学院 刘恒 2000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1.9

经济学院 刘恒2000—2001年度刘诗白奖励 二等奖 校级 刘诗白奖励基金评奖委员会 2002.9

经济学院 张树民 2001年优秀共产党员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1.7

经济学院 陈志舟 2002年优秀共产党员 校级 西南财经大学 2002.6

经济学院 王朝明2000—2001年度刘诗白奖励 二等奖 校级 刘诗白奖励基金评奖委员会 2002.9

科研

学科建设

学校大力推进重点学科的突破、优势学科的跨越、支撑学科的崛起、新兴学科的培育,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金融学科群。

学校现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涵盖31个二级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及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41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75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16个硕士专业学位),32个本科专业,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

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国内唯一以“中国”冠名的国家级金融研究机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以及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教学与科研机构。

学校坚持“质量优先、内涵发展”战略主题,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发展主线,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着力重点,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

协同创新中心

国内第一个经济学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07月22日,由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联合组建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这是我国首个经济学协同创新中心,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现代经济学为协同枢纽,提升现代经济学协同创新能力。

“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由三所高校的经济学院共同打造,集聚国家统计局、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美联储、法国图卢兹大学等已达成初步意向的协同单位的创新资源,凝聚海内外的研究力量,促进学科与学科的协同、国内与国际的协同、理论与实践的协同,破解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为中国重大经济决策提供研究建议,为国家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经济学人才,打造国家急需的世界一流经济学科。

国内第一个金融类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8月25日,由西南财经大学牵头,国家审计署、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共同发起组建的“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在成都宣布成立。中心基于国际政治经济重构,瞄准国家金融改革发展急需破解的重大问题,发挥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科和中国人民大学相关学科综合优势,整合国内外高校、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创新资源,探索重大金融问题协同研究、拔尖创新金融人才协同培养的体制和机制,促进新的交叉学科的产生,为我国经济和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政策支持,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金融政策和金融理论研究中心、金融人才培养基地、金融文化传播阵地。

科研成果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优势,着力研究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繁荣经济科学、服务金融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经济与管理研究院(RIEM)、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19000余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以及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横向应用课题,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标项目数量位居全国财经院校前茅。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学校出版社连续6年3届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良好出版社”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两刊连续三届均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校是西部地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每年都要举办和承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中国金融论坛”、“海峡两岸会计、统计、金融学术研讨会”、“中德货币政策研讨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学年会”、“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中国研讨会”等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经济学家》期刊:学术质量排名全国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期刊第二。

财经科学》期刊:2008年全文转载量(率)排名经济学类期刊第8位。

参考资料

学院概况.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24-05-21

学校师资队伍概况.西南财经大学.2024-05-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