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 :中国山东省西南部淡水湖

更新时间:2023-07-31 21:10

东平湖(英文:Dongping Lake),古称蓼儿洼、大野泽,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国家AAAA景区。东平湖位于山东省东平县西部,北临斑鸠店镇旧县乡,南接商老庄乡,西部与戴庙乡和银山镇接壤,东部与老湖镇及新湖乡的西王庄、西马庄毗连。湖面南北长45千米,东西宽19千米,总面积为627平方千米,常年平均水面为124平方千米,蓄水量为40亿立方米。

东平湖古代为湖泊沼泽地,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大汶河水受阻,注入东平湖,结束了长期南流汇淮入海的局面,此为近代东平湖形成的决定因素。东平湖北、西、南与华北平原相接,构成了本地区由山地、丘陵、平原、湖洼交错的地貌特点,其东北部是泰山系的群山和丘陵,黄河从西南流向东北,受河流冲积影响,造成部分湖盆式的洼地。东平湖地处北温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东平湖水质肥沃,属浅水富养型湖泊,适合多种生物的生长繁衍。截止至2022年,东平湖发现植物资源679种,野生动物786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种,亦是世界濒危物种青头潜鸭的最大族群的定居地。

东平湖自元代开始运道的修建,明清两代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清淤以及堤坝加固。1958年,东平湖改建为水库,将东平湖与黄河、运河分开,成了可以人工控制的水库。东平湖是黄河下游良好的自然滞洪区,由于东平湖处于黄河由宽河段进入窄河段的右岸上首,用来分滞洪水,削减洪峰的效果显著。因此,1958年以后,在老湖区基础上筑起一百多千米围堤,陆续建成五座进湖闸、两座出湖闸,并建成了东平湖水库,使蓄水量比原来增加两倍。东平湖是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确定为“水浒”旅游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东平湖景区被评为国家AAA景区,2010年晋升为国家AAAA景区。2018年入选“2018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生态旅游景区”,为山东省内唯一一家获得此项殊荣的景区。

命名

东平湖以东平而得名,东平的来历是因古代徐州(包括东平)处中原地区以东,地势广平,“广平曰原”,故称东原。“徐州东原底平”,东平之名由此而来。

东平湖曾用名包括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大野泽为远古时代命名,梁山泊为东汉北宋初年的命名,安山湖为南宋至清代的命名,直到清朝咸丰年间才正式定名为“东平湖”。

位置境域

东平湖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平县西部,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5°30′~36°20′,东经116°00′~116°30′,正当鲁中山区西部向平原过渡的边缘地带。东临凤凰山、黄花园、州城、吴桃园等村、镇及湖东排渗河;西濒黄河京杭大运河;北起清河口门;南至金线岭围堤,大汶河在此汇流入黄。东平湖上距桃花峪357千米,下距入海口429千米。总面积627平方千米,常年平均水面为124平方千米,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

历史变迁

形成过程

根据沉积物类型以及河流演变综合分析,东平湖湿地是受郯芦断裂形成的凹陷盆地。新生代以来,鲁西平原新构造运动长期以下沉为主,凹陷盆地经历了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湖泊和沼泽湿地。

更新世(250~70万年)东平湖地区为丘陵,西侧发育浅水湖。中更新世(70~15万年)时期,古地貌格局基本未变,山坡持续后退,东平一曲阜一带有狭窄的坡积洪积相,先前大范围的湖区向东发展,当时黄河雏形已经形成,黄河冲积扇初具规模。晚更新世(15~1.2万年)时期,太行山山前冲积扇后退,黄河冲积扇达到最大规模,原先存在于豫鲁平原的宽阔河湖注地,己填平缩小,被迫进一步东移,压缩在黄河冲积扇与鲁西山前冲积扇前,形成蜿蜓狭长的交接洼地型浅湖,今日的南四湖、北五湖已具雏形。全新世(1.2万年以来)鲁西山地西侧注地(湖泊沼泽)处于萎缩状态,冲积扇前缘逐渐缩小,形成今日的南四湖、北五湖的浅水区,最终东平湖古地理环境形成。

历史演变

黄河决溢、河道迁徙影响,东平湖历经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等多个时代变迁:

大野泽

大野泽亦称巨野泽,形成于远古时代,主要是以古济河大汶河为主要补给水源。古济水是黄河的一个分流水道,因此,各个历史时期,大野泽的水势大小及其发展变化,直接受黄河决溢及河道变迁的影响。汶、济水汇于东平县,东原一带是大野泽的下游。汶、济交汇在现东平湖新湖区小安山以南张庄附近何官屯(古安民亭所在地)。大禹治水之前,东原是大野泽的一部分,大禹治水后,水源补给减少,又开挖一些小排水沟,分别注入汶、济,使部分土地涸出耕种,水患缓和。

梁山泊

东汉王景治河北宋初年,黄河在这条流路行河已近千年,河床淤积严重,在这一时期这一带湖泊洼地由于不断得到黄河决溢大量的水源补给,同时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淤积,使古巨野泽发生不断向北推移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以梁山为主要标志的积水湖泊。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复通济渠,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可见五代十国末已不称巨野泽。《水浒传》中描写“周围港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的即是梁山泊。《辞海》在梁山泊条目中注释为:“本系大野泽的一部分,五代时泽向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从五代到北宋,多次被溃决的黄河河水灌入,面积逐渐扩大。熙宁以后,周围八百里。北宋以来,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

安山湖

南宋建炎三年(1128年)“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这时期正当黄河从北流转向南流夺淮入海时期。直到金末元初,黄河常处在多股并流,北流从微到绝,这是黄河最不稳定的一个时期,也是梁山泊由盛到衰的时期。梁山泊的大量淤积应在北宋熙宁年间至元代贾鲁治河,此后,梁山泊只是在黄河洪水泛滥的情况下,涸出的土地又遭受淹没灾害而已,不再是常年积水的八百里水泊了。后经多年淤垫,渐成平陆。明清时代,由于水源减少,黄河泥沙湖积,八百里的梁山泊已分割成局部注地积水的小湖泊。从梁山东北的小安山到大安山一带注地,由于部分大汶河和坡水补济,尚有小量积水,称之为安山湖。明万历六年(1578年)丈量安山湖方圆50余千米,面积32.98平方千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安山湖位于运河西,南至朱家口、杨家口、西至似蛇沟、十里堡、八里湾、通湖等4闸,周长32.5千米,围堤长52千米,总面积626.7平方千米。

东平湖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兰考铜瓦厢决口后,“漫水分三股行走,均汇致张秋穿运。”在东阿鱼山处夺大清河入海(即古济河入海水道),结束了长期南流汇淮入海的局面。这是黄河又一次大变迁,也是近代东平湖形成的决定因素。清成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由于大清河原河道深度和宽度不及黄河的三分之一,不能承受黄河来水。漫水汇入洼地的河流的尾闾水位,使广阔干稠的士地又漫溢成巨泽,以致在原梁山泊东北部大清河、龙拱河、大运河等汇流处两岸一带洼地造成新的积水区,形成了今东平湖老湖区。随着黄河淤积抬高,洼地积水面积日益扩大,新积水洼绝大部分属东平县所辖,到民国年间才有东平湖之称。

地理特征

气候

东平湖地区地处北温带,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受到大气环流、季风、地形条件以及湖区效应的综合影响。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热同期,秋季日照充足,冬季寒冷少雨雪。

东平湖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3.7℃,其中,1月份平均气温-6.3℃,7月份平均气温31.6℃。年最高平均气温为20℃,极端最高气温42.5℃,极端最低气温-18.9℃。从3月下旬到5月下旬为春季,平均气温10℃至22℃,从3月下旬到5月下旬,期间气温变化大,骤冷骤热,多东南风,气候干燥,回暖迅速;从5月下旬到9月上旬为夏季,平均气温22℃以上,期间高温高湿,季风盛行,降水集中,多暴雨成灾;从9月上旬到11月上旬为秋季,平均气温22℃~10℃,期间气温迅速下降,降雨逐渐减少,秋高气爽,日照充足;从11月上旬到次年3月下旬为冬季,平均气温10℃以下,期间盛行偏北风,天气多晴朗,干冷少雨雪。平均日较差9.0℃~13.0℃,春季最大,夏季最小,等温线是南北走向,平均无霜期200天左右。

东平湖地区平均降水量为640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394.8毫米,最小年降水量为261.6毫米。降水量突出的特点是分布不均匀,每年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仅7、8两个月份的降水量就占全年的50%以上,最大的年份两月降水量达到70%以上,因此夏季多发生内涝灾害。每年3、4、5月份降水量仅占总量13.5%,加上1、2月降水量也仅占全年的17.3%,并有连续数月不降雨的记载。因此,一般年份都要出现轻重不同的春旱现象。秋后10、11、12月3个月份的降水量显著减少,不足全年总量的10%,最少仅为2~3%,东平县的统计秋旱率为42%。因此,东平湖地区多年总结出“春旱、夏涝、秋后又旱,旱涝交替”的降水条件。

东平湖历年平均日照时间2443.3小时,总辐射量504.9千焦/平方厘米,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5%,最大日照率为61%,最小日照度为46%。年蒸发量平均为1942.6毫米,约为降雨量的3倍,夏季蒸发量最高,最大蒸发量出现在6月份,平均为338毫米,最小出现在12月份,平均为51.5毫米。年均相对湿度68%,8月份数值最大,为82%。

地质

地质构造

东平湖地区大地构造处于华北板块,鲁西隆起区,鲁中隆起,泰山-济南断隆,泰山凸起。该地区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另有隐伏的基底褶皱和韧性剪切带发育。对该区起控制作用的两条区域性断裂是聊城-兰考断裂和齐河-广饶断裂。湖区主要断裂是嘉祥断裂,走向NW340°,隐伏于湖底。其他断裂主要有马楼断裂、师家集断裂、大路口断裂、戴韩断裂、老湖-宋村断裂、刘洼-沈家铺断裂、宋村-柳村断裂、州城断裂等。

由于东平湖地区位于鲁西台背斜的隆断区和徐州拗陷区及辽冀台向斜的济黄拗陷区的交接地带,未发现强烈的褶绉和大规模岩浆活动的痕迹。由于受不同方向应力影响,产生不少方格状断裂,根据地质测绘学发现的断层一般规模较小,经物探所发现第四系掩埋较大的断层。已发现有6、7条之多,最长的约35千米。同时,在地壳频繁升降运动中,本区基岩裂隙也较发育。一般厚层大理石中垂直裂隙比较发育,而在薄层灰页岩中垂直裂隙和层面裂隙都很发育。从目前出露的孤山观查,冲沟和岩溶等自然地质现象也比较发育。

地层特征

东平湖地区为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其地质发展和华北地台相一致,以太古界的片岩片麻岩作为基岩,地层出露总厚度达600米左右,区内出露较多和工程关系较密切的基岩为连续沉积的寒武系和奥陶系。泰山系、震旦系出露很少,石炭系、第三系在地表无出露,第四系广布本区平原及山麓地带。湖区基底为太古界结晶变质岩系,盖层为古生代新生代寒武系、奥陶系大理石及第四系沉积物(冲积一湖积平原相)。沉积物类型为淤泥质黏土或淤积质亚砂土。在湿地东部有寒武系灰岩地层出露。

东平湖地区第四系沉积层的分布主要有以下特点:

表层为全新统河流冲积层:由于黄河大汶河水系经常泛滥改道,不同岩相的沉积物相互迭置,使其地质结构变得十分复杂。围坝南、西、北段多为近代黄河冲积层,出显地面高程多在39.5~42.5米之间,厚度除少数人为破坏外一般2~8米,蛇曲带岩相以黄色细砂、粉砂、粉土为主,夹有粘土薄层,自然堤岩以黄色、棕色粉砂、亚砂为主,泛滥洼地相以黄色、棕色、灰黄色亚粘土、粘土为主。围坝东段以近代汶河冲积层蛇曲带相为主,沉积多为黄色砾质粗砂、中砂、其次为粉细砂,是主要含水层,一般汶河冲积物较黄河冲积物的颗粒为粗,含粉粒较少。

全新统冲积湖积层:根据地层勘测和施工基础开挖,揭露出在近代黄河冲积平原大汶河冲积平原地表以下4~10米埋藏着一层冲积湖积层。除局部为河流所切割外,分布较广,一般湖东埋藏较浅,湖西埋藏较深,都略向湖心倾斜,岩性以灰色、灰黑色、灰黄色的亚粘土、粘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很多,具臭味,并含有钙质结核病,层厚约1~5米,渗透系数较小,有局部裂隙发育,一般可作为相对的隔水层。

更新统河流冲积层:位于冲积湖积层以下的更新统地层,仅揭露了其上部的一部分厚度,岩性以亚粘土为主,粘土和亚砂土次之,湖东并夹有大量的砾石,中、粗的透镜体构成第二、第三含水层,湖西夹粘土薄层,颜色以棕色为主,顶部一般均含有10%~15%的钙质结核,一般成饱和状。

矿产资源

东平湖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等,其中非金属矿产主要为石灰石、花岗石大理石页岩,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山区,以及大汶河平阴县一带山间小溪;能源矿产主要为煤矿,分布于从南到北地表下400~800米深,具体为从究州、济宁煤田向北延伸到巨野县郓城县,一直到汶上县梁山县,储量约数十亿吨;金属矿产为金属铁,主要分布在湖东深层,经州城向北到水河一带,向南延伸到汶上县郭仑乡李官集,属大型鞍山市磁铁矿,以层状、似层状产出,提交储量约6亿吨。

地形地貌

东平湖正当鲁中山区西部向平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北、西、南与华北平原相接,本地区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湖洼。

丘陵分布于湖东北部,最高点绝对标高450米,一般为250~350米,相对高度为200~400米,构成湖区东岸无堤防区。

山地分布于西北部,有大小42座山峰和残丘,高度较矮,比较大的如:梁山、昆山、腊山、金山、铁山、六工山等,标高均在150~250米,面积为2~5平方公里。比较矮小的如解山、龙山、后山、小香山等,标高在40~50米之间,出露面积已不足0.01平方公里,大部已被第四纪黄河冲积物掩埋。

平原主要分布于湖西部和东南部,分别为黄河和大汶河冲积平原,地面高程38~41米。

湖洼主要在东部汶河水系及其古河道自东向西呈扇面分布,构成向西微倾有坡状地形,坡度约为2‰到2.5‰,老湖区常年积水面积约124平方千米,湖底平均高程38.5米左右,最低37.0米左右。新湖区地面平均高程39.5米左右,南面金线岭一带地面最高,平均约2.0米,北部安山镇靠二级湖堤一带洼地面最低,一般为38.5米左右。

水文

水系组成

东平湖地区历史上主要有黄河、汶河、运河三大水系,由于黄河不断决溢、泛滥、改道,多次流经本地区,枯河、泛道分布较广。经过多年演变,东平湖新湖已划归淮河流域,老湖区仍为黄河流域。因此,东平湖已成为黄、淮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也是两大流域的交叉点。

黄河水系

黄河自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以来,流经东平湖西北部,河段长约100千米(包括平阴县河段)。正处在黄河下游宽河道变窄河道的过渡段上,也是山东黄河南岸以山代堤的起点。黄河通过大清河道和北部山口与东平湖联接。1958年前黄河发生较大洪水时,自然倒灌入湖,起到滞蓄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使湖水位逐渐抬高,淹没面积扩大。在黄河水位降落到低于湖水位时,又通过大清河泄入黄河。因此,黄河也是湖水外泄的主要出路。1958年建成东平湖水库后,相继修建了山口围堤和进、出湖建筑物,使河湖分家,既防止了黄水自然倒灌,也控制了向黄河泄水的时机和流量大小,不仅提高了防洪运用的能力和效果,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黄河、东平湖水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黄河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出湖河道逐年相应抬高,向黄河泄水机会越来越少,泄水能力也越来越小,增加湖区高水运用时间。

汶河水系

古汶水发源于泰莱山区,汇集了大小90条支流向西流入东平湖一带洼地。干流长200多千米,流域面积8735平方千米(不包括东平湖老湖区及其以下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径流量11.49亿立米,是山东黄河最大的支流。

古汶水历史上即是济河的一大支流,由于受黄河不断决溢改道和东平湖自然变迁,以及人为的开发治理影响,汶水入东平湖一带洼地交汇处的河道也不断在变化,1855年黄河改道夺济水入海流路后,才逐渐形成目前的形势。

运河水系

本段运河是古京杭大运河的重河段,也就是会通河的一段,在东平湖范围内全长40多千米,元代开挖会通河时,自任城区(即今济宁市)经开河、袁口西北由安民山西南经寿张城(今寿张集)东,又西北经沙湾达张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水暴滋,决原武黑洋山,而贾鲁故道遂淤。又由旧菏泽市、郓城两河口漫东平县之安山,元会通河亦淤。”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开会通河时,“因袁口以北,元时运道已被河淤,而安民山南,安山寿张集等闸,频受河患。乃由袁口北运道东迁,循金线岭东,又北经靳口,安山镇、戴庙、西北达于张秋。自张秋南至袁口新开运道一百二十余里,西距元寿张最远旧运道三十余里。”故东平湖范围内明清时代运河,已非元时旧运道。

水文特征

地表水

东平湖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盛水期可达153平方千米,为山东第二大淡水湖泊。湖水浅而富有营养物质,常年水深1~2米,浅滩地带水深不到1米。

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可引用的黄河大汶河客水以及东平湖的蓄水资源:地表径流流经的东平湖4县年平均降水量都在640毫米左右,平均径流深为0.85~0.95。由于地表径流的利用,受到蓄水工程的拦蓄能力,自然地形和生物覆盖、田间灌溉工程设施、技术措施等条件制约,径流的利用率较低,平均仅为10.7%,最大为16.2%。黄河为地上悬河,引水灌溉条件较为有利,又加东平湖地区处于山东黄河上游,引水比较有保证。黄河水资源除枯水季节缺水外,一般3~5月灌溉用水旺季平均流量都在500立方米/秒左右。大汶河来水量年际丰枯变差较大,年径流量多年平均为11.49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达到60.73亿立方米,最小却为零,多年平均情况保证率小于50%。因此,对下游利用情况十分不利,用水保证率低。

东平湖水温多年平均为14℃,一年中有185天水温在15℃以上。湖水透明度一般为1860厘米,pH值一般为7.5~8.4,年变化不大;总硬度为7~12°(德国度),总碱度一般为1.4~2.9毫克当量,钙的含量为25~55毫克/升,溶解氧8.5~10.5毫克/升;有机耗氧量为2.3~3.5毫克/升,三态氨含量较为丰富,碳酸根含量一般为0.010~0.025毫克/升,硅酸盐含量一般为1.5~3.5毫克/升。东平湖湖水应属于重碳酸盐类钙组第I型或Ⅱ型。湖水质肥沃,适宜于水生生物和鱼类的生长繁殖,特别是大清河水在汛期大量注入,给湖内带入大量的生物营养盐,即使在生物繁生季节也不显贫乏。

地下水

东平湖地区正当大汶河流域冲积三角洲和黄河泛道交汇地带,地下一般有古河道穿行,沙层沉积较厚,分布较广,潜水埋藏浅,给水度较高。并不断得到湖、河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丰富,水质良好,污染较少,开采方便。西部地区梁山县由于大量发展了引黄灌溉,地下水开发利用率尚未达到50%,井灌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7.4%。而东部地区汶上县东平县两县地下水开采利用率均达到或超过90%,井灌面积分别达到占有效灌溉面积的92.72%和64.8%。由于部分地区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形成大面积降落漏斗。

东平湖周边地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普遍偏高,枯水期与丰水期空间分布规律差异不大;地下水中阳离子以Ca2+、Na+为主,阴离子以HCO3-、SO42-为主,水化学类型枯水期以HCO3-·SO42--Ca·Na型水为主,丰水期以HCO3--Ca·Na型水为主;枯水期地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影响,部分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离子主要来源为蒸发岩溶解及碳酸根溶解的共同作用,丰水期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影响,离子主要来源为碳酸盐溶解。

土壤

东平湖区较复杂的地貌特征及不同的地层条件,导致了多种类型土壤的分布。本区土壤主要为褐土及潮土两个类型,并有少量砂姜黑土土类,可分为7个亚类,12土属,50多个土种。

褐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低山、丘陵区和中部孤山残丘附近,长期受岩石、风化、坡积、洪积而形成,约占现有可利用土地的30%以上。其中,以平阴县东平县两县分布最广,褐土面积最多县能达到80%以上。由于低山、丘陵地带,早在几千年以前已被开垦为农田。

潮土是一种半水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黄河大汶河南岸冲积平原区,地貌类型多为缓平坡地,浅平洼地,以及河漫滩等。一般地势较平坦,土体深厚,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潜水埋藏浅,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较好,肥沃度高,表土返潮明显,是本区粮、棉、油的主要产区,但部分土地,地势低注,易涝易碱,历史上多受涝碱灾害,不能稳产。

少量砂姜黑土类,主要成土母质是古老的湖河静水沉积物,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易涝积水,土壤物理性状较差,土质冷、旱、板、,透水不良,养分分解慢,适耕性很差,是本地区低产土壤。不过这种土壤当前出露地表的土地面积已经很少,仅占可利用面积的2.35%,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生物多样性

动物

东平湖浮游动物共有69种,其中原生动物门类31种,轮虫16种、枝角类11种。大部分为温带普生性种类,数量较多出现较频繁的有原生动物门的砂壳虫、简壳虫、似龄壳虫、焰毛虫属的种类,萼花臂尾轮虫中的螺形龟甲虫、针族多肢轮虫、角突臂尾轮虫、三肢轮虫,枝角类中的秀体蚤、象鼻蚤、裸腹蚤、尖额蚤,桡足类中的汤匙华哲水蚤、广中剑水蚤属、台湾温剑水蚤、近邻剑水孟。东平湖湿地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2177ind./L。年内丰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3月最为丰富,5月数值最低,7~9月再次回升,从10~12月开始逐渐下降。

东平湖底栖动物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的有28种,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钢的有4种,昆虫钢的两个科,环节动物门的4种。环节动物门主要有尾鳃、蚓、齿蛭等,软体动物门主要有中国圆田螺、纹沼螺白旋螺等,节肢动物主要有日本沼虾秀丽白虾细足米虾、中华绒蟹等。

东平湖鱼类隶属7个目,15科,44属主要为鲤科35种,占63.64%,其次为花鳅科鲆科鮨科,各有3种,分别占5.45%;其它各科鱼类均只有1种。主要种类有鲤鱼、草鱼青鱼翘嘴红鲌、白鲢、花鳅泥鳅、、黄、乌鳢等。

东平湖有水禽7目13科53种,主要优势种有海鸭子、白骨顶青脚鹬普通燕鸻池鹭豆雁赤麻鸭绿翅鸭、绿头鸭、印度斑嘴鸭东部亚种董鸡环颈鸻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为大鸨丹顶鹤;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灰鹤;省重点保护鸟类有白鹭、翅膀鸭等。

植物

东平湖水生植物共有18种,其中挺水植物4种,浮叶植物3种,漂浮植物3种(新发现凤眼莲),沉水植物8种。其中优势种有芦苇、菱、芡、轮叶黑藻金鱼藻、马来眼子藻和穗花狐尾藻

东平湖有浮游植物99属,绿藻门最多,为43属;硅藻次之,23属;蓝藻为19属;裸藻门5属;金藻门4属;黄藻2属;甲藻门2属;隐藻门1属。2008年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绿藻增长48.3%,硅藻增长53.3%,蓝藻增长58.3%,新增加了黄藻和隐藻。据研究显示,贫营养型湖泊藻类一般以金藻为主;中营养型以双鞭毛虫门、硅藻为主;富营养型以绿藻、蓝藻、硅藻和隐藻为优势种;重富营养型以蓝藻、绿藻、硅藻和眼虫为优势。因此浮游植物的变化显示了东平湖湿地富营养化程度正在逐步加深。

自然灾害

东平湖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以及其他因素,历史上连年灾害不断,主要灾害包括水旱、盐碱、虫灾:

水旱灾害

东平湖地区水旱灾害频繁。旱涝灾害在年际或年内经常交错发生,并具有一年内有旱有涝,旱中有涝、涝中有旱、旱涝不均的特点,东部平阴县记载:1949年以来出现旱灾32次,有6次平均受旱面积20万亩左右的大旱。受灾面积占全部耕地的40%以上,暴雨洪涝和黄河客水漫滩受灾从1950年到1980年有27次,淹地10万亩以上有4次。

盐碱灾害

东平湖地区大部分属黄河近代冲积平原,土壤和地下水中都含有一定盐份。由于地势低洼,受黄、湖地表水补给量较大,地下水埋藏浅,积水出流不畅,又加蒸发量很大,致使地下水中可溶性盐类大量向地表积聚。根据东平县统计资料,盐碱地7100亩,已改良6600亩,剩余只有7%。梁山县是本地区盐碱灾害最严重的县,1949年以来,平均每年约有一成以上的土地因盐碱灾害减产,与旱灾影响接近。

虫灾

虫灾(包括蝗灾)有记载以来一直是本地区重要灾害之一,近代仍占自然灾害的14%。近几年由于发展经济作物,大种棉花以后,虫灾的危害,明显加剧。梁山县记载1990年受虫灾面积24.16万亩,虽经采取措施,大力防治,成灾面积仍达到13.2万亩,超过当年水旱灾害的损失。

人类活动

河运建设

东平湖的运道起源于元代济州河会通河的修建。济州河是在1282年动工开凿的,这条河道从任城区(今济宁市)到须城(今东平县)安山长达150里;又于1289年开会通河,长250里,起东昌路须城县安山之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于临清市,与南运河(今卫河)相接,至此,基本上沟通了南北之间的水上运输。两河的首尾相接地在今新湖区小安山附近,这是本地区治理运道的起始。

1411年明代尚书宋礼重浚运道,因袁口以北元时运道已被河淤,而安山、寿张镇等闸频受河患,乃由袁口北运道东徙,自张季南至袁口新开运道一百二十余里,西距寿张(今梁山县寿张集)旧运道三十余里。清代沿用明时运道,湖内一线未作大的变动。至咸丰初铜瓦厢河决,运道在湖区北端张秋附近冲断后,始造成境内的航道梗阻繁乱。同治十年(1871年)起湖北运道自安山镇以北已无正规河漕可循,此后运道日益变坏。光绪元年(1875年)运黄交会处八里庙、张秋等处全淤,又在北岸陶城铺开新河12里,接十里堡镇旧河,引黄水接阿城闸,行运北上。光绪十五年(1889年),南岸亦淤,迫使漕船由安山镇或三里铺绕盐河出东阿县庞家口入黄河,以达陶城埠新开河。1902年河运停止,湖区运道逐渐失修。民国期间,沿运河南来船只,仍可由安山西入新坡河经马庄、窦庄、北出清河门区入黄河。

1951年湖区辟为黄河自然滞洪区,部分老运堤作为御洪第一道防线,曾多次增修加固,旧运道尚常通行民运船只。1958年,滞洪区改建为东平湖水库,运河改辟新道,湖区明、清旧运道遂全废。

湖改水库

1958年7月9日,东平湖决定扩建为水库。调集聊城市菏泽市济宁市泰安市4个地区21个县的民工24.4万人,拖拉机306部,抽水机、发电机150多台,于8月5日开工,于10月25日完成水库围坝,计土方1761.42万立方米。完成了陈提至北桥围堤,计土方85万立方米。从1958年10月下旬~1960年7月,完成了围堤石护坡,长69千米,高6米;建成十里堡、徐庄、耿山口3座进湖闸和陈山口出湖闸。将东平湖与黄河、运河分开,成了可以人工控制的水库。

陈山口出湖闸:1959年10月建成,7孔,每孔宽10米,高8米,闸室净宽70米,全长80.8米。设计流量1200秒立方米,泄老湖水入黄河。

十里堡进湖闸:1960年3月动工,8月建成。闸型为开敞式,10孔,每孔宽10米,高6米,闸室净宽100米,全长115.5米。设计流量2000秒立方米,分泄黄水进入老湖。

耿山口进湖闸:1960年4月建成。开敞式,6孔,每孔宽10米,高8米,闸室净宽60米,全长69米。设计流量1840秒立方米,为分泄黄水进入老湖的备用闸。

徐庄进湖闸:1960年建成。5孔,每孔宽10米,高7米,闸室净宽50米,设计流量1000秒立方米,为分泄黄水进入老湖的备用闸。

蓄洪排灌

1958年东平湖改建成水库之后,按照“蓄得进、守得住、排得出”的防洪安全要求,在蓄洪、排灌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1978年至2003年,东平湖最高水位是2001年8月7日,水位44.38米,最低水位是1989年,东平湖出现干湖现象。为了有计划地滞蓄黄河洪水,每年汛前都要腾库,将水位降至40.5米,汛期大汶河来水后,水位急别拍高,水位悬差较大。1986年,东平湖区机电排灌站56个,灌溉面积16799.95公顷,排涝面积24614.32公顷。2003年,东平湖区机电排灌站64个,灌溉面积16799.95公顷,排涝面积25747.42公顷。

渔业活动

养殖

东平湖于1958年始建鱼种场,址在夏谢村北,池塘占地180亩。1959年迁至马口村,占地280亩。后称县淡水养殖试验场。进行人工孵化鲤魚、链鱼、辅鱼、草鱼等鱼苗。1979年后,繁殖鱼种的专业户1700户,池塘面积500亩。国营池塘119.6亩。

1979年推广湖北省黄冈地区白莲河水库网箱养鱼经验。县渔技站、县淡水养殖试验场、马庄渔种场、随河船等4个单位在湖内架设网箱54个,计3.5亩。翌年,又有5个大队架设网箱192个,计8亩,每亩造价0.6万元,鱼种箱112个,计4亩,每亩造价0.6万元。同年,经省、地、县水产部门检查验收,县淡水养殖试验场网箱最好,成鱼网亩产1.8万斤。鱼种箱投放了长1寸的草、鲢、抛等鱼苗,出箱时长至4寸。每万尾价490元,共计款0.85万元。

捕捞

1855~1937年,东平湖区域年捕鱼虾近千万斤。1938~1946年,黄河改道入淮后,湖内水产量骤减。1949年后,大力开展捕捞工作,1952年湖内总产440.6万斤。1953~1957年期间,总产2020.30万斤,年均440万斤。1958~1959年,水产品总产1319.70万斤,年均659.80万斤。1960年,修建了进、出湖闸,大运河改道,逐渐隔断了东平湖与黄河渤海微山湖鱼类洄游的通道,捕捞量减少。1966~1975年,捕捞总产2921.20万斤,年均292.12万斤。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开放鱼业市场后,捕捞量增加,加之1982年蓄洪之后,流入了新的水源,鱼类增多。在湖水位低、水面减少的情况下,1976~1985年期间共产鱼3805.60万斤,年均380.56万斤,捕捞鱼类中,鱼约占总产的40%,鲤鱼占8%,其它为杂鱼。按四季划分,春季产量较少,有“柳条发青,饿死渔翁”之说。夏季幼鱼生长,多为禁捕期。

旅游开发

2003年8月,成立东平县旅游经济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县旅游工作。《东平县旅游发展规划》总体规划,把东平县建设成一个以东平湖为龙头,以水景为主体,以水浒文化、水利文明、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为内涵;以东平湖、棘梁山六工山、腊山、州城、白佛山,稻电湖为主要依托;以西与东部山、林、佛教,中部水泊,南城北人,黄河环卫为整体格局;以东亚、东南亚文化圈为主要国际客源市场。修复白佛山景区西侧无梁殿、天仙圣母洞等景点,修复戴村坝纪念馆,打通腊山景区前山与后山的登山路。投资1500万元,新修白佛山景区长8千米宽10米的框架道路,连接东平湖景区和白佛山景区长15千米的景观大道。酷山景区投资近千万元兴建集住宿,餐饮、会展于一体的高级休闲娱乐中心一东平湖度假山庄投入运营。东平县旅游淡旺季明显,4月至10月属旅游旺季,其余月份为淡季。1986年至2003年,每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其中大安山接待游客8万人次,蜡山接待游客11万人次,白佛山接待游客3万人次,老湖镇接待游客多集中在“国际劳动节”、“十一”两个黄金周。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水体污染

东平湖湿地为大汶河流域和黄河的蓄滞洪区。在无黄河水进入情况下,大汶河是入东平湖湿地唯一的大河流,主要汇集莱芜和泰安市的区间径流。随着莱芜、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致使该河道环境容量锐减。大汶河干流80%以上的河段为V类或超V类水体。地表水体的污染直接影响入湖河流的水质,入湖口处常年水质低于V类水质标准,特别是汛期大规模的污染水团往往波及整个湖区。湖泊水环境的污染,使湖区绝大部分断面达不到功能区划的Ⅲ类水质标准,也是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中,大汶河污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占主要比例,为82.2%。尤其是大汶河上、中、下游各类、众多的化学工厂的排污,对东平湖湿地水质起到了主导性的破坏作用。

水土流失严重

东平湖流域东部山区至山前平原或河谷平原地势高差大,地表切割强烈,而且降水集中,又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加之流域内开矿、采石建厂等生产活动频繁,破土面积随之扩大。植被和地表景观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并且导致湖泊淤积和富营养化。以东平湖汇水流域为例,水土流失面积达5438平方千米,占流域总面积的63.7%,流失的泥沙於积河道,影响泄洪能力。据调查,大汶河河床年均抬高2厘米;流域内泰安市境内修建的14座大中型水库已淤积3600万立方米,相当于减少了3座中型水库;1960年以来,东平湖年平均淤积厚度达12.3厘米,减少库容7800万立方米,严重降低了东平湖的调蓄能力。2000年以来,湖泊淤积速度明显加快。

环境保护

2013年,东平湖水通过湿地强化治理、拆除网箱网围以及禁渔等措施,已经达到三类水质标准。经过强化湿地的水质净化,排到东平湖里的水质COD含量为17毫克/升,低于南水北调要求的20毫克/升标准。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了保证湖水水质,东平县先后整治拆除网围1.85万亩、网箱9600架,将10000亩网围、9850架网箱由投饵性养殖转化为清洁养殖生产。东平县先后开展山石禁采、河砂禁采、小地瓜淀粉企业整治和东平湖综合治理四大行动,共关停山石开采企业90家,拆除抽砂船只1600余艘、砂场码头130个,关停沿湖小型造纸厂3家。

2018年以来,先后拨付东平县中央、省级水污染防治资金共5350余万元,主要用于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和东平湖菹草收割打捞等方面。

2019年初,东平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基金签约,这是山东省第一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基金。2020年,泰安市各级通过预算安排、争取专项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16.08亿元,用于支持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0年6月,指导东平县编制《东平湖生态安全调查项目》并列入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获得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180万元,用于摸清东平湖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拿出生态调控方案,逐步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进行消除菹草对东平湖生态和水质的影响等研究。编制了《东平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优化调控试点工程(一期)》,计划对2000亩湖面实施菹草治理试点。

2021年9月30日,《山东省东平湖保护条例》审议通过。条例按照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要求,统筹水资源利用和防洪排涝,加强防洪蓄洪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确保东平湖防洪应急处置及时、行洪通道畅通;确定分区管理原则,明确防洪安全设施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具体措施;确定构建循环通畅、功能完善的水网;明确定期清淤制度,改善底泥质量,提高蓄滞洪容量;规定岸线保护和岸线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在确定土地用途和用地类型时,应当统筹考虑东平湖蓄滞洪功能和蓄水调水功能。

风景名胜

东平湖风景名胜区内有各种景点273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7处,架构了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宗教文化及水浒文化四条文化带,是齐鲁水浒文化带和大泰山旅游圈上的重要地区。

东平水浒影视城

水浒影视城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县,为86集新版《水浒》拍摄地,以《水浒传》中描述的人物故事为背景,展现水浒故里历史风貌和民俗人情。水浒影视城总投资4.2亿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在恢复“水浒”文化历史原貌和保障重新拍摄水浒影视剧的前提下,水浒影视城内部的建筑形式相当丰富,主要建有府邸衙门、街区铺面、市井商家、宗教寺庙、英雄府邸牢城营、酒楼茶室等。城门、景区东门、城门吊桥、水门、景区西门、南门瓮城、青楼妓院、勾栏戏院等仿宋木质建筑;紫石街是影视城内最有特色的街区铺面;街区建有妇孺皆知的武大郎饼店、王婆茶馆、郑屠肉铺等。这些建筑古风浓郁,细致逼真的做旧工艺营造了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氛围。新版《水浒传》《剑侠情缘》《楚留香新传》《卜案》先后在此拍摄,一年时间,水浒影视城签约剧组多达20余个。水浒影视城已发展成为集文化体验、风情展示、休闲度假、影视拍摄、游客集散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区,成为中国水浒文化旅游的新高地和国内最佳影视拍摄地,有“东方好莱坞”的美誉。

六工山水浒大寨

六工山水浒大寨位于斑鸠店镇南部, 东平湖北岸,依东平县湖和六工山而建。山寨建在湖平面22米高的的悬崖上,南北长136米,东西宽132米,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建有三关、忠义堂、议事厅、瓮城、点将台、擂石阵。水寨中有古战船、瞭望台,水上平台3600平方米,是水军作战基地,并以悬索桥和天桥平台与山寨连接,水寨周围有万亩天然湿地,芦苇丛生。忠义厅是国内唯一满足于108水浒好汉同时拍戏的景地,是新版《水浒传》英雄好汉聚义地。

腊山国家森林公园

腊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东平县西部,东临东平湖,西距黄河6千米。其主峰海拔258.4米,素有“山奇维,峰奇秀,岩奇险,石奇美”之称,自古被誉为“小泰山”“小岱峰”。腊山国家森林公园占地723.3公顷,绵延15千米,公园景点众多,卫座山峰各有特色。并以道教宫观众多,道教文化底蕴丰厚而闻名。

聚义岛

聚义岛即湖心岛,又名无影山,位于东平湖中心,历史上曾是水上九省御道,设有重兵把守,历代都是军事要塞。传说梁山好汉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七个水浒头领,智取生辰纲后,为躲避官府缉拿,来到此岛聚会起义,所以称作聚义岛。晁盖死后葬于此岛,岛上原有一寺庙叫“观音堂”,由于晁盖生前喜梅,为纪念晁盖,后人便把观音堂改称为“藏梅寺”。聚义岛自然风光优美,宛若世外桃源。岛上藏梅寺隐约可见,佛音袅袅,香火缭绕。唐代诗人东平郡太守苏源明游览后,赞美道:“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径。”

戴村坝

戴村坝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境内,始建于永乐九年(1411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大坝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坝体设计巧妙、造型美观,有“大运河之心”“天下第一坝”之誉。戴村坝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山东省唯一一家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环境教育基地。 

戴村坝工程包括两个“三位一体”。主石坝、窦公堤和泄洪坝构成大的三位一体。泄洪坝是长260米的三合土坝,当主石坝漫水位超过2米,此坝即自行漫水,起到泄洪保坝作用。在主石坝与泄洪坝之间,是一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千米堤防——窦公堤,堤的迎水面为石砌,当水量过大过猛时,水头至此碰壁南流,从而缓解水流速度,确保主石坝安全泄洪。主石坝长443米,略成弧形,弓背向着迎水面,由北向南分为玲珑坝、乱石坝、滚水坝三段,构成小的三位一体。三坝中乱石坝最低,南边的滚水坝高出10厘米,北边的玲珑坝又比滚水坝高20厘米,随着大汶河水位的升降,三坝分级漫水,调储汶水水量。

白佛山

白佛山坐落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平镇焦村正北边,东靠东平县城,南邻大清河,西望东平湖,北依群山。白佛山石窟造像位于白佛山之阳,大约海拔三百多米的幽谷之处,共有大小造像142尊,分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五大部分。其中的隋窟始凿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窟内有一尊接引佛,主像通高7.6米,结于束腰仰莲座上。螺纹肉髻低平,面相浑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此尊阿弥陀佛石刻造像,被专家誉为“中原隋朝第一佛”。

宝相寺塔

宝相寺塔位于汶上县城西北隅,在东平湖东侧,始建于唐,原名照空寺,宋咸平五年(1002年)重建,改称宝相寺。塔为八角15层青砖砌楼阁式建筑,第三层飞檐下饰以陶制莲花图案。底层东、西、南各设一券门佛龛,原有神像,北面券门洞通塔内,有螺旋式台阶达于塔顶,塔刹呈葫芦状,上置3股钢叉,覆以黄色琉璃瓦,金光耀目,俗称“黄金塔”。总高45.5米。建造精细,古朴典雅,造型优美而雄伟。今寺塔依旧,对研究唐、宋古建筑有一定价值。山东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化

水浒文化

水浒传》的故事发祥地为“方圆八百里”的梁山泊,东平湖即为古梁山泊的遗存水域,独具特色的水浒文化也在这里代代相传,经久不息。东平湖一带是水浒故事的源头,是水浒遗迹最集中的地区,《水浒传》中不少主要人物“出身”也安排在这一带。东平县境内有水浒遗迹20多处,最典型的如晁盖等七人最早聚义的根据地棘梁山县。而使梁山泊走向兴盛时期的首任领袖晁盖,其家乡为郓城县东溪村,北距东平湖约30千米。执掌兵权的梁山义军军师吴用,与晁盖“同属本乡人氏”。“智取生辰纲”的骨干“三阮”(阮氏三雄),均属“天罡”数内,出身“梁山泊边石碣村”。“石碣村”即今东平县石庙村,西北距今东平湖约6千米。接任晁盖梁山泊领袖地位的宋江为“郓城县宋家村人氏”,相距郓城县城很近。朱仝雷横,也是“天罡”数内,同为郓城“本处”人氏。鲁智深镇守的六工山,阮氏三雄把守的腊山,东平府,孙二娘店辛店铺,宋江碑,湖心岛,黄泥冈原型为梁山黄雄集,景阳冈原型为阳谷沙堆等水浒遗迹,都在东平湖的周围。

诗文作品

《游小洞庭》

——唐·白居易

湖山上头别有湖,荷香气占仙都。

夜含星斗分乾象,晓映雷云作画图。

风动绿萍天上浪,鸟栖寒照月中乌。

若非神物多灵迹,争得长年冬不枯。

《送梁四归东平》

——唐·李白

玉壶挈美酒,送别强为欢。

大火南星易,长郊北路难。

司马卬期负鼎,大汶河起垂竿。

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

《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诗》

——唐·苏源明

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

牵方舟兮小洞庭湖,云微微兮连绝径。

层澜壮兮缅以没,重岩转兮超以忽。

河伯逝兮护轻桡,蛟龙行兮落增潮。

泊中湖兮澹而闭,并曲兮怅而还。

适予手兮非予期,将解袂兮丛予思。

尚君子兮寿厥身,承明王兮忧斯人。

《奉和始平公忆东平》

——宋·司马光

相印东临汶水阳,两看春叶与秋霜。

登山置酒延邹湛,上马回鞭问葛强。

溪竹低垂寒滴翠,露荷相倚净交香。

宵衣深念长城固,肯待从容傲醉乡。

《过梁山县泊》

——宋·韩琦

巨泽渺无际,斋船度日撑。

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

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蓬。

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

歌曲

《东平湖之歌》是由郭云策作词,井维玲作曲,黄雅萍演唱的歌曲。《东平湖之歌》立意高远,视野宏大,恰如其分地写出了东平湖的优美与豪情,担当与奉献,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作了深情颂扬。

歌词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万顷碧波青山绕/英俊潇洒气自豪/大度能容天下水/心宽任由云霞飘/荷花朵朵迎客笑/芦苇青青鸟来巢/自古美誉小洞庭/诗人墨客留风骚/水天连/云烟消/千帆竞/歌如潮/你看她襟怀多宽广/腹藏乾坤有大道。”下段:“左手牵来长江浪/右手抚平黄河涛/闸坝座座挽江河/彩虹道道接云霄/汇聚清流灌良田/危难时刻作安保/胸怀博大敢担当/光荣和梦想一肩挑/星空阔/月华照/湖山秀/朝辉耀/你看那景色多壮丽/万方来仪拇指翘。”31句200余字,运用了名词、动词、叠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各类词汇,整篇结构严谨、意象奔放、抒情浓厚,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绵绵不尽的眷念和挚爱。

文物古迹

东平县有文物古迹500余处,被列入各级文保单位名录的达83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4处、省级13处、市级25处。东平县博物馆是泰安市全市县域唯一的国家级馆,馆藏文物10万余件,总量位居山东省县级第二位。

京杭大运河东平段

京杭大运河自元代开通由东平至临清市会通河后,大运河开始流经东平,大运河东平段,南从新湖乡小河涯村入境,北到戴庙镇十里堡村出境,总长约30公里。

东平段运河沿线现保存有戴村坝、安山闸、戴庙闸、水柜东平湖及主要运河岸边重要城市城镇州城、安山镇、戴庙集等,曾为大运河的畅通和繁荣发挥过重要作用。境内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三河交汇,大汶口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渔家文化、民俗文化等相互交融。2014年6月,“运河之心”戴村坝作为中原地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棘梁山石刻

棘梁山石刻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城西五十公里的戴庙镇(1985年区划时归属东平县司里乡),西靠黄河,东临东平湖,北临银山镇,南与水泊梁山毗邻。棘梁山石刻造像主要集中于山顶两块巨石之上,人称“千佛崖”。两块巨石东西长32.2米,南北长14米,最高处11米。东崖似印,西崖似匣,远看又似城堡。两崖壁上自南北朝到明代雕刻的造像共788尊,其中大者10米,小者10多公分,保留到现在的共计480余尊。分别为北朝、隋、唐、宋、元、明六个造像区,其中“三教合一”是此山造像在中国北方乃至全国年代最早、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造像群。最大者为释迦牟尼造像,高7.5米,左为老子像,右为孔子像。三像旁又各有僧徒侍立像,三像从身高可为中国北方最大造像之一。2014年,棘梁山石刻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顶山摩崖

东平县洪顶山摩崖刻经,位于旧县乡屯村铺村东北“V”形山谷内南北崖壁,面积1400平方米,刻字原有1200余字,现可辨认700余字,内容为佛经、佛名、题记等,共计22处。其中,北壁16处为安道一署名刻制,南壁6处为印度高僧法洪署名刻制。书写风格是隶中带楷,兼有隶书、楷书和篆书三种书体,古朴端庄,骨秀神清,是国内最早的摩崖刻经,书法价值极高,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平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8项、市级25项、县级76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15名、县级28名。

端鼓腔

端鼓腔又名“端供腔”或“端公腔”,是流行于山东省东平湖及南四湖一带的曲艺种类,因早期多在“敬河神”活动中演出,故东平湖一带又俗称之为“敬河神”。于2007年9月公布为第一批县级名录,2006年12月公布为第一批省、市级名录,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名录。端鼓腔演唱时无管弦乐器伴奏,只有几面圆形的单面羊皮鼓,鼓柄末端大铁环上套有九个小铁环,伴奏者用竹篾敲打鼓面,同时晃动铁环。演员根据戏中人物需要,化妆表演,众渔民群聚观看。端鼓腔的曲目来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共有五十余个,代表性曲目有《刘文龙赶考》《十二小样》等。其唱腔包括七字韵、十字韵、叠断桥、榔头调等,主要伴奏乐器为羊皮鼓。

腊山道教音乐

腊山道教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多由上古民俗音乐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以《大韶》音乐文化为原始基础,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的气息。腊山道教音乐与崂山道乐不同,主要以吹打乐见长。清末民初,道长祁合智用锡做成小管,又称锡管,形似去掉铜碗的唢呐,被列为寺庙音乐的主要乐器。腊山道教音乐从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至今已50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10位龙门派住持的精心演练,流传至今。

四音戏

“四音戏”又名“四弦戏”、“四根弦”,是中国独特的地方剧种之一,2006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四音戏”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冀鲁豫剧坛上,“四音戏”占有重要地位,在广大观众中产生过广泛影响,属于中国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柳腔系统的一支,是在鲁西南一带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

子午门

中华子午门功夫发源于宋代,现泰安市东平县东平湖畔的六工山建福寺,是中国民间武术四大流派之一。自宋朝年间至今,中华子午门功夫已传承二十二代。2009年9月,子午门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子午门功夫是泰安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浒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飞檐走壁是子午门的看家绝技之一,据说此功是由神偷时迁时千传下来的。子午门功法极具实战性,十八般兵器都在手,充分体现了梁山众好汉各自独特的技击性。

东平湖莲子彩绘

东平湖莲子彩绘工艺于2021年11月公布为第五批省级名录,2010年12月公布为第三批市级名录,2010年8月公布为第二批县级名录。东平湖莲子彩绘工艺可于小小莲子上绘制出栩栩如生、各具形态的水浒108将人物形象。为了具备有收藏价值,又反复试制和科学地特殊加工处理,最终攻克虫蛀、发霉、变型开裂、脱化等难题。莲子工艺的成功经参展及专家认定、具备了“雅、俗、新、美、特、便、藏、流”八大特点,并申报为国家专利,列入山东省档案馆收藏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