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 :绘画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更新时间:2023-11-09 21:47

农民画是绘画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又被称为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要题材,扎根乡村沃土,展现民风民俗。农民画种类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模仿写实型、继承传统型、抒情写意型、新潮时尚型。

农民画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是农民画多元兴起阶段。1958年,在中国“大跃进”形势下,促成以诗配画为特点的农民画兴起。从20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是农民画快速发展阶段。1991年,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农民画首次统一名称,首次建立国家一级社团组织,首次统一谋划中国农民画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农民画走向辉煌的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画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原地区300多个县经常开展农民画活动,有130多个画乡经常参加全国性的画展和各种交流活动。

农民画根植于悠久的民间艺术沃土,倾注着劳动人民纯真质朴的情感,其创作题材源于乡间,形式新颖大胆,表现了民风、民俗、民情,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

历史沿革

农民画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为农民画多元兴起阶段。1958年,在中国“大跃进”形势下,促成以诗配画为特点的农民画兴起。江苏邳州市、河北辛集市义县、陕西鄠邑区的一些农民拿起笔来,开始吟诗作画。同年9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美协等在北京举办了“邳县农民画展览”。1971年,陕西西安市举办了“户县农民画展”。1973年,在北京全国美术展览会上,举办了“户县农民画展”。不久,在中国8个城市联展,并赴阿尔巴尼亚展出,扩大了农民画在中国内外的影响。这一时期,北京房山区、河南舞阳县、吉林东丰县、上海金山区、天津北辰区等30多个县都开展了农民画创作活动。

20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为农民画快速发展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金山、浙江嵊泗县、重庆綦江区等地农民画大胆创新,形成多种风格并存的新局面。1983年10月,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首次主办“全国农民画展”。1988年3月,文化部社文局颁布《关于命名户县、金山等45个县、市、区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文件,进一步推动了农民画在全国的发展。1989年,经农业部批准,农民日报社主办了“首届中国农民画展”。1991年12月,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农民画首次统一名称,首次建立国家一级社团组织,首次统一谋划全国农民画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鄠邑区东丰县等县相继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农民画展,各省及省际之间也举办各类农民画展,这促进了农民画的大交流、大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农民画走向辉煌的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画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原地区300多个县经常开展农民画活动,有130多个画乡经常参加全国性的画展和各种交流活动。吉林东丰县、陕西户县、上海市金山、浙江秀州、广东龙门、重庆綦江区等30多个画乡发展较快。新时期农民画的发展形成机制,注重产业化和基地建设,注重农民画创作质量的提高、注重农民画的理论研究,注重农民画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出版,注重农民画国内外的宣传交流。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举办各类画展,宣传推介了一批画乡,连续5年评选了“十大农民书画家”。

相关分类

中原地区各地看,农民画种类繁多,色彩纷呈,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原生的视域,模仿写实型;二是民间的视角,继承传统型;三是创新的视界,抒情写意型;四是现代的视野,新潮时尚型。

地方特色

六合农民画

六合农民画是南京民俗绘画艺术,起源于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四合农民画。地处江淮流域,因区划调整2000年3月由原冶山镇、四合乡、东王乡合并而成,历史上农民习惯受到吴楚文化影响,民间盛行刻木剪纸、灶头画、中堂画、刺绣等。

六合农民画在风格上,既有江南水乡的秀丽委婉,又有淮北平原的粗犷豪放和质朴;题材上,有的取材于古老的民间习俗、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的取材于富有时 代气息的农村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手法上,以农民独创的绘画语言,构图不受空间和时间的束缚,色彩不受自然真实的局限,形体不受常规比例的制约,形成了 虚中见实、土中见雅、拙中见美、民族风格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风格。

1988年以来,六合农民画多次在世界各地展出,多次获得荣誉,六合也获评为“中原地区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邳州农民画

邳州农民画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现的农民画乡。1955年春,新中国第一幅农民画《老黄牛告状》就诞生邳州。1958年,邳县(今邳州市)农民画创作形成高潮。

邳州民间绘画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市内大墩子遗址和刘林两处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器,彩绘技法已显成熟;占城白山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已刻出精美的人物、鸟兽图像;上古的“春牛图”遗传至今,滩上乡不少村家家户户在立春日,用红土在墙上画一牛一犁焚香礼拜,祈求丰收年成。出土文物和民俗活动印证出邳州市民间绘画悠久的历史。邳州民间绘画的品种有:手绘年画、刻板年画、喜床画、糖画漆画、玻璃画、吉祥丝印画、古建筑彩画、农民画等9种。邳州民间绘画早期以“门神”“司命帝君”等巫术祭祀画为主,单线平图、色彩单调。唐宋以来画面规整、色彩鲜亮。元、明、清至民国水墨山水画、彩色工笔画发展迅速,出现各种绘画专业户及画坊,画面秀美,装饰精良。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绘画有较大发展,学校开设美术课,有专业教师授课,五、六十年代有出名作者近百人,其中王怀礼、顾林祥、候德明、姚兴宏等作者出版了“山水画集”“工笔花鸟画集”“连环画集”等。并于那时兴起农民用彩笔在墙上作画,时称农民壁画,内容多歌颂新人、新事,批评社会恶习,到五十年代改称“农民画”,农民画是在“春牛图”的基础上借鉴民间绘画元素发展起来的新式画法,它是邳州市民间绘画的一枝奇葩,邳州农民画是由传统民间绘画发展演变而来的,以自有夸张的手法、强烈的色彩、浓厚的乡土气息为特点,经过长期的发掘、培育、壮大,使邳州农民画成为具有现代审美情趣的一种新的绘画形式。

安塞农民画

安塞区农民画是延安市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与安塞剪纸一脉相承,其构图手法大胆豪放、造型夸张、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巴勃罗·毕加索之作”。安塞民间绘画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全国兴起的农民画创作热潮中诞生的一种以农民绘画作者为主体的创作形式,为当时美术创作注入了一股清新的乡野之风,吸引了许多专业、著名的画家先后深入到农民画乡学习体验创作,而安塞民间绘画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安塞民间绘画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其植根的黄土高原的孕育与滋养。绘画创作在作者构成上主要以农民作者为创作群体,在题材上主要以农村生活为展示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以民间传统手法如剪纸、箱柜画、蛋壳画、刺绣、扎染为基础,具有朴茂雄厚,质朴隽永的风格。

1982年起,安塞农民画先后在全国各地展出,其中有40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多喜》等7幅作品参加了法国独立沙龙美展,安塞农民画开始走向世界画坛。1986年,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原地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006 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农民画前期以曹佃祥、白凤兰、高金爱为代表人物,后期以李福爱、王福丽等为代表人物。近年来,又涌现出孙殿珍、徐瑛、孟梅芳、陈海莉、陈莲莲等一批新秀。1982年,民间艺术家李秀芳赴法国进行了访问表演,这是中国农民艺术家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987年,在全国首届农民书画大赛中,安塞区选送的五幅农民画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牛头》获一等奖,《伏虎》获二等奖,《毛野人》《十二生肖》和《猴吃烟》获三等奖。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塞农民画已形成了以农家妇女为代表的创作群体,创作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道绚丽多彩的文化风景线。

永丰农民画

永丰农民画,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沃土,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神奇瑰丽的色彩、纯真质朴的艺术境界,焕发出现代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光彩。永丰农民画经历了诞生、成长和发展三个时期。永丰农民历来擅长手艺,这里的木匠、篾匠、漆匠和织女素以精雕细刻、图案美丽而享誉四方。永丰农民酷爱作画,耕作之余、闲暇之时,往往是放下锄头、镰刀便拿起画笔涂抹。

1983年8月1日至10日,永丰县文化馆举办了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农民遍及全县每个乡镇。负责辅导的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县文化馆美术辅导干部王小玫。在王小玫的精心辅导下,参加培训的28名农民创作了41幅农民画,王小玫从中挑选25幅参加吉安地区第二届农民画评比,获得11项奖。1984年,在江西省第二届农民画展上,永丰农民画一举夺得23项奖。此后,一大批农民纷纷拿起了画笔,积极投身到农民画创作队伍中来,在永丰县掀起了一股农民画创作热潮。永丰县文化馆每年都要举办一至两期农民画培训班,并请来省、地群艺馆的平德威王修涛、王俊民等画家授课,作艺术指导,使农民画的质量提高很快。1990年9月,120幅永丰农民画作品在江西省会南昌展览,每天参观的人数达2000多人。

永丰农民画的艺术特点是充分运用概括、变形、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用大色块以哲理性构成画面,把传统民间绘画和外来艺术巧妙地汇入农民画创作中,既有强烈的地方性,传统的“土”气,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现代的“洋”气。它取材广泛,既有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地方特产,也有山区面貌、时代新风。反映这些题材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以吸取传统民间剪纸、壁画、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见长,有的以强烈的色块对比、新颖夸张的变形手法著称,有的以饱满的装饰组合构图、绚丽的色调、深层的构思而妙笔生辉,因而在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

经过多年的发展,永丰农民画队伍不断壮大起来,截至2003年,永丰县有16个乡镇成立了农民画协会,会员达2300多名,其中有20多人加入了省、市美术家协会。永丰县坚持常年作画的农民有300多名。多年来,永丰农民作画4000多幅,其中有1000多幅农民画被县文化馆、市群艺馆乃至全省、全国美术馆展览和收藏,200多幅农民画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9幅农民画被编入江西省小学五年级美术课本。全县涌现出一批较有名气的“农民画家”,如徐和平的《牛的朋友》、姚建军的《暮归》荣获全国“艺术之乡”艺术精品展示大赛二等奖,解振寿的《鸟语花香》、曾庆春的《山村新曲》、金戈的《民舞山神》、晓林的《打麻子》、高平勇的《闹端午》等5幅农民画作品入选“首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并获优秀作品奖。1992年10月,永丰县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农民画之乡”称号,1993年12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东丰农民画

吉林东丰县与上海金山区、陕西户县并称为我国三大农民画之乡。“五山、一水、四分田”,处于长白山分支哈达岭余脉的东丰县,自然环境优越,清代被辟为盛京围场、史称“皇家鹿苑”,是中国著名的梅花鹿之乡。

20世纪70年代初,东丰县红石乡红榔头村的十几位农民自发成立绘画小组,由此开创了东丰农民画的新纪元。宣传画和年画以及墙报画等艺术形式成为了当时作者临摹和创作的对象。到了80年代,张玉艳创作的农民画《幸福的晚年》获1983年首届中国农民画大展一等奖,奠定了东丰农民画基础。1988年,东丰县成为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9年,东丰农民画入选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丰县为传承和发展农民画、加大农民画队伍建设,每年都要组织农民画人才培训,针对不同层次开设初、中、高级农民画培训班,从兴趣入门,到提高技法,再到高级研修,结合农民画进课堂活动等精准定位,靶向培训。经过多年的努力,东丰县农民画创作队伍已经达到52000余人,其中骨干作者发展到400余人,中国知名作者40余人。

内黄农民画

内黄农民画是枣乡内黄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线条古朴,色彩鲜明,造型生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大胆的吸收现代派艺术之长,以勾线为主,用不同的线勾勒不同的形体,以红、绿、黄、蓝、黑单色为主,并用当地特有的土制颜料,形成强烈的民俗化色彩,具有“质朴、淳厚”的人物造型和“笨拙、粗黑”的表现形式,在讴歌党的富民政策,展现农民新的生活,描绘农村新风貌和新风情的创作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1992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内黄现代民间绘画展”。1993年,枣乡内黄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1999年,作为河南省对外交流项目赴新加坡展出。2001年,在陕西户县联展。之后,作为安阳市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赴日本展出。由于受李剑晨,陈希庐等前辈画家的影响,内黄农民绘画蔚然成风,这些农民画创作者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凭借对绘画对生活的直感,用纯朴天然的笔触,讴歌美好的田园生活,极富生活情趣。

内黄农民画透视出民俗的美感,是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的积淀和当代文明交融而绽放的民间绘画艺术之花,因此,它是中原民俗美感较为集中的形象反映。历史上广泛流布于民间的绘画,如陶绘、泥玩绘、壁画、箱柜画、玻璃画年画等,都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内黄县现代民间绘画的实用价值已经微乎其微,随之而来的则是以独幅画形式创作的体现人们朴素审美价值的农民画作。

日照农民画

日照农民画兴起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为中原地区“三大农民画乡”。1988年,日照市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7年,“日照农民画”被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遗。

1980年先后有20多幅作品被多家报刊刊登,并著文给予高度评价。1983年有22件作品参加了“山东省农民画展”,其中有3件作品参加了全国农民画展。傅承玉创作的《丰收场上》和庄殿龙创作的《建设中的石臼港》荣获二等奖。1985年,山东省第一家农民画协会“日照农民画家协会”成立。1986年应山东工艺美术学会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邀请,日照市农民画在济南展出。1987年5月,日照农民画登上了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在此作了专题展出,受到了观众与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在表现形式上,日照农民画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吸收融合了汉代画像、民间抹画、木版年画刺绣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特点,并将其传承与发展,使作品构图饱满丰富、多而不乱。他们不讲透视、不重比例,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使画面具有浪漫稚拙、积极明快的风格,及独特的装饰美与形式美。在用色上,他们大胆使用红、绿、黄、蓝等纯色,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刺眼,颜色单纯而不单调,呈现出清新、明快、和谐的艺术效果。

舞阳农民画

舞阳农民画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为配合当时的生产运动,中原地区上下兴起壁画热潮,就是在这种以墙壁为载体、以“普罗艺术”为风格的绘画中,通过反复的探索、研究和升华,舞阳农民画于70年代后期逐步趋向成熟。自上世纪70年代起,舞阳农民画就在河南农民画展中崭露头角,1984年河南省第二届农民画展舞阳农民画入选21幅,名列前茅。1987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览”,舞阳农民画入选7幅,并被国家收藏。在1988年第一届河南艺术节上,“舞阳现代民间绘画展览”被列为十大展览之一。同年舞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此后,舞阳农民画多次被选入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有关展览,赴南美和欧洲展出。还先后入选《中国民间绘画选萃》《中国美术全集民间绘画卷》等大型画册。中国中央电视台曾制作《画乡采风》专题片,对其进行宣传报道。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舞阳农民画发展一度走入低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工作的日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舞阳农民画发展的政策措施,舞阳农民画又迎来了发展。2004年,舞阳农民画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保护名录。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被命名为第二届“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 ”。2008年,舞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绘画)”。2009年9月,在河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农民画展中,舞阳农民画获奖作品106幅,其中16幅作品获一等奖。同年12月,41幅舞阳农民画作为“中原文化宝岛行”河南农民画展暨河南民俗艺术展的核心内容,在宝岛台湾进行了展出,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0年5月,在省会郑州市举办了舞阳农民画专展。同年7月,在“农民画时代·时代画农民”全国农民绘画展中,舞阳农民画有8幅作品入展,舞阳县被列为全国十个有代表性的画乡之一。2011年9月,舞阳县与广东龙门、陕西户县、上海金山等七大画乡结成“农民画乡发展联盟”。11月,河南省舞阳农民画创作基地、舞阳农民画院揭暨第三届舞阳农民画大奖赛颁奖仪式隆重举行。在河南省人大举办的“加快领导方式转变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书画摄影展中,舞阳农民画12幅作品入展,荣获全省绘画类集体一等奖。    

2012年先后组织参加了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十四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评选、2012辽源东丰·中国农民画艺术节暨全国农民画展览、南京(六合)第二届全国农民画展等一系列全国性大型赛事活动。特别是9月18日,与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了喜迎十八大·我们的生活万事如意舞阳农民画巡回展启动仪式暨专题研讨会。12月7日,举办了河南省喜庆十八大·我们的生活万事如意——舞阳农民画巡回展(漯河站)开幕式暨第四届舞阳农民画大奖赛颁奖典礼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3年1月依托文化底蕴丰厚的九街胡岗村,举办了九街胡岗农民画村揭牌仪式,4月组织参加了“中国(开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展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评选。参加的漯河市首届“金三角地区杯”书画盆景艺术展,农民画作品荣获一、二、三等奖。组织参加的“漯河建市26周年成就展暨昌建地产集团10周年建设---百名画家画漯河美术作品展”活动,舞阳县17件农民画作品获奖。在经过60余年的发展后,舞阳农民画以其独特的风格蜚声海内外。     舞阳农民画以稚拙的造型,丰满的构图,强烈、沉着的色彩,质朴、纯良的意趣,为中外画坛所瞩目。

户县农民画

户县农民画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从剪纸、壁画、年画、刺绣等汉族民间艺术基础上衍变而来。农民画以朴实的绘画语言,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产劳动的壮观场面、热烈活泼的节庆场景和绚丽多彩的汉族民风民俗。户县农民画地域特色鲜明,画面简洁而饱满,想象大胆丰富,风格浪漫稚拙。

经过多年的发展,户县农民画累计创作作品100000余件,其中150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刊物发表,1200余件在国内各美术展览中获奖,9000多件应邀在90余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8700余件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先后有30人40次出国讲学、表演、办展。1988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户县为全国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008年及2014年,文化部先后两次命名鄠邑区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农民画)”,户县农民画被收录入中国现代美术史,邑区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一画乡。

金山农民画

金山区农民画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自成流派,将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壁画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在绘画中,以其色彩的强烈对比和质朴的艺术风格深受大众喜爱。

从1974年4月开始,金山县文化馆举办数次农民画培训班,起初的参与者是青年农民和下乡知青,他们有一定文化基础,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因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农民,创作也不规律,画作缺乏乡土味,无法打动农民群众。1978年4月,金山县文化馆开始吸收民间匠人参与创作。1980年4月,金山区农民画展首次在中原地区美术馆展出。之后,金山农民画先后赴美国比利时德国等国家展览。1981年4月,日本美乃美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国农民的绘》(中国金山农民画) 画册,这是金山农民画第一本大型画册。1982年10月7日,亨利·基辛格夫人南希来到上海,她观赏金山农民画之后赞不绝口,称赞作品有生活气息,色彩鲜艳,最终选取了五幅最喜欢的农民画进行收藏——张新英的《迎新客》、陈芙蓉的《重阳节》、王金喜《收丝瓜》阮章云的《福富》和陈卫雄的《斗牛》。从此,金山农民画走向了国际艺坛。1988年3月16日,文化部命名包括金山县在内的45个地区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1996年2月24日,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44幅金山农民画入选,其中阮章云《丛林放鹿》、入曹秀文《回娘家》获优秀奖,张新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机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8年12月,金山农民画院被评为“上海农村十大标志性改革成果”。

龙门农民画

龙门农民画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正式定名,具有独特的岭南特色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广东省唯一的农民画画种。经过多年的发展,龙门农民画已经从最初的立足原乡、自我发展,到跨界融合,走向世界。200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中国三大农民画乡”。

1972年,谭池发办起了龙门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标志着龙门农民画的创作真正起步。之后龙门农民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在2008年攀到顶峰。那一年,百余幅龙门农民画作品亮相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又相继登上世博会、杭州第19届亚运会等世界舞台。2013年,“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作品选用236幅龙门农民画,在全国宣传展示;2016年,19幅龙门农民画被选为“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作品元素。2020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疫情的非常时期,龙门农民画家用画笔绘出了广大干部群众坚守在社区防控阵地、广大医护人员奋战在救死扶伤阵地的场面。

龙门农民画将岭南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瑶族文化充分融合在一起,开创了“南蛮文化”这一独特文化视角,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在全国农民画中极具辨识度,被誉为“岭南艺术奇葩”。

秀洲农民画

秀洲农民画,又称“秀洲现代民间绘画”,中国十大农民画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发迹,培育了数百位农民画画家。秀洲农民画,为当地赢得数块“国字号”招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国家级的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佳传统文化传承节等。

1983年10月,全国首次举办“中国农民画画展”,秀洲区的9名农村青年美术爱好者用稚拙的线条描绘烂熟于心的生活场景,捧回了1个“全国首届农民画展”一等奖和2个“浙江省首届职工农民画展”一等奖。1995年,秀洲区在浙江省立项建造了第一座“农民画陈列馆”,至今已举办全国、省、市的艺术展览65次,接待参观群众9万多人次;2004年,秀洲农民画“一飞冲天”,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建设成果展与第二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同时举行,成为新世纪中国农民画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2019年,秀洲农民画展“五色土的浪漫”亮相斐济中国文化中心,40幅画卷生动展现了插秧、养蚕、种桑、逛庙会、踏白船等中国江南乡村场景。此后,农民画还“远赴”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向海外展现其多样性与鲜明的地域特色。

截至2023年,秀洲区全区共创作农民画作品4000多幅,有1000多幅次入选全国各种展览,3000多幅次在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展览,成为秀洲区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景观。

绥棱农民画

绥棱农民画起源于民间,最初的雏形始于清代的门斗画。挂门斗是当时的一种习俗,就是在屋门上方挂衣服的装饰画。绥棱农民画更加注重表情达意,形成了和鄠邑区农民画、金山区农民画齐名的绥棱农民画。

2011年,在首届黑龙江农民画双年展中,绥棱入展作品37幅,获奖作品12幅。2012年,黑龙江省美协选送全省优秀农民画作品到德国慕尼黑展出,绥棱12幅作品参展,其中孙铁成《火红的日子》、闫德刚《挂马掌》等4幅被德国收藏家收藏,其他作品被慕尼黑市政府收藏,同年黑龙江省美协授予绥棱为全省农民画创作基地。2014年,绥棱县6幅农民画作品参加在浙江杭州举办的“青山绿水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展,其中孙铁成获金奖,崔亚娟、陈小会、刘新春、赵明、王玉柱获优秀奖。

2016年,绥棱15幅作品入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农民画精品巡回展,并入展朵云轩杯首届上海全国农民画展、“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农民画作品展、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2017年由中国文艺网主办的中共精神中原地区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在全省入展3人中绥棱县有2人入展,孙铁成、汪源的作品《雨来了》《大雪无痕·大爱无疆》入展。2017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二十四节气·柯城全国农民画展中,其中孙铁成获奖,崔亚娟、汪源入选。2019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绥棱农民画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孙铁成、韩志学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隆德农民画

西海固这片土地上,农民画是隆德县民间画苑的瑰宝,许多在此生活生产的农民,手持画笔,描绘乡间泥土之上的所见所闻。绘画内容的变化,清晰反映出西海固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变化。隆德农民画的传承靳守恭是隆德农民画的开创性人物,带动了一大批农民画的爱好者,为隆德农民画的壮大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靳守恭的农民画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浓郁的乡土气息、新颖的题材、纯朴的造型、鲜艳的色彩等特点,受到了各界关注。靳守恭1988年被文化部授予“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的荣誉称号,先后在全国各级刊物上发表了200多幅农民画作品。

隆德县曾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拥有农民画、剪纸刺绣花灯泥塑砖雕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艺术。

简阳农民画

中国是文化大国,很多艺术在民间流传发展,简阳农民画是其中的一种。2016年以来,简阳市文化馆重新组建了简阳农民画创作骨干队伍,坚持举办农民画创作培训班。2020年以来,简阳农民画强势复苏,创作队伍迅速壮大,作品质量和数量取得长足进展,屡次入展中宣部、文旅部、中美协等国家级、省级、跨省级展览,成为简阳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仅在2023年,就有6幅简阳农民画作品入选中宣部、文旅部等单位举办的活动,另外还有23幅农民画作品入选“成渝地·巴蜀情”第二届乡村振兴农民画展。2023年12月29日,2023四川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优秀品牌、优秀团队名单揭晓,简阳农民画位列25个优秀品牌之一。

宁波农民画

宁波农民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这一时期的农民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除了传统题材,更多反映时代变迁、描绘生活生产、宣传时事政治,比如《大炼钢铁》《我们有了电》《拖拉机耕田》《农业学大寨》《精选早稻好良种》等,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自改革开放后,宁波农民画从宣传画逐渐走向欣赏性民间绘画,各地农民画得到长足发展。奉化区慈溪市等地也出现了一批农民画爱好者,其中不乏田间劳作的农民、摇橹手抛网的渔民。1988年,奉化、慈溪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现代民间画画乡”。但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画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之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各地党委政府和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农民画逐渐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2013年,十七房村率先成立了农民画合作社,配合非遗活动,通过二次文创,大量优秀农民画作品被广泛应用于土特产包装等。农民画,成了十七房村“破圈”发展的“新抓手”。2017年,象山县成立高妙兰农民画院,总投资90余万元,由高妙兰成就展示室、生活馆、画院培训室及农民画展馆等组成。慈溪市美协农民画艺委会主任朱碧云在横河文化中心设立农民画工作室,从2018年起,每周四下午举办公益培训。2018年年底,澥浦镇浙江美术馆举办了农民画专场展览,展出的100幅作品,都出自当地农民、渔民之手,这是宁波农民画首次在省美术馆专题展出。

2017年,象山县周万能的农民画作品《欢乐中国年》和顾圣亚的农民画作品《收获的季节》分别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综合画种·动漫展”和“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全国农民画创作展。2017年,慈溪市农民画家余海君创作的《24节气宁波篇》、朱碧云创作的《谁道茶香不醉人》入选中国文艺网主办的“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展。

艺术特点

题材选取

农民画作品反映出来的情感是乡村生活中最自然、最朴素的生活情感。农民画创作者本身是土生土长的乡间人,他们在田地间热火朝天地耕作劳动,在辛勤耕耘的同时也享受着勤劳生活的乐趣,这种乡间生活不仅健康、充实,更富有生机。他们笔下描绘的都是自己所体验到和看到的民俗生活场景,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有着明晰的中国民间特色,这就是农民画更具有“农民”个性的魅力所在。

农民画多是描绘劳动的场景、丰收的景象、节日的欢腾、幸福的家庭等内容,每一个观赏者都能够在其中感受到激昂热烈的激情和富足甜蜜的幸福。农民画根植于乡间,是一种带有泥土芬芳的艺术,泥里来土里去,鸡鸭成群,牛羊满山是农民画在表现内容上的显著特征。乡间的“土气”更使农民画艺术别有风味,田间水里、花鸟鱼虫、丰收嫁娶、庙会集市、歌舞狂欢等内容尽为农民画创作所用。农民画描绘的是人与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交融,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充实美满和百业兴旺的洋洋喜气。农民画对民俗生活场景写实,所以窈窕女子和老黄牛能同时出现;因造型夸张,所以玉米串能悬挂在高空,门前的溪水颜色湛蓝,大红鲤鱼游于水中,画面既写实又妙趣横生,这就是农民画的乡土艺术情结

图形设计

农民画中满是乡间生活的情趣,对物象朴实而又大胆的夸张变形,体现了农民画自然、稚拙、积极明快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装饰美感。农民画体现出创作者对乡间生活强烈的执着和热爱,画面造型干练又很生动,他们擅长用符号剪影式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动态的神情意趣。这种平面性绘画,犹如中国的剪纸蜡染、皮影等,明显地增强了农民画的装饰效果,造型淳朴、稚拙而又天真,其原因在于他们不采取写生的作画方法,而是以目识心记来表现对象。因此,他们对某个物体的观察不是只停留在一个特定的视点上,而是移动的、多侧面的观察,甚至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推理,然后得出那个无理的特征概念。农民画创作有着儿童般天真的想象力,也具有成年人的成熟、知性与幽默,显得严密而工致,造型往往让观者感到眼花缭乱。表现形式既是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画面中一个物体可以有多个侧面同时出现,如将作品中桥两头的石阶都完整地画出来,新娘子在花轿外面,农妇有七八只手脚同时在劳动,牛有两三个脑袋在吃草。农民画中饱含着农民画家对生活的感悟,反映了画家眼中魅力神奇的世界,洋溢着幸福的洋洋喜气。

构图形式

构图饱满、场景全面、人物完整、画面丰满热烈是农民画构图的显著特点。中国农民崇尚丰实、饱满的生活态度,所以农民画里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力量突出地表现在绘画求全求实,不讲究虚藏、含蓄的画外之音,追求饱满完整有生气。画面中没有以一当十的观念,更没有计白当黑的形式,有的只是铺满画面的各种造型,这样的构图形式具有饱满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视觉张力。农民画在构图上不受任何法则的约束,凭着一种自我愉悦、自我表现的意愿,根据主观需要把主体形象夸张地放在显眼的地方,其余部分则以主观意愿、视觉和谐为原则,将陪衬物自由穿插,随意填补,使画面饱满而有膨胀感。在画面的填充过程中,在画者主观意愿的基础上,时空可以随意转换,空间感用内容疏密来处理,既没有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平行透视,也没有中原地区画的散点透视。以自己为中心,把周围一些感兴趣的东西都描绘在一幅画中,超越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的表现限度,一幅画里同时出现仰视、俯视、平视、侧视、反视等角度,这些都是农民画特殊的构图形式。这种构图法打破了物理上的空间概念,呈现出一种全景式的画面。

色彩选择

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色彩表现是农民画色彩的显著特征。农民画家绘画时在色彩选择上受到民间传统用色的影响,总是以鲜艳夺目的亮丽色彩先声夺人。在中国民间传统的用色习惯中,高饱和度的颜色是创作者的首选。红、黄、蓝、白、紫等鲜亮的色彩,使人感受到豁朗的情感,是民间艺术单纯明快的装饰性色彩的充分体现。“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这些是户县农民画用色的简要口诀,体现了农民画用色简练、色彩纯度高、对比强烈的特征。这种纯粹的色彩运用,使农民画色彩亮丽醒目,浓缩了最质朴、最真诚、最炙热的生命意识,从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画者情感的释放、生命的冲动,能感受到最质朴、最直接的美。农民画在用色上不同于西方“由大自然光所决定的条件色”的色彩观念,也不同于中国画“以物的固有色的色彩组合为基础”的色彩体系,而是根据气氛和感情的需要进行选择搭配,是“以阴阳观、五行观与八卦观为基础”的色彩体系。

价值意义

中原地区农民画作为民间乡土艺术,源于中国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农民群体的特殊意识直接引领着民间美术的创作,农民画的内容直接反映了各种民俗文化现象。农民画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来释放画者心中真挚的情感,用独特的绘画手法体现出画者对事物独特的见解,用巧妙的艺术思维让创作更具浓郁的乡土气息。

相关评价

这种擅讲中国故事的劳动者的绘画(农民画),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国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