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迹塘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第四大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3:49

马迹塘镇是桃江县第四大镇,仅次于桃花江镇灰山港镇武潭镇。位于桃江西部,与安化县接界,距县城45公里,207国道、桃怀公路贯通全境,资江三面环绕,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二广高速公路通过镇区,并在距镇中心区一公里处有一出口。高速公路通车后,马迹塘至广州市只需6个小时的车程,207国道正准备扩宽,桃马二级公路的扩建已动工,益马高速已立项。马迹塘镇将成为益阳市、桃江及周边地区快速至“珠三角”,粤港澳的交通枢纽,成为益阳市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又一个平台。

地理位置

马迹塘镇是桃江县第四大镇,小于桃花江镇灰山港镇武潭镇。桃江县城沿资江西上约40公里至湖光璀璨的马迹塘电厂,或经省道308线从益阳市至马迹塘70公里,便到了桃江县的西大门,闻名遐迩的湘中北商埠古镇——马迹塘镇。

马迹塘,地处资江中游,东通洞庭湖,西连湘黔,北达巴蜀,南扼衡岳,自古为湘中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交通枢纽。

地名的由来

马迹塘源渊于“关羽跃马沂溪”的传说。相传,三国赤壁之战破曹后,孙吴孙权多次向蜀汉刘备讨还荆州市,刘备拖延不还,并派大将关羽领兵经常在洞庭湖益阳一带巡逻,阻止吴军西进。一日,关羽带几名轻骑深入吴地,不料被吴军发现。吴军将领率精兵拼命追赶,想活捉关羽以换回荆州。关羽进退两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随关羽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坐骑赤兔马,一声长啸,腾空而起,一足点过沂溪河中微露水面的一块礁石,驮着关羽跃过了沂溪。关羽化险为夷,惊魂甫定,回望河中礁石留下马足痕迹,便问当地乡民,这是什么地方?乡民摇头说,这小小地方哪有什么名字。关羽深思片刻后对乡民说,以后这里就称马迹塘吧。于是,这个地方因关羽赐名而兴起。如今,在沂溪河中的那块礁石上,硕大的马迹印仍清晰可见。同治《益阳县志》有马迹塘传说这一记载。

历史

马迹塘历史悠久,有千年古镇之说。早在隋朝,有文字记载的就有袁、马两姓土著居民居此。宋太平兴国(981)年间,马迹塘属新化县蛮地带,这里居住着土著瑶族,在梅山首领扶汉阳的带领下抵御宋军镇压,势力扩展到东至安化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岩,南至湘乡佛子岭,北至桃江泗里河,并在七星、梅子、白沙、首溪、蜉游等筑五寨以防守驻屯,其中首溪寨就在时属马迹塘范围的筑金坝。当时的梅山瑶民常伴溪洞而居。这里至今仍遗留有寻溪、合溪、南山洞、檀木洞、拖木洞等有关溪洞地名20多处。明朝,江西省等地多有移民来此居住经商。清嘉庆期间,马迹塘为益阳西路塘汛之一,逐步发展成新化县安化县等地民间货物集散地,自此,马埠港湾贸易日趋繁荣,船只排筏运输渐增,店铺相对集中。据民国《益阳县志》载:马迹塘是益阳上乡第一市,街长三里,货物殷实,有牙行(贸易中介)20多家,商店400余家,建起了“四庵七祠八座庙”。形成三街六巷九码头,72家客栈,特别是从水道看马迹塘街,70年代前的木吊脚楼成为资江风光一绝,是资江中游最繁华的重要商埠码头。

交战战场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随即百万雄师过长江,全国革命节节胜利。但在益阳市中国国民党反动势力仍在作垂死挣扎。华中剿共总司令白崇禧武汉市退据湖南省,手中尚有5个兵团,共20余万人,其中11兵团和103军驻益阳。还有湖南保安总队长谢家驹亲自掌握的四县(益阳、安化、汉寿、沅江市)联防指挥部及益阳保安团等地方反动武装。资江两岸,一片白色恐怖,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8月1日,益阳地下党对迎接解放工作的形势作了具体研究,估计解放军是从常德市方向进入益阳,指派中共党员詹沃臣于当晚和蔡杞材派来的电话班邹班长携带话机出发,第二天上午10时在汉寿军山铺镇与常德的人民解放军接通了电话,向他们提供了“中国国民党11兵团已向马迹塘方向逃窜”的情报,人民解放军根据这一消息,部队立即改从黄土店直奔马迹塘。

8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13兵团49军先遣147师440团,接到上级命令后,便从常德出发,飞速行军,于3日凌晨4时到达马迹塘对岸的莲花坪渡口。

8月3日天亮前,解放军440团3营副营长徐锐松带领9连从莲花坪渡口下首偷渡到对岸,只打了几枪,便把驻在街下首保安团这个连收拾了。

与此同时,3营营长余振江带领7连从大河口渡资江。这时,马迹塘街上的敌人知道了解放军已近在眼前,便用机关枪封锁渡口。3营营长立即挑选出十来个会游泳的勇士,下水攀援木船挡住扫射,随船前进,并以轻重机枪掩护,进行强渡。经半个多小时,便胜利登岸。

从资江下游过河的9连乘胜向街头压过来,上午8时战斗结束,共俘保安团官兵300余人和全部船只。

10时左右,440团全团开进马迹塘。刚安营部署就绪,3营抓到了1个中国国民党军官,团政委许长庚立即审问。俘虏供称他是到马迹塘看房子的,他们不晓得解放军已到了马迹塘。他们有103军的2个师、97军的1个师共约2万余人,计划于翌日拂晓到马迹塘,经此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我军440团立即将这一重要情报用电台向师部作了报告。黄栗洑位于桃江县马迹塘与泗里河的中间,是沂溪河的一个深潭大洑。洑即水流回旋处。上有岩山石壁,称黄仑(龙)处于山脊高地。对河叫泥湾里,通马迹塘。

4日凌晨,国民党军队从大栗港、竹金坝、戴家冲择小路,仓皇向安化县新化县往湘西和邵阳市方向连夜逃窜。因而与解放军在黄栗洑狭路相逢。开始,双方互不摸底,440团团长令前卫1营1连向敌人冲锋,敌人用猛烈火力迎击,两次冲锋均未得手,战士伤亡惨重,连长壮烈牺牲。团长判断面前是强敌,于是命令全团各部抢占周围每一个山头,形成沂溪河连绵九里的山梁山岗上的争夺战。

440团警卫连刚登上一个山头,前面山梁上扑来两个营的敌人。当时,正是黑夜,雾特别大,双方弄不清对方是敌是友。警卫连在这边喊话,我们是八大队警卫连(是当时部队用的代号),敌人喊他们是3营7连。警卫连喊话的是朝鲜族人,讲不好普通话,那边听不懂,这样双方吵起来。后来,双方吹号,都对不上号。团作战股长崔嘉祥上去查清情况,发现对方那头的帽徽是“青天白日”,证实是中国国民党部队,便命令开火。双方相距只十来米远,而敌人有两个营的兵力,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在这紧要时刻,3营副营长带8连上来了,他们丢掉了背包,从山下冲上来,才把敌人击退。双方对峙在山脊上,警卫连只剩下几十个人了,李连长也光荣牺牲。

上午10时,原来留给师部的440团2营归还建制,在1营左侧进入战斗。该营4连刚占领一个山头,敌人也企图夺取这个山头。4连立即向敌人开火。敌人反复冲锋,先上一个班,后上一个排,最后上一个连,都被4连击退,阵前横竖躺下敌尸百余具。

440团与敌军在黄栗洑的战斗在激烈进行,双方都无法按原计划方向行进。

正当440团在黄栗洑与敌人交战的时候,441团在马迹塘街后伍家仑一带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战斗。441团于4日凌晨3时赶到马迹塘,立即按照师部命令去抢占伍家仑。1营长去前线弄清敌情,刚动身,敌人就朝解放军开火了。1营长原以为是昨天从马迹塘街上跑出来的那一股保安团,其实不是,而是为了赶近路从竹金坝直插伍家仑的103军。发现敌人正在山那边向山顶冲,441团立即开火,敌人反复冲锋,均被击退。

伍家仑的西南面是锣寨,被103军占领。解放军两颗炮弹击中了敌群,一堆就炸死60多人。441团直属迫击炮连赶来投入战斗,大大地发挥了威力。

下午4时许,人民解放军师部的山炮营赶到莲花坪,隔江向敌军阵地发了几炮,中国国民党部队知道是解放军的主力部队到了,面对强大火力攻击,不敢继续对阵。

解放军及时打扫战场,得到了大批军用物资。在资江沿岸大栗港一带,为国民党军队运送军需物资的民船有100多条,他们是被强迫来的,对国民党反动势力早已恨之入骨。船上的物资大多由人民解放军接收了。但也有一部分船,趁战斗混乱之机逃走了。他们把一些武器弹药甩到了深潭里,在大栗港、石洞港、樟树潭甩下的笨重武器不少,若干年后公安部门还收到了民间从河底下打捞出水的重机枪等。那些逃走的船夫有些把运载的贵重物品化为私有、发了横财。

在马迹塘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49军147师击退国民党97军、103军3个师,歼敌1000多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及其它军用物品。这场战斗牵制了白崇熹部的西逃,为衡宝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场战斗是衡宝战役最为惨烈的前哨战,马迹塘作为衡宝战役主战场而载入史册。战斗歼敌1000余人,人民解放军牺牲的300名烈士(据440团政委许长庚《马迹塘回忆》),就安葬在伍家仑、黄栗洑的各个山头上。他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永垂不朽。

新中国情况

1927年,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就亲临马迹塘镇,在天府庙住宿了1晚,召开了农民座谈会,调查了解了马迹塘农民运动情况后,取道安化县而去梅城镇

马迹塘北靠资江,西临沂溪,傍水靠山,地处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下,所向披靡。8月2日,人民解放军第49军147师,在马迹塘遭遇中国国民党103军负隅顽抗,经过两天14个小时的激战,击溃国民党西逃3个师,打死打伤敌军千余名,俘敌一千余人,缴获敌船30余艘及大量枪枝弹药,夺取了马迹塘战役的彻底胜利,这是人民解放军解放益阳的最后一仗。自此,建立了益阳县第八区人民政府(管辖马迹塘、大栗港、武潭镇)。为纪念在马迹塘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烈士。70年代,马迹塘人民在马迹塘战役地伍家仑山头开发成片茶叶梯田,建立茶场并命名为“八一”茶场,还将部分烈士遗骨埋上了茶山项峰,并建立了烈士纪念塔,以示“茶山有幸埋忠骨,烈士英名照千秋”。

1976年,勤奋聪明的桃江县人民看准了马迹塘资水河段宝贵的水利资源,在马迹塘颜家滩积极开发兴建马迹塘电厂,经过7年努力奋斗于1983年6月建成投产。马迹塘电厂是我国第一座自行勘测,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低水头灯泡贯流式进口机组水利发电厂,装有3台从奥地利引进的单机容量1.8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为5.55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2.2亿千瓦时。电站大坝将资江拦腰斩断,连接207国道南北两岸,使资水由此至上游安化县的董金滩沿江15公里形成了一条烟波浩渺,清澈澄碧的平湖。马迹塘平湖的产生,构成桃江县十二景,使往目桀骜不驯的资水上游桃江段变成了娴静温柔的少女。马迹平湖,波光潋滟,绿柳含烟,沙鸥细浪,渔歌唱晚。到了晚上,大坝华灯齐放,月光、星光、灯光倒映在湖中,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令人叫绝的夜景。真是“湖光万倾连天碧,山色无边引水长。”1985年,在马迹平湖市的三里州沂溪上,国内第一座利用板拉工艺建成的马迹塘板拉桥凌空跨越沂溪河,沟通库区两岸,给马迹平湖的湖光山色平添一道美丽的彩虹。

文化

马迹塘镇,既是一个商埠古镇,又是一个民尚俭朴,民俗风气较浓的文化古镇。独具匠心的马迹塘“故事”是流传在马迹塘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彩扎艺术。相传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攻下南京城后,易名天京,欢庆之时,有人别出心裁,扎数十“高台”以迎“天皇”。从此,“高台”艺术便成为天京军民同乐的一种艺术形式。1864年,太平军失败,马迹塘将士就把“高台”艺术带归故里,每逢佳节展演一番。马迹塘人民就把这种“高台”艺术称为“故事”。“故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表演集古老、传奇、现代艺术于一身,独具美、奇、巧、特、险之魅力,奥妙无穷,耐人寻味。“故事”其所以巧,奥妙全在一条经过精心锻制的钢筋上(苔心)。“故事”其所以奇,主要是立意新颖,险象丛生,令观者迷感不解,回味无穷。节目有许仙游湖,刘海砍樵、三打白骨精、打铜锣、香港回归、计划生育、一国两制等题材,取材广泛,艺术高强。内容涵盖历史、人文、神话、戏曲、民间秩事、社会生活等各方面。2006年,马迹塘“故事”成功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马迹塘“故事”正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标冲刺。如今马迹塘“故事”已经成为湖南独有,湘中一绝,桃江县民间艺术宝库之瑰宝。

自有马迹塘“故事”以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每逢重大节日,马迹塘人民总要扎十多台“故事”进行庆祝。2006年4月3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栏目的“欢乐大蓬车”开进益阳市,马迹塘镇组织了5台“故事”,向全中国人民展示了“故事”的魅力。

“奇事巧事,马迹塘的“故事”;红茶绿茶,马迹塘的新婚抬茶。”前者是说马迹塘起源于清代太平天国期间的“高台故事”十分的奇特;后者是说马迹塘的抬茶,喝后令人难忘。

擂茶

马迹塘是桃江县擂茶的发源地。相传,马迹塘擂茶起源于三国时期:孔明带领蜀军攻打曹操,路过马迹塘时,正值酷暑季节,有许多将士中暑了,村民闻之,纷纷给他们送来擂茶,使蜀军很快恢复了战斗力。从此,马迹塘擂茶便四处传播。

擂茶是用生芝麻、花生、绿豆和当地绿茶作原料,放在一个有内齿的陶制钵内,用一根长约七尺、直径有茶杯口粗的油茶木棒擂成粉状,再加入适量白糖,然后用开水调和而成,其色泽洁白如奶,味道清香可口,有清凉解暑、促进消化、提神醒脑的功能。

马迹塘擂茶味道好,但最具情趣的还是新婚夫妇闹抬茶。这一带的青年男女结婚,有新娘和新郎双抬擂茶招待客人的习俗,也是闹新房的主要内容之一。招待客人的新婚晚宴过后,夜幕降临,闹新婚抬茶的仪式也就开始了。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双双抬茶敬客!”站在新婚新郎旁边的司仪喊得颈脖上的青筋凸起,将新娘新郎推到堂屋中间。司仪的喊声一落,打扮一新的年轻少女们脚步轻盈地手托六边形红漆木盘,放在堂屋里的八仙桌上,红漆木盘里放着六只精细的花边瓷碟,瓷碟里分别堆满了香喷喷的熟花生、蹦脆的南瓜子、黄白色的盐姜、色红的辣椒萝卜条、香脆的油炸地瓜干和酸辣味的条条豆。这时候,客人们就可以八人一桌,自动组合坐下,等待新婚夫妇抬擂茶

新婚夫妇从热气腾腾的茶房里双双抬着一个长方形的红漆茶盘慢慢地来到了茶桌前,茶盘内放着八碗擂茶,依次送到每个客人面前。

“恭喜贺喜,粑粑砣起。”第一个客人从茶盘内端走了一碗擂茶。全场为这位客人风趣幽默的话语报以热烈的呵伙声。

“新郎木棒手中拿,新娘扶钵打擂茶。擂茶白,擂茶香,不生伢崽生姑娘。”第二个滑稽的小伙子一边数着快板,一边向新婚夫妇挤眉弄眼,逗得全场哈哈大笑。

“一男一女一枝花,利民利已利国家。”

“两山中间一眼塘,哥在塘里放鱼秧;鲤鱼长大跳龙门,来日金榜题大名。”

……

这是新婚夫妇抬茶时,每位客人都必须送的吉祥“赞花词”。按当地的习俗,客人没有“赞花词”,新婚夫妇就可以不给擂茶喝;相反,谁的“赞花词”多,谁就能多喝擂茶,有些会说“赞花词”的最多能喝十几碗昵。胆小的新婚夫妇往往在客人面前会羞得满面通红,而胆大的新婚夫妇则反过来刁难客人,闹抬茶的气氛非常热烈,不时高潮迭起,笑语满堂……

马迹塘人喝茶很讲究茶道,一般客人进屋,主人献上来的是一碗自己炒制的“家园茶”。这种绿茶条索紧直,白毫毕现,茶香汤青,品质可与君山毛尖媲美。被称为“稀客”的人上了门,待茶的规格要高一些,一般上两道茶,一道清茶,一道擂茶。清茶为客人洗尘接风,擂茶添了一碗又一碗,直到你无法喝下为止。

接待嘉宾贵客,热情好客的马迹塘人饮茶又提高了规格,那就是用清茶、蛋茶、擂茶、面茶、姜盐茶五道茶来招待。

贵客临门,主人最先献上一小杯清茶,它是用优质的沂溪水冲泡的绿茶,其意在请贵客漱口洗尘准备吃蛋茶。

蛋茶是用荔枝、龙眼土鸡蛋,这三样食品都是圆的,寓意客人“三元及第”、“连中三元”。鸡蛋一般是两个,荔枝桂圆一般是四或八粒,寓意“成双成对,好事成双”。

献给贵客的第三道茶是擂茶,而且喝这种擂茶还要配9个小圆碟,碟中盛有红薯片、山枣子糕、凉拌黄瓜等别有风味的民间食品,其乡情乡味令人顿生醉意。

喝过擂茶便是面茶,面条配上美味的农家风味菜,每个客人都忍不住一尝为快。

面茶之后,主人最后献上来一道姜盐茶,姜盐茶是在清茶中加泡盐渍的干姜丝,喝了可解面茶的油腻,又可除腥爽口。

清茶、蛋茶、擂茶、面茶、姜盐茶,一道茶汤一个韵味,一道茶水一个文化内涵。

手工艺

皮万兴药店、马迹塘纸伞、油炸豆腐,是马迹塘百年老字号三绝。皮万兴药店是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由皮姓开办的药店,历经5世,至1949年解放前夕已有150多年经营历史,在长期经营竞争中,凭借家传的精湛制药技术,守信务实的经营作风和严密的店规制度而赢得了社会的信誉。规模日益扩大,业务扩展到武汉市长沙市湘潭市及湘中大地,成本资金时达银币3万余元。解放后已合私合营。其名声至今有口皆碑,代代相传。

“新堤木屐马迹塘的伞,桃花江的女子过得讲(音港)”。这是流传在湘中一带的俗话。马迹塘纸伞早在清嘉庆年间就负盛名,同治、光绪期间伞业作坊便具规模,年产雨伞5万柄。民国初年,产品远销湖北、江西省云南省贵州省等地,仅年销往武汉的“汉装伞”就达3万多柄。民国30年(1941)前后,雨伞业成为马迹塘在湘、鄂、川、黔叫得响的支柱产业,年产纸伞10万柄。50年代的马迹塘伞业、形成鼎盛时期,年产纸伞15万柄左右。进入60年代后,钢骨布伞的普及,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竹骨纸伞,马迹塘纸伞渐次淘汰而退出了市场。但百年老字号马迹塘纸伞印象仍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部份老艺人仍健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新的市场呼唤传统产品,重振马迹塘纸伞业指日可待。

油炸豆腐是马迹塘经久不衰的百年小吃。这里的油炸豆腐,脆而不焦,油而不腻,鲜美爽口,风味独特,色、香、味俱佳,特别是逢年过节,将油炸豆腐串成一串串的,好象是北方的自制糖葫芦,走进了千家万户,外地过客以有马迹塘油炸豆腐为荣而款待座上嘉宾。据传,制作马迹塘油炸豆腐重在选当地产的黄豆为原料,加上传统制作方式而形成地方特色。

马迹塘地处雪峰山尾,资江南侧,三面环山,一面环水,青山绿水带盆地,一湖资水向天歌。这里不仅物阜民丰,而且自然风光优美。“电厂平湖”、“石门胜迹”,桃江著名的十二景在这里占了两景。还有九岗山,栗仑庵、天瑞山等环绕马迹塘四周的名山胜景,构成了这里一幅瑰丽多彩,古意盎然的民俗画卷。尧舜时期的贤人善卷,隐居于马迹塘平湖附近的善溪,使这里民风敦化,占朴善德。宋代兵部尚书薛昂御史鲁昂均分别定居于九岗山下,使这里平添了几分神秘人文和灵气。

九岗山

九岗山为桃江县马迹塘镇当地名山,九座山峰自南而北呈竖列直指苍穹,主峰海拔571米。相传很久以前,此地有蛇妖作怪,危害当地民众,轻则掳掠牲畜,重则伤及人命。有一天,天上下来九位仙女,到资江边戏水游玩,见有妖魔作祟,便将其驱赶走,但是没过多久,此妖便再度出来行凶伤人。为了保一方安宁,九位仙女便化成九座高山,将此妖永久镇压在山下。从此便有了这九岗山。

从九岗山主峰白云峰自峰顶下行约200米处,有座青云庵。该庵始建于宋代,初为茅庵,人迹不至。明末清初当地名士汪起雇工匠于茅庵遗址处新构瓦舍,取名“青云家塾”,作为他藏经自读和辅导儿孙们读书求取功名的重要场所。汪起虬的儿孙们在青云家塾读书个个用功,长大后人人取得功名,时有“虬公五子十一孙,往来无白丁”的美誉。汪起虬晚年将青云家塾更名为“青云庵”,用来供佛给僧。青云庵最早的住持是清代从宁乡山来的庆云和尚,为青云庵僧的开山之祖。青云庵颇有点名气的僧人是光绪年间的龙章长老,长老弟子众多,分智煦、智照、智熙三大房,益阳白鹿寺、桃江浮邱寺、安化苗竹寺都有他的弟子曾任住持。老青云庵的末代住持是民国年间来自江的看云和尚。庆云和尚初来时,施主一方公议立约将青云庵前后左右部分山地捐供庵僧作为种旱粮蔬菜蓄砍烧柴之用。青云庵后来屡经修扩为前后两宅,庵貌巍然,僧人也就多起来,庵中食用难敷。乾隆壬午(1762)年,汪起虬的曾孙汪纯个人捐施袁家坪良田一石共计十丘交付庵僧历年耕种,以济食用。乾隆癸卯(1783)年的某一晚,青云庵住持悟参和尚梦见南岳圣帝巨身金光万道自天而降驾临庵前,便言梦施主请求发动地方各姓募捐,在原有的两宅屋前建造一座“南岳行宫”并塑南岳圣帝金身像,此项工程历时一年余告竣。自此青云庵历代香火鼎盛,四周各县香客前来登山朝拜者四时络绎不绝,九岗山也因此被时人称做“南岳山”。道光壬辰(1832)年青云庵第二次扩建,并于东西两厢塑造了文武二帝、圣公圣母神座。光绪壬辰(1892)年第三次扩建,庵的规模较以前更为壮阔。至民国期间青云庵已供有大小神佛塑像上千尊。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南岳圣帝生日这一天,青云庵都要举行盛大庆典设坛打醮为圣帝菩萨庆寿并祈赐福寿安宁,保一方平安。这一天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头戴红巾军口歌香曲,川流般涌向九岗山青云庵烧香拜佛,山头山坳烟雾弥漫,龙狮虎共舞,铳炮鼓乐齐作,洪钟撞响,其声若一道接一道春雷漫过天际雄浑悠长,场面好不壮观。

九岗山青云庵还留下了民国政界大员仇鳌的足迹。仇原名炳生,字亦山,辛亥革命先驱,历任中国宪政促进会主席兼船山学社董事会总理、民国考试院叙部次长兼抗战赈济委员会主任和湘鄂赣三省督察,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三朝元老。1944年秋,仇鳌以抗战赈济委员会主任的身份视察自南京迁来天湾的五中学,农历八月初一青云庵庆南岳圣帝寿,仇鳌由地方政要陪同登山览胜,写下了《登九岗寺》律诗二首:

(一)

九峰宇宙削难成,一日登临万古情。灌木深菁缘路转,层峦叠巘带江行。

门前绿柏迎风立,寺里黄杨向日荣。闻道麓庵人去后,百年遗辙总峥嵘。

(二)

沙门今日寺门开,伐鼓鸣钟伺客来。伏地红巾军齐帕首,笺天丹篆尽成灰。

愚民岂是牟尼术?骇俗犹传老子胎。不待诗成云已散,千山好共鸟飞回。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九岗山青云庵作为四旧被毁,仅存少量残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国家宗教政策的正确引导下,经当地政府部门的认可,九岗山被辟为旅游景点,青云庵重建。

(疏斋闲客文)

人口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49749人。

参考资料

桃江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二号).政府网.2021-06-2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