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仙女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女

更新时间:2023-10-25 21:23

七仙女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女,是中国神话中七位女神的总称,又名七仙姑、七姑星、七衣仙女。这一神仙组合与七星、扶筐七星、织女三星、婺女四星等天文星官崇拜有关。她们是从织女神格中分化出的一组女神,沿袭了织女的神格,主管纺织天衣云锦。七仙女也可特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又名织女、芝云仙姑、张大姑等。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七仙女擅长织布,聪明勤劳且叛逆多情,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其中七仙女中的七妹被玉帝派到凡间帮助董永偿债后和董永相爱,并生下一子名为董仲,两人却因为人神之分被迫分开。

七仙女的传说最早源于羽衣仙女,其形象早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背景是秦汉之际的星宿崇拜和羽化登仙思想。刘向编的《孝子传》中记载了天女帮董永织布还债后飞升的故事,武氏祠画像石石刻中也刻画了相关的场景。三国时期曹植的《灵芝篇》中也写下“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的诗句。晋干宝在《搜神记中将这位仙女命名为织女,并完整叙述了仙女的故事。到了唐朝,敦煌变文《董永变文》进一步丰富了这个故事,加入了织女之子董仲寻母的情节,并首次将织女拓展为三位,避免了和牛郎织女故事冲突。宋话本《董永遇仙记》则将三位织女变为七位,七仙女由此产生。随着七仙女故事的逐渐传播,辽金墓葬中也出现了相关的壁画浮雕,随着元代戏曲的发展,折子戏中开始大量出现董永遇仙的内容,并在明清时期逐渐成熟。七仙女原本是独立的神仙,到明代逐渐与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天庭人物产生关联。如明代宣统年间的《大孝记》中七仙女直言自己是玉帝之女,清代的《神仙济世良方》将七仙女视为王母娘娘身边修炼得道的仙女。民国时期的《小董永卖身宝卷》进一步丰富了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并弱化了其中的孝元素,增强了夫妻之间的情元素。解放后,董永遇仙的故事改编成了黄梅戏《天仙配》(以清道光年间《槐荫记》为底本),再加上《欢天喜地七仙女》等各式各样的影视作品上映,七仙女这一形象逐渐定格并深入人心。其他民族及地区也有七仙女相关的传说,如彝族的《赛特阿育》、壮族《董永和仙女歌》、蒙古族《格拉斯青》等。

七仙女的形象传说是古代祓楔民俗的遗留,也是古人对北斗七星等星宿的崇拜、古代女性对婚姻自主权抗争、古代门第制度影响下的产物,对地方戏曲的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在民间宗教信仰中,七仙女除了主管采桑、纺织、珍宝等,还是土地神和妇女儿童的保护神。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等多地都有七仙女的相关遗迹,其中浙江东阳东白山仙姑殿是专门祭祀七仙女的庙宇,每年七月初七,当地人祭拜七仙女,并进行制斗、登山、祭拜、靠山和焚斗下山等活动。江西新余地区有七仙女下凡遗迹仙女湖孝感市建有董永公园,江苏金坛有望仙桥,江苏东台有七仙女和董永结缘的大槐树等。

形象设定

姓名

在晋代干宝搜神记》中,下凡帮助董永的仙女自称为“天之织女”。

明代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五回中对七仙女的称呼为: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相传姓名分别为张天寿、张天阳、张天荣、张天昌、张天显、张天庆、张天羽。

清代柏鹤亭所著《神仙济世良方》中,七位仙女被称为“紫姑、姑、青姑、云姑、月姑、渺姑、碧姑”。

在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刊载的《大孝记》中,七仙女中的七妹自称为“姓张,名为大姑。”即张大姑。

民国发行的《小董永卖身宝卷》中,嫁给董永的七仙女名为芝云仙姑。

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位仙女被分别称呼为“大仙女、二仙女、三仙女、四仙女、五仙女、六仙女、七仙女”。

在河南武陟县流传的传说中,七仙女中的七妹名为张七姐或者张七鲜。

在其他民族传说故事如彝族《赛特阿育》中,七仙女中的七妹被称为仙女伦霓。

在闽台地区,七仙女被称为“七娘妈”“七娘夫人”“七星娘娘”“七夫人妈”“天仙娘娘”“七仙姐”或“七仙姑”。

身份

在“董永遇仙”故事形成的初期,七仙女中的小妹被称为织女,和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没有亲缘关系,是一位独立的神仙。在《董永变文》中,织女是帝释天安排下凡帮助董永的仙人。在明末清初的戏曲选本中,董永遇到的仙女的身份是“九天阖闾仙女”或“月姬”。

但到明代,七仙女在《大孝记》中已成为玉帝之女,在清代《神仙济世良方》中,七仙女为住在西湖的姐妹七人,春秋时期在蓬莱修炼,汉代陪伴钟离大仙在山中修炼,并听八洞大仙讲玄机,学习修炼秘诀。到了宋代被王母度化为侍妾,并得到王母赐予的蟠桃仙酒后成仙。

在河南武陟传说中,七仙女的身份为战败的绿林军将领张老田之女。

性格

神性浓厚

在一开始,嫁给董永的仙女性格中“神性”的部分较多。例如在《搜神记》中,她仅仅作为帮助董永还债的仙人出现,并在完成自己使命之后果断离开。即使在人间生活,但仍然缺乏人的感情。她身穿的衣服也是没有一丝缝隙的天衣,这也代表了七仙女和人类社会的格格不入。在《董永变文》中,出现“将取金瓶归下界,捻取金瓶孙宾傍。天火忽然前头现,先生失脚走忙忙。将为当时总烧却,检寻却得六十张。此因不知天上事,总为董仲觅阿娘。”这段讲述孙宾泄露了寻母天机,织女就施以仙术惩罚,也体现了七仙女身为神的一面。

叛逆痴情

黄梅戏天仙配》中,玉皇大帝的第七位女儿七仙女向往着人世间美好的爱情生活,并因此逃离了天庭,前往凡间过上了普通的村妇生活,她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并主动找到董永,在槐树下成婚。而面对天庭的胁迫,她也较为执着,敢于反抗天庭的命令,并说“宁愿粉身碎骨也不上天庭”。但当天庭为此要伤害董永时,七仙女为了爱人选择了妥协并回到了天庭,但表示“纵然是天规重重拆散,我与你天上人间心一条”,反映了她对天庭专制生活的叛逆和对董永的一片痴情。

其他的六位仙女也各自表现出来了对天庭的叛逆,例如《天仙配》中七位仙女中的大姐虽然警告了七妹天上戒律严格,但还是帮助了七妹前往人间。而其他仙女也对凡间生活进行了赞美,认为凡间“夫妻恩爱说不尽,好似鸳鸯在池塘。”均表达出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天庭宫规的不满。

聪明勤劳

七仙女中七妹拥有着纺织的特长,在《搜神记》中更是自称为“织女”,她为了给董永赎身,十天织成了一百匹。而在完成债务后,七妹也愿意和董永一同回家,表示愿意与董永从事耕织生活,这体现出来了她勤劳的一面。在面对董永主人的苛刻任务和给出的一团乱丝时,七妹也没有束手无策,而是叫上姐妹一起完成任务,这体现了七妹聪明的一面。

家庭构成

丈夫

七仙女中紫衣仙女的丈夫为凡人董永,在民国《小董永卖身宝卷》中写董永的身世为“提表一人,姓董名山春,取妻叶氏,家财巨富,单生一子,取名董永;三岁那年母亲亡故。”在河南武陟地区的传说中,董永被认为是史官董狐之后,生于西汉永始二年,父亲董秀打铁为生,幼年丧母,董永在去世后卖身葬父。在宣统本《大孝记》中提到董永的小名为荣生,父亲叫董精庵,母亲叫冯氏;在彝族唱本《董永记》中,父母分别为董金安和冯氏。

父母

在明传奇中,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七仙女被并入道教谱系,并成为玉皇大帝之女。在宣统本《大孝记》中,七仙女中的七妹告诉董永,自己的“父是玉皇张大帝,母是皇后李夫人。所生我们七姐妹,奴是排行第七人。”

在河南武陟传说中,七仙女的父亲是绿林军的将领张老田,母亲是王婉容。

姐妹

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一共姐妹七人。在最小的七妹下凡和董永成亲并为他织布还债时,董永的主人要她一夜间织锦百匹。给的丝又是无头乱丝。在此种情况下,七妹烧难香祈求众姐姐帮助,于是其他六位仙女一同下凡帮七妹一夜织锦百匹。在壮族歌本《董永和仙女歌》中指出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其中六个已有婚配。

子女

七仙女中的紫衣仙女嫁给董永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在唐朝敦煌市《董永变文》中指出她的儿子名为董仲,在长大之后听从孙宾的指示前往“阿薅池”寻找自己的母亲,文中说“董永放儿觅母去,往行直至孙宾傍,夫子将身来誓卦,此人多应觅阿······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时修(羞)见小儿郎。”在道教影响下,明代《大明一统志》卷六六《安陆州·仙释传》里说“董仲,汉董永子。母乃天之织女,故仲生而灵异,数纂符镇邪怪。”将董仲描写成了一个能够“纂符镇邪”的道士。

唐末,董仲被改为汉代大儒董仲舒。例如在唐末五代杜光庭录异记》中记载“蔡州西北百里平舆县界有仙女墓,即董仲舒为母追葬衣冠之所。传云:董永初居玄山,仲舒既长,追思其母,因筑墓焉。秦宗权时,或云仲舒母是天女,人间无墓。”明代《清平山堂话本》中收录的《董永遇仙记》则写下董仲舒在故事结尾被玉皇大帝封为太岁部下的鹤神,掌管人间善恶。

清宣统《大孝记》中,七妹为董永生的儿子叫董仲书。民国《小董永卖身宝卷》中写“后有仙女下凡,救他回家;所生一子,取名震清。”指出七妹之子名为董震清。

武陟县传说中,七仙女中的紫衣仙女董永生的孩子为“涿儿”,由于“董涿”谐音董卓,为了避免灭门之祸,董永后裔举家南迁,并辗转迁移到湖北孝感、永州市、江苏丹阳和安徽等地。

彝族《赛特阿育》中,七妹之子为阿育董伏。

原始起源

七仙女传说最早雏形源自羽衣仙女。先秦时期,《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屈原在《远游》记载:“仍羽人于丹丘,留不死之旧乡。”王逸在《楚辞章句》注解“羽人”一词为:“人得道,身生毛羽也。”“羽人”这一形象正是七仙女的原型之一。晋代干宝搜神记》记载了一篇《毛衣女》,讲述鸟族仙女与凡人男子的婚恋故事。其中故事中提到的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为后世出现的七位仙女提供了蓝本,而毛衣女在生下三女之后通过计策拿到了被丈夫藏起来的毛衣,并毫不留恋地带着三个女儿一起离开丈夫,也和七仙女故事中七妹离开董永返回天庭相似。同时代的郭璞玄中记》所记的姑苏鸟与毛衣女故事,也讲述了同一个“毛衣女下凡”的故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也提到了:“阳新县‘故豫章之属县矣,地多女鸟。’《玄中记》曰:阳新男子于水次得之。遂与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而“羽衣仙女型”传说在七仙女传说中也有具体体现,例如在蒙古族传说《格拉斯青》中,七仙女穿上羽衣后就能变成天鹅。而在《董永变文》里董永之子董仲按照孙宾要求拿走母亲的天衣。也是羽衣仙女传说的变体。

形象演变

七仙女作为董永遇仙故事的重要角色,早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但当时七仙女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称呼,只是被称之为“仙女”或“织女”,这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织女产生冲突。随着儒家思想的不断深入和牛郎织女故事的不断传播,人们逐渐创造出了“三织女”的形象,将董永遇仙故事中的织女定为三人,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织女相区别,三织女这一形象也逐渐演化为七仙女,并流传至今。

汉至唐前

董永遇仙的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刘向编纂的《孝子传》中,唐代《法苑珠林》引《孝子传》文:“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云:‘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女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知所在。”《孝子传》介绍了董永遇仙的故事,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故事。在东汉武梁祠石刻中也能看到董永遇仙的故事。武梁祠建成于刘志永嘉元年(151年)之后,石刻画面题记为“董永,千乘人也”,上有董永以鹿车载父供养的情节,站在左边的董永右上方有一鸟形图案。由于飞鸟这一形象在汉代往往和仙人挂钩,近代学者容庚认为这一鸟形就是日后七仙女的原型“织女”,他在《汉武梁祠画像录》中指出:“其上一人横空者为织女。”

在三国时期魏国,曹植曹植的《灵芝篇》记载了“董永遇仙”的故事,曹植在诗中写下“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讲述了董永因为孝顺感动上天,于是上天派神女下凡帮他织布还债的事情。但曹植仅仅是将这一情节一笔带过,没有进行额外的补充。

晋代,干宝在《搜神记》中第一次将这位帮助董永的仙女命名为织女,并完整记载了董永遇仙的整个故事。在卷一《汉董永》故事中,天帝命一位仙女下凡帮助董永还债,文中记载董永“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这位仙女“能织”,即擅长织布,且十天就“织缣百匹”,并自称为“天之织女”,因为董永“至孝”,所以“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而她和董永并没有产生一定的情感,在织布一百匹还清债务后,仙女就“凌空而去,不知所在”了。这时候的仙女仅作为孝子董永的一段奇缘存在。1930年出土的北魏中期“孝子图石棺”六副石刻中,“子董永”石刻表现出了董永“卖身葬父”和“遇仙”的情景,也证明仙女只是董永故事的附属品。

唐宋辽金

到了唐朝,敦煌变文进一步丰富了董永遇仙的故事,其中《董永变文》里出现了三个情节,即“董永卖身葬父”“神女相助”和“董仲寻母”,拓展了董永和织女之间的人间生活,并加入了董永和织女的儿子董仲寻找自己母亲的故事。《董永变文》第一次出现了三位织女,而嫁给董永的织女则以三人中穿紫衣的形象出现。文中指出“三个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边傍,脱却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时修(羞)见小儿郎。”这一改编以天上三颗织女星为依据。规避了织女同时嫁给牛郎和董永的道德问题,也将董永遇仙和牛郎织女故事相分离。唐朝后期,董永故事广泛流传于各地,同时与各地的孝子故事结合,产生了许多带有地方色彩的董永传说,同时,仙女的儿子董仲也变为了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

宋代《太平广记》卷五九《女仙四》中记载了《董永妻》,文章主要内容摘自《搜神记》,但增补了部分情节并修改了不合理的内容。根据明代人的整理研究,宋话本《董永遇仙记》中进一步补充了敦煌市《董永变文》中的情节,将七仙女从一个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增加了人性的部分,同时将三个情节扩展为十九个,加入了仙凡婚姻、槐树为媒等内容。董永和天仙织女在槐树下相会,以槐树为媒人定下婚姻,两人最终也在槐树下生离死别,这一情景也成了后世《天仙配》的蓝本。后来织女生下儿子,玉皇大帝起名为董仲舒,并送到凡间。话本衍生了织女回天庭后凡间的事情,如董永因为自身经历和仁孝之举被朝廷册封为兵部尚书,并迎娶了曾经主人傅长者的女儿赛金娘为妻,董仲舒长大后,严君平告诉他七月七日众仙女下凡到太白山采药,“第七位穿黄的”就是他的母亲,而这个“第七位”也就是“七仙女”这一名称的由来。宋代墓葬中如山西五马村宋墓出土的北宋赵顼十四年画像砖上也刻画了“董永别妻”的情节,画像砖上,董永站在地上仰望天上的仙女;四川广元罗家桥村的南宋石刻墓中也有“董永别妻”的浮雕,表现了仙女升天、董永拜别妻子的情景。

辽金时代,董永故事传播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在辽宁辽阳县金厂辽墓画像石上有董永与仙女,两人均为辽朝装扮;辽宁鞍山汪家峪辽墓也有“董永典身”的石刻,除此之外,山西闻喜县下阳村发现的金朝明昌二年壁画墓里也有彩绘孝子图数幅,左壁描绘了董永别妻的场景。

元以后

元代杂剧中开始大量出现董永遇仙的内容,例如钮少雅《九宫正始》中就有六支曲,名为《董秀才》或《遇仙》,这六支曲被认为是话本《董永遇仙记》的佚曲,但没有一首提到董永的故事;在明代郭勋雍熙乐府》卷十四记载了元代到明初《商调·集贤宾》中的八支曲子,主要形式为用董永的语气讲述遇仙的故事。

明清时期戏曲趋于鼎盛,七仙女的故事也主要以戏曲为主,例如《遇仙记》《织锦记》《槐荫记》等,其中清道光十一年抄本的《槐荫记》又名《天仙配》或《天星配》,是黄梅戏《天仙配》的原本。明末清初的《曲海总目提要》中明确了七仙女的身份,为“帝查织女七姑,与永有夙缘”,也就是第七位织女。在明代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中,也描写了七仙女的故事,但七仙女此时是作为天庭的一份子,在王母娘娘玉皇大帝手下侍奉,是天庭的维护者之一。

民国时期的《小董永卖身宝卷》在董永卖身葬父故事的基础上,弱化了“孝元素”而增强了“情元素”。在故事中,七仙女芝云仙姑被董永孝心感动而下凡与之结为夫妇,并借助姐妹的力量织锦帮董永赎身,最后为董永留下一个孩子后离开。

解放后,董永遇仙的故事由作家陆洪非根据民间老艺人胡玉庭口述改编成了黄梅戏《天仙配》,其全部情节和《董永遇仙传》前半部相似,将董永之妻七仙女从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仙塑造成为一名美丽、机智、勇敢、多情、善良的女性,随着《新天仙配》《欢天喜地七仙女》等电视剧的上映,七仙女的神性又得到了加强,让七仙女变成了“人性”和“神性”交织的仙女。

随着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不断传播,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逐渐出现了相关的作品如贵州彝族的《赛特阿育》、云南彝区的《董永记》、壮族地区《董永和仙女歌》等,《赛特阿育》是彝族对董永故事用彝文翻译并改写而成的,不仅转换了人物名字,如将七仙女中的七妹彝族化为仙女伦霓,董永化为赛特阿育。在壮族地区,壮族歌手将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改编为了《董永和仙女歌》,歌本形成于1982年,于2012年再度传抄,歌本中七妹是被玉皇大帝派遣下凡当董永妻子的,并利用神力和智慧完成了三个神迹:一夜之间割一百担马草,一夜之间砍一百担柴,一夜之间织十匹布并做成龙凤衣。

相关传说

董永遇仙

董永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去世后,董永为了埋葬父亲,只好卖身为奴。他在守孝三年后前往债主家为奴还债的路上,遇到了一名女子。这名女子说自己愿意做他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带着她一起前往债主家,债主要求他妻子织一百匹缣来偿还董永的卖身债务,而董永的妻子只用了十天时间就完成了。在两人一起回家的路上,女子向董永告别,并说自己本来是天上的织女,天帝被董永的孝行感动,就派遣她来帮助董永还债,现在债务已清。她说完便腾空而起,不知道去哪里了。而在织女升天之时,董永看到她身上的衣服竟然没有一丝缝隙,这也是后世成语“天衣无缝”的由来。

仙女种花

传说七位仙姑下凡在东白山落脚后,决心把东白山打扮一番。她们到处种花,每种一次,就把当地老百姓找来问这花如何,但当地人见是当地常有的花,就说不怎么样。于是七位仙女就一种一种地换,一遍一遍地问,但结果还是一样。在某次立夏前后,七姐妹中的小妹硬拉着一位住在半山腰的老药农上山,让老药农看看她种在山顶上的鲜花,老药农虽然见多识广,但搁不住小妹盛情邀请,于是就一起前往山顶。到了山顶之后,老农看到花丛中之后常见的杜鹃花属,便感到失望,于是转身回去。但转身之后,他眼前出现了一丛独一无二的杜鹃花,花朵宛如牡丹,但比牡丹更有姿色。老药农刚想问问带他上山的姑娘,却遍寻姑娘不得。正准备叫她,却听到从花丛中传出来咯咯的笑声。老药农以为姑娘藏身在花丛中,却听得见笑声看不见人。他这才发现那丛花就是带他上山的姑娘变的。而这杜鹃花就是后来有名的云锦杜鹃

七仙女蟠桃园遇大圣

在《西游记》第五回中,齐天大圣孙悟空掌管蟠桃园,一日蟠桃熟了大半,孙悟空就脱了官服爬上大树,摘了许多大桃吃,如此过了许多天。某天王母娘娘设下蟠桃盛会,命七位仙女头顶花篮去蟠桃园摘桃,几人找不到看管桃园的孙悟空,只好先去摘桃。她们先在前面摘了两篮,又在中间摘了三篮,摘到后面时,发现后面的树上只有几个青皮未熟的桃子,原来成熟的桃子都被孙悟空吃掉了。几位仙女反复寻找,最终在向南的枝头上发现了一个半红半白的桃子。七仙女中的青衣仙女用手拽住树枝,红衣仙女将桃子摘了下来,没想到那桃子竟然是孙悟空变的,而孙悟空也立马变回原型拿出金棒,大声呵斥几位仙女。七仙女见状,纷纷下跪求饶,禀明来意。孙悟空听说是七仙女来为蟠桃宴摘桃,就问她们蟠桃会还请了谁来,结果没有听到自己名字。于是孙悟空问有没有请他,七仙女却说没有听说过齐天大圣的名号。于是孙悟空捏了个决念声咒语,将七位仙女定在原地动弹不得,自己则前往蟠桃宴大吃大喝。七仙女的定身法术过了一周天才解脱,几人脱身后提着花篮去找王母娘娘,说明了事情经过,玉皇大帝王母随即派人去缉拿孙悟空,孙悟空也因此大闹蟠桃宴,并脱身返回花果山。

农女七妹

关于农女七妹的传说最早见于清代刘积兰《彭城堂笔记》,大致传说为:西汉时期甾川国造反,农女七妹随父亲逃到东台西溪,见董永卖身葬父,很是同情,就嫁给董永为妻,因家贫无食,七妹把藏在怀中的一张“蚕子”孵化饲养,并在当地进行推广。最终七妹因为劳累而去世,乡亲们怀念她,就附会她为“天仙下凡”。

武陟张七姐

武陟民间相传,七仙女的原型是张七姐。张七姐原是南方人,父亲张老田是农民起义军绿林军的将领。绿林军失败后,张七姐逃到北方,在武陟爱上孝子董永,二人在大凡村的槐荫树下私订终身。七姐拿出其父劫富济贫的贡品黄绫替董永赎身,托言说是众姐妹一夜织成。

还有一种说法是张七姐的父亲张老田是现在武陟县三阳乡下封村落仙台人,娶妻王婉容。第七个女儿起名张七鲜。张七鲜天生聪明,尤善纺织,能在丝绸上织出五彩缤纷的花鸟虫鱼、人物走兽,栩栩如生。周围的妇女们看过后都夸她不是凡人,像是天上的仙女。张七鲜后来与董永成亲,被人们尊称为张七姐,后来被神化为七仙女。据说两人还救治过刘秀。张七鲜和董永在傅村傅员外家打工百日后,二人一同返回到大凡的大槐树下,却被张七鲜父亲张老田派兵将抓回。张七鲜生下儿子之后,母亲王婉荣将孩子派武陟县人齐林送回,“齐林”谐音“麒麟”,故又有“麒麟送子”的说法。三年后,董永背着儿子北上太行山寻妻,终于感动了张老田和王婉容,一家人得以团聚,从此夫妻二人在民间行医,还常常上太行山采集草药,探望父母。

付家小姐

滨州市博兴地区流传的传说为:董永千乘县人,他孝顺父亲,父死后卖身葬父。守孝三年后到付家为奴。付家小姐爱上董永,并被其父赶出家门,两人在麻大湖边的老槐树下定情。婚后二人男耕女织,还清了卖身的钱。付员外也被感动。因为付家小姐生得花容月貌,又心灵手巧,所以人们也将其称为仙女。

田仙姑娘

山西万荣地区流传当地的皇甫乡小淮村是董永传说的发生地。清光绪版的《光绪山西通志》有“魏董永”的记载。相传董永早年丧母,与父相依为命,为安葬父亲,到槐树院佣工挣钱。田家窑有一位田仙姑娘,天性善良、美丽动人,且从小聪明伶俐、勤劳节俭,不但练就一手纺纱、织布的过硬本领,还会绣花、织锦,她的织品常常被选为朝廷贡物。18岁的田仙被董永的孝行所感动,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嫁董永。一天,她大着胆子在一棵大槐树下向董永吐露了真情并私许了终身。但田仙的父母执意不肯。田仙是个倔强的姑娘,在一个夜晚,就和董永一起到土地庙,拜了天地,成了夫妻。

格拉斯青

在新疆、内蒙地区流传的神话中指出,从前有一位猎人名叫格拉斯青,他在山神老人的指点下来到天山博格达峰下的天池边上,看到七只天鹅落在地上脱去羽衣,变成了七个美丽绝伦的仙女,原来是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带着五百五十名侍女前来沐浴。她们沐浴完毕准备飞上天时,格拉斯青扔出套马索套住了最后一位七仙女的脖子,并和她成了婚。但后来战争打响,格拉斯青告别妻子出征。有一位黑喇嘛放火烧了七仙女的宫殿,七仙女背着公婆和孩子从大火里飞出,并因此被迫返回了天庭。格拉斯青凯旋后,拿着七仙女留下的三件宝物征服了前往天庭的三重困难,并最终来到天庭的一口水井旁。打水的侍女过来时,格拉斯青把妻子离开时留下的戒指放进了水桶里。侍女在给七仙女倒水洗手时,戒指掉在了七仙女的手上,于是七仙女来到宫殿外,见到了自己的丈夫。格拉斯青在七仙女和王母娘娘的帮助下,解决了天帝设下的三个难题,并最终和七仙女一起重返人间,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石匠的故事

在贵州地区毛南族的传说中,有个孤儿叫召里,他是个技艺高超的石匠,被财主谭德欺负、压榨。财主让石匠在村前的小河滩头修筑水坝水碾,说如果超期,分文不付,还要送官治罪。为了赶工,召里累昏在石滩上。天上的七位仙女看见了,下凡搭救召里,施法帮助召里修筑水坝水碾。最后,七位仙女都对召里动了情。红衣仙女红着脸对召里说出自己想留在人间和他成家,别的仙女也抢着表示愿意和他共同生活。最终七仙女们以抽签的方式决定由红衣仙女留下来与召里结为夫妻。财主妄图霸占红衣仙女,被红衣仙女用羽毛扇扇进河里淹死了。红衣仙女施法时,被天上的玉皇大帝发现了,于是玉皇就派雷神捉拿她,红衣仙女与召里就这样被拆散了。经白发老翁指点,召里在不死鸟及百鸟的帮助下,到达天上。召里又在众仙女的帮助下,见到了红衣仙女,红衣仙女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让召里回家后埋在香蕉树下面,认真给芭蕉浇水施肥,过三九二百七十天后,把外层树皮剥开,就可以看见她了。召里返回人间后一一照做,最终二人团聚。

宗教信仰

宗教职能

采桑和纺织神

在古代,人们认为七仙女是北方女宿扶筐七星的化身。《宋史·天文志》说:“扶筐七星,盛桑之器,主劝蚕也。”蚕桑和纺织业息息相关,而七仙女在传说中也是精于纺织的。在东台也流传着农女七妹种桑养蚕的神话,国内各地也流传一些乞巧歌,如:“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只图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这些都说明了七仙女在蚕桑、纺织的职能。

妇女的保护神

七仙女是妇女的保护神。东白山附近的妇女认为,七仙女可以保佑她们拥有过人的女红,可以保佑她们寻到自己的如意郎君,获得美满的婚姻,也可以保佑她们平安生产,儿女绕膝。

儿童的保护神

七仙女也是儿童的“母亲”。民间传说中,婴儿们只要认七仙女做娘,就可以开口吸奶,平安长大,东阳市地区民众还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供奉七仙女的仙姑殿中,为孩子开光求签,祈求仙女保佑孩子能顺利成长。

土地神

七仙女是保佑一方土地的佑民女神,东白山上现存至今的仙姑殿的碑文中写“元自仙姑庙以来守是山,受万家之香火,普三邑之恩膏,握行云施雨权澡,抒患御灾术。”说明七仙女在当地也有看山、行云布雨、防患减灾的职能。

道场与信仰活动

浙江东阳东白山

浙江东阳地区民间信仰七仙女,传说七仙女下凡的地方就在东白山上,为此,当地民众还在山顶上为七仙女建了仙姑殿和七仙女塑像进行祭拜,祭拜七仙女重要的祭品为“斗”。东白山上有高山天池、玉女泉,相传是七仙女沐浴嬉水的地方,至今岩石背上留有仙女下凡时踩的脚印。民众日常祭拜七仙女的活动有“唱经”“求签”“许愿”“还愿”等。唱经时唱《七女经》《七仙女织绸绫》《十盏灯》等唱经,不用乐器伴奏,有时用木鱼或者小罄定调。求签即摇签筒,并去七仙女塑像边上的签柜换签文。许愿没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可在家燃三炷香,焚香祷告。郑重一点的,可以前往仙姑殿上香。有人认为许愿时间以七月初七为宜,还愿时要前往仙姑殿,并带上如瓜果菜品、功德钱、七仙女的装饰品如披风衣物绣花鞋等谢礼,并唱《还愿经》。每年农历“七月七”期间,附近群众都要到东白山祭拜“七仙女”,当地民众有制斗、七月初六登山、祭拜和靠山、焚斗下山等活动。在七月七之前,人们要准备纸银、彩旗、花、红球、铜钱、元宝、葫芦等配件,并制作两层到九层不等的斗,制作好之后,信徒开始唱经。七月初六早上,人们会出发前往东白山祭拜七仙女,一边上台阶一边念经文。在到达仙姑殿后,人们将带来的斗和贡品放在殿内供桌上,手持三炷香,向七仙女报上自己的姓名和籍贯,以及所求的事情。最后香客合唱《点香经》。唱完经后香客会走到殿外朝天祭拜,最后将香插进熏炉,开始求签。香客们需要在殿内打地铺集体过夜,这也被称为“靠山”,靠山的时候不能睡觉,而是隔一段时间就要念经。七月初七凌晨时分,香客们会将供奉在供桌上的斗拿到门口进行焚烧,在焚烧之前,人们要围着斗逆时针旋转,并一边走一边唱经,这一活动被称为拜斗。

闽台泉州地区

福建省、台湾等地,人们信仰七娘妈,传说七娘妈为七星娘娘,原本是织女一,也就是七位织女,台南市地区建有开隆宫来祭祀七娘妈。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没能回家,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并且开始将七娘妈看作是守护孩子的神明。民众认为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七仙女“七娘妈”的诞辰,必须准备烧纸、纸糊彩亭为其庆生,每年这天,人们会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如果家里有子女长到16岁时,人们也会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并为其买一座纸糊彩亭庆祝成人。历史文献中也对七娘妈诞辰这一习俗进行了记录。例如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台湾县志·岁时》:“家家备牲、果品、花粉之属,向檐前烧纸,祝七娘寿诞。”雍正二年(1724年)黄叔《台海使槎录·赤笔谈》:“七夕呼为巧节,家供织女,称为七星娘,纸糊彩亭。”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台湾县志·丛谈》:“台女设果品、花粉,向檐前祷祝云:祭七星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安平县杂记·节令》:“人家多备瓜果、糕饼以供织女。有子年十六岁者,必于是年买纸糊彩亭一座,名日:七娘亭。”1920年连横在《台湾通史·岁时》也笔载记载说:“富厚之家,子女年达十六岁者,糊一纸亭祀织女,刑牲设醴,以祝成人,亲友贺之。”

文化内涵

祓楔民俗的遗留

七仙女传说是古代祓楔民俗与裸浴结亲的遗留体现。祓楔之俗最晚西周时已形成,每逢春天,男女同去水边沐浴,兼有祛疾与择偶双重内容,而祓楔的中心环节则是裸浴。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女同川而浴受到了正统文人的否定,但这种习俗依然在各类文化传说如七仙女、牛郎织女中传播。例如在《董永变文》中就有董永之子董仲为了寻母,趁着三位织女沐浴时藏起了自己母亲的紫衣服的经历。在东白山七仙女传说中,七仙女在天池裸浴被正好经过的董永看到,小妹因此下嫁给董永与他结成婚姻关系。这都体现出了古代的祓楔民俗。

星宿崇拜

七仙女信仰与人们对昴七星、扶筐七星、织女参宿三星、婺女四星等天文星宿崇拜有关。例如人们最早向北斗七星祈求生命或者子嗣,并将星宿进行神格化处理,将其中每颗星星都做为一位神明来崇拜。人们最早崇拜牵牛织女一,并将这两颗星逐渐神格化为牛郎和织女。随着对织女星的观察和董永遇仙故事的流传,人们将织女三星神格化为三位织女,并形成了后世的七仙女故事。除此之外,七仙女也被认为是北方女宿扶筐七星的化身,《宋史·天文志》中指出:“扶筐七星,盛桑之器,主劝蚕也。”其功能和作用和织女星相似,因此人们也将扶筐七星和织女星共同崇拜。在闽南地区、台湾等地则将七仙女视为“七星娘娘”,认为她们是天琴座七颗织女星的化身。

女性对婚姻自主权的抗争

在《搜神记》中,织女主动提出要和董永结为夫妻,这反映出来的是魏晋时期缺少儒家文化约束下开放的社会风气,女性见到中意的男子可以主动示爱,没有“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的担忧。

黄梅戏天仙配》则进一步表现出了七仙女中的七妹对爱情和婚姻自主权的向往和抗争,面对自己爱情与天宫戒律之间的矛盾,她毅然选择了爱情,对父母干涉婚姻进行了反叛,认为“我若不到凡间去,孤孤单单到何年”,这也表现出了古代女性对婚姻自主权的渴望、对封建家长制的反叛、对旧式婚姻道德的超越。

古代门第制度影响

董永在原本的传说中为平民和奴隶,随着古代门第制度的影响,宋话本《董永遇仙传》中将其出身重新设定为江南读书人,与仙女分别后甚至官至兵部尚书,并另娶了与之门当户对的地主之女赛金娘。而董永之妻也从一开始和玉皇大帝没有关系的织女变成了玉皇大帝最小的女儿,这都体现了古代门第制度观念下人们的思想。

相关作品

话本

描写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话本主要有宋元时期无名氏著《董永遇仙记》《董秀才遇仙记》,在保留了唐宋以来董永遇仙故事的框架之余,进行了一定的再创造,令其故事更加曲折,情节更加丰富,人物更加丰满。

传奇

描写董永遇仙故事的传奇有心一子《遇仙记》、顾觉宇《织锦记》等,其中《遇仙记》已佚,仅在部分文献如无名氏二卷本《传奇汇考标目》中录有“心一子。《遇仙》。董永事。”《织锦记》又名《天仙记》,《曲海总目提要》卷25中说《织锦记》“演汉董永行孝鬻身路遇织女事,以仙女织锦偿佣值,故以为名姓。”

小说

明代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讲述了七仙女的故事,书中的七仙女为七位彩衣女仙,负责前往蟠桃园摘桃帮助王母娘娘布置蟠桃盛宴,却因误摘了孙悟空变的桃而被定住。

剧目

除了黄梅戏《天仙配》之外,例如莆仙戏《董永》、楚剧《百日缘》、川剧《槐荫记》、采茶戏《七仙女下凡》、倒七戏《七星配》等都讲述了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参考资料:

现代影视

参考资料:

相关争议

七仙女故事的发源地与董永的故里直接相关,而董永故里一直没有定论。清代《嘉庆一统志》记载,河间(在今河北省)、蒲州(在今山西省)、济南市青州市(在今山东省)、汝宁(在今河南省)、南通市(在今江苏省)等地均有董永墓,汉阳府孝感县有董孝子祠等。如今,一共有五个省十个市争夺董永故里的称号,五省分别为安徽、江苏、河南、山西、山东,十个县市分别是安庆市当涂县丹阳市金坛区东台市武陟县汝南县、孝感、万荣县博兴县。其中,安徽有两处,江苏有三处,河南有三处,山西有一处,山东有一处。安徽、江苏论证其为“董永故里”,依据的是黄梅戏天仙配》,山西、山东则依据《二十四孝》故事论证其为董永发源地,进而争夺七仙女。但十个县市中,只有山西万荣、江苏东台、河南武陟、湖北孝感、江苏金坛五个地区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国家的认可。

相关纪念地

浙江东阳东白山仙姑殿

东白山仙姑殿最迟建造于清代初年,毁于文革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后恢复到之前的香火,并吸引外地香客前来朝拜。现庙内塑有七仙女像,大姐坐在当中,左右依次各三姐妹,七仙女身着不同颜色的仙衣,在七仙女塑像的前面摆着一张装饰好并摆满贡品的八仙贡桌。东阳市民间认为七仙女中大仙女辈分最大,威望最高,法力也最强,自然排在最重要的中间位置,身上彩衣的颜色也是民众最为喜爱的红色,其他几位仙女依次分别站在大仙女左右。

江西新余仙女湖景区

仙女湖位于江西省新余市西南郊10公里处,因“七仙女下凡”而得名。景区总面积达19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50平方公里。2005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湖北孝感董永公园

董永公园建成于1984年,占地5hm²,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距武汉市60km。公园位于湖北省孝感市槐荫大道东段,是以董永卖身葬父,七仙女下凡相配结成百日姻缘的传说为主体,集孝感境内有关“天仙配”故事的文物古迹为一体的主题公园

江苏金坛望仙桥

江苏金坛县的望仙桥也是和董永七仙女有关的纪念地。清光绪年间《金坛县志》指出,望仙桥是董永望仙女的地方,并且望仙桥附近有董永墓和望仙古石,相传董永和七仙女之子鹤生跪在望仙古石上等待仙人降临,上面还有膝盖的痕迹。明代欧阳理、曹建孙等人也为望仙桥作诗。

江苏盐城西溪古镇

宋时的《方舆胜览》中就有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溪镇北有一水塘凤凰池,传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常来此沐浴。凤凰池后建有“织女庙”(已经废弃)。西溪西南面有一村庄叫“鹤落土仑”,传说七仙女深为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所感动,一日在众姐姐的帮助下,乘鹤下凡来到人间,七仙女乘鹤下凡之处,得名“鹤落”。溪西广福寺后院内有一口古井,叫“缫丝井”,大旱之年不涸,传说是七仙女当年为帮助董永赎身织锦汲水缫丝之井。纪念董永的聂氏宗祠,始建于汉,古称“董孝贤祠”,又称“董永祠”。祠内供董永塑像,院内有土建“董永墓”,墓有石碑,碑文为:“汉董孝子讳永墓”

台南开隆宫

开隆宫位于台湾省中西区中山路79巷,是祭祀七娘妈(七仙女)的庙宇。过去台湾青少年满16岁时会到开隆宫进行成人礼。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当地也会举办“成人礼”仪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