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

更新时间:2023-11-07 10:23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地语: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英语:Jawaharlal Nehru,1889年11月14日—1964年5月27日),20世纪30-40年代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导人。1947年印度独立后,他连续担任了四届印度总理,是印度现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15岁以前,尼赫鲁接受的是欧洲家庭教师的启蒙教育。1905年, 尼赫鲁赴英求学。他先入哈罗公学,两年后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自然科学,获学位后,又入伦敦内殿攻读法律。尼赫鲁归国后,短暂从事过律师行业。1920年8月1日,国大党领袖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在印度发动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尼赫鲁决定辞去工作,追随甘地,全身投入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之中。在国大党的领袖中,他是第一个提出印度追求“完全独立”目标的领导人,并多次当选党的主席和总书记。在争取民族解放的历程中,他九次被捕,在狱中度过了九个春秋,并在狱中撰写完成了《尼赫鲁自传》《印度的发现》《世界历史的一瞥》等著作。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尼赫鲁的理想得以实现。1950年1月26日,印度宪法正式生效,宣布印度为共和国。尼赫鲁出任共和国首届总理,此后又连任三届总理,一直到逝世。建国初期,尼赫鲁为了消除英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削弱国内封建主义的影响,发展民族经济,巩固国家统一,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尼赫鲁晚期,在政府和党内的领袖地位开始削弱。战事的失利,国内物价上涨,捐税增加,引起了同僚和人民的不满。尼赫鲁在巨大的压力下,身体日渐衰弱。1964年5月27日病逝,享年74岁。次日,印度政府为尼赫鲁举行国葬

尼赫鲁在执政期间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废除了土邦王公的封建特权,确立了议会民主制,建立了统一的世俗民主共和国;在经济上,废除柴明达尔制,接管英国殖民政府主管的企事业,实行了计划经济混合经济、工业化等政策,使印度初步改变了独立初期的殖民地经济结构,走上了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在社会生活方面,废除了不可接触种姓制,提高了妇女地位,实行了农村建设,使国家向“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迈进;在外交上,奉行和平独立的外交政策,提高了印度国际地位,促进了世界和平。这些措施和政策巩固了印度的民族独立,奠定了现代印度内政外交基础,并对当代世界产生了影响。同时,尼赫鲁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受其阶级性的局限,在内政方面,他对资本家和地主阶级采取妥协态度,国有化土地改革不彻底,国民财富仍聚集在既得利益集团手中,一般民众的境遇没有多大改观。此外他表现出反共倾向,镇压1946年—1951年共产党领导的安得拉邦特伦甘纳农民起义,解散1957年大选中成立的喀拉拉邦共产党政府。在外交方面,他对邻国实行民族扩张政策,表现出霸权主义倾向。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9年11月14日,尼赫鲁出生于印度北部城市阿拉哈巴德市。家族源自克什米尔,属婆罗门种姓。18世纪初,尼赫鲁的祖先拉·考尔在当时的莫卧儿皇帝法鲁克西尔的邀请下,带领全家离开了克什米尔故土,迁居京城德里。尼赫鲁家族在德里生活了约150年,在1857年的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中,家族受到巨大冲击,被迫逃离德里,后来定居安拉阿巴德

尼赫鲁家族地位显赫,家境富有。尼赫鲁住的是全城第一座装上电灯的别墅,配有大花园和游泳池。尼赫鲁在家中是独生子,幼年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长大。父亲给他取名叫“贾瓦哈拉尔”,意为“红色的宝石”。尼赫鲁没有上印度的幼稚园和初级小学,15岁以前,他接受的是欧洲家庭教师的启蒙教育。家庭教师中,对尼赫鲁影响最大的是菲迪南·布鲁克。鲁克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是个神智学学者。在布鲁克的启发下,尼赫鲁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尼赫鲁读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及查尔斯·狄更斯、萨克莱、马克·吐温等一些欧美文学家的名著。布鲁克斯还培养了尼赫鲁对科学的兴趣,他们布置了一个小实验室,经常做一些物理和化学实验。此外,在宗教方面,布鲁克斯也对尼赫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一段时间,尼赫鲁经常参加神智学者的周会,熟悉了相关的术语和思想。

童年的尼赫鲁,生活富裕,却孤寂平静。他没有小学同学,没有兄长和弟弟,仅有两个年龄相差很多的妹妹。他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在童年时代就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没有同年的伴侣。”尼赫鲁的堂兄们经常在家中谈论英国人欺侮印度人的话题,如拥挤的火车上,有好多车厢还是空的也不让印度人坐,说是留给英国人的;英国人杀了印度人,每次都无罪释放;公园里的长椅也是留给英国人的。作为一个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人,尼赫鲁痛恨这种无理举动,民族主义思想渐渐在他心里萌芽。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使他看到了亚洲的希望和前途。他在自传中写道:“民族主义思想充满了我的心怀。我念念不忘印度和亚洲摆脱欧洲的束缚……我梦想着……为印度的自由而效力。”

1905年,尼赫鲁赴英国求学。父母把他送进了伦敦贵族子弟学校——哈罗公学。在哈罗公学时,尼赫鲁因成绩优异获得一份奖品,是一本关于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的书。意大利争取自由和统一的事迹吸引了他,他希望印度也能像意大利一样出现同样的事迹。两年后,尼赫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自然科学,这一时期,尼赫鲁广泛涉猎文史哲及政治经济学相关知识。空闲时间,尼赫鲁坚持到欧洲大陆旅行,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同时,尼赫鲁开始参与政治运动。那时,剑桥大学印度学生们组织了一个叫“麦利斯”的团体,经常讨论政治问题,尼赫鲁加入了这个团体之中。后来回顾这段经历时,尼赫鲁说,“我是一个渴望印度自由的民族主义者,并且在印度政治中颇倾向于当时以巴尔·蒂拉克先生为代表的极端派”。

1910年,尼赫鲁在剑桥大学毕业,获得学士。之后又进入伦敦内殿法学会,攻读两年法律。在这两年中,他读了许多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思想,并受到一定影响。尼赫鲁还关心西方的各种政治运动,曾亲自到爱尔兰,调查爱尔兰的民族主义问题。1912年夏天,他通过考试领到了律师证书,决定归国。秋天,23岁的尼赫鲁回到了印度

从政经历

投身民族运动

尼赫鲁回国后,进入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从事律师工作,并加入国大党,参加政治活动。当时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政治空气比较沉闷。国大党只限于空谈、集会,没有进行真正的群众性反抗斗争,尼赫鲁感到苦闷。他在自传中写道,“我们不应该服服贴贴地顺从现状……为了个人和民族的荣誉,对外族统治非进行更积极的斗争不可”。1916年,尼赫鲁在家庭的安排下,与17岁的卡麦拉·考尔结了婚。次年11月,卡麦拉生了个女儿,取名为“英迪拉”,这就是尼赫鲁的独生女。

1920年8月1日,国大党领袖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发动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给尼赫鲁带来了希望。他辞去工作,追随甘地,全身投入运动之中。1921年12月,英国威尔士王子来印度巡视,甘地号召全国举行罢工罢市进行抵制,殖民当局实行大逮捕。尼赫鲁被殖民当局以“散发罢业传单”的罪名逮捕入狱,判刑3个月。1922年4月,他刚出狱1个多月,又被当局第二次逮捕,判刑1年零9个月。1923年尼赫鲁出狱之后,当选国大党工作委员会书记,并担任阿拉哈巴德自治市市长。在当市长的两年中,他的工作完成出色,显露出他的组织才干和领导能力。

自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终止以后,印度的反英斗争又走向低潮。尼赫鲁决定到欧洲去考察,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6年5月,他携妻子和女儿从孟买威尼斯,开始了1年零9个月的欧洲旅行。他访问了瑞士意大利苏联及英法德等国家,关注了国际联盟和国际劳工局的各种活动。1927年2月10日,尼赫鲁以印度国大党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的“被压迫民族大会”。在其发言中,他强调印度争取自由的运动在世界反帝斗争中的作用,指出被压迫民族应当联合起来斗争。在这次会议中,他还结识了宋庆龄、罗曼·罗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马克西姆·高尔基等人物,并与他们一起组织了“反帝大同盟”,旨在支持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反帝斗争。布鲁塞尔大会后,尼赫鲁对莫斯科进行了短访,他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留下了深刻印象。

成为民族运动领袖

1920年以来,包括甘地在内的印度民族主义领袖们,都只注重斗争方式,对争取完全独立的目标含糊其辞。尼赫鲁一贯主张完全独立,反对自治领及在英国范围内的其它安排。1927年欧洲访问期间,出席了鲁塞尔被压迫民族反帝大会后,尼赫鲁的完全独立思想形成了具体内容。同年12月,尼赫鲁一回到印度,就参加了马德拉斯国大党会议。会上,尼赫鲁提议,“印度人民的目标是独立,完全控制国家的国防力量、财政经济政策和对外关系”。大会通过了此项决议,这是印度民族独立史上第一次提出“完全独立”的目标。

1928年,尼赫鲁当选国大党的总书记。会后,尼赫鲁还到处演讲,宣传社会主义和社会改革思想,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他在国大党内和社会上的威望与日俱增。1929年,在国大党的拉合尔年会上,他又当选党的主席。从此,尼赫鲁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领袖,这一年,他40岁。在尼赫鲁主持下,拉合尔大会通过了争取印度完全独立的行动决议,将1930年1月26日定为“印度独立日”,并为独立日制定了《独立誓词》。自此“完全独立”成为国大党和全国公认的政治目标。

1930年3月,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发动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又称“和平抵抗运动”。这次运动得到印度各阶层民众的广泛响应,声势浩大。英国殖民当局立即宣布国大党为非法组织,并逮捕其领导人。当年,尼赫鲁两次被捕,他的父亲和妻子也相继被捕入狱。1934年2月,尼赫鲁第七次被殖民当局逮捕,判刑2年,先后关押在阿利波尔中央监狱、台拉·顿监狱和内尼监狱。在狱中,他撰写了《尼赫鲁自传》。1936年,尼赫鲁的妻子卡麦拉,在瑞士一家医院病逝,年仅37岁。尼赫鲁出狱后曾到瑞士探望卡麦拉,此后他终生未娶。

经过狱中的磨炼和考验,尼赫鲁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在党内的威信亦继续上升。1936年和1937年,他连续两年当选国大党的主席,并且争取更多的工农大众参加到民族独立运动中来。1937年,英国第一次允许印度进行省区选举。尼赫鲁以国大党主席的身份为本党积极竞选,在前后5个月的时间里,他走遍了举行选举的11个省,每天发表演说,宣传国大党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社会改革的主张,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国大党在7个省的竞选中获得了绝对优势,在8个省单独或联合地组成了省政府。1942年8月8日,国大党通过了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在决议中提出英国人应当立即终止在印度的统治,组织临时政府。决议公布几个小时后,英国殖民当局马上实行大逮捕。当天,尼赫鲁和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同时被捕,这是尼赫鲁第九次入狱,关押在亚马那加堡垒监狱。此次入狱历经1041天,直至1945年6月15日才获释。在监狱生活中,他完成著作《印度的发现》。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各国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印度人民反对英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出现了新的高潮。英国皇家印度海军在孟买金奈举行了起义,印度各地的工农运动此起彼伏。1946年3月,英国工党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派代表与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等政党进行谈判,提出对印度未来的设想:建立印度联邦,拟定宪法起草程序,成立有各个政党参加的临时政府

1946年9月,印度临时政府成立,英国驻印度总督韦维尔兼任临时政府总理。尼赫鲁又一次当选国大党主席,并以国大党主席的身份应邀担任临时政府副总理。期间尼赫鲁坚持召开立宪会议,谋划为新印度制订一个自由、统一和民主的宪法。1946年12月,印度制宪会议召开第一次会议,尼赫鲁提出了历史性的《目标决议》,规定了宪法的基本原则。1947年6月,女王陛下政府公布了蒙巴顿方案,即“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方案”。

出任印度总理

1947年8月15日,英国向印、巴移交政权,印度宣布独立。这一天,在德里的红堡广场举行了有20万人参加的庆祝盛典。第一代缅甸的蒙巴顿伯爵路易·蒙巴顿代表英国降下了英国国旗,尼赫鲁代表印度人民升起了印度国旗。从此,印度获得了新生,尼赫鲁的理想得以实现。1950年1月26日,印度宪法正式生效,宣布印度为共和国。尼赫鲁正式出任共和国首届总理,此后又连任三届总理,一直到逝世。建国初期,尼赫鲁为了消除英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削弱国内封建主义的影响,发展民族经济,巩固国家统一,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如安排印度人来取代在军队和政府机构中的英国人;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地区委员会;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实行“混合经济”的政策等。

在尼赫鲁的领导下,印度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迅速提高。1954年6月,周恩来应尼赫鲁的邀请访问印度,双方确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6月28日发表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正式宣布将以此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尼赫鲁率领印度代表团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国家会议。印度是此次万隆会议的5个发起国之一。万隆会议有29个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参加,代表着世界上将近3/5的人口。在会议上,尼赫鲁主张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支持亚非人民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斗争,并且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这次会议反映出的亚非国家反对殖民主义、要求民族独立、渴望团结合作、和平共处等愿望,被人们称之为“万隆精神”。

独立后的印度,一直奉行尼赫鲁制定的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961年,尼赫鲁参加了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此后,这个运动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越来越多的国家奉行不结盟的政策。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之后,尼赫鲁在政治上的黄金时代结束,他在政府和党内的领袖地位开始削弱。由于战事的失利,他的内阁同僚指责他。同时,国内物价上涨,捐税增加,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尼赫鲁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身体日渐衰弱。

逝世

1964年年初,尼赫鲁患轻度中风,步履维艰,同年5月27日病逝,享年74岁。印度政府宣布,全国为尼赫鲁的逝世举哀12天。1964年5月28日,印度政府为尼赫鲁举行国葬,送葬的队伍长达10千米,参加者有300万人,其中有许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6月9日,举行尼赫鲁骨灰的抛撒仪式。尼赫鲁早在1954年6月21日就已立下遗嘱,表示要将他的骨灰撒入恒河。遵照他的遗嘱,其骨灰的一部分,被送往他的故乡安拉阿巴德,抛撒在哺育他成长的圣河——恒河之中;另一部分则用飞机装载,从空中飘撒在印度辽阔的土地上。

政治作为

内政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在政治制度方面,尼赫鲁一贯崇尚世俗主义、议会民主的共和政体。印度共和国的宪法充分体现了尼赫鲁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印度共和国的世俗民主性质:不设国教;政教完全分离;在世俗原则基础上开办学校;保证个人和团体的宗教自由;确保一切公民社会、经济和政治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公民思想、言论、信仰、结社等自由等等。尼赫鲁政府在各个方面努力履行世俗国家的目标,制定一系列旨在为世俗民主原则奠定坚实基础的法案,1954年到1956年间,印度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变革法案即“印度教法典”,废除了不可接触制,禁止任何形式的不可接触制习俗,规定印度教男女在婚姻和财产继承问题上享有平等权利。

实行议会民主制度

印度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的议会民主制度。印度宪法规定,议会是印度的最高立法机关,自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都设有议会。各级政府都对同级的议会负责,各级地方政权服从中央。印度议会由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组成,联邦院绝大多数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人民院议员由选民直接普选产生。印度宪法规定,实行成人普选权基础上的定期选举,赋予21岁以上的每个男女公民以选举权。尼赫鲁政府时期印度全国举行了三次公民普选。

统一行政区划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实行省邦并存制度,英国殖民当局直属约有20个省,封建王公统治565个土邦。为了消灭土邦制,废除封建王公的特权,统一行政区划,1947年,在全印国大党委员会会议上尼赫鲁宣布,各土邦或者单独或者集体加入印度联邦,除此之外,别无它途。经过一年的工作,这些杂乱的省邦被归并为划一的29个省(邦),并实行了民主改造,其中10个甲等邦(即省),8个乙等邦,10个丙等邦和1个丁等邦。甲等邦和乙等邦设有议会和由议会产生的省(邦)政府。甲等邦的行政首脑是省长,乙等邦的行政首脑是邦长,丙等邦有六个邦设有议会和政府,其他4个邦和丁等邦由总统直接任命专员管理。1953年,尼赫鲁政府再次根据民族语言重新调整行政区划,1956年通过了省(邦)调整法案,将29个省(邦),合并为14个省和7个直辖区,取消了王公任邦长的制度,土邦宣告结束。

任用印度官员

建国初期,印度的政府机构是从英国人手里接收下来的,军队中有大量的英国军官,文职官员中也有一半以上的英国人。尼赫鲁政府为了消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改组了军队的领导机构,由印度总统担任三军最高统帅,并且培训和提拔大批印度人担任各级军官。另外,废除了原来的英国文官制度,建立起印度自己的行政官员制度,在政府中全部起用印度人。

经济

实行计划经济

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实行了三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1956年)重点是发展农业,在国家总投资中,农业所占比重最大,工业投资相对较少。1956-1961年,尼赫鲁政府实行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将重点转到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建设上来。第二个五年计划总投资比第一个计划翻了一番多,它的总目标是摆脱殖民经济形式,实现经济现代化,建立“福利国家”。1961-1966年,印度实行了第三个五年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为基础工业、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向独立自主的经济迈进,实现印度经济的“起飞”。通过独立后的三个五年计划,印度基本上摆脱了殖民经济形式,走上了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一个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建立了一些技术性较高的工业。

发展混合经济

1948年,尼赫鲁政府通过了“工业政策决议”,声明印度政府将奉行混合经济政策,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同时并存,政府将帮助两种成分的发展。1956年,印度政府通过了新的“工业政策决议”,将工业划分为三类,规定第一类中的17个重要工业由国家经营,第二类中的12个工业逐渐由国家经营,其余的第三类工业全部由私人资本经营。在混合经济政策指导下,尼赫鲁政府大力发展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尼赫鲁政府建立公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新建国营企业,尼赫鲁时代创建的所有基础工业几乎全部是公营经济。同时,大力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在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的工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增长,建立了一些重工业部门,公营部门已经包括铁路、航空运输、机器制造、化学工业、电讯工业、综合水利工程等基本的经济部门,改善了印度独立初期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落后的殖民经济结构。

进行土地改革

1949年,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公布了该党土地改革委员会的报告,建议印度各邦开始进行土地立法。土地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废除“中间人”,由政府接管地主的大部分土地,使佃农向国家直接纳税。到1955年土改第一阶段基本完成,被废除的“中间人”共有250万,被接管的土地共有1亿6千万英亩,2千多万佃农与国家直接发生关系。土地改革的第二阶段是“规定土地持有最高限额”,超出限额以外的土地由政府加以接管。但地主们拒不执行土地改革法令,并对最高限额法令做出抗议。这使得尼赫鲁政府的土地改革不彻底。大量土地仍然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广大的贫苦农民并没有获得土地,并没有改变被剥削的地位。1960年-1961年,占全国农户总数5%的大地主占有全部土地的40%,而其中1%最大的地主仍占有全部土地的16%。

提出农业合作化

在独立斗争时期,尼赫鲁就已提出了农业合作化思想。1956年8月,尼赫鲁在印度人民院发言时宣称,政府正在研究关于在全国各地建立合作农场作为实现农业发展纲领的基础问题。1959年,那格浦尔年会通过了几项关于农业合作运动的决议:决定将个人超过最高限额的土地交给无地的农民组织合作社;认定合作社经营将是农业的基础,实行联合耕种将是合作社的组织形式;预定在以后数年内,全国将布满合作社。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印度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联合耕种社、佃农耕种社、集体耕种社等,其中大多数是联合耕种社,通常联合一两个或几个村庄。到1964年,全国共建立了350,000个合作社。包括83%的村庄,四亿七百万人口。

实施社团发展规划

1952年,尼赫鲁政府开始正式实施社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宗旨是:“改变农村地区人民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及精神面貌,提高农业生产,增加收入,把停滞落后的农村社会改造为具有活力的先进社会。”其办法是由政府提供经济资助和技术指导,由人民自己来推行各种计划和措施。社团发展规划是以发展区为单位实施的,100个村为一个区,大约包括6至9万人口,面积大约为150到200平方英里。每个区派有一批受过农业、牧业、教育、卫生等专门训练的工作人员,帮助村民改善卫生、通讯、住房条件,扩大教育,采用新的耕作方法等。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社团发展规划,尼赫鲁政府决定整顿基层政权。1959年起,各邦陆续通过法令,实施潘查亚特制度。村潘查亚特、村合作社、村学校成为实施社团发展规划的三个基本机构,各自履行不同的职能。

外交

与亚非民族建立友好关系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2月尼赫鲁政府即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尼赫鲁政府不顾美国的反对与威胁,主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合法权利。1947年3月和1949年1月,尼赫鲁以印度世界委员会的名义在新德里两次召集了“亚洲关系会议”,给荷兰殖民主义者和联合国施加压力,度充分表达了亚洲国家团结一致争取自由的决心。尼赫鲁还向联合国提出了南非种族主义问题,谴责和反对种族歧视,再次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1954年4月,尼赫鲁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底,尼赫鲁与缅甸、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四国总理会晤,发起召开万隆会议,尼赫鲁积极主张邀请中国参加。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聚会印尼万隆,评说世界事务,肯定中印总理共同倡导的五项原则应成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强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合作;决心为制止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而持续努力。

协调国际关系,和平解决争端

朝鲜战争中,印度与各方保持接触。1950年7月,尼赫鲁致电约瑟夫·斯大林和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呼吁停战,主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1950年6月到1952年12月期间,在联合国关于朝鲜问题的9次提案表决中,尼赫鲁5次弃权,一次投票反对美国提出诬蔑中国为侵略者的提案。停战后,尼赫鲁政府又参加战俘的看管,主持了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工作。1954年初,美国侵略集团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试验氢弹,尼赫鲁呼吁停止试验,主张有关方面达成协议。随后又于1954年3月在印度国会演说中,公开拒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愿意提供印度军事援助的建议。在印度支那战争期间,尼赫鲁在恢复印支和平的日内瓦会议开幕前夕,发表关于印支问题的声明,提出6点建议,主张立即停火。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尼赫鲁曾几次就印支问题发表声明,还派印度外交家梅农到日内瓦协同苏联、中国等一起促进印支和平的恢复。为了监督在越南、老挝柬埔寨实现停止军事行动的协定,由加拿大、印度和波兰代表组成国际委员会,印度代表任主席。尼赫鲁还直接调解美苏之间的重大纠纷。第一次不结盟会议期间,美苏之间的柏林危机仍在势头上,尼赫鲁受会议委派前往莫斯科,要求美苏首脑为世界和平进行会晤和谈判,以消除危机。

主张不结盟政策

在国际事务中,尼赫鲁一直奉行不结盟政策。尼赫鲁认为,不结盟政策不是消极的中立政策,而是一个寻求与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国家“建立集体和平的积极和建设性的政策”。他领导下的印度既不倒向苏联集团,也不倒向美国集团,而是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维持正常的、较为密切的联系。尼赫鲁曾数次访问苏联美国,从苏联和美国同时获得了大量经济和技术援助。1955-1963年,苏联向印度提供和答应提供的经援共计55亿印度卢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62年7月,美国向印度提供经援39.52亿美元。50年代初,尼赫鲁多次与纳赛尔会晤,1955年印埃签订了友好条约,尼赫鲁也与南斯拉夫王国进行接触。1954年冬,约瑟普·铁托访问印度,尼赫鲁和铁托就不结盟问题取得了一致看法。1955年2月,印、埃、南三国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倡导国。1956年7月,尼赫鲁、铁托、纳赛尔在克罗地亚沿岸的布尼俄里岛召开最高级会议,在联合公报中强调了不结盟的思想。1961年9月1日,28个国家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实施霸权主义

尼赫鲁的外交政策中也存在着某种霸权主义因素。在对邻国政策上,尼赫鲁基本继承了英帝国主义,执行了民族利已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1949年,印度利用锡金王国一个地方起义反抗国王的机会,把军队开进锡金,使其成为印度的保护国,印度成为亚洲唯一拥有保护国的国家。同年,与不丹签订条约,把英国指导不丹对外关系的权利接收过来。1950年,又在“协助”尼泊尔国王结束了拉纳家族一个世纪之久的统治后,加强了对尼泊尔的控制。在对待中国和巴基斯坦两个最大邻国的关系中,尼赫鲁也表现出霸权主义的姿态,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与巴基斯坦长期争执不休,导致数次兵戎相见,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制造了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

科学

尼赫鲁重视并亲自负责印度的科研工作,将其视为建设印度未来的重要途径。他一直主持“印度科学大会”年会,亲自负责原子能研究,任“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在他的鼓动下,印度议会于1958年采纳了“科学政策决议”,保证以一切适当的方式促进和资助科学研究。在尼赫鲁任期内,政府给科学研究的经费从1947年的2,400万印度卢比增加到1964年的5.5亿卢比。在尼赫鲁任期内,印度全国各地建立了30多个研究实验室,5个“印度技术研究所”,形成了一个科学研究网络。印度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最大的科技人才训练场所。

个人著作

人物影响

尼赫鲁百年诞辰

尼赫鲁百年诞辰奖由INSA于1989年印度独立共和国首位总理尼赫鲁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设立,用于褒奖为推动科技在世界广泛交流以及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JNU)是为纪念印度历史上第一任总理加瓦哈拉尔·尼赫鲁而建立的文理综合性大学,该学校成立于1969年。

尼赫鲁纪念馆

尼赫鲁纪念馆,又名尼赫鲁博物馆和图书馆,建立于1964年,是印度新德里的历史建筑,主要由纪念博物馆、现代印度图书馆和当代研究中心三部分组成,旨在保存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

人物评价

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写道:“尼赫鲁才华出众,目空一切,贵族气息重,脾气暴躁,高傲自负”,“他有时还很傲慢、刻簿、自以为是,咄咄逼人,他还豪不掩饰地流透出强烈的优越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曾写道:“(尼赫鲁)是我在印度所认识的最孤独的青年人。”他还曾评价尼赫鲁:“没有人能超过他对祖国的热爱;他勇敢而热情,在这个时候,这些品质是必需的。可是,他虽然热情而坚决斗争,却仍具有政治家的理智。他是一个恪守纪律的人,已用事实来证明他能服从不同意的决定。他如此虚怀若谷和脚踏实地,不致趋于极端,把民族交托给他是十分可靠的。”

1940年,《新华日报社论说道:“尼赫鲁是印度的好男儿,他有节气,有骨气,为了自己民族的解放而受尽千辛万苦。他曾被捕过七八次,而愈挫愈奋,越靡越坚。”

曾任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福特基金亚洲学者的尚劝余评价道:“尼赫鲁对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自始至终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这些支持有些是道义上的,有些实质性的,有些是政治上的,有些是经济上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这些真诚的支持使处于水深火热、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感受到了朋友之谊、同志之情,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增强了中国军民的斗志。”

人物轶闻

挪威旅行的旧闻

1910年夏,尼赫鲁在英国求学期间,假期旅行去了挪威。挪威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一天尼赫鲁和他的一位英国朋友到了一个小旅馆。天气又闷又热,便想洗澡。但旅馆没设备,那里的主人说,可以到附近的小溪去洗。于是,他们带着布巾来到了一个溪流边。谁知这是一条冰川激流,水虽不深,但非常寒冷,而且水下又非常滑溜。尼赫鲁一溜便跌倒了,顿时便冻得失去了知觉,手脚动弹不得,被激流席卷而去。这位英国朋友比较幸运,虽也下了水,但没有跌倒。他挣扎上岸,沿着河岸跑下去搭救尼赫鲁,终于在很远的地方将他拖住。上岸后他二人还很后怕,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激流便形成了巨大的峭壁瀑布,直泻而下。尼赫鲁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风趣地说:“这次我险些丧了命。我仔细观看了那个峭壁瀑布,风景美极了,我忘不了那个地方,也忘不了救我的那位英国朋友。”

赴喜马拉雅山探险

尼赫鲁喜欢爬山,1916年夏天,新婚后不久的尼赫鲁与堂兄赴喜马拉雅山探险。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来到通往西藏高原的窄狭荒凉的山谷。站在佐伊拉关向下一望,一边是苍翠的山景,另一边则是光秃秃的岩石。他们朝着狭窄山谷走去,愈走愈荒凉,连草木也没有,有的只是不毛的岩石和冰雪。有时偶尔看到一些不知名的野花。这种情况,尼赫鲁感到“意外的满意”。过了佐伊拉关,就来到了玛塔延。这里距离亚玛兰那洞窟只有8英里。这个洞窟令尼赫鲁心生向往,他决心走一走。他们用绳子系着身体向上爬过好几条冰川,渐渐感到呼吸困难。这时,天开始下雪,脚下变得更滑,每走一步,十分困难。他们从早上4点钟就出发,几乎不停地攀登了12个钟头,终于来到了一个大冰田。这个大冰田足有半英里宽,从冰田的另一端即可下到洞窟。然而走过冰田后,眼前便是张着大口的裂,那个罅裂使人心惊胆战。他们最终没敢踏越,最后怀着失望的心情折回。那段日子使尼赫鲁终身难忘,每回忆起这段游历时,总时时叨念着这首诗:这些高山出现在我心头,山虽然危险,染上了玫瑰色的晚霞,多么美丽。山上宁静的积雪,多么令我向往!

人物关系

人物纪念

资料来源:

相关影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