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舒翘 :清朝末年大臣

更新时间:2024-09-20 12:06

赵舒翘(1847-1901),字展如,号琴舫,晚年号慎斋,陕西长安人,清朝末年大臣,陕派律学的代表人之一。

赵舒翘幼丧父母,由叔母董太后抚养,家贫,性聪明,喜读书。当地名儒柏景伟收为徒,授以诗书,尽心教诲。

在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赵舒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一等成绩,从而补任为廪生。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成功中举,第二年又中进士,被任命为刑部主事。随后,他在刑部历任提牢厅主事、直隶司主事等职务。赵舒翘在刑部任职期间,获得“西曹之英”的赞誉。光绪八年(1882年),他因成功平反河南省王树汶的冤狱而升任员外郎。赵舒翘继承了其舅父薛允升对刑律的研究,撰写了《提牢备考》两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监狱学的专著。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舒翘被任命为凤阳县知府。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升任浙江温处道道员,撰写了《温处盐务纪略》。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担任浙江省按察使,同年冬天又被任命为浙江布政使。

光绪二十年(1894年),赵舒翘升任江苏巡抚。次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苏州市也被列为通商口岸。他上书朝廷,主张保全厘金,挽回权利,并请求对江苏省的盐务、厘金、太湖水师等进行整顿。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因赵舒翘精通法律,他被召回刑部担任左侍郎。次年,他兼任礼部左侍郎,不久后又升任刑部尚书。在戊戌变法时期,他反对改革。随后,赵舒翘被任命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任军机大臣和顺天府尹。1899年,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赵舒翘在清朝政府命令下,与他塔拉·刚毅去调查后表示支持。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因帝国主义坚持严惩“义和团首领”,赵舒翘在1901年被慈禧赐自尽。

赵舒翘著述有《慎斋文集》《慎斋别集》《温处盐务记略》《慎战要言》《慎疾箴言》《像刑录》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47年,赵舒翘出生于长安区大原村的一户普通人家。他出生不满三个月便失去了父亲,到了十二岁时母亲也相继离世。在祖父母和叔母的抚养下长大。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赵舒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一等成绩,从而补任为廪生。同治十二年(1873年),赵舒翘成功中举,次年,他又接连通过进士考试。

仕途历程

光绪二年,赵舒翘到刑部供职,前三年里一直学习法律。光绪四年九月,赵舒翘学习期满,正式奏留刑部。光绪五年八月,赵舒翘被派往提牢厅担任差事。到了光绪七年,他又被派往秋审处担任坐办职务。在光绪八年(1882年),发生在河南省的王树汶在临刑前喊冤一案,成为了赵舒翘崭露头角的契机。其在处理此案时,赵舒翘敢于抵制朝廷权贵的压力,将无辜的青年王树汶释放。光绪八年九月,赵舒翘被任命为律例馆的提调。在光绪八年九月,赵舒翘被派往律例馆担任提调。当时律例馆已经停止了条例的修订工作,但赵舒翘在律例馆核驳的很多案件,他的审判意见被广泛接受并成为通行标准。此后,赵舒翘又汇集清代相关条例,编成了中国第一部监狱法规汇编《提牢备考》。

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舒翘被正式任命为凤阳县知府。当地接连发生了水灾和旱灾,他不仅拨出府库的银两来救济灾民,还捐出了2000两的俸禄来购买救生船、设立育婴堂等,并让他的妻子带领婢女们日夜缝制寒衣节来救助难民。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升任浙江温处道道员,并撰写了《温处盐务纪略》。光绪十九年(1893年),赵舒翘被任命为浙江省按察使,同年冬天又晋升为浙江布政使。面对日本侵略朝鲜、图谋中原地区的严峻形势,他上书巡抚廖寿丰,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失利的原因,并对浙江的防卫、将领任用及军队训练等提出了建议。光绪二十年(1894年),赵舒翘升任江苏巡抚。次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苏州市也被列为通商口岸。他上书朝廷,主张保全厘金,挽回权利,并请求对江苏省的盐务、厘金、太湖水师等进行整顿。不久之后,因为清廷知道赵舒翘精通法律,便召他入朝担任刑部左侍郎。到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升任为刑部尚书。在戊戌变法时期,他反对改革。当陕西省维新派人士刘光蕡等人筹办实业失败,拟借北京豫丰银号20万两银子时,赵舒翘坚决反对,导致计划搁浅。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主张对谭嗣同等人不问供词就杀无赦,这一立场得到了慈禧的赏识。赵舒翘还为家乡捐出了2.4万两俸禄,重建了一座横跨沣河、长约140米的22孔古灵桥,并为桥头牌楼题写了“周芑春荣”的匾额。随后,他进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担任军机大臣,同时兼管顺天府尹(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成为了朝廷中的中枢要员。

逝世

赵舒翘的思想比较保守,他反对“戊戌变法”,主张要杀“戊戌六君子”。1899年,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清朝政府命令他和他塔拉·刚毅去调查并回复。他原本认为“义和团不能依赖”,但最终还是屈从了满族大学士刚毅的意见,回复说要“安抚并利用他们”。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代的两宫太后逃到了西安市。在清朝政府代表与八国联军谈判时,帝国主义坚持要严惩“义和团的首领”。当时刚毅已经死了,慈禧只好屈从了帝国主义的要求,在1901年农历正月初三赐赵舒翘自尽于西安。

人物作品

人物成就

忠国爱民

1894年,赵舒翘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在他任职期间,日本人根据《马关条约》要求将苏州市增开为日本通商口岸,并想占用好的田地来建造工厂和住宅。赵舒翘表示他是为朝廷守护土地的,不能失去一寸一毫。但因为清朝政府和两江总督一再退让,赵舒翘最后允许他们使用闲置的荒地,并每年收取租金来加以限制。他还上书给李鸿章,提出应该“保留百姓的生计”、“保全厘金税收”以及鼓励华商兴办纺织、缫丝工业,这样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好处。

谙熟法律

赵舒翘在刑部任职的十年里,他完成了从读书经书到研究法律,从学术研究到实际政务处理的角色转变。赵舒翘在审理案件时,如果有害怕冤枉他人的念头,会细心审问,不放过任何细节。他对修身与治事(审理案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在《易简箴并序》中写道:“真诚修身的人,会选择善行来约束自己,避免过失。保持原则,万变不离其宗,就能让众多道理归于一处。”赵舒翘三十岁时,创作了《课身格》,记录自己每天的言行,以便日后回溯,有过则改,无则加勉,以此作为自我修身的课程。其次,赵舒翘在审案时喜欢引用经典来断案。

《清史稿·赵舒翘传》记载,赵舒翘在刑部任职十年,期间他编纂修订了多项法律条文,特别是在讨论服制及妇女离异等问题时,能够引述古代法律的意义。《续修陕西通志稿》也提到,赵舒翘在引经据典来判案方面非常用心,特别是在《议命案妇女离异》和《议服制图》两篇上。清末时期,许多制度设施都形同虚设。光绪十一年,刑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十八司的官员们各自发表看法,提出妥善的解决办法,以便从中选择。”在参考了大家的意见后,赵舒翘撰写了《变通安置军流奏稿》。他提出法律贵在因时制宜,补救措施更需因地制宜,不能一味坚持一种方法,认为它一定能带来最大的利益。赵舒翘提出了将罪犯发往新疆屯田的建议,但是他也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因此,他建议请皇帝下令各省的督抚和督办新疆的大臣们,根据各自地方的情况,全面考虑并筹划这个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本叫《新增刑案汇览》的书,里面收录了“故杀义绝外姻缌麻尊属拟办章程”这一项法规,这个章程的草案是赵舒翘拟定的。

亲属成员

论赵舒翘之死

1899年,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清朝政府为了了解义和团的真实情况,命令赵舒翘和满族大学士他塔拉·刚毅去调查并汇报结果。赵舒翘原本认为“义和团不可靠,不能依赖”,但他最终还是屈从了刚毅的意见,回复说“应该安抚并利用他们”。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代的两位太后逃到了西安市。在清朝政府和八国联军谈判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坚持要严惩“义和团的首领”。赵舒翘开始不在祸首名单里,第二次和谈主要是讨论如何惩办引发事端的主要责任人。各国公使约定在英国大使馆集合。英国公使首先发言表示这个案子的罪魁祸首是端王一个人。如果能对端王从严处置,其他人都可以不考虑。爱新觉罗·奕劻则表示端王是皇室成员,很难重办。随后,英国公使开始念名单上每个人的名字和所拟的罪名,请求中国照办。其中刑部尚书赵舒翘被要求从重论处。全权代表告诉各国公使,赵舒翘只是跟随刚毅去近畿调查过一次情况,他的职位也没有仇洋的行为,更没有罪名可以定。次日,各国公使联名发来照会依然坚持原来的要求,没有丝毫的让步。

全权大臣奕劻等人在光绪二十六年12月23日电报中表示如果不按照前一份照会的要求来办,很难阻止他们西行。慈禧在听到大臣们“以保卫国家安定和两宫的安全为首要任务,即使有冤屈,也顾不上了”的强烈呼声后,为了避免更大的灾难,下令赐死了赵舒翘。对于真正的罪魁祸首中的皇室成员,清政府会据理力争,即使理由不充分也会去争取。然而,对于并非真正罪魁祸首的赵舒翘,清政府虽然据理力争,但在“国家和百姓的安危”这一重大考量下,将赵舒翘赐死作为了与洋人谈判的交换条件。

赵舒翘一生以纠正冤案、维护正义为使命,但最后却被无辜赐死,还被冠以罪魁祸首的恶名,他无法为自己辩解,也无法为自己洗清冤屈。赵舒翘的死,是在国家民族贫弱不堪的背景下发生的,也是在西方列强强势外交的压迫下发生的,更是由于内部政治腐败和官员间的倾轧而引发的。雷颐在《“臣不得不死”》中分析了这一现象:“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明明是皇帝铸成的大错,也总是由臣下来承担责任,因为‘天子'圣明',永远不会错。”在义和团事件中,像许景澄这样冷静、客观、透彻地分析时局、权衡利弊、预见灾难性后果的人,因为与慈禧的意见不合,被斥为“任意妄奏”,最终惨遭杀害。在这种情况下,赵舒翘不敢据实禀报也是可以理解的,仅仅责备赵舒翘显然是不公平的。

赵舒翘死后,江苏籍官员鲍心增在《呈请代奏稿》中呼吁朝廷要理解赵舒翘为保全大局而死的无奈和苦衷,同时要求朝廷对其家人给予抚恤。然而朝廷并没有任何回应。在赵舒翘死后,历代都有许多人为他鸣冤辩白。高陵进士白遇道作为庚子之变真正祸首之一董福祥的谋主,他认为赵舒翘是理学名臣,其事业流芳百世,人们都敬仰他。他的冤屈不必去辩白。

人物评价

赵舒翘聪明颖悟,拜关中大儒柏景伟为师,科场一帆风顺。(湖北省法学会评)

赵舒翘为人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多次平反冤案。(莲湖城管评)

人物轶事

1900年6月5日,慈禧命赵舒翘去涿州市察看义和团形势。从6月10日起,在官方的默许下,义和团开始大量涌入北京。6月21日,清政府又以上谕形式正式对外宣战。此时,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义和团和清军很快就把洋人聚居的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团团围住。8月,为解救被困的西方人士,八国联军开始向北京发起猛攻。在八国联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慈禧太后与清政府最终彻底屈服。随后发布上谕,让李鸿章会同爱新觉罗·奕劻奕劻迅速与八国联军议和。紧接着9月7日,慈禧又正式发布剿匪谕旨,下令“痛剿义和团”。作为与李鸿章进行谈判的前提,八国联军首先提出必须从重惩处。9月25日,清政府被迫发布了“惩办祸首”的谕旨。迫于西方列强的压力,慈禧太后和清政府最终不得不将对赵舒翘的处罚先改为“斩监候”,再改为“斩立决”。消息传出后,陕西省的人们对此非常不满和不服。1901年2月20日,西安市的绅士和民众为赵舒翘请命,聚集的人数接近万人。然而,爱新觉罗·奕劻李鸿章电报奏报朝廷,声称如果不按照外国的照会办理,会很难阻止瓦德西率军西进。因此,清廷不得不再次改变对赵舒翘的处罚决定,由“斩立决”改为赐令自尽。次日,赵舒翘试图吞金和砒霜自杀,但都没有成功。监刑人、陕西巡抚岑春煊再三催逼,赵舒翘的亲眷只好用绵纸封住他的七窍(眼、耳、口、鼻等),再灌酒使他窒息而死,这样的过程反复数次后,赵舒翘才最终死亡。

研究书目

《清史稿·卷四百六十五·列传二百五十二》

参考资料

刘古愚与赵舒翘的交往.咸阳日报.2024-06-26

街巷里的地名文化 | 一街古井千载甜.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6

赵舒翘.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6-26

第二节 西周至清末人物录.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6-26

闫晓君:赵舒翘在刑部的最初十年及其律学成就.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6

赵舒翘.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6-27

传承历史文化 殚心竭虑修志—记民国《宁国县志》副总纂兼分校主任和总采访徐云涛.政协宁国市委员会.2024-06-26

晚清至民国时期人物(1841~1949).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6-26

书院云何号钟山——写在钟山书院创办三百年之际.江南时报 .2024-06-26

文史 | 被冤死的军机大臣赵舒翘.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6

沈家本与薛允升的忘年之交.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6

《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二.塔读文学.2024-06-2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