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 :莫扎特创作的歌剧

更新时间:2023-09-13 10:00

《魔笛》是著名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于1791年创作的德语歌剧作品,这部作品创作于莫扎特生命的最后一年,由莫扎特的朋友伊曼纽尔·席卡内德担任编剧,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被认为是“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1791年9月30日,《魔笛》在维也纳郊外的维登剧院首次公演,莫扎特亲自指挥了首演。

《魔笛》取材于诗人维兰德的童话集《金尼斯坦》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的童话,作品讲述了王子塔米诺带着夜后所赠魔笛,去大祭司萨拉斯特罗处解救夜后女儿帕米娜,却发现萨拉斯特罗才是有大爱的圣人,遂决定跟随代表光明的大祭司,与帕米娜、捕鸟人帕帕盖诺一同经历考验,打败黑暗邪恶的夜后,并最终恢复人间的秩序,收获幸福与爱情的故事。莫扎特通过这部作品,勾勒了一个神秘的神话世界,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传达了他的“乌托邦“理想,即光明终将战胜黑暗,智慧终将战胜愚昧,善良终将战胜邪恶。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歌剧,融入了意大利歌剧、宗教音乐、正歌剧喜歌剧等多种音乐要素,展现出杰出的艺术造诣。这部作品丰富和发展了喜歌剧这一音乐体裁,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咏叹调歌曲,深刻影响了后世德语浪漫主义大歌剧的发展。《魔笛》自诞生起,一直深受全世界观众的喜爱,有着极高的上演率,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歌剧之一。

创作背景

创作环境

《魔笛》创作于18世纪末期,当时欧洲正处于启蒙时期,社会变革思潮与政治革命波澜起伏。沃尔夫冈·莫扎特的灵感来源于那个时代的思潮,作品主要探讨了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性的内在本质。此外,《魔笛》的创作还受到了当时文艺复兴的影响,歌剧中出现了许多神秘的符号和象征,以及一些通往天堂或地狱的幻境,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

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魔笛》的创作与共济会有关,现代共济会是 18 世纪在英国出现的一个带有兄弟会性质的组织,共济会宣扬博爱和慈善的思想,以及美德精神,追求完美人生,世界上许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都是共济会会员。沃尔夫冈·莫扎特在来到维也纳后,为共济会的理念吸引,成为了共济会成员,而编剧席卡内德也是共济会成员,歌剧中提到了共济会的教条,也有共济会的象征。因为这样的背景,有观点认为该歌剧影射了当时奥地利封建政权愚弄人民、镇压共济会的行径,反映了以黑暗 (夜后)为象征的封建势力最终必定要灭亡,而以光明为象征的启蒙思想最终必将会胜利。

创作过程

《魔笛》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作品,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他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他的歌剧音乐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音乐情感抒发基于理性表达的特征,音乐载体多样,音乐技法灵活多变。《魔笛》是他最著名的歌剧之一,创作于1791年。此时的沃尔夫冈·莫扎特已作为“自由艺术家”在维也纳生活了近十年时间,这十年间他依靠教学、演出、创作来维持生计,他有着不错的收入,但因不善理财且开销无度,导致生活境况整体不佳,时常举债。

1791年二月初,莫扎特大病初愈,他的朋友、维登剧院的经理席卡内德前往莫扎特家看望莫扎特的同时,也将他新创作的剧本《魔笛》带给了莫扎特。为了更好地创作,1791年5月到7月,剧院为沃尔夫冈·莫扎特提供了一座在维登剧院附近的木屋,莫扎特在这里完成了歌剧《魔笛》的创作。这座木屋也因此被称为“魔笛小屋”,如今被移到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

1791年六月底,莫扎特初步完成了《魔笛》音乐初稿的创作,1791年9月30日,《魔笛》在维也纳郊外的维登剧院首次公演,首演中,编剧席卡内德自己演唱“帕帕盖诺”一角,莫扎特妻子的姐姐饰演“夜后”,剧中其他角色多由席卡内德与莫扎特的亲朋好友担任,莫扎特本人也十分钟爱《魔笛》,亲自指挥了演出的前两场。

《魔笛》是莫扎特为自己民族创作的一部德语歌剧,谱写一部德国歌剧也是莫扎特毕生的愿望。沃尔夫冈·莫扎特用尽全部心血谱写了这部歌剧。《魔笛》是一部比较多元化的歌剧,既有悲喜剧的严肃也有喜剧的灵巧,这部歌剧将神圣的宗教色彩与市侩的世俗色彩奇妙的结合在一起,旋律十分优美。事实上,在伊曼纽尔·席卡内德撰写的《魔笛》的剧本中,人物之间有时候会有一些不符合逻辑的突兀的对白。但是在剧中这些奇怪的对话之后,莫扎特会创作一首动听的乐曲,使观众们忽略掉这些剧本中的瑕。比如,捕鸟人和塔米诺王子进入神殿后,捕鸟人最先遇到公主,两人之间的一些对话,并不符合人物关系,因而沃尔夫冈·莫扎特在这段对白之后为两人加入了一首动听的二重唱《有情的男人必得温柔心》。

创作蓝本

《魔笛》取材于诗人维兰德的童话集《金尼斯坦》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的童话。 这个故事是由一个流行的民间故事改编的,由诗人进一步整理为一个童话。童话中,有一位女王的女儿被巫师绑架了,这位女王是一个老妇人的形象,她有几位侍女,女王把女儿的肖像交给了一位骑士,骑士则带上了女王送给他的魔笛,和他懦弱而滑稽的同伴一起,找到巫师,救出女王的女儿。1780年前后,席卡内德将这篇童话改编成德语歌剧脚本。

沃尔夫冈·莫扎特维也纳以自由作曲家身份定居后,于1784年加入了共济会,当时奥地利的统治者玛丽雅·特蕾萨女王曾以残忍的手段剿灭过共济会的秘密集会。有观点认为《魔笛》的反派人物夜后就是映射玛丽雅·特蕾萨女王;而大祭司萨拉斯特罗则改编自原童话中的巫师,被认为暗指玛丽雅·特蕾萨女王的儿子,开明的君主约瑟夫二世。除此之外,在歌剧《魔笛》中,共济会的崇拜仪式也被搬上舞台,其中塔米诺王子和帕米娜公主接受神的考验,也是在模仿共济会的仪式。

剧情简介

《魔笛》的故事由夜后的女儿帕米娜被恶魔萨拉斯特罗拐走开始。其间,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为夜后的侍女所救,塔米诺看见夜后女儿、公主帕米娜的肖像画而对其一见倾心,夜后赠给塔米诺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并告诉他帕米娜被恶人萨拉斯特罗夺走,希望他前去营救帕米娜,并允诺只要他成功归来,就将女儿嫁于他。王子塔米诺由于惊叹于帕米娜的美貌,于是答应夜后去救出帕米娜。塔米诺带着夜后送给他的魔笛及捕鸟人帕帕盖诺启程去救帕米娜,在塔米诺见到帕米娜之后他们立刻陷入热恋。而故事到了这里,剧情却有了很大的转变,拐走帕米娜的萨拉斯特罗不再是恶魔,而是德高望重的祭司。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后的丈夫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大日轮交给了他,又把女儿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后十分不满,企图摧毁祭司的光明神殿。塔米诺经受住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后的阴谋,最终和帕米娜结为夫妻。帕帕盖诺也收获了爱情,与捕鸟女帕帕盖娜喜结连理。

分幕详情

《魔笛》的分幕结构有二幕和四幕两种,主要场景和剧情基本一致,只是分幕位置有些差异,在舞台表演的实践中以二幕版本为多。

二幕版本

序曲

在逝去的年代里,世界一度陷入失衡的状态。日和夜,阴和阳,决然的分开了。在夜的世界里,万物无法繁殖;在日的领域里,万物得不到休养生息。人类苦不堪言,却无法知道为何世界乱了秩序,人们认为,这是一个诅咒。

第一幕

夜后心爱的女儿帕米娜被人抢走了。埃及王子塔米诺别离家园,希望能找到解除诅咒的方法,却被巨蛇追赶,危急中被夜后的三个侍女所救。夜后有意让王子看自己女儿帕米娜的画像,使王子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她请王子去救出女儿帕米娜,并向王子承诺,如果能救出女儿,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塔米诺接受了这一使命,随身携带夜后所赠魔笛开始了营救之路。途中,快乐的捕鸟人巴巴基诺手执串铃从旁相助王子,在三仙童的引领下,王子终于见到了帕米娜,然而大祭司萨拉斯特罗命令二人必须在圣殿中共同接受考验。

第一场:埃及某山林中

流浪途中,在穿越日和夜的分界时,塔米诺遇到了一条凶恶的大蟒蛇,就在和它恶斗、力尽不支而昏迷的时候,为夜后的三位侍女所救。侍女救下塔米诺后就离开了,塔米诺清醒过来后发现大蛇已经被杀死,但不知道是谁杀死大蛇救了他。此时捕鸟人帕帕盖诺背着大鸟笼,身着羽毛制成的衣服,一边吹着排箫,一边唱着天真的民俗音乐风曲调出现,塔米诺以为是帕帕盖诺救了他。

随后三位侍女出现,告诉塔米诺是她们救了他。塔米诺从三位侍女处得知夜后的女儿帕米娜公主,被妖人萨拉斯特罗拐禁在日之界。这个妖人,曾经是帕米娜父亲的得力助手。当公主之父过世后,他偷走了大日轮。从此,日和夜便分开了。

王子看到帕米娜的画像,惊为天人,顿时对画像中的美女萌生爱慕之心,发誓要救出公主。

夜后把帕米娜许配给塔米诺,并赠给王子一支魔笛。王子塔米诺想要捕鸟人帕帕盖诺陪他一起去,帕帕盖诺不愿意,夜后的侍女赠予帕帕盖诺一具魔铃,这也是一件逢凶化吉的法器。夜后另派了三个仙童带路,好去救出小公主。夺回大日轮,恢复世界的秩序。

第二场:萨拉斯特罗的城堡内

美貌温柔的帕米娜公主,不堪看守员黑人男仆摩尔人的骚扰,决心要脱逃,却不幸失败了,在挣扎中昏倒。就在这时,和王子失散的帕帕盖诺正好经过,他奇特的捕鸟装扮吓走了摩尔人。帕帕盖诺告诉公主说她的母亲找到了一位英俊勇敢的王子前来救她,帕米娜听了非常高兴。帕米娜认为这王子一定是自己的情人,帕帕盖诺听了,不禁感叹自己没有情人,公主帕米娜便安慰他,和他一起唱起歌颂爱情的二重唱。

第三场:神圣森林(有智慧、理性、自然三个神殿)

在三个仙童的引导下,王子塔米诺来到了日之界。三位手拿着银椰树叶的童子,带领着塔米诺上场。童子们告诉塔米诺说:“此路将引导你到达目的地。可是你必须勇敢才能得胜。”接着又警告他:“要定心,要忍耐,要沉默。”塔米诺虽然请教他们如何才能营救帕米娜,可是童子们并未回答就退去了。这时有一位辩论者从一个神殿中走出来,告诉塔米诺,萨拉斯特罗并不是如王子所想的是一个恶魔 ,相反地,他是一位有大爱的圣人,正在努力恢复世界的平衡,重建人间天堂。由于夜后想要以迷信、仇恨和奴隶来统治世界,帕米娜的父亲在死前把大日轮交给了大祭司。为了不让帕米娜公主受到夜后复仇思想的影响,所以把她留在日之界。任何人如果想要进入日之界都必须通过考验。塔米诺对辩论者的话半信半疑,准备离开。但在听到神秘的声音帕米娜还活着的时候,他为了救出公主,决定接受考验。

在等待中,塔米诺吹起笛子。当笛声响起时,森林中的益鸟就跟着鸣叫,动物们也出来聆听。笛声一停,它们又跑开。塔米诺唱道:“多么奇妙的笛声呵!连野兽都出来听。可是帕米娜啊,你在哪里?笛声呵,请传到帕米娜那里。”说也奇怪,他立即听到帕帕盖诺的排萧声。塔米诺很高兴地顺着声音的方向找去。

这时,帕米娜被帕帕盖诺拉着上场,他唱道:“快走吧,请拿出勇气,为了逃离恶棍和愤怒。”他们也朝着塔米诺笛声的方向赶路。不巧又被摩尔人率众喽啰赶上前来。帕帕盖诺情急之余,拿出魔铃。摩尔人和众喽啰从未听过这种天籁之音,高兴得手舞足蹈,与被铃声所吸引过来的动物们一起互相拥抱跳舞进了森林里。

这是萨拉斯特罗打完猎,正要返回神殿,合唱高声唱着“萨拉斯特罗万岁!”帕帕盖诺吓得四处躲藏,公主则决定向萨拉斯特罗说明为何要逃跑的原因。萨拉斯特罗宽恕了帕米娜,但还是不淮她回夜之界去见母后。恰好辩论者带领塔米诺到来,虽然素昧平生,然而俩人心有灵犀,一见钟情,立即相拥在一起。摩尔人看了勃然大怒,上前把这对情侣拉开,请求萨拉斯特罗处罚他们。不料,萨拉斯特罗却命令奴隶鞭打黑人并把他拖了下去。人们称赞这公平的裁决。接着萨拉斯特罗又命令把塔米诺和帕帕盖诺带往考验的圣殿,这时两人的眼睛被蒙了起来。

第二幕

在一系列的考验过程中,夜后从女儿那儿得知塔米诺已加入到萨拉斯特罗的行列中,感到非常气愤,她交给女儿一把短剑,命令女儿去杀死萨拉斯特罗。帕米娜对这一切无法理解,处于矛盾中,又看到心爱的人塔米诺对他不理不睬,伤心欲绝。他们在象征光明的萨拉斯特罗的帮助下,最终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和曲折,实现了各自的理想·埃米诺和帕米娜幸福地结合,帕帕盖诺也找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情人帕帕盖娜。而代表黑暗和邪恶势力的夜后和摩尔人终于被驱逐。

第一场:长满椰子树的森林(后面可以看见金字塔)

世界各地祭司,为了解决日夜不调所引起的民生疾苦,纷纷前来加入萨拉斯特罗,群聚苦思解决之道。萨拉斯特罗告知他们,由于一个年轻王子的来到,日夜圆融可期。因为帕米娜怀有启动阴,也就是夜的月轮,和大日轮结合,日夜循环就恢复了。塔米诺年龄出身足以和帕米娜相配,同时他具有美德,既勇敢又仁慈,当王子通过测验后,也就是他让贤的时候。世界秩序将由年轻的一对来重建。由于测验非凡人肉身所能承受,萨拉斯特罗向天神祝祷,祈求赐给力量。祈祷后,为激励塔米诺,大祭司使唤帕米娜来和王子一见。帕米娜苦求王子不要接受这凡身无法通过的试验,然而,王子已下了决心。

第二场:神殿中的小庭院

两位祭司前来为塔米诺和帕帕盖诺作测验的准备。王子一心只想救出公主,意志非常坚定。捕鸟人则是不情不愿的。这时祭司们告诉他:“到了成功的清晨,萨拉斯特罗将赐给你一位美丽的少女帕帕盖娜。”帕帕盖诺听了才答应接受考验。祭司宣布第一项考验是沉默。

俩位僧人离去后,三个侍女从地底钻出来,要塔米诺和帕帕盖诺跟著她们离开。因为这个考验并不是凡身所能承受,恐有性命之忧。但塔米诺不为所动。三个侍女的动静被发现后,祭司召来大雷。把她们轰回了地底。两位僧人进来恭喜塔米诺和帕帕盖诺,测验通过了。

第三场:美丽的庭院

美丽的帕米娜公主在花丛中睡着了。不死心的摩尔人蹑手蹑脚的进来,看到帕米娜的美睡姿,又起心想偷吻公主,却被突然现身的夜后吓得躲了起来。

夜后认为塔米诺受了萨拉斯特罗的影响,已经背叛了她。大怒地拿出一把银匕首来,要帕米娜杀了大祭司,不然母女永远不会团圆。自从大日轮到了萨拉斯特罗的手上之后,夜后的法力渐渐地在消退。然而公主却不认为这是背叛。因为她死去的父亲,生前非常认同萨拉斯特罗的理想,一度想要加入他。夜后呼唤了所有的复仇之神的名字后,怒气冲冲的离去。

在一旁窃听的摩尔人立即跑出来威胁公主,被萨拉斯特罗斥退。帕米娜向萨拉斯特罗求情,请他放过她的母亲。大祭司说:他知道夜后及其随从正潜入了圣殿地底,四处找寻复仇的机会,但是,她们不会得逞的。他也不会以报复的方式去对待她们。因为在这神圣的地方,只有爱和宽恕,才能使人类得救,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

第四场:大厅

塔米诺和帕帕盖诺的第二个测验还是沉默。帕帕盖诺不理王子一再的提醒,直吵着要喝水,就来了一个样子丑陋的小老太婆,拿了一杯水给他,又说她芳龄十八,有一个男朋友名叫帕帕盖诺,捕鸟人正错愕间,一声大雷轰走了她,也叫帕帕盖诺吓破了胆。这时三位仙童乘船出现,他们原是夜女王的人,现在却成为萨拉斯特罗的使者。他们把把被收走的魔笛和魔铃带来,又送给塔米诺和帕帕盖诺一桌酒菜,叮嘱他们要沉默。

帕帕盖诺酒醉饭饱之余,聒噪不休。塔米诺则吹起了魔笛,心里想着公主。由于这是呼唤帕米娜的魔音,果然她就出现了。但因塔米诺正接受沉默的考验,非但不能跟她说话,还挥手要她离去。帕米娜看了既困惑又伤心,她说:“啊,我知道了,我的幸福永远不再回来,不再回到我身边。看哪,塔米诺,看我为你流下的眼泪,看这爱的凄怆。可怜我吧,唯有死亡才能得到平安。”说完她就哭着退场了。

这时帕帕盖诺在紧要关头也能不说话。事实上,他是因嘴里寒满食物而说不出话的。三声和弦又响起,塔米诺要帕帕盖诺一起去接受另一次考验,可是他却留恋着可口的酒肴不肯离开。接着号角高鸣,塔米诺只好硬把他拉走。

第五场:金字塔地下室

伽蓝,萨拉斯特罗和众智者,感谢天神让塔米诺通过了头两个考验。接下来就是危险的火和水的考验。

虽然没有通过第二次测验,然而帕帕盖诺满不在乎。祭司告诉帕帕盖诺,他所受考验已完全失败,将被永远关在这个地下室中。帕帕盖诺失望之余,只要求给他一杯酒解解渴。老人给他一杯葡萄酒并离去后,他就开心地又跳舞又摇铃,快乐地唱道:“如果有个爱人或妻子该多好,吃的喝的都很丰富,排场豪华得像君王那该有多妙。世上漂亮的女人有的是,就是没有一个肯爱我。”接着他悲伤地唱道:“如果不能这样,宁死也不要活着。”随着铃声、刚才那老太婆拄着拐杖,跳着舞上场。帕帕盖诺不想理睬她,可是老太婆却认真地说:“如果你不举起我的手发誓爱我,你就永远走不出这房间。只能靠着面包和水,在这里过一辈子。”

帕帕盖诺听了,认为和一位老太婆一起生活,总比寂寞无聊地困在这里好。于是发誓永远爱她。不料,奇迹出现了。随着一股清烟,老太婆立刻变成一位年轻可爱的少女,她也穿着同样的羽毛衣。帕帕盖诺看了惊喜万分,高喊着:“啊,怕怕盖娜!”上前要抱她,可是祭司突然出现,将帕帕盖娜带走了。

第六场:小花园

伤心欲绝的帕米娜公主,以为永远见不到塔米诺了,想要用夜后给她刺杀萨拉斯特罗的银匕首自杀。三位仙童及时到来,告诉公主,王子没有变心,为了对人类的大爱,塔米诺已把自身性命置之度外。

第七场:深山(一边是瀑布,一边是火山)

穿着铁甲的两名武士把塔米诺带到这里。竖立在山口铁门旁的石碑上写着:“要走入这条充满苦难的道路的人,可被火、水、大气与大地所洁净,当他克服了死亡的恐怖时,就能从地面往上天飞奔而去。这时会因伊西斯的奇迹,使你的身体变洁净。”当塔米诺准备接受这考验时,帕米娜热切地呼唤着他的名字赶来了。两个武士不仅不加阻挠,反而祝福他们。一对情人高兴地拥抱在一起。

接着帕米娜就说出塔米诺手上魔笛的由来:“这是我父亲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取用千年树最深处的物质,驱使魔法制成的只要吹响这魔笛,任何危险都不必害怕。”于是两人就决心凭着爱与魔笛的力量,克服可怕的考验,生死与共。两个武士也在旁边鼓励着。

塔米诺和帕米娜携手走进铁门,这对情侣克服烈火的考验,又一起面对水的考验,当两人从瀑布下出来时,立即出现一条通往神殿的明亮大道。沉默片刻后,后台传来雄壮有力的合唱,祝福两人的胜利。他们在合唱的欢迎下,走进神殿。

第八场:庭园

帕帕盖诺四处的找寻帕帕盖娜不果,最后决定使用苦肉计,希望可感动天神还他帕帕盖娜。他试着以上吊来博取同情,可惜无效。幸好三位仙童又及时的来到,并教他使用魔铃,果不其然,叫出了帕帕盖娜。两人深情相拥,一起唱起快乐的二重唱。

夜女王、三个侍女和摩尔人五人,拿着火炬鬼鬼祟祟地登场。他们知道人们集合在神殿中,企图趁黑夜攻击他们。夜后答应将帕米娜公主赏赐给摩尔人,条件是带领她们一行人从地底密道进入萨拉斯特罗神殿裡,好把大日轮抢回,从而以她的方式来统治世界。在进到地底不久摩尔人误触机关。这条密道,就永远的被封了起来,这五人也被永远打入黑夜之中。

舞台逐渐明亮,象征着启蒙的灿烂阳光照耀着大神殿,上面站立着萨拉斯特罗、塔米诺、帕米娜、三位仙童,以及众多的祭司。萨拉斯特罗庄重地宣布:“黑夜已去,阳光普照。”最后大伙儿一起欢唱《太阳的光辉》。全剧在这热闹的合唱中结束。

四幕版本

第一幕:夜后的宫殿

这天,埃及王子塔米诺被一条大蟒蛇追赶,精疲力竭晕倒在地,夜后的三位侍女出现,将毒蛇杀死。塔米诺苏醒后见毒蛇已被杀死,发现一个捕鸟人向他走来,名叫帕帕盖诺。帕帕盖诺骗塔米说蟒蛇是他杀死的,此时夜后的侍女出现,告诉塔米诺是她们救了他,并把撒谎的帕帕盖诺的嘴锁住了。三位侍女给塔米诺展示了夜后女儿帕米娜的画像,告诉他帕米娜被萨拉斯特罗拐走。夜后希望塔米诺救出公主,并把帕米娜许配给他。塔米诺带上了夜后赠送的魔笛,带着帕帕盖诺一起出发了。

第二幕:萨拉斯特罗的神殿

公主帕米娜不堪摩尔人的骚扰,想要逃脱却失败了,帕帕盖诺找到了帕米娜,并告诉她王子塔米诺将要来救她。而塔米诺也在仙童的引导下来到智慧、理性、自然三个神殿前,被告知要要定心,要忍耐,要沉默。一位辩论者走出来,告诉塔米诺,萨拉斯特罗并不是一个恶魔 ,而是一位有大爱的圣人,正在努力恢复世界的平衡。由于夜后想要以迷信、仇恨和奴隶来统治世界,帕米娜的父亲在死前把大日轮交给了大祭司。为了不让帕米娜公主受到夜后复仇思想的影响,所以把她留在日之界。任何人如果想要进入日之界都必须通过考验。塔米诺对辩论者的话半信半疑,但为了救出公主,他决定接受考验。

第三幕:棕榈树林的庭院

萨拉斯特罗从神殿中走出来,唱着圣歌,求诸神赐能力给塔米诺和帕米娜,使他们能经受各种考验,同时捕鸟人帕帕盖诺也行了入教仪式,为众祭司承认;塔米诺和帕帕盖诺也被告知要谨防妇人的欺骗,并开始了他们的考验。突然,夜后带着侍女出现,向帕米娜讲着自己的复仇欲望,给了她一把匕首要求她刺杀萨拉斯特罗。这时萨拉斯特罗赶到,严厉责骂夜后,并宣布夜后必受处罚。

第四幕:金宇塔、荒野、火洞

王子塔米诺和公主帕米娜共同经历了一系列考验,喜结连理,捕鸟人帕帕盖诺也收获了他的爱情帕帕盖娜,夜后和摩尔人永远堕入了黑暗的深渊。世间的秩序重新恢复,太阳升起,普照大地,萨拉斯特罗庄重地宣布,黑夜已去,阳光普照,人们一起欢唱《太阳的光辉》庆祝。

主要人物

塔米诺

塔米诺是《魔笛》的男主角。塔米诺为了寻找解除人间的诅咒、恢复人间秩序的方式,在森林中被巨蟒追赶,并为夜后所救。在见到帕米娜的肖像后,塔米诺爱上了帕米娜,于是收下了夜后所赠的魔笛,前去解救被萨拉斯特罗囚禁的帕米娜。但当他到达萨拉斯特罗的神殿之后,得知看似“正义”的夜女王其实是在欺骗他,大祭司萨拉斯特罗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在威严的圣殿前,塔米诺为了和心爱的帕米娜厮守终生而接受萨拉斯特罗的考验。塔米诺是一个善良、纯洁、是非分明、执着的人,他有着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性格特征,他勇敢坚定,为了爱情和人间的希望,愿意接受神圣的考验,最终他与她公主帕米娜终成眷属,人间也重归光明。

帕米娜

帕米娜是夜后的女儿,是高贵典雅、华丽、优雅的公主,也是一个向往爱情,且对爱情忠贞不渝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年轻少女。帕米娜被大祭司萨拉斯特罗带走关在太阳神庙里,远离她的母亲夜后,她非常想念自己的母亲。在此期间,看管她的摩尔人意欲侵犯、伤害她,但她对摩尔人视若无睹,毫不畏惧。后来捕鸟人帕帕盖诺找到了公主,告诉她塔米诺王子爱上了她,并会来救她,公主非常激动,跟帕帕盖诺一起幻想起美好的爱情。帕米娜善良正直,夜后想要利用她复仇,要求她杀了萨拉斯特罗,她没有接受。帕米娜也会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在王子塔米诺接受严峻的考验时,她也陪伴在塔米诺身边,与塔米诺一同完成水与火的考验,最终与塔米诺终成眷属。

夜后

夜后是剧中反面人物的代表,她冷漠、无情、威严、高贵、神秘,同时也具有母性温柔、怜爱的情感。她因为萨拉斯特罗拐走了自己的女儿而焦虑悲伤,憎恨萨拉斯特罗。将女儿许给王子塔米诺,以求塔米诺为她救回女儿。但当她得知萨拉斯特罗不仅把她的女儿从他身边夺走,还在她的丈夫去世后继承了她丈夫的大权之后,她彻底地愤怒了,她的心中充满了仇恨,她不甘心失去权力,她把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怪罪到了萨拉斯特罗的身上,她想要复仇。夜后是一个对于权力极其渴望的女人,为此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女儿,她逼迫女儿去杀死祭司萨拉斯特罗,又将女儿许配给好色贪婪的摩尔人获得摩尔人与她联手,但最后夜后被雷电和大雨驱赶,永远地堕入了黑暗之中。

萨拉斯特罗

萨拉斯特罗是太阳神庙的祭司,在剧中最为正义的化身。起初,夜后为了伪装自己,将萨拉斯特罗描述为拐走公主的恶魔,他曾经是帕米娜父亲的得力助手,公主之父过世后,他偷走了大日轮,使得日夜分离,万物苦不堪言。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一位有大爱的圣人,正在努力恢复世界的平衡,重建人间天堂。由于夜后想要以迷信、仇恨和奴隶统治世界,帕米娜的父亲在死前把大日轮交给了大祭司,也让女儿帕米娜留在祭司身边。萨拉斯特罗大祭司象征着光明,他代表着理性的光芒,理性终会战胜黑暗,带领人们走向光明。

帕帕盖诺

捕鸟人帕帕盖诺是一个浑身上下插满羽毛、头戴鸟头帽子的似人非人、似鸟非鸟的“怪胎”,靠捕捉森林中的鸟儿到夜女王那里换取面包和美酒为生,而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他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喜欢自娱自乐,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开心过活,同时他又聪慧、机敏,把自己打扮成鸟儿的模样以捕捉更多的鸟。他虽然胆小、怯懦,却又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陪同王子塔米诺一起去解救公主,与公主一同歌唱爱情。他没能经受住萨拉斯特罗的考验,但是他只要一杯葡萄酒就能又能自得其乐。他是一个小人物,他也热烈地盼望着纯真的爱情,最终也收获了爱人帕帕盖娜。

摩尔人莫诺斯塔托

摩尔人是萨拉斯特罗的黑人奴隶长官,摩尔人在剧中原名为‘monostatos’,中文可译为摩尔人,音译为莫诺斯塔托,希腊语被译为‘孤独’。他也是女主角帕米娜的秘密崇拜者,他的胆小懦弱和贪婪好色注定他将长期处于卑微的社会底层,他被自己的无知蒙蔽了双眼,使他屡屡不得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又极度渴望得到认可与美好的情感。摩尔人在听信了夜后的花言巧语后,背叛了自己的主人萨拉斯特罗,最终被永远打入黑暗中。

首演阵容

剧目歌曲

著名歌曲

其他歌曲

演出情况

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郊外的狄亚·维登剧院(Theater auf der Wiede)首次公演,由沃尔夫冈·莫扎特本人担任指挥。此剧首演时,并没有获得特别的热烈欢迎,可是每次再演,人气都会增高。距离首次公演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丝丹彩的信中曾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返场表演了……”由此可见,18世纪末时,《魔笛》非常就非常受当时的听众喜爱。

随后此剧上演颇为频繁:1791年10月就有24次的记录,次年11月3日演出第 100场,1795年10月22日是第200场,这些记录是由《魔笛》的编剧席卡内德所发表的。后来,《魔笛》又开始了国际性的演出。在柏林的首演是在1794年;在巴黎初次演出是1801年8月20日;在英国首演是1811年;在美国公园剧院初次演出是1833年4月17日,在大都会剧院演出是1900年。直到现在,《魔笛》也是沃尔夫冈·莫扎特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有着极高的上演率,每次演出的上座率都很高,也多次被演绎为不同的现代版本,其中,1991年大都会歌剧院版本依循传统歌剧制作观念制作、演绎,贴近原作,被视为最经典的版本;2015年柏林喜歌剧院版、2018年阿尔法·罗密欧卡斯特鲁奇版则是在原作基础上利用现代声光技术和现代艺术理念重新改编、演绎的版本。

幕后制作

歌剧是融合了音乐、布景、灯光、声音、动作、服装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20世纪以前,歌剧的制作主要以忠于原作为目标,制作环节大多是由许多不同的人共同负责的,指挥家负责将沃尔夫冈·莫扎特创作的音乐完整地呈现出来,演员负责塑造剧中角色的内在性格与心理,舞台设计师负责掌控整个舞台的布景和动作设计,这种合作模式比较接近莫扎特时代的歌剧表演模式。但随着舞美技术的升级、歌剧制作形式的变化,《魔笛》的现代版本也体现出很多现代制作的特点。

1991年大都会歌剧院版

由于这个版本的《魔笛》遵循的是传统制作观念,故而导演布莱恩·拉奇的个人主张并不十分凸显,反而指挥家莱文更受关注。其中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发挥,在场景呈现、情节叙述、角色性格方面都比较贴近于原作,力求真实可信地讲述一个故事,因此也被歌剧爱好者视为最经典的版本之一。

舞台美术

大都会歌剧院版的《魔笛》舞台布景多是用实体道具来搭建的,凸显了埃及风情。色彩上以金色和绿色为主,使观众能够在剧情一开始就清晰地知道事件发生的地点。舞台的整体风格较为单一,灯光只起到了照明的作用,也没有运用现代化媒体手段来烘托气氛,是“忠于原作”的典型传统舞台制作。

舞台演绎

大都会歌剧院版本的《魔笛》中,演员的表情并不十分明显,演员的肢体动作也相对单一,舞台气氛主要由乐队和歌手的声音来塑造,这一版本的《魔笛》更注重强调声音与音乐本身,对声音的表达给予了更多的强调与注意。

2011年的斯卡拉歌剧院版

舞台美术

这一版本的《魔笛》用动画投影来呈现作品背景、故事地点和人物思想,同时还运用了装置艺术,将19世纪的殖民暴力主题同《魔笛》中的人物和音乐巧妙结合起来,使观众在观赏歌剧时有所反思。在画面转换的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擦掉炭笔的橡皮划痕和炭笔线条慢慢划过纸张的动作,寓意着时间的痕迹被消磨,每帧镜头之间的连接记载着时间的流动。这种舞美设计的形式通过流动的眼光注视时间的变迁,将绘画的偶然性和连续性贯穿了起来,将发人深省的内涵表达转化为可视的诗意语言。

剧情与角色改编

在这版《魔笛》中作品中加入了一个无声的新角色:非洲白犀牛。同时,在这一版本《魔笛》的演绎中,萨拉斯特罗刻画被刻画成了残忍的独裁官,而不像在原作中那样是善良、正义、仁慈的化身。这些角色的调整使整部歌剧不再是单纯演绎着沃尔夫冈·莫扎特的理想世界,而是唤起了人们对于殖民暴力的思考,用另一种方式重新阐述莫扎特的共济会思想。

音乐改编

这一版本的《魔笛》为了契合对殖民主义反思的新主题,在音乐细节上也有所改动。例如,为了让该剧中的萨拉斯特罗不同于传统演绎中的光明祭司形象,剧中强调萨拉斯特罗身份的音乐做了一点改动,将塔米诺入教仪式前三次一组的和弦增加至三组,男声合唱“感谢伊西斯和奥西里斯神”之前的那一组和弦也增加至三组。

2015年柏林喜歌剧院版

剧本改编

这一版本的《魔笛》保留了歌剧中序曲、独唱、重唱、合唱片段等组成部分,并采用“加减法”的手法将剧中的德语宣叙调全部改成沉默式,由背景幕上打出的德文,同时配以演员夸张的动作表情,表达出主要内容,言简意,充分展现背景银幕直观的舞台作用。例如,与塔米诺走散的帕帕盖诺突然出现在帕米娜面前,帕帕盖诺告诉帕米娜,王子对她的爱意并决心营救她时,用视觉画面简单的德语句子来替代一连串的德语宣叙调,使得观众一目了然的同时更关注演员肢体表演。

舞美设计

新版沃尔夫冈·莫扎特歌剧《魔笛》的舞美设计是柏林喜歌剧院与英国新锐剧团1927联袂打造,采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代替庞大的道具制作, 甚至为歌剧舞台场景的转换减少了后台工作人员, 为舞美道具减负, 增强了歌剧演出中的延续性和持续性。采用现代的科技手法制作舞台背景, 变幻莫测的“二维”动画背景与“立体”的演员之间的交流, 把动画和剧中人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歌剧演员的演唱、表演始终与动画背景交融。

例如,夜后的三位侍女遇到心爱的人时, 那无数跳动的小心脏,展现侍女们对王子的爱慕已病入膏肓;当屏幕上出现会飞的笛子、少女的银铃 ,当帕帕盖诺演唱著名的咏叹调“如果有个爱人多好”,他喝的是一杯巨大的粉色鸡尾酒,一只只可爱的大象虽然醉倒在杯中, 却仍然贪婪的喝着杯中酒, 享受着这份甜蜜、美好的爱情鸡尾酒。

在这一版本中,《魔笛》中的重要人物夜后被剧团打造成一只白色的毒蜘蛛。这只蜘蛛足足有三层楼高, 导演用这张巨大结实的蜘蛛网让帕米娜动弹不得, 简洁、直接地展现夜后强烈的复仇欲望。

2018年罗密欧·卡斯特鲁奇版

服装舞美

这一版本《魔笛》中,第一幕的布景、服装和装饰完全是纯白色的,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花园。看似神圣的外表下,更多的是冰冷不自然的质感。在这个纯白的世界里,舞台以中心线为基准,左右两边的装饰基本上完全对称;原剧中的人物也由单人变为双人,形成对称效果,仿佛塑造了一个镜像空间。舞台的运作和演员的动作都非常缓慢和机械。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幕中,代表萨拉斯特罗形象的南非白人头像始终挂在舞台后方,注视着整个舞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除了夜后登场时一首咏叹调的时间,此头像被短暂地降下。这种凝视给整个剧场,无论台上还是台下,都形成了一种压迫感。而在第二幕中,整个舞台的背景都很昏暗,仿佛一个等候室,演员们穿着米黄色工艺装备服,与第一幕的氛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音乐与剧本改编

这一版本的《魔笛》还取消了第一幕中的所有对白,只保留了歌唱,即宣叙调和咏叹调的部分,原剧对白中所蕴含的喜剧和幽默元素被削除,整个第一幕仿佛是八音盒中的虚假世界,只有一个接一个的音乐片段,结合纯白的布景和人物机械的舞蹈动作,更突出了一种冰冷感,仿佛这个萨拉斯特罗的光之国度是没有情感的,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种超现实和幻觉的印象。在第二幕中,原剧的对白同样被取消了,但是又另加入了原剧本中所没有的新人物和新台词文本。其中新人物是5个失明的女人和5个被烧伤的男人,实叙述自己的遭遇和感受,质疑萨拉斯特罗从未实现的承诺神殿,借此表达对启蒙思想的反思。

作品鉴赏

创作风格

沃尔夫冈·莫扎特的《魔笛》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作为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魔笛》中融入了众多歌剧元素,莫扎特创作性地采用了德语歌词,合了18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吸取了许多德国传统民歌和新教圣咏,并借鉴了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中的音乐元素来丰富歌剧体裁。这部作品中,莫扎特延续了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音乐均衡、对立的理念,融合了多样的音乐语言, 神秘、圣洁的神话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魔笛》不仅成为当时歌剧艺术的一朵奇葩,也为以后的德国浪漫主义的大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魔笛》是一部在音乐上高度融合的标志性作品。音乐形式上不仅融合了赞美诗、赋格艺术、民谣,更有庄严的合唱,戏剧性的声乐和对白,不仅将不同音乐形式的魅力在这部作品中充分自然地呈现出来,也将性格迥异的众多人物形象紧密嵌进歌剧的故事情节和音乐表达中。随着故事的不断展开展开,性格各异的的人物和着不同风格的音乐相继出场,多种风格融汇得恰到好处,在音乐整体上保持了高度统一,展示出了沃尔夫冈·莫扎特歌剧创作的高超水平。

剧情音乐

音乐特色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采用了许多的重唱,这种重唱的使用通过同时运用多个不同的音乐线,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和声学和旋律。歌剧《魔笛》运用各种音乐、戏剧表现手和方法、途径,把音乐不同声部、不同唱法、不同音色融入剧情发展之中,使情节主线与情感辅线互相勾连、互为因果,进一步营造了故事中激烈的戏剧冲突。歌剧中咏叹调、重唱、合唱等声乐曲使不同的人物用各自的特性音调唱歌,有力推动歌剧情节的发展,增强了歌剧音乐和情节的戏剧化和立体化效果。

除此之外,沃尔夫冈·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音色,尤其是在乐器组合上更是十分巧妙,莫扎特在器乐方面极大的运用,让纯音乐也成为这部作品在诗意、戏剧性上的表达载体

乐曲赏析

整部歌剧由序曲揭开序幕,《魔笛》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整个曲子既有纯真的童话色彩,也有感人肺腑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色彩。

随着序曲进入歌剧所描绘的故事后,莫扎特用不同的音乐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萨拉斯特罗的咏叹调《伊里斯和俄赛里斯神》,以F大调的调性、3/4的节奏、单二部的曲式结构、跳进音程的旋律,生动地刻画了萨拉斯特罗充满仁慈又成熟稳重的性格特点;帕帕盖诺的咏叹调《我是快乐的捕鸟人》,以C大调的调性、2/4的节奏、典型分节歌结构形式、分解和弦式伴奏织体、诙谐风趣的歌词、德国民俗音乐的音调和自述式的演唱,形象地表现了帕帕盖诺善良、开朗的性格。

歌剧《魔笛》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相当的多,如夜后的咏叹调、帕帕盖诺演唱犹如童话般的歌曲、祭司的合唱、萨拉斯特罗的咏叹调,以及帕帕盖诺与帕帕盖娜的二重唱,沃尔夫冈·莫扎特为《魔笛》赋予了生命,他的音乐清晰明朗,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丰富的活力及生命力。在《魔笛》中,无论是帕米娜的悲剧音乐风格, 夜后张狂愤怒之态的音乐, 亦或是帕帕盖诺的明亮民谣,都能够看出莫扎特在生命的最后将自己的音乐风格进一步丰富, 更具有包容力和多样性,简单通俗的性格气质与他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自然多元而精致的音乐。

角色塑造

在《魔笛》的创作中,莫扎特在注重通过音乐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与内心,更好地塑造角色。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著名的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多么美丽的肖像》)旋律极其优美,演唱一开始便从小字组的降B向上跨越六度,表现出一种被帕米娜的形象所惊艳,表达咏叹调的主题,在音乐与演唱中传达塔米诺拿到侍女给他帕米娜肖像时看到帕米娜美丽的样子,内心悄然心动的感觉,在进行到第16小节时, 由原来的E大调进行移调,转换到了降B大调,表现男主角对帕米娜感情的增强,对帕米娜的爱恋之情在塔米诺内心中徐徐升起,抒情式的细腻音乐很好的描画了塔米诺这一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

帕米娜咏叹调《我感到》中,第一乐节采用了6/8拍的节奏、g小调的调性和单主题两段体的曲式结构,音调忧伤而含蓄,抒发了帕米娜的忧虑而无奈的情感;第二乐节却运用了密集的32分音符的节奏,与第一乐节的节奏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了帕米娜为幸福而抗争的决心;第三乐节用降B大调的调性和类似花腔的音调,既表达了帕米娜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抒发了帕米娜无尽的痛苦之情,让观众对角色产生怜悯之情的同时也给予其美好的祝福。

《魔笛》第二幕中的夜后这一角色演唱的《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是一首广为人知华丽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歌词大意是象征邪恶力量的夜后让善良的女儿用匕首杀死萨拉斯特罗,该唱段带有十足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

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开始的抒情逐步过度到花腔唱段,在演唱至四小节后进人炫技的高音区,而后连上行旋律连续地使用与跳进形成高亢的情感基调,强调着“复仇”的核心思想内容。歌曲中华丽的花腔乐句,伴随着同音的重复和分解音型在高音区反复使用,充分展现出了花腔女高音宽广的音域以及金属般穿透力的非凡音色。沃尔夫冈·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画夜后的本质性格特征,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及讽刺的色彩,夜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一个反派角色,但咏叹调的美妙音乐却让这样的角色给欣赏者以至高无上的美感。夜后这一角色的另一首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也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有着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极具考验和挑战。

作品影响

《魔笛》是沃尔夫冈·莫扎特最后的歌剧作品,这部歌剧可以说是德国歌唱剧的集大成之作,剧本为伊曼纽尔·席卡内德(Emanuel Schikaneder)所作。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流行于德国北方为中心,再逐渐传传到维也纳后,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德国歌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创作的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它标志着十八世纪德国小歌剧的发展告一段落,为后来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基础。从音乐方面看,沃尔夫冈·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魔笛》对歌剧创新带来极大影响,给韦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及德国浪漫派作家等艺术家启发,助推欧洲歌剧发展。有人曾问贝多芬最喜欢莫扎特的哪部歌剧,他的回答就是《魔笛》。31岁时,贝多芬根据这首二重唱,谱写了一组给大提琴钢琴变奏曲。著名作家萧伯纳曾评价《魔笛》的音乐是直接“从上帝的口中发出的”。《魔笛》诞生200多年来,一直在歌剧世界中保持着极高的上演率,深受全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也在不断被重新改编、演绎出多个富有前卫艺术色彩的现代新版本,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歌剧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