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镇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5:15

三里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覃塘区南部,行政区域面积为127.64平方千米。三里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当时为覃塘区山里乡。1987年,分出五里乡。截至2019年末,三里镇户籍人口为63057人。镇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有171个工业企业和3个综合商店或超市。三里镇东接西江农场石卡镇,南邻五里镇,西靠镇龙山脉三等岭、银对顶,与横县镇龙乡交界,北连覃塘镇黄练镇。镇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21公里,在覃塘区政府西南10公里处。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现辖10个村委,1个居委,有70个自然屯,276个村民小组。截至2020年,三里镇常住人口为39919人。

历史沿革

陶德臻

秦前为百越之地。

秦,属桂林郡布山县。秦末,桂林郡更名郁州郡,属郁州郡,属南海尉赵佗建立的南越王国。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郁林郡。

新朝(公元9年至23年)改郁林郡为郁平郡,属郁平郡。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属郁林郡。三国时期属郁林郡属孙吴

晋(公元281年至420年),南北朝宋、齐时代(公元420年至502年)属郁林郡。

梁(公元503年至557年)、陈(公元558年至589年)时代,属南定州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定州改尹州,故属尹州。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属广州市

(注:上文均为三里镇辖地秦至隋时的归属)

唐至清

唐,武德四年(公元612年)从汉代广郁县地析置出潮水县,潮水县古城即为今三里圩镇东约十里处,属岭南。这也是三里镇辖地内有史可依的最早的建制。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改属贵州省(南尹州改名贵州。贵港市北山古名宜贵山,故名)。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17年至971年)属贵州。

北宋,仍属贵州潮水县。

南宋,潮水县降格为潮水乡,不复有县治之名,仍属贵州。

元代,仍属贵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贵州为贵县,属浔州府贵县。

清代,仍属广西行省浔州府贵县。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在潮水县治以西十里,即今三里圩辟建新圩市,仍属贵县。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属浔州府贵县。(2年(1913年)撤府设道,7月,属郁江道贵县,3年(1914年)属苍梧道贵县。16年(1927年)11月,属苍梧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贵县。19年(1930年)属苍梧民团区。21年(1932年)4月属梧州民团区。23年(1934年)3月,属梧州行政监督区。29年(1940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即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贵港市。36年至38年(1947年至1949年)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2011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里镇初属玉林专区,1951年7月属南宁专区,同年8月属宾阳专区。1952年8月属容县专区。1958年7月属郁林专区。1971年专区改为地区,属玉林市

1958年2月10日,(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57)民字第72号颁发《关于撤区并乡的决定》,贵县将17个区改为6个大行政区覃塘区区属6个大区之一,驻地覃塘,辖三里、五里、吉塘、覃塘、摆竹、覃南、黄练)三里镇属贵县覃塘区。

1959年以后,属覃塘公社;1984年11月,三里撤社建镇。

1988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贵港市建制,设立贵港市。仍属玉林地区贵港市覃塘区。

2003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37号):调整港北区行政区划,设立贵港市覃塘区:将贵港市港北区的覃塘镇黄练镇东龙镇、三里镇、五里镇石卡镇蒙公镇山北乡樟木乡振南乡大岭乡划归覃塘区管辖。故属贵港市覃塘区

(注:三里镇几乎全境都处于贵县的管辖范围内,故归属也跟着贵县。所以上述历史建置照着贵港的历史沿革来改。)

历史事件

1936年11月7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大会在三里罗村召开。

地理环境

三里镇位于贵港市西部,东面是港北区的西江农场,东南面是石卡镇西山村,南面沿着G209国道直达五里镇,西面是镇龙山脉三等岭并与横县镇龙乡交界,北面是覃塘镇,西北面是黄练镇

三里镇新政府驻地位于三里街与合新街交接处附近,三里镇菜市场对面。镇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21公里,在覃塘区政府西南10公里处。

植被

主要地方特产有原料蔗、甘蔗、食用菌、玉蜀黍长山药、荔枝、龙眼、中草药等。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全镇现辖10个村委,1个居委,有70个自然屯,276个村民小组,行政区域面积12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9919人(2020年)。

经济

农业

农业主产优质稻、原料蔗外,培植果蔗、鄂莲4号优质莲藕、蚕桑、淮山、甜竹笋、无公害蔬菜、蘑菇、林果等日个大生产基地(带);畜牧水产养殖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见长于龙宝猪的大批引进和养牛、养鸭、养鱼等规模性发展。全镇有造纸、建材、食品、加工、服装、金属制品等企业256个。2003年引资1325万元,新上项目5个。由于优势企业的带动和辐射,现有1.2万农村富余劳力进城经商或入厂务工,占农村全部劳力的比重达到24.5%,形成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性格局。

文化

方言

语言文化

三里镇与贵港市(贵县)的语言格局大致相同,有三大方言:三里粤语壮语、客家话;其中白话是全镇的通行方言,壮话和客家话是农村的主要语言。

语言分类

粤语:勾漏片贵港话(贵县话)三里方言

壮话:红水河土语贵县壮三里方言

客家话:分片不明

语言分布

白话使用人口大致分布在三里社区、吉塘、石社、水仙、甘道等镇南、镇东的村落,壮话使用者集中在九岸、龙田、大零、双凤等镇北村落,大周村和隆兴村则为客家话村落。大部分壮族和客家人多为双语使用者,大都会白话;小部分的壮族人还是三语使用者,通客家语。三里镇推普工作比较到位,大部分赶圩的人都能听懂汉语,年轻人的普通话水平较好,粤语、客家话人口的地方口音较壮语人口的轻。

声韵调

三里街话属于贵港话(贵港市话)三里方言,是贵县各圩镇中最接近正宗贵县话的口音之一。同时三里话与五里话非常接近。

(一)声母22个(含零声母

(二)韵母54个

[m̩]、[ŋ̩]两个鼻音独立韵母是只有表示疑问、否定、同意时候才发的音。

(三)声调8类

平:阴平55阳平33

上:阴上35阳上24

去:阴去53阳去21

入:阴入4阳入13

民俗文化

义渡桥歌圩

贵港民俗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因多在丘陵山区乡村盛行,俗称“山歌”,包括有壮族山歌、白话山歌、客家山歌。据有关资料记载,贵港山歌多为七言,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地方色彩浓郁,多采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民俗音乐类别众多,从内容来分,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传说歌、儿歌等项。其中最受男女青年喜爱的莫过于情歌类,又分初识、诘问、赞慕、初恋、相思、热恋、结婚、送郎、思别、苦情、逃婚等整个谈情说爱的过程。

每到三里镇圩日,不少民歌爱好者自发聚集在义渡桥旁,大唱山歌,抒感心情。在上世纪末,三里镇义渡桥一带曾一度“变味”,演化成农村地区流动“卖淫嫖娼”活动的首选场地,后随着有关部门的大力整治打击,才肃清这种不良风气。

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歌圩的引导,致力朝当代社会正能量方向发展。2014年正月初一,三里镇政府举办首届三里镇民俗音乐比赛,比赛地点即设在义渡桥边,吸引了数千群众观看,使得赶歌圩、对山歌这种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官方有力扶持。还有上巳节时在各村活动中心举办的“三月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游菩萨

清代到民国,贵港市各乡镇均有一两座庙寺,庙寺内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佛:观音菩萨、大王爷、关帝、山神、龙王等等。人们有灾难,向这些“神”祭拜;祈求保佑消灾免难;夫妇没有儿子,向观音祈求送子,人们在向“神灵”祈祷时做出许愿:捐香火钱;三牲拜祭;唱师公戏等。如果祈祷“灵验”,则如期“还愿”。天大旱,人们也把希望寄托于神灵,一个村甚至几个村集资“游神”求雨。民国27年(1938年),贵县三里同心村集资(谷)70担,游“大王爷”求雨,前后七天滴雨不下,游神者气得用绳子绑在“大王爷”脖子上拖过田垌,满身泥浆。

建国后,全县各村镇的社公与神庙在破除迷信运动中已全部拆除或改建为他用。游神求雨的现象基本绝迹。70年代末,各乡少数村民又立社公,修神庙。村头村尾,“社公”随处可见。“社公”虽多,但拜社之风不盛,拜社者亦由过去的男人换为老妇人,男女青年更不愿捧“三牲”去敬神拜社了。

“游菩萨”这一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游菩萨的日子不定时,由具体寺庙的计划出游,出游当日,舞龙舞狮、锣鼓喧天,家家户户㓥鸡鸭、酿豆腐蒸发糕等祭拜出游“菩萨”,祈求保佑,镇民有时还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

正月挂灯

旧县志载:各坊里社聚会挂花灯饮灯酒,初十日为始,号‘上灯’至十六日止,号‘完灯’。新娶媳妇的人家初十日女家必备米果各式花灯一架桩采门,取麒麟龙凤故事送至男家谓之‘送灯’以兆弄璋之喜。元宵夜社坛所挂的花灯俱有带,妇人潜到摘取,谓之‘偷灯带’或自收或送亲友以获得子嗣的吉兆谓“送灯带”。

挂灯落灯。贵港市人们一般习惯在正月初十挂灯(部分地方十一挂灯),十六落灯。在部分乡村,正月初十即在“社公”处搭好灯棚,“添丁者”(生男孩)给孩子取名到“社公”挂灯报名。从初十到十五,挂灯者有的“还愿”,请剧团演戏、舞狮。落灯的时候,挂灯者捧鸡、拿猪肉、米粽、糕点、糖酒到“社公”处拜祭,全村每家每户派一个男人到“社公”处共同聚餐。聚餐后即落灯拆棚。

清人陈芝《怀城四季竹枝词》有:元宵佳景约同俦,社稷坛中喜共游,灯带已稀无觅处,不知还有几人偷。

师公戏

师公戏,即我们平常所称的“唱师”。

贵港市的“师”,原是以歌舞娱神的民间宗教,常见于安龙县、立社、打醮、求庙、求花、发丧、驱鬼、送瘟、游神等封建迷信场合。后来,师公们利用“师”的歌舞程序来“搬故事”,发展成为“师公戏”,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广为流传。大致经历了歌舞——歌舞剧——戏曲等几个变迁阶段,成为本县一个较大的地方剧种。

“师”的渊源很古,若从其最初阶段——“唱三元”(即上元一品九气赐福天官,中元节二品七气赦罪地官,下元节三品五气解水官)去考察,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现有据可查的,贵县师公戏起码始于清代干隆末期(1776—1795年),因为在清同治六年之前,贵县师公戏已经十分活跃十分普遍了。

对清代师公戏的演出盛况,民国、光绪的《贵县志》均载清人梁廉夫的《城厢竹枝词》予以记述。“遥闻瓦鼓响坛,知是良辰九九期,三五成群携手往,都言大社看跳师。”这一首写的是重阳节城厢街圩尾跳师活动的盛况,跳师即“搬故事”,“搬故事”是乡人对演戏的通俗说法。“放下腰镰力未疲,喜邀同伴看跳师,归来羌豆休忘买,留待明朝逐役时。”这一首写的是村人看跳师的欢乐情景。

世纪初的时候,三里镇还经常能看到镇民搭戏台唱师,但是之后唱师活动几乎绝迹。

交通

水田9万亩,早地2.5万亩,林地面积5.89万亩。圩镇规划建设四大新区,占地280公顷。境内有中小型水库6座,常年有效库容1112万立方米,可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大型人畜引饮工程,源自甘道水库,受益沿线4个村和三里圩镇。供电和通信设施完备,走在全市先进行列。交通环境得天独厚,呼和浩特市至北海209二级国道,南北纵贯全境,与三里圩镇擦肩而过,南下20公里为广(州)南(宁)高速公路,北上10公里与昆明市至福州福州—昆明公路和自治区干线南梧二级公路交汇。此外,黎湛铁路傍境而过。

社会

教育

该镇有初中2所:三里镇第一初级中学(简称“三里一中”)、三里镇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三里二中”);中心校1所:三里镇中心小学(简称“三小”);完小11所,教学楼房23幢,1995年已先后通过自治区和国家“两基”验收。

近年来,两所初中均获市、区常规管理优秀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管理一等奖,教学工作突出贡献奖;中心校为贵港市首批示范学校、百佳学校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1996年被自治区许为示范学校和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发展规划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石社村石忌、停社、珠砂屯和三里社区种植“双高”糖料蔗2682亩。水培水仙周代、九岸等村推广种植黑果蔗3800亩、甜玉米800亩、香蕉500亩。同时,开展高效农田建设,综合整治隆兴、水仙、双凤村农田800多公顷,解决田间水通、路通、土地平整问题,为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打好基础。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通过实施“全员招商”行动,引进了贵港市和顺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230万元的水稻育秧、种植、加工、储藏等一体化生产项目;协调贵港市浚港化工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进行余热发电项目;与广东亚太西奥电梯有限公司达成了投资意向,计划在我镇投资建设乡村观光旅游、农业深加工、游乐场、房地产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乡村观光旅游、农业深加工、游乐场、房地产项目意向。

切实抓好民生事业。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精准识别工作,通过村屯、户实情大调查,精准识别了大零、龙田、双凤、隆兴等4个贫困村,全镇867户贫困户、贫困人口3592人,摸清了致贫原因,掌握了贫困村屯和贫困群众的发展需求,为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好生态乡村建设。在持续抓好“清洁乡村”活动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三化”建设。着力推进大零村黎村、刘屋屯饮水净化项目,抓好村屯绿化工程,全镇共种植白玉兰等林木5393株,其中自治区示范点水仙村种植4173株,村屯环境进一步美化。

改善社会治安环境。坚持“书记大接访”和领导包案制度,及时解决群众诉求。创建地方武装应急治安巡逻分队,对学校周边环境、案件多发地段进行夜间巡逻,对重点村屯和敏感区域加密巡逻,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打造崭新的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大会罗村会议旧址。打造崭新的“罗村会议”旧址与罗村生态乡村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结合“三严三实”活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以及青少年到“罗村会议”旧址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为其他单位来开展“三严三实”活动提供优质服务。

旅游

景点

回澜庙

据民国《贵县志》记载:“相传三里圩辟于乾隆五年(1740年),初甚草昧,后渐繁盛。民国四年八月日,大雨滂沱,午夜山洪怒发,本圩平地水深八尺,坏屋舍三里二十余间,淹毙牲畜无算,家具货物漂荡尽,同时附近带都村亦毁庐舍数十间。”

发生于1915年夏的特大洪水,只是三里圩近三百年历史中多次洪灾的一个缩影,鉴于三里圩位于鲤鱼江干流由北往南、折东相交的特殊地理位置,古人在三里圩修建了一座庙宇,命名为“回澜庙”,历代香火祭祀不曾间断,以期江水回澜,不再受水患之灾。三里圩的回澜庙重建于2012年,由三里圩民众自发捐集数十万元,重光后的回澜庙也成为三里民众祈求国泰民安、却病纳福的场所。

大泽庙

位于水仙村内。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会旧址

位于三里镇西面2.5公里的罗村覃宅,原建筑为悬山顶砖木结构。现仅存一小闸门和一间敞口厅,闸门门高2米,宽1.3米,上面砌砖秃顶;敞口厅是当年会场,宽4米,进深6米,高7米,泥砖青灰瓦顶。1936年11月7日中共广西省郁江代表会议在这里召开,有7个县2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由陈岸主持,会上产生省工作委员会,书记陈岸,委员有黄彰、彭懋桂、陈湖光、滕雪心(女)等。

甘道水库

甘道水库是三里镇的一座水库,位于甘道村郁江支流云表河上,建于1972年。水库正常库容为88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为53平方千米,海拔为184.7米。

三江口镇

为鲤鱼江(宝江)干流两源汇流处,正北源称红泥江,发端于莲花山脉,西北源叫平洋江,发端于贵港市西部高峰镇龙山脉,两源大体上由北往南流淌,分别从贵港北部及西部高山区穿梭,奔腾于郁江平原,两源在三里镇九岸村下扶者汇合成鲤鱼江干流后(即旧县志所称的三江口)。

明万历中曾置三江镇于此,清废。

义渡

义渡桥,位于三里镇,始建于1975年11月,1976年12月竣工通车,桥长146米,桥宽7.5米,为双曲拱结构桥梁,由国家投资12.6万元。

义渡桥所在的位置原是只是一个渡口,古时在两岸修建有义渡码头,义渡桥横架于郁江一级支流鲤鱼江之上,义渡桥的建成开通使得覃塘圩通往五里圩的道路从此变成坦途,更使得国道209线贵港段结束过渡历史,使得贵横两地陆路通畅无阻。

三里镇义渡桥是当时贵港市境内最长、最雄壮的跨江公路桥梁(西江大桥1981年建成通车,桥长780米;武思江大桥1982年建成通车,桥长140米),义渡桥的建成是时任县委书记、五里籍(时属三里镇)杨志庆先生所奔走呼告的成果,也是其造福乡梓的一件盛事。

桥边有风雨亭,现已堆满杂物。

革命烈士纪念碑

革命烈士纪念碑建於一九九〇年八月。

三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个纪念碑碑便是纪念为新中国建立前的土地革命、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清匪、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社会主义建设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人民公园

2016年三里镇民众秋集资筹建,位于桥头街政府机关处,回澜庙对面,革命烈士纪念碑所在地。原灯光球场社区活动中心迁至此处,用来举办春节联欢会和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代表人物

三里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历史上涌现了覃增文、杨烈、团燕甫等志士仁人,为党和革命事业建立了卓著功勋。

参考资料

覃塘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主要数据公报.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1-07-30

贵港文化遗产之156 义渡桥歌圩.红豆社区.2017-05-01

贵港市志.广西地情网.2017-04-29

贵港文化遗产之157 三里圩回澜庙.红豆博客.2017-04-2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