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贤学堂 :1907年创立于山西的私立学校

更新时间:2024-09-20 22:41

铭贤学院是在铭贤学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铭贤学校则是在美国欧柏林大学的资助下,由孔祥熙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在山西省太谷区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美国欧柏林大学(Oberlin College, Ohio)委托孔祥熙先生,在山西省太谷县创办私立学校,取名「铭贤学校」,追念各位殉道人士(铭记先贤)。翌年,该校成立「铭贤社」(即欧柏林山西纪念协会,简称欧柏林山西Oberlin Shansi Memorial Association,OSMA)。欧柏林学院以经费、教学、教师进修等支持。铭贤学校开始时是小学,继而是中学,最后是成立学院。以「学以事人」为校训,按基督的精神,为社会造就人才。由于师资优良,质量并重,冠于全国。1951年秋,铭贤学院在院系调整中被撤销,并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山西农业大学(现山西农业大学)。

简介

曾用名:铭贤学校、铭贤学堂、铭贤农工专科学校、铭贤学院

外文名:Oberlin Sansi Memorial School、Oberlin Sansi Memorial College

校匾“铭贤学堂”,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著名书法家刘春霖题写,下附英文Oberlin Sansi Memorial,由韩明卫(美籍)之妻韩美瑞题写。

欧柏林学院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开办的一所私立大学,地处美国俄亥俄州。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柏林大学的一些毕业生组织了一个小分队,以传教士身份来到山西省太谷区等地,进行传教活动。在1900年我国北方各地爆发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中,太谷地区的六名欧柏林传教士被杀。

孔祥熙生于1880年,祖籍太谷县,自称是孔子的75代裔孙。10岁时随父加入基督教,先后就读于太谷福音小学和河北通州潞河书院等教会学校。1900年八月,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并镇压了义和团运动。1901年清代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开始办理教案。孔祥熙因当时襄办太谷教案“有功”,深得美国传教士的赏识,被太谷基督教公理会资助到美国深造。从1901年八月到1907年秋,他先后完成了欧柏林学院耶鲁大学的学业,获学士、硕士学位。孔祥熙学成回国前,向

欧柏林大学建议,在山西省设一纪念学府,以传播“欧柏林精神”,并保证:他回国后要谢绝一切邀请,牺牲一切优越就业条件,专心致力于此校之创设。欧柏林大学称赞孔祥熙的建议,随即成立“欧柏林山西纪念协会”(或称欧柏林山西纪念社),其常设办事机构为“托事部”,负责筹资建校。

1907年秋,孔祥熙携带款项回到故乡太谷区,拒绝了清政府邮传部湖南省的邀请,一心办学。他与公理会商妥,占用公理会所办的明道学堂校址(在今太谷县人民医院后院),创办了“铭贤学校”(亦称铭贤学堂)。铭贤学校的英文校名为“OberlinShansi Memorial School”,中文校名为“铭贤”。“铭贤”二字,系孔祥熙所命名,“盖取纪念庚子为道殉难中西先烈之意”。就是说为了永远铭记在1900年(宣统元年)义和团运动中被杀的美国传教士,继承他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继续“他们的伟大事业”而设立的学校。

铭贤学校初建时,是一所包括初小和高小在内的完全小学,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学生50余人(一说30余人),教员二人。后来,逐渐扩充,于1909年增设中学班次,学制为四年。因明道学堂校址狭隘,难以发展,同年,迁入太谷区城东孟家花园(即今山西农业大学校园的一部分)。孟家花园原为太谷财主孟氏别墅,因教案而被教会所夺占。这里花草馥郁,林木扶疏,假山叠翠,巍楼对峙,校舍四面农田民屋环抱,环境优雅,极宜办学。

铭贤学校建立后,规定了校歌,制定了校旗,还亲自任教授课。孔祥熙亲自题写了“学以事人”的校训。“学以事人”源出于基督教(圣经》,原文是:“正如耶稣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孔祥熙选用这句宗教语言作为铭贤学校的办学宗旨,是要表明自己“创办学校,作育人才,以期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符合淑世爱人的本旨”。

铭贤创立伊始,仅设小学。以后逐渐扩充,增设了中学,由孔祥熙任校长兼董事长,后因明道院地方狭隘,不敷应用,于1909年迁到城东的孟家花园(即现在的校址)。这里花草馥郁,林木扶疏,假山高叠,巍楼对峙,环境优美,极适读书。

铭贤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是设在欧柏林学院的铭贤托事部,托事部主席由欧柏林大学校长或副校长充任。凡铭贤学校的重大方针、经济、人事等问题,都由托事部解决和批准。铭贤学校在国内的管理机构是校董会。

1913年孔祥熙前往日本,学校校务暂由美国人伍乐福代理。

1916年秋,又增设大学预科,学制三年,每年招收一个班,1923年停办,八年中共毕业学生61人。大学预科、中学、小学各部分别由田俊卿(美国人)、程子青、温尔安(美国人)担任科长,处理教务。从此之后学校规模日渐扩大。

1922年,取消科长制,改设副校长代理校务,田俊卿为首任副校长。1923年夏按照全国教育会议决议,改行新学制,小学为四二制,中学为三三制,停办大学预科,增加高中班,设文理、师范、商业等科,分科教学。1925年学校成立了以程子青为委员长的第一届校务行政委员会。是年,孔祥熙赴美募集75万美金,作为铭贤学校办学基金。1926年,田维新担任校务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由贾炎生继任。是年,铭贤学校是准教育部正式立案。1928年,铭贤学校增办农科,聘请了大批农业大学及专科毕业生,从事农业实验研究工作。1931年又增设了工科,研制农具为农业服务。1932年农工两科呈准立案,这是铝贤学院前身——农工专科学校的草创时期。在这期间,贾炎生赴欧柏林学院学习,乔辅三继任委员长职务。1929年,铭贤学校接收设在太谷南关的贝露女校,改为女子部。

1933年,女子部由南关迁到铭贤学校与男子部合并。是山西省实行男女合校的最早一所中学。这一年乔辅三辞职,校务由贾炎生、吴克明共同负责。1934年秋,梅贻宝被聘为代理校长,扩建工农两科,兴建嘉桂科学楼、亭兰图书楼,教育部曾两次拨给经费七万元,作为扩建费用。1935年铭贤学校又成立了乡村服务部,在附近农村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农民进行教育,开展实际服务工作。1936年,梅贻宝改任燕京大学文学院院长,铭贤学校的校务仍由贾炎生、吴克明共同负责。

铭贤学校在山西颇有声望,所以报考的学生很多,录取的学生都是各校会考的前几名,还有各地公理会学校选送的学生,故学生来源不虞匮乏。又由于铭贤经费比较充裕,不惜以高薪从省内外聘请好的教师。除英文例由美国教师担任外,其他各课多由适当的教师担任。为了与天津市南开中学和北京师大附中相竞争,在高中内使用大学课本或演作大学一年级水平的习题,甚至选用英文原版教科书。实验、实习等课,要求也比较高,这样就使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难以随班上课,留级、休学现象不断出现。

1937年春,国民政府国防委员会为发展实业,准予铭贤学校建立农工专科学校,遂即增设校舍,添购设备。八月,贾炎生正式代理校长职务。正当农工专科学校招生开课之际,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华北地区,直逼太原市山西省局势危在旦夕,铭贤学校决定迁徙。

1937年10月13日,铭贤学校开始紧急疏散人员和图书仪器等物,师生 200余人分批从太谷向南迁移至运城市。在南迁到祁县东观时,遭到日机轰炸,炸伤我学生多人,广大师生对日军的暴行无比愤怒,对中国国民党的不抵抗切齿痛恨。11月8日,太原沦陷,晋西南局势紧张,铭贤学校遂由茅津渡过黄河至河南陕县。停留三个月。因经济措据难以维持上课,便于1938年 1月迁到西安市,借用尊德女校旧址继续上课10个月,颇得当地人民的好评。后来日机多次滥炸西安各处,学校又于11月迁到陕西县。因其地处偏僻,难以发展,最后于1939年 3月迁到四川省金堂县姚家渡曾家寨作为临时校址。从抗战以来,铭贤学校辗转四省,重迁五地,行程两千多公里,才有较为固定校址。经筹划后,中小学即行复课,同时积极筹办农工专科学校。购置地亩,兴建校舍,聘请教师,增添设备。经一年多的筹备,于1940年秋,正式招生上课,学制为三年。按当时教育部规定,专科学校仅设科、不设系。全校分农学部和工学部。农学部分设垦植、畜牧、农业工程三科;工学部分设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三科。专科学校共招生三年,三年中在校学生 111人,共毕业学生80人。教师4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人,讲师9人,助教14人。教师多数毕业于全国著名大学,或在国外大学获得学位。有的教师能开二、三门课程,甚至同时开四、五门课程,并且还能在课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秩序好。凡学生违犯校规,令其退学;学生考试有舞弊行为的,除取消该课成绩外,并视情节轻重予以记过、开除处分等等。

1943年秋,奉教育部之命,山西农业大学改为私立铭贤学院,学制为四年,除原有农工两科外,又增设商科。原专科学生于1945年全部毕业,不再另行招生。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计划迁回太谷,因蒋介石发动内战交通不便,未能迁移。1946年将中学部迁至陕西三原,铭贤学院工商管理、银行两系停办,另在西安市招收该两系,就地开课。1947年铭贤学院从金堂县迁到成都市东门外,1948年,中学部和工商管理、银行两系分别从陕西省迁回成都。学院原在金堂设:农艺、畜牧、农经、机工、纺工、化工、银行、工管八个系,迁到成都后,因受校舍设备等限制,将农经、化工、银行三系暂行停办。解放前夕在校学生为358人,毕业生为133人,教师为68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助教6人,特聘教员6人。职工为59人。学院内设有农场、牧场、机械实验工厂、纺织实验工厂,藏有图书8838册,仪器7999件。在这期间,1943年杨蔚任代理校长,1949年又由贾炎生任代理校长。

铭贤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铭贤学校师生为了声援北平市学生的斗争,罢课游行,下乡进行爱国宣传。1922年在全校又掀起了一次反基督教斗争。在进步教师的支持下,成立了文艺研究会、海涛社、晨曦会、改造社、火花社、呓语社等进步组织,与宗教服务团体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24年,学校出现了党的活动。1925年在共产党员张维琛领导下成立了第一个党小组。先后发展赵品三、郝金和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五卅运动爆发,学校师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掀起了反帝爱国热潮,张维琛主办《锐锋》期刊。组织进步团体抵制学校当局的“家长式”控制,迫使学校停课七天。其间,张维琛带领学生到太谷各校进行演讲、募捐,声援上海市和省港大罢工。他们还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抵制日货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国民党右派大批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全国一片白色恐怖。张维琛、赵品三去南方投身革命战争,铭贤学校党的组织由郝德育、侯俊岩同志负责,继续坚持斗争。1928年郝、侯由于进行革命活动被校方察觉赶出校门。1929年七月,高克亨从陕北榆林来到铭贤学校,立即建立特别支部,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在学校和农村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初,高克亭调到太原市后,由史国森、帖继堂联系宋之诚、潘启隆等进步学生,继续坚持斗争。他们领导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教师专制和镇压的学潮。由于受到学校当局的多方压制,特支活动暂时停止。

1932年底,铭贤学校建立了由党领导的外围进步组织——“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支部,刘景初任书记,通过铭贤学生会,开展革命活动。1933年底,学校当局强迫刘景初退学。但是“社联”的革命活动并未停止。1934年,“社联”曾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中国工农红军秘密募捐;发动驱逐反动体育教员的风潮。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学生的爱国情绪高涨,纷纷响应,学校当局出面弹压。1936年夏“社联”停止了活动。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铭贤学生中建立了“民先”组织,参加太谷区城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太谷县总动员委员会的宣传民众工作;有的学生参加了太谷人民抗日自卫队,并将铭贤学校的二十余支教育枪“强借”出来,武装了抗日自卫队;有的学生跟随秦基伟、侯维煜、杜润生奔赴太谷山区,展开长期的抗日武装斗争;还有的学生参加了抗日决死纵队。

1937年,铭贤学校南迁至河南陕县时,有一部分学生经西安市转往延安市,参加了党领导的革命工作。先后参加革命工作的学生,后来成了革命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全国解放后不少人担任了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

1939年学校迁移到四川省,成都地下党组织积极在铭贤学校发展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尤其在解放前夕,当局为了加强对铭贤学院的控制,极力发展中国国民党和三青团,反对、阻止学生运动。当时党的地下组织,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民协”,提出“团结进步(分子),争取中间,打击反动(分子)”的口号,通过各种活动将进步和中间的学生团结在党和民协周围。

1939年4月,铭贤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就这样在金堂县的曾家寨子安顿下来。曾家老寨子是铭贤私立学校的中学部,有办公室、教室、女生宿舍、男教师宿舍、图书馆、学生社团院、病生疗养院,大院前侧,有一个很大的运动场和器械运动场,曾家祖堂被改成了大礼堂,学校举行集会、学生考试都会选在这里。

上新寨背后开辟成一个大运动场,有一百米和四百米的跑道、足球场,铁饼、铅球、标枪投掷场,跳高、跳远场地,这个大运动场也是学校每年举行中学生运动会的地方。下新寨有两个毗邻的大院子,一个院子供小学部使用,院子里也有一个大礼堂,学生在此晚自习。

站在只剩下桥面的老寨子寨门所在地前,曾老先生很激动地指着面前一大片绿油油的土地回忆:这里以前就是大操场。农地另一旁,是后来改建作粮库的上新寨,还能看到一片整齐的屋顶。

除了从山西太谷搬过来的学生,当地和外省又有人入学读书,在金堂县期间,高、初中学生由最初的200多人,发展到800多人,每年高中毕业100多人。1940年,校董会在中学的基础上增设农工专科,有教授11人,教员10人,学生58人,农工两科共分6个系。1943年,经教育部批准,铭贤学校改建为“铭贤学院”,由专科改为本科,学制也从3年改为4年。其间还有不少外籍教师来授课。

1947年底,由于物价飞涨,学校的学费也随之上涨,使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继续上学。在这种情况下。成都大中学校开展了助学运动,当时铭贤学院的学生在党组织和“民协”的领导和支持下,也开展了助学运动.这一运动不仅解决了一些贫困学生求学的困难,而且通过同反动势力的斗争,教育团结了一大批中间群众。1949年上半年,成都市各校学生响应在全国展开的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发动了罢课斗争。铭贤学院的学生,在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周锡荣、余文正及“民协”负责人张启昆领导下,先后进行了两次罢课斗争,并组织了护校队值岗巡逻、监视敌人,使学校免遭破坏。1949年12月25日成都解放,铭贤学院获得了新生。

创建与发展

1907年,孔祥熙先生创办私立“铭贤学堂”。学校创建时为小学。

1908年曾办初中班,校址在太谷南关。

1909年迁入太谷城东孟家花园,增设中学班。

1916年,又增设大学预科班。

1923年夏,根据国家教育会议决案,改用新学制,大学预科停办。这样,铭贤学堂成为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学制12年,中学附设小学的学校。

1932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铭贤学校南迁至四川金堂县

1940年成立山西农业大学

1943年夏改为本科铭贤学院。

1950年铭贤学院迁返回山西太谷。

1951年秋结束私立铭贤学校四十余年的历史,改为山西农学院,成为当时山西省仅有的两所高等学府之一。

1979年更为山西农业大学,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彭真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校园古朴典雅,文化底蕴深厚,是读书治学的圣地。从建校至今,共培养了5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近百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山西农业大学积淀了“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形成了以“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农大精神。

美国欧柏林大学一直为铭贤学堂提供资助,后来因为中美两国在美苏冷战时断交,欧柏林大学把资助的钱都存着。等到中美关系缓和后,欧柏林大学派人回来找铭贤学堂,指定要见老铭贤学堂的人。几经战争搬迁,院校合并,人事变迁,最后在山西农业大学找到一个被打成右派的老教授,之后重新建立联系,把中断几十年的资助款和利息一起继续提供,直到今天,两校还保持很好的联系。

山西省最古老最美丽的两处校园,一是太谷的铭贤学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现址),一是大同市民国老校园(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现址),二处校园建筑被称为“山西近代学校建筑的双璧”。近年来,山西省对这两处民国校园的保护非常关注。

参考资料

山西要成立一所新的大学!网友刷屏祝贺.今日头条.2023-12-25

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新的山西农业大学.今日头条.2023-12-2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