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柳莺 :雀形目莺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5:12

褐柳莺(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hylloscopus fuscatus)小型鸟类,体长11~12厘米。外形甚显紧凑而墩圆,两翼短圆,尾圆而略凹。上体灰褐,飞羽有橄榄绿色的翼缘。嘴细小,腿细长。眉纹棕白色,贯眼纹暗褐色。颏、喉白色,其余下体乳白色,胸及两胁沾黄褐。第二枚初级飞羽在第九至第十枚之间或等于第九和第十枚。指名亚种眉纹沾栗褐,脸颊无皮黄,上体褐色较重。与巨嘴柳莺易混淆,不同处在于嘴纤细且色深;腿较细;眉纹较窄而短(指名亚种眉纹后端棕色);眼先上部的眉纹有深褐色边且眉纹将眼和嘴隔开;腰部无橄榄绿色渲染。

相似种烟柳莺上体较暗呈烟褐色,远处看近黑色,眉纹绿色,下体油绿色。

隐匿于沿溪流、沼泽周围及森林中潮湿灌丛的浓密低植被之下,高可上至海拔4000米。翘尾并轻弹尾及两翼。鸣声为一连串响亮单调的清晰哨音,以一颤音结尾。似巨嘴柳莺但鸣声较慢。叫声为尖厉的“chett、chett”似击石头之声。

外形特征

上体褐色或橄榄褐色,两翅内侧覆羽颜色同背,其余覆羽和飞羽暗褐色,外羽缘较淡呈淡褐色微缀橄榄色,内翈羽缘浅灰褐色。尾暗褐色,有的上面微沾淡棕色,羽缘亦较淡具明显的橄榄褐色。眉纹棕白色从额基直到枕,贯眼纹暗褐色自眼先经眼向后延伸至枕侧,颊和耳覆羽褐色而杂有浅棕色。颏、喉白色微沾皮黄色,胸淡棕褐色,腹白色微沾皮黄色或灰色,两胁棕褐色,尾下覆羽淡棕色有时微沾褐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亦为皮黄色。陈旧的夏羽上体有点灰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上体较暗,眉纹淡灰白色,下体淡棕黄色。

虹膜暗褐色或黑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橙黄色、尖端暗褐色,脚淡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8~12g,♀7~9g;体长♂109~134mm,♀112~125mm;嘴峰♂8~10mm,♀8~10mm;翅♂52~65mm,♀53~62mm;尾长♂41~56mm,♀42~56mm;跗♂21~25mm,♀19~23mm(指名亚种) 。(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从山脚平原到海拔4500米的山地森林和林线以上的高山灌丛地带,尤其喜欢稀疏而开阔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林缘以及溪流沿岸的疏林与灌丛,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非繁殖期间也见于农田、果园和宅旁附近的小块丛林内。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林下、林缘和溪边灌丛与草丛中活动。喜 欢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或跳上跳下,不断发出近似“嘎叭、嘎叭——”或“答、答、答——”的叫声。繁殖期间常站在灌木枝头从早到晚不停地鸣唱,其声似“欺、欺、欺、欺——”不断重复的连续叫声。有时站在枝头鸣叫,有时又振翅在空中翱翔,有时又从一个枝头飞向另一枝头,遇有干扰,则立刻落入灌丛中。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据在长白山剖析的8个鸟胃,所吃食物以鞘翅目昆虫居多。

迁徙:褐柳莺在中国部分为夏候鸟,部分为分冬候鸟和旅鸟。每年多在5月初开始迁来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最晚迟至10月末还见于长白山未迁走。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或林缘与溪边灌木丛中,巢距地高0.27~0.7m,也有报告直接营巢于灌丛中地上的。巢呈球形,巢口开在侧面近顶端处。巢的大小据在长白山测量的2巢为:外径12~15cm,内径6~6cm,高13~14cm,巢口为圆形,直径为4cm。每窝产卵4~6枚,通常5枚,卵白色,大小为15~18mm×12~13mm。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广泛,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东部,往西至叶尼塞河,北达北纬(64°~66°),南至蒙古、阿尔泰共和国,东至太平洋沿岸、鄂霍次克海、萨哈林岛、朝鲜;越冬于印度、缅甸和泰国

原生种分布地:孟加拉、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老挝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泰国、越南

来源地不明:阿富汗。

迷鸟分布地: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丹麦埃及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直布罗陀海峡希腊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立陶宛、墨西哥摩洛哥荷兰挪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瑞典瑞士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也门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东北部小兴安岭伊春市、南部牡丹江市哈尔滨市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部通化、浑江区、西南部四平市辽源市、西部白城市辽宁省南部大连市、金县、营口市辽阳市、西部朝阳、锦州市、义县,河北东部、北部,北京及河南、四川、甘肃、宁夏、青海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等地(繁殖鸟) ;迁徙或越冬于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湖北、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福建省海南岛,偶见于台湾。

亚种分化

注:褐柳莺西北亚种是否成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原产地属常见物种(Baker 1997)。各地种群估算如下:中国大陆约有10,000~100,000繁殖对,1,000~10,000只候鸟;中国台湾约有50~1,000只冬候鸟;韩国约10,000~100,000繁殖对,约50~10,000只候鸟;在日本越冬的候鸟少于1,000只;俄罗斯约10,000~100,000繁殖对,约1,000-10,000只候鸟(Brazil 2009)。褐柳莺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红色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555项 褐柳莺)

参考资料

褐柳莺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2024-07-2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