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拉吐乡 :吉拉吐乡

更新时间:2024-09-20 11:50

吉拉吐乡南与王府镇接壤,西与额如乡白依拉嘎乡毗邻。东北与扶余市隔江相望,北与前郭镇相连。下辖8个行政村1个良种场,19个自然屯,4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4,832户,其中农业户数为4,220户,总人口为19,531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2,000人;劳动力总数为7,927名,其中男劳动力为4,566名;党委下设18个党支部,划分43个党小组。其中村场级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各9个,村场设党小组33个,机关企事业设党小组10个,党员总数为364人,乡政府下设11个站办所,即:农业站、农机站、农经站、水利所、畜牧站、文化站、司法所、林业站、广播站计划生育站、土地所。总幅员面积13,170公顷,其中土地面积为7,100公顷,林地面积为375公顷,水域面积为3,700公顷,在土地面积中耕地总面积为5,000公顷,水旱田面积各占2,500公顷。

地理位置

吉拉吐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人民政府驻地前郭镇东南12公里。东经124°49′至125°07′,北纬44°56′至45°07′之间。东隔松花江扶余市永平乡相望,西与新立乡毗邻,南与王府站镇接壤,北与前郭镇相连。东西最宽12公里,南北最长19.5公里。

历史沿革

地锡伯屯。1946年建区,驻地吉拉吐屯,以驻地得名吉拉吐区,名称沿用。“吉拉吐”系蒙古语,汉语意为“缨”。吉拉吐乡地处松花江南岸,是个多民族集居的地方。清朝康熙帝六十年间就有锡伯族人奉圣旨来此居住给皇上捕鱼。清乾隆末年又有蒙古族满族来此放牧垦荒,生息。清朝后期、民国时期至1936年(伪康德3年)辖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公努图克(区);1937年(伪康德4年)辖于第二努克(区);1940年(伪康德7年)辖于吉拉吐努图克(区);1945年“八·一五”光复,1946年3月设立吉拉吐区(八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划分为韩家店乡、七家子乡、朝鲜民族乡,境内隶属于朝鲜民族乡和七家子乡;1958年4月,朝鲜民族乡更名为吉拉吐乡,境内隶属吉拉吐乡;1958年10月,吉拉吐、韩家店、七家子三乡和七家子农场合并成立长江人民公社;1959年春,七家子农场分出,本境内成立吉拉吐人民公社;1983年改成乡建制为吉拉吐乡。1992年底,经县人民政府决定,将粮窝村和鲜丰村划归前郭镇

自然环境

1、地质特征 吉拉吐乡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地质盆中央凹陷区。下白垩系地层覆于前侏罗系变质岩之上,下白垩系从下到上为六个地质组,即:泉头组、青山口组、嫩江组、登楼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其中,登楼库组(今咚勒赫),埋深1580米左右。岩性组合由暗紫色、灰色、深灰色泥岩和粉砂岩、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再向下过渡到灰白色砂砾岩。砂量丰富。 2、地貌特征 吉拉吐乡地处松花江南岸,松嫩河谷平原。地势平坦,为沿江地带。由于境内哈达山由东向西延伸,形成一道长土岭,岭上为台地。多沙质土壤,土质瘠薄。岭下为沼泽地,多是草甸土、冲击土和泥碳土。

3、气候特征 吉拉吐乡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四季分明,春季风大少雨,冬季干寒少雪,平均气温4.5°年平均降水量455毫米,无霜期144天左右。

4、水文特征 地表水充足。第二松花江从境内通过。前郭灌区第一、二抽水站建在境内。一总干和二总干横贯境内。

地下水源丰富。以哈达山为代表的地下水层,岩性为砂、砂砾石,透水性好。地下水自流泉多处,集中分布在扎罕布勒格村、上嘎罕扎布村、下嘎罕扎布村和扎拉吐村一带。自流泉长年流淌,严冬也不结冰。水质清洁,水流平稳,水温在5℃至13℃。出水量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5 、土壤特征 吉拉吐乡由于境内哈达山由东向西延伸,形成一道长土岭,岭上为台地,多沙质土壤,土质瘠薄。岭下为沼泽地,多是草甸土、冲击土和泥碳土。

6、矿物资源 吉拉吐乡境内有丰富的泥炭、油母页岩膨润土、水砂、混砂、江砂、河流石、狼屎泥等矿 物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咚勒赫屯的沿江地带和扎罕布勒格、上嘎罕扎布、下嘎罕扎布村的沿山地带。

7、农作物 吉拉吐乡属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中北部松嫩河谷,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花生、谷子、芝麻、绿豆等。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玉米,产量分别为每公顷9000-10000和8000-9000公斤。

交通通讯

1、交通便利 吉拉吐乡拥有便利的交通。第二松花江水路畅通,境内乡村道路平坦,通往邻近乡镇场道路通达。302国道从境内南北穿过,长白铁路从镜内南北通过,辖区内有哈玛尔、七家子二处火车站点。七家子站位于吉拉吐乡小七家子屯西侧。七家子站是长白铁路线之间办理客货接运业务的四等站。于1934年长白铁路线开始施工,1935年(伪康德2年)11月1日本线铁路竣工通车,同年在此设车站。由于该站址建在老七家子屯西附近处,故命名为七家子站。1946年因解放战争需要,本线铁路拆线停用。1971年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至长春段铁路修复通车,开办营运至今。

哈玛尔站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南11公里。建于1935年(伪康德2年)。长白铁路1935年通车,在此设一车站,因距哈玛屯较近,故取名哈玛站。当时铁路工人李万明、刘连成、王玉等几家迁此居住,后住户逐渐增多,形成屯落,故得名哈玛站。“哈玛”系蒙古语,音译不正,1981年地名普查中进行音译调整,蒙语正音为“哈玛尔”,汉语意为鼻子。辖于上嘎罕扎布村。

水路运输第二松花江从境内流过,溯水而上可至江城吉林市,顺水而下至冰城哈尔滨市,水运通畅。

2、通讯快捷 程控电话遍布吉拉吐乡各地,移动和联通网络在吉拉吐乡覆盖率达100%。网络应用正吉拉吐乡铺开。吉拉吐乡通讯快捷、畅达。

乡土文化

少数民族

锡伯族吉拉吐乡共有锡伯族251人。他们的先人是清代乾隆从顺天府(北京城)被派来此地捕猎鱼的,居住在现今的吉拉吐乡锡伯屯村。如今,多以种植水稻为主。锡伯族人历史上虔信祖先神灵。从前,多供奉“喜利妈妈”(保佑家庭人口平安的神)和海尔堪(保佑草原、牧畜的神)。宗教信奉藏传佛教。风俗习惯与蒙古族相似,是有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本地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

满族在吉拉吐乡境内居住的满族有227人。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古老民族,文化悠久,素以能骑善射著称。从前,多居于松花江畔,以狩猎为主男子多穿长袍马褂,妇女喜穿旗袍。多使用“条桌”和“火锅”等生活用具和食具。对馒头一类的食品统称为“饽饽”。宗教信仰萨满教,供奉“祖宗匣”和“神杆”。喜跳“单鼓舞”。

蒙古族蒙古族是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主体民族,人口为5.04万。是县境内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吉拉吐乡境内生活的蒙古族人口为1362人。

民俗风情

在衣食住行方面,从前,为适应草原游牧生活的需要,常穿蒙古袍和蒙古靴;手把肉、奶酪、奶干炒米是日常的上好食品;主要住宅是蒙古包;出行常骑马或坐勒勒车。随社会的发展,多数传统生活方式已经改变。

在婚丧嫁娶方面,实行男方到女方家迎亲和欢唱婚礼歌曲等习俗。历史上丧葬有土葬、火葬和水葬等形式。

蒙古族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如猎日、祭敖包、成吉思汗大祭等。还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如新年、春节等。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有献哈达、献德吉敬酒、敬烟、敬茶等礼仪习俗。

在宗教信仰方面,先前主要信仰萨满教,称为“博”。清代后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吉拉吐乡土地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00公顷,水旱间半,荒山荒坡1,725公顷,林地375公顷。吉拉吐乡大部分耕地土质2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地结构较好,坎下平原地段适于发展水稻,王府台地适于发展粮经作物、蔬菜和林果生产。吉拉吐乡南北长19.5公里,东西宽12公里,吉拉吐乡幅员面积118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2883公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3公顷。林地面积826公顷,其中经济林面积47公顷。草原面积726公顷。水域面积2903公顷。村屯、道路建设面积770公顷。其它用地面积2170公顷。

水产资源

吉拉吐乡东临第二松花江,前郭灌区、二电灌站的主渠道从乡内南北两端由冬至西横穿而过,有着“草原运河”美称的引松渠干流经乡境腹部。这三条人工水系再加上清澈缠绵四季长流的泉水,为吉拉吐乡水田发展形成了易灌易排的自然条件。——水利资源丰富,地表水充足。第二松花江从境内通过。前郭灌区第一、二抽水站建在境内。一总干和二总干横贯境内,吉拉吐乡水田灌溉面积达3000公顷。

第二松花江支流―咚勒赫沟。由于山水自西向东冲击而成,咚勒赫屯入第二松花江。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82.2平方公里。

——水利基础设施完备。吉拉吐乡水利设施逐年得到完善,水利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吉拉吐乡共有引水闸19个,桥10座,涵4个。吉拉吐乡共有机电井14眼,小井332眼。

灌区第一抽水站(哈达山抽水站)位于吉拉吐乡大七家子屯东南1.5公里。在松花江左岸的哈达山脚下。建于日伪统治时期的1943年,是前郭灌区一灌区水田灌溉的供水站。现有配套800千瓦机组6台,每台出水量8立方米/秒。可灌溉水田26.4万亩。

灌区第二抽水站位于吉拉吐乡锡伯屯北1.5公里处,松花江左岸。建于1943年,是前郭灌区二灌区水田灌溉供水站。内设6台水泵,年实际抽水量达到2亿立方米。可灌溉10万亩。

锡伯屯一号桥(引松桥)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东南0.5公里图乌公路上,横跨引松渠道,桥长74米,宽16米,载重量20吨,上部是梯形桥梁,下部为钻灌注桩的4孔桥。该桥建在吉拉吐乡锡伯屯村境内,此桥又排列第一号,故取名为锡伯屯一号桥。

锡伯屯二号桥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2.5公里图乌公路上,横跨引江二总干渠。桥长106米,宽16米,载重量20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下部为灌注桩的5孔桥。该桥建于1976年10月,于1979年开始使用,因该桥建在锡伯屯境内,又排列为第二号,故取名为锡伯屯二号桥。

七家子一号桥位于七家子屯南6公里图乌公路上。横跨人工一泄干渠。桥长40米,宽16米,载重量13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为双曲拱式,下部为灌注桩的三孔桥。此桥建于2002年,该桥建在吉拉吐乡七家子村境内,又排列第1号,故取名为七家子一号桥。

七家子二号桥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东南5.5公里图乌公路上,横跨引江一总干渠,桥长为105米,宽16米,载重量13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为工字梁,下部为钻孔灌注桩的微弯式9孔桥。该桥建于2003年,因该桥建在吉拉吐乡七家子村境内,又排列为第二号,故取名七家子二号桥。

——大气降水适中。年降水量在455mm左右。

地下水源丰富。以哈达山为代表的地下水层,岩性为砂、砂砾石,透水性好,地下埋藏深度为20-60米,单井出水量一般为100吨/小时以上,矿化度小于0.5克/升,含量0.5-1.0毫克/升,地下水类型为重磷酸钙型水,境内地下水系也属越流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组。

——地下水自流泉多处。绵延吉拉吐乡境内哈达山有13处自流泉,分布在上嘎罕扎布、下嘎罕扎布、扎罕布勒格和咚勒赫四个村。自流泉长年流淌,严冬也不结冰。水质好,水流平稳,水温在5℃至13℃。出水量不受季节影响。

生物资源

由于长期的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小气候,为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据统计,境内野生植物就有400多种,其中:

食用类:黄花菜反枝苋、苣麻菜、蒲公英、薤白、山韭菜、草蘑、地环、西田谷(线菜)、山荆子山葡萄、山楂、红原鸡豆、山里红、酸塔等

油料类:苍耳大籽蒿、叶底珠、文冠果

药材类:狼毒苦参毒芹、野大麦、宽叶香蒲、黄芪、车前、蒲公英、大戟、茵陈蒿、苍耳、甘草、远志、防风、地榆草木樨胡枝子等十几种等

芳香类:艾蒿、蚊子草鸢尾菖蒲

纤维类:芦苇、野亚麻、披碱草

饲料类:羊草、苜、野灰菜、星星草、碱蓬子、苦抓马齿苋等。

编织类:水葱、芦苇、胡枝子、梢条、春榆、小樟子草、三棱草、各种树条等

观赏类:百合、双丝败酱飞燕草草芍药

——野生动物资源:有狐狸、欧洲狗獾、貉子、野兔、豹猫刺猬亚科黄鼬蒙古黄鼠、蝙蝠、鸿雁、燕子、红原鸡、水老、沙半鸡松鸡、灰鸥、鹭、水鹳、水鸡、鹌鹑、鸮形目山鹰、山鸽、百灵、叫天子、喜鹊、乌鸦、蛇等上百种。

鱼类:主要是生长在松花江、境内各引泄渠内及稻田地、泡泽等水域。主要品种有:草鱼、白鱼、鲤鱼、鲫鱼、青鱼鲇形目、黑鱼、麻鲢鱼、嘎鱼、鳇鱼、船丁子、白膘子、黄姑鱼、葫芦子、吉勾等。还有沙鳅泥鳅毛虾、米虾、南美白对虾等。

此外,还有鳖、蚌、海狸鼠及蛙等水生动物。

矿产资源

吉拉吐乡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丰富的泥炭、油母页岩膨润土、水砂、混砂、江砂、河流石、狼屎泥等矿物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咚勒赫屯的沿江地带和扎罕布勒格、上嘎罕扎布、下嘎罕扎布村的沿山地带,为城乡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

物产资源

1.有以油母页岩为原材料加工生产的页岩陶粒和页岩陶粒块超轻体建筑材料,年可生产26,000立方米米,远销省内外,供不应求。

2.有优质品牌大米,生产基地为2,500公顷,年生产能力为1700吨。

3.花生、芝麻种植1,000公顷,年总产量为300吨。

4.河流石、江砂、综砂储藏量很大,年开采量分别为20,000立方米、2,000立方米和5,000立方米。

旅游资源

吉拉吐乡境内有风景优美的哈达山旅游区,位于松花江西岸。哈达山位于松花江西岸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吉拉吐乡境内,山高185.5米,临江市横断面如刀削斧劈,既高又陡“哈达”系蒙古语,意为陡峰,因该山临江一侧断面又高又陡,故此而得名。乘船望去,便见那千百层排列整齐的岩石组成的千层断壁岩;登山远眺,顿觉天地苍茫,江山如画,是俯瞰松花江的最佳之处。目前,这里正在积极筹建大型水库哈达山水库。水库建成之日,这里将成为吉林省第二个丰满水电站,成为松原市重要的旅游景区。

1988年,乡政府本着“依山规划,顺水发展,保持原貌”的原则,将哈达山辟为风景区,修筑进山道和十几处景点,栽植易于成活与生长的各种树木。

哈达山整个山体多半为风化的油母页岩构成,呈红和青绿色,高耸陡峭,形成了千层断壁岩,在其北侧半山腰处有一岩洞,传说叫“仙人洞”。距“仙人洞”不远处便是“滴水壶”。因在山顶上有一小股清泉汩汩流淌,仿佛一把水壶徐徐倒水,四季不断,因此得名为“滴水壶”。除这些自然古迹景观之外,逆江而上十余华里,便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赤岩裸露、褶皱垒迭的“玫瑰峰”古文物遗址。主要遗物有鼎足、鬲足等陶器残片及各式器壁、器耳、口沿等生活用具残件。

经济建设

结合吉拉吐乡实际,按照人代会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要实现经济总收入320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000万元,牧业收入6000万元,乡村企业和劳务输出等13000万元。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主要就是靠两手抓,也就是一手抓农业产业化建设,突出抓好农业的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一手抓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实行企业带动,产业拉动。此外,还重点抓了信息建设,努力更新观念,创新思维。

过去,由于信息滞后,人们的观念陈旧,传统的观念梏着吉拉吐乡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以来,乡党委在集中精力抓经济的同时,从服务“三农”的实际出发,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信息渠道。

一、努力实现“村村通”建设。

筹资200多万元为各村修建砖路,实现道路村村通;协调资金300多万元,为各村安装程控电话,协调资金200万元,为各村安装闭路电视,实现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的全面覆盖。已有10个乡直单位,8个个人体工商业和3个村实现网络链接。大量的信息涌入千家万户,闭塞的农村活了起来。人们学会了通过信息引进项目和销售产品。比如,2007年,北显米业公司通过省农网得知种植“秋田小町”这个水稻品种有利可图,便在进一步市场考察的前提下,同锡伯屯村农户签订了400公顷的订单合同,农民每斤水稻比其它的品种多收入0.10元。咚勒赫村去年种植花生1000公顷,由于干旱,花生减产近二成,收获以后,一些人急于出手。花生协会通过网络,了解到各省花生行情,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农民,结果,绝大多数农户都卖上好价钱。仅此一项,全村就多收入200万元。乡政府也通过网络平台,先后招商引资3000多万元,使北显公司、畅销米业、汇丰塑料门窗、煜粟米业等较大型企业来吉拉吐乡安家落户,较好地拉动了吉拉吐乡的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吉拉吐乡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共识。

二、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实现小乡连着大世界

尽管在信息化建设上走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这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的需要还相距甚远。尽管实现了与外界的网络链接,但是推介和宣传展示以及服务吉拉吐乡三个文明建设的信息平台还没有真正地建立。年初,省信息产业厅和市县信息产业局给创造了成立政府网站的机遇,使吉拉吐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网站。为了抓好网站建设,乡党委承一名副书记亲自抓,一名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较高的干部具体负责网站建设。各部门认真提供资料和数据,工作人员认真采集编辑,市县信息产业局专业人员具体指导,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吉拉吐乡政府网站的基本建设。乡镇动态、乡镇概况、组织结构、政务公开、政府工作、党建工作、法律法规、农业信息、特产行业、招商引资、乡村企业、新农村建设、乡土文化、风景旅游等版块内容丰富、鲜活生动,信息量大,推介空间广。乡政府网站为推介农副产品提供了一个平台,切切实实宣传本地的特色经济和优势资源,让农民亲身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了便利和实惠。乡政府公开电话明显增多,许多客户把电话直接打到乡政府,询问当地水稻、花生、生猪、家禽、鱼、杂粮杂豆、草帘、草袋、草绳等农副产品的价格,洽谈业务。今年,锡伯屯村草编工艺品厂就是通过政府网站宣传新农村建设招商建厂的,总投资达200万元,这个草编工艺品厂的建立,标志着吉拉吐乡草编业由草编产品的粗加工向精加工迈进。一位原来在吉拉吐乡下乡现居广东省的知青于长山,看了吉拉吐网站时,高兴不已,在吉拉吐政府博客上写道:“家乡巨变,欣喜,有朝一日,回家。”

三、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了更好地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服务“三农”,促进吉拉吐乡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在近期做好三件事。

一是建立政府网站信息员队伍,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通过信息员,增加信息量,通过市、县信息产业局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岗位、技术培训,对网站各个版块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更新。

二是协调资金为各村增设网络设备,争取实现乡村联网,实现乡域内乡村及个体工商户、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的联络链接,不断地加强信息交流与勾通。

三是协调资金,加强对政府网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乡政府财力不足,对网站建设所需的投影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采集刻录等设备,过去一段时间还是借用,尽管近一个时期不能马上解决,党委政府还是要想办,尽快地一项项地解决,确保网站高质量,高效率地运行。

几点建议:

一是多搞一些网络建设方面的技术培训,这方面县、市已搞了多次,由于基层掌握这方面技术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是有这方面的人才,也只是初级水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培训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是政府网站首页新闻栏目,在更新时存在系统设置问题,更新时间总是覆盖旧闻,都显示最后更新时间。

三是网站容量小,图片上传不能超过幅,吉拉吐乡在网站建设中,多数图片、视频都是通过另建博客上传,然后通过超级链接才实现的,网站本身实现不了。

总之,“乡乡有网站”工程的实施,为搭建起与外界沟通信息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网站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技能培训信息、气象服务、灾害预防、劳务需求、政策法规和政务公开等系列服务;通过网站这一对外宣传渠道,进行形象宣传、招商引资、拓展本地产品销售渠道,获得更多合作与发展的机会。做为这项工程的受益乡镇,有决心在省市县信息产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地促进吉拉吐乡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为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