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老街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下辖街道

更新时间:2024-09-21 10:01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古称饶州,紧邻中国瓷都景德镇。自秦始皇统一中原地区,均为郡、州、路、府、县的治所,是饶州文化的中心、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座在鄱阳湖东岸再次崛起的中心城市。

老街概述

七县之会饶州府,景秀江南鱼米乡。

鄱阳历来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饶州文化,繁华的商贾文化,独具特色的渔俗文化”闻名于世。鄱阳素来是鱼米之乡,因富饶而闻名。美丽的鄱阳母亲河鄱江伴城而过。

鄱阳老街,坐落在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岸。位于饶河江畔,坐拥美丽的鄱阳东湖。历史上,商贾云集,百货归墟。有“十里长街半边商,万家灯火不夜天”之美誉,为“饶州第一街”。

鄱阳城因江而兴,因市而繁荣,是赣东北区重要商贸文化名城,曾与南昌市、九江在赣东北有“三足鼎立”之说。鄱阳老街见证了鄱阳城的兴起与繁华。

鄱阳老街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原为旧城正街,称中正街或直街。解放初改名为解放街,长2949米,平均宽5米。为古饶州府鄱阳县城内最长、历史最为悠久、最为繁华的商业主街区,是宋至解放时期鄱阳府内最为繁华的一条传统商业街。

老街文化

商贾文化

鄱阳曾是“帆四达,商贾辐”的吴楚间一大都会。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入江西省的唯一水道,是徽饶古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延伸到世界。中国的瓷器与徽州的茶叶从鄱阳起运,一条路走鄱江、过鄱阳湖、再到吴淞口出海;另一条路经饶河、到鄱阳湖往赣江,翻大庾岭再从广州口岸出海。当时州府一级在鄱阳老街附近设立的办事处有72家,全国有130余个会馆云集于此。可见,鄱阳老街商贸文化相当浓厚,只要是临街的都是店铺,以排门店铺营业,涉及各个方面,可谓百货归墟,商贾云集。老街也是当年诸多同乡会馆的所在地,鄱阳县商业的佼佼者,也有些被那些商帮占据着,鄱阳商帮有徽、抚、南、饶四大帮。他们的商铺遍及鄱阳老街,给鄱阳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繁荣。

民俗文化

鄱阳文化繁荣,民俗文化也有特色,更有讲究。尤其在鄱阳老街比较多。除夕要打爆竹,贴春联,祭灶神。正月初一要出门拜年,早起早发。元宵节要迎龙灯,十三的头灯,十五结束。鄱阳的灯彩,历史悠久,名目繁多,有叫花子灯,河蚌灯,飞机灯、船灯、飞机灯、古古子灯等。据说,在鄱阳老街还流行元宵节晚上吃甘蔗,传说这一天吃甘蔗一年肚子都不会疼。二月里,鄱阳老街人,要祭社公。清明节,要包水菊子粑、彩色水饺端午节,要裹粽子,赛龙舟。中元节,要烧包祭祖。中秋节,要拜月,塔佛塔,吃月饼。鄱阳老街人结婚,喜欢在自家门口,摆酒席,很有地方特色。小孩满了一百天,要做百天粑,给亲朋邻里吃。

小孩周岁要抓周,每逢过生日或做寿,都要寿桃寿面,且生日前天晚上要打爆竹暖寿。在鄱阳老街过生日,有做九不做十之说,且鄱阳老街人,从不做八十岁生日。鄱阳老街老人去世,要经过送终、下世、报丧、守灵、买水、入棺、请灵、作七这几道程序。

老街人,讲着一口最标准最正宗的鄱阳话。鄱阳话,它既保留了赣语特色,又具有江淮官话特色。鄱阳县城乡方言差距很大,有八种小片方言,属鄱阳老街人,最为正宗。

美食文化

素三鲜饺子烧麦锅贴春卷、柳叶糕、伦教糕、油条、油条包麻子、东至米饺炒粉清汤切面、小笼包子、花卷、水菊子饺子、煎饼、鱼糊、年糕白糕、藕圆子、米酒等鄱阳风味小吃,还有当地著名的美食,鄱阳三鲜,鄱阳四大菜,鄱阳鱼。在老街的大街小巷都能吃到。昔日,鄱阳老街上,还有很多有名的酒楼,如文明楼、迎宾楼等。其中,老街上首,太平春酒楼有一对门联:“太史姓风流,琼宴品味;平湖月满,绮阁藏春。”内含店名,尽纳东湖美景,尽显鄱商文化。

巷弄文化

鄱阳老街保留的是宋代的街巷式城市格局,老街两旁有很多巷子,一个巷子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就有一个故事或典故。小巷悠悠,就像五线谱,像小河淌水,有说不完的故事。鄱阳老街设有筷子巷、鲜鱼巷、夹积巷、大巷口、景德寺巷、水巷口、华光巷、中和巷、巡官巷、明辉巷、瓷器巷、柴家巷等。

寺庙文化

鄱阳县志》载,清光绪年间县内有庙、寺、祠等30多处。县境内有有名的就多达130余处。鄱阳老街里就更集中。有张王庙、东王庙、黄龙庙、景德寺、总管庙、巡官巷庙、年王庙、郭西庙、湖南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当然在鄱阳县老街这些寺庙中,有很多早已不存在,但是他们的名字还在每一个鄱阳人的记忆里,这些寺庙,在鄱阳老街里存在,无不体现鄱阳老街人,信仰的多样性,无不体现鄱阳文化的包容性。

鄱阳老街的庙宇文化源远流长,有儒家的和谐哲学及包容精神。它既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信息,也反映了当地民众的一种道德观念、精神追求和生存常态。

古桥文化

鄱阳老街临江通湖,水网纵横。宋代,球场湖、东湖、士湖从鄱阳城内穿城而过,志载:“跨河而桥,前后惟六。”饶州鄱阳的老桥历史悠久,一座座建于不同朝代的桥梁造型各异,由老街自东向西,分别是激扬桥、磨子桥、新桥、鲜花桥、宝胜桥、大龙桥、小龙桥、姻脂桥、德化桥等。

旧时,激扬桥,前通大河,后通球场湖,荷花飘香,桥底水,清澈见底。小船、竹排,穿行而过。

鄱阳县老街上的桥横跨在鄱阳古城如梦如烟的流水之上,诉说着鄱阳古城道不尽的故事。

鄱阳是一个临水而居,依水发展的城市,河水孕育了鄱阳蔚为壮观的人文文化,也是河水造就了古饶州繁盛的商业,奠定了现代鄱阳城市的规制。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鄱阳仍见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樯橹驰骋的水乡画面就此消失于人们的视野,永远地失去了。

遗憾的是,对古饶州文化的记忆颇具建设意义鄱阳的地方政府,在开发和保护古城的过程中,将古饶州文化化石消贻以尽,而一些深谙饶州历史文化掌故的文化界人士,却热衷于功利名利,对饶州历史文化的搜集、传承与保护中有着不可推的责任。

鄱阳县古桥文化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那些古桥,或已深埋地下,被人们逐渐遗忘;或只剩一个桥名,今人只当地名却早已不知桥的存在;或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挺立,桥面行人如梭……

鄱阳古桥,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我们所知的除了来自史书或考古,抑或只能从唐诗宋词的点滴字句中,去感悟古桥的风韵了。

渔鼓文化

上个世纪,在鄱阳老街,都喜欢听渔鼓。

鄱阳渔鼓发源于天宝,成型于宋朝,流行于明朝。其腔调与我国古代唐诗的音律有关,是民间曲艺的一种形式,是早年鄱阳湖畔最为流行、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农家休闲取乐的击乐曲艺。解放时期,在鄱阳老街听传子是一种流行。目前,鄱阳渔鼓正在积极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申请成功,将会使鄱阳渔鼓的抢救和保护迈出关键的一步。

渔俗文化

在鄱阳老街一头一尾附近,有两个渔村,一个是姚公渡、另一个是管驿前。这里的居民长期和鄱阳湖打交道,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形成了开湖、禁湖、祭湖等习俗。同时,形成了渔歌、渔鼓、渔舞、渔号等原生态的渔俗文化。

名人文化

鄱阳老街也来过重要历史人物,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鄱阳县知州范仲淹、饶州刺史颜真卿、大词人姜夔、中华四大贤母之一陶母东晋大将军陶侃、鄱阳四洪、唐朝爱国名臣张巡、昭明太子萧统以及诗人白居易等。他们在此都留下了历史古迹或美好传说。

如今,鄱阳老街,大多是市井男女,百姓人家。如果追踪名人脚印足迹,只有印在老街的青石板上化作一阵青烟散去了。

今天的鄱阳老街,要的是那份从容,不必寻找功名的桂冠戴在头上,也不必追逐什么王侯世袭,永远的微闭着一双半醉半醒的眼睛与世无争,丢下一街长长的清影,客客气气的迎接每一个鲜活的清晨。

茶馆文化

茶馆有“涌金泉、长三园、一品香、和春园、长三园、玉峰园、聚仙楼”等,鄱阳老街茶叶店有“协和昌茶叶店、舒记茶号”。

“协和昌”始创于清代咸丰年间(1856年),已有150年的辉煌历史。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协和昌详馨永号“珠兰花茶”获工商部南洋劝业会金牌。1915年“渔涟珠兰花茶”获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金奖,被誉为皇家贵族才能饮用之好茶,其发祥地就是鄱阳县。1927年第一个在江西婺源开始采用机器制茶,并集初、精制和销售于一体,成为享誉中外的百年名店。协和昌茶行,在鄱阳、九江江西各地开设分行。

舒记茶号,创建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茶号设于鄱阳老街上首激扬桥,旧时解放街门牌第59号,由徽商舒进喜创办,解放后被迫关闭。主要茶产源地为浮梁县祁门县、婺源、庐山。茶大多时,零售于本地百姓,以及本地茶馆,更有盛时,依鄱水之便,通江县达海,运往江西省其他县境地方集散,远销广州市

民国时期,舒记茶号,在名气上远不及外来协和昌,但这确是鄱阳县本地人经营的一家地道茶号,它是鄱阳城市的商业文明代表。它因鄱阳老街而生,它映射着的是这座城市历史地位的衰落与繁荣。很多品过舒记茶号的老人,都永远不会忘记这种味道。

传统手工业

鄱阳老街,距今仍然保留了木工、雕刻、刻印、打铁、竹器、乐器、裱画、纸扎、裁缝、绣品、酿酒、屠宰、饮食、理发等百十种传统手工业,其中不乏百年老店。

历史遗迹

饶州永平监

宋史》记载,赵恒时全国铸铜钱的主要是四监,即饶州永平监、江州广宁监、池州永丰监、建州丰国监,其中前两监地处今江西省境内。在江西除饶州江州两处规模较大且长年稳定生产的钱监外,还出现有三处重要铸钱处,即虔州铸钱院、信州铅山铸钱院、南安军钱监。其中,永平监更是一度成为全国铜钱铸造中心,风光一时无两。永平监设在鄱阳县(今鄱阳县)城郊,解放街东。它始建约李亨乾元初年(758年),北宋初年它已是唯一的铜钱铸造基地,这时永平监的铸钱量直线上升,太平兴国以后再增加为四十万贯。到了赵顼时期,王安石主持变法改革,鼓励开矿扩大铸钱,铸钱监和铸量都空前增多。根据记载,元丰年间全国铜钱监十七处,达到宋朝铜钱铸造量的最高峰,成为南宋财政的支撑。永平监之所以能成为全国中心,还在于其铸钱的技术,宋代铸钱的技术指标,甚至是以永平监的指标为标杆的。实际上,除了饶州永平监,江西省在宋代铸钱的还有江州广宁监、赣州铸钱院、铅山铸钱院、临江军丰余监、抚州裕国监。

延宾坊和德化桥

陶侃母亲谌氏(243-318年)鄱阳县人,今江西省鄱阳县人,是我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她就居住在今老街解放街德化桥附近。

史料记载: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於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罄,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谌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谌氏头发委地,下为二,卖得数米,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坐诸荐以为马革。日夕,遂为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知谌氏所为,既叹其才识,又深愧其厚意,语曰:“非此母,不生此子。”逵至洛阳市,遂称之於羊、顾荣等人,大获美誉。陶母截发延宾,荐喂马之事乡里传谈,以为贤良。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北宋范仲淹饶州时,曾下令于德化县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

张王庙

张王庙在鄱阳镇解放街上首,为城内著名寺庙,祀唐朝忠臣张巡等名将。始建年不详,相传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鄱阳县刺史颜真卿,在鄱阳为官修建。明永乐八年(1410)知府李益重修。庙额横匾上书“天地正气”4字,系太平天国时举人戴涵芳所书。

张王庙祀奉的主神为唐代爱国各臣靖忠王张巡,伴神为爱国名臣睢阳区太守许远以及张巡部将雷万春南霁云,殿后祀祭柳母娘娘。

新中国成立后,庙宇改为激扬小学。1995年,鄱阳老街资深居士,江红梅、刘腊梅以及鄱阳本土民间艺人牛子,在老街上首激扬桥重新选址重建张王庙。2004年,建大雄宝殿

新中国成立前,张王庙每年正月初七至初九举办盛大的庙会,为县内著名的大型宗教文化活动。民间传说张巡是“安澜王” ,祭其在鄙阳湖行船就一帆风顺,故而香火鼎盛,历代不衰。不仅当地居民经常点香叩拜,往来渔民船户也常到庙中献油供香祈祷。此种宗教崇拜,在每年1次的迎神赛会“张王菩萨出行”时达到顶峰。出行前,先张贴告示,通知居民。出行时,队伍前面3对大锣,接着地方士绅队伍,个个衣冠楚楚,神情严肃。接上是县城工商4大帮(徽、抚、昌、饶)的队伍,每帮都备有铜锡制的斧、干戟、金瓜、锡状和丝绸制的凉伞、掌扇,还有香亭、香炉、香案等迎接。每帮都有一二套仪仗执事,几组乐队。乐队八音齐备,曲牌转换,以不重复者为能手。各队的演奏技巧、曲牌变化以及排场气派,都暗自攀比竞赛,使之成为全县民间乐队集中表演的盛会。一般香亭在前,香炉继之,4人一排,鱼贯而行。接着是斧钺、旌旗、凉伞等仪仗,最后是张王菩萨坐轿行台。沿途居民每家每户都要摆香案,放鞭炮迎送。当天,自县城东门口以上,万人空巷,爆竹喧天,许多家住城郊的男女老少也赶来观光,场面热闹非凡。因交通阻滞,虽仅三四里行程,往往整天功夫都不能毕礼。新中国成立后,因张王庙改为学校,此活动不再举办。

张王庙庙市

张王庙庙市可以说是每一个鄱阳县人最为向往的地方,这个地方汇集了各类商店、作坊、文化娱乐等各种行业,是鄱阳商贾云集,市肆遍及所在地,在鄱阳仅次于东门口。每当逢年过节,这里耍猴戏、拉西洋景片、杂耍、杂技等,这里又是鄱阳民间艺人演出场所,若到了张王庙庙会,那就更热闹。

新桥酒帘

新桥,位于鄱阳老街中段。闲寻无事到新桥,饱挂青帘酒兴饶。数字横斜迎客醉,楼前明月举杯邀。,鄱阳“东湖十景新桥酒帘”,因诗流传下来,也让人记住了新桥酒楼。吴存的《新桥酒帘》:“桥边窗户小家楼,新钓鱼肥酒旋。可是东风能唤客,青帘舞过柳梢头。”“酒帘”也有写作“酒”的,用字不同,意义一致。元明清各朝都有“十景”的和诗。

两堤柳色

旧时,东湖有两条堤东西相望。一是有鄱阳老街德新桥(今新桥)通荐福山的一条堤坝,这条堤筑起后,东湖开始分内外两湖,堤以东为内湖,堤以西为外湖。另一条则是永平门外(东门口)的老街柴家巷,也就是昔日东湖入鄱江的另一个出口—悬索桥北端,至二条巷的一条堤坝。这两条堤上,垂柳夹道,柳丝婆娑,每到春夏,宛如两条绿色长龙,浅卧湖滨,遥相互应。

问铸堂

在鄱阳老街饶州永平监内,为唐朝铸钱的所在。

陶侃宅

陶士行故居,在鄱阳解放街肖家巷(今德化桥东首),旧有延宾坊和坊碑。

其他

会馆林立

鄱江楼

饶河古码头

饶河县

郭西庙

筷子巷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