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德 :民国时期滇籍将领

更新时间:2023-11-08 10:06

朱培德(公元1889年10月29日-公元1937年2月17日),字益之,云南安宁人。民国时期滇籍将领,中国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

朱培德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好学,性喜骑射。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朱培德考入云南昆明陆军第十九镇随营学堂,两年后随学堂并入云南讲武堂丙班,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际,朱培德于云南省参与了重九起义,起义结束后归校,并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毕业,历任云南新编陆军连长、营长等职务。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后,朱培德加入护国军任支队长,战争胜利后,升任驻粤滇军第四师第七旅旅长,率该旅驻守广州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朱培德加入中华革命党并参与护法运动,击溃龙济光部并赴援南雄市,因作战有功,升滇军第四师师长兼广州卫戍司令。北伐战争时期,朱培德升任建国第一军军长、江西省政府主席,先后参与讨伐桂系陆荣廷、驱逐陈炯明、平息商团叛乱等战役。北伐战争胜利后,朱培德辞任军职,入南京主要负责全国的军事幕僚工作。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2月,朱培德任代理参谋总长,时常代表蒋介石周游各地,还受命主持修建沪宁铁路上的国防工事工程。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朱培德和平解决两广事变,晋升为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2月17日,朱培德因医疗事故去世,终年48岁。

朱培德是民国时期滇军的主要将领之一,曾参加过云南辛亥、护国起义、靖国战争、北伐战争等战役。蒋介石曾评论朱培德努力革命,效力党国,赞襄勤劳,持躬廉谨,洞明大体,不慕虚荣,尤为全国军人同心钦敬。

人物生平

云南俊杰

朱培德,字益之,祖籍云南安宁,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公元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云南盐兴县(今属禄丰市)。其先祖系明代湖广按察使,其父朱秉为清代举人,任盐兴县广通书院山长,兼营盐业。朱培德自幼好学,四岁便入私塾启蒙,七岁时父殁,后便由其祖母抚养长大。朱培德读书之余喜爱骑马射击,在其十二、三岁时就能弯弓骑射。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受军事兴国思潮的影响,朱培德考入陆军随营学校。两年后,随营学校并入届时新设立的云南讲武堂,朱培德为丙班生,同时其也是讲武堂的第一期学员。求学期间,朱培德接触到《民报》等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便立志要推翻封建制度与清王朝,于是朱培德在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走上了追随孙中山,参加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在修完普通科目后,朱培德开始到部队宣传革命思想。

辛亥义举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云南省起兵响应,朱培德也投入革命军,参与了昆明市“重九起义”行动。在此期间,朱培德担任过西征军第二师队长,滇军新编步兵第一团一营一连连长,第九团第二营连长、营长等职,先后驻防于腾冲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区。次年,云南讲武堂更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

后来,朱培德考虑到其学业未竟,遂辞军职,回到讲武学校第四期步兵科乙班继续深造。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朱培德以最优等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朱培德加入云南新编陆军第三步兵团,初任连长,次年升至营长,被派往普洱市、普洱边界驻防,后因染病返回昆明市

护国战争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袁世凯企图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云南省首举护国反袁义旗。朱培德所在的第三团编入护国第一军,随蔡锷开赴四川省作战,不久,朱培德营扩编为支队,并任支队长,编入李烈均护国第二军方声涛梯团。

朱培德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年初向两广进军。3月15日,其率部至龙潭时,同袁世凯派来进犯云南的龙济光部激战,歼敌一千余人,首战告捷。战后朱培德率部前往肇庆市,时龙济光部阻挠,两军在源潭镇征战数日,最终在朱培德的指挥下,以一团兵力阻击龙济光部十营人马,取得胜利。5月12日,朱培德率部成功抵达肇庆,在此,朱培德支队奉命改编为第二十五团,其任团长。随后,朱培德又攻清远市,得龙济光部陈福祥三个营前来投降。之后,其率部前往广州市。7月中下旬,任羊城(广州)攻略军司令部司令官;护国战争结束后,护国第二军改编为驻粤滇军,归陆荣廷统辖,10月21日,朱培德被北京政府陆军部晋升陆军少将。11月,任驻粤滇军第四师第七旅旅长,率部驻守广州市区。

护法运动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孙中山南下广州领导护法运动,组织护法军政府,朱培德成为其护法中坚,率领部队保卫军政府。同年,龙济光称兵于琼崖,旬日间攻陷高雷四邑,广州危在旦夕。届时,朱培德率滇军三个支队会同粤桂各军为南路讨龙济光部,相继占领恩平、阳江、高雷。旋北洋军由赣南偷袭粤北,朱培德又奉命赴援南雄市。南雄解围后,朱培德因作战有功,升任滇军第四师师长,仍率部驻扎广州,兼任广州卫戍司令。

朱培德与孙中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5月,朱培德任驻粤滇军第四师代理师长,兼广州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官,与赵慧君在广州成婚,孙中山出席婚礼并担任其证婚人。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2月,为争夺驻粤滇军的领导权,唐继尧电令解除李根源驻粤滇军军长职务,并任命李烈均为滇军总司令,对此李根源拒不受命。于是,李烈均、朱培德率领驻粤滇军之大部,退入湖南省,后移驻湘、桂、粤边一带,而李根源率领驻粤滇军的另一部分移驻海南省,并改名为海疆军。

6月,朱培德与谭延闿合作,与张敬尧战于衡山并获胜,后谭延军进占岳州。旋奉唐继尧命继续行军入四川省,进抵渝、叙、泸之时,滇军全线溃退。后来,唐继尧以朱培德行动迟缓为由,罢免其职务,朱培德遂离职前往上海市

北伐战争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孙中山着手在桂林市筹建北伐大本营,因滇军杨益谦部不稳,大本营参谋总长李烈均电召朱培德相助北伐。同年,朱培德任援桂军第二路总指挥,参加了讨伐桂系陆荣廷的战争。战后被孙中山任命为北伐大本营参军长、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12月,朱培德率所部滇军在桂林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决心北伐。

次年,朱培德奉孙中山之命出任中路军前敌总指挥与粤军、赣军联合从韶关市进入江西省,相继攻破青龙墟、黄龙墟等地。6月,时北伐前锋进至江西吉安,陈炯明在广州市发动叛乱并炮击孙中山的住地,孙中山下令北伐各军回师广州平定叛乱。收到指令后,朱培德立即率部回师讨伐陈炯明,两军在韶关激战20余天,时粤军第一师梁鸿楷倒戈,朱培德率部且战且退,还在撤退途中被敌军包围,后焚弃重,率轻骑经乐昌、蓝山等地退至桂林。第一次北伐遂告失败。

民国十二年4月(公元1923年),朱培德会同滇军杨希闵等率部入粤,驱逐陈炯明,迎孙中山重回广州任海陆军大元帅。时为保证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安全,又避免各派军阀的猜忌,孙中山将朱培德部调回广州市,并改编为大本营巩卫军,任命朱培德为大本营巩卫军军长兼大本营参军长、代理军政部长。之后,陈炯明军相继在5月、8月攻打博罗县增城区,皆被朱培德镇压。11月,陈炯明联合各路军阀进行反攻,兵临广州城下。朱培德率部在抗击敌军的进攻后,集中兵力攻击其侧翼,大败陈炯明部。

率军东征

在击破陈炯明部后,孙中山更加器重朱培德。民国十三年年初(公元1924年),中国国民党改组,国共开始合作,广东省重组军事系统,朱培德被任命为建国第一军军长。同年9月,孙中山准备再次北伐。朱培德任北伐军中路总指挥,率部从韶关市出发,经南雄市赣州市,沿赣江右岸向南昌市进攻,途中击败陈远光部。时至樟树镇,因江东湘军在吉安县作战失利,朱培德奉命回师原防,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10月,孙中山下令平息商团叛乱,朱培德遂向西关发起攻击,经三个多小时的猛攻,所有商团反革命武装全部缴械投降。次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朱培德在军中设灵堂遥祭。

孙中山逝世后,唐继尧勾结杨希闵、刘振寰发动叛乱,企图夺取广州市。民国十四年6月(公元1925年),朱培德联合谭延闿部,沿粤汉铁路从北向南,由韶关市进攻广州,相继攻陷白云山、瘦狗岭等地。随即,收复广州,歼灭杨希闵所部驻粤滇军。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朱培德成为十六名政府委员中的第十四位、军事委员会八名委员之一,又兼军需部部长。8月,滇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三军,下辖三个师,朱培德任第三军军长。年底,广州国民政府举行第二次国民革命军东征

在第二次东征期间,朱培德兼任南路讨贼总指挥,指挥第三、四军和一部分桂军进兵粤南,歼灭了邓本殷部。随即,广东省全部统一。次年1月,朱培德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其靠拢中国国民党左派,对蒋介石领袖自居、排除异己等行为不满。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其亲信、第三军军校校长熊式辉擅自派兵包围第三军政治部。朱培德闻讯立即罢免熊式辉职务,并联络第二、四、六各军,欲制裁蒋介石,但因其他各军只求自保,此事不了了之。后来,朱培德见风使舵,与谭延闿奔走于汪精卫、蒋介石之间,充当调解人。因汪精卫称病隐匿,朱培德附和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列名为“整理党务案”的提案人之一。

继续北伐

民国十五年7月(公元1926年),国共开始合作北伐。朱培德担任北伐右翼总指挥,率第三军集中于湖南浏阳、醴陵市一带,防御江西省孙传芳军。自9月始,朱培德率军进攻萍乡市、莲华等地,于11月歼敌14余万人,攻克南昌,安定江西全境。占领江西后,朱培德被任命为江西省临时政治委员会委员和代理主席、南昌警备司令。之后,朱培德将第三军扩编为第五路军,下辖第三、九两军。

次年1月,蒋介石欲在南昌建都,将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因不愿让朱培德控制江西地盘,使得二人矛盾激化,朱培德遂采取反蒋左派的立场。2月,中国国民党右派囊括了省政府的全部要职,蒋介石还调任、收买朱培德的部队,朱培德遂向武汉政府表示其将拥护武汉政府。3月,蒋介石率军离赣东下,朱培德公开反蒋,时其一面调回第三军东进部队,一面派军队解除蒋军留守部队张群等武装,还把李烈均的省政府赶至上饶市一带,甚至派军队保护“四二”暴动的人民。

反蒋的胜利,使得朱培德取得武汉政府的信任。民国十六年4月(公元1927年),武汉政府改组江西省政府,朱培德就任省主席,独掌江西省大权。后来,蒋介石先后攻陷南京、上海市,朱培德闻讯避居九江,停止了反蒋言行。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并命李宗仁率第七军向江西进军,因朱培德为第七军前将领,因此二人于5月14日、15日达成会面,并确定了江西的“中立”地区协议。随后,因为武汉政府的态度变化,蒋介石将压力于矛盾激化,5月29日,朱培德决定宣布自己的政治立场,然后将自己的第三军人员强制遣送出境,6月4日,朱培德又提出将共产党重要负责人和中国国民党左派人士刘一峰、方志敏等22人“礼送出境”,并声称仍然效忠武汉国民政府,此时,朱德在赣东剿匪结束后返回南昌,也被其以“同党部及各民众团体来往密切”为由,遣送出境,随后,又释放了革命群众抓获的反命分子程天放、罗实时等二十余人。该行为受到了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的支持,汪精卫指派其与黄实、陈其为中央特派员,在江西组织特别委员会,以朱培德为该会主席,执行武汉政府的“各项训令”。6月13日,朱培德撤退进入南昌工会、农协的队伍,恢复了在江西省的农工运动。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通过“分共”决议案,汪精卫背叛革命,朱培德的态度又随着汪精卫的态度转变。8月,南昌起义爆发,经几小时的战斗,朱培德驻守南昌的四个团除两个营逃走外,全部被歼灭。之后,朱培德在赣州市主要通路上布设重兵,待到起义军南下,于大庾岭拦阻,起义部队遭到较大损失,江西再次由朱培德统领,并指挥进行西征。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1月,朱培德俯首投入蒋介石门下,还主动要求参加对张作霖的北伐。5月,朱培德出任第一集团军总指挥,率军绕过济南,直取德州,完成蒋介石对北京的最后进军。11月,朱培德任湘赣“剿匪”总指挥,率部回到江西省,全力围攻中国工农红军,曾一度占领井冈山市

积极抗日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1月,朱培德被特派为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3月28日,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入南京主要负责全国的军事幕僚工作,由于他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人的关系密切,之后更是参与蒋桂战争的讨伐,所以他在中国国民党内并不受蒋介石的重视。5月24日,其又担任军事委员会代理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兼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厅主任,8月16日,特任国民政府国军编遣委员会常务委员,主动辞去江西省政府主席职,完全放弃了自己手中的“枪杆子”与“地盘”,9月,汪精卫、唐生智策划发动“护党救国运动”,事前陈公博秘密致电朱培德,请他率兵响应,朱培德为求自保,将该密电交给了蒋介石。10月2日,蒋中正赴武汉市,其在南京代总司令职权,10月28日,蒋介石下命讨伐西北军,其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代理总司令。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被迫下野。民国二十一年元旦(公元1932年),孙科组织新的国民政府,朱培德任参谋长,任期未满一个月。3月,蒋介石被推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朱培德乃改任军委会办公厅主任。次年,朱培德还兼任训练总监。时蒋介石前往江西省指挥“剿共”战争,朱培德为其看守空城,调拨粮草。之后,在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朱培德被蒋介石任命为代理参谋总长,时常代表蒋介石周游各地,还受命主持修建沪宁铁路上的国防工事工程。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两广事变爆发,朱培德受命与各方官员协调,使事变最终和平解决。之后相继又爆发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中央常务会议及政治会议决定任命朱培德、何应钦、程潜等人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最终采用了朱培德的建议,用和平方式解决了西安事变。同年,朱培德晋升为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

壮年逝世

民国二十六年2月17日(公元1937年2月17日),在中国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期间,朱培德因感冒被护士失误注射了德国进口的抗贫血药剂,引起血液中毒,不幸在医院去世,终年不足48岁。

朱培德在临终前到南京鼓楼医院看望他的蒋介石交代了三件事,即抗战在即,国力有限,我死之后,请从简安理;家属子女,让他们自食其力,不要因我而优厚照顾;不要怪护士叶小姐,这是我们国家医学不发达,不能解除病毒。在朱培德逝世后,国民政府为其举行了国葬。

施政举措

政治 

立场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3月,朱培德的政治态度并不明确,在中国国民党左、右派的斗争中采取骑墙态度。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反动王朝,对此,朱培德亦不表态,表面上仍接受武汉政府的领导。而忠于蒋介石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桂系将领李宗仁,奉命向江西省进军,朱培德因曾是第七军的指挥,故李宗仁请朱培德会面磋商,后达成临时协议,宣布江西暂定为“中立”地区。然而随着武汉政府态度的变化,蒋介石压力的增加和矛盾的激化,朱培德遂采取反蒋左派的立场,将自己的第三军和共产党重要负责人、中国国民党左派人士、反命分子全部释放,该行为得到汪精卫的支持,于是特派他为江西组织特派委员会主席,并执行武汉政府的“各项训令”,随后,汪精卫酝酿国民革命军东征讨蒋,朱培德立即对“反蒋左倾”一事道歉,同年7月15日,汪精卫背叛革命,朱培德的立场又随着汪精卫发生变化。

“分共”

马日事变后,当武汉国民党中央酝酿“分共”时,朱培德已在江西省行动。其采取的第一行动就是将第三军中的142名政治工作人员强迫遣送出境,紧接着朱培德又以农运“过火”为由,提出将共产党重要负责人和中国国民党左派人士刘一峰、方志敏等22人强行遣送出境,并下令活埋了两名政治工作人员。同时,朱培德又声称其“只反对激烈分子”,仍然要打倒蒋介石,仍然是拥护武汉国民政府。

军事

整编军队

朱培德深知军事实力的重要,抓住时机重振滇军,在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朱培德向国民党中央和苏联顾问团表示坚决赞成关于统一军政、民政、财政的决定,主动要求尽快在滇军中建立政治工作制度,特别要求获得大量新式武器装备,后被准许。此外,一批云南省进步青年加入了朱培德军,赣军和川军残部也由其整编。

抗日战争准备

组建国防委员会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朱培德联合唐生智向蒋介石建议,组织国防委员会,邀请党政军重要人士参加,对于政治、财政、外交进行通盘考虑,制定国家应敌方针。同年,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审查通过《国防委员会议条例》,条例规定:“国防委员会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对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国防委员会之决议及其行动,应绝对秘密。”国防委员会的组建,确定了国家最高的国防指挥机构,成为抗战时期国防最高委员会的雏形。

规划与构筑国防工事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召开由朱培德、唐生智、张治中、杨永泰等20余人参加的高级军事会议,决定由军事委员会与参谋本部联合组织警卫执行部,专门负责国防工事的规划与设计,在预想作战区域及内地要点构筑国防工事,加强沿江沿海要塞设备最后选定华北以济南、保定之线为国防第一线,充州、安阳之线为第二线,东南以锡澄线为国防线,在南京、武汉市徐州市开封市、杭州吴等地建筑强固工事。

由于蒋介石正忙于军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故由朱培德负责修筑沪宁杭国防工事。自1933年底,朱培德秘密从军政各部门及军事院校抽调人员,由德国顾问与军事专家辅导,在京沪杭地区勘测地形、规划修筑防御阵地。在东南方面,执行部预计日军由长江南岸和杭州湾北部登陆,重点攻占上海。

此外,国防工事修筑利用沪宁杭地区的地形特点,结合淞沪会战的经验,计划对长江上的江阴、镇江市江宁区、镇海四区要塞进行整理,调整炮位,增设新炮及防空、通信、观察、指挥等设施。将京沪杭地区特划为三个防御区,即宁沪地区、沪杭地区、南京地区,根据不同地形,构筑防御体系。到1935年底,以上的国防工事已完成大部。

参与整理军队

朱培德非常重视军队的训练与教育,常说“富国在生聚,强兵在教训”。在兼任训练总监期间,他对整理与训练军队做了大量工作。在以武力平定了地方实力派的反抗后,国民政府有了在全国范围内整军的可能性。1932年,何应钦、朱培德、杨杰等人向蒋介石建议,着重对中央军进行整顿充实,强调要筹建和整顿装甲兵、炮兵、工兵等特种兵种,以适应现代化战争。朱培德对军事教育与军校建设亦非常重视。甚至还一度负责选派军事留学生的工作。

校阅军队

由于蒋介石忙于军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故蒋介石派朱培德代其去各地校阅部队。之后,朱培德每到一地,即先听长官报告,观看部队的操练演习,然后进行讲评。在校阅部队过程中,朱培德除点评各次演习的优缺点外,还对军人的体格、军官的服装、军官的学习、职员的考核等问题提出意见。在校阅部队时,他不忘向官兵讲“攘外安内”的形势,催促他们加紧训练。

教育

创办军事学校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朱培德主持在江西南昌创办第五路军干部学校,另称第五路军军官补习所。次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令禁止各军自行创办军校,于是朱培德将其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昌分校。学校教育内容分军事与政治教育两种,军事教育与校本部略同,惟缺少各种见习、参谋、野外、交通、复习等科目;政治教育亦与校本部大致相同,有中国革命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三民主义、各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大要、军队政工、特别演讲等七门。

推崇军校教育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为配合国民革命军编遣事宜,改进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蒋介石提议将校长制改为校务委员会委员制。同年7月,朱培德被任命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会委员。此后其连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至十三期校务委员会委员。朱培德重视军校教育,其参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毕业典礼时还为同学录题序。之后,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至十一期军校本部同学录上,均能看到他的题词和作同学录序。

著作与思想

著作

朱培德的著作有《参谋本部法规汇编》,该书出版发行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军事史的书籍。

军事思想

九一八事变至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前夕,朱培德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面对日本侵略的积极态度是力求妥协,避免冲突。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改变不抵抗政策,实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后来,在英、美两国驻上海市领事居间调停下,中日双方同意暂时休战三日。

然而,日军在停火期间加紧增援补充,调整兵力部署,并于停火当晚发起了新的进攻。日军的出尔反尔,蓄意违反停战协议,再次发动进攻,使朱培德认识到对日军一味避战是不可取的,他开始主张增援士九路军坚决抵抗日军的进攻。此外,朱培德还指出中国须用政治、外交及军事方法来滞缓日本的侵略行动,争取更长的备战时间,而其军事计划包括组建国防委员会、规划与构筑国防工事、参与整理军队、校阅军队。

重要争议

民国二十六年二月十七日(公元1937年2月17日),朱培德因患病注射抗贫血药剂,引起血液中毒突然死亡。但因在日本军部大特务和知鹰二与津田静枝的回忆录中,均提及抗战爆发前,潜伏在南京的日谍的确曾谋划刺杀朱培德,从而民间开始流传朱培德是被日本间谍或戴笠谋害。之后,这一说法曾被朱培德的海外后人否认。

影响与评价

影响

朱培德与滇军

滇军以朱培德为主体,由朱培德领导的滇军在中华民国时期发展壮大,并且逐渐接受了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的领导,最终还摆脱了地方色彩融合成中央军的一部分。这反映出民国时期部分传统军人向现代职业军人的转变。

军事救国

朱培德是在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有过影响和作用的高级将领,其从第七期至十三期连任十年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参与军校建设许多事务。他早年对于云南辛亥革命“重九起义”、讨袁护法护国战争、北伐战争等战争皆有贡献。此外,朱培德还是孙中山晚年主要的军事助手之一。

抗日准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朱培德在南京政府总参谋部准备抗战工作,作为全国军事幕僚机关的负责人,朱培德实际主持了加强国防建设的部分前期准备工作。

评价

蒋介石评:朱培德上将努力革命,效力党国,赞襄勤劳,持躬廉谨,洞明大体,不慕虚荣,尤为全国军人同心钦敬,综其一生,功在国家,实应国葬。惟每值国葬,糜费公帑,为数甚巨。朱上将生前淡泊明志,精忠为国,决不愿虚耗国力。故余亦体此心,向政府提请公葬。

汪精卫评:从昆明市出师以来,寸寸关山留战绩;自羊城订交以后,心心相印独公多。

国民政府评:陆军上将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办公厅主任朱培德,精娴韬略,智能兼。早岁追随总理,效力革命,迭军机重任,北伐之役,总领师干,膚功克奏。厥后出疆符,入襄枢政,勤劳著,勋望益隆。近年辅佐元戎,运筹帷幄,尤能殚精擘划,宏济艰难,心股肱,正殷倚。乃因积劳致疾,尔逝世,缅怀往绩,悼惜殊深。应即依照国葬法特予国葬,葬费量从俭约,藉以符其澹泊之素志,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用彰勋而励来兹。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婚姻情况

朱培德升任滇军第四师师长时,还未考虑婚姻大事。杨杰将军曾在云南省短期任教,了解朱培德为人,便主动将其妻子的妹妹介绍与朱培德。朱培德与赵慧君见面后彼此满意,最终于1919年举行婚礼,婚礼由孙中山充任证婚人。

兴趣爱好

朱培德阅读范围很广,从中国史、诗、散文到有关欧、日、美近代政治、社会、民情的资料,皆有涉猎。并且朱培德在读书时,身边会带着两本小册子,一本录下较重要的内容或心得,另一本则选录有意义的字句。

健康情况

长期的军旅生涯,使朱培德患胃病。在北伐后期,其胃症加重,曾多次呈请国民政府准许暂退修养,但未被允准。之后,朱培德时感精力不济,医生嘱每周注射葡萄糖液两次。公元民国二十六年二月十四日(公元1937年2月14日),朱培德按期注射后于次日参加国民党第五届三中全会,返家后便感不适,夜晚病体难眠。民国二十六年二月十七日(公元1937年2月17日),朱培德因患病注射抗贫血药剂,引起血液中毒突然死亡。

宗教信仰

朱培德晚年开始信奉佛教,其带兵征战十几年,每次战后,朱培德见到官兵遭受伤亡的痛苦,总会觉得自己负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责任,以至于其试图从宗教中寻求解脱。信奉佛教初期,朱培德自己选读经书,也曾去南京近郊佛寺与住持高僧研讨经文。后来,在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朱培德在家中阁楼特设小间作为其研究佛理的静室。

模范二朱

朱培德与朱德同为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毕业生。在讲武堂就读时,每逢外国领事来讲武堂参观考察,总办李根源总是指令朱培德与朱德指挥学生操练表演,二人配合默契,时称“模范二朱”。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南昌四二起义,方志敏等人抓了“AB团”头目程天放游街,朱培德协助中共铲除“AB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培德将共产党人朱德、郭沫若迎到南昌,并任命朱德为第五方面军总参议、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南昌市公安局局长。

同年7月,朱培德觉察到朱德、贺龙、叶挺等人联系密切,必有重要举动的情况下,并未控制朱德、贺龙等人,反而差遣朱德的同学王均遂川县掌握部队,其还以需疗养的名义向蒋介石请假。届时,南昌的军政要务统由朱德处理,这在客观上为南昌起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之后在井冈山市时期,朱培德被蒋介石调任为湘赣“剿匪”总指挥,“模范二朱”刀枪相向,最终朱培德战败。

后世纪念

朱培德逝世后,国民政府不仅为其举行了国葬,还明令颁布褒扬令。民国二十六年二月二十日(公元1937年2月20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仁孝殡仪馆为朱培德举行大殓,前往悼念的各界人士众多。此外,蒋介石和宋美龄还为朱培德守灵,这是南京国民政府历史上的首例。之后,蒋介石被强行架走,宋美龄则守了通宵。最终,朱培德被安葬于南京小行凤凰山麓。2001年4月,因南京市须在凤凰山兴建地铁站,朱培德墓被迁至普觉寺公墓。

文艺影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