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指月 :图书

更新时间:2023-10-31 17:22

《 论语指月》为明代冯梦龙所著,是“冯梦龙经学选集”之一,共6篇20章。

内容介绍

明代中后叶以来,世人几乎都知道明代文化大家冯梦龙先生在通俗文学方面的杰出建树,因为“三言”(亦即《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早已广为人知而且深受好评,但对其在经学方面的独到建树,今人恐怕所知者鲜。其实,冯氏在诸如《论语》《孟子》和《春秋》等经学方面的非凡造诣,早已为业内人士所瞩目,因为其书在晚明读书界尤其是科举生员中因风靡一时而成了“畅销书”的;另一方面,冯氏对经学的研究,亦真可谓孜孜矻矻地毕生从事着,并为此颇感得意。我们现在看来,冯氏在传统经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及其突出成果,确实有他的独特建树。纵观其经学方面的书籍,不难看出冯氏所著视角独特,语言平易,独辟蹊径而时有卓见,不由不令人拍案叫绝;她们是同类书中不可多得的而且也是颇具成就的经学研究著作。由于冯梦龙对《论语》的熟习研究,所以他的评点时有卓见,使读者在阅读之后不但可加深对这一经典著作的深切理解,而且还可得到原文之外的写作技巧和通经技能。

第一章上论一

一、学而篇

子曰学而章/有子曰其为人章/子曰巧言章/曾子曰吾日章/子曰道千乘章/子曰弟子章/卜商曰贤贤章/子曰君子不重章/曾子曰慎终章/子禽问章/子曰父在章/有子曰礼之用章/有子曰信近章/子曰君子食无章/子贡曰贫而无章/子曰不患人章

二、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章/子曰诗三百章/子曰道之以政章/子曰吾十有五章/孟懿子问孝章/孟武伯问孝章/言偃问孝章/子夏问孝章/子曰吾与回言章/子曰视其所以章/子曰温故而知章/子曰君子不器章/端木赐问君子章/子曰君子周而章/子曰学而不思章/子曰攻乎异端章/子曰由诲女章/子张学干禄章/哀公问曰何为章/季康子问使民章/或曰子奚不章/子曰人而无信章/子张问十世章/子曰非其鬼章

三、八篇

孔子谓季氏章/三家者章/子曰人而不仁章/林放问礼章/子曰夷狄之有章/季氏旅于泰山章/子曰君子无所争章/卜商曰巧笑章/子曰夏礼吾能章/子曰自既灌章/或问禘之说章/祭如在章/王孙贾问章/子曰周监于二章/子入太庙章/子曰射不主章/端木赐欲去告章/子曰事君尽章/定公问君使章/子曰关乐章/哀公问社于章/子曰管仲之器章/子语鲁太师章/仪封人请见章/子谓韶尽美章/子曰居上不章

第二章上论二

四、里仁篇

子曰里仁章/子曰不仁者章/子曰唯仁者章/子曰苟志章/子曰富与贵章/子曰我未见好仁章/子曰人之过也章/子曰朝闻章/子曰士志于道章/子曰君子之于章/子曰君子怀德章/子曰放于利章/子曰能以礼让章/子曰不患无位章/子曰参乎章/子曰君子喻章/子曰见贤章/子曰事父母章/子曰父母在章/子曰三年无改章/子曰父母之年章/子曰古者言之章/子曰以约章/子曰君子欲讷章/子曰德不孤章/子游曰事君数章

五、公冶姓长篇

子谓公冶长章/子谓子贱章/端木赐问曰赐也章/或曰雍也仁章/子使漆雕开章/子曰道不行章/孟武伯仲由章/子谓子贡章/宰予昼寝章/子曰吾未见刚章/子贡曰我不欲章/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子路有闻章/或曰孔圉章/子谓子产章/子曰晏婴章/子曰臧文仲章/子张问曰令尹章/季文子三思章/子曰宁武子章/子在陈曰章/子曰伯夷叔齐章/子曰孰谓微生高章/子曰巧言令色章/颜回季路侍章/子曰已矣乎章/子曰十室之邑章

六、雍也篇

子曰雍也可使章/郑哀公问弟子章/子华使于齐章/子谓冉雍曰章/子曰回也其心章/季康子问仲由章/季氏使闵子章/冉耕有疾章/子曰贤哉回也章/冉求曰非不说子章/子谓卜商曰章/言偃为武城宰章/子曰孟之反不伐章/子曰不有祝章/子曰谁能出不章/子曰质胜文章/子曰人之生也章/子曰知之者章/子曰中人以上章/樊迟问知章/子曰知者乐水章/子曰齐一变章/子曰不觚章/宰予问曰仁者章/子曰君子博学章/子见南子章/子曰中庸之为章/子贡曰如有博施章

第三章上论三

七、述而篇

子曰述而章/子曰默而章/子曰德之不修章/子之燕居章/子曰甚矣章/子曰志于道章/子曰自行章/子曰不愤章/子食于章/子谓颜渊章/子曰富而章/子之所慎章/子在齐章/冉求曰夫子章/子曰饭疏章/子曰加我章/子所雅言章/叶公问章/子曰我非章/子不语章/子曰三人行章/子曰天生章/子曰二三子章/子以四教章/子曰圣人吾不章/子钓章/子曰盖有章/互乡章/子曰仁远章/陈司败章/子与人歌章/子曰文莫章/子曰若圣章/子疾病章/子曰奢则章/子曰君子坦章/子温而章

八、泰伯篇

子曰泰伯章/子曰恭而章/君子笃于章/曾子有疾召章/曾子有疾孟章/曾子曰以能问章/曾子曰可以托章/曾子曰士不可章/子曰兴于诗章/子曰民可使章/子曰好勇章/子曰如有周公章/子曰三年学章/子曰笃信章/子曰不在其章/子曰师挚章/子曰狂而章/子曰学如章/子曰巍巍章/子曰大哉尧章/舜有臣章/子曰禹吾章

九、子罕篇

子罕言章/达巷党人章/子曰麻冕章/子绝四章/子畏于匡章/太宰问章/子曰吾有知章/子曰凤鸟章/子见齐衰章/颜回喟然章/子疾病章/子贡曰有美章/子欲居章/子曰吾自卫章/子曰出则章/子在川上章/子曰吾未见好德章/子曰譬如为山章/子曰语之章/子谓颜渊曰惜乎章/子曰苗而章/子曰后生章/子曰法语章/子曰主忠信章/子曰三军章/子曰衣敝章/子曰岁寒章/子曰知者不惑章/子曰可与共章/唐棣之华章

十、乡党篇

孔子于乡党章/朝与下大夫章/君召使章/入公门章/执圭章/君子不以章/齐必章/食不厌精章/席不正章/乡人饮酒章/问人于他邦章/厩焚章/君赐食章/入太庙章/朋友死章/寝不尸章/升车章/色斯举矣章

第四章下论四

十一、先进篇

子曰先进章/子曰从我章/子曰回也非助章/子曰孝哉闵子章/南容三复章/季康子问弟子章/颜回死四章/仲由问事章/闵子侍侧章/鲁人为长府章/子曰由之瑟章/端木赐问师章/季氏富于章/柴也愚章/子曰回也章/子张问善人章/子曰论笃章/子路问闻章/子畏于匡章/季子然问仲章/子路使高柴章/子路曾皙章

十二、颜渊篇

颜渊问仁章/冉雍问仁章/司马耕问仁章/司马牛问君子章/司马牛忧章/子张问明章/子贡问政章/棘子成曰章/哀公问于有若章/子张问崇德章/齐景公问政章/子曰片言可章/子曰听讼吾犹章/子张问政章/子曰博学章/子曰君子成章/季康子问政章/季康子患盗章/季康子问政章/子张问士章/樊迟从游章/樊迟问仁章/子贡问友章/曾子曰君子以文章

十三、仲由

子路问政章/仲弓为季氏章/子路曰卫君待章/樊迟请学稼章/子曰诵《诗》章/子曰其身正章/子曰鲁卫之政章/子谓卫公子章/子适卫章/子曰苟有用我章/子曰善人为邦章/子曰如有王者章/子曰苟正章/冉求退朝章/鲁定公问一言章/叶公问政章/卜商为莒父章/叶公语孔子章/樊迟问仁章/端木赐问曰何如章/子曰不得中行章/子曰南人有章/子曰君子和章/子贡问曰乡人皆章/子曰君子易事章/子曰君子泰章/子曰刚毅木章/子路问曰何如章/子曰善人教民章/子曰以不教民章

第五章下论五

十四、宪问篇

宪问耻章/克伐怨欲章/子曰士而怀居章/子曰邦有道危言章/子曰有德章/南宫适问章/子曰君子而不仁章/子曰爱之章/子曰为命章/或问子产章/子曰贫而无怨章/子曰孟公绰章/仲由问成人章/子问公叔文子章/子曰臧武仲章/子曰晋文公章/子路曰桓公章/子贡曰管仲章/公叔文子章/子言卫灵公章/子曰其言之不章/田常章/子路问事君章/子曰君子上达章/子曰古之学章/伯玉使人章/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子曰君子耻其章/子曰君子道者章/端木赐方人章/子曰不患人章/子曰不逆诈章/微生亩谓章/子曰骥不称章/或曰以德章/子曰莫我知章/公伯章/子曰贤者辟世章/子曰作者七人矣章/子路宿于石门章/子击于卫章/子张曰书云章/子曰上好礼章/仲由问君子章/原壤夷俟章/阙党童子章

十五、卫灵公

卫灵公章/子曰赐也章/子曰由知德章/子曰无为章/子张问行章/子曰直哉章/子曰可与言章/子曰志士章/子贡问为仁章/颜回问为邦章/子曰人无远章/子曰已矣乎章/子曰臧文仲章/子曰躬自厚章/子曰不曰如之何章/子曰群居章/子曰君子义章/子曰君子病章/子曰君子疾章/子曰君子求章/子曰君子矜章/子曰君子不以言章/端木赐问曰有一言章/子曰吾之于人章/子曰吾犹及章/子曰巧言章/子曰众恶章/子曰人能弘章/子曰过而章/子曰吾尝终日章/子曰君子谋道章/子曰知及之章/子曰君子不可章/子曰民之于仁章/子曰当仁章/子曰君子贞章/子曰事君敬章/子曰有教无类/子曰道不同章/子曰辞达而已矣/师冕见章

十六、季氏篇

季氏将伐章/子曰天下有道章/子曰禄之去章/子曰益者三友章/子曰益者三乐章/子曰侍于君子章/子曰君子有三戒章/子曰君子有三畏章/子曰生而章/子曰君子有九思章/子曰见善如章/齐景公章/陈亢问于伯鱼章/邦君之妻章

第六章下论六

十七、阳货篇

阳货章/子曰性相章/子曰唯上知章/子之武城章/公山弗扰章/子张问仁章/佛肸召章/子曰由也女闻章/子曰小子章/子曰女为周南章/子曰礼云章/子曰色厉章/子曰乡原章/子曰道听章/子曰鄙夫章/子曰古者民有章/巧言章/子曰恶紫章/子曰予欲无言章/孺悲章/宰予问章/子曰饱食章/仲由曰君子尚勇章/子贡曰君子亦有恶章/子曰唯女子章/子曰年四十章

十八、微子

微子章/柳下惠章/齐景公待章/齐人归章/楚狂章/长沮章/子路从章/逸民章/太师挚适章/周公谓鲁公章/周有八士章

十九、子张篇

子张曰士见章/子张曰执德不弘章/卜商之门人章/子夏曰虽小道章/子夏曰日知章/子夏曰博学章/子夏曰百工章/子夏曰小人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章/子夏曰君子信章/子夏曰大德章/言偃曰子夏章/子夏曰仕而章/子游曰丧章/子游曰吾友章/曾子曰堂堂章/曾子曰吾闻章/曾子曰孟庄子章/孟氏使阳肤章/子贡曰纣之章/子贡曰君子章/卫公孙朝章/叔孙武叔章/叔孙武叔毁孔子章/陈亢

二十、尧曰篇

尧曰章/颛孙师问于孔子章/子曰不知命章

作者简介

作者:(明)冯梦龙 著(当代)阿袁 编注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冯梦龙先生为明代学者、诗人、文学家、经学家、戏曲家、文学批评家等。

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名言》(亦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稍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俗音乐、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而自身孜孜矻矻从事并且也很为得意的经学著作,则为冯氏赢得了不菲的社会声望和颇为可观的经济收益,身当时的“畅销书”行列而无。现有二十来卷的《冯梦龙全集》(影印本)多种。

编辑荐语

关于《冯梦龙经学选集·论语指月》——

中国两千多年来所有考生和普通国人的修身宝典;

深入阐释半部即可打天下亦可治天下的圣人睿语;

明代通俗文学第一人冯梦龙详尽解说的经学力作。

编者前言

素有明代通俗文学第一人之称的冯梦龙先生,其平生所辑的《喻世名言》(初刻时称《全像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亦即所谓“三言”),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喜闻乐读;而他毕生殚精竭虑所撰的经学著作,如《四书指月》,如《麟经指月》,如《春秋衡库》,如《春秋定旨参新》,如《春秋别本大全》等,不惟普通读者难得一见,即使当今学界对之所知恐亦不多,这是令人颇可惋惜的。事实上,以上诸多经学方面的著述却是冯氏终生的着力处和得意者,且其书在晚明读书界尤其是科举生员中曾因风靡一时而成为“畅销书”;时至今日,冯氏这些经学方面的著作依然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恒久的阅读价值。

冯梦龙(1574~1646),明末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属苏州市)人;他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家、经学家、编辑家、戏曲家、文学批评家等;而且,他还是一位颇具政绩的好官员和不惜牺牲自我的爱国志士。冯氏字犹龙,一字耳犹,亦字子犹,号姑苏词奴、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前周柱史、墨憨斋主人等;别署龙子犹。龙子犹与其兄梦桂画家及乃弟梦熊诗人,同被人们称为“吴下三冯,一门风流”。而冯梦龙声名最著的“三言”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亦即“二拍”),合称“三言两拍”,成为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且曾流播到西欧和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其中相关篇什尤为海外文豪如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席勒等叹赏有加而留下文坛佳话。众所周知,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俗音乐、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与编辑,为我国文学的积累做出巨大贡献而蜚声中外,彪炳文苑。但在冯氏生前,他研究及其出版的经学著作,为他知名度的迅速扩展和影响力的提升夯实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冯梦龙虽然在经学方面的造诣颇深,其相关著述自然也颇为可观,堪称“指月”之人,但他自身却一生蹭蹬科场,屡试不售。而此外值得一说的,就是冯氏其人风骨凛然,爱国心诚,这跟他饱读经书、以文化节操为旨归的人生理念乃息息相关。这里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朱由校天启六年(1626),由于跟以反对势焰熏天的权阉魏忠贤而名扬海内的忠介名士周顺昌等人有着密切往来,冯氏几乎也因此身陷囹;他在那骑遍地、特务机构四出残害良善之际敢为正义事业奋不顾身的做派,自是显得难能可贵。崇祯三年(1630),已然57岁的冯梦龙终于获取贡生资格(亦即从各州县选举的人才,可入国子监读书),一年后,他又被任命为江苏丹徒区儒学训导;这对很早就已精心钻研儒家经典并擅长著书立说的冯氏来说,真可谓得心应手。但直到崇祯七年,年过六旬的冯氏才被破格委派,出任寿宁县知县。出于为匡救国难和倾其所学为社会服务的既定人生目标,冯氏毅然远赴福建寿宁任职。任职期间,他亲自鼓励百姓耕作,劝说他们不要轻易打官司,不要溺杀女婴。此外,冯氏还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积弊之因,等等。可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冯梦龙委实是一位学有所成的通儒和廉正有为的好官。为此,《福宁府志》、《寿宁县志》等地方志均将他列入《循吏传》,称冯氏“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有恩,待士有礼”;不难见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冯氏晚年正确人生的引导与观照,正是起着何等重要的良好作用。

而冯梦龙为祖国文化的积累所做的绝大贡献,后人自是不会忘记。只是必须指出,冯氏著述近年来为众多出版单位所刊印的,大多为其所谓被轻松阅读着的“闲书”亦即世人所称的“三言”之类,抑或就是有关他的影印版“全集”罢了;至于偶有冯氏著述的点校本,却也居然错讹百出,不堪卒读,这就极大地妨碍了冯梦龙特有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而这,自然也将未能真切而有效地反映冯氏真实而全面的文化价值所在。

图书绪言

现在人们知道明代文化大家冯梦龙先生的大名,似乎大多由于看过所谓“三言两拍”的缘故;其实,这“两拍”的著作权却是另有所属的。而冯氏除“三言”等通俗文学的成就殊显突出之外,比如经学,比如历史学,比如笔记杂缀等等,固然也不可等闲视之。而经学方面的著作,则委实是冯氏毕生孜孜矻矻地从事乃至殚精竭虑撰成的;对此,冯氏自己似也颇为欣赏其胜义。另一方面,冯氏这些经学著作,也为他赢得不菲的社会影响和一定的经济收入;因为根据有关书籍记载,冯氏这些经学著述在当时的读者群尤其是众多科举生员中是成了“畅销书”的。

而冯氏留存至今的有关经学方面的著作,大抵有《四书指月》、《麟经指月》、《春秋衡库》、《春秋定旨参新》等,共约二三百万言;这真可谓荦大端了。至于其中《四书指月》一书,其实只是冯氏对《论语》和《孟子》两书的解说,并没有对另外二部《中庸》和《大学》的说解,一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那样名副其实地收罗“四书”。因此,这次整理编辑出版,本人就把冯氏的《四书指月》析为《论语指月》和《孟子指月》二册,独立出版。兹就《论语指月》编注过程中所想到的向读者诸君做个简括的说明,或许对读者通过冯梦龙那别具匠心的解说进一步深入理解《论语》这千古经典有所帮助,从而真正洞悉古人所明告我们——《论语指月》一书是足可以明事理,会读书,善撰文,足研究,能管理,擅领导了的。

一、两千年来,《论语》不但是我国历代读书人的经典,也是一切国人的经典。其中所展现出来的建功立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行为规范,影响世人至深。但自从上世纪初叶,在所谓“打倒孔家店”后,一些国人竟不由自主地捐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原本优良的传统道德亦跟着顿失依归;放眼现在某些国人道德沦丧这极为严峻的现状,有识之士都为之深思,进而迫切热望要让优良的传统道德回归。故此,重读诸如《论语》等传统经典,固然是一桩亟不可缓的事儿;相信学习、研读和运用《论语》等经典,正是人们为提高传统道德自律和自身综合素养的可行法门之一。而文化大家冯梦龙的《论语指月》对《论语》的独特解说,必将会使读者获取相当满意的答案。

二、《论语》语句固为经典,而冯氏说解对之亦颇多阐发。盖冯氏博通经史,在解读《论语》时委实颇多胜义,其中的现实警示意义不唯在当时有其特殊价值,就是如今也依然称得上是足以指导和纠正人们言行的上上箴言。如《子曰君子求章》中孔子所说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确是千古哲言;对此,冯氏即进一步讲解道:“君子会得己真,看得己大,自己取用不尽,故只求诸己;小人看得自己一毫没有,富贵在人掌握,声名在人齿颊,全向人讨生活。”这分明将《论语》中孔子的原话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其励志之处委实令人激赏。又如讲解所涉启发式教育和“举一反三”这一语典时,冯氏即进而引申道:“教人之法,最忌说尽。依我作解,障彼悟门,此大病也。故不启发者,正以进之启发;‘不复’者,正以进之能‘反’。重学者身上理会。”(具见《述而篇·子曰不愤章》)如此之类所在多有,限于篇幅,这里不复赘举,相信读者自能从容寻绎。

三、冯氏的说解对深入理解《论语》原文大有帮助。如诸书对《阳货篇·阳货章》的断句各行其是,以致歧见纷出而又莫衷一是;至于人们读后也确实觉得云山雾罩,不得要领。但冯氏说解中仅一句“记者于此方着个‘孔子曰’”云云,即可解决问题,因为这种正确的句读立马使人憬悟孰是孰非。又如在对《宪问篇·南宫适问章》关于南宫适问孔子语时的解说,亦即冯氏对通行本句读“羿善射,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作解说时,以为“‘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是未定之词;羿、奡是已然事,故‘然’字当属‘禹、稷’句,乃转下落重语”;我们知道,冯氏所引“若由也”句,源出《论语·先进》,跟这里的用法确实有异,可见冯氏这别出心裁地说解因不袭旧说而别有新见,这就令人涵泳不尽了。而冯氏此等说法对理解《论语》原文确有如汤沃雪之功,类似胜义在书中可谓俯拾即是。因为冯氏的国学素养极为深厚,这并不是当今某些学者所能望其项背的。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时代环境和个人境遇早已大为不同。

四、冯氏说解所徵引前人与时人的说法颇多,只要是有助于理解《论语》原文的就收录,而并不以说话者的声望来取舍,所以书中除引录一些学术权威的说法外,还使得许多现在名不见经传者那颇具见地的解说得以保留;这种治学方法颇为可取。尤为可说者,冯氏对当时业已被尊为圣人的朱熹之说(盖指朱氏《四书章句集注》一书)亦敢多所訾议,但这是出于做学问的公心,因此也就多所匡正朱氏不当甚乃错误的解说了。如讲解《卫灵公篇·颜渊问为邦章》中为孔子所称“放郑声,远人。郑声淫,佞人”时,便指出“雅与郑声,皆其声调,非指其词。朱子认作男女淫奔,而轻改《郑风》之序,冤哉!”颇具见地。又如对《季氏将伐章》讲解时,文末断定“朱子分作两节,便没分晓”,所说颇合事实而不唯名人之言为是。诚然,冯氏亦并不全跟朱熹唱反调的,比如他讲《子贡问曰有一言章》时即称“朱注甚明”。对此,冯氏自述“亦非定与相左,只是虚心观理”(具见《子曰众恶章》解说语)。总之,冯氏讲述时这种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为我们最终确切理解《论语》提供了良好的版本;而这,无疑是令人叹赏不置的。

五、阅读冯氏的说解,对我们洞彻《论语》行文中的文法高妙之处大有帮助。除了对原文重出者不予说解,冯氏几乎对《论语》原文做到字字精研,句句确评,而且必使原文蕴涵无馀剩而后已的程度;这种着意深入研究和真切赏析的境界确乎使人读后颇觉痛快淋漓。至于他扼要论说《论语》原文中那巧妙的笔法,尤其有利于初学习文者;而对于行文老手来说,它其实亦不是没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在《卫灵公篇·子曰君子义章》所批点“首尾两‘君子’正相呼应”等等,即是。而全书所涉此类写作技巧者,真可谓触目即见;而这,对现在人们有志写好文章和洞明古人行文用意者自是大有裨益,而且时时饶有醍醐灌顶之乐。

六、由于《论语》原文前后颇多重出,故冯氏对后出的语段就不予解说了。但本编为使《论语》原文完整起见,特行取录,以便使之成为完璧。唯本编句读有与通行版本颇有不同处,这是按照古人所指明的“当同者不得不同,当异者不得不异”的原则进行的,“虽一时或骇里耳,后世不乏扬雄,必有玄吾玄者矣”(具见冯氏《〈麟经指月〉发凡》);对此,诚可谓“于我心有戚戚焉”(具见《孟子·梁惠王上》)。

七、在校阅过程中,本编特行增录《论语》原文以便利读者。由于底本《四书指月》并不同具《论语》原文,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许不成问题,但现在却恐怕就不一样了,因为当今绝大多数读者远没有达到“饱读四书五经”的程度;故此,若没有《论语》原文对看,那就势必对深入理解和确切掌握《论语》精义是个障碍,而且这还不仅仅是“阅读不便”而已。举个例子来说,如《颜渊篇·子张问士章》中的“夫达节”,底本和其他刻本原多讹为“天达节”,致使后来诸多古籍出版社点校本亦多沿袭其误;如此之类,其他地方尚多,恕不赘举。因此,若不照录《论语》原文,则多数读者势必难以理解冯氏文中的所谓“天达”究为何所指,那就更别奢望能够立刻明白冯氏原本精辟的论述意义何在了。于是编者取坊间权威的《论语》版本并移录在冯氏说解之前,以便读者能够从容真切玩味;唯其中文字因版本之故而颇多不同者,则择善而从,且于文后略作按语以供读者采择。昔人有所谓备此一书,即不必更求《论语》其他版本的说法;信夫!

八、底本有字迹漫,一时不可辨识者,亦有前后错字而不可卒读者,今以文意贯串之,并略作校注与按语,以便于读者省览云尔。诚然,编者也有明知其不确者,但因没有相应的对校资料或一时疏慵,只得姑且一仍其旧,还请读者鉴谅。

九、冯氏说解中多用明代口语,其明白浅显处与现今所用语言几乎没有什么大异。因为书中除了当时的常用字“之乎者也”外,还使用了为数不少的“的了吗呢”,一如当今白话文所用者然。但也正是由于冯氏所用词语不时有当时的熟语或方言,反而使得今人未必就没有了隔膜的;而这,还得请读者多多明察。此外,冯氏解说也并非全无可商的。如对《泰伯篇·太宰问章》中解释“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时,以为“夫子以‘多能’为‘鄙事’”云云,与《论语》原意似乎就有些游离甚乃误会了。如此之类,其他地方也有,请读者自行留意。

十、本编以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四书指月》残存明写本的影印本为底本,校以其他本子;唯该影印本原书不知卷数,有眉批,除《孟子》七卷外仅存《论语》六卷,其中尚有缺页。该书按章分节疏讲二书,将冯氏的知识、见解融汇其中,对读者颇具辅导作用。而在研究《四书指月》的过程中,鄙人曾见一古籍版的冯书点校,其间句读的讹误触目即是,令人不堪卒读。鲁迅先生早在八十多年前就曾写过多篇关于“点句的难”的文章(具见《花边文学》和《热风》等集子),现在看来,这种令人忧虑的现象依然还没能有效解决。因为不当的校点非但不能成为冯梦龙的功臣,反而欲使之湮灭了的。诚然,冯氏学识渊博,所涉经史子集的内容甚广,其校点难度确乎不小,亦自是实情,但有些似乎颇为明白的居然也断句有误,那恐怕就说不过去了。至于笔者自知学识陋,虽勉为校点,然不敢称处处标点皆能允当无憾,尚祈世之博雅君子有以匡我未逮,则幸甚!

但总之一句话,读者若能时时做到念诵冯氏《论语指月》一书,则达到明事理,会读书,善撰文,足研究,能管理,擅领导等等境界,是当可深信不疑了。而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所谓“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语本《鹤林玉露》卷七),这或许就是对上述见解的最简括性阐述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