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城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城镇

更新时间:2024-09-21 17:41

银川城,长城线上的重要城镇,明宁夏镇所在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青铜峡市灌区中部。西有贺兰山,东靠黄河,北接平罗县,甫邻青铜峡市.地势平坦开阔,有长期的开发垦殖历史。黄河南北贯穿,形成了较大的冲积面,历来为塞上重要地区。

历史

古代

银川市在三、四千年以前殷商时期,就活跃着羌、熏鬻等部族,春秋战国则有朐衍戎、匈奴等族居此。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隶属北地郡。汉初,匈奴人再次居此.刘彻时将关东百姓迁徙该地,并设置廉县城,位于今贺兰县之西,是为银川附近最早的县级建置。刘骜当政后又在今银川东郊建置北典农城,是为银川建城之始。东汉时,为汉匈杂居之处,后又融入鲜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赫连勃勃的大夏国所统属,钦汗城(北典农城)改建为王家园林“丽子园”。宇文邕建德三年(574),在钦汗城增设怀远郡怀远县,隶属于灵州,是为银川市置县之始。李治执政时,又在旧怀远城西设置怀远新城,即现在银川城区,先是归属灵州灵武郡,后隶朔方军节度使北宋建国后,改怀远县为怀远镇,此后被崛起的党项人占领。他们大兴宫室,修建首都,并改名兴州,后为兴庆府。李元吴于1038年即帝位建立西夏政权,以兴庆府为都,后改称中兴府,有东京俗称.元朝灭亡西夏后,曾一度衰废。旋改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府城,隶属甘肃行省,宁夏一名即肇始于此。

明朝为防明朝为防卫北部边地,设置九边,银川市宁夏镇治所,负责盐池至靖远县之间的长城防御,所辖内长城分为东、北、西三部分。朱元璋又在此置宁夏府,立宁夏卫,隶陕西都司,徙民5万充其地,后增宁夏前、中、左、右共计五屯卫。宁夏镇配置总兵官、副总兵、参将等各级官吏,总兵官挂征西将军印,有马步军实数37800多人,战马13800匹。建文三年(1401),明宗室庆王调至银川,建庆亲王府,成为当地最大的势力。清代沿袭明卫所制。雍正时置宁夏府,银川为府城。又在其东北处另建一城,名“满城区”,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军驻地,后因地震损毁。乾隆初于府城之西7.5公里处再建,称新满城,即今银川新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市,原在1947年以前不叫银川,其原名称叫宁夏,今银川城叫宁夏城或宁夏府城。其在民国初期的名称叫朔方道城。

民国时期

1911年,中华民国建元初北洋政府颁令:全国统一废府存道。宁夏府被裁,而治所在宁夏城的宁夏道,遂改名为朔方道,宁夏城又称为道城。(群众口头俗称为“宁夏城”,朔方道因不被人民群众口头所称,其名后人知之甚少)。上下隶辖关系没有变化。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建立行省,原朔方道城变为省城,群众还称省城为宁夏城。

虽然,宁夏城早在明、清、民国,就有民间诗词、文稿中称为银川市,并以银川作为宁夏城的代名词,也有官方文稿、报告中以银川代宁夏城之称谓,但一直没有被正式承认。到1947年,宁夏省会城市名称正式改为银川市。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抬区,银川为区首府。

现状

现在银川辖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共3个区;又辖永宁县贺兰县二县;并代管灵武市

银川老城位于兴庆区,是兴庆区的主体部分,是由北京路、凤凰街、南薰路、清和街围成的区域,现分别由解放西街街道、文化街街道、富宁街街道、新华街街道、玉皇阁北街街道、前进街街道、中山南街街道管辖。

银川新城位于金凤区,现分别由满城北街街道、黄河东路街道管辖。

历史遗址

银川市建城已有2121年。因其西夏古都、回族风情、塞上江南的三大特色,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身全国110座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古城内分布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它们反映了银川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随着岁月的推移,银川市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逐渐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为此,银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先后投巨资维修保护西夏陵贺兰山岩画、玉皇阁、鼓楼、南门楼等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以来,银川市市文化部门根据银川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情况,综合各方资料,并经过专家论证会讨论,选择了能反映银川城市发展的第一批12处标识点,这12个标示点都是明清时期文化遗存,其中城门旧址7处,官府旧址3处,孔子庙旧址(明代)1处,回纥汗国清真寺旧址(明代)1处。

清和门旧址(明) 清和门旧址位于今银川市解放东街与清和街交汇处,为银川古城东城门,俗称“东门”,城门上建有清和楼,据《乾隆宁夏府志》载,始筑于西夏时期,元、明、清三代延续之。

朝阳门旧址(明)

朝阳门旧址位于银川市市胜利北街与南桥巷交汇处北侧,为明清时期银川旧城南关门,1944年筹建银川市时,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对其进行了改建,称为“胜利门”,因城楼下设双门而被民间俗称为“双城门”,1966年被拆毁。

光化门旧址(明)

光化门旧址位于银川市利民街与南薰路的交汇处,为银川旧城西南门,俗称“小南门”,始建于西夏时期,元末弃之,明正统九年(1444年)“复修筑西弃之半”时重建,上建光化楼,清乾隆三年(1739年)毁于地震,乾隆五年重修,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

镇远门旧址(明)

镇远门旧址位于银川市解放西街与凤凰街的交汇处,为银川旧城西城门,俗称“西门”,上建镇远楼,据《乾隆宁夏府志》载,始筑于西夏时期,元末曾东移至今进宁街与解放西街交汇处,明正统九年(1444年)西移回原处。

振武门旧址(明)

振武门旧址位于北京东路南侧的实验中学和自治区地震局之间,为银川旧城西北门,俗称“小北门”,始建于西夏,元末废弃,明正统九年(1444年)“复修筑西弃之半”时重建,上建有振武楼,清乾隆三年(1739年)毁于地震,乾隆五年重修,同治二年(1863年)被封堵,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

德胜门旧址(明)

德胜门旧址位于银川市市中山北街与北京东路交汇处,为银川旧城北城门,俗称“北门”或“北关门”。据《乾隆宁夏府志》载,始筑于西夏时期,元、明、清三朝代延续之,清乾隆三年(1739年)毁于地震,五年(1741年)重修,并在原址基础上将城门和城墙向内移动近20米,即现址。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

庆亲王府旧址(明)

庆王府旧址位于中山南街以西,步行街以东,解放东街至新华街之间的区域。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朱栴朱在此建府邸。据《嘉靖宁夏新志》载“箫墙高一丈三尺,周二里”。南门一座曰“星门”,府内建有王宫、东宫西宫承运殿、后殿、庆王庙、书堂等宫殿庙堂和后花园等,是当时宁夏镇城内重要的政治中心。毁于明末兵。

都察院旧址(明)

都察院旧址据《嘉靖宁夏新志》载,都察院在儒学西,即今解放西街馨园一带。为明清时期中央派驻宁夏回族自治区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的机构。民国时期为宁夏省委员会所在地。

帅府旧址(明)

帅府旧址位于兴庆区玉皇阁北街建材巷内,据《嘉靖宁夏新志》载,帅府在德胜门内大街西,即今银川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处。明代称帅府,清代为宁夏总兵官署,民国为宁夏护军使属,即宁夏镇守署。现一职院内还遗留有当年的水井遗址,称为“帅府井”。

孔子庙南京夫子庙)旧址(明、清)

文庙(学宫)旧址位于今银川市兴庆区文化东街北侧的银川市第十五中学(老二中)院内。明永乐年间始建,为卫学所在地,成化六年以后多次重修,清代增修,由大成殿(文庙)、东西庑殿、戟门、角门更衣厅、省牲所、栅栏牌坊、名宦祠、讲堂、明伦堂、尊经阁、府学教授署、贺兰县学官署、宁朔县学官署等建筑组成,乾隆三年毁于地震,乾隆四年重修。是一处集祭祀先孔和府学教育于一体的庞大的教育建筑群。

回纥清真寺旧址(明)

回纥清真寺旧址位于今解放东街永康南巷口老市委大院东侧,为迄今志书中所见宁夏回族自治区城中最早的清真寺。《宣德宁夏志》称“回纥礼拜寺,永乐间御马少监者哈孙所建”。《银川小志》称“回纥礼拜寺,在城内宁静寺北。(乾隆三年)震灾后尽。回族重建。殿宇巍焕工丽。正殿供万岁牌,不设别像。每逢七日,回回俱到寺中礼拜。白布裹首,去鞋,口喃喃番经”。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