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 :由契丹族在今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的政权

更新时间:2023-06-01 22:26

西辽王朝(1124-1218年),穆斯林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喀拉契丹,在中亚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朝代。辽朝覆灭之时,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建都虎思斡耳朵(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因此称为西辽。西辽共延续94年。西辽直辖领地为以巴拉沙衮为中心的锡尔河上游、伊塞克湖周围地区,北至伊犁河,南至锡尔河上游,西至塔拉斯河,东至伊塞克湖以东地区。

辽朝末年内外交困,宗室耶律大石在辽保大四年(1124年)自立为王,带领二百铁骑西迁至可敦(今乌拉特中旗西北阴山山脉北麓)。西辽延庆七年(1130年),耶律大石为躲避北上的金军,率部族向西北迁徙,先后征服叶立密城、七河地区(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一带),后于两年后在叶立密城称帝,建立西辽王朝。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又先后征服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王国,于康国元年(1134年)建都于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楚河州境内),后收服了康里部、戛斯等地。康国十年(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因儿子耶律夷列年幼,由皇后塔不烟代理朝政,后于咸清七年(1150年)归政耶律夷列,此后西辽与西部喀喇汗王朝订立和约。耶律夷列于绍兴十三年(1163年)去世,由妹妹耶律普速完代理治国。崇福十五年(1178年),萧斡里剌发动政变,带兵围攻皇官,射杀承天后普速完。同年,李峼次子直鲁古立继任皇帝。直鲁古在位末期,花拉子模国、西部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和葛逻禄部先后脱离西辽,或是相互吞并,或是转投成吉思汗军队。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秋,乃蛮王屈出律在直鲁古外出打猎时将其抓住,占据了他的皇位。屈出律在位期间,大力推行佛教,抑制伊斯兰教,同时武力征服并压迫喀什噶尔和和田地区人民,激起广泛民愤。同时又遭受花拉子模国的沉重打击,终于在天禧四十年(1217年),蒙古军大军压境,屈出律离开巴拉沙衮南逃。次年,屈出律在瓦罕走廊东部的达拉兹山谷被蒙古军所杀,西辽政权覆灭。

内政方面西辽在中央实行南北面官制,对属国实行羁政策,军事上则收归武将兵权,赋税上实行比较轻的“户赋”制度。经济上,西辽的农业发达,盛产麦子、瓜果等,商业方面兼顾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畜牧业方面盛产马、羊等,同时也兼顾渔猎,手工业方面主要是玻璃制造业、陶瓷业、冶铁采矿业等。西辽的宗教信仰政策开明,国内存在萨满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同时也使用汉语、突厥语、契丹语等多种语言文字。

国号

辽保大四年(1124年),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延庆元年(1132年)建立西辽政权。耶律大石西迁时辽朝还未覆灭,又因为耶律大石政权位于辽朝的西方,因此称为“西辽”。西辽也称 “后辽”“西契丹”,西方则称其为黑契丹或喀拉契丹。

历史沿革

早期背景

神册元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称帝,定都于临潢,建立起辽朝,定国号为契丹。在随后的二百多年历史中,耶律阿保机及其后世带领契丹人民向东吞并渤海国(范围包括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征服高丽、后晋、西夏等国,建立起东濒太平洋;西包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与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为邻;北至外兴安岭和贝加尔湖一线;南逾鸭绿江、长城和大戈壁,同高丽、北宋和西夏接壤的辽朝。经过李世民耶律阮耶律璟耶律贤几朝的“文治武功",大辽帝国在圣宗朝(983—1031)达到鼎盛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统治集团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但是从兴宗耶律宗真继位后,钦哀后专权,自此开始内部党争不断,朝政开始败坏。到了辽朝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在位期间(公元1101年-1125年),皇权衰微,党争更加频繁,王公大臣手握兵权,拥兵叛立成为常事。然而民间也起义四起,即使逐一被镇压,但也严重破坏了辽朝统治。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建立起金朝。也是在这一年,29岁的耶律大石进士,以殿试第一名的成绩升翰林应奉。不久,他又迁升翰林承旨。契丹语把翰林称为“林牙”,所以人们常称他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天庆六年(1116年),耶律大石出任边防前线的泰州市刺史。不久,他又被调任祥州(今吉林省德惠市)刺史。天庆十年(1120年)年前后,耶律大石升任辽兴军(驻平州,今河北省卢龙县)节度使。同年,金攻破上京,一路攻城略地。辽保大二年(1122年),为躲避金军军队,耶律延禧从南京(今北京市)撤退,逃往西京云中时,将“传国玉玺”丢失在桑干河中,自此流亡在外。同年3月,宰相李处温都统奚王萧干谋立耶律淳为帝,得到耶律大石等大臣的支持,耶律淳即位后称天锡皇帝,建立北辽。但随后不久,耶律淳即死去,北辽政权随着耶律淳的死去也很快覆灭。四军大王回离保主张在自己的奚王府立国,于辽保大三年(1123年)正月自称神圣皇帝,国号大奚,建元天兴,但他五月即被部下所杀。

初期统治

西迁续业

辽保大三年(1123年),耶律大石挟萧德妃,率契丹军投耶律延禧,于次年二月到达天帝行营,担任都统。4月,耶律大石率军向东袭击奉圣州(今河北省涿鹿县)的金军,耶律大石被俘,军队投降。金军强迫耶律大石带路奔袭天祚帝的行营,导致天祚帝之子秦王、许王以及众多宗室贵族、王公大臣在这次袭击中被俘。天祚帝因不在行营而得以幸免。因为私自立帝,耶律大石与耶律延禧本就已经产生嫌隙嫌隙,又因耶律大石不愿出兵攻打燕云,两人反目成仇,在辽保大四年(1124年),耶律大石杀死天祚皇帝的亲信萧乙薛、坡里阔,自立为王,带领200铁骑西迁,建立西辽政权。同年冬,耶律延禧耶律延禧自夹山出兵,南下攻打武州城遗址(今山西省神池县),被金军击溃。辽保大五年(1125 年),天祚帝西越沙漠,投奔党项族,途中与金朝遭遇,逃至应州(今山西省应县)被俘,辽朝灭亡。在过了三年阶下囚生活后,天祚帝死去。

耶律大石自立为王后,设置南、辽朝官制署,以便接管西北路招讨司所属军队和号令各部族。他们从夹山出发,向北日夜兼行三日,到白达达(汪古部别名,族居云中、定襄县阴山山脉等地)境内,达达首领床古儿向耶律大石献马400匹、骆驼20头和一些羊。随后耶律大石一行人又继续北上,经三昼夜跨越沙漠,最后来到可敦城(今乌拉特中旗西北阴山北麓)一带,在这里耶律大石会见了七州的长官和十八部的首领及部众,并将他们归于自己的麾下,得到了万余精兵以及数十万马匹。自此耶律大石在漠北立住了脚。可敦拥有水草丰茂的牧场,同时也有一定粮食作物,为耶律大石政权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可敦南部宽阔的沙漠地带成为自然防线,阻止了金军的征讨。于是耶律大石在可敦开启了将近五年的修养生息政策。在此期间,耶律大石与西夏和达达交好,辽保大五年(1125年)前后,西辽与西夏结成联盟,西辽延庆四年(1127年),达达因西辽拒绝向金出售马匹。延庆六年(1129年),耶律大石政权曾派人持国书赴南宋,但被西夏截停。

西辽建立

延庆六年(1129年),耶律大石政权结束休养生息政策,开始向外发展,攻取金朝北部二营,金朝于次年对西辽发起征讨,但因诸部不听征调,未遇耶律大石军队就返回了。次年,耶律大石为躲避北上的金军,同时也为了扩大领域,当年二月,耶律大石在按照契丹族传统,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祖宗后,率部族向西北迁徙,并进攻位于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的柯尔克孜族,但没有成功。之后耶律大石继续带领部族向西征进,越过金山,进入翼只水(今额尔齐斯河)和也额敏河(今额敏河)地区。迁徙至叶密立城(位于今额敏县),在此修筑城池,建立根据地,并征服七河地区(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一带),10世纪初迁徙至七河的约1.6万契丹族人也投奔了他,使耶律大石的军队人数扩充一倍,人口达到四万户。疆域也空前扩大,东起土兀刺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里河(今额敏河),连成一片。延庆八年(1131年),金军在得知耶律大石西征的消息后,立即派元帅粘罕攻打耶律大石,西辽大胜。次年,38岁的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举行登基大典,号称葛尔汗,又加称汉尊号天佑皇帝,改年号为延庆。耶律大石又追谥祖父为嗣元皇帝、祖母为宣义皇后,册元妃萧氏为昭德皇后,并册封百官。同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巩固住地位之后,他率领军队南下,再次进入高昌国。高昌国王没有组织抵抗,便归顺了西辽,成为附庸。耶律大石高昌回鹘并入西辽版图,但并没有消灭其王朝,仍让它继续统治这一地区。

建都与扩张

延庆十年(1133),耶律大石统帅着数万大军向高昌回鹘国进发,到达高昌后,耶律大石先礼后兵,军临城下时先以辽朝皇帝的身份致书回鹘王毕勒哥,希望两国继续交好,在西辽大军压境下,回鹘国放弃抵抗,在耶律大石临行时又献上马 600匹,骆驼100头,羊3000只,并表示愿送质子孙,作为西辽的附庸国。随后不久,耶律大石兵沿天山南麓向西进入喀喇汗国境内,在距喀什噶尔(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一日路程的地方,与喀喇汗国伊立克(即国王)阿合马·伊本·哈桑率领的大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西辽军战败。耶律大石被打败后, 率军队通过回鹘王国撤退,但这次毕勒哥却再不是“迎接""大宴",而是掩杀、追袭、俘虏了耶律大石的一些将士。毕勒哥怕耶律大石报复,立即主动向金朝靠拢。耶律大石带领败兵回到叶密立后,接受了这次出征的教训,又开始了休养生息,等待时机。

阿合马去世后,他的儿子易卜拉辛继位后,国家经常受到突厥人欺凌,于是易卜拉辛向西辽求助,自此喀喇汗王朝归属西辽。1134年耶律大石入驻喀喇汗国的巴拉沙衮,因为巴拉沙衮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可耕可牧善,所以耶律大石决定定都于此地,并将其更名为虎思斡耳朵,改年号为康国元年。立都之后,耶律大石分兵南巡喀什噶尔与忽炭,北上收服了康里部,又为了报复而攻打黠戛斯并取得胜利。

康国元年(1134年)3月,耶律大石任命六院司大王萧斡里为兵马都元帅,率领七万骑兵发动了对金的东征,但他并没有跟随前往,而是镇守首都。然而东征部队行程万余里并没有收获,反而牛马死伤众多,只能勒兵而还。这场东征以失败告终。次年,金熙宗派完颜宗翰征伐西辽,及至沙漠,被暗中潜伏的西辽军队突袭,两军交战三昼夜,仍然未分出胜负。金军粮草逐渐断绝,沙漠极端的气候又冻死很多人马。金朝副将又因父兄妻子被西辽军挟持而率部下数千骑兵起事,金军内部大乱。最终在西辽军队的夹击下,粘罕大败而归。

康国四年(1137年),西辽军队出现在喀喇汗王朝边界,继续对外扩张。在费尔干谷地未遇强有力的抵抗后,西辽军队继续向西推进,到达忽毡。同年5月至6月,西辽军队在忽毡遭遇了西部喀喇汗汗国大汗马哈木的抵抗,两军交战,马哈木军队溃败,马哈木逃回首都萨未鞬(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撒马尔罕附近)。此战后西辽几乎统治了整个锡尔河谷地。康国八年(1141年)9月9日,西辽与塞尔柱帝国苏丹桑扎尔联军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草原发生战争,联军大败,联军主帅桑扎尔和西部喀喇汗王朝王马哈木德逃走,从此塞尔柱王朝的势力退出河中地区,西部喀喇汗王朝变为西辽的附庸。这两次战役后西辽军威大振。卡特万之战之后,耶律大石释放了战俘,又乘胜西攻布哈拉,并派出大将额尔布思进攻花剌子模。花剌子模不堪征战,最终也同意臣服西辽。康国十年(1143),耶律大石去世,享年57岁,在位20年,庙号德宗。耶律大石在位期间,鉴于辽朝末年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喀喇汗朝内部经常发生内讧,以及王朝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情况,吸取辽朝末期国家自身力量被削弱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并提升国力。在政治上采取南北两面的两大官制系统;外交方面,耶律大石对建立在多重民族文化关系的西辽帝国,对采取直接统治方法感到生疏的地区,相应地采取了以监治为主的统治方式,另外耶律大石还在农耕地区减轻赋税,实行户赋制度,在文化思想上对各类宗教和语言文化一律采取宽容和尊重的态度。以上措施促进了国家、社会的稳定以及各民族的交融。

中期统治

耶律夷列时期

耶律大石离世后,因儿子耶律夷列年幼,耶律大石留下遗命,由皇后塔不烟代理朝政。萧塔不烟临朝称制,改年号为咸清,号称“感天皇后”。咸清三年(1146年),金朝使者粘割韩奴经由回鹘王国到达西辽直辖领地,正值感天皇后塔不烟到野外,粘割韩奴未下马,塔不烟大怒,杀金朝使者。感天皇后在位七年,于咸清七年(1150年)把政权交给儿子夷列。夷列即位后,改元“绍兴”。绍兴元年(1151年)西辽王朝进行人口普查,巴拉沙衮内十八岁以上的民众有八万四千五百户。绍兴市六年(1156年)西部喀喇汗王朝桃花石汗伊卜拉欣·本·摩诃末同葛逻禄军队长官艾亚尔伯克在饥饿草原会战,桃花石汗被杀,恰克雷汗继位,不久他便着手惩治葛逻禄军事长官,在绍兴八年(1158年)杀死葛逻禄大首领比古汗。葛逻禄的拉钦伯克和比古汗的儿子们逃往花拉子模。花拉子模沙亦勒-阿儿斯兰支持这些逃亡者,组织葛逻禄人入侵河中地区,并给予军事配合。恰克雷汗不敌,向西辽求助。菊儿汗夷列派东部喀喇汗王朝首领“伊利克一伊·土库曼”伊卜拉欣·本·阿合木率领一万骑兵前往支援。双方军队隔粟特河对垒,经调解,订立和约,根据条约,恰克雷汗恢复了葛逻禄首领的军事职务。西辽和花拉子模双方撤军。夷列在位十三年,于绍兴十三年(1163年)去世,庙号赵祯

耶律普速完时期

因为耶律夷列的儿子尚且年幼,所以耶律夷列让妹妹普速完代理治国。耶律夷列去世后,普速完临朝称制,改年号为崇福,号萧皇后。为了彻底解决中亚河中地区地区携带武器的葛逻禄人造成的不安定因素,崇福元年(1164年)菊儿汗普速完命令西部喀喇汗王朝把在蒲华(今苏联中亚布哈拉)和萨末鞑两地区的葛逻禄人迁往喀什噶尔地区,禁止他们携带武器,可以从事农业或其他劳动。西部喀喇汗王朝坚决执行命令,逼迫葛逻禄人迁徙,结果引起葛逻禄人暴动,他们联合起来向蒲华进军。莆华长官一面假意协商交涉,一面求助喀喇汗王朝,最终葛逻禄人被喀喇汗军队镇压,在河中地区的势力衰落。崇福七年(1170年)西辽王朝和西部喀喇汗王朝集结了大量军队,准备进攻花拉子模。在阿姆亚两军相遇,花拉子模军队战败,臣服于西辽。西辽后期,随着蒙古的兴起与强大,当时居住的契丹族以及与他们相伴随的其他民族,就逐渐与西辽隔绝,逐渐处在金朝的统治之下。由于西辽对金朝的仇视,西辽成为金朝西北边境的最大威胁,两国关系始终处于紧张戒备状态

承天后耶律普速完与驸马萧朵鲁不之弟朴古只沙里通奸,任驸马为东平王,又罗织罪名把他处死。崇福十五年(1178年)承天后处死驸马后,驸马的父亲萧斡里剌发动政变,带兵围攻皇官,射杀承天后普速完和朴古只沙里。普速完在位14四年。

王朝衰落

崇福十五年(1178年),普速完死后,赵祯次子直鲁古继任皇帝,改元“天禧”。直鲁古继位后,西辽王朝达到鼎盛时期,但统治集团奢侈腐化严重,王朝政治情况败坏,以致派往附属国的使臣作威作福,欺压当地统治者并掠夺财富。在统治后期,耶律直鲁古耽于享乐,无心朝政。在此期间,西辽还不断对外用兵,在与周边政权的冲突中损失惨重,同时又对内加重剥削。花拉子模成为西辽的藩属国后,仍然在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在特克什统治时期(1172~1200年)发展成为中亚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之一,并在13世纪初脱离西辽,与西部喀喇汗王朝一起起兵反辽。菊儿汗直鲁古不能容忍自己的附庸联兵反对自己,更不愿失去自己的“府库”河中府,立即征集了一支三万人组成的军队,进行讨伐。花拉子模和西部喀喇汗王朝的联军被打败,西辽王朝的军队攻占了萨末鞬。尽管花拉子模沙赫特克什同西辽王朝多次发生冲突,但一直缴纳规定的贡赋,并极力用种种方式讨好耶律大石。伊斯兰历600年(公元1203-1204年)花拉子模又同古尔王朝发生战争,古尔军队进入花拉子模。阿拉乌丁·摩诃末决堤淹没道路,阻止古尔军队前进,同时派出使臣向西辽王朝求救。西辽军队渡过阿姆河,1204年9-10月之间在安德霍大败古尔军队。随着花拉子模实力的加强,沙赫摩诃末越来越不甘心于自己的附庸地位。他有两三年停止给西辽王朝纳年贡,菊儿汗派出宰相马赫穆德-巴依,督责贡赋。当马赫穆德-巴依到达花拉子模时,摩诃末正准备对钦察汗国发动战争,怕给以无礼的回答,引起西辽的入侵,但自己又不愿以藩属的地位接待耶律大石的使臣,于是请母亲图儿罕可敦来处置这件事。在摩诃末征钦察胜利返回后,不仅停止了对西辽王朝的年贡,而且开始有计划地归并整个河中地区。

天禧三十一年(1208年)乃蛮部被初兴的成吉思汗军打败,乃蛮部王子屈出律出逃至巴拉沙衮后,为菊儿汗直鲁古供职。这一时期,西辽正处于内外交困中,屈出律假意愿收集属众支持西辽,被直鲁古封为可汗后,屈出律前往叶密立和海押立一带收集族人,同其他部落结为联盟,紧接着又联合花拉子模约定夹攻西辽。屈出律先击败西辽军队,在劫掠完直鲁古在乌干的府库后,又向巴拉沙衮进攻,但被直鲁古军队打败,士兵被俘虏了大半。屈出律返回本土后集结兵力准备再次发动进攻。天禧三十三年(1210年)花拉子模国君主率领军队再次进入河中地区接管喀喇汗王朝。西辽与花拉子模战于费纳克忒(在今苏联锡尔河北岸,塔什干南100公里处),西辽战败。西辽在撤军途中抵达巴拉沙衮时,烧杀抢掠,屠杀百姓,随即退出城外,开始煽动叛乱。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高昌国和葛逻禄先后投奔成吉思汗,归附蒙古。西辽在短短几年内就失去了花拉子模国、西部喀喇汗国、高昌回鹘和葛逻禄部。

王朝灭亡

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秋,乃蛮王屈出律直鲁古外出打猎时将其抓住,占据了他的皇位,继续承袭辽的统治,将直鲁古奉为太上皇。为了取得辽朝贵族的支持,屈出律迎娶了西辽王朝的一位公主,并在公主的劝告下由基督教改信佛教,同时在全国大力推行佛教,抑制伊斯兰教。两年后,在位34年的耶律直鲁古死去。在此之前,屈出律放归狱中的东部喀喇汗王朝首领摩诃末·本·玉素甫,但摩诃未在入城时就被喀什噶尔的贵族刺死,东部喀喇汗王朝也就此覆灭。屈出律为了使喀什噶尔地区归顺自己,每逢收获季就派军队去毁坏他们的庄稼,终于使喀什噶尔屈服。之后屈出律又派军队在喀什噶尔地区的每家住户中安排一名士兵同住。征服喀什噶尔后,屈出律又进占和田,强迫当地的回族放弃回教,改信基督教或佛教,或者穿上契丹人的袍子。另外,屈出律又大肆关停、破坏当地的宗教学校,激起当地居民的普遍愤恨。与此同时,伊犁河谷地区的葛逻禄人斡匝儿起义并占领阿力麻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西北十三公里处),屈出律派兵镇压却屡战屡败,随后斡匝儿归顺蒙古军队,伊犁河谷地区脱离屈出律控制。在这时,花拉子模沙摩诃未也派军东进,想要瓜分西辽国家,在掳掠了西辽多城的居民后,毁坏了这些城市,给当地社会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

天禧四十年(1217年),蒙古大军进入楚河地区,原西辽官员纷纷起兵响应,屈出律离开巴拉沙衮南逃。次年,屈出律在蒙古军队的追逐下于瓦罕走廊东部的达拉兹山谷被杀,西辽政权覆灭,自此中亚地区进入元朝时期。

1222年,西辽将领八剌黑·哈只卜率一部分西辽臣民逃亡到伊朗起尔曼地区(今伊朗克尔曼省)建立了一个完全伊斯兰化的“库图鲁厄汗”政权——“起儿漫王朝”。中原地区隶书上又有称之为后西辽或西契丹。起儿漫王朝历经八帝二后,存在86年,最后被蒙古族的伊儿汗灭亡。

疆域

划行政区

辽保大四年(1124),耶律大石带部族来到可敦城,建立“七州十八部”。“七州”包括崇德、会蕃、新、大 林、紫河、驼等七州。“十八部”包括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刺、也喜、鼻古德、尼刺、达刺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 乌古里、阻卜耶律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红而毕等十八部。

七州即为辽朝的头下军州,十八部中的乌古里即乌古,在今呼伦贝尔市一带;敌刺,又译作敌烈、迪烈等名,在乌古的西边;大黄室韦在嫩江流域;王吉刺即弘吉刺,居额尔古纳河上流;茶赤剌即扎答刺,居克鲁伦河外;密儿纪即蔑儿乞,居色楞格河下 流;鼻古德当在松花江黑龙江省流域;唐古即后来的西夏;阻卜即鞑,鞑靼分布甚广,其一枝已及于新、甘交界处,但其主要部分九姓鞑靼与姓鞑靼则均在蒙古。忽母思,即胡母思山诸蕃;尼刺,即为辽朝时的涅剌;红而毕即为辽时的纪而毕;普速完即为蒲速斡、 浦速。这些部族的分布均在今天的蒙古与东北地区

领土范围

西辽帝国的疆域,分为王朝的直辖领地和附庸国、部的地面两部分。直辖领地为以巴拉沙衮为中心的锡尔河上游、伊塞克湖周围地区,北至伊犁河,南至锡尔河上游,西至塔拉斯河,东至伊塞克湖以东地区。其附庸国有东喀喇汗王朝、西客喇汗国、高昌回鹃王国、花拉子模国;附庸部族主要有粘拔思部、康里部和葛逻禄部。正东至土兀刺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包括辽代的镇、防、维、招四州,即可较城周围地区。东北至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正北越过达林库儿(今巴尔喀什湖),包括康里部的游牧地。正西至威海,包括花拉子模国的领土在内。正南以阿母河为界,即包括西部喀喇汗王朝的领土。在帕米尔地区,西辽王朝的疆域包括瓦平走廊,柏来尔以东以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脉为南界,即以附庸国东部喀喇汗王朝的边界为界。东南包括哈密市若羌县,隔沙漠与西夏国为界。

人口

1134年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征服七河地区,人口达到四万户。绍兴元年(1151年),耶律夷列在位期间,西辽王朝进行人口普查,帝国首都巴拉沙衮十八岁以上的民众有八万四千五百户。

内政

南北面官制

西辽时期,耶律大石沿用了辽朝的南北面官制。辽朝政府根据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不同特点,分别设置国家机构进行统治。其中,对于定居的农业民族,辽朝按地区管理,设置州县,中央设南面朝官总理军政事务。“辽朝官制”包括:朝官、武官、太子官属、女官、京官、方州官、军官、边防官共八大系统,每一系统下又具体分设官职。对于游动的畜牧民族,辽朝仍以其部族为行政单位,设官统治,中央设北面朝官总理部族军政事务。“北面官”包括:朝官、御帐官、著帐官、皇族帐官、诸帐官、宫官、部族官、坊场局冶牧厩等官、军官、边防官、行军官、属国官共十大系统,每一大系统下同样分设负责不同职责官职。

属国统治

耶律大石创建西辽时,总结辽朝政治弊病,同时吸取在当地统治的经验,在王朝直接领地上基本沿用辽朝的官制,而对附庸国则保存了其原有的国家机器,让它们继续发挥作用。在行政上,耶律大石吸取喀喇汗王朝和辽朝因分封制而加速王朝走向分裂和覆灭的教训,不再实行分封,而是借鉴唐、宋的中央集权制,由皇帝直接管辖王朝直辖地。同时,西辽政府对归顺的国家实行“羁縻政策”,允许属国继续保存其原有的国家政策,由其原统治者继续统治本土,给予属国相当的自立权。另外,西辽政府虽然在属国基本上不驻扎军队,仅仅会偶尔派兵巡边,或应属国请求派兵镇压当地的叛乱,甚至允许属国继续保留自己的军队,但是西辽通常会将属国的军队规模及武力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另外,西辽政府也会派出官员常驻或定期巡视属国,负责监察属国情况和收取贡赋。

赋税制度

将过去由按照收获量征收“农业税”改为征收”户赋,“户赋”即以户为单位缴纳赋税,每户只需交一个狄纳尔。狄纳尔是一种冲制的金币,每枚重约七、八克,形如榆荚,功能类似中原的铜钱,一枚为一文。西辽政府为稳定其在突厥斯坦的统治,减轻赋税,以取得人民的普遍拥护;同时也维护原有制度,特别是所有制,以换取封建地主阶级的支持。西辽政府没有大肆没收原来王朝和官僚的土地财产,更没有圈地“变耕为牧”。这些轻徭薄赋的措施同耶律大石统治集团的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都有很大关系。

皇权世袭制

916年,耶律阿保机在治服辽朝各部后,受汉文化影响,摒弃了可汗的称号,即皇帝位,使用汉朝皇帝称号和谥号,并按照汉族政治制度的模式,确立了皇权世袭制度。比如西辽开国皇帝耶律大石称帝时号称葛尔汗,又加称汉尊号天佑皇帝,死后谥号为德宗,就是借鉴了汉朝皇权制度。

经济

货币

西辽王朝允许在自己的直辖地流通喀喇汗王朝的的钱币,并且允许直辖地原有的制币厂冲制新的喀喇汗王朝钱币。而喀喇汗王朝的钱币包括一种大的镀银铜“迪尔赫姆”(直径42毫米,重量6~8毫克)、辅币(约为1/3到2/3的迪尔赫姆)和小铜钱“费尔斯”。在西辽的境内集市贸易中主要使用费尔斯,很少使用纯银的钱币。因此,金币“狄纳尔”成为一种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狄纳尔在支付时往往需要打碎按照重量计算。在西辽王朝时期,黄金成为度量价值的尺度,可以用来衡量通行铜币的市价。而统一的货币也进一步促进了西辽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商业

西辽时期国内外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当时的主要商路,有从数马尔罕经过巴尔赫去伽色尼的,有经斡端(和田)去中源内地的,还有从喀什噶尔、斡端到撒马尔罕的。市场上交换和出售的商品有来自东方金、宋的女奴、古玩、丝、白毡等,也有来自中亚和西亚的珠宝、玉器和香料。西辽政府曾按中国内地战币的形式制造过自己的钱币,同时也允许附属国继续使用自己的货币。

农业

西辽时期,农业经济的重点和主要分布区仍是中亚河中地区地区(今中亚锡尔河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土地占有形式以封建采邑制为主导,国王可将土地作为赏赐进行分封。封建采邑制主要是应用于附属国,但在西辽王朝的直辖地实行中央集权,不用分封。在农业作物中,主要生产大麦、小麦、棉花,同时也发展了种植西瓜、葡萄、石榴、杏、农桑等园艺业。另外,河中地区、泽拉夫善河流域、花剌子模地区已有较为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和措施,也有铁犁头、镰刀、园艺刀等农业工具。

畜牧业

西辽时期仍保持着辽朝半耕半牧的习惯,七河地区(包括巴尔喀什湖以南、中亚中亚河中地区以东,以伊塞克湖楚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是西辽王朝的主要牧区,盛产伊犁马、牛、羊等,同时也兼顾渔猎业,主要猎获物是蒙古野驴羚羊、鹿、源羊、野猪、狼、狐、松鼠和熊等。

手工业

西辽手工业的发展以制陶业最为突出,多生产如高颈瓶、锅、盘、碗等日用品,还有带有雕刻的粗陶、烧制的砖、瓦等建筑材料,釉陶也被作为装饰大量生产,有红、白、黄、黑等多种颜色。另外,西辽的玻璃制造业以生产大量日用器皿产品为主,有绿、蓝、天蓝、褐色等多种色彩,玻璃窗也被广泛引用。因为矿产丰富,西辽的采矿业和制铁业也很发达,主要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哈萨克斯坦中部以及东北部。多生产铁犁头、镰刀、羊毛剪、马蹄铁铁锅、秤、锁、钥匙、锁等工具和生活用品,也有头盔、铁甲、倒、马刀、矛头、箭头、匕首、马刺等武器。另外,中亚地区盛产葡萄,因此西辽也以酿酒业闻名。

军事

军权集中

西辽以军事立国。在中央上,耶律大石吸取辽朝将领拥兵叛立的教训,借鉴了宋朝收拢武将兵权而给予物质补偿的做法,由皇帝直接控制军队。其中,军职人员由皇族的耶律姓和后族的萧姓两姓宗室人员组成,并且继续沿用辽朝职称,如兵马都元帅、都部署等,将军权牢牢掌握在皇族与后族两大集团的同时也达到了分权制衡的目的。另外,为了达到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目的,耶律大石建国之初就规定:1.任何宗室和高官不得拥有封地,由国家统一按户或亩收税。2.任何军官不得拥有白骑以上的军队,若遇战争,由皇帝统一调发军马。从而使得将不专兵,并无常帅。而对于各属国,西辽虽不派驻兵,但会始终将属国军事实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对辖区内民族采取武备控制的手段等。

军队编制

西辽模仿了辽朝的军队编制,军队由禁军、部族军、辅助军以及轻重骑兵、步兵、后勤兵和晚期出现的象军等复合兵种构成。军队的核心为禁军的中坚力量——御林亲军。禁军驻守在西辽本部,是帝国的基本武装力量。部族军则是耶律大石进入中亚后陆续加入的突厥、回鹘、蒙古等部族人马。属国军则是西辽各属国保留的军队,但军队规模被缩小或限制。

兵种

兵种上西辽除了保留了辽朝的轻重骑兵、步兵、侦察兵外,耶律大石还组建了一支主要由汉人组成的特种技术部队,能够制造并使用投射石炮等中国武器,用于攻坚。

外交关系

西辽与金朝

西辽与金朝始终处于紧张戒备的状态。西辽创立初期,以1129年为界,1129年以前,西辽联合白达达国和西夏,试图孤立金朝,金朝对耶律大石的出走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严察其动态;1129年以后,耶律大石政权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军事实力增强,开始有预谋地进攻金朝,金朝也由“戒备”状态转为征讨西辽。西辽在巴拉沙衮建都后,国势日强,萧塔不烟杀死金朝使者,反映了西辽对金朝控制的反对。西辽后期,西辽放松了与金朝的敌对,原来臣属于西辽的粘拔恩部归附金朝。

西辽与同盟国

1124年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城前,在北行途中受到了白达达首领床古儿的帮助,自此开始一直与达达国交好。1125年,耶律大石同西夏联盟,共同孤立金朝

西辽与附属国

1133年,高昌回鹘国成为西辽的附属国。1134年,喀喇汗、喀什噶尔、忽炭、康里部归属西辽。1142年,花拉子模成为西辽的附属国。

宗教

西辽王朝对臣民的宗教信仰不加干预,改变了喀喇汗王朝法定伊斯兰教为国教,视其他宗教为异教,严加限制或取缔的做法。

佛教

公元前3世纪佛教传入中亚,并被广泛传播。但是伊斯兰教兴起后,迅速向东发展,中亚地区的佛教被排斥。在西辽帝国初期,其附庸国中只有高昌回鹘还奉信佛教,直至蒙古兴起,这里佛教盛况不衰。吐鲁番市库车市地区的莫高窟足以说明当年高昌国佛教之盛。

萨满教

萨满教本来是东北地区蒙古高原的一种原始宗教。契丹人在接受佛教前多奉信萨满教。辽朝建立后,北部的一些部落仍奉信萨满教,他们随耶律大石西迁中亚以后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信仰。同时,一些突厥语游牧部族,特别是北部的一些游牧部族在西辽时期也还奉信萨满教。

摩尼教

摩尼教中亚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伊斯兰教进入中亚后,它又遭到排斥,一部分信徒离开这里,一部分信徒转入地下。西辽建国后,伊斯兰教失去独尊的地位,摩尼教又活跃起来,对西辽王朝的上层人物有一定影响。

犹太教

犹太教是最古老的一神教,公元前第1千年前期创于巴勒斯坦。西辽创国后,王朝对各种宗教都比较宽容,犹 太人带着自己的宗教也进入西辽帝国。在花拉子模的首府有8000犹太人,在西部喀喇汗王朝首府萨末鞬有较大的犹太人宗教社团,在一些 边远城市也有他们的宗教社团。

基督教

基督教,汉文史籍称之为景教。西辽时期基督教在中亚广泛传播,景教的教规和教仪比较简单,更易于为游牧民族所接受’。乃蛮部族也接受 了景教,屈出律皈依佛教前是一位景教徒。在西辽时 期,景教在帝国境内有很大的发展,总主教伊尔亚三世 在喀什噶尔建立了总教区。

伊斯兰教

7世纪下半期,伊斯兰教开始逐渐传入中亚。10世纪中期,喀喇汗王朝就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将伊斯兰教置于统治地位。而到了西辽王朝统治时期,伊斯兰教尽管受到王朝统治者的尊重,但却不再被奉为国教。神学诗人阿赫马德·亚塞维简化了伊斯兰教的仪式,用游牧民听得懂的突厥语传教,同时在伊斯兰教义和仪式中吸收了游牧民心中占有很高地位的神祇的名字和宗教仪式。这使得他的教义和仪式在广大游牧部落中迅速传播并被接受。他与自己的学生们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教派——“亚塞维派”。亚塞维派在突厥语各游牧部落中的传教广泛传播。

文化

汉化

辽朝是一个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王朝,特别是从耶律隆绪以后,统治集团重视和接受汉文化,与契丹国家进入封建社会的过程相适应。汉族的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典章制度,甚至包括生产技术、社会风尚等均对王朝产生较大影响,推动了南北面官制等制度的形成。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后,继承了辽朝的汉化思想:在行政方面,借鉴唐宋的中央集权制,耶律大石在王朝直辖领地,再不分封。军事方面,借鉴宋朝收拢兵权的做法,西辽军队由皇帝直接控制,只在需要时临时调派若干士兵给某位将军指挥。在赋税方面,借鉴汉朝的“户赋”制度。在生产技术方面,借鉴中原缎造技术生产钢制武器等。在建筑和造型艺术方面,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尤为明显 。西辽的建筑装饰体现出明显的汉文化、汉艺术倾向。也利用了汉族的建筑技术和材料—— 瓦、泥 塑、炕式的取暖系统 。庙宇也有汉人风格的装饰画和富丽堂皇的塑像。西辽政府的官方语言文字之一为汉语。宗教信仰上,佛教也在西辽广为传播。由此可见,汉文化对西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同时与当地文化充分融合,共同推动了中亚地区的发展。

语言文字

西辽中央政府的官方文字和语言是汉语,而辽朝语言和文字则是政府的通用语言,但也使用突厥语言文字。突厥语言,是当地人民通用的语言,契丹百姓因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要同当地人民交往,所以他们较早地掌握了突厥语言和文字。

文学

西辽的阿赫马德·亚塞维是著名的苏菲派晒赫、神学家和诗人,有用突厥语写成的神学诗集《大智之书》,他的学生哈基姆·阿塔用散文体写成了一部关于苏菲派教义的文集。另外,盲人作家写成了一部名为《真理的入门》劝诫性的神学长诗,献给当时喀什噶尔的喀喇汗王朝异密穆罕默德。

建筑艺术

西辽王朝时期,中亚的建筑和园林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巴拉沙衮地区的建筑艺术是中亚风格和中国中原风格融合的典型。除巴拉沙衮外,在斯莱坚卡镇附近、在列别季诺夫卡镇地区、在亚历山大古城也都发现了哈刺契丹居民点的遗址。它们在建筑装饰方面,总的说来广泛地表现出汉族艺术和汉族文化的影响。它在这里已同中亚文化融合。无论汉族匠人,还是当地建筑工匠都首先利用了汉族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瓦、泥玩具、炕式的取暖系统。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无疑对当地人民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向前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河中地区的园林艺术获得高度的发展。耶律楚材在《西游录》中说,撒马尔罕“环郭数十里皆园林也。家必有园,园必成趣,率飞渠走泉,方池圆沼,柏柳相接,桃李连延,亦一时之胜概也。”李志常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说,撒马尔罕“郭西园林,相接百余里,虽中原莫能过。”又说,丘处机住的馆舍“据北崖,俯清溪十余丈,溪水自雪山来甚寒,仲夏就北轩风卧,夜则寝屋颠之台”。河中园林的风景,一再为诗人们赞叹。

社会

衣食住行

衣着方面,中亚地区盛产棉花,故一般人民多穿用棉花织成的布。衣为白色,是穆斯林衣着的颜色。衣是穆斯林的对襟长袍,今称“裕袢”,无纽带,需系以布腰带,长而宽,兼作装饰。妇女穿白布长衫,蒙长而宽的白纱头巾,掩遮面部。西辽时期的穆斯林衣着习尚,至今仍在。饮食方面,以汤饼为主,汤为羊肉烩面片加汤水,胡饼是一种大而圆的烧饼,今汉语音译为馕。牲畜需亲自宰杀,是对真主的礼敬。此外还有葡萄酒、瓜果等。在住、行方面,西辽地区大概与中原地区差异不大,住处安装玻璃窗,地上铺瓷砖,有供暖系统,出行使用毛驴等代步。

丧葬习俗

西辽地区多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死后不火葬,不用棺,仅以白布裹尸,葬入土中,其首向麦加天房。

妇女地位

西辽时期妇女地位较高,而且能为帝国上下所普遍接受,这是由于:一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不仅契丹族如此,花拉子模国的女后地位也很高,参预国政,接待使臣;二是在伊斯兰传统中妇女也有很高的地位,如穆罕默德的妻子赫蒂彻和女儿法蒂玛,她们生前和死后都对伊斯兰教有着很大影响,受到穆斯林的敬重。

民族

西辽帝国疆域辽阔,民族成分相当复杂。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有的逐渐融合成为大的民族, 有的开始形成新的民族。

契丹族

契丹是西辽帝国创建者所属的民族,早在耶律大石西征之前,就有16000帐突厥-契丹人住在喀喇汗王朝辽朝交界的地方,为喀喇汗王朝守卫边界。以后喀喇汗王朝限制他们人口繁殖,契丹人起兵反抗,但遭到讨伐。当耶律大石进军七河地区时,他们加入了西辽军队。契丹人的主要职业是畜牧和当兵。以后他们也从事农业。在巴拉沙衮地区从事农业的主要是回鹘人,这些从事农业的契丹人同他们一起生产和生活,逐渐回鹘化。

回鹘族

回鹘是西辽帝国的主体民族。他们不仅人口多, 而且有三个附属国的王朝都是他们所建立:高昌回鹘、 东部喀喇汗王朝、西部喀喇汗王朝。回鹘人主要从事农业,有发达的水利,擅长园艺,文化水平比较高。其中东部喀喇汗回鹘族信奉伊斯兰教。高昌回鹘国的回鹘人,其职业、文 化、语言与东部喀喇汗王朝境内的回鹘人基本相同,所异者只是宗教信仰,他们奉信佛教。这两大部回鹘人在叶尔羌汗国时期(1514—1680年)统一起来,形成近代的维吾尔族。

葛逻禄族

葛逻禄是喀喇汗王朝军事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其军事首领经常与王朝发生冲突。1211年葛逻禄部归属成吉思汗。他们成为今天哈萨克 族的先民之一。

塔吉克族

塔吉克是西部喀喇汗王朝的主要民族。在西辽时期,河中地区使用波斯语的各部族基本形成为一个统一 的民族——塔吉克族。在泽拉夫珊河谷地的塔吉克人主要从事农业,在山地的塔吉克人主要从事畜牧和狩猎,在城市的塔吉克人多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塔吉克人文化水平较高,不少人是伊斯兰教的职业宗教人士,他们对河中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

其他民族

在西辽帝国境内还有汉族人。他们从事农业或手工业,对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还有一些汉族人在西辽政府中做官,在军队中当兵。在北部边远地区还住着一些突厥语的部族,如康里、钦 察、乌古斯等,他们多从事畜牧和狩猎。在东部边界上则住着如乃蛮(粘拔恩)、阻卜。后来乃蛮人进入七河地区, 其首领屈出律取代了西辽王朝菊儿汗直鲁古的统治。这些生活在中亚北部地区的部族以后大多成为哈萨克族的组成部分。

帝王世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