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 :美籍华裔音乐家

更新时间:2023-07-03 18:37

谭盾,1957年8月1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市丝茅冲,美籍华裔作曲家、指挥家。

1978 年,谭盾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跟随李华德教授学习指挥,跟随赵行道教授学习作曲。1979年,谭盾创作了交响乐《离骚》,并在全国交响乐作品评奖中获鼓励奖。1982年由中央民族乐团演奏并灌制唱片。这是20世纪80年代新潮音乐成果的最初展现。1983年,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获得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作曲家。1985年,谭盾创作了管弦乐作品《道极》,成为20世纪80年代新潮音乐的代表作,被评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986年,谭盾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并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深造。随大卫·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学习并获得音乐艺术博士学位。1987年,谭盾获得巴托克国际比赛首奖。1996年,谭盾获得加拿大格兰·格德音乐奖。次年,谭盾被《纽约时报》评为“本年度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

2001年,谭盾凭借为电影 《卧虎藏龙》创作的音乐,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格莱美最佳电影原创音乐奖及其他多项大奖。之前他的音乐只是在专业圈子里得到认可,而《卧虎藏龙》让他成为中国音乐在世界上的符号。2003年,谭盾创作的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在美国首演时引起极大轰动,被《波士顿箴言报》誉为“一部具有深刻含义、美丽与精神同在的作品。”协奏曲的手稿更被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世界作曲大师手稿廊收藏,与彼得·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大师的手稿一起悬挂于迴廊的墙上,成为享此殊荣的第一位东方音乐家。这部作品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认为是难得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支持其在世界各地巡演。2008年,谭盾为北京奥运会创作标题音乐《金声玉振》,音乐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一共播放了1.8万次,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播放次数最多的乐曲。2011年,谭盾获得德国作曲家大奖——巴赫奖。2017年,谭盾获得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特别贡献奖——“中国话剧金狮奖”。2022年6月22日晚,第50届伊斯坦布尔市国际音乐节授予谭盾“终身成就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谭盾,1957年8月1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市丝茅冲。从小是在浏阳河畔长大的,年幼时最喜欢听爷爷奶奶讲故事。其中就包括敦煌壁画上的九色鹿。13岁时,他已经在长沙小有名气,在长沙中学生音乐歌舞团担任音乐总监,指挥中学生歌舞团表演,并拥有了自己的作曲作品《梦见毛主席》。听说新疆南疆军区招收指挥,条件是18岁以上。他想去考,于是在派出所工作的舅舅帮他把年龄改大了5岁,部队招收了他,由于母亲舍不得只好留了下来。1973年,他去雷锋公社插队,偶然间听到大喇叭里响起了他从未听过的音乐,有人对他说这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命运》。第一次听到西方音乐,谭盾觉得很震撼。在乡下,他是做巫师的,对红白喜事的乐队很熟悉。这期间,谭盾在一个垃圾箱里捡到一本《中国民歌》,他反复翻看,并用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学会了国内四五百首民歌。

1974年,谭盾坐了26个小时的火车到上海市贺绿汀学习音乐。贺绿汀建议他去看看上海音乐厅,谭盾到达后便特别想进去,这里也成为他音乐梦想起航的地方。

1975年7月,谭盾被下放到长沙望城区黄金公社黄金大队。次年考入湖南省京剧团担任小提琴演奏员。

中央音乐学院时期

1978 年,国家恢复高考。正在湖南京剧院担任演奏员的谭盾,带着一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奔赴考场。他自作主张拉了一段自己根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音乐创作并命名为《铁牛进山了》的音乐作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他学的是双专业:作曲和指挥。跟随李华德教授学习指挥,跟随赵行道教授学习作曲。同年,谭盾创作了钢琴组曲《忆》又名《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家》。作品以绘画为主题,融入湖南民间音乐,包含了八首既独立又有联系的钢琴小品,将西方的作曲理论与中国特色传统民族音乐做了有机的结合。

1979年,上大一的谭盾在两个多月的假期里创作了交响乐《离骚》,他想象出一个交响乐队,并将萧和板鼓等很多中国民族乐器融入创作中。表现了作曲家本人读《离骚》之后的感受。他要创新,砸烂过去的一切。在全国交响乐作品评奖中,作品获鼓励奖。由于作品采用了一些现代音乐手法,在评奖中引起争议。之后他对作品进行了修改,1982年由中央民族乐团演奏并灌制唱片。这是20世纪80年代新潮音乐成果的最初展现。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时,他是学院“四大才子”之一。这一时期他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运用民间曲调、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原始素材,给人清新、别致的感觉,获得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1983年,还在上大学的谭盾为李瀚祥的电影《火烧圆明园》创作插曲《艳阳天》。次年,在“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中,展示了由其创作的《天影》《双阙》等多首曲目,虽然引起不少批评,但当时却在整个民俗音乐界引起震动。由于其坚持对声音、技术不断探索,因此谭盾被称作中国先锋音乐重要的代表人物。

1985年,谭盾从中国楚地祭祀仪式中的“做道场”获得创作灵感,创作了管弦乐作品《道极》。作品打破了管弦乐作品的传统创作手法,不以歌唱性的旋律为作品的主要因素,而是突出管弦乐队的音色。全曲从人声开始,音色变化丰富微妙,加上钢片琴、铃声的衬托,使得作品在丰富的音色之外,多了一层诡异的色彩。这部作品是20世纪80年代新潮音乐的代表作。被评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在中央音乐学院时,有两位作曲家深刻影响着他,一位是一位是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一位是贝拉·巴托克。他认识到,所有的伟大作曲家都是诚实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文化。

赴美深造

1986年,谭盾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并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深造。随大卫·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学习并获得音乐艺术博士学位。到美国后,他曾在餐馆刷过盘子,也曾在街头拉琴卖艺。这一时期,他见过很多西方的前卫艺术家、思潮分子,在多元化的国际音乐大环境中,他学到很多东西,也给其音乐才能的发展带来一片新天地。1987年,谭盾获得巴托克国际比赛首奖。

1988年,谭盾在美国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首次在美国举办的音乐会。同年,获得新西兰首届国际客席作曲家奖。

1990年,谭盾开始进行一系列试图把剧场表演和乐队结合起来的“乐队剧场”创作。同年,他受苏格兰交响乐团委约,在艾丁堡音乐节演出中指挥了自己的作品《乐队剧场I:埙》《道极》《死与火—与保罗克利对话》等作品。1994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杰出艺术成就奖。同年12月,他受聘于“BBC苏格兰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和副指挥,成为该团有史以来担当此任的第一位东方人。这一时期,谭盾的东方背景,代表的东方文化、东方意识使得该团的演出呈现出新的面貌,听众的反映非常激烈。1994年,他的管弦乐《关于道教》的录音(Koch—Schwann公司录制)被选为当年最优秀的CD之一。

1995年,谭盾为吴子牛导演的影片《南京大屠杀》作曲。他不计报酬,身入剧组体验生活,并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重温历史,酝酿感情。他的创作完全融入了电影表达的历史氛围中。主题歌《不要哭啊,南京》用男低音独唱、童声合唱、男低音合唱三种形式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同年受德国作曲家Hans Werner Hanze推荐,成为慕尼黑国际音乐戏剧比赛评委。1996年3月,谭盾回国开了一场音乐会,其中一首弦乐四重奏《鬼戏》引起国内听众的注意。这部作品是其受约而写的。被要求既是四重奏又要不同于以往任何四重奏,既有挑战又要大众喜欢受。作品大量运用了抖纸、搅水、人声叫喊等方式,表达对生命、古文化及历史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是对其音乐创作的又一次推进。

1996年,经由日本作曲家武满澈提名,谭盾获得加拿大格兰·格德音乐奖。次年,谭盾被《纽约时报》评为“本年度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同年,在香港回归中国庆典音乐会上,首演他的《交响乐1997:天地人》,作品中三个主要的声音分别为,马友友的大提琴连接历史与未来:中国古代的编钟咏叹辉煌的未来:孩子们的歌声深深地回顾过去的年代。作品中有两个全世界都熟悉的主题,中国民歌《茉莉花》与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的《欢乐颂》。他还用上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家喻户晓的代表香港灵魂的《帝王女》。谭盾将这部带有个性色彩与艺术魅力的作品献给了希望曲爱与被爱的人们。德国权威音乐杂志《歌剧世界》评选他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纽约时报》则把他评为1998年度“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在之前,《纽约时报》将他否定,未曾接受过他的作品。

同年,谭盾创作歌剧《马可·波罗》。它打破了中西方文化的界限,在意识流与后现代的解构手法下,用非逻辑化的故事走向与无序的音乐材料编织了三段“旅途”主题。《马可·波罗》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世界古典音乐界的广泛关注。而谭盾也凭借这部歌剧名声大噪。美国《纽约时报》将谭盾评为“年度国际乐坛最重要十位音乐家 之一”,德国《歌剧世界》杂志也将谭盾评选为“年度最佳作曲家”。这部歌剧在 1998 年荣获美国“格威文美尔”奖,这是当代严肃音乐创作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1999年1月,谭盾被美国Tandewood音乐中心任命为Tandewood国际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

2000年,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二百五十周年诞辰之际,谭盾受德国国际巴赫学院委约创作了《马太受难曲》,他标志性的“水乐”在作品中首尾呼应,国际上给与其很高的荣誉。德国一家媒体评论说与其说作品是纪念巴赫,不如说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对话。

开启武侠音乐新篇章

导演李安拍摄电影《卧虎藏龙》时,想用大胡作为主奏乐器。而谭盾则坚持影片的音乐一定要加入马友友的大提琴,因为大提琴低沉优雅的音色比胡琴更适合表达影片的独特韵味以及内在的情感力量。音乐作品中川剧打击乐与大提琴共同演绎着优雅、神秘与伤感,让观众对该片的音乐留下深刻印象。他以四川省乐器巴乌、二胡、江南的笛子与西方的大提琴,营造出电影中章子怡西藏自治区的氛围。又用二胡与大提琴的交缠与对话,表现出杨紫琼周润发欲语还休的内敛情感。他创作的影片主题曲《A Love Before Time》中文版本《月光爱人》,成为华人女歌手李玟的代表作之一。凭借为电影 《卧虎藏龙》配乐,谭盾一举摘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格莱美奖最佳电影原创音乐奖及其他多项大奖。

2002年,由他创作的歌剧《茶》在日本首演。后又相继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剧院、里昂歌剧院、新西兰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等地上演,反响热烈。张艺谋导演邀请谭盾为影片《英雄》配乐。导演希望展现“琴心剑胆”的意蕴。为此谭盾做了很多研究和准备。他运用两把小提琴,第一把表示“秦弦子”,第二把是普通的小提琴,用以倾诉人们内心的声音。凭借为影片《英雄》所作的音乐,谭盾获得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同年12月,谭盾凭借八乐章合唱曲“复活之旅”,获得2003年“美国音乐奖”最佳作曲奖。“复活之旅”是他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受难曲”为灵感创作的,在曲子里再次使用了其在“水声打击协奏曲”中叫好的水盆的敲击音响,配上西藏自治区、蒙古的乐器。

2003年,谭盾创作的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在美国首演时引起极大轰动,被《波士顿箴言报》誉为“一部具有深刻含义、美丽与精神同在的作品”。协奏曲的手稿更被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世界作曲大师手稿廊收藏,与彼得·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大师的手稿一起悬挂于迴廊的墙上,成为享此殊荣的第一位东方音乐家。这部作品是他应波士顿交响乐团之约,从一九九九年开始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地“听音寻路”、采风构思,耗时四年完成的。这部作品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认为是难得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支持其在世界各地巡演。

2006年,谭盾历时10年创作的歌剧《秦始皇》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由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普拉西多·多明戈主演,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同年,在“世界因你而美丽—200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评选活动中,谭盾入围提名。同年8月20日,谭盾为电影《夜宴》制作的电影原声音乐会在北京首次全球公演。创作完全不同于《卧虎藏龙》中的中国古典基调,谭盾对电影音乐、民族音乐进行全新尝试,将古代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东方与西方有机结合,种种音乐元素交融在一起。如《今夜—生死竹林》《欲》等段落中,钢琴与弦乐层次铺排将画面的震撼性与戏剧的感动性同时汇聚。凭借为《夜宴》创作的音乐,谭盾获得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提名。

2008年,谭盾为北京奥运会创作标题音乐《金声玉振》,当时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给他提出,曲调既要激动人心,又要百听不厌。他理解的北京奥运会的标题音乐应该汇集喜悦、成功、荣誉感、振奋人心这些元素。并且标题音乐要起到给运动员和观众以引导的作用。创作难度令谭盾几度想要放弃,他创作了半年之久,最终,这段音乐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一共播放了1.8万次,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播放次数最多的乐曲。2010年,谭盾担任上海市世博会文化大使。

2011年,谭盾获得德国作曲家大奖——巴赫奖。2000年上映的《卧虎藏龙》、2002年上映的《英雄》和2006年上映的《夜宴》,都由谭盾作曲,音乐上取得巨大成功。谭盾受到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四联剧的启发,把三部影片的音乐融合在一起,组成一部交响组曲《武侠三部曲》。在三部影片中,三位女主角因为不同的理由失去了她们的生命和爱情。而在音乐中她们的形象分别由大提琴钢琴小提琴来呈现。作品于2011年首演。2012年,谭盾获得第11届“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大奖”。

近年经历

2013年,谭盾在国内首演了其历时5年创作的《微电影交响诗:普美女书文化村》。他亲自收集及拍摄女书文化及原始音乐。作品从电影的创作开始,再用交响乐做出来。其中歌曲的因素、旋律的因素、打击乐的因素和大自然的声音都是从女书村里而来。同年3月,谭盾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以表彰其在文化传承和水资源保护领域作出的贡献。2015年6月1日,谭盾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举行儿童节音乐会《彼得与狼》。7月31日,谭盾的作品《霸王别姬》在广州市举行世界首演。10月,谭盾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他的作品《女书》获邀2018年5月赴布拉格之春国际艺术节演出。10月11日,谭盾出席“张靓颖和她的朋友们音乐会”,指挥作品《风与鸟的密语》、《我用所有报答爱》。2016年1月9日,谭盾指挥国家交响乐团,在人民大会堂演奏曲目《风与鸟的密语》、《复活》、《隆里格隆》。5月9日,谭盾《复活:武侠三部曲》专场音乐会在深圳保利剧院上演。

2017年,谭盾获得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中国话剧金狮奖”,表彰其音乐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给世界文化艺术带来创新。他经过考证,发现当年的兵马俑有着白色、红色、紫色等多种色彩,于是决定用音乐去“复活”一个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帝国之梦。随后他创作了《色彩交响乐:陶俑》,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秦汉文明》特展上演出,获得成功。

2018年5月23日,谭盾创作的《敦煌·慈悲颂》在德国德累斯顿文化宫世界首演,现场1800多名观众用全场起立以及长达15分钟的掌声表达喜爱。《德累斯顿日报》则评价,“《敦煌·慈悲颂》像是一部可以听的电影。早在2013年,谭盾应敦煌研究院与敦煌基金会的邀请,参观了莫高窟,被敦煌壁画所感动,更被敦煌壁画中所记载的数百种乐器以及大乐队的演奏形式而震撼。他希望用音乐来重述敦煌市故事,来重现敦煌古乐的辉煌历史。于是,他以丝路壁画为故事原型,走遍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寻找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古谱。在大英图书馆,他发现了从敦煌流失的10世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谱,共有大约1500件手稿,其中记录着失散千年的敦煌遗音。而为了研制敦煌古乐器,他曾深入到中国各地,又东渡日本,并先后十五次赴敦煌采风。之后,谭盾创作出《敦煌·慈悲颂》,”随后在澳大利亚美国、中国香港进行试演。2019年,为致敬新中国成立70华诞,献礼中法建交55周年,谭盾携带里昂国立管弦乐团及德国吕贝克合唱学院等来自19个国家的二百多名音乐家,开始在中国国内进行巡演《敦煌·慈悲颂》,用西方交响乐的技法诠释敦煌千年回响,将唐朝艺术鼎盛时期的大国风貌以乐曲形式奏响。巡展在15天里走过6座城市、举行了8场演出共960分钟登台表演。谭盾于同年9月宣布:全球首座声音博物馆落户梅溪湖。他携手数名寻音者走遍全球,收集各国的声音遗产,最终形成一个集视频、展览和现场演出为一体的博物馆,将声音流传于世。

2019年7月1日,谭盾担任美国巴德音乐学院院长,并在青岛举办“谭盾·音乐周”系列活动。10月,谭盾携手华东师范大学成立“谭盾未来音乐研究中心”,并受聘成为华东师范大学荣誉特聘教授。

新冠疫情爆发后,谭盾在飞往比利时的飞机上写出了《武汉十二锣》,以此献给正在与病毒做抗争的武汉人民。谭盾选择使用十二个大锣,喻示着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和生命不息的轮回再生。2020年2月15日,《武汉十二锣》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伊丽莎白音乐厅世界首演。2020年12月3日,由谭盾亲手打造的“多样世界•美丽中国•相约昆明市”生态交响音乐会”在云南省大剧院举行。谭盾希望通过这场音乐会,来传递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对自然家园的爱与尊重的理念。同年,谭盾受聘为西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2021年4月30日,谭盾正式担任长沙交响乐团终身荣誉艺术总监和指挥。2022年6月22日晚,第50届伊斯坦布尔国际音乐节授予谭盾“终身成就奖”。2024年1月19日,谭盾创作的《篌协奏曲》在“匠心韶华·上善若水·红树林”音乐会上完成世界首演。

主要作品

音乐作品

以上表格内容来源

为他人创作

个人生活

谭盾的妻子名叫黄静洁,与谭盾在美国相识。谭盾见过她两个小时后,决定跟她结婚。黄静洁最初是一位媒体人,之后成为亲子教育的专家,著有《父母的格局》一书。她与谭盾育有两个儿子。

社会活动

2009年12月31日,谭盾携手旅游卫视举行了一场以“环保2010”为主题的跨年音乐会,展开了一场大型公益活动秀。

2010年7月,谭盾携上海爱乐乐团,在“上海慈善之夜”为慈善人士专场演出——《篧乐》。同年担任中国水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全球宣传推广大使、上海市世博会文化大使。2011年4月,谭盾接受江永县政府的邀请,受聘担任“女书习俗申遗大使”和“女书文化艺术传承大使”,并于2012年2月亲自制订了“女书拯救计划”。

2016年10月,谭盾被邀请为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宣传推广代言,义务宣传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增进广大群众对中国实施火星探测工程重大意义的深刻理解,鼓励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强烈追求,为工程征集、设计更加富有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的名称和图形标识,更好地展示中国火星探测工程的国家形象。

2019年,谭盾入选新中国70周年百名湖湘人物。

2021年9月30日,谭盾携西安交响乐团及西安交响乐团合唱团为市民和游客献上一场公益交响乐,演奏了谭盾的《风与鸟的密语》《大雁塔-回声》、威廉姆斯的《召唤英雄》、亚历山大·鲍罗丁的《波罗维茨之舞》等曲目。

2022年12月,谭盾获委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化推广大使”。

荣誉奖项

音乐荣誉

以上表格内容来源

作品特点

谭盾的观念超前,表现在超时空、超地域、超阴间和阳间、超语言声音、超东西方、超音乐与噪音,并立于这些之上,完全把这些融合在自己的音乐审美中,融合在他对人类、对历史、对文化思考之中。如弦乐四重奏《鬼戏》,他希望通过对不同声音魅力的挖掘,对过去与未来、现实与梦幻、东方与西方不同文化、不同时空的对比中表达对生命、古文化及历史的深刻思考。

谭盾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包括素材、主题、结构、节奏与文化内涵等内容无不暗含着传统音乐元素,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如室内乐《风·雅·颂》采用中原地区宫廷音乐、民间曲调和庙堂赞歌之类的素材;而歌剧《九歌》则采用了京剧念腔、气声、苦唱之类的演唱方式,再现了中国古代祭祀中轮唱活动的场景。他的音乐也融入了诸多西方音乐技法,呈现出明显的创新特征。如室内乐《鬼戏》,引用了中国民歌《小白菜》的原始曲调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前奏曲第三首的主题,从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音乐氛围。

人物评价

纽约时报》: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

武满彻日本作曲家):谭盾的音乐集东西方的精髓为一体,创造出一个独特的音响世界,并由此塑造出其鲜明的音乐个性与权威性。

克勒(德累斯顿国际韦伯室内乐作曲比赛评委会主席):作曲家成功地将中国美妙的民俗音乐和传统的欧洲音乐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

《华盛顿邮报》:谭盾的电影音乐是一部音乐的史诗。

人物影响

谭盾的音乐跨越古今、东西、多媒体与表演艺术的众多界限,赢得多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大奖。2001年,谭盾更是凭借《卧虎藏龙》的配乐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奖。之前他的音乐只是在专业圈子里得到认可,而《卧虎藏龙》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名字,让他成为中国音乐在世界上的符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